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务员:依然是个香饽饽(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飞[1](2021)在《台阶(节选)》文中研究说明第十六章心湖微澜一成昌鑫不得不感叹,报社真是藏龙卧虎,其中不乏手眼通天的人物。"市长等吃烧烤"的事,他还没回报社,就已经在报社传得沸沸扬扬了。至于对他跟徐阜声是啥关系的猜测,已传出了好多个版本。他回到报社,只见报社的干部职工,上至社长、总编辑,下至保洁员,见到他都笑脸相迎,有些年轻记者,注视他的目光里甚至有一种仰慕、崇拜的意味。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以前一直渴盼着但始终无缘的乌纱帽也开始垂青他了,几个月后,他被提拔为时政部副主任。
杨晓升[2](2021)在《阴差阳错》文中指出如果不是因为刘星生病,有些真相也许永远不会被揭开。中秋节刚过,第二天刘星腹部突发剧痛,到医院查出肝癌并伴门静脉癌栓。当时刘星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医生说必须赶紧肝移植才能保命。作为妈妈,爱子心切的林书琴没有一点犹豫:把我的肝给儿子!同样爱子心切的父亲刘大山也挺身而出:你算了,我是男子汉,该我的肝给儿子!当着医生的面,夫妻俩争执不下,让在场的医生和周围的人无不动容。
史林波[3](2021)在《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偏差及矫正研究 ——以宜宾市J镇为例》文中指出
王璐[4](2021)在《JJ公考培训学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0-2020年期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631万人增长至了874万人,2020年毕业生人数同比增加40万人。在国内宏观经济下行以及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下,“就业难”成为当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公务员凭借其稳定的工资、完善的福利体系吸粉无数,正是因为“公考热”持续升温,才催生出公职考试教育培训这一行业。按照笔试、面试参培率为30%和50%、客单价为5000元和10000元对公务员培训市场规模进行测算,预计2020年公考市场规模约为156亿元,未来仍将保持稳步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280亿元。本文研究对象JJ公考培训学校是一家微型创业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公职类考试的培训学校,其主营业务为公职类考试入职笔试及面试培训,具体包含国家和省市地方的公务员招录、警察招考、各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录、大学生村官的招录等等,其主要面向云南省内的考生。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者市场迭代升级,学校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外部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受到严重冲击,针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考也未能形成清晰思路,专业的现代管理经营理念严重匮乏……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出JJ公考培训学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课程种类简单、设置不合理,定价方式和促销机制死板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营销渠道拓展不足,服务质量问题等。继而采用PEST分析方法、波特五力模型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详实资料和数据,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JJ公考培训学校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改进JJ公考培训学校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运用4PS营销组合理论为学校制定出更为合理完善的营销策略,即强研发、优价格、全渠道、广促销、重服务,以此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学员的信赖和认可。本文结合自身所学,通过对JJ公考培训学校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的营销策略,在为该校的长远发展寻得出路的同时,也为其他存在此类问题的公考培训机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邓坚[5](2021)在《S市农村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叶延禹[6](2021)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早已成为与男性同等重要的劳动者,但是在很多岗位上,女性的职业成就落后于男性。在已有研究中性别之间的职业发展差距通常被解释为源于性别歧视和人力资本差异。然而高校作为一个有高准入门槛和清晰考核标准的公共性组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获得教职时都必须达到高校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水平,晋升晋级时的考核标准清晰、公开而且往往可准确量化、不会因性别而异,但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总体上仍然落后于男性教师。根据2017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性比例已经达到一半,但女性教师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领导这些高级别的专业技术和行政领导岗位上和男性教师有明显差距。为什么在同等起点、规则清晰的职业竞争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出现了性别差异。本文的研究以文化过程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解释女性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普遍落后于男性教师的影响机制。文化过程理论认为不平等是在一系列看似理所应当的、常规的具体过程中产生及再生产的。这些具体过程可以归纳为身份认同和理性化过程。身份认同是一个基于明确边界的群体分类过程,对不同属性的群体会形成不同的认同,由此导致不同群体的物质和机会占有的不同。理性化原则指的是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而形成的各种规则,根据理性原则设计的制度规则往往被认为是中立的、公平的。然而,当理性制度和某种身份认同相结合时,不平等便被合理化了(Lamont et al.,2014)。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是这两类文化过程的结合:性别观念建构了不同的性别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定位,比如高校中男性更倾向于被定位于从事学术发表,而女性被定位于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教师的晋升结果是性别中立的、评价标准清晰的、可量化的晋升制度决定的,评价标准侧重于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教学相对被忽视通常只是作为门槛性要求存在。当这两个不同的规范交互发挥作用时,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性别差异的产生。基于社会性别文化塑造了性别角色规范,理性化伴随现代化进程兴起,教师的职业发展发生于特定的组织情境,本文选择从性别文化、经济制度和组织特征的维度来对女性教师的职业成就为何落后于男性进行解释。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从教师的性别组成来看,性别观念更平等的地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比例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比例更低。在组织层面上,高校排名越靠前,学科实力越强,女性教师比例越低。非综合型高校的女性教师比例显着高于综合类和师范类大学,人文学科中的女性教师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学科。在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性别观念越平等的地区教授中的女性比例越高,这主要是由于性别平等观念促进了高校教师中女性比例的提高。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男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更大。在组织层面上,高校对教师的学术能力要求越高,女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越低。和人文学科相比,理科、工科和社会科学中女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无显着差异,生命科学专业中的女性教师晋升可能性显着更高。在学院领导层中,性别观念越平等的地区学院领导中的女性比例越高,这是由于性别平等观念促进了教师和教授中的女性比例增加,间接提高了学院领导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有资格担任学院领导的女性教师有了更多晋升机会。在组织层面上,社会科学专业的行政领导的女性比例显着低于其他学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发现文化过程理论能够有效地对高校中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落后于男性教师的进行解释:其一,文化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了高校教师群体的性别角色定位差异,性别观念的平等化有助于缩小高校教师在不同级别岗位上的性别比例差距,提高了高校教师、教授和领导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其二,绩效导向的考评制度为所有教师提供了基于功绩的竞争环境,由此形成了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优势,由于这一考评制度是性别中立的,因此也合理化了学术科研领域中的性别差距。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指出,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保护立法,分担生育给女性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引导社会舆论尊重女性科技人才,为女性科研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友好的工作环境,充分激发女性的学术潜能,缩小学术科研领域的性别分层现象。
樊慧从[7](2019)在《《亮剑》的跨文本研究》文中指出1999年底,都梁讲述主人公李云龙的传奇一生的小说《亮剑》在毫无宣传的情况下凭借口碑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200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亮剑》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剧中传达的“亮剑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2011年,《新亮剑》在浙江卫视播出引起一阵观剧热潮。《亮剑》经历的数次改编表明了这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本文从跨文本比较的角度展开研究,将《亮剑》的小说、两版电视剧放置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跨文本研究,通过探讨文本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发现不同文本间的转换规律。进而探析不同文本的思想价值及艺术审美价值。在综合分析作品的同时,深入地了解到作品改编的优势以及不足,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与经验。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阐述《亮剑》跨文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改编剧市场日益繁荣,通过对《亮剑》不同文本研究现状的梳理确定跨文本研究的方向,期望通过《亮剑》的跨文本研究为改编剧提供一条可行之路。第一章探讨的是《亮剑》跨文本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梳理《亮剑》的各个版本,使用跨文本的研究方法掌握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得出《亮剑》成功的原因在于不同文本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策略以及修辞与符号等方面的巧妙设置,从而能够向改编作品提供一条可行之路。第二章探讨的是《亮剑》不同文本的主题变迁与亮剑精神的当代价值。《亮剑》的小说文本与两版改编剧在主题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小说侧重于历史与战争中的悲剧式人生带给读者的思考;05版电视剧则注重人物的个性化、典型性的塑造,亮剑精神成为主题;11版《新亮剑》则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扩充了内容,同时对主题进行了扩充。在把握了不同版本主题意蕴后,对两版改编剧对小说文本的“腰斩”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得出其主题的变化受大众文化、观众接受程度、国家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的结论。最后结合当下亮剑精神广泛传播应用的现象分析其当代价值。第三章探讨的是《亮剑》不同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变迁。本章从英雄人物形象、日军人物形象、以及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跨文本比较研究,从《亮剑》小说与改编剧文本之间的差异阐述亮剑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异同,并且在阐述中对不同文本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的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不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各有优劣,在小说文本向电视剧文本跨越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各文本自身的优势。第四章探讨的是《亮剑》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小说与电视剧均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同时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拆解;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对小说叙事情节进行了适当增删,丰富了细节;小说采用多种方式转换叙事视角让读者体会多种情感,电视剧的全知视角符合电视剧自身特点以及电视观众审美习惯;最后不同文本在叙事节奏方面均张弛有力,电视剧也充分发挥了音乐对节奏把控的优势。对叙事策略在《亮剑》不同文本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为在小说文本影视化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改编中需要根据艺术形式的不同对叙事策略进行调整。第五章探讨的是《亮剑》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小说文本与改编剧文本的修辞与符号间的不同使用方式归根结底是艺术形式相异造成的,因此在研究《亮剑》小说文本到电视剧文本的过程中就要对修辞与符号进行研究,寻找改编过程中的规律,加以总结应用。结语部分对《亮剑》的小说文本与电视剧文本在主题意蕴、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以及修辞与符号的系统性研究之后,对改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改编不能囿于忠实原着,而是在原着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创新。
赵敏[8](2018)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证研究 ——基于红河州西北勒乡个案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扶贫政策的指导性纲领,它倡导更高效更精准地分配扶贫资源,在精准和精确的要求下,提升受扶者真正脱贫的能力,实现大规模真脱贫的目标。我国大多数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区位特殊性、环境脆弱性、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贫困问题呈现出贫困人口基数大且分布相对分散、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等特点。西北勒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一直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范畴被描述,它是红河州58个贫困乡之一,贫困程度深。西北勒乡少数民族众多,苗族、彝族、汉族等民族文化在此交汇交融,文化独特,它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代表性的案例,因此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近些年来,西北勒乡的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展开,当地紧扣宏观政策,把握地方乡土特性,出台各类文件、政策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在政策的指引下,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骤,贫困户识别是否精准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后续工作的开展,西北勒乡扶贫工作人员强化精准识别与驻村帮扶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同时,西北勒乡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分类施策,从基本医疗、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农村饮水等方面展开了各类扶贫工作。在多方努力之下,西北勒乡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着,于2017年底正式退出红河州贫困乡之列。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西北勒乡的精准扶贫工作依然有提升的空间。由于社会的复杂性,识别的精准程度依然欠缺。教育作为增强可行为能力的重要部分,西北勒乡教育资源投入依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普遍性受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入学率需要提高。扶贫主体尚显单一,治理理念缺位,社会和民众政治参与度不够,产生政策下乡有效性受阻的困境。又因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影响,出现了对扶贫政策理解偏离等状况。造成西北勒乡贫困的重要原因和精准扶贫有效性受阻的原因很多,这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共性的因素,比如:自然环境的恶劣;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当地经济制度供给不足;脱贫能力有所欠缺;循环封闭的文化系统等等。通过对西北勒乡地区精准扶贫现状、困境及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为了更加高效顺利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笔者从调研和阅读中获得启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放置于整个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工作实践中,可能都具有共性的价值。国家宏观政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地方可能遇到政策的不适与冲突。边疆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地方政府往往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国家政策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具有国家宏观指导下的乡土特性,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的逻辑。精准识别便是其中案例,只有探索乡土特性,才能保证现实的精准。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在于民众的可行为能力不足,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理应在长远目标上下功夫,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提升社会求知、求学的风气,提高贫困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入学率。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难度大,有民众、社会参与度低的原因,这需要扶贫工作强化治理理念,提升公民政治参与,让多主体、多组织参与共治。西北勒乡普遍存在政策知晓率低、扶贫政策理解偏离的情况,必须强化政治沟通,提升政策知晓度。产业扶贫是西北勒乡重点扶贫项目,针对出现的扶贫产业政府主导和单一化的现象,应该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多样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要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培育内生动力,探索内外联动的新路径。最后一章笔者用大篇幅对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理论总结与实践展望。精准扶贫政策延续了国家一贯的集权传统,在政策手段的推行上采取典型权力下乡的逻辑。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公权力的触角深入村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扶贫任务摊派模式下,从发展模式与途径到私人生活,公权的介入可能是全方位的,这必然会引发一些不适与反感。权力下乡过程中,公权与私权应该有明显的界限,公共权力的运行应尽量不打扰民众的私生活,政府的权力应该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灵活处理权力下乡过程中公权与私权的关系。边疆民族地区公权下乡的逻辑和目标应该是向下服务的有效实现和提升治理管控能力,推进协同共治局面的形成。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村治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和博弈凸显出来,多元利益主体下,为了保证扶贫项目和资源的分配、获得、实施的公正性,达到协调多方利益的目的,精准扶贫项目和资源的运作方式需要有完备的运作机制和制度配套。随着西北勒乡脱贫出列,意味着它从连片贫困地区转变为个体贫困存在地区,但精准扶贫并不能完全消灭贫困,绝对贫困依然存在,帮助和扶持那些随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遭遇而导致生活困顿的人也是扶贫的重要工作。扶贫政策或者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可持续性的精准扶贫机制。返贫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主要通过一些扶贫项目来推动,但项目扶贫的反向作用在很多地方都有凸显。当大规模精准扶贫和资金投入结束之后,基层秩序如何维持、常见类型的返贫现象如何杜绝值得深思。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与共存,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应该着力关注的话题。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先验步骤,也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要实现精准扶贫达到和长期保持预期的效果,乡村振兴显得异常重要。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独特的实现经济繁荣、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的方式,对巩固精准扶贫已有的效果和产生更好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村民普遍就业与留守村庄相结合,也是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弥合的共识。西北勒乡的精准扶贫工作具体模式中,有很多措施对于促进民族交融具有重要意义。它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彼此认识,强化了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吕忠[9](2018)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文中提出基于“垂直互动-水平互动-政社互动”的分析框架,以襄阳市石花镇、吴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例,本研究集中探讨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问题。第一章首先从宏观层面审视了乡镇行政执法困境的现状与成因,并对已有的解决思路进行了分析概括。然后,详细介绍了案例内容,为后续研究之开展做好铺陈工作。第二章从抽象维度还原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雏形的生发过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是乡镇政府赋权需求与县级政府控权惯性复合的结果。乡镇政府赋权需求的背后,具备扩权与强权两条行为逻辑线索的支撑,中央政府所供给的一系列“政治机会结构”为赋权需求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压力型体制、向上负责制以及单向度监督环境的结构约束,使县级政府行为在控权惯性的作用下,抑制了改革效果的释放。第三章聚焦了处在真实空间中的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之权力轮廓的进一步演变过程,包括侧重权力体系运行内在层面的水平互动和强调权力运行过程外显层面的政社互动。在水平互动环节,研究发现,在既有“条块结构”约束,以及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不系统性影响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并未将原先镇域范围内执法机构间协调成本充分内部化。不过,处在总体性权力网络中的乡镇综合执法局,通过前移行政执法工作端口,成功实现自我赋能。政社互动研究部分,基于合法性话语结构分析视角,尝试挖掘“暴力抗法”与“暴力执法”这两种冲突现象之间的隐秘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在现有政治体系下,伦理化的“人民政治”话语与理性化的法律话语之间的张力矛盾,塑造了乡镇行政执法权力机构的名实分离取向,是乡镇综合执法局执法“两张皮”现象(即表面上“文明执法”与实质上“暴力执法”)产生的结构化动因。第四章整合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链条,并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在结论部分,结合研究发现,与相关理论进行了对话。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代表了由强国家自主性结构支撑出台的改革类型,其成功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改革监督机制。垂直互动、水平互动分析表明,作为一种渐进性改革,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受到了体制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变革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是克服改革异化现象,实现国家基础能力稳步提升的可行途径。
揭玉[10](2018)在《约翰·皮尔格新闻述评(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翻译项目总共包括四篇文章,都是选自澳大利亚战地记者约翰·皮尔格的新闻述评,都是作者对2015年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写出的评论性文章。由于文体的特殊性,以及文本在内容上都具有时事新闻的研究价值,再加上作者特殊的背景经历,深厚的文字功底,让此次翻译项目非常具有挑战性,鉴于国内外对于类似文本的翻译研究几乎算是凤毛麟角,因此译者认为此次的翻译项目具有较大的翻译价值。译者选取约翰·皮尔格执笔的新闻述评,作为翻译实践的文本来源。四篇文章内容长短不一,但是写作风格类似,作者有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事实的分析条理清晰,情绪的铺陈也是顺理成章,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反觉出作者心系天下,不畏强权,愤世嫉俗的情怀。译者对该四篇新闻述评进行英译汉翻译实践,以期为汉语读者提供更多的英文新闻述评的典范。本翻译报告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文本内容和作者的相关介绍;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译前的工作准备,包括新闻述评的定义和特点,新闻述评的翻译的原则,分析了源文文本的类型,以及相关平行文本的阅读(主要是作者的着作),相关话题背景知识的了解,最后是翻译完成后,通过各种途径对译文进行修改、润色,并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第三章阐释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并具体举例说明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对等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处理讽刺这一文学手法,其形式和意义该如何取舍才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对等。译者从句法、语境以及平行文本入手,多角度的阐释该如何处理讽刺。第四章总结了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第五章是总结部分,提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之处,反思译文中的不足之处。
二、公务员:依然是个香饽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务员:依然是个香饽饽(论文提纲范文)
(1)台阶(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第十六章 心湖微澜 |
一 |
二 |
第十七章 迂回进攻 |
一 |
二 |
三 |
第十八章 艰难磨合 |
一 |
二 |
三 |
(2)阴差阳错(论文提纲范文)
林书琴 |
刘大山 |
刘星 |
林书琴 |
刘大山 |
牛同发 |
刘星 |
林书琴 |
许莹 |
林书琴 |
刘大山 |
王桂香 |
牛同发 |
王桂香 |
刘星 |
林书琴 |
王桂香 |
牛同发 |
林书琴 |
刘大山 |
王桂香 |
牛自强 |
刘星 |
林书琴 |
牛自强 |
刘大山 |
王桂香 |
许莹 |
尾声 |
(4)JJ公考培训学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
2.1 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
2.1.1 战略分析工具综述 |
2.1.2 市场细分理论综述 |
2.1.3 营销组合理论综述 |
2.2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JJ公考培训学校营销现状分析 |
3.1 JJ公考培训学校概况 |
3.2 JJ公考培训学校市场调查分析 |
3.3 JJ公考培训学校面临的营销问题 |
4 JJ公考培训学校营销环境分析 |
4.1 JJ公考培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4.1.1 企业文化分析 |
4.1.2 企业资源分析 |
4.1.3 企业能力分析 |
4.2 JJ公考培训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
4.2.1 政治因素 |
4.2.2 经济因素 |
4.2.3 社会因素 |
4.2.4 科技因素 |
4.3 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分析 |
4.3.1 保山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现状 |
4.3.2 保山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竞争对手分析 |
4.3.3 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规模分析 |
4.3.4 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发展趋势 |
4.4 JJ公考培训学校的SWOT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会分析 |
4.4.4 威胁分析 |
5 JJ公考培训学校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改进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
5.1.1 市场细分改进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JJ公考培训学校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服务策略 |
6 JJ公考培训学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企业文化保障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3 服务质量保障 |
6.4 财务资金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JJ公考培训学校学员调查问卷 |
附录 B JJ公考培训学校与其他行业竞争者相关情况对比 |
致谢 |
(6)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问题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的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探究教师职业发展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
1.2.2 改善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 |
1.2.3 创造女性友好型的劳动环境 |
1.2.4 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性别 |
1.3.2 性别平等 |
1.3.3 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
1.3.4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 |
1.4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步骤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贡献 |
1.5.1 论文结构安排 |
1.5.2 研究贡献 |
2.理解性别平等 |
2.1 性别认知的历史变化 |
2.1.1 传统社会中的两性关系 |
2.1.2 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
2.1.3 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性别话语变化 |
2.1.4 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的基本主张 |
2.2 性别平等的理论溯源 |
2.2.1 理解社会平等 |
2.2.2 性别差异: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
2.2.3 性别不平等的发生:可行能力的剥夺 |
3.文献评述 |
3.1 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平等的研究综述 |
3.1.1 文化传统:性别认知的规范作用 |
3.1.2 制度因素: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的影响 |
3.1.3 文化与制度因素的互相影响 |
3.2 性别平等的发生场域:家庭、组织和社会 |
3.2.1 家庭领域 |
3.2.2 组织领域 |
3.2.3 社会领域 |
3.3 高校教师群体的性别比较研究 |
3.3.1 学术科研领域的性别分布现状 |
3.3.2 阻碍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4.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
4.1 前期调研和论题确定 |
4.1.1 资料收集 |
4.1.2 资料分析与总结 |
4.2 分析框架 |
4.2.1 过程理论:不平等的产生 |
4.2.2 基于文化过程理论的分析框架:文化、制度和组织环境 |
4.3 研究假设 |
4.3.1 文化假设:文化观念的规范作用 |
4.3.2 制度假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 |
4.3.3 组织假设:组织的性别传统与工作能力要求 |
4.4 实证研究设计 |
4.4.1 样本抽样 |
4.4.2 变量定义与选择 |
4.4.3 数据分析模型 |
5.文化、制度和组织对高校教师性别结构的影响 |
5.1 对高校教师性别比例的影响 |
5.1.1 高校教师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
5.1.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
5.1.3 讨论与分析:高校教师性别组成的形成过程 |
5.1.4 小结 |
5.2 对高校教授性别比例的影响 |
5.2.1 教授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
5.2.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
5.2.3 讨论与分析:职称晋升过程中的性别平等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4 小结 |
5.3 对院级领导性别比例的影响 |
5.3.1 院级领导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
5.3.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
5.3.3 讨论与分析:学院领导晋升情况的性别比较分析 |
5.3.4 小结 |
6 讨论: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为什么落后于男性教师? |
6.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
6.1.1 文化因素对高校教师的性别平等的影响 |
6.1.2 现代化进程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 |
6.2 性别平等与无处不在的性别差异 |
6.2.1 性别差异的认知:从相似到差异 |
6.2.2 劳动力市场中的“文化滞后”现象 |
6.2.3 性别不平等的形成:性别中立的评估制度与无所不在的性别差异 |
7 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坚持性别平等原则,创造公平的教育和劳动环境 |
7.2.2 尊重性别差异,将性别主流化纳入政策方案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7)《亮剑》的跨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亮剑》跨文本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亮剑》跨文本研究的对象:小说及其影视化作品 |
第二节 《亮剑》跨文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亮剑》不同文本的主题变迁与亮剑精神 |
第一节 小说:历史反思与悲剧美 |
第二节 电视剧:红色经典的衍生 |
一、2005年版电视剧《亮剑》:“野生”英雄完美诠释亮剑精神 |
二、2011年版电视剧《新亮剑》:致敬经典演绎情感纠葛 |
第三节 从小说到电视剧:《亮剑》的“腰斩” |
一、电视剧不能承受之重 |
二、大众文化驱使 |
第四节 亮剑精神的当代价值 |
第三章 《亮剑》不同文本人物形象的变迁 |
第一节 英雄人物形象 |
一、李云龙:难以割舍的英雄情怀 |
二、赵刚: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
三、楚云飞:难为知己难为敌 |
四、英雄群像:个性鲜明的配角 |
第二节 日军人物形象 |
一、日本军官形象 |
二、日本士兵形象 |
第三节 女性形象的塑造 |
一、田雨 |
二、冯楠 |
三、秀芹 |
第四章 《亮剑》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叙事结构 |
一、线性叙事中的时空 |
二、二元对立叙事模式的拆解 |
第二节 叙事情节 |
一、小说与电视剧:围绕主题进行的增删 |
二、小说与电视剧:细节的魅力 |
第三节 叙事视角 |
一、小说:巧妙的视角变换 |
二、电视剧: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 |
第四节 叙事节奏 |
一、主次故事的穿插与事件安排 |
二、音乐:锦上添花的艺术 |
第五章 《亮剑》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 |
第一节 不同文本的修辞 |
一、文学修辞 |
二、影视修辞 |
第二节 不同文本中的符号 |
一、身体符号与空间 |
二、人物的符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证研究 ——基于红河州西北勒乡个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三) 核心概念及支撑理论 |
(四) 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
(五)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一、西北勒乡概况与典型性分析 |
(一) 西北勒乡的基本情况 |
(二) 西北勒乡的贫困状况 |
(三) 西北勒乡的典型性分析 |
二、西北勒乡精准扶贫的现状 |
(一) 西北勒乡精准扶贫推进特点 |
(二) 西北勒乡精准扶贫主要举措 |
(三) 西北勒乡精准扶贫实践效果 |
三、西北勒乡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
(一) 扶贫对象确认有偏差,识别精准程度欠缺 |
(二) 扶贫资金分配不均匀,教育投入依旧不足 |
(三) 扶贫主体尚显单一,多元共治有待提升 |
(四) 扶贫对象知晓率较低,扶贫政策理解偏离 |
(五) 产业扶贫推进不利,“造血扶贫”任重道远 |
四、西北勒乡精准扶贫的困境寻因 |
(一) 自然地理环境恶劣 |
(二) 经济制度供给不足 |
(三) 脱贫能力有所欠缺 |
(四) 文化系统循环封闭 |
五、西北勒乡个案对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启示 |
(一) 探索政策乡土逻辑,提高识别精准度 |
(二) 立足长远目标,提升可行为能力 |
(三) 引入治理理念,增强政治参与 |
(四) 加强政治沟通,提升宣传乡土化 |
(五) 优化产业存量,拓宽增收渠道 |
(六) 推进内外联动,促力脱贫攻坚 |
六、理论总结与实践展望 |
(一) 公权下乡与协同共治局面的形成 |
(二) 资源博弈与多元主体利益的调和 |
(三) 政策持续与常见类型返贫的杜绝 |
(四) 政策回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合 |
(五) 国家认同与精准扶贫政策的共进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西北勒乡贫困户基本情况及扶贫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部分典型调研照片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中心问题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五、论文努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乡镇行政执法:困境成因与应对之道 |
一、现存乡镇行政执法困境 |
二、应对乡镇执法困境的五种思路 |
三、典型案例:经济发达镇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
第二章 乡镇综合执法局的权力雏形:赋权需求与控权惯性 |
一、乡镇政府的赋权需求 |
二、县市执法部门的控权惯性 |
三、赋权需求与控权惯性的碰撞:有限改革 |
第三章 乡镇综合执法局的运行过程:政社互动与协同困境 |
一、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社会场域中的权力运行 |
二、权力切割与协同执法:条块冲突与网络赋权 |
三、小结:关系网络中的行政执法权 |
第四章 乡镇综合执法局的权力边界:生成逻辑与改革前瞻 |
一、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权力边界:生成逻辑 |
二、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之理论反思 |
三、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之未来走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后记 |
(10)约翰·皮尔格新闻述评(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Writer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ding Article |
2.1.2 Preparation for the Source Texts |
2.1.3 Study of Translation Rules about Leading Article |
2.2 Improving after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Theory |
3.1 Introd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Chapter Four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
4.1 The Difficulties |
4.1.1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
4.1.2 The complicated background |
4.1.3 The writing style |
4.2 About solutions |
4.2.1 Rhetorical |
4.2.2 The Context |
4.2.3 Parallel Texts |
4.2.4 The Cultur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Original Text |
Appendix Ⅱ Translated Tex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四、公务员:依然是个香饽饽(论文参考文献)
- [1]台阶(节选)[J]. 张雪飞. 含笑花, 2021(06)
- [2]阴差阳错[J]. 杨晓升. 芳草, 2021(05)
- [3]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偏差及矫正研究 ——以宜宾市J镇为例[D]. 史林波.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4]JJ公考培训学校营销策略研究[D]. 王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5]S市农村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研究[D]. 邓坚.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D]. 叶延禹. 浙江大学, 2021(08)
- [7]《亮剑》的跨文本研究[D]. 樊慧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实证研究 ——基于红河州西北勒乡个案的分析[D]. 赵敏. 云南大学, 2018(04)
- [9]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D]. 吕忠. 武汉大学, 2018(06)
- [10]约翰·皮尔格新闻述评(节选)翻译报告[D]. 揭玉. 海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