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一年级化学法的指导

浅谈高中一年级化学法的指导

一、浅谈高一化学学法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1](2021)在《“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研学后教”模式就是以诸多理论为依据,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辅导教学为形式的一种贯穿于课堂前、中、后的教学实践方法。“研学后教”贯穿于课堂前、中、后三个环节,不仅能满足化学新课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与提升合作探究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对“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打开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查阅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研学后教”模式的研究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银川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对“研学后教”模式与科学探究式教学、知识逻辑顺序式教学进行对比,提出“研学后教”模式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构建“研学后教”教学模型。选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及“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两节内容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撰写课堂教学载体“研学案”,并在宁夏银川市某中学高一年级选择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班采用“研学后教”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后通过试卷测试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实践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研学后教”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为“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研学后教”模式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及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作用;课前利用“研学案”预习,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课中利用“研学案”导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利用“研学案”复习,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且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用“研学后教”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关于高一化学教学的“研学后教”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陈荣达[2](2021)在《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随着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再一次被着重提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现实需求。而“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本研究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为支撑,分别对初高中课标与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间的衔接进行了分析;对高一新生进行了有关初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以及化学学习状态的问卷调查;并对初高中化学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最后得出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存在的困难有:学习内容重难点差异大,难点跨度大;教师教学方式差异大,衔接教学交流与研究不足;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主动性不强。根据这些困难给出“增设教学研讨,加强反馈交流”、“研读课标教材,把脉学业要求”、“注重学生实验,兴趣能力共升”、“加强学法指导,顺适高中节奏”等衔接教学策略,以及三则教学案例,最后进行衔接教学实践,得出采用衔接教学案例和运用教学策略的实验班级,其成绩好于对照班级,二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一线化学教师开展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但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存在样本容量不够大、问卷编制不是特别严谨等不足之处,后期还需继续改进与修正。

韦思羽[3](2021)在《“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与实施,都表明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中心思想,设计“思问课堂”导学案。教师利用“思问课堂”导学案进行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案学习,并且在课堂上从自主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获取化学知识。笔者所实践的学校采用导学案教学已有6年的时间了,导学案教学有优也有缺。为了让导学案更好的应用于课堂教学,笔者将“思问课堂”与导学案相结合,并研究其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平行对照法、个人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N高中的高一年级某班学生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为三点:(1)了解所在实习学校N高中目前有关学生使用导学案学习方面的情况,(2)根据高中化学导学案设计遵循的原则编制“思问课堂”导学案,(3)进行教学实践并分析效果和不足。本文先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高一学生的导学案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主要为了解学生对目前本校编制的传统导学案的使用情况及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再通过对N高中导学案和其他学校的导学案分析对比,了解导学案的使用现状。然后根据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设计“思问课堂”导学案并进行教学实践。最后通过第一、二次月考成绩对比分析,问卷调查使用“思问课堂”导学案学习后对学生的影响,对“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一化学课堂实施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使用“思问课堂”导学案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课堂互动性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提高,对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

李延红[4](2021)在《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高中教学中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各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笔者在查阅文献、了解教学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根据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阶梯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高一化学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阶梯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剖析了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内涵,阐述了阶梯式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然后根据实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案例展示了该模式下教师的备课思路、学案和阶梯式过关检测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收集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历次考试成绩,并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最后运用数据分析法对实验班、对照班的考试成绩、调查问卷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阶梯式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适合时代发展对育人的要求;阶梯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阶梯式教学模式为化学课堂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同时为学困生点燃了希望;阶梯式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分析了该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施中的建议。该研究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艾志慧[5](2020)在《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高效率的开展教学是课堂改革的主要方向,它的核心就是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带来化学课程内容、结构和体系的变革,新的高中化学内容多、难度大并且理论知识枯燥,教师面临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时间紧、学生兴趣匮乏的难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西方20世纪上半叶,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工作者主要从教师特征上来研究有效教学;第二阶段,教育工作者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上来研究有效教学;第三阶段,有效教学的研究进入了综合研究阶段。1997年,在陈琦和刘儒德编着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是国内这些教育专着首次提到有效教学的思想。姚利民书写的《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首先总结了目前国内、国外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紧接着论述了有效教学理论和有效教学的发展;最后分析了中小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各种有效教学策略。这些着作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参考,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提高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一共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对比法等4种方法。本文首先查阅了大量文献,掌握有效教学的理论知识,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学生目前的化学学习现状,结合理论知识,探究出五点教学策略,并用教学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本文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其一、在教学前,教师应了解学情、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其二、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其三、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化学实验落到实处,对于实验教学,可以从间接实验事实的处理、多设计与生活相关实验、多设计趣味实验、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实验仪器、注重实验探究教学等五个方面入手;其四、多增加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其五、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教学策略,可以为高中教学提高参考。由于客观条件和实际研究水平有限,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有效教学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是教师的终身研究。

刘秀琴[6](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湖北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实施现状分析与改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2014年我国实行高考改革以来,化学成为选考科目,很多省份学生选考化学比例较低,对化学教学形成很大冲击。2018年,湖北成为第三批试点省市,化学科目也面临同样的难题。而另一方面,化学学科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例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需要生物医药的前沿科技支持,而这些行业都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因此化学基础教育很有必要从化学教学的角度找出学生不愿意选考化学学科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一些调查显示,部分高中生弃考主要是因为化学科目得分难,是出于高考压力下的无奈之举,笔者通过观察课堂实况,和多名师生访谈,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发现教师对试卷讲评课的不重视引起实效性较低,最终成为制约学生化学成绩的重要因素。而湖北省很多高中生的高一成绩会成为他们选科的重要依据,因此笔者选择调查湖北省部分市重点中学高一试卷讲评课的实施现状,并针对性提出改进策略,让高中生重拾学习化学的信心,让更多的学生愿意选学化学并在未来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笔者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编制高一化学试卷讲评现状调查问卷,选取4所湖北省不同地区的重点高中的高一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索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问卷、访谈及课堂观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试卷讲评课教学的效果。通过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试卷讲评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和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上课针对性不足;课上师生互动不足,教学内容不合理;课后作业安排不适宜,学习效率不高;课后师生反思意识薄弱,反思内容不全面。二、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7个策略,即课前师生充分准备,教学针对性强;课上教师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多元的学法指导;课上讲评内容详略得当,讲评方式多样化;课上教师要积极制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课后教师根据本班学情安排个性化作业;课后教师经常给学生组织错题再测试训练;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变式讲评活动。有效的化学试卷讲评课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些化学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笔者期望通过对实施现状的调查,帮助教师多反思讲评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梁颜臣[7](2020)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的课程改革仍在继续推进,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需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由于升学压力和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及知识的深入,高中阶段不可避免出现了一批学困生。一直以来,学困生学习困难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教育现象,学困生的存在使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且学困生的数目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探究学困生的成因及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转化学困生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建构主义理论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者在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过程,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前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经验知识的支撑作用,为教育工作者转化学困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可能性。本研究以河南省某省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等基本观点,从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入手,研究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策略,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建构主义理论概述。主要包含建构主义理论渊源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反思传统教育的劣势,思考利用建构主义理念转化学困生的可能性。第三部分为运用问卷调查法及学困生的答题卷面分析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及可能原因分析,同时为学困生的转化做好准备工作。第四部分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分析:(1)优化学困生原有的认知结构:(1)重视学生学习认知起点(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2)引导学困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1)重构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信心(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3)改变原有单一授课形式;(3)加强学困生学习策略的指导:(1)重视元认知的培养(2)指导学生合理处理认知冲突(3)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4)加强对学困生学法指导;(4)创设适于学习的环境:(1)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2)营造健康的周围环境。第五部分为研究策略实施的过程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同时包含两个个案研究,具体阐述了对学困生采取的措施有助于他们摆脱化学学习困难。第六部分为结论和展望。通过本次教学研究得出结论并反思不足之处。

杨彦彦[8](2020)在《初中化学导学案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改革是为推进素质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开展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不断深化发展。改变“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局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打造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课堂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任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导学案教学应运而生,并很快在各学校间掀起一番热潮。导学案教学能有效促成“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化,平衡“学”与“教”的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本人所在学校近年来也一直在推行导学案教学,但是对于导学案的运用依然停留在表面,没有实现预计教学效果。热闹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导学案的效能受到导学案编制和实施的影响而无法在实际课堂中完全实现。因此,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方法,针对初中化学导学案的运用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对发挥导学案的使用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本人以初中化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所在学校进行教学模式革新为背景,认真研读前人有关导学案研究的智慧成果,在认真分析国内有关导学案运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导学案的涵义。将教育教学原则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支撑,结合文献资料,对本人所在学校化学学科和其他学校教学实践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了化学导学案在运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受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导学案理念不匹配,课堂教学没有摆脱“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教师缺乏对导学案教学本质的认识,对导学案的编写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太强,从而导致导学案内容的编制缺乏科学性,质量参次不齐;教师的“导学”能力薄弱;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针对问题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寻及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途径,反映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为保证导学案编写和教学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奠定理论基础。从教育理论出发确定初中化学导学案的有效构成要素和整体框架,详细说明导学案编制的原则,梳理导学案编制的完整流程。同时,为确保导学案的科学合理性,针对新授课、复习课和实验课三种课型的不同课程要求和特色,结合具体的化学课程内容,通过个案分析进行三种课型导学案优化个性设计。针对本校以往化学导学案的课堂使用情况和导学案在其他学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听取有经验教师的建议,利用教学案例对导学案的使用环节进行探讨。以编写的导学案为主要教学资料,在我校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对比教学实践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对教学实践结果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导学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成效,对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和实施进行反思,建构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使用导学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秩序,争取实现导学案运用的效益最大化。经过教学实践研究表明,一份设计合理和科学使用的导学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真正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实现低负高效。

梁建新[9](2019)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一化学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课前预习对于中学生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学生初步地、独立地获取化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人们对于课前预习的看法各有不同,到目前为止,化学课前预习仍然未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地实施。微信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与不断更新,为现代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中学教育研究者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课堂教学视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新方式,并在实际教学当中加以实践,但对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到高一化学课前预习的研究较少。本文在查阅课前预习与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献、实践调查边城高级中学两个高一班级共104名学生的化学课前预习状况与微信使用情况以及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一化学课前预习的优势和作用后,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型化、多传播形式等功能和特点,尝试以账号类型为企业微信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载体,设计出能有效衔接初、高中化学、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多元化的课前预习平台和预习内容,并在上述两个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加以应用。在问卷调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后,对入学、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的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分析实践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成绩显着性差异。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化学课前预习能有效提高参与实践的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

王澍,魏崇启[10](2019)在《高一衔接期化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呈现新的特点和问题。通过自编问卷对高一衔接期化学教师教学情况实施调研,探查化学教师对初高中衔接教学现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认识,以及化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开展实验教学等方面的衔接教学现状。结合调查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初高中衔接期化学教学对策和建议。

二、浅谈高一化学学法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一化学学法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1.1.3 基于“研学后教”模式实施取得的成效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调查法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学后教”模式的提出
    2.2 “研学后教”模式的概念界定
    2.3 “研学后教”模式的理论基础
        2.3.1 合作学习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4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高一年级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关于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设计
        3.1.4 问卷信效度分析
        3.1.5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3.1.6 调查结果分析
    3.2 关于教师对“研学后教”模式看法的访谈记录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记录
        3.2.4 访谈结果分析
    3.3 调查总结
第四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中的教学模型构建
    4.1 “研学后教”模式与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比较
    4.2 “研学后教”模式与知识逻辑顺序式教学的比较
    4.3 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
        4.3.1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难点
        4.3.2 创设学习情景,引出学习内容
        4.3.3 依据学习内容,设计探究表格
        4.3.4 引导小结与练习,巩固本节知识点
        4.3.5 趣味自评与互评,增强学习积极性
    4.4 教学设计原则
        4.4.1 探究性原则
        4.4.2 实用性原则
        4.4.3 层次性原则
        4.4.4 主体性原则
        4.4.5 科学性原则
        4.4.6 趣味性原则
    4.5 教学模型的构建
        4.5.1 课前-单枪匹马我最行
        4.5.2 课中-团结奋战我最强
        4.5.3 课后-横扫千军我最牛
第五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对象的确定
    5.2 合作小组的分配
    5.3 教学案例的选择
    5.4 “研学案”的撰写
    5.5 教学实施
        5.5.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5.5.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设计
    5.6 评价方式的确立
        5.6.1 自我评价
        5.6.2 小组互评
        5.6.3 教师综合评价
第六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6.1 “研学案”综合评价
        6.1.1 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分析
        6.1.2 小组互评结果分析
        6.1.3 教师综合评价
    6.2 学生学习成绩纸质化测试
        6.2.1 测试目的
        6.2.2 测试对象
        6.2.3 试卷发放、回收情况
        6.2.4 测试结果分析
    6.3 学生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6.3.1 调查目的
        6.3.2 调查对象
        6.3.3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6.3.4 调查结果分析
    6.4 实践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3.初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的现实需求
        4.“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已有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案例分析法
        5.实验研究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研究价值
        1.研究创新之处
        2.研究价值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衔接
        2.衔接教学
        3.“金属及其化合物”
二、初高中化学课标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衔接分析
    (一)初高中化学课标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的分布
        1.初中课标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分布
        2.高中课标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分布
    (二)“金属及其化合物”在“活动建议”与“情境素材”中的呈现分析
        1.在初中课标“活动建议”与“情境素材”中的呈现分析
        2.在高中课标“活动建议”与“情境素材”中的呈现分析
        3.对比总结分析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学业要求”中的衔接分析
        1.初中课标中的“学业要求”与核心素养维度
        2.高中课标中的“学业要求”与核心素养维度
        3.对比总结分析
    (四)总结
三、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衔接分析
    (一)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编排体系
        1.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编排体系
        2.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编排体系
    (二)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栏目设置
        1.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栏目设置
        2.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栏目设置
    (三)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衔接分析
        1.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梳理
        2.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衔接
四、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实践前期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内容的设计
        1.学生问卷的设计
        2.教师访谈的设计
    (五)调查过程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一新生对初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2.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状态调查结果分析
        3.初三化学教师“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访谈分析
        4.高一化学教师“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访谈分析
五、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存在的困难分析
    (一)学习内容重点差异大,难点跨度大
        1.初高中宏微侧重不同,学业要求差异大
        2.初高中知识有断层,难度跨越大
    (二)教师教学方式差异大,衔接教学交流与研究不足
        1.初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差异大
        2.初高中化学教师衔接教学交流不足
        3.初高中化学教师衔接教学研究不足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主动性不强
        1.“前预后顾”意识不足
        2.“听记难协调”听课方法不当
        3.归纳整理意识不强
        4.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六、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
        1.增设教学研讨,加强反馈交流
        2.研读课标教材,把脉学业要求
        3.注重学生实验,兴趣能力共升
        4.加强学法指导,顺适高中节奏
    (二)钠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案例分析
        1.钠及其化合物知识分析
        2.钠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
        3.活泼的金属单质钠衔接教学案例(片段)
    (三)铁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案例分析
        1.铁及其化合物知识分析
        2.铁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
        3.铁及其氧化物衔接教学案例(片段)
    (四)铝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案例分析
        1.铝及其化合物物知识分析
        2.铝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策略
        3.铝和铝的氧化物接教学案例(片段)
七、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的实践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2.实验假设
        3.实验方法
        4.实验对象
    (二)实验过程
    (三)实验结果
        1.第二次月考成绩分析
        2.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四)实验结论
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一新生“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化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中化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一年级化学第二次月考试卷
附录5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思问课堂”导学案概述
        1.2.1 导学案的概述
        1.2.2 “思问课堂”
        1.2.3 “思问课堂”导学案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导学案的研究现状
        1.3.2 “思问课堂”的研究现状
    1.4 “思问课堂”导学案的理论基础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4.2 最近发展区理论
        1.4.3 发现学习理论
        1.4.4 问题教学理论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方法
2 导学案实践现状的调查及案例分析
    2.1 问卷调查
        2.1.1 调查对象
        2.1.2 问卷设计
        2.1.3 结果分析
    2.2 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2.3 导学案案例的对比分析
3 “思问课堂”导学案案例设计
    3.1 导学案编制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
        3.1.2 启发性原则
        3.1.3 探究性原则
    3.2 高中化学“思问课堂”导学案的结构框架
    3.3 案例设计
        3.3.1 《铝的重要化合物》“思问课堂”导学案设计
        3.3.2 《铁的重要化合物》“思问课堂”导学案设计
4 “思问课堂”导学案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4.1 教学实践研究
        4.1.1 确定研究对象
        4.1.2 实验自变量
        4.1.3 实验因变量
    4.2 实施效果与分析
        4.2.1 调查问卷分析
        4.2.2 学生学习态度观察分析
        4.2.3 成绩分析
        4.2.4 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5 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化学导学案在高中的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N高中《二氧化硅和硅酸》导学案
    附录3 T高中《二氧化硅和硅酸》导学案
    附录4 H高中《二氧化硅和硅酸》导学案
    附录5 使用“思问课堂”导学案学习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1.1.2 对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思索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阶梯式教学模式概述
    2.1 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2.2 阶梯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掌握学习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一化学的教学实践
    3.1 可行性分析
        3.1.1 学情分析
        3.1.2 教学内容特点分析
        3.1.3 保障措施
    3.2 阶梯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案设计
        3.2.1 课堂教学程序
        3.2.2 评价方式
    3.3 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3.3.1 学队的建设
        3.3.2 教室的布置和学生座位的设置
        3.3.3 教案的编写思路
        3.3.4 学案的设计与编写思路
        3.3.5 课堂教学过程
    3.4 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
        3.4.1 案例1——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
        3.4.2 案例2——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
4 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的实践结果分析
    4.1 实施过程概述
        4.1.1 实践对象的选择
        4.1.2 成绩的选择
    4.2 实施前后学生成绩分析
        4.2.1 实施前的月考成绩分析
        4.2.2 实施后的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4.2.3 实施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4.2.4 分析数据
    4.3 课堂效果分析
    4.4 主要结论
5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
        5.2.1 阶梯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5.2.2 阶梯式教学模式实施中的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件一:成绩对比
附件二:阶梯式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效果调查问卷
附件三:阶梯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访谈记录(一)
附件四:阶梯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访谈记录(二)
附件五:阶梯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访谈记录(三)
致谢

(5)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有效教学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有效教学的涵义
    2.2 有效教学的标准
    2.3 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2.3.1 最优化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4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2.4 化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2.4.1 科学探究学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2.4.2 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应丰富多元化
        2.4.3 树立化学科学素养全面培养的目标
        2.4.4 教师为学而教
        2.4.5 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3章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有关问卷情况的说明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有效化学教学策略探讨
    4.1 掌握学情,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
    4.2 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思考
        4.2.1 选择好合适的问题
        4.2.2 做好介入引导
        4.2.3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4.3 实验教学策略
    4.4 学法指导策略
        4.4.1 学科知识指导策略
        4.4.2 习题指导策略
    4.5 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
        4.5.1 平等对话
        4.5.2 互相尊重
第五章 结论
    5.1 文章创新点
    5.2 缺陷和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新高考背景下湖北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实施现状分析与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试卷讲评课研究概况
        1.2.1 国外试卷讲评课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试卷讲评课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启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
    2.1 讲评课概念界定
    2.2 试卷讲评的相关理论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合作学习理论
        2.2.3 学习迁移理论
3. 调查工具的设计和分析
    3.1 调查的目的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问卷的编制
        3.3.1 学生问卷的编制
        3.3.2 教师问卷的编制
    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4.1 问卷的试测
        3.4.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5 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的检测
        3.5.1 信度分析
        3.5.2 效度分析
        3.5.3 信效度检测结论
    3.6 访谈提纲的设计
4 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现状调查分析
    4.1 试卷讲评课的“课前准备工作”情况分析
        4.1.1 学生问卷中“课前准备工作”分析
        4.1.2 教师问卷中“课前准备工作”分析
        4.1.3 讲评“课前准备”综合分析
    4.2 试卷讲评课课上“教”“学”情况分析
        4.2.1 学生问卷中“课上学习过程”分析
        4.2.2 教师问卷中“课上教学”分析
        4.2.3 试卷讲评课上“教”“学”综合分析
    4.3 试卷讲评“课后练习”情况分析
        4.3.1 学生的“课后巩固训练”分析
        4.3.2 教师的“课后布置作业”分析
        4.3.3 试卷讲评“课后练习”综合分析
    4.4 试卷讲评“课后自我反思”情况分析
        4.4.1 学生的“课后自我反思”分析
        4.4.2 教师的“课后自我反思”分析
        4.4.3 试卷讲评“课后自我反思”综合分析
5 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5.1.1 课前师生准备不充分,讲评针对性不足
        5.1.2 课上师生互动不够,教学内容不合理
        5.1.3 课后作业安排不适宜,学习效率不高
        5.1.4 课后师生反思意识薄弱,反思内容不全面
    5.2 提高化学试卷讲评课效果的对策
        5.2.1 课前师生充分准备,教学针对性强
        5.2.2 课上教师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多元的学法指导
        5.2.3 课上讲评内容详略得当,讲评方式多样化
        5.2.4 课上教师要积极制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
        5.2.5 课后教师根据本班学情安排个性化作业
        5.2.6 课后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组织错题再测试训练
        5.2.7 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变式讲评活动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2 关于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3 高一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一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小组讨论-变式讲解题目初稿:
致谢

(7)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2章 建构主义的理论论述
    2.1 建构主义的渊源及发展
    2.2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观点
第3章 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状况调查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 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
    3.3 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状况调查问卷的实施
    3.4 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5 高一化学9月份月考答题情况结果分析
    3.6 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4.1 优化学困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4.2 引导学困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
    4.3 加强学困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4.4 创设适于学习的环境
第5章 策略的实施及成效分析
    5.1 策略的实施
    5.2 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Ⅰ:高一化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Ⅱ: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化学试题
    附录Ⅲ:实验班与对照班学困生连续四次成绩对比1
    附录Ⅳ:实验班与对照班学困生连续四次成绩对比2

(8)初中化学导学案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2 导学案的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3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运用研究
    3.1 导学案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编制
    3.3 不同课型导学案的编制和案例展示
    3.4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实施
4 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4.5 结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微信公众平台在高一化学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1.2 微信的普及为基础教育提供新的平台
        1.1.3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课前预习的研究现状
        1.3.2 微信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现状
        1.3.3 微信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1.3.4 文献综述启示
    1.4 研究方法、范围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课前预习
        2.1.2 微信公众平台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非正式学习理论
        2.2.3 自主学习理论
        2.2.4 移动学习
第3章 实践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3.1 实践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一化学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分析
        3.2.1 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分析
        3.2.2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一化学课前预习的作用
        3.2.3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一化学课前预习的优势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
    4.1 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4.1.1 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类型的选择
        4.1.2 平台菜单栏目的设计与作用
        4.1.3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在高一化学课前预习的实施流程
    4.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一化学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
        4.2.1 内容设计要点
        4.2.2 课前预习内容的环节
第5章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一化学课前预习的应用案例
    5.1 应用案例1-物质的量
        5.1.1 主题内容分析
        5.1.2 课前预习内容
        5.1.4 课前预习内容设计说明
    5.2 应用案例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5.2.1 主题内容分析
        5.2.2 课前预习设计
        5.2.3 设计说明
    5.3应用案例3-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
        5.3.1 主题内容分析
        5.3.2 课前预习设计
        5.3.3 设计说明
第6章 实践结果及其分析
    6.1 实践结果问卷调查
        6.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6.1.2 问卷分析
    6.2 学生成绩分析
        6.2.1 实践班与对照班入学成绩显着性分析
        6.2.2 实践班与对照班期中成绩显着性分析
        6.2.3 实践班与对照班期末成绩显着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一衔接期化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一衔接期化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1.2 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2 统计结果和分析
    2.1 化学教师对于初高中衔接教学问题的认识
    2.2 化学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认识
    2.3 化学教师对于初高中教材的认识
    2.4 化学教师衔接教学的方式
    2.5 化学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认识
    2.6 化学教师衔接教学实践的现状
3 研究的启示与对策
    3.1 研学课程标准, 重视初高中课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3.2 研究教材内容, 挖掘高一衔接期的课程体系
    3.3 关注化学学情, 落实扎实具体的学法指导
    3.4 重视实验教学, 彰显化学实验的育人功能
    3.5 加强规划引导, 完善并科学实施选科制度

四、浅谈高一化学学法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 李欣. 宁夏大学, 2021
  • [2]初高中“金属及其化合物”衔接教学研究[D]. 陈荣达. 渤海大学, 2021(02)
  • [3]“思问课堂”导学案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韦思羽.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4]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李延红.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5]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D]. 艾志慧. 西南大学, 2020(05)
  • [6]新高考背景下湖北高一化学试卷讲评课实施现状分析与改善策略研究[D]. 刘秀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D]. 梁颜臣. 西南大学, 2020(01)
  • [8]初中化学导学案的运用研究[D]. 杨彦彦. 西南大学, 2020(01)
  • [9]微信公众平台在高一化学课前预习中的应用研究[D]. 梁建新.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10]高一衔接期化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 王澍,魏崇启. 化学教学, 2019(05)

标签:;  ;  ;  ;  ;  

浅谈高中一年级化学法的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