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絮凝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生产废水的试验

化学絮凝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生产废水的试验

一、用化学絮凝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生产废水的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20)在《天然氨糖对表面活性剂分离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初步探讨了天然氨基多糖——壳聚糖(CTS)及其改性产物P(CTS/AM)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絮凝分离作用。实验中,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实验设计考察了壳聚糖及改性壳聚糖P(CTS/AM)在无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协同下对生活废水的絮凝分离性能。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壳聚糖为絮凝剂,采用烧杯试验法,通过改变壳聚糖投加量、PAC浓度与反应pH值来探究壳聚糖絮凝分离作用的最适条件。单因素实验得出的各因素优选条件为:壳聚糖溶液用量10 mL、PAC浓度150 mg/L、反应pH值为7,此时壳聚糖对生活废水LAS去除率与COD去除率分别为60.60%和56.83%。2.以硝酸铈铵(CAN)为引发剂,将丙烯酰胺单体(AM)引入到壳聚糖(CTS)分子上,对壳聚糖进行接枝化改性,合成壳聚糖改性产物P(CTS/AM)。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P(CTS/AM)的制备。以获得接枝率最高的P(CTS/AM)为目标所得到的最佳合成条件为:m(CAN):m(CTS)为1:50、m(CTS):m(AM)为1:2.8、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2 h。此条件下,P(CTS/AM)的接枝率为137.80%。3.以P(CTS/AM)为絮凝剂,采用烧杯试验法,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P(CTS/AM)溶液用量、PAC浓度与反应pH值对P(CTS/AM)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在单实因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原理优化P(CTS/AM)分离作用的最佳条件。以P(CTS/AM)对生活废水LAS去除率最高为目标得到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CTS/AM)溶液用量为10 mL、PAC浓度为150 mg/L、反应pH值为7。此条件下,P(CTS/AM)对生活废水中LAS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75.54%和64.70%。

王鹤霏[2](2019)在《表面活性剂增效分离去除水中芳香有机污染物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芳香性有机污染物大多具有难降解、易致癌等特性,多存在于工业废水中。这类废水成分相对复杂、有机物含量高。针对此类废水中可能存在的大量微溶和可溶性小分子苯系物的难处理问题,本论文采用表面活性剂增效分离方法予以解决,为去除废水中的小分子苯系物提供一个新思路。本研究采用吸附胶束絮凝(Adsorptive Micellar Flocculation,AMF)和吸附增溶技术去除水中的芳香性有机污染物。这两种方法均以表面活性剂增溶有机污染物为核心,具有快速、简单、经济和可回收的特点。通过对反应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和工艺优化,以及表面活性剂胶团增溶有机物的过程及机理等的研究,达到有效去除水中不同类型和浓度的小分子苯系物的目的,为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支持。对于AMF技术,研究的重点是确定适合的反应条件,包括pH、表面活性剂浓度、有机物浓度和絮凝剂剂量。对于吸附增溶技术,研究的关键在于使用表面活性剂改性制备得到有效的吸附剂。研究以Al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絮凝反应作为AMF方法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基础,采用AMF去除水中苯甲酸、苯酚和苯胺类有机物。此外,本文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高岭土和松木屑进行改性,以制备得到有机吸附剂,通过吸附增溶技术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本研究考察了硫酸铝作为无机絮凝剂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絮凝反应。未经调节pH条件下絮凝,pH随着A1盐浓度的增高而降低。随着Al盐浓度的增高,SDS浓度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会出现复溶现象,而SDS浓度小于CMC则不会产生复溶现象。SDS溶液中Na+浓度过高时,会影响A1-SDS的絮凝反应。当SDS溶液中存在Ca2+时,可以促进Al-SDS的絮凝反应,提高SDS的去除率。控制pH为3.0条件下,A1盐以A13+形态为主,絮凝过程以电性中和作用为主。pH为6.5条件下A1盐以A113(OH)4(H2O)247+和Al(OH)3形态存在,吸附架桥起主要作用,最低有效絮凝剂剂量CAl/CSDS=2。pH为4.5条件下Al盐以低聚合羟基A1形态为主,絮凝过程由多种方式共同作用,最低有效絮凝剂剂量CAl/CSDS=1。SDS的去除率随着pH的增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初始SDS浓度为0.05 mol/L,pH为4.5条件下SDS的去除率达到最高,超过99.0%。(2)研究选取SDS和无机絮凝剂硫酸铝,采用AMF方法去除水中的苯甲酸、苯酚和苯胺类有机污染物。证明AMF去除苯甲酸类有机物是由胶束对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A1盐与有机物络合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苯甲酸类有机物的去除率均随着SDS和A1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有机物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苯甲酸和对甲基苯甲酸的去除率均随着pH的增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H为4.5时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76.5%和92.4%。水杨酸由于羟基的存在能够与Al盐发生较强的络合作用,因此其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而提高,并在pH为5.5条件下达到最高去除率84.5%。AMF去除苯酚类有机物主要归因于胶束对有机物分子的增溶作用。双酚A(Bisphenol A,BPA)和2,4-二氯苯酚(2,4-dichlorophenol,DCP)的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而略有降低,随着SD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初始Al盐和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未调节pH条件下双酚A和二氯苯酚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5.2%和88.2%。AMF去除苯胺类有机物主要是由于SDS与苯胺阳离子的电性中和作用。苯胺类有机物的去除率随着SD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pH的增高而降低,随着A1盐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H为3.0条件下苯胺、4-氯苯胺和2,6-二甲基苯胺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1.3%,98.0%和97.6%。(3)研究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etylpyridinium chloride,CPC)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按(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CTAC)改性粘土矿物高岭土(kaolin,K),制备吸附剂CPC-K和CTAC-K用于去除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双酚A。红外图谱(FT-IR)及X-射线衍射图谱(XRD)证明了 CPC和CTAC成功负载于高岭土表面制得吸附剂CPC-K和CTAC-K。使用CPC-K和CTAC-K对100 mg/L的双酚A进行吸附,反应在90 min后基本达到平衡,双酚A的实验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1.4和13.4 mg/g。CPC-K和CTAC-K吸附作用可有效去除水中的双酚A,该吸附作用适宜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进行,受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并不显着。双酚A的去除率随着CPC-K和CTAC-K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至80.6%和88.1%CPC-K和CTAC-K对双酚A的吸附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模型,吸附反应均为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4)本研究利用CPC改性生物质松木屑(pines,PS),制备吸附剂CPC-PS用于去除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双酚A和二氯苯酚。FT-IR及热重曲线(TGA)证明了 CPC与松木屑成功结合制得吸附剂CPC-PS。利用CPC-PS对100 mg/L的双酚A和二氯苯酚进行吸附,90 min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双酚A和二氯苯酚的实验平衡吸附量分别是24.1和12.4 mg/g。松木屑和CPC-PS对双酚A和二氯苯酚的吸附均适宜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进行,吸附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强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总体来说影响不显着。双酚A的去除率随着松木屑和CPC-PS投加量的增大可分别提高至65.8%和90.2%。同时,二氯苯酚的去除率也会伴随松木屑和CPC-PS投加量的增大而上升至52.8%和80.0%。CPC-PS对双酚A和二氯苯酚的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松木屑和CPC-PS对双酚A和二氯苯酚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改性后的CPC-PS与原料松木屑相比,对双酚A和二氯苯酚的吸附量均有明显提高。本研究采用AMF及吸附增溶技术有效去除水中的芳香类有机污染物,为利用表面活性剂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应用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参考。在本文工作的基础上,后续可以进一步研究处理后所得固体的物质分离,回收及循环使用等。

姜宁[3](2016)在《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在丁腈硬胶生产过程中,以二丁基萘磺酸钠为乳化剂,采用乳液法聚合工艺,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含有高浓度的二丁基萘磺酸钠有机废水,具有毒性,可生化性差,处理难度大,属于较难处理工业废水。受兰州石化公司的委托,对兰州石化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丁腈硬胶污水单元改造项目进行设计,针对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预处理阶段进行专项研究。通过小试、中试试验、工程设计阶段,开发出混凝-微电解-催化氧化-中和处理工艺技术,解决了高浓度支链型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难题。利用铁炭微电解和催化氧化之间的协同效应,在保证高浓度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处理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处理成本。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铁炭微电解和催化氧化(Fenton试剂法)联合技术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的理论基础的支持下,针对高浓度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通过小试试验,考察得出混凝沉淀、微电解反应、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主要的工艺参数,充分验证了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预处理工艺的可行性。中试试验确定处理规模为1m3/h,采用“混凝沉淀-微电解-催化氧化-中和,,的工艺路线,对每个处理单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验证小试试验结果,优化工艺设计参数。跟据小试、中试试验得出的结论及关键参数,对1.5万吨/年丁腈橡胶装置丁腈硬胶污水单元改造项目进行工程设计。采用“混凝沉淀-混凝气浮-微电解-催化氧化-中和沉淀”的工艺路线,对微电解反应和催化氧化反应主体单元进行设计优化,对污水处理工艺物料平衡进行核算。对新建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成本进行了统计,在二丁基奈磺酸钠的不同去除率下,对每吨废水的处理运行成本进行了对比。最终确定最经济的去除率达到70%时,在冬季处理总成本折合每吨污水处理费用10.03元。综上,铁炭微电解和催化氧化联合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是可行的,处理效果也是肯定的,可以进行工业化推广,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谭文渊[4](2016)在《天然沸石的改性与表征及其去除生活废水中LAS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现今我国江河湖泊等多种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大大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更好的倡导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开发经济、环保、高效的处理方法刻不容缓。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是一种重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常作为家庭合成洗涤剂、清洁剂、去污粉等的配制成分,用途十分广泛,每年我国消耗的LAS总量超过100万吨。由于LAS的广泛应用,每年都有大量的LAS进入各种水体之中,在自然环境中LAS须20-22天方能降解完全,且会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有累积,对动植物有较大的毒害作用,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目前环境中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其环境行为及环境效应受到普遍关注。我国天然沸石种类多,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具有多种特殊理化性能,在水处理及催化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天然沸石孔道容易被细碎颗粒堵塞,且沸石中铝氧结构带负电荷且具有极强的亲水性,为了实现沸石对污染物的处理,常需要对其进行改性处理。本文主要致力于改性天然斜发沸石吸附去除水中LAS,及以生物沸石填料柱去除LAS的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研究了紫外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的LAS含量和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水体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的含量,探讨了吸收波长、测定时间、pH值及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加标回收率、稳定性和检测限,以及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对方法的干扰。结果表明,LAS浓度在0-60.00 mg/L范围内得到线性方程y=0.0329x+0.0835,R2=0.996,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5.35%一96.7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 ≤1.32%,检出限为0.36 mg/L;CTMAB浓度在0-40.00 mg/L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0.0022x+0.0006,R2=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60%-97.6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0.31%,检出限为0.18 mg/L。直接光度法测定LAS和导数光谱测定CTMAB方法操作简单、测试速度快、精密度高、稳定性好、检出限低,但LAS和CTMAB共存时对测定干扰大。为此,本文还考察了采用电喷雾质谱法(ESI-MS)法测定LAS和CTMAB,结果表明,LAS和CTMAB在0.050-5.00 mg/L范围内的MS工作曲线分别为y=979.13x+374113和y=850.53x+413499,R2都为0.996,线性关系良好,但对仪器和操作水平有较高要求。本文中LAS和CTMAB的测定方法将用于沸石改性和LAS废水处理过程中的LAS和CTMAB含量测定。2.开展了天然沸石改性及表征研究。天然沸石(Z)经碱液处理,制得P型沸石(PZ),再用CTMAB对天然沸石和P型沸石进行表面修饰,制得有机改性沸石(ZC和PZC),并采用SEM&EDS、XRD等仪器对沸石进行表征,对比研究沸石在改性前后微观形貌和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沸石经碱液处理后表面分布着较规则的球型颗粒,硅铝比下降,物相组成基本没有变化,零净电荷点升高,比表面积和孔径增大;CTMAB修饰后,沸石表面被一层灰色物质所覆盖,红外测试在2920 cm-1及2850 cm-1处出现了CTMAB的-CH2和-CH3产生的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天然沸石相同位置无明显峰出现,说明沸石经改性处理表面已经负载了CTMAB;经含量测定及元素分析,确定沸石的改性剂CTMAB负载量,ZC为12.25 mg/g,PZC为25.31 mg/g。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测试证明了PZ在微观形貌及性质相对于z已经发生了变化,ZC和PZC都负载了CTMAB,但PZC的负载量明显多于ZC。3.沸石的表面性能研究。采用反气相色谱(IGC)法,以三氯甲烷等极性小分子和直链非极性的饱和烷烃为探针分子,研究Z、PZ、ZC、2PZC的表面吸附自由能、色散作用自由能及酸碱作用自由能。沸石经碱液处理后对正辛烷的吸附自由能从383 K的18.88kJ/mol增大至21.24 kJ/mol,经CTMAB修饰后降为15.90 kJ/mol,对其他探针分子在不同温度下也呈现着同样的升降趋势;在383 K,天然沸石色散能为34.59 mJ/m2,碱液处理后色散能增大为38.95 mJ/m2, CTMAB修饰后降为27.90 mJ/m2;天然沸石的弱酸性位在碱液处理后增强,CTMAB修饰后酸性位减弱。通过对Z、PZ、ZC、PZC表面性能的测定,说明了沸石表面的吸附自由能大、色散能高、酸性位强可以使沸石表面负载更多CTMAB,越多的CTMAB覆盖在沸石表面,使得沸石表面吸附自由能和色散能更低,酸性位更弱。4.ZC和PZC对LAS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研究。研究了ZC和PZC对溶液中LAS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振动吸附平衡时间为4 h,温度为20℃,pH=2时,达到最佳吸附量分别为9.12和23.07 mg/g,温度从20℃升高至50℃,吸附量降为6.91和15.44mg/g。ZC和PZC对LAS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7.10 mg/g和12.66 mg/g,推测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PZC具有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其吸附速率常数大于ZC。PZC吸附LAS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为53.66 kJ/mol,吉布斯吸附自由能ΔG0为6.22 J/mol。PZC在吸附过程中CTMAB溢出量为0.31 mg/g,为ZC的三分之一。该类改性沸石在处理LAS废水中将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5.开展了SBR系统降解LAS和沸石填料柱处理LAS研究。自制了SBR处理系统,优化了SBR处理条件,并用于LAS废水处理研究,探讨了降解动力学;根据SBR降解的金属离子促进作用,制备了锰离子改性天然沸石填料柱用于LAS废水处理,考察了处理条件,讨论了沸石填料柱对废水中LAS的处理模型。结果表明,当5 L活性污泥中LAS初始浓度为10.00 mg/L左右时,最佳曝气量为0.2 m3/h, pH值为7,降解时间14 h, LAS去除率可达82.16%。Mn2+、Na+对活性污泥处理LAS能力有明显提高,LAS去除率分别达到90.94%和85.44%,降解动力学方程为v=8.06x10-S×S/(0.81+S);填充沸石滤层高度为150 cm为宜,滤速为3.02 mL/min,处理浓度为10.0mg/L的LAS模拟废水,天然沸石和改性沸石填料去除率分别为51.60%和72.10%。通过实验对沸石填料柱处理LAS废水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得出天然沸石和改性沸石填料处理模型为:和该结果为LAS类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邱珊,曾红云,刘子述,徐善文,马放[5](2014)在《催化氧化-芬顿工艺处理表面活性剂生产废水中试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生产废水高pH、高COD、高亚硫酸盐的特点,应用催化氧化-芬顿联合处理工艺进行现场中试实验及参数确定.中试规模为5 t/d,通过优化参数得到催化氧化最优条件为pH=8,曝气量为50 m3·h-1,停留时间为90 min;芬顿氧化段最优条件为30%双氧水投加量1.00 mL/L.采用上述工艺运行方案处理HABS生产废水,出水水质满足GB8978—1996中的I级排放标准,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工艺.

刘子述[6](2013)在《催化氧化—芬顿组合工艺处理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使用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构成三元复合驱油采油体系是目前我国应用最普遍的三次采油技术。然而HABS生产废水的污染物浓度更大、生物毒性更强、污水水质更为复杂,因此本研究针对HABS生产废水高盐、高碱、高COD且富含亚硫酸盐的特点,开发了一种单质铁催化氧化与芬顿氧化组合的处理工艺。并从小试实验和中试实验两个层面对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通过中试阶段的冲击负荷实验和连续运行实验的实验结果证明该工艺可以高效稳定地处理HABS生产废水。中试处理流程为:HABS生产废水依次经过多功能调节池、催化氧化池、芬顿氧化池以及沉淀池处理后,沉淀池上清液作为出水直接外排。中试最终优化后的工艺运行参数为:催化氧化单元初始pH为8±0.3,停留时间为2h,反应期间每使用曝气量0.2m3空气(/h·L污水)曝气1.5h后,间隔使用0.3m3空气(/h·L污水)曝气0.5h;芬顿氧化单元初始pH调至3.5±0.3,停留时间为1h,30%双氧水用量为1ml/L污水,出水pH调至9以上;沉淀池停留时间为1h,上清液外排。采用上述工艺运行方案处理HABS生产废水,出水中平均剩余COD和表活剂浓度分别为43.8mg/L和2.96mg/L,满足GB8978-1996中的I级排放标准,同时吨水处成本为3.18元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污染物去除机制的假设和验证,最终确定HABS生产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是通过三个阶段完成的;该反应过程同样可以用于处理原水中同时含有大量亚硫酸根和有机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其工艺特点是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运行费用低。

鲁亢[7](2013)在《两段A/O工艺处理纺织印染助剂废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织印染助剂是一种种类繁多的精细化工产品,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水质波动大,属于难降解工业废水。目前关于该类废水的研究报道非常有限,仅有少量针对其部分原料—表面活性剂的降解性研究。本研究以国内某纺织助剂污水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其各工艺单元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长期监测,系统分析了两段A/O(厌氧/好氧)工艺中各单元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存在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对污水厂A/O工艺进行实验室小试模拟试验,并且对废水中纺织印染助剂在两段A/O工艺的降解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两段A/O工艺运行参数提出了优化方案。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该污水厂采用混凝-两段A/O-混凝-砂滤及活性炭吸附工艺对纺织印染助剂废水进行处理,整个污水处理工艺出水COD、氨氮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7.4%、96.8%和99.2%,出水达到了厂区回用水执行的“再生水用作工业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在废水各处理单元中,两段A/O工艺对于COD的去除贡献率最大,平均COD去除率达到了74.1%,但后段A/O工艺平均COD去除率仅占生化段的30%。两段A/O工艺单元对于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去除效率达到了97.2%,但O1池的氨氮去除效率仅为58.3%,该污水处理工艺存在优化空间。2.针对上述诊断结果,开展实验室模拟A/O工艺小试,模拟工艺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运行过程中平均出水COD、氨氮及LAS浓度分别达到了190mg/L、4.4mg/L和0.6mg/L,去除率分别为91.6%、92.4%和97.3%,相对于污水厂前段A/O工艺对废水中COD及氨氮的去除效果分别提升了32.8%和34.1%。比较了不同污泥浓度(3500mg/L,5000mg/L和7100mg/L)及水力停留时间(HRT,24h,36h和48h)对O段模拟工艺中废水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5000mg/L的污泥浓度,36h的水力停留时间下,反应器废水中有机物综合去除效果相对于其它试验条件更为理想,分别比污水站前段A/O工艺COD、氨氮去除率提升了27.2%和29.7%。对废水中纺织印染助剂进行了生物降解性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污水厂生化段出水中有机物平均分子量比进水低,大分子有机物在两段A/O工艺中被部分降解成平均分子量为500的相对较小的有机物。此外,GC-MS谱图分析发现生化段出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以长链烷烃为主,因此A/O段出水COD在200mg/L左右的情况下很难通过生化处理工艺去除。通过实验室模拟A/O工艺小试和废水中纺织印染助剂生物降解性机制研究对污水厂两段A/O工艺提出优化方案,建议将O1池的溶氧量保持在2mg/L左右,污泥浓度维持在3500-5000mg/L,O1池水力停留时间在可缩短为36h。在前段A/O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理想的状况下,O2池可减少曝气或停止曝气。

王冬青[8](2011)在《类水滑石材料的合成及对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共沉淀法制备类水滑石(HTlcs)纳米粒子时,其粒径及粒径分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MgAl-HTlcs纳米粒子的合成,比较了胶溶时间、胶溶温度、碱用量及老化时间对晶胞参数、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及在合成MgAl-HTlcs单分散纳米粒子过程中的作用。各因素对平均粒径影响顺序为:胶溶温度>老化时间>胶溶时间>碱用量。各因素对粒度分布影响顺序为:碱用量>胶溶温度>老化时间>胶溶时间。单分散HTlcs纳米粒子最佳制备条件为:胶溶时间48h,胶溶温度100℃,碱用量nNH3·H2O/(2nMg2++3nAl3+)=1,老化时间45min。按照以上条件分别合成了一系列MgAl和MgFe类水滑石,MgAl分别标为A、B、C、D、E;MgFe-N1、N2、N3、N4、N5。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图谱、热重-差热扫描量热分析等手段对HTlc的形态、结构形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分别用MgAl和MgFe类水滑石及其复合氧化物对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进行吸附实验,对实验条件和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合理控制实验合成条件可制备出类水滑石材料。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说明,合成水滑石的结晶度随着镁铝比的增加而降低;热失重趋势基本一致,镁铝比对水滑石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但杂质相能影响类水滑石的热性能,降低热分解温度。(2)MgAl类水滑石吸附SDBS的吸附时间确定为720min。MgAl-A样品吸附速率明显强于C样品。Mg-Al水滑石可以有效的去除SDBS,吸附等温线相对于Langmuir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3)Mg/Fe类水滑石的吸附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时间为600min,且Mg/Fe为2:1的类水滑石(N1)对SDBS的去除效果最好。SDBS在N1材料上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sh吸附等温模型。(4)MgFe-N1对SDBS的吸附在308K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NaCl和Na2SO4存在对SDBS的吸附有负影响,而Na3PO4浓度增加,SDBS的吸附量是逐渐增加的过程。(5)MgFe类水滑石N1和吸附有SDBS的N1,其XRD图谱显示SDBS与N1的作用仅是表面吸附,未发生离子交换。比较MgFe-N1和CHT-N1的吸附等温线的结果可得水滑石层板组成即Mg / Fe摩尔比对吸附能力会有很强的影响。

王爽[9](2010)在《ABR-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的洗涤剂工业发展迅猛,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占比例大于70%以上。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代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主要特点是稳定性良好、降解性能较差,当其随着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等就会对鱼类产生巨大的毒害作用。随之而来产生的白色泡沫状污染物,严重影响水体与空气间的氧气交换,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如此,烷基苯磺酸钠对皮肤、血液、肝脏、电解质代谢等人体机能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如何能高效低能耗的降解烷基苯磺酸钠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对烷基苯磺酸钠的降解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三大类。由于物理法和化学法的处理成本过高、有“二次污染”等存在一定的弊端,本论文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之后,决定采取生物法处理洗涤剂废水,提出了ABR-人工湿地联合系统来实现节能减排的可行性分析。ABR反应器的启动采用了好氧预挂膜启动法和低负荷启动法相对比,1#反应器在使用好氧预挂膜启动法启动后,各项参数指标均比2#反应器的低负荷启动法呈现了一定的优越性。在同时改变运行参数的情况下,1#反应器能尽快恢复稳定运行,COD去除率波动幅度较小,体现了较好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而2#反应器耗时较长,影响试验进度。启动成功后的颗粒污泥呈乌黑色,结构饱满,粒径在2.0mm左右,对1#和2#反应器内的微生物拍照观察,发现1#和2#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类大致相似,但是1#反应器的菌量明显高于2#,也就解释了1#反应器在各个指标参数表现出来的优越性。通过改变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停留时间、表面负荷率等参数考察人工湿地的降解性能,结果显示,pH值在5.8-7.5之间的COD去除率较高,ORP值与COD去除率成反比关系。同时人工湿地的COD表面负荷率(ALR)越低,COD的处理效果越好。但是当ALR在40-50g/(m2·d)时,COD去除率趋于平稳,也就是在适宜的表面负荷率的情况下,植物根系可以正常工作,而过高的表面负荷率则会影响植物根系对COD的降解效果。水力负荷大小严重影响COD的去除率,是人工湿地的关键参数之一,当水力负荷低于0.15m3/(m2·d),COD去除率维持在83%以上。停留时间和TP去除率成正线性相关关系,经过试验选择24小时为最佳停留时间。植物是人工湿地净化能力的主体,经过对比,种植芦苇后,TP去除率由60%提高至90%以上,并依靠植物自身的转化作用维持在这一去除率,而不是单纯依靠土壤的富集累积。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系统进行驯化,采用逐渐加大进水LAS浓度的方法来驯化可以适应LAS毒性的菌种,以完成对LAS的降解过程。驯化过程中主要考察了COD、LAS、TP的降解性能,并对微生物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污泥进行电镜扫描,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污泥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进水LAS浓度为100mg/L以下时,COD去除率都可以达到70%以上,TP去除率维持在80%左右,当LAS进水浓度为500mg/L时,LAS去除率下降到80%,可以说此时的系统降解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极限。在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情况是发现了硫酸盐还原菌,产生的H2S对产甲烷菌有毒害作用,而污泥组分分析ABR各个隔室均以Fe和S元素为主,推测电镜扫描中发现的规则球体为硫铁矿晶体物质。ABR-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可以高效的去除中低浓度的LAS,并且出水COD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ABR各格室培养的微生物种群满足污水处理要求,产甲烷菌活性较高,能够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试验验证了ABR-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可行性,不但利用了ABR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强,而且利用了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高效性的特点,这两者都为低能耗反应器,满足了现代水处理节能减排的要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组合工艺。

高宜[10](2008)在《首饰加工废水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首饰加工废水是一种工业废水,其水中所含有重金属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大,需要采用一定的工艺对其进行处理。本文对原水水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待处理污染物质。通过比较多种针对重金属和表面活性剂的处理方法,简化、整合工艺,确定了以化学沉淀——混凝——砂滤——活性炭吸附为首饰加工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通过实验室实验,重点考察了化学沉淀和混凝步骤的影响因素。对比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作用效果,发现氢氧化钠对CODcr和浊度的处理效果好于氢氧化钙。实验还对比了相同投碱量下,聚合硅酸铁(PSF)和聚合氯化铝(PAC)两种混凝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PSF在铜和CODcr去除方面的优势明显,出水浓度分别比PAC低0.0789mg/L和22mg/L。实验分别考察了投碱量和混凝剂投量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发现随投量增加,去除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终确定了氢氧化钠和聚合硅酸铁的最佳投量,分别为0.1g/L和0.01g/L。本文对聚合硅酸铁的混凝机理进行分析,得出聚合硅酸铁的处理优势与其较好的水解及吸附架桥性能有关。对实际生产实验的处理效果进行考察,根据原水水质的波动调整药剂投量,可以使系统出水稳定在排放标准以下,出水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对实际处理系统的经济性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系统的水处理成本为2.96元/吨。出水可以回用,能够实现良好的环境及经济效益。

二、用化学絮凝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生产废水的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化学絮凝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生产废水的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氨糖对表面活性剂分离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表面活性剂废水
        1.1.1 来源
        1.1.2 特点
        1.1.3 危害
    1.2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
        1.2.1 吸附法
        1.2.2 泡沫分离法
        1.2.3 混凝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微电解法
        1.2.6 生物法
        1.2.7 催化氧化法
    1.3 壳聚糖及其改性技术
        1.3.1 壳聚糖简介
        1.3.2 壳聚糖改性技术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壳聚糖对生活废水中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性能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部分
        2.2.1 作用机理
        2.2.2 实验方法
        2.2.3 指标测定方法
        2.2.4 单因素实验
    2.3 本章小结
3 P(CTS/AM)的制备及其对生活废水中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性能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2 壳聚糖改性产物的制备
        3.2.1 制备机理
        3.2.2 制备方法
        3.2.3 单因素实验
        3.2.4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条件
    3.3 P(CTS/AM)对生活废水中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性能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响应面优化絮凝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表面活性剂增效分离去除水中芳香有机污染物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
        1.2.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及环境影响
        1.2.3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
        1.2.4 表面活性剂的胶束理论
    1.3 表面活性剂与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相互作用
        1.3.1 无机盐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的影响
        1.3.2 铝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絮凝
        1.3.3 表面活性剂对有机物的增溶作用
    1.4 基于表面活性剂的水处理技术
        1.4.1 胶团强化超滤技术
        1.4.2 吸附胶束絮凝法的研究
        1.4.3 吸附增溶法的研究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铝盐与SDS水溶液絮凝过程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4 分析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SDS胶束溶液理化性质的研究
        2.2.2 不同浓度配比下Al-SDS絮凝过程的研究
        2.2.3 离子强度对Al-SDS絮凝影响的研究
        2.2.4 Al-SDS絮凝的pH响应研究
        2.2.5 Al-SDS的絮凝过程
        2.2.6 沉淀样品的结构分析
        2.2.7 絮凝机理推测
    2.3 本章小结
3 吸附胶束絮凝法分离去除水中小分子苯系物的特征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药品和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pH条件下有机物的解离度及辛醇/水分配系数
        3.2.2 SDS胶团增溶有机物的研究
        3.2.3 Al-SDS-苯甲酸类复合絮凝反应的研究
        3.2.4 Al-SDS-苯酚类复合絮凝反应的研究
        3.2.5 Al-SDS-苯胺类复合絮凝反应的研究
        3.2.6 吸附胶束絮凝法同时去除两种有机物的研究
        3.2.7 吸附胶束絮凝法处理对甲基苯胺生产废水的研究
        3.2.8 絮凝沉淀物的结构表征
        3.2.9 絮凝反应机理推测
    3.3 本章小结
4 CPC和CTAC改性高岭土吸附水中双酚A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仪器
        4.1.2 药品和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吸附剂的表征
        4.2.2 吸附双酚A的研究
        4.2.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双酚A
    4.3 本章小结
5 CPC改性松木屑吸附水中双酚A和二氯苯酚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1.1 实验仪器
        5.1.2 药品和试剂
        5.1.3 实验方法
        5.1.4 分析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预实验
        5.2.2 吸附剂表征
        5.2.3 吸附双酚A和二氯苯酚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油化工废水概述
    1.2 二丁基萘磺酸钠
        1.2.1 二丁基萘磺酸钠性质与应用
        1.2.2 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的环境化学行为
    1.3 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来源和性质
        1.3.1 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来源
        1.3.2 丁腈橡胶生产工艺
        1.3.3 我国丁腈橡胶生产装置现状
    1.4 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5 技术背景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原有情况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的理论基础
    2.1 微电解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机理探索
        2.1.1 微电解法基本原理
        2.1.2 微电解法的主要影响因素
        2.1.3 催化氧化法(Fenton试剂法)基本原理
        2.1.4 催化氧化(Fenton试剂)的主要影响因素
        2.1.5 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技术处理的可行性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小试、中试试验
    3.1 小试试验
        3.1.1 废水来源及水质指标
        3.1.2 样品与试验仪器
        3.1.3 试验步骤
        3.1.4 试验分析方法
        3.1.5 结果与分析
        3.1.6 稳定运行实验
    3.2 中试试验
        3.2.1 试验水质
        3.2.2 试验装置
        3.2.3 试验流程
        3.2.4 试验结果
        3.2.5 混凝沉淀单元
        3.2.6 微电解单元
        3.2.7 催化氧化单元
        3.2.8 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工艺的验证试验
        3.2.9 稳定运行试验
        3.2.10 不同二丁基萘磺酸钠分析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3.2.11 技术经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的工程设计
    4.1 工程设计规模
        4.1.1 设计处理规模
        4.1.2 设计污水水质
    4.2 污水处理工艺
        4.2.1 工艺选择原则
        4.2.2 处理工艺的确定
        4.2.3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
        4.2.4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说明
        4.2.5 各单元设计处理效果
        4.2.6 主要工艺单元设备选型
    4.3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4.4 物流数据表
    4.5 物料平衡
        4.5.1 工艺总物料平衡图
        4.5.2 废水平衡图
        4.5.3 公用物料平衡图
    4.6 界区条件表
    4.7 工程总图布置
        4.7.1 平面布置
        4.7.2 高程布置
        4.7.3 防火间距
    4.8 自动控制
        4.8.1 主要仪表选型原则
        4.8.2 检测控制方案及控制系统设置
        4.8.3 安全技术措施及仪表的防护措施
        4.8.4 动力供应
    4.9 工程经济技术指标
        4.9.1 工程总投资概算
        4.9.2 运行成本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天然沸石的改性与表征及其去除生活废水中LAS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LAS来源、毒害及处理技术
        1.2.1 LAS简介及废水来源
        1.2.2 LAS危害
        1.2.3 LAS处理研究方法
    1.3 天然矿物材料-沸石
        1.3.1 沸石简介
        1.3.2 沸石应用研究及改性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5.1 内部和表面两步改性制备沸石吸附剂
        1.5.2 IGC法研究改性沸石的表面性能
        1.5.3 改性沸石填料柱处理生活废水中LAS动力学模型建立
第2章 水体中LAS和CTMAB测试方法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LAS的测试方法研究
        2.2.3 CTMAB的测定方法研究
        2.2.4 ESI-MS的测定方法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AS的测试方法研究结果
        2.3.2 CTMAB的测试方法研究结果
        2.3.3 ESI-MS的测试LAS和CTMAB方法研究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性沸石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有机改性沸石制备
        3.2.3 沸石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沸石CTMAB负载量的测定结果
        3.3.2 沸石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ICG对改性沸石表面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非极性探针分子的保留体积
        4.3.2 表面吸附自由能
        4.3.3 表面色散作用自由能测定
        4.3.4 酸碱作用自由能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TMAB修饰沸石吸附LAS实验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2 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
        5.3.2 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5.3.3 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5.3.4 吸附动力学参数确定过程
        5.3.5 吸附等温线测试结果
        5.3.6 吸附热力学研究
        5.3.7 吸附机理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BR法及生物沸石填料柱处理LAS废水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仪器及药品
        6.2.2 自制SBR反应系统
        6.2.3 SBR系统处理模拟LAS废水实验
        6.2.4 填料柱制备与填料表征
        6.2.5 模拟废水及菌液配制
        6.2.6 人工挂膜实验
        6.2.7 填料柱处理模拟LAS废水实验条件探讨
        6.2.8 模型计算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BR系统处理模拟LAS废水影响因素探讨
        6.3.2 填料柱处理模拟LAS废水实验条件探讨
        6.3.3 数学模型计算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催化氧化-芬顿工艺处理表面活性剂生产废水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废水来源及水质
    1.2 中试实验装置
    1.3 分析指标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催化氧化段最佳运行参数
        2.1.1 初始p H
        2.1.2 曝气量
        2.1.3 停留时间
    2.2 Fenton体系最佳运行参数
        2.2.1 初始p H
        2.2.2 H2O2使用量
    2.3 系统连续运行成本分析
3 结论

(6)催化氧化—芬顿组合工艺处理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石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
        1.1.2 采油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对水环境的威胁
        1.1.3 表活剂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1.2 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威胁
        1.2.1 重烷基苯磺酸盐的生产过程
        1.2.2 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工艺中的排污环节
        1.2.3 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废水的水质特征
    1.3 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国内表活剂生产污水处理工艺的现状
        1.3.2 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传统工艺
        1.3.3 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新工艺
        1.3.4 HABS 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3 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水样水质
        2.2.1 配水水样水质及配制方法
        2.2.2 小试原水水样水质
        2.2.3 中试原水水质
    2.3 催化氧化段运行条件优化的实验方法
    2.4 FENTON 高级氧化段运行条件优化的实验方法
    2.5 中试水平工艺优化实验方法
    2.6 水质分析方法
        2.6.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6.2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中 HABS
        2.6.3 离子色谱测定水中亚硫酸根及硫酸根
第3章 小试水平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工艺研究
    3.1 催化氧化段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工艺研究
        3.1.1 催化剂种类的确定
        3.1.2 初始 pH 的优化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1.3 曝气量的优化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1.4 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1.5 正交分析法优化工艺运行参数
    3.2 FENTON 体系处理剩余污染物的运行参数优化
        3.2.1 芬顿体系初始 pH 的确定
        3.2.2 芬顿试剂中 H_2O_2使用量的确定
        3.2.3 芬顿反应停留时间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试水平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工艺研究
    4.1 中试实验工艺流程设计
        4.1.1 中试规模及处理目标
        4.1.2 工艺流程及各处理单元的运行原理
    4.2 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中试调试启动
        4.2.1 中试实验的启动
        4.2.2 中试实验的工艺调试
    4.3 HABS 生产废水处理的冲击负荷实验
    4.4 HABS 生产废水处理的连续运行实验
    4.5 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中试验收及效益分析
        4.5.1 催化氧化-芬顿氧化组合工艺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中试验收
        4.5.2 催化氧化-芬顿氧化组合工艺处理 HABS 生产废水的效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两段A/O工艺处理纺织印染助剂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印染助剂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2 纺织印染助剂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
        1.2.1 纺织印染助剂废水的物化处理技术
        1.2.2 纺织印染助剂废水生化处理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两段A/O工艺处理纺织印染助剂废水的工艺特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废水来源及废水处理工艺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各工艺单元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2.3.2 两段A/O工艺各处理单元沿程污染物去除效果
        2.3.3 两段A/O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O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2 A/O模拟实验室小试运行参数
        3.2.3 水质及其它指标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O模拟工艺运行效果分析
        3.3.2 HRT、污泥浓度对O段模拟工艺COD、氨氮去除的影响
        3.3.3 A/O工艺处理纺织印染助剂废水降解机制研究
        3.3.4 A/O工艺运行参数优化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类水滑石材料的合成及对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滑石及类水滑石简介
        1.1.1 类水滑石结构
        1.1.2 类水滑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1 热分解性能
        1.1.2.2 酸碱性质
        1.1.2.3 层间阴离子可交换性
        1.1.2.4 吸附性
        1.1.3 制备方法
        1.1.3.1 共沉淀法
        1.1.3.2 离子交换法
        1.1.3.3 溶胶-凝胶法
        1.1.3.4 焙烧复原法
        1.1.3.5 成核/晶化隔离法
        1.1.3.6 水热合成法
        1.1.3.7 尿素分解—均匀共沉淀法
        1.1.4 LDHs 材料的表征
        1.1.4.1 X 射线衍射
        1.1.4.2 红外光谱
        1.1.4.3 热重(TG)和差热分析(DTA)
        1.1.4.4 透射电子显微镜
        1.1.5 类水滑石的应用
        1.1.5.1 作为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
        1.1.5.2 在塑料工艺中的应用
        1.1.5.3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1.5.4 在功能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
        1.1.5.5 在吸附方面的应用
    1.2 表面活性剂废水
        1.2.1 表面活性剂
        1.2.2 表面活性剂废水
        1.2.2.1 表面活性剂废水来源
        1.2.2.2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特点
        1.2.2.3 表面活性剂废水常用处理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HTlcs 的合成
        2.2.2 HTlcs 的表征
        2.2.3 吸附实验
        2.2.4 SDBS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共沉淀法合成MgAl-类水滑石影响因素研究
        3.1.1 MgAl-HTlc 合成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设计
        3.1.2 正交设计因素对HTlc 晶胞参数的影响
        3.1.3 正交设计因素对HTlc 形貌、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3.1.4 影响HTlc 晶胞参数和粒径的因素分析
        3.1.4.1 胶溶时间的影响
        3.1.4.2 胶溶温度的影响
        3.1.4.3 碱用量的影响
        3.1.4.4 老化时间的影响
        3.1.5 小结
    3.2 Mg-Al-HTlcs 对SDBS 吸附研究
        3.2.1 Mg-Al-HTlcs 的结构表征
        3.2.2 吸附时间的确定
        3.2.3 吸附等温线
        3.2.4 小结
    3.3 Mg-Fe-HTlcs 对SDBS 吸附研究
        3.3.1 Mg-Al-HTlcs 的结构表征
        3.3.2 吸附时间的确定
        3.3.3 吸附等温式
        3.3.4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3.5 竞争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3.3.6 可再生性研究
        3.3.7 小结
4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ABR-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难降解有机物的特点及危害
    1.3 废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的来源、现状及危害
    1.4 直链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的降解影响因素
        1.4.1 环境中LAS 降解的影响因素
    1.5 直链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废水的处理方法
        1.5.1 物理法
        1.5.2 化学法
        1.5.3 生物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化学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2.1 常规类化学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2.2 非常规类化学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第3章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的启动
    3.1 ABR 的产生及发展
    3.2 ABR 的工艺特点
    3.3 ABR 的启动意义
    3.4 试验所用接种污泥及用水水质
    3.5 采用两种不同启动方法进行对比
    3.6 试验结果与讨论
        3.6.1 进出水pH 值的变化情况
        3.6.2 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变化情况
        3.6.3 挥发酸VFA 在启动过程中变化情况
        3.6.4 COD 去除率的变化情况
        3.6.5 颗粒污泥形态及粒径分析
        3.6.6 电镜扫描观察污泥结构
        3.6.7 微生物生长情况
    3.7 小结
第4章 人工湿地生物群落的建立及降解特性
    4.1 人工湿地的定义、产生及发展
        4.1.1 人工湿地的定义
        4.1.2 人工湿地的产生及发展
    4.2 人工湿地试验场的建设
        4.2.1 人工湿地的场地
        4.2.2 人工湿地的建设参数
    4.3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4.4 人工湿地的降解特性分析
        4.4.1 不同ORP 值和pH 值对COD 降解效果影响
        4.4.2 不同表面负荷率(ALR)对COD 降解效果
        4.4.3 不同水力负荷对COD 降解效果的影响
        4.4.4 不同停留时间对TP 降解效果的影响
        4.4.5 植物的种植对TP 降解效果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ABR-人工湿地联合系统进行驯化及其稳定运行
    5.1 ABR-人工湿地联合系统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创新性
    5.2 利用LAS 对ABR-人工湿地联合系统进行驯化及其稳定运行
        5.2.1 pH 值、ORP、溶解氧的变化情况
        5.2.2 COD 去除效果探讨
        5.2.3 LAS 去除效果探讨
        5.2.4 TP 去除效果探讨
        5.2.5 脱氢酶活性DHA-ETS 变化情况
    5.3 微生物形态及其分布
        5.3.1 ABR 中污泥的电镜扫描
        5.3.2 ABR 中污泥的元素及组成分析
    5.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首饰加工废水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重金属废水来源、危害及处理技术
        1.2.1 重金属废水的主要来源
        1.2.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1.2.3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
    1.3 表面活性剂类废水来源、危害及处理技术
        1.3.1 表面活性剂类废水来源及危害
        1.3.2 表面活性剂类废水处理技术
    1.4 混凝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研究进展
        1.4.2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废水水质与工艺流程选择
    2.1 废水来源、水质与排放标准
        2.1.1 首饰加工工艺流程及废水产生
        2.1.2 废水水质与排放标准
    2.2 实验工艺的选择及流程
        2.2.1 重金属去除工艺的选择
        2.2.2 表面活性剂去除工艺的选择
        2.2.3 组合工艺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污染物去除工艺小型实验
    3.1 实验条件与方法
        3.1.1 实验水样与药剂
        3.1.2 检测方法
        3.1.3 实验方法
    3.2 碱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2.1 碱的种类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3.2.2 碱投量的影响及投量确定
        3.2.3 碱对废水的作用原理分析
    3.3 氧化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 混凝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1 混凝剂的筛选
        3.4.2 混凝剂投量的确定
        3.4.3 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分析
    3.5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3.5.1 同时加碱加混凝剂与分步投加效果对比
        3.5.2 搅拌速度和时间对铜去除的影响
        3.5.3 沉淀静置时间对铜去除的影响
    3.6 过滤及吸附步骤作用效果
    3.7 生产工艺的确定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实验及工艺调试
    4.1 生产实验工艺流程
    4.2 构筑物及工艺运行
        4.2.1 主要构筑物
        4.2.2 工艺运行
    4.3 调试
        4.3.1 根据水质调整投碱量
        4.3.2 根据水质调整加药量
        4.3.3 滤速调整
        4.3.4 排泥及反冲洗
    4.4 出水水质
    4.5 异常情况及控制
        4.5.1 泡沫
        4.5.2 水质变化
    4.6 对于其他首饰加工废水的适用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经济分析
    5.1 工程总投资
    5.2 年运行成本分析
        5.2.1 动力费
        5.2.2 药剂费用
        5.2.3 设备折旧费
        5.2.4 维修费用
        5.2.5 年运行费用
        5.2.6 吨水运行成本
    5.3 经济和环境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用化学絮凝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生产废水的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氨糖对表面活性剂分离性能的研究[D]. 王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表面活性剂增效分离去除水中芳香有机污染物特征的研究[D]. 王鹤霏.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3]微电解与催化氧化联合处理二丁基萘磺酸钠废水的技术研究[D]. 姜宁.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4]天然沸石的改性与表征及其去除生活废水中LAS的应用研究[D]. 谭文渊.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5]催化氧化-芬顿工艺处理表面活性剂生产废水中试研究[J]. 邱珊,曾红云,刘子述,徐善文,马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4(08)
  • [6]催化氧化—芬顿组合工艺处理重烷基苯磺酸盐生产废水的研究[D]. 刘子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7]两段A/O工艺处理纺织印染助剂废水研究[D]. 鲁亢. 浙江大学, 2013(06)
  • [8]类水滑石材料的合成及对水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性能研究[D]. 王冬青.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9]ABR-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废水的研究[D]. 王爽.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10(02)
  • [10]首饰加工废水处理工艺及机理研究[D]. 高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化学絮凝法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生产废水的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