一、电子商务与工商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宝军[1](2022)在《电子商务环境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开始重视电子信息行业,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并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工作习惯。这使得传统产业受到冲击,面临变革,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人才、信息流动速度加快等方面都有可能导致人员流失、信息交流不畅通等情况发生,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电子商务行业管理与建设的力度,来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2019)在《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DPR-2019-0330009鲁市监法规字[2019]8号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局各处室、直属单位:《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已经2019年11月17日省局局务会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鲁市监法规字[2019]1号),认真遵照执行。《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自2019年12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1年12月19日。本基准生效前制定的有关市场监督管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管理除外)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同时废止。
王锡锌[3](2018)在《网络交易监管的管辖权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交易的整体性、跨区域性等空间特点,以及网络交易信息的平台集中化、电子化等数据特性,对传统上以行为的物理空间位置为联结点而配置地域管辖权的行政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和效率构成挑战,提出了网络交易监管管辖模式改革的需求。应当根据网络交易的整体性、统一性、信息化等特点,反思传统的属地管辖模式,建立以大型交易平台所在地的专门机关监管的模式,在组织法层面设立专门的、专业化的网络监管机构,赋予其统一的监管管辖权。同时,结合网络交易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交易平台的作用,促进专门机关和网络交易平台的协同监管。
陈璐[4](2018)在《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现状及完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运营模式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国内电子商务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运用电子商务渠道开展交易逐渐变成了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消费者无需走出家门便能够购买到所需的大多数商品,用手机或者电脑直接在线支付,并通过快递将商品直接送到自己手中,如此一来,为消费者带来了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电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传统实体交易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公司的营销模式、社会群体的消费模式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电子商务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快速、优质的购物体验,但我们也需要认清和应对电子商务对传统贸易模式造成的挑战。现如今,各类网络违法行为越来越多。无照经营比比皆是、假冒产品充斥网络、网络欺诈大行其道、消费维权道路艰难、乃至互联网传销、不正当竞争这些行为,都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怎样维护电子商务交易行为规范有序,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管,已经成为工商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充分结合宁波市电子商务市场特点及其目前的监管情况,深入的研究了政府职能单位对电子商务实施监督的重要性,分析了政府职能部门在电子商务监管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挖掘了政府职能部门对电子商务交易监管存在内在原因,并且电子商务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获得的领先成果与经验,从健全监管法律法规、加大监管执行力度、科学配置监管力量、支持引导行业自治这四大层面着手,提出了政府职能机构实施电子商务监管的合理化意见与建议,以期协助政府职能部门明确电商监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矛盾,精准定位入手点,对监督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促进宁波市电子商务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王锡锌[5](2018)在《网络交易监管的管辖权配置研究》文中指出网络交易的整体性、跨区域性等空间特点,以及网络交易信息的平台集中化、电子化等数据特性,对传统上以行为的物理空间位置为联结点而配置地域管辖权的行政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和效率构成挑战,因此提出了网络交易监管管辖模式改革的需求。应当根据网络交易的整体性、统一性、信息化等特点,反思传统的属地管辖模式,建立以大型交易平台所在地的专门机关监管的模式,在组织法层面设立专门的、专业化的网络监管机构,赋予其统一的监管管辖权。同时,结合网络交易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交易平台的作用,促进专门机关和网络交易平台的协同监管。
王灵霖[6](2017)在《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来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安全性能低,信誉度低等问题经常的发生,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十分的重要。但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电子商务市场依旧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事件。加强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督管理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于绍兴市柯桥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政府监管困境及对策进行探讨分析,加强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更好的规划电子商务市场,促进电子商务规范的发展。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于绍兴市柯桥区政府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先对于电子商务发展以及监管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进行介绍;之后对于柯桥区电子商务监管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出电子商务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柯桥区电子商务发展中非法、超范围经营现象监管不当,信用安全事件频繁的发生,电子商务市场复杂混乱,监管难度大,监管效果差等。本文认为政府监管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为法律法规的缺失,监管手段不明确,监管机制不健全,电子商务市场制度缺失以及专业电商监管人才缺乏。最后,本文指出要想更好的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管,首先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之后要健全政府监管机制,确定工商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制度,加强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监督管理,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简予繁[7](2017)在《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统计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是监测、指导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一系列约束统计活动参与方行为的规则体系及实施保障机制,有助于维持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及激励活动主体,并有利于减少统计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实现统计标准的约束功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产业统计制度作为收集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趋势的制度与方法基础,对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鉴于广告业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广告业发展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中国广告业的统计调查体系。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融合进程加速,目前广告产业统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产业边界的模糊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当中重要的概念内涵与产业实际发展趋势相差甚远,例如广告产业与公关、促销、营销咨询等其他营销传播服务领域正在逐步走向融合。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广告产业组织产生变革,从而导致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产业实际发展状况相偏离。在广告产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新型的业务模式例如数据分析、精准用户定位、程序化广告投放等业务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设计、制作、发布等业务流程。第三,随着广告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行的统计核算内容、统计核算方法以及指标体系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告各界的需求。在技术发展、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重组的大环境背景下,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突显出众多问题与缺陷,亟需进行优化。即便现状如此,当前我国鲜少有学者研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致使规范性的文献资料较为稀缺。因此,基于国民经济统计理论的视角与方法,展开对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全面的梳理及现行统计制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并能填补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缺。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具体问题;第二,设计符合当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特征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第三,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科学可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基于这三个核心问题,研究由此展开。本研究具体的研究框架为:首先将论述科学的产业统计研究思路,因此在第二部分对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阐释了产业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一个核心问题开展具体而详尽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检视等内容,还包括国外权威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制度现状,以及与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比较研究,并基于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为解决本研究第二个核心问题,即基于德尔菲法、遵循科学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原则及框架,最终形成了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第八章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三项重点内容,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调查方案。通过详实的文献分析,以及作者的实地调查访谈,本研究梳理了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实状况。由于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开展得较晚,缺乏制度化的统计工作安排,相关的二手资料非常稀缺,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局与税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的深度访谈,收集了有关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与现实统计工作状况的珍贵资料,就此展开了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发展历史的梳理。最终的梳理内容包括我国统计工作中对广告及广告产业之内涵理解的演变;影响着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文件;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范围、统计分类标准以及统计核算内容与方法的历史演变等内容;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统计分类标准、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最终总结了影响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及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为优化我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作了铺垫。基于对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之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4版)》与北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 2012)以及其配套统计用产品分类当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界定、统计分类标准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梳理,以及基于我国学术界有关广告产业现实发展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广告产业主体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问题与缺陷。最终发现,我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当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现行统计制度中,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第二,广告媒体界定过于芜杂、广告公司界定过于笼统;第三,对广告服务的认知过于狭隘、现行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过于模糊以及其具有相互矛盾之处、现行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本无法与国外相关标准相衔接;第四,现行制度中,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的问题以及投入产出核算的缺失、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缺失;最后,在我国广告产业实际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以及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设计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优化广告产业经济核算方法的前提是对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准确界定,如此方可确定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与统计主体。因此,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调查问卷,最终拟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即“广告是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以与消费者沟通为目的的营销传播活动”,这个概念将多种营销传播活动纳入了广告的范畴内,例如公共关系、直效广告、包装设计、标识设计、展示设计等活动。在确定了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的概念后,本研究基于该概念界定,进而对产业统计视角下的广告服务、广告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旨在为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范围的确定奠定基础。本研究认为,广告服务指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其中,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指广告创意服务、广告策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广告制作服务、广告发布服务、广告代理服务、直效广告服务、独家广告服务、公共关系服务以及其他广告服务;广告活动过程中的辅助服务指与广告活动相关的调研、咨询、效果监测、数据研究、软件设计及其他信息技术等多种服务。广告产业,指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广告社团的集合。广告产业的统计主体继而确定为:通过一定的媒介或形式,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活动的创意与实现的全过程服务、包括提供广告活动过程中的所有辅助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为: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企业;持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事业单位;在各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单位与税务单位备案的、在经营范围当中(包括主营与兼营)填写了以上所列明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广告服务的个体工商户与广告社团组织。其中,印刷广告材料、制造与安装显示板、电器制造、机械、金属板指示牌制造、邮寄广告材料、独立的软件开发、独立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独立的市场调查、独立的营销咨询、会议会展组织与管理、包装服务、独立的经纪人活动、没有包含企业、产品或品牌信息的艺术品的概念化与生产或者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动画设计、独立的摄影活动、出版广告材料排除在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之外,从属于其所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基于第五部分提出的问题,以及第六部分产业统计视角下重要概念界定,重新设计了我国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标准。本研究遵循国民经济中,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设计必须基于相关的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因此本章首先研究了《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当中对广告产业发展目标的归纳,进而阐释了广告产业统计标准设计的原则、目的与框架。而后,根据以上原则与框架,并基于上述部分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初步的三级结构分类;为了减少分类标准主观因素过强的缺陷,本研究继而通过专家调查法,将初步拟定的分类标准发送给目标专家并通过深度访谈,将统计分类标准调整至7大类服务,26种中类服务,42种小类服务,最终编制了广告产业统计分类表以及其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11)》的具体行业及代码;并将新旧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进行了比较,以示新标准所作出的具体调整与改变。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是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根据广告产业经济核算的目的而设计。因此,本研究对广告产业三项重要的核算内容及方法、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与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广告产业现实统计工作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通过相关权威的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方法的述评,确定了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的核算具体方法,其中包括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三种方法研究、现价、可比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经济普查年份与非经济普查年份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等内容。研究还通过借鉴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模式,对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提出了一套“剥离系数”方法,并对如何使用“剥离系数”编制包含广告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后分析了如何使用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分析相关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广告产业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指标需求,设计了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三级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案,并对广告产业统计调查的各个三级指标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在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中,研究分别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与统计资料的来源与整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广告产业统计作为广告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且在广告产业统计实际工作中,也亟需一套既能反映产业发展现实特征,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实践价值的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因而本研究基于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相关文献积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研究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备较高的价值。
李林娟[8](2016)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指出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互联网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电子商务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虽然前景广阔,但由于其特殊性和我国针对涉及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严重脱节,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旦得不到保护,会造成一个不良的环境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网络市场监管是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新时期新形势下肩负的重要责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工商事业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一名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国家公务员,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自己不容推脱的责任。怎样可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电子商务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目前应该去认真思考的问题。网络市场监管已经成为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工作新的主战场,更是提高工商管理水平和推动工商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本论文从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上查阅和收集相关材料,认识和掌握我国在电子商务监管领域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充分把握住国内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掌握监管方面的最新动态。在介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电子商务领域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现状时,提供在监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并进行了梳理汇总,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监管现状。对云南省工商系统监管电子商务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对网络市场主体的类型、产业分布、行业分布、区域分布等进行分析,指出云南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特点和存在主要问题,在分析借鉴先进发达地方对电子商务监管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的借鉴建议对策。
李文青[9](2016)在《惠州市电子商务中假冒伪劣问题的工商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惠州市积极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为惠州市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惠州市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见》、《惠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文件,规划提出了建设9大重大工程。目前,惠州市已经成立了惠州电子商务协会以及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引进了一批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电子商务产业园也于2014年开始正式运营。在惠州市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使惠州市电子商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是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对惠州市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监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论文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思路。论文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电子商务、工商行政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论文第三部分研究的主体是惠州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假冒伪劣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惠州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惠州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假冒伪劣问题及其影响。论文第四部分对惠州电子商务假冒伪劣商品的工商监管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惠州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假冒伪劣问题,对此进行的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在监管模式、监管技术、监管机制、信用体系和注册备案等各方面工作都存在很多的漏洞。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工商监管法律依据不足;电子商务的主体资格确认难;电子商务管理体制不完善;违法事实取证困难;专业人才缺乏;思想认识不到位等。论文第五部分是惠州电子商务假冒伪劣商品监管对策研究,在全面分析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消费者投诉机制、构建惠州市电子商务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加强监管体制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意见。本文创新的努力在于:试图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视角,对惠州市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假冒伪劣问题进行监管治理对策的研究,针对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存在的不足与难点,寻求解决的办法。
方宇[10](2016)在《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的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以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作为媒介,消费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电子商务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投诉也随之不断增加。2014年,杭州市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0%,占全国1/8,可见杭州市的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及规模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占据领先地位,但同时消费者的投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建立起合理的电子商务投诉管理机制迫在眉睫。杭州市江干区某电子商务消费者投诉案例展现了杭州市现有的电子商务投诉管理机制,包括深化平台责任机制、优化部门协作机制、强化诚信体系机制和创新新型维权机制等。但从杭州市目前的投诉管理现状来看,仍旧存在着诸如投诉的法律建设不完善、投诉渠道有限、效果有限、反馈不及时、处理过程不公开等问题。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电子商务投诉解决率较低。相关职能部门应从法律制度、监管机制、信用评价体系、快速解决机制以及异地投诉和司法机制的角度,来完善电子商务投诉管理机制。
二、电子商务与工商行政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商务与工商行政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商务环境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电子商务相关理论概述 |
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 |
电子商务价值链 |
电子商务核心 |
电子商务与工商行政管理的关系 |
电子商务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 |
工商行政管理遇到的问题 |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影响 |
市场信息不对称 |
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对策 |
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服务水平 |
加强人才培养 |
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视 |
总结 |
(3)网络交易监管的管辖权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现有网络交易监管和执法管辖权模式梳理 |
(一)传统属地管辖模式 |
1.传统的市场监管管辖权分配之理据 |
2.传统属地管辖的问题 |
(二)平台集中管辖模式 |
1.从管辖权的角度看网络平台交易的特点 |
2.网络平台为行政监管和执法带来的便利 |
三 传统地域管辖模式与平台集中管辖模式之间的竞争 |
(一)传统地域管辖模式改进的必要性 |
(二)网络交易监管传统地域管辖模式的弊端——以互联网广告监管为例 |
(三)改革传统地域管辖模式的阻力 |
四 网络交易监管和执法管辖优化的理论基础 |
(一)电子商务监管和执法管辖的新理论述要 |
(二)有关网络交易地域管辖联结点的主张 |
五 网络平台监管管辖的原则与制度构想 |
(一)网络交易监管管辖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
(二)网络交易监管和执法管辖权体制的组织改进 |
1.设立平台所在地集中管辖的专门机构 |
2.根据监管对象的不同,区分不同的管辖模式 |
3.建立监管机关和交易平台合作监管的制度框架 |
(4)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现状及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电子商务监管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电子商务 |
2.1.2 电子商务监管 |
2.2 电子商务监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理论 |
2.2.2 凯恩斯主义理论 |
2.2.3 管制理论 |
2.3 政府部门电子商务监管的主要职能 |
2.3.1 对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监管 |
2.3.2 对电子商务交易客体的监管 |
2.3.3 对电子商务交易行为的监管 |
2.3.4 对电子合同的监管 |
2.3.5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 |
3 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的现状 |
3.1.1 宁波市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
3.1.2 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现状 |
3.2 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
3.2.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不完善 |
3.2.2 违规对象难以确定 |
3.2.3 调查取证手段不健全 |
3.2.4 查办案件的种类比较单一 |
3.2.5 监管能力亟需提高 |
3.3 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法律法规发展滞后 |
3.3.2 监管方式方法不够创新 |
3.3.3 工商监管队伍人少力薄 |
3.3.4 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够通畅 |
3.3.5 社会和行业监管薄弱 |
4 国内外电子商务监管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4.1 国内外电子商务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1 美国电子商务监管经验 |
4.1.2 日本电子商务监管经验 |
4.1.3 杭州电子商务监管经验 |
4.2 国内外电子商务监管的启示 |
4.2.1 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
4.2.2 征信体系全面应用 |
4.2.3 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
4.2.4 监管措施因地制宜 |
5 宁波市完善电子商务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电子商务监管法律 |
5.1.1 出台针对电子商务的地方性交易办法 |
5.1.2 加强电子商务工商监管的理论研究 |
5.2 加强电子商务监管工作的创新力度 |
5.2.1 加强市场准入登记监管工作 |
5.2.2 加强电子商务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 |
5.2.3 加强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工作 |
5.2.4 加强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工作 |
5.3 培育更多高素质监管人才 |
5.3.1 增加监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
5.3.2 增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从业者的监督能力 |
5.4 健全电子商务行业协调机制 |
5.4.1 建立部门间联动监管机制 |
5.4.2 加强跨区域监管协调工作 |
5.5 积极支持和引导行业自律 |
5.5.1 增强和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力度 |
5.5.2 引导经营主体建立“诚信联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网络交易监管的管辖权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现有网络交易监管和执法管辖权模式梳理 |
(一) 传统属地管辖模式 |
1. 传统的市场监管管辖权分配之理据 |
2. 传统属地管辖的问题 |
(二) 平台集中管辖模式 |
1. 从管辖权的角度看网络平台交易的特点 |
2. 网络平台为行政监管和执法带来的便利 |
三、传统地域管辖模式与平台集中管辖模式之间的竞争 |
(一) 传统地域管辖模式改进的必要性 |
(二) 网络交易监管传统地域管辖模式的弊端———以互联网广告监管为例 |
(三) 改革传统地域管辖模式的阻力 |
四、网络交易监管和执法管辖优化的理论基础 |
(一) 电子商务监管和执法管辖的新理论述要 |
(二) 有关网络交易地域管辖联结点的主张 |
五、网络平台监管管辖的原则与制度构想 |
(一) 网络交易监管管辖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
(二) 网络交易监管和执法管辖权体制的组织改进 |
1. 设立平台所在地集中管辖的专门机构 |
2. 根据监管对象的不同, 区分不同的管辖模式 |
3. 建立监管机关和交易平台合作监管的制度框架 |
(6)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总体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商务 |
2.1.2 政府监管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管制理论 |
2.2.2 公共利益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现状 |
3.1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2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商务政府监管部门 |
3.3 绍兴市柯桥区政府电子商务监管现状 |
3.3.1 出台电子商务监管实施意见 |
3.3.2 开展电子商务协会建设 |
3.3.3 开展网络监管知识培训 |
3.3.4 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监管部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商务监管问题及原因 |
4.1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商务政府监管问题 |
4.1.1 电子商务非法、超范围经营现象监管不当 |
4.1.2 信用安全事件频繁发生 |
4.1.3 电子商务市场复杂混乱 |
4.1.4 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 |
4.2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商务政府监管问题产生原因 |
4.2.1 法律法规的缺失 |
4.2.2 监管手段不明确 |
4.2.3 监管机制不健全 |
4.2.4 电子商务市场制度缺失 |
4.2.5 专业电商监管人才缺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电子商务政府监管实践及借鉴作用 |
5.1 国外电子商务政府监管实践 |
5.1.1 美国电子商务监管实践 |
5.1.2 韩国电子商务监管实践 |
5.1.3 日本电子商务监管实践 |
5.2 国内电子商务地方政府监管实践 |
5.2.1 江苏电子商务监管实践 |
5.2.2 北京电子商务监管实践 |
5.3 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借鉴作用 |
5.3.1 国外成功经验借鉴之处 |
5.3.2 国内成功经验借鉴之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子商务发展政府监管的出路探究 |
6.1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
6.1.1 推进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立法与国内电子商务立法 |
6.1.2 增加法律解释与填补监管依据法律空缺 |
6.2 确定电子商务工商监管部门监管手段 |
6.2.1 线上和线下监管相结合 |
6.2.2 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 |
6.2.3 日常监管和专项监管相结合 |
6.2.4 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相结合 |
6.3 健全政府监管的机制 |
6.3.1 明确监管职责 |
6.3.2 提高电子商务监管小组的监管能力 |
6.3.3 加强跨部门地区的协调 |
6.3.4 加大对网络广告的监管 |
6.4 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制度 |
6.4.1 完善电子执照管理机制 |
6.4.2 建立网站登记备案制度 |
6.4.3 提高工商监管的效率 |
6.4.4 严格遵守电子商务主体准入制度 |
6.5 政府加强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
6.5.1 加强对电子商务监管领域知识的培训学习 |
6.5.2 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1.2.2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 |
1.2.3 设计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
1.3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整体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产业统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统计概念 |
2.1.2 产业统计的类型与内容 |
2.1.3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概念 |
2.1.4 产业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2.2 产业统计的理论基础 |
2.2.1 社会经济统计理论 |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3 产业统计的制度基础 |
2.3.1 国家宏观统计制度 |
2.3.2 国内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
2.3.3 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
2.4 产业统计的研究综述 |
2.4.1 产业统计界定综述 |
2.4.2 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综述 |
2.4.3 产业统计调查研究综述 |
2.4.4 产业统计相关研究总结 |
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检视 |
3.1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1 统计中对广告相关概念认识的历史演变 |
3.1.2 与广告产业统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范围、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历史演变 |
3.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研究 |
3.2.1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报表制度 |
3.2.2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 |
3.3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检视 |
3.3.1 影响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演变的因素 |
3.3.2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制度的演变特征 |
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的中外比较 |
4.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
4.1.1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
4.1.2 ISIC Rev.4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
4.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有关广告产业的统计分类 |
4.2.1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对广告产业的定义及定位 |
4.2.2 NAICS 2012及其配套标准中广告产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分类 |
4.3 联合国与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 |
4.3.1 联合国SNA核算体系概述 |
4.3.2 北美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制度概述 |
4.3.3 北美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概述 |
4.4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
4.4.1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与统计范围的中外比较 |
4.4.2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与分类标准的中外比较 |
4.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的中外比较 |
5 中国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制度之问题 |
5.1 广告内涵之争议及广告产业现行统计口径混乱 |
5.1.1 广告内涵的争议 |
5.1.2 广告产业统计口径的混乱 |
5.1.3 广告产业统计界定的难点 |
5.2 广告产业主体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范围局限 |
5.2.1 广告媒体发展特征 |
5.2.2 广告公司发展特征 |
5.2.3 广告产业统计范围的局限 |
5.3 广告服务发展特征及现行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
5.3.1 广告服务的类型及特征 |
5.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体系的粗略 |
5.4 广告产业现行统计调查方案的缺陷 |
5.4.1 广告产业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的问题 |
5.4.2 广告产业多项统计指标的缺失 |
5.5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的现实阻碍 |
5.5.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管单位的矛盾 |
5.5.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主体的乱报问题 |
6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 |
6.1 德尔菲法与研究过程概述 |
6.1.1 德尔菲法概述 |
6.1.2 德尔菲法应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6.1.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概念的德尔菲研究过程 |
6.2 德尔菲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1 德尔菲第一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2 德尔菲第二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2.3 德尔菲第三次专家问卷的结果 |
6.3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与广告产业界定 |
6.3.1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服务概念界定 |
6.3.2 产业统计视角下广告产业概念界定 |
6.3.3 广告产业统计主体与统计范围的确定 |
7 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 |
7.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基础及框架 |
7.1.1 标准设计的政策依据:《广告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7.1.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原则及目的 |
7.1.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设计的框架 |
7.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初步拟定 |
7.2.1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层级结构 |
7.2.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各层级的内容拟定 |
7.3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最终确定 |
7.3.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修正 |
7.3.2 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代码(2011)》 |
7.3.3 广告产业新旧统计分类标准的对比 |
8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
8.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设计的基础与具体内容 |
8.1.1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基础 |
8.1.2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包含的内容 |
8.2 广告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核算 |
8.2.1 广告产业总产值核算方法 |
8.2.2 广告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
8.3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核算 |
8.3.1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内容 |
8.3.2 广告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8.4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方法 |
8.4.1 基于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范围确定 |
8.4.2 基于总产值、增加值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建构 |
8.4.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
8.5 广告产业实际统计调查工作建议 |
8.5.1 促进广告产业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结合 |
8.5.2 促进税务、工商与统计单位工作的协作 |
8.5.3 制定法人单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的激励政策 |
9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9.1 研究总结 |
9.2 研究的缺陷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1: 广东省广告产业统计报表 |
附录2: 中国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 |
附录3: 广告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释义 |
(8)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论文选题背景 |
2 论文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综述 |
1 电子商务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综述 |
2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领域中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研究 |
(四) 创新观点与不足 |
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论文研究的不足 |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理论基础 |
(一) 政府部门监管电子商务的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
1 建设“服务型政府”新理念 |
2 管制理论 |
(二) 工商行政管理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
1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 |
2 消费者权益保护 |
(三) 电子商务概述 |
1 电子商务 |
2 电子商务的特点 |
3 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 |
二、我国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
(一) 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表现 |
1 交易的知情权问题 |
2 交易的安全问题 |
3 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
4 消费者的退换货问题 |
5 责任的承担问题 |
6 消费者的财产安全问题 |
(二) 电子商务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 |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概述 |
(一) 工商部门对电子商务监管的总体思路 |
(二) 我国监管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
1 我国监管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
2 我国监管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践现状 |
四、云南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概况 |
(一) 网络市场发展的情况 |
1 互联网发展 |
2 网络市场主体发展 |
3 主要特点 |
4 云南在电子商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云南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主要做法 |
1 坚持依法管网,推进网络市场监管法治化建设 |
2 坚持以网管网,充分发挥网络监管平台作用 |
3 坚持信用管网,落实网络经营主体责任 |
4 坚持协同配合,构建网络市场监管新模式 |
5 规范网络交易行为,形成公平竞争良好市场秩序 |
6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网络市场活力 |
7 健全网络维权体系建设,保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 |
(三) 云南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保护消费者权益取得的成效 |
1 网络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建成投入使用 |
2 网络市场监管组织机构进一步得到加强 |
3 网络市场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
4 网络市场监管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 |
5 网络市场监管基础业务工作进一步得到提升 |
6 网络市场监管干部队伍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
7 网剑行动取得初步效果 |
(四) 云南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遇到的困难 |
五、加强工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
(一) 构建消费者方面的权利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1 充分的知情权 |
2 安全权 |
3 消费者的自我选择权 |
4 消费者的求偿权 |
(二) 推行企业应用电子版营业执照 |
(三) 对网络服务商领域加强监管 |
(四) 完善国内统一的电子商务消费者投诉网络体系 |
(五) 对网上的经营行为实施备案制度 |
(六) 加强对信用意识教育的培养,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
(七) 加快工商内部的人才培养和机关电子政务建设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惠州市电子商务中假冒伪劣问题的工商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电子商务概述 |
2.2 工商行政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工商行政管理的特征 |
2.2.2 电子商务的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必要性 |
3 惠州电子商务发展概况及假冒伪劣问题 |
3.1 惠州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
3.1.1 发展现状 |
3.1.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 电子商务中的假冒伪劣问题 |
3.3 电子商务平台假冒伪劣商品的影响分析 |
3.3.1 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
3.3.2 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
3.3.3 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
3.3.4 提高了交易成本 |
4 惠州电子商务假冒伪劣商品工商监管及存在的问题 |
4.1 惠州电子商务假冒伪劣商品的工商监管 |
4.2 惠州电子商务假冒伪劣商品工商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电子商务从业者的注册登记问题 |
4.2.2 电子商务中假冒伪劣商品的溯源问题 |
4.2.3 电子商务假冒伪劣产品的监管方式问题 |
4.2.4 电子商务中假冒伪劣商品监管的技术问题 |
4.2.5 电子商务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 |
4.3 惠州电子商务假冒伪劣商品工商监管问题的成因 |
4.3.1 法律法规不完善,工商监管法律依据不足 |
4.3.2 电子商务的主体资格确认难 |
4.3.3 电子商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
4.3.4 违法事实取证困难 |
4.3.5 专业人才缺乏 |
4.3.6 思想认识不到位 |
5 惠州电子商务假冒伪劣商品工商监管对策研究 |
5.1 掌握惠州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情况 |
5.2 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消费者投诉机制 |
5.3 构建惠州市电子商务市场信用评价体系 |
5.4 大力实施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信用监管 |
5.5 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机制 |
5.6 加强电子商务工商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
5.7 建立电子商务假冒伪劣商品专门监管机构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的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 论文框架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政府管制理论 |
1.5.2 协同政府理论 |
1.5.3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理论 |
第2章 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投诉管理的现有格局 |
2.1 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2.1.1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2.1.2 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2.2 消费者投诉管理的体制格局 |
2.2.1 构建统一话务平台 |
2.2.2 搭建多元维权渠道 |
2.2.3 强化综合数据规范建设 |
2.2.4 搭建异体监督机制 |
第3章 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3.1 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的概况 |
3.2 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产生的原因 |
3.2.1 基于理论分析 |
3.2.2 基于2015年“双十一”期间杭州市网购消费投诉情况分析 |
3.3 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管理机制的建立 |
3.3.1 深化平台责任机制 |
3.3.2 优化部门协作机制 |
3.3.3 强化诚信体系机制 |
3.3.4 创建新型维权机制 |
3.4 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投诉机制的法制建设不完善 |
3.4.2 投诉渠道有限 |
3.4.3 投诉效果有限 |
3.4.4 投诉反馈不及时 |
3.4.5 投诉处理过程不公开 |
第4章 优化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管理机制的对策 |
4.1 加大投诉机制的法律建设 |
4.1.1 完善后悔权的法律条例 |
4.1.2 完善相关主体真实资料披露制度 |
4.1.3 确立合同履约期制度 |
4.1.4 明确网络平台服务商的法律责任 |
4.2 完善电子商务监管机制 |
4.3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机制 |
4.4 构筑电子商务争议快速解决机制 |
4.4.1 完善电子商务纠纷在线解决机制 |
4.4.2 进一步推广先行赔付制度 |
4.5 建立异地行政投诉制度和异地司法起诉制度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电子商务与工商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商务环境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 刘宝军. 商业文化, 2022(02)
- [2]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试行)》的通知[J].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33)
- [3]网络交易监管的管辖权配置研究[J]. 王锡锌. 网络信息法学研究, 2018(02)
- [4]宁波市电子商务监管现状及完善研究[D]. 陈璐. 宁波大学, 2018(09)
- [5]网络交易监管的管辖权配置研究[J]. 王锡锌. 东方法学, 2018(01)
- [6]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D]. 王灵霖.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中国广告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与统计调查方案研究[D]. 简予繁. 武汉大学, 2017(06)
- [8]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李林娟. 云南大学, 2016(02)
- [9]惠州市电子商务中假冒伪劣问题的工商监管研究[D]. 李文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0)
- [10]杭州市电子商务投诉的管理机制研究[D]. 方宇. 南昌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