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2、IL-6、IL-8和TNF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蒋锐沅[2](2021)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出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以数据挖掘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均为各名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高频药物,以网络药理学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实现的,以临床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肝郁脾虚型HCC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等相关临床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并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法:1、以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解析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并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靶点。2、采集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高频中药、中药配伍规律等。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敷和备化方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为靶点,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肝癌炎症微环境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4、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治疗,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证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予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无进展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血清肝纤四项水平、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等近期疗效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中,较为热门且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目前的体外实验及体验实验均以这些靶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共计收集到153篇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共计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柴胡、白术、白芍、枳实、当归、鳖甲、莪术、甘草、半夏、香附均为敷和备化方中的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对分为是柴胡—白术、柴胡—白芍、白术—白芍、白芍—当归、白芍—鳖甲;置信度排名前5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柴胡—白术→白芍、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白芍→鳖甲、枳实—白芍→党参、枳实—莪术→鳖甲,分析所得数据均与敷和备化方的方剂配伍、药物组成基本相同。3、通过以敷和备化方中的17味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敷和备化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相匹配,共匹配到57个潜在靶点,其中部分靶点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或其上游蛋白。因此,敷和备化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中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4、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有无乙肝、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动脉静脉瘘等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近期疗效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3.4%,疾病控制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32.2%,疾病控制率88.9%为88.9%,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或致死的栓塞综合征案例,治疗组患者的发热、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各项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6)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治疗组中位PFS为6.2[95%CI(2.5,4.6)]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2[95%CI(3.9,7.8)]个月。治疗组TTUP为14.2[95%CI(11.9,15.3)]个月,对照组TTUP为13.7[95%CI(12.8,14.2)]个月。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失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较术前1天显着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均较术前1天显着减低(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微环境中研究较为热门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以此为靶点开展中医药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相关实验研究。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药物主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根本大法,在组方时采用核心药对能够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敷和备化方中的相关中药能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及其上游蛋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目的,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4、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减少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降低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蒋锐沅[3](2021)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出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以数据挖掘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均为各名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高频药物,以网络药理学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实现的,以临床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肝郁脾虚型HCC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等相关临床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并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法:1、以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解析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并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靶点。2、采集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高频中药、中药配伍规律等。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敷和备化方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为靶点,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肝癌炎症微环境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4、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治疗,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证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予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无进展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血清肝纤四项水平、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等近期疗效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中,较为热门且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目前的体外实验及体验实验均以这些靶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共计收集到153篇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共计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柴胡、白术、白芍、枳实、当归、鳖甲、莪术、甘草、半夏、香附均为敷和备化方中的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对分为是柴胡—白术、柴胡—白芍、白术—白芍、白芍—当归、白芍—鳖甲;置信度排名前5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柴胡—白术→白芍、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白芍→鳖甲、枳实—白芍→党参、枳实—莪术→鳖甲,分析所得数据均与敷和备化方的方剂配伍、药物组成基本相同。3、通过以敷和备化方中的17味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敷和备化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相匹配,共匹配到57个潜在靶点,其中部分靶点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或其上游蛋白。因此,敷和备化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中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4、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有无乙肝、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动脉静脉瘘等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近期疗效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3.4%,疾病控制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32.2%,疾病控制率88.9%为88.9%,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或致死的栓塞综合征案例,治疗组患者的发热、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各项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6)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治疗组中位PFS为6.2[95%CI(2.5,4.6)]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2[95%CI(3.9,7.8)]个月。治疗组TTUP为14.2[95%CI(11.9,15.3)]个月,对照组TTUP为13.7[95%CI(12.8,14.2)]个月。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失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较术前1天显着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均较术前1天显着减低(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微环境中研究较为热门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以此为靶点开展中医药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相关实验研究。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药物主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根本大法,在组方时采用核心药对能够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敷和备化方中的相关中药能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及其上游蛋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目的,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4、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减少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降低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黄志琴[4](2020)在《血清sCD14和IL-8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 CD14(soluble CD14,sCD14)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55例PBC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其中PBC初治患者45例(慢性肝炎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各15例),PBC合并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患者1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 sCD14、IL-8水平,分析其在PBC疾病进展中的水平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血清sCD14、IL-8诊断PBC合并PLC的价值。对PBC初治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根据巴黎-I标准评估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 acid,UDCA)的应答,分析基线血清sCD14、IL-8水平与生化应答率的关系。结果:1.血清sCD14在PBC患者慢性肝炎期[(17.41±1.70)ug/ml]、肝硬化代偿期[(19.17±1.01)ug/ml]、肝硬化失代偿期[(21.99±0.79)ug/ml]及 PBC 合并 PLC患者[(23.84±2.21)ug/ml]中水平逐渐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0.94)ug/ml](P<0.05),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PBC抗gp210抗体阳性患者血清 sCD14 水平[(21.0±1.4)ug/ml]较阴性患者[(19.2±2.3)ug/ml]明显升高(P<0.05)。2.血清IL-8在PBC患者慢性肝炎期[(272.27±23.31)pg/ml]、肝硬化代偿期[(317.38±18.44)pg/ml]、肝硬化失代偿期[(349.20±16.56)pg/ml]及 PBC 合并PLC患者[(378.30±18.57)pg/ml]中水平逐渐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4.54±10.88)pg/ml](P<0.05),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PBC抗gp210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L-8水平[(340.0±19.8)pg/ml]较阴性患者[(306.5±34.5)pg/ml]明显升高(P<0.01)。3.PBC初治患者中,血清sCD14与血清IL-8呈正相关(r=0.840,P<0.01);血清sCD14分别与谷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GGT)、免疫球蛋白 G(immunoglobulin G,IgG)、肝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Mayo 评分呈正相关(r=0.382,0.593,0.345,0.675,P<0.05);血清 IL-8 分别与GGT、IgG、LSM、Mayo 评分呈正相关(r=0.495,0.663,0.340,0.762,P<0.05)。4.血清sCD14诊断PBC合并PL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9(95%CI0.606~0.932),临界值为20.53ug/ml,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8.9%;血清 IL-8 诊断 PBC 合并 PLC 的 AUC 为 0.787(95%CI0.642~0.931),临界值为325.43pg/ml,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60.0%。5.45例PBC初治患者中,27例应答良好,18例应答欠佳,应答欠佳者基线血清 sCD14 及 IL-8 水平[(20.8±1.7)ug/ml、(329.9±28.8)pg/ml]明显高于应答良好者[(18.7±2.2)ug/ml、(302.0±3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随着肝脏炎症活动、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血清可溶性CD14、白细胞介素-8水平逐渐增高,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血清可溶性CD14、白细胞介素-8可能作为诊断PBC合并PLC的血清学标志物。3.基线血清可溶性CD14、白细胞介素-8水平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熊去氧胆酸的生化应答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水平增高,应答率降低。
仲茂凤[5](2019)在《解毒方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索解毒方(Jiedu Fang,JDF)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并明确JDF与TACE术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的关系,同时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于长海医院行TACE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JDF组与单纯行TACE术的对照组,通过安德森症候评分表评估患者术前24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72小时的生存质量,分析JDF能否缓解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并于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2个月抽取外周血检测血常规、肝功能、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及基于炎症评分系统分数的变化,通过单变量分析筛选出JDF作用的敏感因子。2.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解JDF组与对照组的术后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tion free survival,PFS)的差别,同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TACE术后6个月PFS的可能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出独立影响因子。3.通过MTT检测JDF对Huh 7细胞及EA.hy 926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并通过血管生成实验检测JDF对缺氧条件下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PCR实验探索JDF作用于缺氧条件下Huh 7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IL-8 m RNA表达水平,并进一步通过ELISA验证对IL-8表达的作用。采用人重组IL-8细胞因子干预,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JDF对IL-8作用下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4.建立基质胶血管形成模型,在体内验证IL-8对基质胶组织血红蛋白浓度、VEGF及血管生成标志物CD31和v WF的影响以及JDF的拮抗效应。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8例HCC患者,其中对照组47例,JDF组41例。纳入患者TACE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及改良评分m GPS评分高于术前,中性粒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由术前(2.56±2.48)上升到术后的(8.50±4.40),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由术前的(110.66±49.46)上升到术后的(136.26±78.04),IL-1β、IL-2R、IL-6、IL-8均上调。与对照组相比,JDF能有效改善TACE术后HCC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以疼痛、呕吐、便秘等症状改善最为明显。JDF组对于TACE术后栓塞综合症的完全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可能与降低IL-8、PLR、NLR等炎症因子及炎症分数有关,其中以抑制IL-8效果最为明显。2.为期2个月的近期疗效评价中,JDF组客观缓解率ORR为41%,疾病控制率DCR为71%,对照组ORR为13%,DCR为68%,JDF组优于对照组。为期6个月的随访JDF作用术后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优于对照组。单因素COX生存分析发现,术前PLR、术后第3天的IL-2R、术后2个月的m GPS、GPS、PLR是其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m GPS、PLR及IL8,术后第3天的NLR、IL-2R、AFP,以及术后2个月的PLR均是影响PFS的因素。3.MTT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JDF作用24 h及48 h后,EA.hy 926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但抑制率<20%。RT-PCR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诱导Huh 7细胞中IL-8、HIF-1α及VEGF的m RNA表达,JDF能拮抗该效应,ELISA实验提示JDF能抑制缺氧条件下IL-8的高表达。缺氧条件及IL-8均能诱导血管生成,而JDF能拮抗该效应,提示JDF可能通过抑制缺氧条件下IL-8的表达进而抑制血管生成,发挥抗肝癌的效应。4.体内基质胶血管形成模型结果显示,IL-8能促进基质胶组织血管生成,提高血红蛋白的表达浓度,HE染色结果提示JDF能拮抗IL-8诱导的血管生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8组VEGF、CD31及v WF的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而IL-8+JDF组较IL-8组其VEGF、CD31及v WF的表达阳性率均下降,提示JDF对IL-8的拮抗作用。结论:1.JDF联合TACE术能明显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炎症因子的表达,在改善HCC患者生活质量、延长PFS等方面优于单纯使用TACE术。2.JDF在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Huh 7的增殖,同时抑制缺氧条件下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8、HIF-1α及VEGF的表达相关。在体内,JDF能有效抑制IL-8诱导的血管生成。
吴蕾[6](2019)在《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测定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IL-2、IL-6、TNF-α、细胞免疫、肝硬化指标在TACE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探讨DC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对TACE治疗的疗效评估的意义,同时观察IL-2、IL-6、TNF-α等在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03月~2018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PHC,并在我院成功实施TAC E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共91例。所纳入研究对象留取PHC患者在TACE治疗前、治 疗后3天、治疗后1月的静脉血液标本,分别进行AFP、DCP、肝功能、淋巴细胞免疫分型、肝硬化指标及细胞因子IL-2、IL-6、TNF-α检测,电话随访PHC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收集2017年03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行健康体检、体检报告无明显异常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各指标在TACE治疗后的变化规律及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91例PHC患者,男:女=5.07:1,平均年龄62.75±10.02(岁);80.22%的患者存在肝炎病毒感染,其中69.23%的患者为单纯HBV感染,8.79%的患者为单纯HCV感染,2.20%的患者同时存在HBV和HCV感染,Child-Pugh分级为A级及B级,AFP阳性率 65.93%。2.PHC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明显升高(p<0.01);进一步行PHC患者组亚组分析,AFP阳性组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明显升高(p<0.01),AFP阴性组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亦明显升高(p<0.01),AFP阳性组与AFP阴性之间PHC患者血清DCP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DCP作为独立诊断PHC的血清学标志物的敏感度为75.80%,特异度为90.90%,PHC患者DCP阳性率为73.63%;血清DCP诊断AFP阳性PHC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为0.875(p<0.01),血清DCP诊断AFP阴性PHC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为0.782(p<0.01)。4.不同水平的AFP之间的血清DCP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PH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AFP水平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5.TACE治疗后3天血清DCP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TACE治疗后1月血清DC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同时TACE治疗前血清DCP阳性的PHC患者,TACE治疗后血清DCP水平下降≥30%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血清DCP水平下降<30%的患者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与健康成人组相比,PHC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降低,CD3+CD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TACE治疗后3天外周血CD3+CD4+%、CD4+/CD8+、CD3+CD8+%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ACE 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外周血CD3+CD4+%、CD4+/CD8+升高,CD3+CD8+%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7.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TACE治疗后1月,PHC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p>0.05)。8.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IL-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TACE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PHC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ⅣV-C、HA、HPC-Ⅲ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LN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TACE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血清ⅣV-C、HA、HPC-Ⅲ、LN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TACE治疗前PHC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对TACE的治疗疗效有一定影响(p<0.05)。结论:1.PHC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者明显升高AFP阴性的PHC患者及AFP阳性的PHC患者血清DCP水平均较健康成人者明显升高;血清DCP水平可作为独立诊断PHC的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AFP阴性的PHC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同时,DCP可作为评估TACE术后治疗疗效的指标,是影响TAC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PHC患者细胞免疫较健康成人组减退,TACE治疗可改善PH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血清IL-2水平,对降低IL-6、TNF-α水平也有一定影响,有助于改善PHC患者的预后。3.TACE治疗后早期血清ⅣV-C、HA、HPC-Ⅲ明显升高,晚期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TACE对肝纤维化进展无明显影响。
李霞,石永玉[7](2015)在《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将定量检测肝癌患者血清或血浆中IL-6含量的病例对照试验纳入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纳入的25项研究分成3组分别进行Meta分析:肝癌和正常对照、肝癌和肝硬化以及肝癌和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群[25篇,标准化均数差(SMD)为5.02,95%可信区间(95%CI):4.135.91,Z=11.05,P<0.000 1]、肝硬化患者(15篇,SMD=2.36,95%CI:1.543.19,Z=5.60,P<0.000 1)和肝炎患者(7篇,SMD=2.63,95%CI:1.244.03,Z=3.69,P=0.000 2)。结论炎症介质IL-6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萍,陈铭声,牛杰,安银东,顾娟玲[8](2012)在《原发性肝癌患者Th1/Th2亚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淋巴细胞亚群中Th1/Th2的变化,为分析肝癌的发生发展状症和临床治疗提供免疫学指标。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及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46例肝癌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以IL-2、INF-γ和TNF-α水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以IL-4,IL-6、IL-8、IL-10的水平代表Th2型细胞因子。结果:肝癌患者IL-2、TNF-γ、IL-6的水平明显低正常对照组,P<0.01。IL-4、IL-8、IL-10、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肝癌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其中Th1亚群功能抑制,Th2亚群功能亢进,其与肿瘤在宿主体内生长密切相关。通过纠正这些免疫失调将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吴朗杰[9](2012)在《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中医证型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在放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IL-1β、IL-6的变化,并观察食管癌患者在放疗前后的中医证型、细胞因子及临床特征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在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给予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其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收集患者临床特征。结果:(1)中医证型的改变:在放疗后,食管癌患者中痰气互阻型由放疗前的27例(33.75%)转变为型5例(6.25%);血瘀痰滞型由34例(42.5%)转变为16例(20.0%);阴虚内热型由15例(18.75%)转变为45例(56.25%);气虚阳微型由4例(5.00%)转变为14例(17.5%)。放射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①放疗后,TNF-α、IL-6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放疗后为阴虚内热证型的45例食管癌患者,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放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疗后为非阴虚内热证型的35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放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提示:①放疗后中医证型与TNF-α放疗后检测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②放疗后中医证型与食管癌分化程度、KPS评分、骨髓抑制分度以及近期疗效也具有相关性(P<0.05)。③IL-1β、IL-6和TNF-α水平与KPS评分、放射性食管炎具有相关性(P<0.05)。④KPS评分与放疗剂量、骨髓抑制分度、和近期疗效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放射治疗使食管癌患者转变为阴虚内热证型的几率增加。(2)放疗后食管癌患者的TNF-α、IL-6明显减少。(3)TNF-α可能是放疗后食管癌患者中医证型改变的内在因素。(4)食管癌患者中医证型与KPS评分是各临床特征的综合体现。
李兰洲[10](2021)在《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胸腺肽类药物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临床数据显示,胸腺肽类药物的使用提升了恶性肿瘤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胸腺肽注射制剂在使用中容易引起严重的过敏等副作用,而胸腺肽肠溶片虽然安全性更高,但也存在药品标准简单,质量控制项少等问题,且其相关研究较少,临床定位模糊,作用机制不明确。本研究以胸腺肽肠溶片原料药小牛胸腺肽(CTP)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物质基础进行测定,并通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B6/JGpt-Apcem1Cin(Min C)/Gpt基因型(APC)原发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造血体外细胞模型和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对CTP的免疫调节活性,基于免疫调节活性的抗结直肠癌活性和促造血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首先测定了CTP的分子量及分子量范围,17种氨基酸及5种核苷酸含量。结果显示CTP中分子量在100-800道尔顿(Da)之间有69.15%的组分,CTP的数均分子量为222 Da,重均分子量为998 Da。同时发现CTP中既含有大量的必须氨基酸,如:60.24 g/kg的赖氨酸和49.46 g/kg的亮氨酸,又含有大量的非必需氨基酸,如:86.82 g/kg的谷氨酸和55.67 g/kg的天冬氨酸。5种核苷酸中CMP以49763.19 mg/kg的含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次,通过75 mg/kg环磷酰胺(CTX)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免疫球蛋白(Ig)及细胞因子含量,对CTP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TP有效地缓解了免疫低下小鼠体重的降低,提高了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活性,提高了Ig A,Ig G,Ig M,白细胞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α和IFN-γ的含量,并降低了IL-10的含量。再次,在APC小鼠模型中,通过比较肿瘤形态变化及组织病理学,流式细胞术,肠道菌群测定,ELISA测定及western blot分析等技术,对CTP基于免疫调节的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TP作用有效地抑制了APC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展,限制了肿瘤组织中血管网络的建立,并有力地保持肠道细胞正常形态,说明在APC小鼠体内,CTP确实发挥了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CTP提高了APC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CD3e-NK1.1+)和活化T淋巴细胞(CD3e+CD28+)的数量,提高了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4+、CD8+T细胞数量和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1/Th2细胞比例。此外CTP作用显着提高了IL-2,IL-12,Toll样受体(TLR)4,TLR5含量,降低了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有效地提升了APC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数量、种群丰度及均匀度,有效地降低了APC小鼠肿瘤及脾脏组织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PD-L)1含量,升高了小鼠脾脏中IL-2含量及Calcineurin A/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通路蛋白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抑制剂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p65通路蛋白的活化水平。最后选用K562细胞和CHRF细胞作为体外模型,通过XTT测定,流式细胞术凋亡测定,联苯胺染色,western blot分析等,在体外模型中初步确定CTP促造血活性。并通过100 mg/kg CTX建立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模拟化疗引起的骨髓损伤相关的造血功能障碍。通过外周血细胞分析,组织病理学分析,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蛋白质组学联合ELISA测定技术对造血相关细胞因子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分析等,在体内水平对CTP促造血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体外细胞实验显示,CTP作用在增强K562细胞和CHRF细胞增殖活性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胞分化,增加了K562和CHRF细胞中磷酸化(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核糖体蛋白S6激酶(RSK)1 p90、c-Myc和ETS转录因子ELK1(ELK1)等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证实CTP可通过调节增殖分化实现体外促造血作用。在造血功能障碍小鼠中,CTP促进了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EO),中性粒细胞(NE)等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多,并促进小鼠骨髓形态结构的重建及骨髓中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HSCs)和造血祖细胞(HPCs)的增多,同时增加了小鼠体内IL-2,IL-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等细胞因子水平,限制了IL-17,CCL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显着升高了ERK1/2,PI3K,AKT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M-CSF,NFAT1和IL-2的蛋白水平。以上结果表明:(1)CTP作为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可以提高免疫低下小鼠体内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并提高了小鼠杀伤性免疫细胞的活性;(2)CTP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控IL-2相关通路蛋白活化,降低免疫检查点作用,增加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反应实现抗结直肠癌活性。(3)CTP能够通过调节G-CSF、M-CSF和IL-2水平及其相关通路蛋白变化,促进骨髓完整性重建和造血功能细胞增多,从而发挥促造血作用。本文研究内容将为CTP药物质量标准提升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并有助于确定CTP药物作用机制,明确其临床适用症,为基于CTP开发抗肿瘤或促造血药物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2、IL-6、IL-8和TNF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2、IL-6、IL-8和TNF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研究 |
1 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辅助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
2.1 资料来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敷和备化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6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随访检查 |
2.4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伦理学要求 |
4.1 伦理规范 |
4.2 质量保证 |
5 数据保存和处理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
1.基线资料 |
2.近期有效率情况对比 |
3.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对比 |
4.肝纤四项及AFP水平情况对比 |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
6.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7.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对比 |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
1.一般资料分析 |
2.近期有效率情况分析 |
3.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
4.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 |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
6.PFS及 TTUP情况对比 |
7.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
9.问题与展望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肝癌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
附录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
附录3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基于肝癌TACE术后改造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5 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积分表 |
附录6 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量表 |
附录7 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
附录8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CRF |
缩略词表 |
综述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研究 |
1 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辅助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
2.1 资料来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敷和备化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6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随访检查 |
2.4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伦理学要求 |
4.1 伦理规范 |
4.2 质量保证 |
5 数据保存和处理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
1.基线资料 |
2.近期有效率情况对比 |
3.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对比 |
4.肝纤四项及AFP水平情况对比 |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
6.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7.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对比 |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
1.一般资料分析 |
2.近期有效率情况分析 |
3.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
4.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 |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
6.PFS及 TTUP情况对比 |
7.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
9.问题与展望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肝癌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
附录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
附录3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基于肝癌TACE术后改造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5 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积分表 |
附录6 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量表 |
附录7 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
附录8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CRF |
缩略词表 |
综述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血清sCD14和IL-8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汇总 |
2.2 各组血清sCD 14及IL-8水平比较 |
2.3 相关性分析 |
2.4 血清sCD 14及IL-8水平对PBC合并PLC的诊断价值 |
2.5 血清sCD 14及IL-8水平对PBC患者UDCA应答率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解毒方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部分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3.3 临床检测指标 |
3.4 近期疗效 |
3.5 无进展生存期 |
3.6 术后随访的其他情况 |
4 分析与讨论 |
4.1 TACE是 HCC治疗的重要手段,术后栓塞综合征等副作用影响其疗效 |
4.2 TACE提高炎症因子及炎症分数影响HCC患者预后 |
4.3 JDF能有效抑制TACE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1.5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MTT实验 |
2.3 类毛细血管生成实验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2.6 Western blot实验 |
2.7 体内基质胶血管形成实验 |
2.8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JDF对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 增殖的影响 |
3.2 JDF对缺氧条件下血管生成的影响 |
3.3 JDF对缺氧条件下HIF-1α、VEGF及 IL-8m RNA表达的影响 |
3.4 ELISA检测JDF对缺氧条件下Huh7 细胞IL-8 表达的影响 |
3.5 Western blot检测JDF对 IL-8 作用下HIF-1α及 VEGF表达的影响 |
3.6 IL-8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JDF的拮抗效应 |
3.7 体内检测IL-8对基质胶组织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及JDF的拮抗效应 |
3.8 HE染色检测IL-8 对基质胶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及JDF的拮抗效应 |
3.9 免疫组化法检测IL-8对不同标志蛋白的影响及JDF的拮抗效应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抑制血管生成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
4.2 JDF能抑制缺氧条件下肝癌血管的生成 |
4.3 JDF抑制血管生成与下调HIF-1α及 VEGF的表达相关 |
4.4 JDF通过抑制缺氧条件下IL-8的表达而抑制血管生成 |
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不同炎性标志物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已发表文章 |
附录3 评分标准表 |
附录4 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 |
(6)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资料来源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3.1 评判文献质量标准 |
1.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1.4 资料提取 |
1.5 资料分析 |
1.5.1 异质性分析 |
1.5.2 Meta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点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8)原发性肝癌患者Th1/Th2亚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2、IFN-γ, TNF-α, IL-4, IL-6, IL-8, IL-10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2.2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不同临床分期 |
3 讨论 |
(9)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中医证型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质量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2.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胸腺肽的研究进展 |
1.1.1 胸腺肽概述 |
1.1.2 胸腺肽作用研究 |
1.2 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1.2.2 免疫系统的功能 |
1.2.3 免疫系统影响因素 |
1.2.4 免疫系统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
1.2.5 造血与免疫系统 |
1.3 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1.3.1 肿瘤免疫治疗 |
1.3.2 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
1.4 化疗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小牛胸腺肽成分分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CTP分子量测定 |
2.3.2 CTP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3 CTP中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2.4.1 分子量测定结果 |
2.4.2 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2.4.3 核苷酸含量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 |
3.2.3 试剂盒和抗体信息 |
3.2.4 实验细胞及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分组给药 |
3.3.2 小鼠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检测 |
3.3.3 NK细胞杀伤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活性 |
3.3.4 小鼠肝脏、脾脏、肾脏病理学检测 |
3.3.5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3.3.6 APC小鼠分组给药 |
3.3.7 小鼠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肠道指数检测 |
3.3.8 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制备、染色及流式测定 |
3.3.9 小鼠肠道菌群检测及分析 |
3.3.10 小鼠结直肠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11 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
3.3.12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3.3.13 Western blot分析 |
3.3.14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2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3.4.3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活性的影响 |
3.4.4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5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6 CTP对 APC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7 CTP对 APC小鼠结直肠肿瘤和肠道指数的影响 |
3.4.8 CTP对 APC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9 CTP对 APC小鼠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10 CTP对 APC小鼠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影响 |
3.4.11 CTP对 APC小鼠脾脏和结直肠肿瘤中免疫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12 CTP对 APC小鼠血清和结肠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13 CTP对 APC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
3.4.14 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3.4.15 小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
3.4.16 小鼠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 |
3.4.17 CTP对 APC小鼠肿瘤组织和脾脏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牛胸腺肽促造血功能活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 |
4.2.3 试剂盒及抗体信息 |
4.2.4 实验细胞及动物 |
4.3 实验方法 |
4.3.1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的铺板及CTP给药 |
4.3.2 细胞活性检测 |
4.3.3 细胞凋亡检测 |
4.3.4 K562 细胞联苯胺染色 |
4.3.5 Western blot分析 |
4.3.6 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的构建及CTP给药 |
4.3.7 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检测 |
4.3.8 外周血细胞计数 |
4.3.9 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制备,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测定 |
4.3.10 小鼠骨髓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测 |
4.3.11 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细胞因子 |
4.3.12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4.3.13 Western blot分析 |
4.3.14 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制备及给药 |
4.3.15 Western blot分析 |
4.3.16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2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3 CTP对K562 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
4.4.4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
4.4.5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4.4.6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
4.4.7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骨髓细胞的影响 |
4.4.8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骨髓和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4.9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4.4.10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脾脏中相关通路蛋白的影响 |
4.4.11 CTP对小鼠原代骨髓细胞中相关通路蛋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2、IL-6、IL-8和TNF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D]. 蒋锐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D]. 蒋锐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血清sCD14和IL-8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黄志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5]解毒方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 仲茂凤.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D]. 吴蕾. 扬州大学, 2019(02)
- [7]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J]. 李霞,石永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06)
- [8]原发性肝癌患者Th1/Th2亚群研究[J]. 黄萍,陈铭声,牛杰,安银东,顾娟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15)
- [9]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中医证型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吴朗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10]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D]. 李兰洲.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原发性肝癌论文; 中医论文; 白细胞介素论文; 肝郁脾虚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