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姬草莓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园,宋伊真,王美艳,刘坊,管晓庆,田伟[1](2021)在《油菜素甾醇对章姬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章姬草莓果实的贮藏特性与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的关系。方法以章姬草莓为供试材料,以蒸馏水为对照,通过不同浓度的BRs溶液(5、10、15μmol/L)喷洒草莓果实,观察BRs对其失重率、腐烂情况等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经过BRs处理章姬草莓果实后质量损失明显降低,腐烂速度减缓,特别是在10 μmol/L浓度喷洒下章姬草莓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 (vitamin C,VC)含量的损失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在第6 d时,10 μmol/L BRs处理组章姬草莓果实比对照组的VC含量高1.8倍,硬度高19.2%;腐烂率、腐烂指数、丙二醛含量的增加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比10μmol/L BRs处理组章姬草莓果实丙二醛含量高1.27倍,腐烂率高13%,腐烂指数高20%。结论 10 μmol/L BRs喷洒下对延长章姬草莓果实的贮藏时间具有较好的效果。
刘遵春,薛晓静,郭志平[2](2021)在《日光温室中章姬草莓果实发育及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研究了日光温室中章姬草莓果实生长发育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果实纵、横径、含水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现持续增大的趋势,果实硬度和叶绿素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单果重、体积、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在幼果期缓慢增长,谢花后28~42 d快速增长,可溶性糖含量在谢花后21~42 d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谢花后35 d均达到最大值。
张心娟[3](2020)在《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和传统土壤、基质栽培相比,营养液水培具有病虫害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少、高效集约产量高等优点。然而,目前针对水培草莓的营养液配方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章姬”(Fragariai×ananassa,Akihiime)草莓为试材,分别以七种营养液配方:Hoagland和Arnon配方、Hoagland和Snyde配方、日本山崎配方、日本园试配方、华南农业大学果菜类配方、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配方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配方配制营养液进行水培试验。通过分析不同营养液配方水培草莓的生理指标、生长指标、果实性状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并进行初步筛选,结果如下:(1).在七种营养液筛选试验中,日本山崎营养液配方配制的营养液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氮含量最高,单果重最重、总产量最高,生长指标综合第二,花序总数、草莓果实品质综合第一,果实亮度、果实色泽程度均第一,且日本山崎配方综合第一。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果菜类配方和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配方,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2).采用四因素三水平设计了正交试验表。试验因素及水平排列为A(四水硝酸钙mg/L)、B(硝酸钾mg/L)、C(磷酸二氢钾mg/L)、D(磷酸二氢铵mg/L)。九种试验方案分别为配方1(A1、Bl、C1、D1)、配方2(A1、B2、C2、D2)、配方 3(A1、B3、C3、D3)、配方 4(A2、B1、C2、D3)、配方5(A2、B2、C3、D1)、配方 6(A2、B3、C1、D2)、配方 7(A3、Bl、C3、D2)、配方 8(A3、B2、C1、D3)、配方 9(A3、B3、C2、D1)。(3).正交试验九种新配方中,生长指标综合第一的是配方4。果实品质指标综合第一的是配方5。开花最早、花序总数最多、株高冠幅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最高、草莓总产量单果重最高的是配方8。配方8可为草莓早上市和产量提高提供试验基础。综上所述.:配方8是最适宜“章姬”草莓水培试验的营养液配方,其配方为:四水硝酸钙472g、硝酸钾303g、磷酸二氢钾100g、七水硫酸镁246.5g;七水硫酸亚铁21g、EDTA26g、硼酸2.85g、四水硫酸锰2.4g、七水硫酸锌0.16g、五水硫酸铜0.1g、四水钼酸铵0.0lg(每吨水)。
陈侃[4](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德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求各地政府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创建,实施产业兴村的强县行动,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而不断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草莓作为建德市的主导农业产品,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草莓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德草莓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建德草莓自身的优势,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研究建德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以协同理论、S型曲线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为基础,实地调研建德草莓产业基地,发现建德草莓产业发展中存在种植户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深加工产品、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体系不健全、整体生产技术制约、销售与运输的制约、产业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并结合SWOT分析框架,对建德草莓产业发展的优势、弱势、机会、威胁进行剖析,提出建德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提高草莓生产技术、打造草莓特色品牌等措施。
关清文[5](2020)在《草莓组培体系的建立及影响水培生长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莓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市场销售形式多样、需求量多,对农业以及其他产业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由于生命力顽强适合栽种的地区广泛,但从以往经验来看繁殖以及栽培的形式制约着草莓的经济价值,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种苗退化快、病虫害严重、浪费大量劳动资源。所以,本试验用草莓匍匐茎尖作为外植体,主要倾向于针对实验室内组织培养和温室内水培的研究,此项研究有利于提高草莓的商业价值。结果表明:1.培养基选择MS培养基,组培苗长势良好,颜色翠绿,增殖多;细胞分裂素选择BA 1.5 mg·L-1增殖效果良好,增殖系数可达11.8;生长素选择IBA 0.12 mg·L-1植株增殖效果好于其他两个处理的结果.2.3/4MS培养基上的组培苗生根率最高,高达100%;从整体趋势上来看,IBA、IAA的生根效果逊色于NAA,NAA浓度为0.4 mg·L-1时,植株根的鲜重、干重、根数、根长、生根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是78.4 mg、8.4 mg,根数16.7条,生根率高达100%,生根效果好,根部长势良好;活性炭在草莓生根的过程中,起到了抑制酚类物质形成的作用,促进草霉植株生根。植株根系粗壮、并且根的数量最多,植株长势良好,根部鲜重为83.2 mg、根部干重为9.2 mg、根部长度为5.2 cm、根的数量均为18.2条。此次试验所有处理的生根率全部达到100%。当蔗糖浓度为30 g·L-1时,生根整体数据达到最高值。3.在无土栽培中,pH值为5.6时,植株长势最旺盛,植株长势良好,且株高、茎粗、单叶面积、叶数、株幅、根长、鲜重、干重均为最大值,分别为7.14cm、0.13mm、3.37cm2、12片、6.2cm、12.46cm、1.08g、0.25g,明显好于其他pH值;营养液配方选择改良山崎草莓配方时,长势明显优于其他营养液配方;幼苗期草莓水培在营养液浓度上选择0.5倍剂量最为适合,营养生长期的草莓水培在营养液浓度上选择1.0倍剂量最为适合,生殖生长期的草莓水培在营养液浓度上选择1.5倍剂量最为合适。
代雄伟[6](2020)在《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 Schltdl)组培再生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动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 Schltdl)是西南地区常见的野生草莓,具有较强的抗性,其果实中特有的蜜桃香味尤其突出,是改良栽培草莓品质的重要遗传资源。组织培养是无性繁殖和遗传转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培养可实现植物脱毒和离体快繁,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品种。然而草莓组培苗及其后代在花果特性、生长势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表型变异,影响了草莓组培苗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研究表明组培过程中导致的DNA甲基化不稳定是再生植株表型变异的重要来源,同时DNA甲基化可有效促进或加快组培过程。因此,本研究以黄毛草莓为材料,优化组培再生体系的同时收集组培各阶段材料,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对其在外植体、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生根和下地移栽六个时间点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了解黄毛草莓组培再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甲基化水平和动态变化趋势,探究草莓组培苗无性系变异的甲基化模式,为有效解决草莓组织培养生产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此外,也为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甲基化调控模式的研究提供线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黄毛草莓组培再生体系。最佳体系为:黄毛草莓无性系最适初代培养基是MS+0.5 mg/L 6-BA+30 g/L蔗糖+7 g/L琼脂,出苗率95%;最适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是MS+0.2 mg/L TDZ+0.6 mg/L 6-BA+0.15 mg/L 2,4-D+0.6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出愈率90%;最适不定芽分化培养基是MS+1 mg/L 6-BA+0.1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 MS+0.2 mg/L IBA+30 g/L蔗糖+7 g/L琼脂。该再生体系为黄毛草莓无性繁殖与遗传转化提供了参考。2.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研究了黄毛草莓外植体茎尖、愈伤组织、不定芽和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生根与移栽成活的叶片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后得到60.43%75.33%的唯一比对率,C位点的覆盖深度均在7x以上。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模式分析,我们发现CG类型的甲基化水平最高,CHG类型次之,CHH类型最低;从组培不同阶段来看,愈伤组织阶段、壮苗阶段、下地移栽发生了明显的去甲基化过程,不定芽阶段、生根发生了明显的超甲基化过程,CHH变化最为突出;从染色体分布上看甲基化占比最高的同样是CG类型;通过建立甲基化在染色体上的密度分布图,观察到甲基化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转座子密集区,而基因密集区的甲基化程度普遍偏低。从基因功能区域的甲基化程度来看,组培6个阶段甲基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repeat区、intron区和promoter区、exon区、3’UTR和5’UTR区。DNA甲基化通过改变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模式,可以参与器官或组织形成的调控,DNA甲基化水平在不同组织和时期也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依照组培顺序两两比较发现,整个组培过程黄毛草莓甲基化水平呈现降低和升高交替出现的动态变化趋势,这与组培过程中细胞功能分化、激素的使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3.通过差异甲基化区域分析发现,CG甲基化类型在promoter区和exon区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MR)数目最多,愈伤组织与外植体茎尖相比,CG甲基化类型以去甲基化(hypo)的DMR为主,相关基因的功能富集显示,愈伤组织阶段去甲基化的基因主要富集于与转移酶活性、甾体合成与代谢和细胞壁组装与修复等相关功能的基因集;不定芽阶段与愈伤组织阶段相比,CG甲基化均以超甲基化(hyper)的DMR为主,相关基因主要富集于与氧化还原酶活性、催化活性和叶绿素分解代谢等相关功能的基因集;而再生植株叶片生长阶段、生根阶段和下地移栽阶段甲基化发生改变的相关基因主要与细胞分化、生长发育以及环境适应相关。此外,从茎尖外植体到愈伤组织涉及脱分化过程,而从愈伤组织到不定芽涉及植物再分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有54个基因随着细胞脱分化和去分化过程甲基化水平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涉及数个与细胞核骨架形成、参与DNA修复与同源重组、泛素代谢等相关基因;从植株叶片生长、生根和下地移栽几个阶段主要涉及激素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共有36个基因在不同阶段甲基化水平不断发生改变,涉及数个组蛋白甲基化酶、细胞色素P450、ABC转运蛋白等与植物代谢、发育、抗逆相关的基因。
殷方鹏[7](2020)在《缓解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物质组合的筛选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草莓(Fragaria ananassa)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浆果,是目前果树保护地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但不论是露地和设施栽培,草莓幼苗均易受低温冻害。本研究以‘章姬’草莓品种(Fragaria ananassa cv.Toyonaka)为实验材料,在低温环境(昼4±0.5℃;夜0+0.5℃)中,用硫氢化钠(NaHS)、亚硒酸钠(Na2SeO3)、甘油(C3H8O3)、氨基酸水溶肥的正交组合物喷洒,调查草莓幼苗的冷害指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性能,筛选出较优组合,并将较优组合与理论最佳组合比较验证,筛选出最终的最优处理组合,主要结果如下:(1)硫氢化钠、亚硒酸钠、甘油、氨基酸水溶肥的所试组合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草莓幼苗抗冷性。(2)降低冷害指数最好的试验组合是A2B2C3D1(亚硒酸钠5 mg/L+硫氢化钠80mg/L+甘油5 ml/L+氨基酸水溶肥20 mg/L);各因素对冷害指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硫氢化钠>亚硒酸钠>甘油>氨基酸水溶肥,理论最优组合是A1B2C2D3(亚硒酸钠2.5 mg/L+硫氢化钠80 mg/L+甘油3 ml/L+氨基酸水溶肥60 mg/L)。(3)减轻低温下叶片细胞膜透性最好的试验组合是A2B2C3D1;各因素对相对电导率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硫氢化钠>甘油>氨基酸水溶肥>亚硒酸钠,理论最优组合是A1B2C2D1(亚硒酸钠2.5 mg/L+硫氢化钠80 mg/L+甘油3 ml/L+氨基酸水溶肥20 mg/L)。(4)在低温下降低叶片MDA含量最好的试验组合是A2B2C3D1;各因素对MDA含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硫氢化钠>甘油>亚硒酸钠>氨基酸水肥,理论最优组合为A2B1C3D1(亚硒酸钠5 mg/L+硫氢化钠40 mg/L+甘油5 ml/L+氨基酸水溶肥20 mg/L)。(5)维持低温下叶片光合性能最好的试验组合是A2B2C3D1;各因素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硫氢化钠>甘油>亚硒酸钠>氨基酸水溶肥,理论最优组合A1B1C2D1(亚硒酸钠2.5 mg/L+硫氢化钠40 mg/L+甘油3 ml/L+氨基酸水溶肥20 mg/L)。(6)综合效果最好的试验组合为A2B2C3D1,综合效果最好的理论组合为A1B1C2D1,两组合进一步试验比较显示,提高草莓幼苗抗冷性综合效果最佳的组合为试验组合A2B2C3D1。
邹小花,杨海云,况慧云,高清华[8](2020)在《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脱毒苗与常规苗对生长和结果影响的比较》文中提出以‘红颜’‘章姬’2个草莓品种脱毒苗和常规苗为试材,比较脱毒苗与常规苗在植物学生长特性和果实抗病性方面的表现,以期为上海地区草莓优质种苗的繁育、母苗选择、育苗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脱毒苗在炼苗期叶片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0%~6%。在相同栽培模式下,‘红颜’脱毒苗的生长势较常规苗株高、冠径、单株匍匐茎和单株花序分别增加了8.40 cm、1.70 cm、1.75条、1.77个;‘章姬’脱毒苗的生长势较常规苗株高、冠径、单株匍匐茎和单株花序分别增加了3.89 cm、0.74 cm、1.60条、1.10个。同时‘红颜’脱毒苗定植后果实病害发生率从常规苗的17.33%降低到脱毒苗的2.66%;‘章姬’脱毒苗定植后果实病害发生率从常规苗的13.33%降低到0%。不同栽培模式下繁苗,‘红颜’脱毒苗在单层X支架式栽培下生长势较单层单列式栽培模式下株高、冠径和单株匍匐茎数目分别增加了6.10 cm、2.48 cm与2.77条。‘红颜’‘章姬’脱毒苗比常规苗在繁苗期生长势更旺盛,‘红颜’脱毒苗在生产时期果实病害发生率比常规苗极显着性降低,‘红颜’脱毒苗采用常规地垄式栽培比立架栽培植株生长势和繁苗率高。
陈斌,胡云丽,詹平华,孟倩,李思亮,倪吾钟[9](2020)在《纳米SiO2对草莓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章姬"草莓为试验材料,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纳米SiO2(0、100、300、500 mg·L-1)对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浓度纳米SiO2处理下草莓的光合-光响应、CO2响应曲线和果实品质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促进草莓最大净光合速率(Anmax)和光合能力(Pnmax)的提高,使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和光呼吸速率降低,初始羧化效率(α)和CO2饱和点(CSP)上升,增强草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中300 mg·L-1处理对草莓光合的促进作用最好。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Ⅱ、Fv/Fm、qP)均在300 mg·L-1浓度处理下最大,而Fv′/Fm′在100 mg·L-1处理下最大,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喷施不同浓度的纳米SiO2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显着高于对照,300 mg·L-1处理最佳。300 mg·L-1和500 mg·L-1的纳米SiO2处理显着提高了维生素C含量。适量喷施纳米SiO2可以增强草莓对光的利用效率,改善光合性能,提高果实品质。
徐丽娟,尹永楠,张运涛,李敏,刘润进[10](2019)在《丛枝菌根真菌和促生细菌对草莓生长、产量和白粉病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章姬""京藏香""京桃香"3个品种的草莓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PGPR 5-1和PGPR PS1-1菌株对草莓生长、产量和白粉病的影响。结果表明:AMF+PGPR处理的AMF侵染率、丛枝着生率和泡囊数均大于单接种AMF处理,表明PGPR菌株能够促进AMF的侵染和根内扩展;AMF+PGPR组合促生防病的效应大于任一单接种处理。其中,Fm+PS1-1和Fm+5-1′组合促生、增产和控制白粉病的效果最好。"章姬"草莓的接种效应大于其它2个品种的接种效应。Fm+PS1-1处理显着增加了"章姬"草莓的单株花蕾数、单株开花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株产量,单株产量最高达到75.8g,而白粉病的病情指数最低。可知,Fm+PS1-1和Fm+5-1′为最佳组合,对促进草莓高效高质绿色生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研发前景。
二、章姬草莓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章姬草莓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素甾醇对章姬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原料处理 |
1.3.2 失重率测定 |
1.3.3 腐烂率、腐烂指数测定 |
1.3.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测定 |
1.3.5 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
1.3.6 丙二醛含量测定 |
1.3.7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Rs喷洒处理对章姬草莓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2.2 BRs喷洒处理对章姬草莓果实腐烂率、腐烂指数的影响 |
2.3 BRs喷洒处理对章姬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硬度的影响 |
2.4 BRs喷洒处理对章姬草莓果实VC含量的影响 |
2.5 BRs喷洒处理对章姬草莓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2)日光温室中章姬草莓果实发育及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单果重、体积的变化规律 |
2.2 果实纵、横经的变化规律 |
2.3 果实含水量、硬度的变化规律 |
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含量的变化规律 |
2.5 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规律 |
2.6 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规律 |
2.7 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
2.8 花青苷含量的变化规律 |
3 讨论与结论 |
(3)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1 无土栽培理论基础 |
1.1.1 无土栽培的生产应用 |
1.2 无土栽培的现状与展望 |
1.2.1 欧美无土栽培现状 |
1.2.2 亚洲无土栽培概况 |
1.2.3 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及现状 |
1.3 常见的水培技术方式 |
1.3.1 深液流技术 |
1.3.2 营养液膜技术 |
1.3.3 雾培技术 |
1.3.4 静止式水培技术 |
1.4 无土栽培的发展前景 |
1.5 营养液水培的研究及进展 |
1.6 水培营养液EC值、pH值研究 |
1.6.1 营养液的电导率(EC)值 |
1.6.2 营养液的酸碱度 |
1.6.3 营养液的更换 |
1.7 草莓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
1.8 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
1.8.1 生长特性 |
1.8.2 草莓的生长环境 |
1.9 草莓及其营养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草莓品种 |
2.1.2 试验用品 |
2.1.3 试验药品 |
2.2 试验方法 |
2.2.1 确定营养液配方 |
2.2.2 草莓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3 试验设计 |
2.2.4 营养液配制技术 |
2.2.5 营养液配制注意事项 |
2.2.6 试验地点 |
2.2.7 草莓定植 |
2.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营养液筛选结果 |
3.1.1 八种处理对草莓成活率的影响 |
3.1.2 八种处理对草莓营养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3 八种处理对章姬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3.1.4 八种处理对草莓植株开花数和花序的影响 |
3.1.5 八种处理对草莓总产量和单果重以及果形的影响 |
3.1.6 八种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7 八种处理对草莓色差的影响 |
3.1.8 八种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9 八种处理下草莓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 |
3.1.10 八种处理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3.2 正交试验法优化草莓营养液配方 |
3.2.1 十种处理对草莓成活率的影响 |
3.2.2 十种处理对草莓株高、冠幅、叶面积的影响 |
3.2.3 十种处理对章姬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3.2.4 十种处理对草莓植株开花数和花序的影响 |
3.2.5 九种配方对草莓根冠比的影响 |
3.2.6 十种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7 九种配方对草莓根茎叶鲜重和根长的影响 |
3.2.8 十种处理对草莓色差指标的影响 |
3.2.9 十种处理对草莓总产量和单果重以及果形的影响 |
3.2.10 十种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1 十种处理章姬草莓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 |
3.2.12 十种处理章姬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2.1 七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2.2 正交试验九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1 七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2 正交试验九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水培结果图示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建德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特色 |
1.4.2 创新之处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乡村振兴 |
2.1.2 可持续发展 |
2.1.3 SWOT分析法 |
2.1.4 草莓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理论 |
2.2.2 S曲线增长理论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3 建德草莓产业现状 |
3.1 草莓发展现状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草莓发展历史 |
3.1.3 草莓发展布局 |
3.2 草莓品种类型 |
3.3 草莓发展规模 |
3.3.1 草莓栽培 |
3.3.2 草莓市场规模 |
4 建德草莓种植户实证调查 |
4.1 样本数据 |
4.2 草莓种植户家庭情况 |
4.2.1 学历情况 |
4.2.2 年龄情况 |
4.2.3 收入情况 |
4.3 草莓种植户栽培情况 |
4.3.1 草莓种植起始时间 |
4.3.2 从事其余农业生产调查 |
4.4 草莓种植户使用互联网情况 |
4.4.1 草莓种植户使用互联网销售情况 |
4.4.2 互联网销售分析 |
5 建德草莓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草莓产业发展的优势(S) |
5.1.1 草莓自然条件 |
5.1.2 种植技术优势 |
5.1.3 电子商务发展初见成效 |
5.2 草莓产业发展的机会(0) |
5.2.1 政府重视 |
5.2.2 市场潜力 |
5.2.3 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推进 |
5.2.4 生态文明助力草莓产业 |
5.3 草莓产业的劣势(W) |
5.3.1 文化水平低 |
5.3.2 缺乏深加工产品 |
5.3.3 产业化水平较低 |
5.3.4 市场不健全 |
5.3.5 整体生产技术的制约 |
5.3.6 销售、运输的制约 |
5.3.7 产业融合问题 |
5.4 草莓产业发展的威胁(T) |
5.4.1 全国各地草莓发展迅速 |
5.4.2 草莓市场混乱 |
5.4.3 政策单一 |
5.5 建德草莓产业发展综合分析 |
6 建德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6.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
6.1.1 重视政府对农业科技组织的扶持 |
6.1.2 建立规范的农业推广技术服务队伍 |
6.1.3 加大对草莓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 |
6.2 提高草莓生产技术 |
6.2.1 推广草莓生产技术标准 |
6.2.2 建立草莓产业龙头企业 |
6.2.3 引进优秀草莓品种 |
6.3 打造特色草莓品牌 |
6.3.1 重视食品安全来凸显建德草莓品质 |
6.3.2 互联网助力建德草莓品牌 |
6.3.3 挖掘草莓产品的深加工潜力 |
7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5)草莓组培体系的建立及影响水培生长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几种因素对草莓增殖的影响 |
1.2.2 几种因素对草莓瓶内生根的影响 |
1.2.3 几种因素对水培草莓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影响草莓增殖的诸因素 |
2.1.1 培养基种类对草莓增殖的影响 |
2.1.2 不同的细胞分裂素种类及浓度对草莓增殖生长的影响 |
2.1.3 不同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对草莓增殖生长的影响 |
2.2 影响草莓生根的诸因素 |
2.2.1 不同MS培养基浓度对草莓苗生根的影响 |
2.2.2 不同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对草莓生根的影响 |
2.2.3 不同活性炭浓度对草莓苗生根的影响 |
2.2.4 不同蔗糖浓度对草莓苗生根的影响情况 |
2.3 影响草莓水培的诸因素 |
2.3.1 不同酸碱度对草莓水培的影响 |
2.3.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水培草莓的影响情况 |
2.3.3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不同时期水培草莓的影响情况 |
3 讨论 |
3.1 草莓增殖生长的影响 |
3.2 草莓的生根培养及移栽驯化 |
3.3 草莓水培研究 |
3.3.1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水培草莓生长的影响 |
3.3.2 不同时期不同营养液浓度对水培草莓生长的影响 |
3.3.3 不同酸碱度对水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 Schltdl)组培再生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草莓属植物综述 |
1.1.1 草莓概述 |
1.1.2 野生草莓 |
1.1.3 黄毛草莓 |
1.2 组织培养概述 |
1.2.1 组织培养 |
1.2.2 草莓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及问题 |
1.3 DNA甲基化研究 |
1.3.1 表观遗传学简介 |
1.3.2 DNA甲基化研究 |
1.3.3 植物组培再生过程中DNA甲基化动态变化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毛草莓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最适初代培养基的确定 |
2.2.2 最适继代培养基的确定 |
2.3 讨论 |
2.3.1 初代培养基 |
2.3.2 继代培养基 |
第三章 组培再生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的处理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
3.2.2 参考基因组比较分析 |
3.2.3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分析 |
3.2.4 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分析 |
3.2.5 不同时期甲基化差异基因注释与功能富集 |
3.3 讨论 |
3.3.1 组培再生与甲基化 |
3.3.2 组培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缓解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物质组合的筛选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物膜的影响 |
1.1.2 低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1.3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作用的影响 |
1.1.4 低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
1.2 几种物质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1 硫氢化钠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2 硒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3 甘油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4 氨基酸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
1.3 草莓低温伤害和抗冷性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试剂及浓度范围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几种物质的正交组合对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影响 |
2.3.2 初选优异组合与理论最优组合对草莓幼苗冷害的影响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 冷害指数的测定 |
2.4.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4.3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4.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4.5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2.4.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4.7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2.4.8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
2.4.9 O_2(?)和H_2O_2含量的测定 |
2.4.10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4.1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几种物质的正交组合对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影响 |
3.1.1 正交组合物对草莓幼苗冷害指数的影响 |
3.1.2 正交组合物对低温下草莓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1.3 正交组合物对低温下草莓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4 正交组合物对低温下草莓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5 正交组合极差分析及缓解草莓幼苗冷害优异组合 |
3.2 初选优异组合与理论最优组合对草莓幼苗冷害的影响 |
3.2.1 两种组合对低温下草莓幼苗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2.2 两种组合对低温下草莓幼苗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3 两种组合对低温下草莓幼苗光合能的影响 |
3.2.4 两种组合对草莓幼苗冷害指数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几种物质的正交组合对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影响 |
4.2 初选优异组合与理论最优组合对草莓幼苗冷害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脱毒苗与常规苗对生长和结果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1.3.1 生长指标测定 |
1.3.2 病虫害发生情况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脱毒原种苗炼苗过程中病害发生情况 |
2.2 相同立体栽培模式下,脱毒苗与常规苗生物学性状比较 |
2.3 相同繁苗模式下,脱毒苗与常规苗对定植后生产期果实病害发生的影响 |
2.4 不同栽培方式下‘红颜’脱毒苗生长势比较 |
2.4.1 单层X型架式与单层单列架式对‘红颜’脱毒苗生长势的影响 |
2.4.2 常规地垄栽培与立架栽培对脱毒苗生长势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在同一栽培模式下脱毒苗与常规苗繁苗能力和生长势分析 |
3.2 适合上海地区繁苗的栽培品种比较分析 |
3.3 不同栽培方式下‘红颜’繁苗能力比较分析 |
(9)纳米SiO2对草莓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1.3.1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1.3.2 CO2响应曲线的测定 |
1.3.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1.3.4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SiO2处理下草莓叶片光响应及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 |
2.2 不同浓度SiO2处理下草莓叶片CO2响应及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 |
2.3 不同浓度SiO2对草莓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 不同浓度SiO2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10)丛枝菌根真菌和促生细菌对草莓生长、产量和白粉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1.3.1 草莓生长量和产量 |
1.3.2 菌根发育状况 |
1.3.3 草莓白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接种AMF和PGPR对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 接种AMF和PGPR对草莓花蕾和果实数量及产量的影响 |
2.3 接种AMF和PGPR对草莓白粉病的影响 |
2.4 PGPR对AMF侵染状况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四、章姬草莓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素甾醇对章姬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J]. 张海园,宋伊真,王美艳,刘坊,管晓庆,田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9)
- [2]日光温室中章姬草莓果实发育及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研究[J]. 刘遵春,薛晓静,郭志平. 烟台果树, 2021(04)
- [3]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D]. 张心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建德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侃.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5]草莓组培体系的建立及影响水培生长因素的研究[D]. 关清文. 延边大学, 2020(06)
- [6]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 Schltdl)组培再生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动态变化[D]. 代雄伟. 云南大学, 2020(08)
- [7]缓解草莓幼苗低温伤害的物质组合的筛选和验证[D]. 殷方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8]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脱毒苗与常规苗对生长和结果影响的比较[J]. 邹小花,杨海云,况慧云,高清华. 北方园艺, 2020(05)
- [9]纳米SiO2对草莓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 陈斌,胡云丽,詹平华,孟倩,李思亮,倪吾钟. 北方园艺, 2020(04)
- [10]丛枝菌根真菌和促生细菌对草莓生长、产量和白粉病的影响[J]. 徐丽娟,尹永楠,张运涛,李敏,刘润进. 北方园艺,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