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大气折射数据修正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银,王强,喻波,袁永亭[1](2022)在《一种二次雷达大气折射距离误差修正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折射误差是二次雷达测距误差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针对目前还没有二次雷达在大气中的折射距离误差修正模型,根据工程中的检飞数据,提出了一种二次雷达大气折射距离误差修正方法。该方法根据二次雷达获得的C模式气压高度实时计算折射率,得到修正的雷达波速度,减小了大气折射误差,进一步减小了距离测量的误差,从而提高了测距精度。
张浩越[2](2020)在《空间目标激光测距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是一项旨在利用空间技术研究地球动力学、大地测量学的技术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太空环境,目前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发展而来的空间目标(包括正在工作的航天器和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技术因具有高精度优势,可以精确确定目标轨道,将成为未来最有力的预警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北京房山SLR测站(人卫激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针对白天激光及恒星监视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为开展白天测距奠定了基础。围绕SLR系统,开展系统移植、系统时延精确标定,精确获取时间等工作,为进一步空间目标激光测距奠定基础,为其他台站运行提供参考。此外还开展空间目标激光测距大气折射延迟模型分析研究,分析大气折射误差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SLR大气折射误差,对提高SLR数据处理精度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改造卫星激光测距系统接收光路,使用高灵敏相机,采用时间滤波,光谱滤波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白天激光及亮于2等恒星监视,为白天激光测距奠定了基础。(2)当前软硬件已不能满足激光测距的需求,使用windows7系统、ActiveX控件、WINIO库实现与硬件设备通讯,最终实现软件移植,目前每日可观测30000个目标,以确保SLR工作顺利进行。(3)利用电机自动化,比较了地靶测距精度、测量值、衰减片角度、功率以及回波率,发现在夜间测距、全功率激光器、45°放置衰减片时,地靶测量的精度更优。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动化控制45°衰减片方案,Lageos-1卫星实测精度由2.23提高到2.03cm,可以满足提高卫星激光测距数据质量的目的。(4)使用TimeTech的GPS频率授时接收机,通过设置网络参数,WinSock控件以及利用TMC计数器,计数器计时精度在10MHz工作频率下为0.1us,满足卫星激光测距对时间的精确要求。(5)开展空间目标激光测距大气折射的研究,首先,分析了 Marini-Murray和Mendes-Pavlis模型的天顶对流层延迟时间序列。其次,比较了实测与GPT2w模型的气象参数以及相应的天顶对流层延迟。另外,比较不同俯仰角的对流层延迟。最后,利用IGS的ZTD产品检验实测与GPT2w模型气象参数的天顶对流层延迟。
张红利[3](2020)在《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流层延迟是现代空间测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模型法减少对流层延迟影响。由于气象因素的时变性与空间差异性,同一模型求解全球或大范围内的对流层延迟,模型值与实际值存在误差,因此,小范围求解需建立相应的对流层延迟模型。本文通过解算实测数据,对不同测站、不同时间尺度解算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探究空间位置、时间尺度同对流层延迟变化之间的关系。从对流层延迟修正原理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大气分层模型、大气折射指数及两种映射函数。依托NMF(Neill Mapping Function)模型理论,在小范围(纬度差<15°)内建立干项系数不变、湿项系数以时间列表、增加高度改正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最后讨论了小时尺度上对流层延迟的应用。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使用GAMIT软件对同一测站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数据及同一时间不同测站上的数据进行解算并可视化成图处理,发现不同时间跨度同一测站的对流层延迟年变化趋势一致,月变化规律不同;小时间尺度下空间位置较远的测站对流层延迟变化曲线无相关性,同一测站时间间隔为一年的对流层延迟变化规律完全不同。对香港两个测站2016年7月份的实测数据进行解算,发现二者对流层延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得出小范围内短期对流层延迟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的结论。(2)小范围内测站结合实时气象数据解算日对流层延迟,可减小气象元素代表性误差,高密度解算可提高对流层延迟预测精度。基于Python语言对解算的日对流层延迟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一键可视化(已申请发明专利),相比于使用Excel软件,该方法将可视化时间由约9.6h缩减到5min以内,分析效率大幅提升。(3)研究对流层延迟模型同气象元素间的关系,基于NMF模型提出区域范围内干项系数不变,湿项系数以时间列表并加入高度改正的映射函数的精化模型,使用HKSL测站50天的数据进行解算,通过精化模型、Saastamoinen(SA)模型、NMF模型结果与真值(该站同期的IGS中心数据)进行对比,精化模型解算结果与真值一致性更强。(4)短时对流层延迟的应用,使用小时尺度的对流层延迟数据预测短期PM2.5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符合置信度为95%的检验条件下,小时尺度的对流层延迟数据可以准确预测短期PM2.5浓度变化。
张书强[4](2019)在《大气折射条件下多站时差频差无源定位及测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个观测站被动截获接收雷达、通信等辐射源的信号并测量其到达时间差(TDOA)和到达频率差(FDOA)可以实现对辐射源的无源定位和测速,在电子侦察、电磁态势感知、救援搜索等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由于大气的不均匀性,特别是在低仰角、远距离情况下,使得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效应,传播路径发生弯曲,传播速度小于光速,进而使测量得到的时差和频差与直线条件下的时差和频差值存在偏差,造成利用直线传播模型条件下的时差和频差定位算法得到的定位和测速结果也会带来较大偏差。针对此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大气折射条件下时差频差无源定位及测速修正算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大气折射条件下三维时差定位误差修正算法。建立了大气折射时差定位误差修正模型,针对初始定位点无法进行迭代的现象,提出了一种网格搜索与迭代两步修正算法,并推导出了大气折射条件下三维时差定位的克拉美罗界(CRLB)。仿真结果表明,在小随机噪声情况下,修正效果非常明显,能够达到CRLB;随着随机噪声变大,定位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大气折射误差会被淹没在随机噪声中,并出现小偏差。(2)研究了大气折射条件下高程约束时差定位误差修正算法。论证了在高程约束条件下且高程约束为冗余条件时,迭代修正算法无法达到最优,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论证的正确性。进而提出了一种迭代和改进粒子群优化两步修正算法,并推导出了大气折射条件下高程约束时差定位的CRLB。仿真结果表明,该修正算法与迭代法相比能够达到CRLB,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相比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3)研究了大气折射条件下空对地双站时差频差定位误差修正算法。建立了空对地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的误差修正算法,并推导出了大气折射条件下双站时差频差定位的CRLB。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不同时差和频差随机噪声情况下该修正算法的定位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修正算法能够达CRLB,说明了该修正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大气折射条件下三站时差频差定位及测速误差修正算法。建立了大气折射时差频差定位及测速误差修正模型,提出了一种“两步”法分别对定位和测速误差进行修正,第一步由两个时差方程和一个高程约束方程运用迭代法对定位误差进行迭代修正,第二步是在第一步求解的基础上,建立大气折射条件下的测速方程组,直接进行求解,并分别推导出了大气折射条件下三站时差频差定位及测速的克拉美罗界CRLB。仿真结果表明,该修正算法能够达到克拉美罗界CRLB,说明了该修正算法的有效性。
张家铭[5](2019)在《气流扰动引起像点漂移对精密光测的影响及其校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密光测是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的,但由于大气并不均匀,因此测量结果会产生误差。本文研究了大气环境中气流扰动对精密光测的影响特点和扰动消除方法。多个领域都曾对气流扰动的影响进行研究,但在光测领域中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本文探究了气流扰动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大气折射率和湍流对气流的影响。接着对大气折射率在气流扰动中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研究大气状态参数与大气折射率的关系模型,得到了大气分层结构、气压和温度对折射率的影响情况。接着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实验,确定了大气扰动频率对像点漂移的影响方式。实验还验证了不同条件下气流扰动对目标成像的影响程度以及大气扰动的分布特点。接着研究了气流扰动在相机成像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气流扰动的影响发现,单相机所能提供的约束无法解决大气中的低频扰动。然后尝试通过构建大气分层折射率模型的方式解决大气中的扰动误差,通过大气折射率与大气状态的关系构建了以高度为变量的大气分层折射率模型。这个模型需要以不同高度的相机测量数据为初值,通过大气分层折射率模型与测量初值的拟合构建出准确的大气分层折射率模型。然后利用气象平台数据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和实际数据整体拟合较好,但在近地面区域和对流层以外的区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所以,文中还研究了解决近地面的气流扰动问题。对于近地面的气流扰动,通过构建相机系统用约束来消除扰动。对视成像系统能够利用系统约束有效解决合作目标之间的扰动误差,固定相机对视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对视成像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合作目标点之间精密光测中的气流扰动影响。对于非合作目标气流扰动的消除,普通的对视成像系统难以完成。经纬相机的大视场能够有效测量大气中大视角的数据,提出构建基于经纬相机的对视成像系统。该系统测量简便,一次能够完成多组数据的测量。利用经纬相机可以转动的优势,提出了在经纬相机对视成像系统的基础上优化大气扰动下非合作点的光测成像的方法。通过在目标点和观测点之间搭建一个测量中继点,构建观测点与中继点之间的对视成像系统,有效地将观测点至目标处的大气扰动距离缩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中继点至非合作目标点之间距离的减小,系统对目标点处的大气扰动的消扰效果增强。
武宇翔,张洪波,孔德庆,朱新颖,赵融冰,虞林峰[6](2019)在《基于实时参数的大气折射模型和射电望远镜指向修正方法》文中认为在传统射电望远镜指向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大气折射对指向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利用实时的温度、大气压强和相对湿度等数据实现大气折射角度精确计算的指向修正模型.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对这一模型和传统模型的修正精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对比,并将该模型应用到了上海天文台天马站65米射电望远镜的指向修正中.在65米射电望远镜Ku频段的观测实验验证表明,新的指向修正模型优于传统模型,65米指向精度在20°仰角以下提高了25.8%,15°仰角以下提高了45%,10°仰角以下提高了60%,总的俯仰指向精度达到5.00″,比传统方法提高了5.3%.基本消除了由大气折射引起的低仰角指向精度恶化.
李爽[7](2019)在《雷达电波折射修正的高精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军事中常用的雷达是依靠电磁波的反射来达到目标定位和测速目的,在大气中传播的电磁波因受到不均匀介质的影响而产生折射效应,进而影响雷达的测速定位精度,为了提高雷达定位和测速精度必须进行大气折射修正。针对目前电波折射误差修正的精度和运算速度都不能满足雷达高精度探测要求的现状,急需给出雷达电波折射修正的高精度策略。首先通过对几种常用的大气剖面模型和折射误差修正算法的比较和分析,选取了公认的高精度的分段大气模型和电波射线描迹修正算法。其次,对雷达电波折射修正的高精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大气折射率剖面精确获取方面,一是针对目前大气剖面处理中常采用的大气折射率线性插值方法引起电波射线上折射率出现较大误差情形,根据大气折射率变化规律,提出了分段大气折射率插值方法;二是针对下垫面复杂地区提出了大气折射率剖面获取的组合法。通过利用大气折射率实测数据对线性插值和分段插值两种方法,以及对利用组合法建立的全国大气剖面模型数据库等得到的电波射线上折射率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的方法可以精确地获得电波射线上的大气折射率。在保精度前提下对电波折射修正计算方法的高精度研究方面,一是提出了基于虚高的改进算法,通过利用接近目标真实高度的虚高方法,使得基于积分法中的积分上限计算次数大大减少,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二是提出了将积分计算转化为微分计算的方法来提高计算速度,进而得到了基于微分法的改进步长算法。通过MATLAB仿真对比,证明了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波折射误差修正的计算速度。最后,针对雷达测速参数折射修正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由时间差分和方向余弦获得速度折射误差的高精度修正方法,通过仿真分析,证明该方法可有效地提高速度量电波折射修正精度。这三种方面的综合改进可进一步确保雷达的高精度定位测速。本文研究成果不仅给出实用的雷达电波折射误差修正大气剖面的一维和三维剖面处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电波折射修正精度,进而可确保雷达的高精度探测。同时也提出了电波折射误差修正的优化算法及雷达测速参数折射误差修正的方法,不仅确保了修正精度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从而可达到高精度、快速地进行折射误差修正的效果。该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在役雷达系统,进一步提高其定位精度。
臧文驰[8](2018)在《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中的主要误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人类利用太空的最重要工具,人造卫星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空间信息获取手段的进步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革新,卫星观测与测量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围绕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相关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光行差和大气折射是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中的重要误差源,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中低轨的具体应用特点,讨论了这两个因素在中低轨视线确定中的影响,提出了对应的修正方法,通过仿真数据验证了修正方法的有效性。论文的具体内容有:第二章介绍了卫星视线确定技术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关系,传感器的一般成像模型。分析了视线确定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结构。第三章研究了光行差对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的影响以及修正方法。首先介绍了光行差的基本模型,然后分析了光行差对于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的影响,具体包括对于恒星观测的影响以及对于目标视线确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适用于中低轨光学相机的光行差修正方法。第四章研究了大气折射对于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的影响。分析了中低轨相机的主要观测模式以及重点目标点运动特性,据此选定合适的大气模型。研究了大气折射对中低轨光学卫星目标视线确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大气折射修正方法。
陶水勇,赵长东[9](2018)在《一种关于大气折射的雷达测高误差优化方法》文中指出现代雷达对测量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大气折射起伏变化,固定大气折射模型已经满足不了雷达测量精度的要求。本文利用射线描迹法分析大气折射变化后的雷达测高数据,通过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测高误差阵地优化方法。当出现由于大气折射变化造成雷达测高精度下降时,根据一次雷达与二次雷达的测高差值计算出雷达系统的仰角修正曲线,通过对雷达系统的视在仰角修正能有效减小雷达测高误差。实践结果表明,运用本文的方法对某站点雷达进行的测高误差阵地优化大大提高了测高精度。
卫佩佩,杜晓燕,江长荫[10](2018)在《基于射线描迹法微分形式的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大气折射误差是影响各类无线电系统同步、跟踪、导航、定位精度的一个主要误差源。射线描迹法利用几何光学原理可以实现对该误差的精确修正。针对传统射线描迹法无法处理异常大气折射误差修正的问题,该文推导了射线描迹法的微分形式,并基于此提出适用于任意大气的折射误差修正方法。选取某地面测控站对目标的跟踪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此外,利用该方法对比分析了蒸发波导环境和标准大气环境对大气折射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陷获在蒸发波导内部的电波引入的大气折射误差是最显着的。所提方法为提高无线电系统在任意大气环境下的测量精度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支持。
二、一种大气折射数据修正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大气折射数据修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二次雷达大气折射距离误差修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二次雷达测距原理 |
2 二次雷达在大气中的折射传播 |
2.1 电磁波在大气传播中的折射特性 |
2.2 二次雷达在大气传播中的折射特性 |
3 二次雷达大气折射距离误差修正方法 |
4 试验及结果 |
5 结 论 |
(2)空间目标激光测距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技术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理论 |
2.1 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组成 |
2.2 卫星激光测距原理 |
2.3 卫星激光测距基本理论 |
2.4 卫星激光测距误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系统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实现 |
3.1 实现白天激光及恒星监视 |
3.2 采数软件移植 |
3.3 衰减片光路时延测量及改善 |
3.4 利用TimeTech精确获取时间 |
3.5 本章小结 |
4 空间目标激光测距大气折射模型分析 |
4.1 大气改正模型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
4.2 数据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 |
(3)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全球对流层延迟模型现状 |
1.3.2 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大气折射延迟基本理论 |
2.1 雷达观测技术中的大气折射修正 |
2.2 子午环观测中的大气折射修正 |
2.3 人造地球卫星目视观测中的大气折射修正 |
2.4 空间测地技术中的大气折射修正 |
2.5 大气折射(率)指数 |
2.6 地球大气的分层结构与模型 |
2.7 常用的映射函数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3 对流层延迟模型的应用 |
3.1 天顶对流层延迟计算 |
3.2 GAMIT软件解算对流层延迟 |
3.2.1 GAMIT软件简介 |
3.2.2 GAMIT软件组成 |
3.3 GAMIT软件解算ZTD |
3.3.1 GAMIT软件解算ZTD设置 |
3.3.2 GAMIT软件解算ZTD流程 |
3.3.3 GAMIT软件解算实例 |
3.4 不同时间尺度下对流层延迟特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对流层延迟解算数据的可视化处理 |
4.1 实验数据 |
4.1.1 实验数据来源 |
4.1.2 实验数据结构分析 |
4.2 解算数据可视化处理算法 |
4.2.1 Python语言简介 |
4.2.2 基于Python语言的可视化处理算法 |
4.3 解算数据可视化处理流程 |
4.4 解算数据可视化处理结果 |
4.4.1 可视化分析器处理步骤及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NMF的精化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 |
5.1 气象元素与对流层延迟模型的关系 |
5.2 地形高与对流层延迟模型的关系 |
5.3 考虑实测气象数据与地形高的精化算法 |
5.4 小时尺度ZTD数据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大气折射条件下多站时差频差无源定位及测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大气折射率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多站时差频差无源定位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气折射条件下多站时差三维定位算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大气折射对三维时差定位误差的影响 |
2.2.1 大气折射对时差测量值的影响 |
2.2.2 大气折射产生时差定位误差的机理 |
2.2.3 仿真分析 |
2.3 时差三维定位的大气折射误差修正算法 |
2.3.1 判断准则 |
2.3.2 网格搜索法寻求初始迭代点 |
2.3.3 网格搜索与迭代两步修正法 |
2.3.4 克拉美罗界(CRLB) |
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2.4.1 仿真场景 |
2.4.2 非低仰角情况下目标定位 |
2.4.3 低仰角情况下目标定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气折射对高程约束条件下时差定位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大气折射对高程约束时差定位误差的影响 |
3.3 高程约束时差定位大气折射误差修正算法 |
3.3.1 迭代与改进粒子群优化两步修正算法 |
3.3.2 高程约束条件下迭代修正算法 |
3.3.3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
3.3.4 克拉美罗界(CRLB) |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4.1 仿真场景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气折射条件下空对地双站时差频差定位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大气折射空对地时差频差误差修正模型 |
4.3 大气折射对空对地双站时差频差定位误差的影响 |
4.4 大气折射对空对地双站时差频差定位修正算法 |
4.4.1 迭代修正算法 |
4.4.2 位置估计的克拉美罗界(CRLB) |
4.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5.1 仿真场景 |
4.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气折射条件下三站时差频差定位及测速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大气折射时差频差误差修正模型 |
5.3 大气折射对三站时差频差定位及测速误差的影响 |
5.4 大气折射对三站时差频差定位及测速误差修正算法 |
5.4.1 大气折射定位误差修正算法 |
5.4.2 大气折射测速误差修正算法 |
5.4.3 位置和速度估计的克拉美罗界(CRLB) |
5.5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5.1 仿真场景 |
5.5.2 时差测量误差对定位及测速精度的影响 |
5.5.3 频差测量误差对定位及测速精度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气流扰动引起像点漂移对精密光测的影响及其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天文观测领域 |
1.2.2 气动光学领域 |
1.2.3 大气光学领域 |
1.2.4 大气激光通信领域 |
1.2.5 气象学领域 |
1.2.6 摄影测量领域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气流扰动对精密光测影响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气流扰动影响精密光测的主要因素 |
2.2.1 大气湍流 |
2.2.2 大气折射率 |
2.3 气流扰动对像点漂移的影响分析 |
2.3.1 气流扰动频率的影响 |
2.3.2 测量距离的影响 |
2.3.3 测量高度差的影响 |
2.3.4 扰动位置的影响 |
2.3.5 扰动强度的影响 |
2.4 气流扰动对相机成像的影响分析 |
2.4.1 相机成像原理 |
2.4.2 大气扰动对中心投影成像过程的影响机理 |
2.4.3 大气扰动对平行投影成像过程的影响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大气折射率模型的气流扰动消扰方法 |
3.1 引言 |
3.2 大气折射率结构模型 |
3.2.1 大气折射率模型基础 |
3.2.2 大气分层折射率模型 |
3.2.3 大气分层模型验证 |
3.3 大气分层折射率模型仿真实验 |
3.3.1 仿真实验设计 |
3.3.2 大气分层模型参数 |
3.3.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对视成像的气流扰动消扰方法 |
4.1 引言 |
4.2 相机系统理论 |
4.2.1 双目立体成像模型 |
4.2.2 对视成像系统模型 |
4.2.3 镜面成像模型 |
4.3 基于对视成像系统的消扰实验 |
4.3.1 实验设计与准备 |
4.3.2 对视成像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经纬相机的气流扰动消扰方法 |
5.1 引言 |
5.2 经纬相机系统理论 |
5.2.1 经纬相机成像模型 |
5.2.2 经纬相机标定方法优化 |
5.2.3 经纬相机对视成像理论 |
5.3 基于经纬相机的气流扰动消扰方法 |
5.3.1 经纬相机消扰方法设计 |
5.3.2 消扰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实时参数的大气折射模型和射电望远镜指向修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天线指向修正模型 |
2 基于大气实时参数的指向修正模型 |
2.1 天文大气折射修正模型 |
2.2 不同大气条件的大气折射模型仿真分析 |
3 指向修正模型实验验证 |
3.1 观测射电源的选择 |
3.2 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指向修正验证实验 |
4 结论 |
(7)雷达电波折射修正的高精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常用雷达电波折射修正方法 |
2.1 雷达位置的获取方法 |
2.2 大气剖面参数的处理方法 |
2.2.1 实测大气折射率剖面 |
2.2.2 大气折射率剖面的线性模型 |
2.2.3 大气折射率剖面的指数模型 |
2.2.4 大气折射率剖面的分段模型 |
2.2.5 大气折射率剖面的双指数模型 |
2.2.6 大气折射率剖面的Hopfield模型 |
2.3 电波折射修正常用方法 |
2.3.1 射线描迹法 |
2.3.2 等效地球半径法 |
2.3.3 经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雷达位置与大气剖面处理中的高精度策略 |
3.1 雷达位置对电波折射修正精度的影响与对策 |
3.1.1 针对电波折射误差的公式计算 |
3.1.2 不同雷达测量站的海拔高度h_s的选取对比分析 |
3.2 大气剖面处理方法对电波折射修正精度的影响与对策 |
3.2.1 一维大气剖面处理 |
3.2.2 三维大气剖面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波折射修正公式中的高精度策略 |
4.1 积分方法中的相关处理对电波折射修正精度的影响与对策 |
4.1.1 利用虚高计算积分时的对策 |
4.1.2 利用MATLAB函数调用的对策 |
4.1.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2 微分方法中的相关处理对电波折射修正精度的影响与对策 |
4.2.1 微分步长的最优确定 |
4.2.2 利用MATLAB函数调用的对策 |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经验方法中的相关处理对电波折射修正精度的影响与对策 |
4.3.1 经验公式的确定策略 |
4.3.2 经验公式的实际应用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雷达测速折射修正中的高精度策略 |
5.1 基于时间差分的速度折射修正方法 |
5.2 基于方向余弦的速度折射修正方法 |
5.3 仿真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中的主要误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线确定方法 |
1.2.2 视线确定中的光行差 |
1.2.3 视线确定中的大气折射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安排 |
第二章 卫星视线确定技术的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基本参考坐标系及其转换 |
2.2.1 坐标系定义 |
2.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2.3 传感器成像模型 |
2.4 视线确定误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中的光行差校正 |
3.1 引言 |
3.2 光行差基本模型 |
3.3 恒星星表的光行差校正 |
3.3.1 分析方法 |
3.3.2 仿真实验 |
3.4 中低轨卫星观测中的光行差校正 |
3.4.1 对地观测中的光行差 |
3.4.2 对空目标观测中的光行差 |
3.4.3 中低轨光学卫星对非合作目标观测中的光行差校正 |
3.4.5 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中的大气折射校正 |
4.1 引言 |
4.2 大气折射基本理论 |
4.2.1 大气折射指数与大气折射率 |
4.2.2 Fermat定律、Snell公式和Bouquer公式 |
4.2.3 大气模型 |
4.3 大气折射指数的计算 |
4.4 中低轨卫星视线确定中的大气折射 |
4.4.1 一般情景下的视线偏差 |
4.4.2 一种改进的卫星大气折射视线偏差计算方法 |
4.5 大气折射校正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一种关于大气折射的雷达测高误差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折射模型 |
1.1 大气折射指数模型 |
1.2 大气折射分段模型 |
2 测高误差 |
2.1 测高误差分析 |
2.2 测高误差优化 |
3 阵地优化 |
4 结束语 |
四、一种大气折射数据修正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二次雷达大气折射距离误差修正方法[J]. 张银,王强,喻波,袁永亭. 电讯技术, 2022(02)
- [2]空间目标激光测距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张浩越.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化研究[D]. 张红利.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大气折射条件下多站时差频差无源定位及测速技术研究[D]. 张书强.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5]气流扰动引起像点漂移对精密光测的影响及其校正[D]. 张家铭.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6]基于实时参数的大气折射模型和射电望远镜指向修正方法[J]. 武宇翔,张洪波,孔德庆,朱新颖,赵融冰,虞林峰. 光子学报, 2019(08)
- [7]雷达电波折射修正的高精度策略研究[D]. 李爽.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9)
- [8]中低轨光学卫星视线确定中的主要误差研究[D]. 臧文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9]一种关于大气折射的雷达测高误差优化方法[J]. 陶水勇,赵长东.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18)
- [10]基于射线描迹法微分形式的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J]. 卫佩佩,杜晓燕,江长荫.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