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腔医学会第一届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纪要

中国口腔医学会第一届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纪要

一、第一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严道南,阮岩[1](2017)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30年回顾》文中指出1987年9月20日23日,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后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后更名为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耳鼻喉科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在南京市召开,会议期间,在总会领导的主持下,于9月22日召开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从这一天起,我们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的全国性学术组织正式成立了。在此,我们对30年的历程作一次回顾。一、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分会的筹备1985年9月,刚成立了6年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总会提出成立一个中医耳鼻喉科分会

沃红梅[2](2013)在《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文中提出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类机体的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探讨其规律。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医学统计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发展。1948年,《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医学统计学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解放前,医学统计学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六十余年,但关于其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却尚不充分,鲜有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史学研究发表。因此,归纳总结医学统计学发展的史学资料,对于反映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一是学科发展概况;二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建设;三是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四是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介绍。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学科发展进程的概述,反映出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研究,从侧面反映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进程。最后,我们将中国医学统计学工作者划分成四代人,按照出生时间的顺序,重点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以往仅有的一些文献相比,本研究在学会、教材和人物方面,具有更为详尽和系统总结的特点。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梳理,让后人了解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医学统计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潘荣华[3](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易新涛[4](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田丽娟[5](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杨发祥[6](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7](2002)在《第一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会议纪要》文中指出 第一届口腔粘膜病专委会第五次全委扩大会于2002年8月23日至27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35名委员出席本次会议。本次大会得到青海省医学会、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医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会议主要议题是口腔扁平苔藓(OLP)疗效评价试行标准(草案),讨论内容涉及OLP分类、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标准。会议还商定全国第六届口腔粘膜病学术大会于2004年11月在上海召开,届时将有日本、韩国的同行专家出席;口腔粘膜病第二

邹玲莹,汤亚玲[8](2002)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第20卷)主题索引》文中指出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9](2002)在《关于制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的说明》文中研究指明

李秉琦,唐国瑶[10](2002)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的试行标准》文中提出

二、第一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3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分会的筹备
二、分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委员会活动
    1. 举办学术会议
    2. 制订常见病诊疗标准
    3. 其他活动
三、分会第二届委员会
    1. 学术会议
    2. 主办杂志
四、分会第三届委员会
    1. 学术会议人数逐年增多。
    2. 加强学会管理
    3. 完成了学科发展报告、优势病种报告、学会发展史撰写等工作 (图24) 。
    4. 建立了中医耳鼻咽喉科网站。经常性在网站上发布通知、信息, 在网站上开辟学习、讨论园地等, 有效扩大了分会学术影响。
    5. 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
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
    2. 制订“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4. 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5. 人才培养。
六、分会第五届委员会
    2. 成立学组。
    3. 审核第二批“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4.. 进一步推广中医特色疗法。
    5. 移动互联网应用。
    6. 优势病种和临床路径工作。
七、总结和展望

(2)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2、教材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
    4、研究生培养
    5、科研工作
    6、学术交流
    7、小结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3、小结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5、小结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1、第一代人物
        袁贻瑾
        许世瑾
        李光荫
        薛仲三
        郭祖超
        祝绍琪
        高润泉
        倪江林
        郑戈
        杨纪柯
    2、第二代人物
        田凤调
        杨树勤
        李天霖
        张照寰
        杨建伯
        周有尚
        史秉璋
        丁道芳
        陆守曾
        顾杏元
        金丕焕
        杜养志
        王均乐
        杨瑞璋
        戴旭东
        高玉堂
        王仁安
        何大卫
        余松林
        周燕荣
        陈启光
        方积乾
        苏炳华
        孙振球
    3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1、学科建设
    2、人才培养
    3、校际合作
    4、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目录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4)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源起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5 论文的创新点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1.1 药物学的发展
        1.2 方剂学的成就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2.5 药学(西药)教育
        2.6 药学(西药)研究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3.2 医药教育
        3.3 医药工业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1.2 药品监督管理
        1.3 制药工业
        1.4 医药商业
        1.5 药学教育
        1.6 医药科技工作
        1.7 医院药学
        1.8 药学社会团体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2.2 中药研究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2.4 药物学研究
第五章 结论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9)关于制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的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导思想
    1.1 科学性
    1.2 权威性
    1.3 可行性
2. 制定过程
    2.1 起草
    2.2 讨论通过
    2.3 定稿

(10)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的试行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制定“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的说明
    1.指导思想:
    2.制定过程:
二、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
    1.全身治疗疗效评价试行标准(IN分级法):
        (1)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分级:
        (3)评价标准:
    2.局部治疗疗效评价试行标准(DP分级法):
        (1)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分级:
        (3)评价标准:
    3.疗效评价对象的确定:
        (1)样本含量:
        (2)入选标准:
        (3)排除标准:
    4.疗效评价时段:
        (1)全身治疗:
        (2)局部治疗:
    5.对照方法:自身对照、两两对照及其他对照方法符合统计学原理。

四、第一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30年回顾[A]. 严道南,阮岩.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2]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D]. 沃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 2013(02)
  • [3]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 [4]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5]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7]第一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会议纪要[J].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2(06)
  • [8]《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第20卷)主题索引[J]. 邹玲莹,汤亚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2(06)
  • [9]关于制定“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的说明[J].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2(10)
  • [10]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的试行标准[J]. 李秉琦,唐国瑶.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03)

标签:;  ;  ;  ;  ;  

中国口腔医学会第一届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