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血尿素(Urea)监控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亚莉[1](2021)在《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备战第16届东京残奥会的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进行机能监控以实现:(1)监测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动态变化,切实掌握运动员的现实状态,为赛前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进而及时和准确的对训练过程进行控制,保障运动员科学备战。(2)通过长期跟踪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期间不同赛事赛前机能水平,探索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参考范围,为今后坐式女排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名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跟踪测试备战东京残奥会期间各重大赛事(其中包括了:2018年国际女子超级六强赛、2018年坐式排球世锦赛、2018年雅加达亚残运会、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赛前血液生化指标,测试指标包括,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尿素(Blood Urea,BU)、血肌酐(Creatinine,Cr);睾酮(Testosterone,T)、皮质醇(Cortisol,C)、T/C。结果:(1)(1)SF、HB、WBC各次测试间存在波动,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F、HB整体水平整体偏低,个别运动员存在缺铁性贫血;SF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RBC非常显着于高其他各次测试(P<0.01);(2)各次测试之间CK水平存在波动,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K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各次测试BU水平存在波动,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BU降至最低,显着低于六强赛倒数第1、3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低于六强赛倒数第2次测试、世锦赛2次测试、亚运会前倒数第2次测试、冬训3次测试、全运会2次测试(P<0.01)。冬训第2次测试BU水平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六强赛前倒数第3次测试、全运会前倒数第2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六强赛、世锦赛前最后1次测试、亚运会2次测试、冬训第3次测试和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各次测试Cr水平存在波动,冬训第2次测试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和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5);(3)各次测试T水平存在波动,但各次测试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各次测试中C整体水平偏高,冬训第1、2次测试出现显着升高,冬训第1次测试显着高于六强赛和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5)。冬训第2次测试显着高于冬训第3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2次、亚运会2次、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各次测试T/C存在波动,冬训第2次测试,T/C降至最低,非常显着低于六强赛3次测试、世锦赛2次测试、亚运会2次测试、冬训第3次测试和全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P<0.01)。亚运会前最后1次测试,T/C升至最高,显着高于冬训第1次测试(P<0.05),非常显着高于冬训第2次测试(P<0.01)。(2)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的参考范围分别是,(1)SF,11.70-38.60ug/L;HB,115-132g/L;RBC,4.10-4.62*1012/L;WBC,4.0-6.50*109/L;(2)CK,89-163U/L;BU,4.0-5.03mmol/L;Cr,48.60-59.10ummol/L;(3)T,47-67ng/dl;C,14.84-17.13ug/dl;T/C,2.80-4.20。结论:(1)备战东京残奥会过程中,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RBC、WBC、CK、BU、Cr、T、T/C的变化基本均处于正常范围内;SF、HB水平整体偏低、C水平整体偏高;指标SF、CK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2)通过对运动员机能指标进行监控,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向教练员反馈,为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建议,保证了运动员机能状态在各重大比赛前处于相对较佳水平,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3)建立了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指标参考范围:SF,11.70-38.60ug/L;HB,115-132g/L;RBC,4.10-4.62*1012/L;WBC,4.0-6.50*109/L;CK,89-163U/L;BU,4.0-5.03mmol/L;Cr,48.60-59.10ummol/L;T,47-67ng/dl;C,14.84-17.13ug/dl;T/C,2.80-4.20,其中SF、CK、BU、Cr和C与正常优秀运动员统一参考范围相比存在差异,其他指标基本一致。(4)建立了国家坐式女排赛前诱导阶段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可作为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机能监控的参考标尺,丰富了国家坐式女排机能监控理论。
崔伟嘉[2](2021)在《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拳击项目规则的变化,攻防节奏越来越快,对运动员体能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的国际比赛中,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表现出了很强的技战术水平,但体能方面的劣势也有所显现。力量素质不足会减少有效拳的威慑力,无氧运动能力和有氧耐力的不足将直接阻碍比赛后程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最终会影响比赛成绩。亚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拳击运动员的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内蒙古女子拳击队本次五周亚高原集训,力求在磨练技战术水平,提高专项能力的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有氧耐力,通过结合专项的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以及肌肉耐力,寻求运动员在体能上的突破。本文运用测试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女子拳击队亚高原集训期间力量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监控和测试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总结内蒙古女子拳击运动员的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特征与训练成效,为女子拳击项目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1)身体指标监控方面为:运动员体重在整个亚高原集训期间都呈下降趋势;(2)身体运动能力监控方面:运动员在垂直纵跳、1min双摇跳绳、30s击打沙包和3min击打沙包方面有明显进步,卧推、深蹲最大力量水平进步较小;(3)生理生化指标监控为:部分血细胞指标、白细胞、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测试内容显示了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数据监控情况均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员未出现身体生理上的不良反应。研究结论:(1)本次亚高原集训力量训练内容具有以下特点:适应阶段的训练以基础力量和力量耐力为主;强化阶段1以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水平为主,辅以爆发力训练;调整阶段注重对最大力量的保持,可在适当增加负荷强度的同时相应减少负荷量;强化阶段2和强化阶段3的训练负荷持续递增,此阶段的训练模式多以快速爆发为主。(2)单次训练课安排上,每节训练课都有一个主要发展力量素质,以此为主,其他素质训练为辅。训练内容应与专项结合,将在训练中获得的力量素质水平转移到专项中,为提高专项能力服务。(3)本次亚高原力量训练计划安排合理,力量训练负荷控制基本达到预期成效。
龚碧云[3](2021)在《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速度耐力训练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申办成功了北京冬季奥运会,所以在我国,政府和群众重点关注冰雪运动项目,我国的冰雪项目也受到了极大的普及,冰雪项目发展在国家内也被追加了给常大的资金投入力度。残奥会是冬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考察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赛事的目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抓住机遇,加快提升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竞赛水平,争取2022年冬奥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国内与残疾人越野滑雪运动员相关的专着和学术研究较少,有关此项目速度耐力的研究更是少见,缺乏对这方面的科学训练体系的系统性认识。本文以在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接受训练过程中,进行速度耐力训练的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专业教练员、运动员的访问调查和训练基地的实地考察,将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速度耐力的现有主要训练方法进行整合汇总然后进行分析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时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正常越野滑雪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时采用的训练方法一致,有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变换训练法这些训练方法。2.通过调研发现,所有教练员都认为在越野滑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速度耐力训练是最重要的训练内容,他们认为,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基础和关键是耐力速度训练。我国的残疾越野滑雪者有良好的意愿。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吃苦耐劳,站稳脚跟,打破恐惧和恐惧的心理障碍,不把训练看作训练,把训练看作比努力更困难的过程。3.残疾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方法与一般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方法没有太大区别。教练员对于残疾人越野滑雪运动员和正常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选材依据、训练方法、负荷量及强度等方面基本一致,没有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生理心理特征,制定不同与正常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方案。越野教练提供各种形式的速度耐力训练。但是具体怎么训练的思路还是有点模糊,运动员应迅速了解如何训练耐力的基础知识,加强理论研究。培训期望不够明确。运动员需要清楚他们正在训练什么以及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李茜君[4](2021)在《国家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队体能储备期机能指标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寻在体能储备阶段训练中反映运动员疲劳状况、训练适应状况以及机体恢复状况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反映本阶段运动员机体疲劳状况变化的敏感指标;探索便捷、无创的检测手段对本项目运动员机能监控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通过跟踪记录9名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国家队运动员体能储备期训练,并使用Omega Wave机能评价系统、Masimo血氧检测仪、进行常规血液指标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指数的收集和分析。研究结果:(1)男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指数以及女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指数均在本阶段训练中得到提升,且女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指数的变化具有显着性(p<0.05),男运动员无氧能力指数下降;男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RMSSD、SDSD、PNN50的变化有显着性(p<0.05),其他指标无显着性变化。女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指标亦无显着性变化。(2)男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呈持续下降趋势,女运动员在训练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出现下降趋势,男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皆低于训练前水平;男女运动员的肌酸激酶在本阶段都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男运动员的血尿素在训练前期上升后期下降,而女运动员则在训练前期下降后期略有回升;男女运动员的皮质醇都在训练前期上升训练后期下降;男女运动员的睾酮都在训练前期保持上升,训练后期男运动员睾酮开始下降而女运动员则维持小幅上升;其中男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以及男运动员的肌酸激酶变化具有显着性(p<0.05)。(3)男女运动员的血氧饱和度、脉搏灌注指数、血流灌注指数都呈现波浪式浮动。男运动员的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指数有显着性变化(p<0.05)。(4)心率变异性的频域指标HF、LF与C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258,HF与BU存在显着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299,其余指标之间未见相关关系(p>0.05)。(5)运动员体能测试结果显示:纵跳摸高、3级跳远、100米跑的成绩下降,其中纵跳摸高和3级跳远成绩变化具有显着性(p<0.05)。立定跳远、卧推、硬拉、深蹲、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两头起、3000米跑、六边形灵活性成绩有提升。其中,卧推、深蹲、俯卧撑、仰卧两头起、3000米跑、六边形灵活性这6个测试项目的成绩变化具有显着性(p<0.05)。(6)血液指标与其他测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血红蛋白与SDSD、LF、血氧饱和度有显着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83,-0.436,-0.420。LF/HF与血尿素、肌酸激酶有显着性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21,0.462。睾酮与PNN50有显着性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16。研究结论:运动员的各项机能有效提升,并未出现过度疲劳现象。敏感的监测指标是血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心率变异性与血液指标联系密切,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红蛋白变化有相关关系。体能储备期的训练完整的监控体系应包括对运动员训练适应性指标、营养代谢状况、肌肉状态、心血管调节系统的监控。
耿瑞峥[5](2021)在《优秀钢架雪车运动员夏训期间心率变异性与其他机能指标变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中选用常用生理生化指标和无创心率变异性指标共同监控钢架雪车运动员在夏训期间的机能状态,分析钢架雪车项目运动员在夏训期间的机能变化特点,总结机能变化规律,并试图寻找两种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究心率变异性代替有创指标的可行性,一方面为教练员对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当运动员在没有条件进行有创指标监测情况下,能够运用便携无创指标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同时填补钢架雪车项目机能监控研究的空白,丰富有关钢架雪车项目机能状态变化理论。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运动机能变化理论的分析总结,参考其他高水平运动员的机能监控理论研究和实践,以钢架雪车项目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持续跟踪夏训期间三个阶段的训练,监测并收集运动员的训练冲量、基础心率、心率变异性、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指标,测试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首先对收集的数据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阶段前后指标之间的差异性;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运动员各项指标是否具有差异性;使用Pearson双侧相关性检验HRV指标与训练和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钢架雪车运动员经过夏训期间三个阶段的训练,训练冲量是递增的,基础心率轻微下降。运动员在三个训练阶段中,CK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每个阶段的第二周均出现上升,第三周下降或保持不变;在第二阶段的第一周,运动员的CK值激增,Q0与Q1两个周次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一阶段第一周运动员的BU值下降,第二、三周较为平稳,Z0与Z1呈显着性差异(P<0.05),Z0与Z3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三阶段中,BU值呈递增趋势,G0与G3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准备阶段和强化训练阶段的白细胞计数的值呈波浪式变化,但指标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变化幅度不大;在第三阶段中,G0和G2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训练冲量对比来看,白细胞随着训练冲量的增加而减少。三个阶段训练结束,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浓度升高。(3)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变化特点:SDNN指标在每个阶段的第一周都出现下降趋势,在准备阶段,Z0与Z2之间呈显着性差异(P<0.05)。RMSSD指标在准备阶段的第一周增长较多,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Z0与Z1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SDSD指标Z0与Z1之间同样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PNN50指标在G0与G1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下降明显。心率变异性的频域指标:HF指标在三个阶段中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准备阶段中,HF先下降后升高,在强化训练阶段,HF呈递减趋势,在巩固训练阶段,HF呈递增趋势。LF指标在准备阶段的第一周上升较多,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Z0与Z1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4)训练、生理生化指标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在不同阶段的相关性:在准备阶段,HF、LF/HF与基础心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54和0.045,SDNN与CK具有相关性(r=-0.623,P<0.01),PNN50与WBC具有相关性(r=0.557,P<0.01);在强化训练阶段,RMSSD、SDSD、HF与训练冲量具有相关性,SDNN、LF/HF与基础心率具有正相关性,RMSSD、SDSD、PNN50与基础心率具有负相关性,SDNN与CK具有负相关性(r=-0.572,P<0.01),LF、VLF与BU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84和0.455;在巩固训练阶段,PNN50、VLF与训练冲量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89和0.585,HF、VLF与基础心率具有相关性,HF与WBC具有相关性(r=0.420,P<0.05),VLF与Hb具有显着性正相关关系(r=0.432,P<0.05)。研究结论:通过为期三个阶段的训练,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及HRV都随训练冲量的变化而表现不同的显着性差异,说明心率变异性具有监控钢架雪车项目训练的意义和可行性;训练过程中CK、Hb变化明显,可作为夏训期间监控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敏感指标;WBC在夏训结束有所下降,运动员的免疫能力可能有下降。HRV指标与训练冲量、基础心率、CK、BU、WBC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HRV具有代替生理生化指标监控钢架雪车运动员训练负荷和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可能。
魏睿元[6](2020)在《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文中提出马匹耐力赛是历史悠久的人和动物合作的运动娱乐项目,蒙古马是我国本土特有马种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草原上以半饲牧半野放方式选育,因此蒙古马具有优良的抗受力和耐力。本文对6匹蒙古马、6匹杂交马进行了两个月,各单次15km和30km负荷耐力运动训练后的代谢组进行了研究,分别在训练前后和休息45min三个时间点采集血液样本,在训练前后采集肌肉样本,利用1H-NMR技术对血浆、肌肉样本代谢物进行检测,使用Chenomx NMR suit软件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归属分类,通过PLS-DA和一维方差对代谢模式和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分析筛选,再进行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分析,找到训练前后发生显着变化的代谢通路及相关代谢物,得到训练前后差异代谢物的互作网络关系图,分析耐力运动期间及休息恢复中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方式以及潜在的代谢异常风险。经过实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蒙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机体脂肪供能增加。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蒙古马更偏向于脂肪有氧代谢的方式供能,但糖异生的过程也加强,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物质,如肉碱、泛酸、甜菜碱的消耗都显着增加,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提示,脂肪储备,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蒙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调控及分子机制。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15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无氧代谢的方式为机体供能,乳酸能和糖代谢更活跃,运动后糖酵解依然持续供能。30km耐力负荷,运动期间杂交马更偏向于糖酵解和脂肪有氧代谢混合的方式为机体供能,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压力明显增加。两次耐力负荷期间糖酵解途径均比较活跃,且运动后杂交马机体表现出迅速的清除乳酸的能力。提示,乳酸的生成和清除对于杂交马耐力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3.比较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中的代谢差异。观察运动前后血浆、肌肉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运动前杂交马糖代谢表现的更活跃,而蒙古马组脂肪酸的代谢供能的占比更多。运动中蒙古马脂肪动员的能力更显着,对于耐力运动来说具有更大的优势,爆发力也更有潜质,但是杂交马表现出更好的乳酸耐受和代谢能力,对于短距离的比赛或许更有优势。提示,以蒙古马为基础培育耐力赛马是可行的。4.代谢通路和病症富集的分析。结果显示,15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18条、肌肉样本6条,杂交马组血浆样本5条、肌肉样本15条。30km负荷期间差异代谢物显着关联代谢通路,蒙古马组血浆样本9条、肌肉样本19条,杂交马血浆样本7条、肌肉样本13条。其中主要涉及糖酵解或糖异生、酮体的合成与降解、柠檬酸盐循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牛磺酸的代谢、甲烷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等途径。运动后两组马都有发生机体物质代谢异常、机体氧化应激、各种不适症、炎症性疾病、肌肉溶解、神经紊乱症、线粒体-脑病-乳酸-中风、厌氧症、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心肌损伤、窒息、严重惊厥或心源性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病症的可能,提示,运动后物质补充和机体调整是必要的。
赵鉴,甄立军[7](2020)在《高龄运动员冬季训练安排与生理生化指标监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延长优势项目高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保障其在大型比赛中表现出较好的竞技状态与赛出较好的成绩,同时为备战2021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国优势项目高龄运动员如何备战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训练实践和实验测试等方法,对37岁的高龄运动员的训练及训练计划进行探索,训练实践中发现,达到训练积极效果的训练方法、手段较多,但同一练习方法多次重复,强度不容易评定,其可以借鉴的研究文献又相对较少,通过个性化血液指标和个体化尿液指标,包括晨脉、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尿蛋白、尿ph值、尿比重等指标的系统比较分析发现训练负荷施加的规律,通过对指标的科学调控,保障了高龄运动员在训练中不受运动性损伤的困扰,竞技状态稳步恢复与保持,并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获得第五名。
霍磊[8](2020)在《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世居高原男子20公里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指标变化特点,结合训练负荷通过机能指标变化了解运动员身体状况,协助教练员即时了解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综合分析各个阶段训练运动员机能变化特点,同时也为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跟踪记录9名男子国际健将20km竞走运动员,冬训期(2018年11月4日到2019年3月4日)高原训练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计划和训练负荷。并使用Masimo脉搏血氧仪进行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流灌注指数(PI)测试以及血液仪器进行血液采集后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睾酮(T)、皮质醇(C)检测分析。研究结果:1.心血管系统方面: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的心率和血流灌注指数有显着性提高(P<0.05),血流灌注指数冬训结束后整体有提高。2.氧运输系统:发展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发展一般耐力阶段的血氧饱和度有显着性提高(P<0.05);赛前控制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血红蛋白含量显着提高(P<0.05);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整个冬训期无显着性差异。冬训结束后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红细胞数整体都有提高,红细胞压积整体有下降。3.肌肉系统: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肌酸激酶显着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非常显着提高(P<0.01);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和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4.物质代谢: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血尿素与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和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有显着性提高(P<0.05)。5.内分泌系统: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期睾酮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专项耐力阶段睾酮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和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皮质醇有显着性提高(P<0.05)。6.整个冬训过程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再升高然后下降的趋势。各时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力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1.专项耐力阶段特有的8km以下的间歇走和阶梯式加速走的重视强度的提升训练安排上,对于运动员整体心血管系统,氧运输系统,骨骼肌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物质代谢都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2.整个冬训过程交叉式的负荷安排,对有氧系统指标的影响表现为逐步提升的趋势,表现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升高,红细胞压积先下降再升高,血氧饱和度在发展专项耐力阶段显着性提高,最终整体表现为有氧能力的提升。3.冬训高原训练对于整体微循环的改善,有利于血液携带氧气,运送营养物质,对于细胞间物质交换血液循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血流灌注作为监控微循环的无创指标,整个冬训期变化趋势与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可为肌肉系统指标和物质代谢指标的评价提供参考。
刘晓松[9](2019)在《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高原训练期间补充100%红枸杞汁后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的影响效果,分析出高原训练期间补充红枸杞汁对运动员抗疲劳、耐缺氧、促进恢复以及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以便于将红枸杞汁作为营养补剂应用于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中,为高原训练补充营养补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其中主要使用实验法,本研究将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的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的指标和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等级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原运动员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等,结合运动员的年龄、运动水平等相匹配原则将受试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性运动员)其中实验组10名、对照组8名。分别采集了18名世居平原中长跑运动员在30天高原训练期间,初期、中期、末期1.2km训练课后即刻血乳酸进行监测,运用美国YSI2300乳酸分析仪对运动员的血乳酸进行分析;对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初期、中期、末期训练课后的血清肌酸激酶和训练课后血尿素指标进行监测,采用德国EPPENDORF ECOM-F6124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国产中生北控的肌酸激酶、尿素试剂盒检测分别来分析实验期间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等指标;运用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对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每天晚上的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进行监测。结果:1、实验组BLA值与对照组BLA值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LA值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实验组下降幅度为17.1%,对照组下降幅度为7.5%,实验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2、实验组CK值与对照组CK值相比,实验组的CK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对照组的CK值表现为持续上升,实验组下降幅度为6%,对照组上升幅度为42.1%,实验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3、实验组BUN值与对照组BUN值相比,实验组的BUN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对照组的BUN值表现为持续上升,实验组下降幅度为10.3%,对照组上升幅度为28.1%,实验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4、实验组的RPE值与对照组的RPE值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PE值均表现了增加的趋势,实验组增加幅度为6%,对照组增加幅度为7.3%,对照组的增加幅度大于实验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补充枸杞汁,不仅提高了运动员混氧代谢的耐乳酸能力,而且降低高强度大负荷训练后的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的生成,并且改善了运动员心理适应疲劳感觉,促进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以及高原低氧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提示说明红枸杞汁具有抗疲劳、耐缺氧、促进机体恢复以及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可作为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营养补剂。
周春明,王钢[10](2019)在《国家越野滑雪队女队员芬兰备战冬奥会期间血尿素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血尿素作为评定运动员疲劳情况的一项生理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运动训练监控中。以5名国家越野滑雪女队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分析在越野滑雪项目周期运动训练中血尿素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发现,5名越野滑雪女队员前六周巩固机能训练阶段血尿素基础值为4.6±1.15 mmol/L,第七周提高身体机能阶段血尿素运动值为6.45±1.45 mmol/L,八到十五周巩固恢复阶段血尿素恢复值为4.5±1.0 mmol/L。通过了解在训练期间血尿素的一些变化性的特征表现,分析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与疲劳程度,判断运动员机能情况与训练负荷安排的合理性,为今后越野滑雪的训练监控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二、利用血尿素(Urea)监控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血尿素(Urea)监控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机能监控及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 |
2.1.1 SF、HB、RBC和 WBC的有关研究 |
2.1.1.1 SF的有关研究 |
2.1.1.2 HB的有关研究 |
2.1.1.3 RBC的有关研究 |
2.1.1.4 WBC的有关研究 |
2.1.2 CK、BU和 Cr的有关研究 |
2.1.2.1 CK的有关研究 |
2.1.2.2 BU的有关研究 |
2.1.2.3 Cr的有关研究 |
2.1.3 T、C和T/C的有关研究 |
2.1.3.1 T的有关研究 |
2.1.3.2 C的有关研究 |
2.1.3.3 T/C的有关研究 |
2.2 不同运动项目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的研究 |
2.3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试法 |
3.2.2.1 训练安排 |
3.2.2.2 测试安排 |
3.2.2.3 测试人员 |
3.2.2.4 测试指标 |
3.2.2.5 测试步骤和方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各机能指标变化与分析 |
4.1.1 SF、HB、RBC和 WBC指标变化与分析 |
4.1.1.1 SF变化与分析 |
4.1.1.2 HB变化与分析 |
4.1.1.3 RBC变化与分析 |
4.1.1.4 WBC变化与分析 |
4.1.2 CK、BU和 Cr指标变化与分析 |
4.1.2.1 CK变化与分析 |
4.1.2.2 BU变化与分析 |
4.1.2.3 Cr变化与分析 |
4.1.3 T、C和T/C指标变化与分析 |
4.1.3.1 T变化与分析 |
4.1.3.2 C变化与分析 |
4.1.3.3 T/C变化与分析 |
4.2 国家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诱导阶段各机能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1 SF、HB、RBC和 WBC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1.1 SF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1.2 HB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1.4 WBC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2 CK、BU和 Cr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2.1 RBC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2.2 CK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2.3 BU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2.4 Cr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3 T、C和T/C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3.1 T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3.2 C参考范围的确定 |
4.2.3.3 T/C参考范围的确定 |
5 结论 |
6 建议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训练计划 |
附件2 赛前各机能指标变化情况 |
(2)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限制与范围 |
2 文献综述 |
2.1 拳击项目概述 |
2.1.1 关于拳击力量训练的研究 |
2.1.2 关于拳击专项力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
2.1.3 关于女子拳击项目特点的研究 |
2.2 亚高原训练概述 |
2.2.1 亚高原的定义 |
2.2.2 关于亚高原训练对格斗对抗性项群的主要训练学效应的研究 |
2.2.3 关于亚高原训练中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
2.2.4 关于亚高原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相应指标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测试法 |
3.2.4 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
4.1.1 亚高原训练阶段划分 |
4.1.2 亚高原训练方法及手段分析 |
4.1.3 亚高原训练负荷监控方法分析 |
4.1.4 亚高原训练总体负荷特征分析 |
4.1.5 亚高原训练各阶段负荷特征分析 |
4.2 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成效分析 |
4.2.1 运动综合表现分析 |
4.2.2 体重监控分析 |
4.2.3 身体运动能力测试 |
4.2.4 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速度耐力训练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残疾人运动国内研究现状 |
2.2 越野滑雪国内研究现状 |
2.3 速度耐力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
2.4 国外研究现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思路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目前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重视程度与了解程度 |
4.2 目前我国教练员残疾人越野滑雪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 |
4.3 目前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中所采用的训练方法 |
4.4 针对残疾人越野滑雪速度耐力训练制定的训练强度负荷 |
4.5 影响速度耐力训练方法实施效果的因素 |
4.5.1 速度耐力训练的时间、强度控制 |
4.5.2 运动员思想、心理的准备和意志品质 |
4.5.3 速度耐力训练后的营养与恢复 |
4.6 速度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
4.6.1 做好运动员思想、心理的准备工作 |
4.6.2 必须与项目特点相结合 |
4.6.3 注重运动员的个性化差异 |
4.6.4 控制好速度耐力训练的比例 |
4.6.5 监控好速度耐力训练的负荷 |
4.6.6 保证速度耐力训练的质量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训练方法的概念模糊 |
5.1.2 训练方法的对象针对性较小 |
5.1.3 训练预期目标不够明确 |
5.2 建议 |
附录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残疾人越野滑雪速度耐力训练方法问卷——教练员问卷 |
附录3 残疾人越野滑雪速度耐力训练方法问卷——运动员问卷 |
附录4 专家效度检验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家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队体能储备期机能指标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简介 |
1.4.2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特点与训练安排 |
1.4.3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项目研究现状 |
1.4.4 便携无创检测系统在身体机能监控中的应用 |
1.4.5 机能监控中常用的血液指标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框架 |
3.研究结果 |
3.1 运动员在体能储备期有氧、无氧能力指数及反应时变化特点 |
3.1.1 男女运动员体能储备期有氧、无氧能力指数变化趋势 |
3.1.2 男女运动员体能储备期反应时变化趋势 |
3.2 运动员在体能储备期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特点 |
3.2.1 运动员体能储备期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变化趋势 |
3.2.2 运动员体能储备期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变化趋势 |
3.3 运动员在体能储备期血液指标变化特点 |
3.3.1 运动员体能储备期HB、BUN、CK指标变化趋势 |
3.3.2 运动员体能储备期T、C指标变化趋势 |
3.4 运动员在体能储备期Masimo指标变化特点 |
3.4.1 运动员体能储备期血氧饱和度变化趋势 |
3.4.2 运动员体能储备期PVI、PI变化趋势 |
3.5 体能储备期训练前后运动员体能指标的变化 |
3.6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常规血检指标与其他测试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
3.6.1 血液指标与有氧、无氧能力指数和反应时的相关关系 |
3.6.2 血液指标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的相关关系 |
3.6.3 血液指标与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相关关系 |
3.6.4 血液指标与血氧饱和度、脉搏灌注指数(PVI)、血流灌注指数(PI)的相关关系 |
4.分析与讨论 |
4.1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指数及反应时变化分析 |
4.1.1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指数变化分析 |
4.1.2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反应时变化分析 |
4.2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分析 |
4.2.1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变化分析 |
4.2.2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变化分析 |
4.3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液指标变化分析 |
4.3.1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红蛋白变化分析 |
4.3.2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尿素和肌酸激酶变化分析 |
4.3.3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睾酮和皮质醇变化分析 |
4.4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氧饱和度、脉搏灌注指数、血流灌注指数变化分析 |
4.4.1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氧饱和度变化分析 |
4.4.2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脉搏灌注指数和血流灌注指数变化分析 |
4.5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液指标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 |
4.5.1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液指标与有氧、无氧能力指数及反应时相关性分析 |
4.5.2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液指标与心率变异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
4.5.3 体能储备期运动员血液指标与血氧饱和度、脉搏灌注指数、血流灌注指数相关性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中英文词缩略表 |
(5)优秀钢架雪车运动员夏训期间心率变异性与其他机能指标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3.1 任务一 |
1.3.2 任务二 |
1.4 文献综述 |
1.4.1 钢架雪车项目概述 |
1.4.2 钢架雪车项目的研究现状 |
1.4.3 钢架雪车项目夏训期间体能训练特点 |
1.4.4 冬季项目中生理生化监控研究现状 |
1.4.5 心率变异性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跟踪测试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夏训期间训练内容及训练冲量安排 |
3.2 夏训期间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 |
3.2.1 不同阶段基础心率的变化特点 |
3.2.2 不同阶段CK、BU的变化特点 |
3.2.3 不同阶段WBC、Hb的变化特点 |
3.3 夏训期间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特点 |
3.3.1 不同阶段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的变化特点 |
3.3.2 不同阶段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的变化特点 |
3.4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 |
3.5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其他机能指标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 |
3.5.1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基础心率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 |
3.5.2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CK、BU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 |
3.5.3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WBC、Hb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 |
3.6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训练冲量与HRV频域指标相关性 |
3.7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生理生化指标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 |
3.7.1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基础心率与HRV频域指标相关性 |
3.7.2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CK、BU与HRV频域指标相关性 |
3.7.3 夏训期间不同阶段WBC、Hb与HRV频域指标相关性 |
4 讨论与分析 |
4.1 不同训练阶段其他机能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1.1 不同训练阶段基础心率变化特点分析 |
4.1.2 不同训练阶段CK、BU变化特点分析 |
4.1.3 不同训练阶段WBC、Hb变化特点分析 |
4.2 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HRV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2.1 不同训练阶段HRV时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2.2 不同训练阶段HRV频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3 不同阶段训练冲量、其他机能指标与HRV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1 不同阶段训练冲量与HRV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2 不同阶段基础心率与HRV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3 不同阶段CK、BU与HRV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4 不同阶段WBC、Hb与HRV指标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中英文缩略表 |
(6)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马术耐力赛概述 |
1.1.1 国际马术联合会(FEI)简述 |
1.1.2 耐力赛(Endurance)简述 |
1.1.3 国内外耐力赛展况 |
1.2 耐力赛用马 |
1.2.1 国外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
1.2.2 国内的马术耐力赛马品种 |
1.3 代谢组学应用 |
1.3.1 代谢组学概述 |
1.3.2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应用 |
1.3.3 马运动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4 马运动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研究一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
2.1.3 试验地区概况 |
2.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
2.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
2.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
2.1.7 1H-NMR谱图采集 |
2.1.8 数据处理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蒙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
2.2.2 蒙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
2.2.3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
2.2.4 蒙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
2.3 讨论 |
2.3.1 耐力负荷对蒙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
2.3.2 蒙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
2.3.3 蒙古马糖代谢的变化 |
2.3.4 蒙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
2.3.5 蒙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
2.3.6 蒙古马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
2.3.7 蒙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
2.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二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
3.1.3 试验地区概况 |
3.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
3.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
3.1.6 核磁检测血浆肌肉样品处理 |
3.1.7 1H-NMR谱图采集 |
3.1.8 数据处理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结果分析 |
3.2.2 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1H-NMR图谱 |
3.2.3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分析 |
3.2.4 杂交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分析 |
3.3 讨论 |
3.3.1 耐力负荷对杂交马心率及呼吸的影响 |
3.3.2 杂交马磷酸原代谢的变化 |
3.3.3 杂交马糖代谢的变化 |
3.3.4 杂交马脂肪代谢的变化 |
3.3.5 杂交马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
3.3.6 杂交马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变化 |
3.3.7 杂交马机体氧化应激的发生 |
3.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三 蒙古马与杂交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的差异比较分析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运动训练原理 |
4.1.3 试验地区概况 |
4.1.4 试验器材及测试场地状况 |
4.1.5 试验基础数据及样本采集 |
4.1.6 核磁检测样品处理 |
4.1.7 1H-NMR谱图采集 |
4.1.8 数据处理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蒙古马与杂交马基础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
4.2.2 两组马耐力运动训练血浆和肌肉代谢核磁图谱比较 |
4.2.3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模式识别的比较分析 |
4.2.4 两组马血浆和肌肉代谢标志物鉴别比较分析 |
4.3 讨论 |
4.3.1 耐力负荷对两组马心率及呼吸影响的比较 |
4.3.2 两组马磷酸原系统代谢的比较 |
4.3.3 两组马无氧供能系统代谢变化的比较 |
4.3.4 两组马有氧供能系统代谢的比较 |
4.3.5 两组马氨基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
4.3.6 两组马嘌呤核苷酸代谢变化的比较 |
4.3.7 两组马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
4.3.8 某些特殊代谢物的变化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四 马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生物信息学及关联性分析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及分析 |
5.1.2 分析用网站数据库 |
5.1.3 分析软件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蒙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
5.2.2 杂交马组差异代谢物通路与富集分析 |
5.2.3 差异代谢物间的关联性分析 |
5.3 讨论 |
6 结论 |
7 创新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高龄运动员冬季训练安排与生理生化指标监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测试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训练实践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运动员晨脉与训练的关系 |
3.2 运动员血红蛋白与训练的关系 |
3.3 运动员血尿素与训练的关系 |
3.4 运动员肌酸激酶与训练的关系 |
3.5 运动员尿液指标与训练的关系 |
4 结语 |
(8)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高原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
1.4.2 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 |
1.4.3 高原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
1.4.4 竞走国内研究现状 |
1.4.5 竞走的项目特征 |
1.4.6 竞走高原训练内容的安排研究 |
1.4.7 竞走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 |
1.4.8 竞走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文献资料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冬训期高原训练安排及负荷特征 |
3.1.1 整个冬训期阶段划分 |
3.1.2 冬训期高原训练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 |
3.1.3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总负荷量情况 |
3.1.4 冬训期高原训练总负荷量构成占比情况 |
3.1.5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训练内容对比 |
3.1.6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速度走训练负荷强度对比 |
3.2 冬训期不同阶段运动员机能指标变化特点 |
3.2.1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心血管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3.2.2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氧运输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3.2.3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肌肉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3.2.4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物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 |
3.2.5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内分泌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3.2.6 不同训练阶段白细胞变化特点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心血管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1.1 不同训练阶段心率变化特点分析 |
4.1.2 不同训练阶段血流灌注指数变化特点分析 |
4.2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氧运输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4.2.1 不同训练阶段血氧饱和度变化特点分析 |
4.2.2 不同训练阶段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变化特点 |
4.3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肌肉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3.1 不同训练阶段肌酸激酶变化特点分析 |
4.4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物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4.1 不同训练阶段血尿素变化特点分析 |
4.5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内分泌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5.1 不同训练阶段睾酮变化特点分析 |
4.5.2 不同训练阶段皮质醇变化特点分析 |
4.6 不同训练阶段白细胞变化特点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9)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 |
2.1.1 高原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
2.1.2 高原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
2.2 关于高原训练营养补充的研究 |
2.3 关于枸杞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
2.4 关于中长跑运动特点及营养补充的研究 |
2.5 关于相关概念的研究 |
2.5.1 高原训练 |
2.5.2 枸杞 |
2.5.3 中长跑 |
2.5.4 血乳酸(BLA) |
2.5.5 血清肌酸激酶(CK) |
2.5.6 血尿素(BUN) |
2.5.7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结果 |
4.1 血乳酸(BLA)指标测试结果 |
4.2 血清肌酸激酶(CK)指标测试结果 |
4.3 血尿素(BUN)指标测试结果 |
4.4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的测试结果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5.1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BLA)的影响 |
5.2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
5.3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尿素(BUN)的影响 |
5.4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平原全部中长跑运动员基本情况表 |
附件2 受试知情同意书 |
附件3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 |
附件4 研究指标现场测试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国家越野滑雪队女队员芬兰备战冬奥会期间血尿素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方法 |
1.2.1.1 训练安排 |
1.2.1.2 采血方法 |
1.2.1.3 使用仪器 |
1.2.2 统计分析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越野滑雪运动员小周期训练血尿素基础值、运动值及恢复值 |
2.2 越野滑雪运动员小周期训练各阶段的血尿素变化情况 |
3 讨论与分析 |
3.1 血尿素评定越野滑雪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及运动负荷的方法 |
3.2 血尿素监控训练负荷量与评价运动疲劳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4 结语 |
四、利用血尿素(Urea)监控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坐式女排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研究[D]. 马亚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D]. 崔伟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我国残疾人越野滑雪速度耐力训练方法研究[D]. 龚碧云. 中北大学, 2021(09)
- [4]国家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队体能储备期机能指标监控研究[D]. 李茜君.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优秀钢架雪车运动员夏训期间心率变异性与其他机能指标变化研究[D]. 耿瑞峥.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6]内蒙古马匹耐力运动训练代谢组学的研究[D]. 魏睿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7]高龄运动员冬季训练安排与生理生化指标监控的研究[J]. 赵鉴,甄立军. 冰雪运动, 2020(03)
- [8]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D]. 霍磊.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9]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D]. 刘晓松.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国家越野滑雪队女队员芬兰备战冬奥会期间血尿素指标分析[J]. 周春明,王钢. 冰雪运动,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