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拨号网络的安全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崔敏敏[1](2020)在《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企业经营需求和方法的多元化,寻求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手段。分析企业组网应用需求及现有网络情况,从网络拓扑、通信传输、信息加密控制等角度进行优化完善和网络升级,才能更好满足企业的应用。论文对当前城域网发展、VLAN与BGP技术、VPN技术与OPTION方案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根据企业网络组建的需求,在城域网设备容量控制以及通信传输控制的基础上,对利用城域网搭建企业网络的建设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及构建过程中的传输效率低、通信延时大、应用安全等问题,重点讨论了网络拓扑改造、设备线路带宽容量优化、设备选型,增加安全措施等问题。在对企业网络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网络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改造,结合通信网络优化以及数据传输控制,实现了该企业网络的构建。以监控网络、内部网络构造、外部网络接入为核心,实现了外网访问、文件传输、视频监控等主要功能,结合城域网的网络特性,在优化通信传输以及网络控制的基础上,对交换机的参数、电信传输线路容量、网络安全配置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现了企业网络优化改造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经过网络实际运行验证,达到了网络改造要求。
聂福耀[2](2020)在《物联网及神经网络在通信应急抢修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社会已开启了“万物智联”“人机深度”的新时代。本文聚焦研究利用物联网及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的重要客户应急抢修及备份手段,并在实际一线生产中进行应用研究。文章首先研究了物联网VPDN组网模式在通信应急抢修领域中的应用,利用L2TP、GRE等技术来实现虚拟专用网络,将公众互联网和客户的物联网进行隔离,以满足客户在突发事件下,客户的内部网络能够被物联网的无线应急终端所访问,并针对不同业务场景下的物联网VPDN业务实现进行了细致研究。同时,详细介绍了作为物联网应急抢修方案的延伸和补充的通用型无线网应急抢修方案。基于电信通信网络,实现了重要客户IP网络的应急抢修。其次,就如何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AI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应急抢修手段进行了探索研究,内容包括NN、RNN、LSTM等三种神经网络的Python编程实现及应用。并将基于物联网及神经网络的通信应急抢修手段研究在一线生产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有效的缩短了重要政企客户的抢修时长,提升了用户感知。最后,就研究内容在通信企业和重要客户中的价值体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下一步与5G、AI技术的融合,以及在客户规模和业务进一步增长的情况下,建设集中管理系统的设想。
沈俊毅[3](2020)在《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列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乘坐高铁出行。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由于无线网络的网络特性和频繁的越区切换,导致网络性能的各种指标经常发生变化,因此移动网络运营商往往不能给用户提供满意的网络服务,从而给用户的在线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对高速移动环境下的网络性能进行高精度测量和评估。现有的大多数网络性能测量算法在传统有线环境下表现良好,但是在移动无线环境下往往精度无法保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在在深入研究了网络测量系统和网络测量算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高铁环境,设计了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实现方案,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首先,设计了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系统架构,系统包括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参数测量模块和显示评估模块。采取主动测量的测量方法,多个移动测量设备节点可同时向测量中心服务器发送主动探测数据包,可以测量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地理位置信息、信号强度、误码率、时延、丢包和带宽等多维网络性能指标。其次,针对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应用场景,设计了运行速度不超过280km/h时的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移动无线网络的网络特性以及时延、丢包和带宽三个主要网络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主动探测数据包进行合理设计并将其分为多组,并且动态调整探测包发送参数,实现高精度测量的设计需求。再次,为了给使用本论文设计的网络测量系统的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还设计了Web形式的用户接口,支持用户通过浏览器使用该系统。同时,还支持对选定时刻的网络性能进行评价以及对下一时刻网络性能进行预估。在参数展示方面,还设计了包括地理位置信息地图、信号强度和误码率随地理位置变化柱状图、参数实时监控面板、测量中心服务器和移动测量设备机器自身性能监控等多种样式。最后,对实现方案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测试,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多维网络测量评估系统切实可行。同时,还对比了是否使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以及在不同速度下使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测量得到的时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运行速度都为280km/h的高铁运行场景下,采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相对于不采用该系统时的时延平均值下降了58.2%,时延标准差下降了82.4%,验证了该算法在该环境下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周辰飞[4](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电梯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电梯使用数量增长迅速,同时人们对电梯的安全稳定运行,乘坐舒适感以及智能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梯物联网依托物联网技术、计算机、通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实现对电梯的科学管理,并提供故障报警、困人报警、安全隐患智能诊断等实用功能,保证电梯安全运行,解决电梯维保和监管的痛点,为智慧电梯的实现提供技术基础。目前电梯行业维保人员和电梯保有量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人员短缺使电梯维保业不堪重荷,电梯故障发生率和维修及时率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不仅要实现电梯的事后故障报警、应急救援,更要重视故障和电梯安全隐患的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国家和各地方已经出台的电梯标准中,都对安装和使用电梯物联网提出了相关要求。电梯物联网是一整套电梯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整梯制造单位提供全套的电梯物联网解决方案。整梯制造单位可以借助电梯物联网平台实现电梯内部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一方面可有效获取现场电梯数据,另一方面也能保障电梯核心数据的安全;对于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监管部门,需要统一的平台来进行数据处理和统一的信息处理方式,达到数据有统一的规范的目的。物联网平台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满足各地政府部门要求。因此,研究电梯物联网技术尤为重要。本系统研发的电梯物联网采用小区组网方式,局域网创造性的设计出具有自组网和自恢复功能网络维护机制,提高局域网终端在线率;运用距离矢量算法实现可靠路由,采用MESH网络架构保证终端设备稳定运行,局域网双重复位机制保证设备在异常情况下能重新搜索最优网络链路;本系统设计出7步拨号上网机制,实现拨号过程的闭环检测,提高数据传输单元的在线率;本系统优化通讯协议,设计转义机制,降低通讯数据流量;本系统优化和完善困人判断算法和故障检测算法,实现准确主动报警,保证乘客安全同时能减少维保工作量;同时,通过建立故障预警模型,实现电梯冲顶、蹲底及开门走车等安全隐患的识别;最后,本系统具有电梯年检、故障记录、维修记录、评定电梯运行质量,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本系统能够很好的保障电梯的安全和质量性能,解决电梯维保和电梯监控缺乏数字化、智能化及平台化的问题。众多整梯厂、质监机构已使用该系统,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成功部署了 6000多个终端。稳定的网络、标准化的电梯应急报警、准确的电梯安全隐患预警功能使得电梯物联网系统为电梯行业物联网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成为实现智慧电梯的重要手段。
余川[5](2019)在《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尤其是LTE网络的广泛使用,移动隐私与网络安全问题对于用户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享受着LTE网络带来的语音、短信以及各类数据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无线空口中各种隐私信息泄露和拒绝服务攻击问题的严峻挑战。与研究用户IMSI泄露不同,目前很少有研究LTE用户电话号码泄露问题的相关工作;同时研究有关破坏网络可用性的拒绝服务攻击的已有工作都比较单一,并不全面。针对以上研究工作的不足,本文重点研究了LTE网络空口中用户电话号码隐私泄露问题,并对基于移动性管理信令的拒绝服务攻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现有的运营商移动网络,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巧妙利用LTE和GSM网络中相关协议漏洞的LTE电话号码捕获器原型。该研究工作验证了只要传统GSM网络一直存在,LTE网络中用户隐私同样容易泄露。同时也讨论并提出了可能的防预措施。(2)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拒绝信令的拒绝服务攻击在不同条件下对LTE终端的影响程度,并最终将实际测试结果分为了6个不同的影响级别,以更好地评估对手机用户以及LTE网络可用性的影响大小。在对LTE信令面的协议标准进行分析探索后,发现并利用软件无线电工具验证了鉴权过程中一个新的漏洞。(3)本文对4G网络中语音解决方案VoLTE技术进行了隐私泄露的分析研究。我们利用相关工具实现了对手机真实VoLTE信令的抓取,发现目前运营商的VoLTE信令并未进行加密,存在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
郑秀佳[6](2019)在《安全防护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网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也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是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安全管控,能更有效地保证电力监控系统的合理应用,对于促进电网智能化的快速和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防护,为了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防止恶意代码和网络入侵等攻击电力监控系统和引发电网安全事故,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国能安全[2015]36号)等国家有关规定,符合《中国南方电网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中国南方电网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企业有关要求,坚持“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总体防护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本课题主要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两方面阐述了如何更好地提升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建立一个相对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从管理上论述如何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的原则,分级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提升网络安全技能等。从技术上论述如何部署和应用纵向加密认证装置等网络安全设备来提升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水平。本课题针对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安全防护人员管理、系统信息安全事件与应急响应管理等六个不同的管理手段讲述了如何从完善管理措施方面来提升电力监控系统防护水平。结合电网公司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的实际情况,采取纵向加密认证装置、物理隔离装置、防病毒网关、杀毒U盘、防火墙、入侵检测装置、物理隔离装置、堡垒机等安全防护设备措施,制定利用这些安防工具来实现总体安全策略,介绍了如何利用堡垒机、安全监管平台来实现安全审计。相关技术已在电网系统中得到应用,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鑫[7](2018)在《基于Android平台虚拟SIM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互联网技术正以难以想象的迅猛速度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前景为业界看好。移动互联网也已深深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用户在境外出行时的移动上网需求也日益强烈。移动用户出国活动频繁,国际漫游业务量迅速增加。但是,传统的实体SIM卡一般只有在开通国际漫游服务后,才能继续使用网络。国际漫游资费高是全世界电信运营商普遍面临的问题。针对以上所述问题,论文基于安卓5.1、以高通MSM8952开发平台设计实现了一种虚拟SIM卡的方案。虚拟SIM卡又称软SIM,预装在手机系统底层,是通过软件方式实现硬件SIM卡功能。虚拟SIM卡除了可以使手机终端更加轻薄,在网络资源选择上具备明显的优点:可以动态下发擦写卡资源,轻易的支持多IMSI,在不同运营商间切换。论文完成了虚拟SIM卡的方案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案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了实体SIM卡的通信框架,研究设计了虚拟SIM卡的通信框架;2.分析了相关的数据加密算法,针对虚拟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被窃取的情况,设计加密流程,设计对虚拟卡参数进行加密传输;3.分析对比了目前移动终端数据安全方案,设计基于ARM TrustZone技术设计了虚拟卡数据安全保存方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方案,论文对虚拟SIM卡的各个模块进行了实现。实现方面包括了三个方面:1.Framework对外接口设计与实现,主要涉及虚拟卡的添加、激活及删除操作。2.虚拟卡数据安全管理实现主要涉及虚拟卡参数的安全下载及保存。3.Modem侧虚拟卡的实现,主要涉及使能虚拟卡和虚拟卡初始化操作。论文最后对设计完成的虚拟卡软件进行了相关测试,设计了相关测试用例,根据测试用例的测试场景完成一系列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通过功能测试表明,虚拟SIM卡应用在不同的测试场景下能够稳定运行。通过性能测试表明,本方案的国际漫游服务启用耗时较短。并且最后对比了虚拟SIM卡与运营商的国际漫游资费,通过对比发现虚拟SIM卡提供的漫游资费低于运营商的资费水平。虚拟SIM卡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还在国际漫游资费上占有优势。
黄娟,王滔,李雄军[8](2016)在《益阳地区中小电厂OMS一体化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目前益阳地区中小电厂访问地调OMS系统速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3种解决方案,最终从方案可靠性、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考虑,选择专用OMS通信信道+安全访问控制方式,利用现有电力光纤专网和IPSEC分配技术,实现每个电厂业务2 M专线安全可靠接入。通过该方案建设,既满足电力二次安防需求,又提高了地调OMS和电厂之间信息交互的实时性、可靠性,确保各项调度业务有效流转。
汤显铮[9](2016)在《网络通讯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业务管理越来越多的采用了信息化的方法进行管理。本研究所涉及的是一家专业经营网络通讯的公司,主营业务为长途电话业务。到目前为止,该企业还没有采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上的管理,采用的仍然是半自动化的业务处理方式。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的高速发展,甚至已经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该企业希望开发一套量身定制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用以解决目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同行业其他企业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发现这些企业为了解决这些需求往往采用电子表格方式、单机版应用程序、WEB应用、相似度高的通用软件等不同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尽管有各自的优缺点,但任何一种方案都不能完全满足该企业的需求。因此,本研究基于该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综合分析以上各种解决方案的特点,研究能够满足该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开发一款应用在网络通讯公司中的业务管理系统为目标,为了实现研究目标分别围绕数据共享与数据一致性问题、业务自动化问题、套打凭证方法、电话自动拨号问题做了研究,对于数据共享与数据一致性问题和业务自动化问题提出基于集中式中央数据库的办法,采用C/S架构与B/S架构相结合的方案。套打凭证考虑采用office的excel打印插件自动化控制的方式来进行套打,以解决打印扩展性问题。而对于电话自动拨号问题将采用MSCOMM控件的仿真终端来编写AT指令操作调制解调器,使得调制解调器可以接入电话网络进行拨号。本研究在认真分析了该通讯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C/S架构与B/S架构相结合的方案,利用Visual Basic 6.0、ASP、ASP.NET等开发工具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通讯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分为业务员信息管理子系统、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传统语音业务管理子系统、语音充值业务管理子系统四个子系统。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软件工程的管理方法分别对这四个子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将企业中原有的一些历史数据完好地整合到新的系统数据库中,通过集中数据库管理实现了各种不同数据的共享,同时方便了各种数据的管理与维护。目前本系统已经通过企业的验证开始正式上线使用,企业方使用后反馈认为该系统通过集中化和自动化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过去需要使用一周完成的许多工作,现在只需要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使企业运营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赵博[10](2013)在《WCDMA网络技术在银行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文中认为银行业原受地点固定、地域通讯条件等限制的传统运营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当前各行业以及居民对资金频繁提取使用的要求,离行式ATM、移动网点等银行业务新模式便应运而生。离行式ATM、移动网点可实现随处设置,灵活调配部署,新的银行运营模式完全取代和扭转了传统银行业务量过小、租赁专线成本过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于迅速拓展银行业务具有重要作用。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能够实现多点设置、移动随意、调配灵活的高速无线网络技术。在WCDMA技术的支持下,银行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及运营成本,业务量可得到迅速提升。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了梳理,并针对目前使用较多的三种3G标准(即WCDMA、CDMA2000和TD-SCDMA)有关的各项参数进行了比对,凸显了WCDMA的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对WCDMA的基本原理和WCDMA核心技术以及其所涉及的移动通信技术都进行了较为认真、详细的分析。本文然后对现在银行业务中所使用的无线WCDMA网络基础架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突出了WCDMA结构较有线网络的特性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应用体系的结构给出了一个组网设计方案,最后,针对WCDMA无线体系给出了进行相应项目的严格测试方案及安全方案,确保可以达到设计要求并满足日常应用的各种需要。本文也为银行业的备份无线网络提出了设计思路,目前在上海部分银行已有试点,运行情况良好,使银行的业务连续性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拨号网络的安全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拨号网络的安全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 |
1.2 城域网MPLS VPN的应用与发展 |
1.2.1 城域网MPLS VPN的实际应用 |
1.2.2 城域网MPLS VPN的发展与优势 |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基础概念与技术 |
2.1 城域网概述 |
2.1.1 城域网的概念 |
2.1.2 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
2.2 VLAN技术 |
2.2.1 VLAN的概念 |
2.2.2 VLAN的划分方式 |
2.2.3 VLAN的帧格式 |
2.2.4 VLAN链路类型 |
2.3 BGP技术 |
2.3.1 BGP协议 |
2.3.2 BGP宣告原则 |
2.3.3 BGP的路由反射 |
2.3.4 MP-BGP协议 |
2.4 MPLS相关技术 |
2.4.1 MPLS技术 |
2.4.2 VPN技术 |
2.4.3 城域网下MPLS VPN技术 |
2.5 跨域MPLS-VPN技术 |
2.5.1 跨域MPLS-VPN概述 |
2.5.2 跨域MPLS-VPN种类 |
第三章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设计 |
3.1 企业网络现状介绍 |
3.2 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需求分析 |
3.2.1 存在问题 |
3.2.2 建设目标 |
3.3 总体方案设计策略 |
3.3.1 网络复用 |
3.3.2 业务隔离 |
3.3.3 提高扩展性 |
3.4 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总体方案设计 |
3.4.1 城域网络现状介绍 |
3.4.2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组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实现 |
4.1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构建 |
4.1.1 创建VRF实例 |
4.1.2 MPLS VPN的实现 |
4.1.3 BGP路由(MP-BGP的路由反射) |
4.1.4 终端的IP地址和VLAN的规划 |
4.2 企业数据业务内网通讯的优化 |
4.2.1 同地市数据业务通讯 |
4.2.2 跨地市数据业务通讯 |
4.3 企业视频监控服务的实现 |
4.3.1 同地市视频监控业务访问 |
4.3.2 跨地市视频监控业务访问 |
4.4 企业统一外网出口的实现 |
4.4.1 同地市统一外网实现方式 |
4.4.2 跨地市统一外网实现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物联网及神经网络在通信应急抢修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利用物联网及现有通信网络实现客户业务应急抢修 |
1.2.2 研究利用Python程序实现智能化的应急抢修手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应急抢修方案研究 |
2.1 物联网应急抢修方案研究 |
2.1.1 物联网的发展 |
2.1.2 物联网基础数据业务研究 |
2.1.3 物联网L2TP VPDN业务研究 |
2.1.4 物联网GRE VPDN业务研究 |
2.1.5 物联网VPDN常用业务场景研究 |
2.1.6 物联网L2TP VPDN与 GRE VPDN的优缺点 |
2.2 通用无线网应急抢修方案研究 |
2.2.1 普通3G/4G组网应急抢修方案研究 |
2.2.2 高质量4G专线接入方案研究 |
2.2.3 4G无线灾备接入模式 |
2.2.4 室外型4G专线接入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化应急抢修手段研究 |
3.1 智能化手段建设 |
3.1.1 编程语言选择 |
3.1.2 利用Python自动登录无线路由器 |
3.1.3 简单神经网络NN的智能化应用探索 |
3.1.4 循环神经网络RNN的智能化应用探索 |
3.1.5 长短周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智能化应用探索 |
3.2 智能化手段应用 |
3.2.1 LSTM在实际应急抢修中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P配置策略研究 |
4.1 L2TP VPDN的配置 |
4.1.1 方案研究 |
4.2 GRE VPDN的配置 |
4.2.1 方案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及成效 |
5.1 应用实例 |
5.1.1 应急抢修手段路由器配置 |
5.1.2 灾害备份手段实际应用 |
5.1.3 兰州分公司应用成效 |
5.1.4 行业内应用效果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本人在项目研究中的作用体现 |
6.1.2 方案在通信企业中的价值体现 |
6.1.3 方案在重要客户中的价值体现 |
6.2 研究展望 |
6.2.1 与5G业务融合,搭建更可靠的应急抢修手段 |
6.2.2 与AI技术融合,搭建更智能的应急抢修手段 |
6.2.3 与综合告警系统打通,搭建更统一的应急抢修手段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研究 |
2.1 高速移动环境网络测量相关技术 |
2.2 网络测量相关技术概述 |
2.2.1 网络测量系统功能结构 |
2.2.2 网络测量系统拓扑结构 |
2.2.3 网络测量系统测量方法 |
2.3 监控数据采集、存储和展示相关技术 |
2.3.1 开源时序数据库InfluxDB |
2.3.2 开源数据采集工具Telegraf |
2.3.3 开源度量分析和可视化工具Grafana |
2.3.4 系统实时监控一般架构 |
2.4 时钟同步相关技术 |
2.5 前端后端相关技术 |
2.5.1 非关系型数据库Redis及缓存架构 |
2.5.2 消息队列系统Kafka |
2.5.3 HTTP服务器Apache |
2.5.4 后端HTTP服务相关技术 |
2.5.5 前端用户界面相关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设计需求描述 |
3.2 总体方案设计 |
3.3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设计 |
3.3.1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架构 |
3.3.2 网卡可用性检测子模块 |
3.3.3 网络连通性检测子模块 |
3.3.4 时钟同步子模块 |
3.4 参数测量模块设计 |
3.4.1 参数测量模块架构 |
3.4.2 地理位置信息测量子模块 |
3.4.3 信号强度和误码率参数测量子模块 |
3.4.4 时延、丢包和带宽参数测量子模块 |
3.5 显示评估模块设计 |
3.5.1 显示评估模块架构 |
3.5.2 性能评估子模块设计 |
3.5.3 实时监控子模块设计 |
3.5.4 用户展示子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方案实现 |
4.1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实现架构 |
4.2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实现 |
4.2.1 网卡可用性检测子模块实现 |
4.2.2 网络连通性检测子模块实现 |
4.2.3 时钟同步子模块实现 |
4.3 参数测量模块实现 |
4.3.1 地理位置信息测量子模块 |
4.3.2 信号强度和误码率参数测量子模块 |
4.3.3 时延、丢包和带宽参数测量子模块 |
4.4 显示评估模块实现 |
4.4.1 性能评估子模块实现 |
4.4.2 实时监控子模块实现 |
4.4.3 用户展示子模块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方案功能测试与分析 |
5.2.1 参数测量功能测试 |
5.2.2 显示评估功能测试 |
5.3 高速移动环境网络性能测量算法精度对比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电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梯物联网实施的基础 |
1.2.1 技术和行业示范基础 |
1.2.2 电梯现状 |
1.3 电梯物联网现状分析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梯物联网系统方案设计 |
2.1 电梯数据采集方案 |
2.1.1 外加传感器方案 |
2.1.2 通讯协议采集方案 |
2.2 网络结构 |
2.2.1 一对一方式 |
2.2.2 小区组网方式 |
2.3 局域网无线技术 |
2.4 数据传输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梯物联网硬件设计 |
3.1 局域网硬件组成 |
3.2 局域网参数 |
3.3 外加传感器接入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梯物联网软件功能实现 |
4.1 局域网数据传输实现 |
4.1.1 数据传输方式设计 |
4.1.2 网络维护算法 |
4.1.3 路由机制设计 |
4.2 局域网调试功能设计 |
4.3 数据传输单元软件功能设计 |
4.4 拨号上网软件实现 |
4.5 软件在线更新技术 |
4.6 编解码算法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慧电梯物联网平台设计 |
5.1 平台架构 |
5.2 平台功能 |
5.2.1 状态监控 |
5.2.2 GIS地图 |
5.2.3 视频监控 |
5.2.4 电梯急修 |
5.3 维保记录设计 |
5.3.1 维保记录原理 |
5.3.2 维保记录流程和报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慧电梯物联网系统创新设计 |
6.1 电梯故障智能报警算法 |
6.1.1 电梯困人算法 |
6.1.2 电梯不能使用故障报警 |
6.2 小区自组网实现 |
6.2.1 局域网网络设计 |
6.2.2 路由发现选择 |
6.2.3 MESH网络 |
6.3 电梯安全隐患诊断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LTE网络隐私安全研究现状 |
1.2.2 LTE网络可用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 |
2.1 移动通信网络 |
2.1.1 LTE网络 |
2.1.2 GSM网络 |
2.1.3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标识码 |
2.2 LTE基本过程 |
2.2.1 无线空口接入过程 |
2.2.2 UE附着/TAU流程 |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话号码捕获器 |
3.1 基于LTE+GSM网络的方法 |
3.1.1 模型结构 |
3.1.2 信令流程 |
3.1.3 涉及协议漏洞分析 |
3.2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
3.2.1 软硬件实验设置 |
3.2.2 实验过程、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防御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oLTE技术中用户隐私泄露的研究 |
4.1 VoLTE简介 |
4.1.1 IMS网络 |
4.1.2 SIP协议 |
4.2 VoLTE技术流程 |
4.2.1 P-CSCF服务器的发现 |
4.2.2 用户IMS注册流程 |
4.2.3 获取VoLTE信令 |
4.3 用户隐私信息泄露分析 |
4.3.1 未加密的SIP信令 |
4.3.2 身份信息 |
4.3.3 位置信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TE网络可用性的研究 |
5.1 NAS信令的安全性分析 |
5.1.1 LTE协议规范分析 |
5.1.2 EMM原因值 |
5.2 漏洞验证模型与影响评估测试方法 |
5.2.1 实验设置 |
5.2.2 漏洞验证模型 |
5.2.3 影响测试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验证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
5.3.2 影响等级分类 |
5.3.3 影响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
5.4 讨论与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缩略语列表 |
(6)安全防护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概述 |
2.1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定义 |
2.2 安全防护总体安全策略 |
2.3 安全防护区域划分及防护要求 |
2.3.1 控制区 |
2.3.2 非控制区 |
2.3.3 生产管理区 |
2.3.4 管理信息区 |
2.3.5 安全分区之间的互联 |
2.3.6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分区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
3.1 完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
3.2 安全防护人员管理 |
3.2.1 系统安全防护人员管理 |
3.2.2 重要岗位人员管理 |
3.2.3 外单位人员管理 |
3.2.4 安全培训 |
3.3 安全防护审批管理 |
3.4 电力监控系统运维安全管理 |
3.4.1 环境管理 |
3.4.2 资产管理 |
3.4.3 介质管理 |
3.4.4 调度数字证书系统安全管理 |
3.4.5 系统权限管理 |
3.4.6 系统安全审计管理 |
3.5 系统信息安全事件与应急响应管理 |
3.6 安全防护考核与问责管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应用 |
4.1 数据传输加密技术 |
4.1.1 专用密钥 |
4.1.2 公开密钥 |
4.1.3 加密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中的应用实例 |
4.2 恶意代码防范措施 |
4.2.1 恶意代码 |
4.2.2 电力监控系统的恶意代码防范措施 |
4.2.3 防病毒网关 |
4.2.4 杀毒U盘 |
4.2.5 防病毒网关在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的应用实例 |
4.2.6 杀毒U盘在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的应用实例 |
4.3 入侵检测 |
4.3.1 入侵检测的定义 |
4.3.2 入侵检测的分类 |
4.3.3 入侵检测在电力监控系统安防中的应用 |
4.3.4 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 |
4.3.5 入侵检测系统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
4.4 逻辑隔离 |
4.4.1 防火墙的定义 |
4.4.2 防火墙的类型 |
4.4.3 防火墙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
4.5 物理隔离 |
4.5.1 隔离装置的工作原理 |
4.5.2 隔离装置的分类 |
4.5.3 隔离装置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
4.6 安全审计 |
4.6.1 堡垒机的作用 |
4.6.2 堡垒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
4.6.3 安全监管平台 |
4.6.4 安全监管平台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
4.7 远程技术支持安全防护 |
4.7.1 电力系统远程技术支持有关规定 |
4.7.2 远程拨号网关的作用 |
4.7.3 远程拨号网关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
4.8 主机安全加固 |
4.8.1 主机安全配置 |
4.8.2 更新操作系统安全补丁 |
4.9 备灾与容灾 |
4.9.1 设备备用 |
4.9.2 数据备份与恢复 |
4.9.3 容灾 |
4.10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Android平台虚拟SIM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虚拟SIM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AndroidTelephony架构 |
2.2 ARMTrustZone技术 |
2.2.1 TrustZone硬件架构 |
2.2.2 TrustZone软件架构 |
2.3 SFS安全文件系统 |
2.3.1 SFS架构 |
2.3.2 SFS特性介绍 |
2.4 鉴权介绍 |
2.4.1 MILENAGE鉴权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虚拟SIM卡架构的分析与设计 |
3.1 虚拟SIM卡平台架构 |
3.2 高通平台SIM软件架构与虚拟SIM方案设计 |
3.2.1 高通平台SIM软件架构 |
3.2.2 虚拟SIM卡软件架构 |
3.2.3 终端虚拟SIM卡方案设计 |
3.3 移动终端数据安全方案分析与设计 |
3.3.1 数据安全方案分析 |
3.3.2 数据安全方案设计 |
3.4 虚拟卡参数安全下载方案设计 |
3.4.1 对称加密算法 |
3.4.2 非对称加密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SIM卡流程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搭建 |
4.2 总体流程 |
4.3 Framework实现 |
4.3.1 对外接口 |
4.3.2 操作虚拟卡流程实现 |
4.3.3 切换虚拟卡状态维护 |
4.4 虚拟卡参数安全管理 |
4.4.1 虚拟SIM卡参数安全下载 |
4.4.2 虚拟SIM卡参数安全保存 |
4.5 Modem侧虚拟卡实现 |
4.5.1 使能虚拟卡 |
4.5.2 虚拟卡初始化 |
4.6 虚拟卡鉴权流程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功能测试 |
5.1.1 测试用例 |
5.1.2 测试结果以及效果展示 |
5.2 对比测试 |
5.2.1 国际漫游资费对比 |
5.2.2 服务启用耗时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后续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益阳地区中小电厂OMS一体化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及问题分析 |
1.1 现状分析 |
1.2 问题分析 |
2 方案讨论 |
2.1 建设目标 |
2.2 方案选择 |
3 技术方案 |
4 实际应用 |
5 结语 |
(9)网络通讯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系统架构相关技术 |
2.1.1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风格 |
2.1.2 三层架构风格 |
2.2 电话自动拨号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业务员信息管理功能需求 |
3.1.2 客户信息管理功能需求 |
3.1.3 传统语音业务管理功能需求 |
3.1.4 语音充值业务管理功能需求 |
3.2 非功能性需求 |
3.2.1 性能需求 |
3.2.2 可靠性需求 |
3.2.3 易用性需求 |
3.2.4 安全性需求 |
3.2.5 移植性需求 |
3.2.6 其它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1 客户端应用程序架构设计 |
4.1.2 WEB页面架构设计 |
4.2 详细设计 |
4.2.1 业务员信息管理子系统设计 |
4.2.2 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设计 |
4.2.3 传统语音业务管理子系统设计 |
4.2.4 语音充值业务管理子系统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1.1 开发工具 |
5.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
5.1.3 数据访问组件 |
5.1.4 虚拟终端组件 |
5.2 系统实现 |
5.2.1 业务员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 |
5.2.2 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 |
5.2.3 传统语音业务管理子系统实现 |
5.2.4 语音充值业务管理子系统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应用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1.1 企业基础架构 |
6.1.2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内容 |
6.3.1 功能性测试 |
6.3.2 非功能性测试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WCDMA网络技术在银行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1.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WCDMA 的基本原理及核心技术 |
2.1 WCDMA 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
2.1.1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 |
2.1.2 3G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
2.2 WCDMA 核心技术及标准化 |
2.3 VPDN 技术在 WCDMA 系统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CDMA 在银行中的应用需求及可行性研究 |
3.1 离行式 ATM 机的使用现状 |
3.2 有线网络物理空间的局限性 |
3.3 银行无线网络需求状况分析 |
3.4 WCDMA 在银行无线网络中的优势及可行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CDMA 网络体系在银行中的构建 |
4.1 应用网络体系组网模式 |
4.2 应用网络体系设备选型方案 |
4.3 应用网络体系实施方案 |
4.4 应用网络体系安全性分析 |
4.5 备份网络体系实施方案 |
4.5.1 备份网络体系构建 |
4.5.2 备份网络体系应急操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置、测试与应用 |
5.1 应用网络体系设备连接与关键配置 |
5.2 应用网络体系的测试 |
5.2.1 网络的连通性及可用性测试 |
5.2.2 网络的链路保活功能测试 |
5.2.3 网络的按需拨号功能测试 |
5.3 应用网络体系应用状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回顾 |
6.2 成果及意义 |
6.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四、拨号网络的安全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D]. 崔敏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物联网及神经网络在通信应急抢修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 聂福耀. 兰州大学, 2020(04)
- [3]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沈俊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电梯系统设计[D]. 周辰飞. 山东大学, 2020(02)
- [5]LTE网络空口中用户隐私泄露与网络可用性研究[D]. 余川.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6]安全防护技术在电力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 郑秀佳.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基于Android平台虚拟SIM卡的设计与实现[D]. 徐鑫.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8]益阳地区中小电厂OMS一体化方案设计[J]. 黄娟,王滔,李雄军. 湖南电力, 2016(04)
- [9]网络通讯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汤显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WCDMA网络技术在银行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D]. 赵博.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