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风格对文艺风格的交叉渗透——试论《样板戏》中的毛主席语录

政论风格对文艺风格的交叉渗透——试论《样板戏》中的毛主席语录

一、政论语体向文艺语体的交叉渗透——论“样板戏”中毛主席语录的引用(论文文献综述)

陆佳雯[1](2021)在《“样板戏”《沙家浜》的文本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恩华,李修江[2](2019)在《体裁混合研究刍议:冲突与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学界对体裁混合现象的研究比较欠缺、不成体系。不同的体裁研究流派往往采用不同的术语表征体裁混合。即便是相同的术语,放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内涵也可能大相径庭。本研究着重讨论专门用途英语、批评话语分析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三个体裁研究流派在体裁混合领域的各自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横向比较,以探寻体裁混合研究的进路。研究表明,专门用途英语和批评话语分析在体裁混合研究上更兼容,两者都承认混合体裁的本体论地位,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则旗帜鲜明地否定"混合体裁"作为一种抽象意义系统的合法性,它更加关注不同体裁在语篇层面的混合实例化,即"混合语篇"。今后的体裁混合研究一方面要认清不同体裁研究流派的基本立场差别,另一方面要探究跨流派的互补空间。

尤一[3](2015)在《论新世纪以来的“样板戏”研究》文中指出“样板戏”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历史现象,因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而饱受争议。这种争议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因为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等多方影响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向。伴随着样板戏争议不断的是对“样板戏”研究的逐渐兴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起,就有学者陆续发表文章、撰写专着。到了新世纪以后,“样板戏”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议题。从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段来看,新世纪对“样板戏”的研究已经走上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新世纪的研究者采取不同角度探究“样板戏”的复杂内涵,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样板戏”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对此相对独立时间段的关于“样板戏”研究的综合考察,并基于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归纳现有的研究类型与方法,可以更好的观测从新世纪至今的“样板戏”研究的整体风貌,以及对现阶段研究成果做出相对客观的得失评价,以期对未来的“样板戏”研究发展有所助益。

王崇[4](2015)在《百年汉语语体演变与社会变革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近代以来六种主要新兴语体,探讨汉语演变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这六种新兴语体是新民体、新诗、新民歌、大字报、新赋和微博。一方面探讨各语体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凸显语体演变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从篇章结构和构成语言的诸要素如语音、文字、词汇、句式、语法、修辞手法等入手,研究各类语体的特征。本文认为各种语言要素所共同表现的特点不仅是语体之所以成为语体的必备条件,而且也决定了各类语体的风格和功能。研究汉语语体演变不但不能回避这些要素,而且要对语体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概括,这样才能清楚地把握新生语体的区别性特征,探究出语体演变的语言内部原因,正确地梳理语体演变。研究各语体与当时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论证了社会变革是语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分析了新兴语体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推动作用”,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像新民体、新诗、新赋、微博等语体,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像新民歌和大字报两种语体,由于所关联的“社会变革”本身的负面性质,它们对社会生活本身的作用,无疑是消极的。但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语体而非社会变革,所以对其消极作用也只能是点到为止。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社会变革是语体演变的根本原因,语体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语体演变的社会原因,发掘语体演变的规律,描述新生语体的语体特征,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任务。

杨敏[5](2013)在《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 ——文本与动作表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创作观念,经过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创作观念逐渐回归艺术本体,注重作品的审美功能,逐渐疏离简单、直接的宣传教化。本文分五章,基于对剧目文本、演出录相的分析,分别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产生与发展,新时期剧目创作、题旨特征、人物塑造、舞台表演等五个方面着手,分析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创作的特点。第一章,从剧目生产的社会环境、文本创作、演出形式、功能价值等方面,论述新时期之前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观念与社会现实对艺术作用力。可以说,发源于20世纪初期的爱国主义戏曲,是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胚芽,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因处于国家的战时状态,一直保持鼓励、宣传的教化功能,其艺术形式并不成熟。建国后,虽然社会进入和平时期,但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曲创作依然在“工具论”思维中运行,没能突破在战时状态下形成的固定模式。第二章,分期讨论新时期三个阶段的剧目创作情况,分析各个阶段的创作趋向。第一阶段是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因为文革结束、改革开放而进入剧目创作的繁荣期,但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没有促使艺术思维的变化。从8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戏曲界面临着市场困境,导致文本叙事的内部变化,创作者开始思考、尝试、实践一些新的观念。90年代以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重新激活某些戏曲艺术的要素,而进入到一个回归本体的阶段。第三章,通过情感、命运以及崇高英雄主义的主题,突出“以情动人”的题旨特征,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革命思想、精神信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给受众。这是新时期创作观念更新的一个具体表现,以“软性的抒情”反拨“亢奋式宣教”。第四章,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人物塑造,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经历了从类型化向典型性过渡的过程。为了塑造出饱满、立体、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突出英雄人物的真性情与个体意识,打破高大全、圣人式的英雄角色。反面人物的塑造也脱离僵硬的脸谱式形象,从简单的“道德批判”、“外表丑化”转向对“狡诈奸猾”、“人性丑恶”的挖掘。第五章,新时期革命戏曲的动作表演呈现开放式、多元性特征。《华子良》中的“耍鞋戏敌”、“挑篓下山”两段,虚拟意象,摹拟外部环境,遵循京剧虚拟化、程式化、音舞化的表演规律,可谓新时期戏曲表演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另一些剧目在动作表演中借鉴话剧重激情迸发的表演方法,搬用民间舞蹈、秧歌等肢体语汇,因戏曲韵律化改造不足,意象缺失,而显得不够成熟、完善。

鲍焕然[6](2012)在《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文中指出在1966-1976年中国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盛极一时的革命样板戏,无论是作为文学运动,还是作为与艺术表演形态并行的文学文本,都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文学史事实。主导样板戏运动发展过程和样板戏文学文本及表演形制的生产、改编与传播的文艺派别,无论在当时以“京剧革命的促进派”、“京剧革命公社”、“革命战斗兵团”或“无产阶级文艺队伍”“骨干”自称,还是后来在学者的研究中被冠以“极左文艺派别”、“文学激进派”或“激进文艺思潮的代表人物”等名称,也都是特定时期的历史存在。对于样板戏这样一种从发生成因、文化构成、改编机制到存在样态都极为复杂的文学史事实,只有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历史各个时期影响其发生、发展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源流的梳理,进行动态的历史与审美分析,才能真正揭示其深层的文化蕴涵及文学史意义。本论文正是在对样板戏从源头文本到各期改编文本进行细读与校勘的基础上,通过对样板戏发生、形成与改编过程的考述,探寻样板戏发生与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理,揭示意识形态认同诉求与激进政治策略对于样板戏改编的规约,探讨世俗生活世界与传统伦理价值在革命话语规训下的存在境遇,分析样板戏改编过程中对江湖话语及江湖伦理的借用、改写与收编,考辨样板戏与民族传统戏曲遗产的深度关联及其传承变异,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美学、国家政治诉求与民族文化特性交织而成的文化网络中,力图将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主导下趋于一体化的文学制度与激进革命话语对异质因素的清除与改造过程置于样板戏改编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具体的考察与阐释,从而勾勒出样板戏改编与国家政治理想诉求、革命文艺思想传承、民间伦理价值置换和传统戏曲质素改造等多层复合的文化关联。本论文内容的总体布局,分为引论、主体部分和结语。引论阐述了“样板戏”作为形成于20世纪50—70年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研究中经历的三种述史模式的嬗变,即基于个人与社会记忆分类与整合的经验复现模式、基于文化理论与方法移植的概念想象模式、基于历史同情与语境还原的学理建构模式。说明为了进一步探讨“样板戏”现象所昭示的文化意义,必须把“样板戏”放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性历史语境中,建构一种文化整体性视域,寻绎与梳理“样板戏”与传统质素的深度关联以及它作为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仪式的文化表征。主体部分分布在第2、3、4、5、6章。第2章重点论述样板戏的历史渊源与发生机制。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阶段的国家戏剧政策与戏剧活动,足以说明自1950年代后期起文艺样式的中心向戏剧位移。而建国以后的戏曲改革也通过启动全方位的一体化进程开始走上了一条不断纯粹化的道路。在经历戏剧领域的话剧与戏曲、戏曲界的各地方戏剧种与京剧、京剧舞台上的传统戏与现代戏、现代戏中的生活题材与社会主义题材的多重争持与纯粹化之后,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合题最终以革命现代京剧的体式来实现。在革命现代戏趋向独尊的历程中,戏剧在纯粹到极致的同时也从丰富走向狭窄和单一。但戏剧纯粹化引致的文艺样板化倾向从其源头来看,并不始于共和国的成立,实际上在延安文艺运动时期即已发其端绪。样板戏名称的提法、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机制、样板戏作者队伍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及样板戏的传播方式都可以在延安文艺中找到其历史渊源。由于样板戏最早发端于1942年以后的延安文艺,以这一历史因缘为起始对样板戏进行分期,就可将样板戏的发生、形成与改编过程分为萌发期(1942-1958年)、争持期(1959-1963年)、定名期(1964-1967年)、定本期(1968-1976年)四个历史阶段。第3章集中梳理样板戏主要剧目的稿本流变,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当时的政党国家意识形态在样板戏形成与改编中的主导效应。本论文选择第一批8个样板戏中具有文学叙事特性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第二批样板戏中被认为在艺术上可以与第一批样板戏相媲美的京剧《龙江颂》与《杜鹃山》等9个剧目,作为样板戏的主要代表性剧目,以演变时段、作品体式、作品名称、编创单位、作者或编剧、导演、主要人物及重要角色、对应主要人物角色的演员、审看结果与传播情况、稿本内容主要改动情况等10个要素为变量,从其发生的源头稿本到最终的改编定本分别对各剧目的改编演变情形进行梳理,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呈现出来。在梳理样板戏主要剧目稿本流变的基础上,从主导样板戏改编的意图、样板戏的剧情结构、样板戏的题材取向、样板戏的人物设置以及通过清除戏剧改编的异端倾向而形成的“三突出”及其衍生原则等方面阐述了样板戏改编过程中的政治话语运作方式及其最终结果。第4章论述了世俗伦理价值在样板戏改编中的潜隐与解构。在社会主义的阶级启蒙、群体启蒙语境中,世俗伦理所指向的私人情感、物质欲念、家庭观念等都是主导样板戏创作与改编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敌人。原初的、素朴的生活世界退出了表现领域,其所包孕的私人情感、物质话语渐被放逐,民间世俗的复仇理念也在样板戏改编中实现了现代性转换,以作为英雄人物思想资源的组成部分并转化为其行为动力。而作为传统价值的家庭结构及其伦理秩序同样被革命意识形态解构,但家庭理念中一部分契合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和新村理想的价值碎片,则被移植与嵌入样板戏主题所展现的乌托邦愿景之中,并与样板戏中革命化的人物关系和崇高的精神净化冲动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现代性追求过程中社会动员的象征图景。第5章以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的改编为个案,以原型研究方法为基础,考察了革命话语对江湖话语的收编。三个样板戏文本体现了革命话语收编江湖话语的不同策略。《智取威虎山》的改编,重点体现在革命话语对江湖侠义的妥协与借用。通过对饮酒竞豪、猛士斗虎、射箭赌技、寻图秘籍四个江湖文化母题的借用与改造,基于不同阶级立场的敌我殊死搏斗,借用江湖道义原则巧妙地转化为“江湖事、江湖了”的民间伦理冲突。《沙家浜》的改编则主要体现在革命话语对江湖伦理的分理与改写。无产阶级话语对江湖话语采用分理的方法,在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江湖特征处理上区别对待,对英雄人物的江湖背景尽量抹却和淡化,对反面人物的江湖特征则予以加强,以彰显江湖伦理的负向价值特性。而《杜鹃山》从话剧到京剧的最后改编,通过对样板戏既成的人物三角结构模式的重复演绎,在突出“党指挥枪”这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建军路线”的同时,也最后完成了对江湖伦理的洁化与系统收编。第6章从文本结构和表演形态两方面,对样板戏与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变异进行梳理与探讨。样板戏一方面在激进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通过“京剧革命”宣称对传统戏曲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另一方面又不仅在文本构成上而且在舞台表演形制上同传统戏曲质素保持者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联系,尽管这些联系都用崇高的革命话语加以包装。本论文从“立主脑”与“减头绪”的现代演绎、对偶美学的承袭、赋赞与说因果的变异、戏剧开场及人物上场程式的新“变格”和脸谱造型的重构等五大方面揭示了样板戏对于古典戏曲艺术机理的传承与变异,并在对样板戏脸谱重构问题的探讨中提出了“新概念脸谱”的观点。结语指出革命样板戏是社会主义先锋派建构的神话,重点对社会主义先锋派这一当代文学派别概念成立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刘伟伟[7](2010)在《论“引用”修辞方式的语篇功能》文中提出本文考察了引用的性质、类型和功能,结合语篇和互文的视角研究了不同语体中引用的表现和规律,并对抄袭和引用的规范进行了论述。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已有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选题价值和语料来源。同时,辨析引用和有关概念(互文、戏拟、转述等)的关系,从而指出引用的确定界限。第二章讨论了引用的修辞动因和意义。修辞动因如模仿的动因(模因),显示学识的动因等,而更多的是引入“语境”,参与文本构成的动因。引用的修辞意义,例如增强叙事性、增加辩驳力量、增强艺术感染力等等。第三章分析了引用的形式标记,分为有标记引用和无标记引用。有标记引用讨论了引号、印刷排版(如字体变化等)、标记词等标记;无标记引用讨论了简单参考(人物、出处等)和复杂引用(结构的引用和“改头换面”的话语的引用)。第四章简单回顾了传统修辞学中的引用辞格。将引用辞格的定义、分类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作为辞格的引用进行了反思,指出其视角的局限。第五章从语篇视角详细探讨了引用在不同语体中的表现和功能。在新闻语体中,引用和语篇之间的联系突出表现在话题的一致性。新闻语篇追求真实性,反映在语篇中,就是让事件的当事人说话,让站在不同立场的人说话。所以,新闻语篇中引用体现的互文,主要表现在文本和不同主体的话语之间,作者就同一话题把不同的话语组合并排在一起。在法律语体中,引用和语篇之间结合紧密。对法条或案例的援引必须满足新语境的需要,必须根据现有要素,选择恰当的法条或案例。引用体现的互文表现在文本和法律法典之间,主要形式是法律条款或案例对当下文本的论证和支撑。文艺语体是讨论的中心,其引用最为自由和广泛。文艺语篇中引用体现的互文,主要是在叙述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外部文本话语。大多是描写型引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它们构成叙述自身;同时,作者的评价性和说明性引用体现了意识形态介入和干预。文艺语篇的自由而广泛的引用,将互文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扩展。这也是文艺批评赖以繁荣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讨论了科学语体等的引用。第六章分析了引用的规范性。同时,以抄袭的互文研究为范例做了语篇视角的探讨。最后是结语。论文认为,引用不仅是一种修辞格,也是一种文本构成方式,一种重要的谋篇策略。引用是把别人的话语拿来为我所用,在和自己言语的互动中构成新的语篇。引用在当下文本中一方面是叙述本身,另一方面在和当下文本的互动中实现自己的语篇功能。引用的语篇功能的实现,不同语体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互文的呈现方式和语境的关联度上。所以,引用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组构因素,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起到了重要作用。

田荔枝[8](2010)在《我国判词语体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取古代、近代、现代几个时间节点上的典型判词,用语体学的理论考察我国判词语体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力图通过具体判词文本语言证实:我国的判词语体从古至今走过了一条封闭——开放——封闭——开放的路径,呈现出一个“之”字形走向,从古代判词的文学化、情感化、道德化至近代判词对传统的扬弃及域外的引鉴,以至现代判词语体的政策化、政治化、军事化、新闻化等等,均说明从古至今判词语言更多地是被背后的意识形态所操控,未能完全走上法律语体规范轨道,中国判词语体的规范化(或现代化)尚需假以时日;判词语体的形成除了制判主体的主观制导因素外,社会客观语境的变更亦会决定判词语体异质要素的增加、个体特征的形成,从判词语体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分化、融合的嬗变轨迹即可显示其在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所呈现的不同个体特征,归结出判词语体形态与社会文化共变的规律性。法律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工具,因而对法律语言的研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影响、指导法律实践。对法律语言规范化问题的研究也如此,而有了语体的规范,语言的规范才可能是全面、科学的规范。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包括五章内容。导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论文的大致框架和写作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必要的文献综述。第一章阐明我国判词语体及其特性,界定概念并明确判词语体在语体体系中的位置,为下文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作为语用学范畴的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景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这些经过抽象而形成的特点的综合体就构成了语体。每一种语体均系适应人类社会交际需要才产生,都有着表现自己语体特点的不同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它们实际上是各种修辞现象所组成的一个抽象综合体。一种修辞现象或少数修辞现象是够不成综合体的,只有多种修辞现象才能组合成特有的语体。判词因其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为世人所重视并成为法律文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种,其语体特色足以代表司法书面语体特征,因此选取判词语体规范问题加以研究应该颇具代表性。我国判词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判词语体作为语体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语体样式,是语言运用在司法判决领域时所形成的功能变体,是为适应司法裁判交际领域、目的、任务需要,运用全民语言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其语体特点表现为:理性化、专业化、书面化、中性化。语体可以划分出诸多种类,从语言表达方式是可以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前者主要诉诸于声音,而后者则诉诸于书面文字。书面语体又因其交际领域、目的、任务的不同划分为事务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和科技语体。判词语体在语体体系中所处位置应该为:语体——书面语体——事务语体——法律事务语体——司法事务语体——判词语体。第二章我国古代判词语体的阐释。包括古代判词语体的简要历史流变、语体特征阐释以及形成因素等三个方面。本章主要选取《朕匜铭》、《春秋决狱》、《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新语》以及清代于成龙、陆稼书、张船山、樊增祥等判词语料,证实古代判词经历了由萌芽、雏形、繁荣、成熟几个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虽然在语体上略有变化,但总体上风格趋同没有明显变化,即主要表现为语体的文学化、道德化及情感化三方面特征。形成古代判词语体上述特征的原因主要涉及制判主体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古代(尤其是唐代以后)制判主体的诠选途径和方式注定了判词语体文学化的趋势。据《文献通考》记载,唐代科举选官考察制判目的是为了检验士子“必通晓事情,谙练法律,明辨是非,发摘引伏”的水平,从而保证这样诠选的官员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而且具有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于判词优劣判断的重心却又放在判词的文采之上,讲究文辞的华美,对仗的工整,用典的精当。如此以来判词写作的文学价值得到提升,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反倒被贬抑了,因为所取者无非学问精通,文章美丽,而不一定适合从政。在现存的唐代判词中,绝大多数都有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文学化倾向,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另外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作用。古代中国礼法合一,引礼入法的法律制度,为判词语言的道德化提供了坚实的话语环境,因此,中国古代判词自汉代董仲舒开创《春秋决狱》的制判笔法后,形成一种制判传统,即判决依据法律和社会道德,法律和道德部分,语言的道德教化色彩浓厚。同时,古代中国司法行政合一,司法专横,不公开、不平等,司法行政化,重刑轻民等司法制度的状况,制判主体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审判人员,尤其唐宋以来的判词,一般用于基层州县地方官对民间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流传于进的唐宋判词多为应试之作的“拟判”,而非实际审理案件的“实判”。明清的实判,一般很简短,很少成文成章。总之,古代判词与现代判决书的差异甚大,不应同日而语。注定制判主体往往以“父母官”而不是法律职业人的话语来处理案件,训导说教甚至情感化语言出现非常明显,情感化是古代判词语体的别样特色。第三章我国近代判词语体分析。主要对近代(1848——1949)清末、民国的判词语体特色、成因等问题进行分析。选取清末、民国及陕甘宁边区的典型判词语料为分析对象。此期,我国古代判词在语体特色上发生重大转变,可以说晚清以来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之下被迫融入现代世界体系,正是在这种社会变迁中,传统判词语体开始了向现代判词语体的转型。在语体特色上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模式化、简明化、逻辑化。其成因主要涉及法律制度与语言运动的现代两个方面。自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传入,中华法系解体,司法文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古代司法文书被废弃,判词制作从模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清末变法休旅,宣统年间有沈家本编纂的《考试法官必要》所载,借鉴日本、德国的司法文书制作经验,结合中国法律文化实际,启动现代司法文书格式,对民刑等主要判决文书格式做出了统一规定,我国判词语体模式化程度初见端倪。民国时期的司法文书承袭清末制定的司法文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期盼次对于清末指定的民事判决书和刑事判决书均有不少变化,论证讲求逻辑性增强,内容要素细化,语言专业化程度加强,同时保持简明晓畅的风格,结构更加严谨。判词语体呈现出较高的规范性。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政权所使用的司法文书格式基本上采用当时通行模式,虽有变动但甚微,语言风格上虽文白间杂但更加通俗,易于理解,只是因为政权性质的不同、司法制度的不同判词内容上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另外,自鸦片战争打开了闭关自守的清朝帝国大门以后,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增加。最初中国只知道西洋船坚炮利,后来意识到要革新武器必须革新生产,最后明白基本问题在于革新教育。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而言,挽救民族危亡的危机意识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语言统一运动——以开启民智、普及知识为目的而展开的白话文运动,这一语言运动对传统判词语体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四章我国现代判词语体思考。现代中国司法文书的最大特点是四个法域即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司法文书并存。主要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判决书语体规范问题。其中选取建国初期、文革时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近年来的判决书语料为分析对象兼及与台湾、香港判决书的语体比较。总体上来说,我国大陆判词语体1949年以后处在一种封闭的语境中发展,并在毛泽东语言这种权威话语、核心话语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现代化、大众化、民族化的独特个性;而台湾判词语体较多地保留了20世纪40年代末大陆判词语体原型的模式共性,充分显示了两者间相延相续的血脉关系。伴随20世纪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判决书语体可大致分四个时期:1949年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创建时期;1966年—1976年间的文革时期的破坏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重建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规范时期,为顺应时代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对各类判词的制作模式和要求进行了重构。而判词语体的发展则主要表现为根据中国国情,传承民国时期判决书格式“主文——事实——理由”的三段论结构形式,建构了半文半白的杂合判词语体,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较强的政策性。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运动和40年代初期以民族形式为本位的语文建设运动的发展,现代汉语到40年代中后期逐步成熟规范。实现了中国语文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转型,完成了语文形式现代化、大众化、民族化的协调统一。可以说,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考察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判词语体,表现为与口语吻合的现代白话文,与此同步,50年代后期,判词结构模式由“主文——事实——理由”演变为“事实——理由——结论”的结构形式。1957年下半年的“反右”运动开始,,极左思潮泛滥成灾,法律虚无主义猖獗肆虐,否定司法程序和司法文书规格,错误地认为讲究司法程序和司法文书格式是搞“繁琐哲学”,1959年司法部被撤销后,司法文书质量日益下降,特别是在“文革”十年里,随着“砸烂公、检、法”的狂潮,司法文书格式亦遭破坏。60年代以后,大陆判词语体在现代白话文的道路上走得更为迅速彻底,判词语体朝着通俗易懂的大众化方向演进。“文革”十年,判词语体强烈的政治功用性使大陆判词写作朝个人崇拜化、革命化方向发展,判词写作越来越偏离语体原型,形成了带有畸形生态的判词语体。主要表现为:政治话语取代法言法语,情绪性话语取代理性话语,直白性话语取代思辨性话语,主观性话语取代中性话语。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提供了判词语体发展的崭新语境,随着法制建设的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制定和颁布,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恢复,司法文书再度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发展。司法部恢复后,即由普通法院管理司负责制定并于1980年6月颁发了《诉讼文书样式》计八类六十四种,重新统一了司法文书格式。1982年国家机构改革,调整政府职能,司法部的普通法院管理司和专门法院管理司被撤销,法院系统的司法行政工作划给最高人民法院管理,从而形成了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四系统分别各自制定和修订本系统的文书格式的局面。最高人民法院在原有文书格式的基础上于1992年6月制定了《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计十四类三百一十四种,判词格式日益完备。1996年3月,全国人大对刑事诉讼法作了重大修订,判词格式须伴随之进一步修订。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4月修订下发了《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样本)》,其中删除了不再使用的刑事诉讼文书样式八种,新增加了刑事诉讼文书样式53种。同时,随着国际往来的日益增多和现代媒体的广泛传播,外来词语也伴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纷纷涌人汉语的词汇系统,形成了汉语发展史上继两汉西域借词、汉魏唐宋佛教借语、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借词之后的第四次大规模借词浪潮,大量的法律术语涌进汉语词汇,判词语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指出,“通过判词,不仅记录裁判过程,而且公开裁判理由,是向社会公众展示司法公正形象的载体,进行法制教育的生动教材”①,判词的社会价值凸现,人们对其制作的要求亦愈来越高,格式和制作规范更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针对判词规范问题的讨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判决书语体风格主要表现为模式化与个性化,规范性与习惯性、明确性与模糊性、详尽性与简约性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问题。第五章我国未来判词语体的思考。主要针对判词语体的个性化与模式化、判词语体融合、判词语体的语境制约、判词语体的比较与借鉴等问题展开。针对当代判词改革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个人的思考。指出未来判词的发展须在解决好个性化与模式化、封闭与开放、坚守与借鉴等问题基础之上展开,认为传承古代判词语体精髓部分具有现实意义及深层文化基础,我国判词语体的规范化还尚需假以时日。

韩莹[9](2008)在《中高级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书面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文中指出语体能力的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语言要得体,本是交际的基本要求,然而很多中高年级的留学生仍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存在问题,而冲在教学第一线的教材难脱干系。本文以探讨和研究中高级对外汉语书面语体教学为核心,在对书面语体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语体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量化考察和实验测试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即对中高级综合课教材中的书面语体进行量化考察和对中高年级留学生书面语体能力进行实验测试,发现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书面语体教学中特别是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结合笔者的思考,给出几点建议,这对解决目前对外汉语语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全文共分以下几部分内容:第1章对什么是书面语体和对外汉语书面语体教学现状做了综述;第2章首先介绍了语篇语体量化分析法,通过量化考察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留学生本科二、三、四年级综合课4本教材中的部分篇目,并对考察结果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分析,总结发现了4本对外汉语中高级综合课教材语料均为中性语体,进而推测教材书面语体语料的欠缺势必影响学生书面语体能力的培养,学生书面语体能力将不理想;第3章首先设计了一份书面语体能力测试问卷,然后用此问卷对中高年级留学生书面语体能力进行了实验测试,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证实学生书面语体能力很不理想,与第2章的推测结果吻合;最后在本文第4章中,结合第2章计量考察结果的分析结论和第3章实验测试结果,提出了笔者对改进对外汉语中高级书面语体教学的六点思考,其中既包括具有理论指导高度的方案,如确立语体教学大纲;也包括一些具体解决办法,如书面语体课堂教学等。

董育宁[10](2007)在《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媒介话语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强势话语,新闻评论是媒介话语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主流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语体学、语篇分析、语用学、言语行为以及文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把新闻评论作为汉民族交际中一种特定的语篇类型来进行研究。文章认为每个新闻评论语篇都与一次具体的交际活动相关联,但这些语篇从语境构成到语言特征都存在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归属一类同时又与其它类型的语篇相区别。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新闻评论语篇的语境构成、形式结构、功能特征以及深层的修辞机制。全文分为九章,17余万字。论文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并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论文第二章是新闻评论概说,说明新闻评论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对新闻评论语篇进行界定;最后,运用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境的理论和概念对新闻评论语篇生成的语境进行分析,包括语场、语旨、语式三个要素的研究。这部分是全文研究的起点,也为后文的研究提供解释的依据。论文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新闻评论语篇语言特征(包括篇名、词句、语篇结构和衔接手段)的研究,研究这类语篇的篇名结构和功能;借鉴功能语体学相关概念对语篇的词、句、辞格进行描写分析,并联系语境给予功能上的解释;运用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语篇的文本结构和衔接手段。在描写研究和解释研究的同时,进行语篇类型的比较研究;最后,研究这类语篇的叙事和议论系统。论文第六章和第七章是语篇相异成分的研究。新闻评论语篇中存在大量相异的语言成分,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语体类型在语篇中交叉出现。本文将借用文艺学中“互文性”的概念和理论思想研究这些相异成分的结构形态、语篇功能和本质特点。论文第八章是新闻评论语篇言语行为的研究,分析新闻评论语篇中的劝说行为。论文第九章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指出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政论语体向文艺语体的交叉渗透——论“样板戏”中毛主席语录的引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论语体向文艺语体的交叉渗透——论“样板戏”中毛主席语录的引用(论文提纲范文)

(2)体裁混合研究刍议:冲突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0 引言
2.0 体裁混合的研究路径
    2.1 专门用途英语领域的体裁混合研究
    2.2 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体裁混合研究
    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体裁混合研究
        2.3.1 理论基础:语言的不确定性
        2.3.2 Martin对体裁混合的态度
        2.3.3 Martin的混合语篇研究
        2.3.4 体裁同源关系的描写范畴:体裁拓扑学/体裁类型学
        2.3.5 融合性混合语篇的一种类型:语境隐喻
        2.3.6 Martin的混合语篇研究的局限
3.0 讨论
4.0 结语与展望

(3)论新世纪以来的“样板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世纪以前的“样板戏”研究小考
    (一)“样板戏”的是与非
    (二)“样板戏”的历史抒写
    (三)“样板戏”文本与“样板戏”现象
    (四)“样板戏”的舞台艺术
二、新世纪“样板戏”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一)论争研究
    (二)文本研究
    (三)整体研究
    (四)传播与接受研究
    (五)文体改编研究
    (六)史实研究
三、新世纪“样板戏”研究的特征与价值
    (一)研究现象的生成
    (二)研究焦点
    (三)整体特征及其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百年汉语语体演变与社会变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民体与晚清变革
    第一节 新民体及新民体的创作
        一、新民体
        二、新民体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民体成因探讨
        一、晚清政治变革对新民体产生的影响
        二、晚清思想、文化变革对新民体产生的影响
        三、新民体创作者、受众与新民体的产生
    第三节 新民体语体分析
        一、句类特征
        二、词汇特征
        三、语法特征
        四、修辞特征
        五、语音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诗与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新诗及新诗的创作
        一、新诗
        二、新诗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诗语体成因探讨
        一、诗体自身演变原因
        二、社会变革对新诗体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新诗语体分析
        一、词汇特征
        二、语法特征
    第四节 新诗语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一、新诗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新诗是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宣传工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民歌与大跃进运动
    第一节 新民歌及新民歌的创作
        一、新民歌
        二、新民歌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民歌语体成因探讨
    第三节 新民歌语体分析
        一、词汇特征
        二、修辞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字报与“文化大革命”
    第一节 大字报及大字报的创作
        一、大字报
        二、大字报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大字报的成因探讨
    第三节 大字报语体分析
        一、篇章特征
        二、关键词特征
        三、词汇特征
        四、句类特征
        五、修辞特征
    第四节 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一、在发动群众上所起的作用
        二、在思想宣传上所起的作用
        三、在揭发、批判和辩论上所起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赋与改革开放
    第一节 新赋及新赋的创作
        一、新赋
        二、新赋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新赋语体成因探讨
        一、文化变革对新赋产生的影响
        二、白话文表达风格的局限性
        三、赋体自身魅力
        四、社会心理变化对新赋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新赋语体分析
        一、语音特征
        二、文字特征
        三、词汇特征
        四、修辞特征
        五、新赋创作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博与改革开放
    第一节 微博、微博体及微博体的创作
        一、微博
        二、微博体
        三、微博体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微博体成因探讨
        一、科技变革对微博体产生的影响
        二、群体社会心理对微博产生的影响
        三、模因对微博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微博语体分析
        一、微博分类与微博信息性质
        二、微博篇章量化特征
        三、话题特征
        四、书写符号特征
        五、词汇特征
        六、句法特征
    第四节 微博语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对社会管理及政府施政方面的影响
        二、对社会法治建设、制度建设的影响
        三、对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方面的影响
        四、对科技发展技术变革方面的影响
        五、对文化文明建设传播方面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 ——文本与动作表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之前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发端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
    第三节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繁荣
    第四节 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
第二章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发展脉络
    第一节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创作的繁荣与观念的局限性
    第二节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戏曲的困境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创作的探索
    第三节 90 年代后期至今:市场化背景下,对戏曲本体特征的回归
    小结
第三章 以情动人: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题旨特征
    第一节 凸显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感叙事
    第二节 展示各色人物在苦难时代中的命运
    第三节 将崇高的英雄主义悄然地融入叙事之中
    小结
第四章 从类型到典型: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从“神”到“人”:革命英雄形象塑造
    第二节 从“道德批判”到“复杂人性”:反面人物塑造
    小结
第五章 继承与革新: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表演特征
    第一节 冲突与融合:传统剧目表演体制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表演形式的关系
    第二节 探索与多样: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表演动作之分析
    小结
结论
附录 1:近代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索引
附录 2: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研究论文索引
参考资料
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文化整体性视域中的样板戏研究
    1.1 问题与意义:样板戏研究中文化整体性视域观念的成因
    1.2 模式与阶段:样板戏研究的思维转换及文化理论的应用
    1.3 维度与方法:样板戏整体性研究的基本理路
2 “神曲”的诞生
    2.1 戏剧中心化与现代戏的升格
        2.1.1 文艺样式的中心向戏剧位移
        2.1.2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开始阶段的国家戏剧政策与戏剧活动
        2.1.3 多重纯粹化:现代戏升格为样板戏
    2.2 样板戏发生的历史渊源
        2.2.1 样板戏何时构成文学事实
        2.2.2 没有延安文艺,何来样板文艺?
    2.3 样板戏的历史分期
        2.3.1 “本事”的角度与“因缘”的角度
        2.3.2 样板戏生成与演变的四个时期
3 改编的政治
    3.1 样板戏的稿本流变
        3.1.1 样板戏剧目的选择
        3.1.2 样板戏稿本的演变
        3.1.3 从《林海雪原》到《智取威虎山》稿本演变源流补说
    3.2 样板戏改编的激进化策略
        3.2.1 意图: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激进政治认同
        3.2.2 结构:激化矛盾,营构冲突,突出对立阵营的斗争格局
        3.2.3 题材:体现党史教材特性
        3.2.4 人物:强化正反对立的造型原则
        3.2.5 争持:“戏剧性”与“思想性”之争及“三突出”原则的新变
4 世俗的潜隐
    4.1 生活世界的退场
    4.2 民间价值的解构
        4.2.1 大复仇民间理念的现代性转换
        4.2.2 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境遇
5 江湖的收编
    5.1 《智取威虎山》:革命话语对江湖侠义的妥协与借用
        5.1.1 江湖义气原则的重复性确认
        5.1.2 江湖侠义母题的结构性嵌入
    5.2 《沙家浜》:革命话语对江湖伦理的分理与改写
        5.2.1 阿庆嫂:江湖女侠传奇的政治改写
        5.2.2 胡传奎:草莽英雄江湖结盟的末路
        5.2.3 刁德一:民间幕客文化遗存的变异标本
    5.3 《杜鹃山》:革命话语对江湖话语的洁化与收编
        5.3.1 江湖话语成分的洁化处理
        5.3.2 兄弟结义母题的反弹琵琶
        5.3.3 人物三角结构的重复演绎
6 本体的归趋
    6.1 由中国戏剧本体之争缘起
    6.2 “立主脑”与“减头绪”之现代演绎
    6.3 对偶美学的承袭
        6.3.1 语言修辞上的对偶运用
        6.3.2 结构布局上的对偶设计
    6.4 赋赞与说因果的变异
        6.4.1 赋赞:以抒情唱段来体现
        6.4.2 说因果:痛说家史与往事回忆
    6.5 开场家门、引子及上场诗的新“变格”
        6.5.1 传统戏曲之家门、引子及上场诗、联辨正
        6.5.2 家门变态为序幕,继而序幕也在大多数京剧样板戏中被取消
        6.5.3 引子变相遗存,上场诗、上场对联则渐行渐远
    6.6 传统脸谱的废除与新概念脸谱的重构
7 结语 革命样板戏:社会主义先锋派的神话
参考文献
攻傅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论“引用”修辞方式的语篇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历史和现状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节 几组概念的辨析
        一、引用和互文
        二、引用和戏拟
        三、引用和参考
        四、引用和转述
        五、引用和抄袭
第二章 引用的修辞动因和意义
    一、引用的修辞动因
    二、引用的文本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 引用:从狭义修辞格说起
    第一节 定义和分类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小结:引用作为辞格的思考
第四章 引用:作为文本构成方式
    第一节 引用和言说动词
    第二节 引用的文本分析
        一、引用的语篇功能
        二、引用分析
    第三节 引用和"对话"
第五章 引用的形式分析
    第一节 有标记引用
    第二节 无标记引用
第六章 引用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不同语体中的引用
        一、新闻语体中引用的功能
        二、法律事务语体中引用的功能
        三、科学语体中引用的功能
        四、传记体中引用的功能
    第二节 文艺语体中的引用
        一、季羡林:《我的求学之路》中的引用
        二、托尔斯泰:《圣经》情结和忏悔
        三、王蒙:"季节系列"小说中弥漫的歌声
        四、文艺语体中引用的分析
    第三节 不同语体中引用的自由度及其他
第七章 引用的现实关照
    第一节 引用的规范性
    第二节 互文性视角下的抄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判词语体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国外法律语言研究状况
    二、国内法律语言研究状况
    三、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判词语体及其特性
    第一节 判词语体概念界定
        一、语体
        二、法律语体
        三、判词语体
    第二节 判词语体规范体系
        一、汉语的语体规范体系
        二、判词语体规范
    第三节 判词语体与表达方式
        一、叙述方式
        二、议论方式
        三、说明方式
    第四节 判词语体的发生与变化
        一、判词语体的产生
        二、判词语体的稳定与变化
        三、判词语体演变的原因
    小结
第二章 我国古代判词语体—文言语体
    第一节 古代判词语体简述
        一、判词语体的萌芽——《朕匜铭》
        二、判词语体的雏形——《春秋决狱》
        三、古代判词语体的繁荣——《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名公书判清明集》
        四、古代判词语体的成熟——《折狱新语》
    第二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伦理化
        一、判词强势话语体系的伦理道德化
        二、判案依据呈现道德礼教化
    第三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文学化
        一、骈判——文学化的极端代表
        二、散判——文学语体的交融
    第四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情感化
        一、制判者感情的流露
        二、判决依据的情理化
    第五节 古代判词语体的典雅化
        一、用语典雅
        二、结构用语格式化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近代判词语体——文白间杂语体
    第一节 近代判词语体简述
        一、清末判词语体
        二、民国时期的判词语体
    第二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程式化
        一、语篇程式性
        二、词语程式性
    第三节 判决理由的逻辑化
        一、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二、引据类语句
    第四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异质化
        一、法律词语——中西二元对立范式
        二、语体渗透——文白间杂
    第五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传承性
        一、语体有浓重的情理色彩
        二、判词旧有模式的保留
    第六节 近代判词语体的通俗化
        一、语词通俗、口语化
        二、语言大众化、政策化
        三、情文理并茂,可读性强
        四、因地制宜风格不一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现代判词语体——白话文语体
    第一节 现代判词语体简述
    第二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口语化
        一、口号式话语取代思辨性话语
        二、简短性语言代替分析性话语
    第三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政治化
        一、政治话语取代法言法语
        二、概念化话语取代具象性话语
    第四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情绪化
    第五节 现代判词语体的规范化
        一、现代判词语体规范事件简述
        二、叙论语言繁简与适切的冲突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未来的判词语体的思考
    第一节 判词语体的个性化与模式化
        一、判词语体的模式化问题
        二、判词语体的个性化问题
        三、模式化与个性化之间
    第二节 判词语体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一、新闻语体与判词语体的语体类型之界定
        二、新闻语体能动性实证分析
        三、新闻语体与判词语体关系之期待
    第三节 判词语体的语境制约性
        一、语境与语言的选择
        二、判词语体的语境制约因素
    第四节 判词语体的比较与借鉴
        一、由形式到内容——域外判词语体之比较
        二、对域外语体的融合与借鉴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中高级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书面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语言学中的书面语体
        1.1.1 语言和言语
        1.1.2 语言中的书面语
        1.1.3 言语中的书面语体
        1.1.4 书面语的三个层次
    1.2 对外汉语书面语体教学及研究现状
        1.2.1 指导思想
        1.2.2 阶段划分
        1.2.3 大纲编写
        1.2.4 教材编写
        1.2.5 教材考察
        1.2.6 教学构想
        1.2.7 书面语能力
    1.3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对书面语体的要求
    1.4 选题意义
        1.4.1 问题的存在
        1.4.2 研究的不足
        1.4.3 本文价值
第2章 中高级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书面语体考察与分析
    2.1 考察目标
        2.1.1 对考察教材的说明
        2.1.2 对考察篇目的说明
    2.2 考察方法
        2.2.1 方法介绍
        2.2.2 具体操作步骤
        2.2.3 判断标准
    2.3 考察结果分析
        2.3.1 对比、参照标准
        2.3.2 对考察结果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高级留学生书面语体能力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3.1 测试目的
    3.2 测试对象
    3.3 测试问卷的设计
    3.4 测试问卷的实施
    3.5 测试问卷的结果
第4章 基于考察的中高级阶段书面语教学思考
    4.1 确立语体教学大纲
    4.2 书面语体的重要因素
    4.3 教材语料的选择
    4.4 语料体裁的选择
    4.5 语体练习的编写
    4.6 书面语体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四本教材所选课文语篇语域值统计细表
    附录2:四本教材所选课文语篇语域值统计大表
    附录3:汉语语体成分表
    附录4:汉语中高级留学生书面语体能力测试问卷
致谢

(10)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概况
    第二节 语篇语言研究和新闻评论语言研究综述
        一、语篇语言研究
        二、新闻评论语言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章节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闻评论概说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三、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界定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定义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特点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语境
        一、语境构成的变项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语境构成
    第四节 新闻评论的流变
        一、报纸:新闻评论的重要载体
        二、新闻评论在中国的嬗变
第三章 篇名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语篇篇名的结构研究
        一、名词性结构
        二、谓词性结构
        三、主谓结构
        四、介词结构
        五、不对称并列结构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篇名的功能研究
        一、新闻评论语篇篇名的功能分类
        二、报道性篇名
        三、称名性篇名
        四、双强篇名
        五、篇名特点形成的动因
    第三节 篇名的比较研究
        一、新闻报道语篇篇名的结构和功能
        二、文艺语篇篇名的结构和功能
        三、篇名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词句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词汇
        一、新闻评论语篇"突出"的词汇
        二、新闻评论语篇词汇的功能
        三、新闻评论语篇词汇"突出"的方式
        四、新闻评论语篇词汇"前景化"的动因
        五、词汇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句子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句类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句型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辞格
        一、新闻评论语篇辞格的使用情况
        二、新闻评论语篇辞格的修辞功能
        三、新闻评论语篇辞格的突出方式
        四、辞格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格局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结构
        一、语篇和语篇的类型研究
        二、语篇类型的结构研究
        三、新闻评论语篇的结构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衔接机制
        一、衔接概念的界定
        二、新闻评论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
        三、衔接手段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叙事和议论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叙事研究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议论研究
第六章 互文论(上)
    第一节 互文理论简述
        一、中国古典修辞学中的"互文"
        二、西方文论中的"互文"
        三、语言学中的"互文"
        四、本文中"互文"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引语研究
        一、引语的数量统计
        二、新闻评论语篇中的发话人
        三、新闻评论语篇引语的种类
        四、新闻评论语篇引语的功能
        五、新闻评论语篇引语的标记
第七章 互文论(下)
    第一节 语体和语篇研究
        一、语体:使用平面的现象
        二、语篇和语体的关系
    第二节 互文理论和语体研究
        一、语体的分类研究
        二、语体的互文研究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语体互文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语体使用情况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语体互文和语境
        三、新闻评论语篇语体互文的结构
        四、新闻评论语篇语体互文的功能
第八章 新闻评论语篇的劝说机制
    第一节 修辞研究中的劝说
        一、修辞学的转向与更新
        二、修辞学里的"劝说"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劝说策略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劝说本质
        二、新闻评论语篇劝说策略的修辞性分析
第九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政论语体向文艺语体的交叉渗透——论“样板戏”中毛主席语录的引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样板戏”《沙家浜》的文本演变研究[D]. 陆佳雯.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体裁混合研究刍议:冲突与融合[J]. 郭恩华,李修江. 山东外语教学, 2019(06)
  • [3]论新世纪以来的“样板戏”研究[D]. 尤一. 渤海大学, 2015(01)
  • [4]百年汉语语体演变与社会变革关系研究[D]. 王崇. 黑龙江大学, 2015(03)
  • [5]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 ——文本与动作表演分析[D]. 杨敏. 上海大学, 2013(08)
  • [6]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D]. 鲍焕然. 武汉大学, 2012(12)
  • [7]论“引用”修辞方式的语篇功能[D]. 刘伟伟. 复旦大学, 2010(03)
  • [8]我国判词语体流变研究[D]. 田荔枝. 山东大学, 2010(09)
  • [9]中高级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书面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D]. 韩莹. 北京语言大学, 2008(S1)
  • [10]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 董育宁. 复旦大学, 2007(06)

标签:;  ;  ;  

政论风格对文艺风格的交叉渗透——试论《样板戏》中的毛主席语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