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药线穴灸治疗皮肤病临床体会

壮药线穴灸治疗皮肤病临床体会

一、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秋雨[1](2021)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常规西药口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差别。为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推广应用,以及壮医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提供临床研究资料。2.观察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含量及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研究探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壮医针灸取穴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1.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判定临床疗效。2.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壮医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及缩宫素构建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连续10天。造模结束后第一天起,西药组每天用布洛芬灌胃,每日1次,连续10日。壮医组采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药线点灸疗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10日。连续治疗10天后,四组大鼠均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30分钟内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及首次扭体潜伏期,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及血浆β-EP含量。结果:1.(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且壮医组扭体次数减少较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首次扭体潜伏期延长,且壮医组首次扭体潜伏期延长较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E2含量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的子宫组织PGE2含量水平升高(P<0.05),且壮医组较西药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的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水平降低(P<0.05);且壮医组降低较西药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壮医组的血浆β-EP含量水平升高(P<0.05);且壮医组升高较西药组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显着减轻原发性痛经患者的腹痛严重程度,缓解痛经症状,其临床有效率与口服布洛芬相当。2.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显着降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的水平,增加PGE2水平,缓解子宫的痉挛收缩而减少疼痛。3.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有效增加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液中β-EP含量,发挥镇痛效应,而达到治疗效果。

杨秋雨,秦祖杰,许围城,黎仁权,廖健明[2](2021)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认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痤疮、湿疹、扁平疣、白癜风等皮肤病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经济实惠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尚颖[3](2020)在《无烟聚能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探讨无烟聚能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以期为无烟聚能灸这一新型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的31例患者采用无烟聚能灸结合口服西药的疗法,对照组的31例患者采用口服西药疗法。连续治疗4个疗程,依据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疼痛缓解与睡眠改善程度上更为显着。结论:与单纯的口服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比,无烟聚能灸联合口服西药的疗法在症状的改善上更为明显,疗效也更加显着。说明无烟聚能灸疗法安全且高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覃丽萍[4](2020)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上应用壮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二区住院部的患者,将符合纳入课题研究标准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西医基础治疗+壮医药线点灸;B组:西医基础治疗+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C组:西医基础治疗+炉甘石。观察时间为2个疗程,共14天。收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ALP、GGT、TBIL、TBA指标,VAS瘙痒程度评分、12-PSS瘙痒评分等数据资料,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三组患者在肝功能指标上比较:三组患者组内比较时,肝功能指标ALP、GGT、TBIL、TBA指标数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时,三组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改善VAS瘙痒程度、12项目瘙痒严重程度比较: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t检验,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组优于壮医药线点灸组、炉甘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瘙痒疗效比较:壮医药线点灸组总有效率为85%,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组总有效率为90%,炉甘石组总有效率为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组在改善瘙痒疗效上优于壮医药线点灸组、炉甘石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三种不同干预措施均可改善肝功能指标,但差异不明显。(3)治疗期间安全,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壮医外治法丰富了本病有效的治疗手段,拓展民族医学在本病的应用。

李陈玲,尚昱志,林辰[5](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疾病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总结1987年至今有关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论文,通过分析与评价,客观反映壮医药线点灸疾病谱和适宜的病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关于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从创库以来至2018年8月30日,采用EndNote X8文献管理软件排除重复文献,经人工阅读文献对病症名及疾病种类、数量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检索到关于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临床文献783篇,纳入的文献为370篇,涉及病症17种,共115种疾病,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主要用于带状疱疹、痛经、鼻炎、扁平疣、痤疮等疾病。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主要优势病种为皮肤科病种,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的特点,值得更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临床。

吉星云[6](2019)在《壮医火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壮医火攻疗法与西医常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壮医火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寻找较好的临床应用的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壮医火攻组和对照组,壮医火攻组和对照组各30例。壮医火攻组选穴:寒毒、阴证多取身体背部及下肢穴位(如大椎、肺俞、肾俞、足三里、犊鼻、委中等)。可视病情,按壮医龙路、火路循路选穴或选取反应点。操作:取经炮制好的药枝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明火熄灭后,把燃着暗火的药枝包裹于两层牛皮纸内,在穴位上施灸30分钟(灸时隔着衣服或直接灸在皮肤上均可)。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每天施灸1次,10日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NSAIDS和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等西医常规治疗,如双氯芬酸钠100mg/d,甲氨蝶呤15mg/w。壮医火攻组疗程:一周治疗5次,10次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使用证候积分量化级评分表评分、RF、CRP作为临床观察数据,最后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所有患者均于第一次治疗当天、治疗5天、治疗10天后3个时间进行观察,记录评分及实验室的指标,以评价患者的病情和安全性等。3个时间点均进行证侯积分评分表评价,只在第一次治疗当天和治疗10天后进行实验室指标评价。综合证侯积分评分表和实验室指标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最后进行收集、归类,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录入电脑,使用SPSS 18.0来做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证候积分量表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组患者在实施研究前无明显差异,具备可比性。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使用证候积分级量化评价表进行评价RA活动期对患者病情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证候积分级量化评价表评分仍是无统计学差异的(P>0.05),此时两组的疗效相当。此时对壮医火攻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证候得分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认为壮医火攻组症候评分比对照组降低更多,表明治疗前后壮医火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减轻四肢关节症状更为明显。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使用实验室指标(RF、CRP)评价RA活动期对患者病情的影响(P>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RF值与CRP值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壮医火攻组与对照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在改善实验室指标RF值与CRP值上无明显差异。此时对壮医火攻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实验室指标(RF、CRP)的差值评价RA活动期对患者病情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后壮医火攻疗法和对照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在RF指标上无明显差异。同样对CRP的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后壮医火攻疗法和对照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在CRP指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壮医火攻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疗效的比较中发现,壮医火攻组的整体疗效比对照组好;在统计分析中发现,治疗5天时以及结束后壮医火攻组在证侯积分评分中,改善度比对照组更明显,即壮医火攻组在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也验证了壮医火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良好的临床辅助治疗效用,而且在治疗中也未发现副作用与其他的不良反应,此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蒋建玲[7](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萎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蒌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观察其对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的疗效及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探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蒌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乳腺病科门诊符急性乳腺炎(AM)肝胃郁热证的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单纯口服瓜蒌牛蒡汤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乳房胀痛情况、乳房红肿面积、乳汁分泌情况、乳房肿块大小、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中医证候学评分以及总积分,并评定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一个疗程7d的治疗后,共55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对照组完成28例,其中临床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89.29%;治疗组完成27例,其中临床治愈4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疗组总有效92.59%,经秩和检验,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各项积分对比:对照组与治疗组较治疗前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乳房胀痛、乳房红肿面积、乳汁分泌、乳房肿块大小、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体温、中医证候学评分以及总积分情况。以上项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乳房红肿面积、乳汁分泌情况、乳房肿块大小、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中医证候学评分、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改善患者体温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3例,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蒌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该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梁凤珍[8](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白介素水平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评价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以了解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否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2.通过比较受试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清IL-10,IL-17,IL-22,IL-23水平,探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试验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加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卡泊三醇软膏外涂,两组均治疗6周。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中IL-10,IL-17,IL-22,IL-23的水平,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主要疗效为患者皮疹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次要疗效为患者瘙痒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最后采用SPSS17.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各有1例脱落,实际完成试验38例。经6周治疗后,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的68.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6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ASI、瘙痒、DLQI、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ASI、DLQI、HAMA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评分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7、IL-22、IL-2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17、IL-22、IL-23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以试验组下降明显;治疗后两组的IL-17、IL-22、IL-23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用药部位皮肤干燥,试验组2例和对照组1例有皮肤灼痛感。结论:1.卡泊三醇软膏治疗轻中度寻常银屑病有效,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够提高疗效;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白介素的水平,降低IL-17、IL-22、IL-23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呈现。

全亚林[9](2019)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观察壮医药线点灸辨证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实践以及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皮肤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黄褐斑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壮医药线点灸组和氢醌乳膏组各30例。在治疗过程中,壮医药线点灸组出现1例患者因点灸后灸痂脱落时间长达1个月,不能完成整个治疗周期而脱落。壮医药线点灸组完成29例,氢醌乳膏组完成30例,共计59例。壮医药线点灸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辨证治疗黄褐斑,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氢醌乳膏组采用氢醌乳膏(千白)于早晚各1次洁面后外涂患处,同样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观察并进行面部皮损区面积、颜色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及SPSS软件处理数据,评估两组自身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对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黄褐斑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结果:(1)治疗前,比较两组黄褐斑患者的年龄、病程及黄褐斑颜色、面积积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皮损积分:壮医药线点灸组皮损面积、颜色积分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4周后,壮医药线点灸组皮损面积、颜色明显改善;氢醌乳膏组皮损面积、颜色积分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4周后,氢醌乳膏组皮损面积、颜色无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黄褐斑患者皮损面积、颜色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壮医药线点灸组在4周后,患者黄褐斑面积、颜色改善明显优于氢醌乳膏组。(3)治疗8周后皮损积分:两组分别与自身治疗前皮损面积、颜色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8周后两组皮损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对比,壮医药线点灸组黄褐斑患者皮损面积、颜色改善优于氢醌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皮损面积、颜色总积分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皮损面积、颜色总体改善无明显差异,药线点灸组治疗黄褐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短期疗效更优。(4)疗效评价:治疗8周后,将两组疗效分为有序等级变量,壮医药线点灸组愈显率75.86%,氢醌乳膏组愈显率43.33%,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壮医药线点灸组皮损面积、颜色改善优于氢醌乳膏组。结论:(1)壮医药线点灸及单纯外用氢醌乳膏均能改善黄褐斑患者皮损面积、颜色,壮医药线点灸疗效优于单纯氢醌乳膏外用。(2)壮医药线点组在治疗4周后患者皮损面积、颜色可有明显改善,取效时间优于氢醌乳膏组(8周),药线点灸组短期疗效更优。(3)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黄褐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莫炜维[10](2019)在《针刺配合药线点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评估针刺配合药线点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本病寻求更加有效的综合外治疗法;对药线点灸的适应病种进行拓展研究。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方法,共纳入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70例。设置针刺组(对照组)和针刺+药线点灸组(治疗组)。对照组穴位取膻中、肩井(双)、期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内关(双)、太冲(双),取得针感后留针30分钟。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局部梅花穴、天宗(双)、肝俞(双)、肾俞(双)行药线点灸。每星期治疗三次,隔天一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经期停止治疗,共三个疗程。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中医证候和焦虑量表进行评分记录,创建数据库,导入SPSS22.0统计结果。结果:治疗前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检验,两组的年龄、病程、生育史、哺乳史和乳腺癌家族史等基本情况和主要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及焦虑自评积分,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认为治疗前两组的基线资料基本相当。三个疗程后,在主要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对乳房的疼痛、肿块的质地和大小以及总分都有明显改进(P<0.05),而且治疗组对肿块的质地和大小改善比对照组明显(P<0.05)。而对乳房胀痛、疼痛肿块与月经和情绪相关性、烦躁易怒、两胁胀满、肿块症状、月经失调和痛经等各项肝郁气滞型症状和总分方面,两组都有显着疗效(P<0.05),并且治疗组对乳房胀痛、疼痛肿块与月经和情绪相关性、烦躁易怒、两胁胀满、肿块症状和总分方面的改善程度均比对照组更显着。另外,两组对焦虑自评总分和精神性维度和躯体性维度都有改善(P<0.05),而在总分和精神性维度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整体疗效方面,针刺配合药线点灸的总有效率是75%,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是69.7%,两者经统计学检验后,提示P=0.588>0.05,认为两组差异不显着,两组疗效相当。结论:本研究的检测结果表明: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的疼痛和肿块方面症状的疗效与单纯针刺相当。但在改善乳房肿块大小和硬度方面,药线点灸配合针刺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另外还可明显改善患者乳房胀痛、疼痛肿块与月经和情绪相关性、烦躁易怒、两胁胀满、肿块症状等中医肝郁气滞证候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精神焦虑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说明药线点灸配合针刺治疗对于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中医证候改善效果明确,对调节患者精神焦虑亦有一定帮助,可以丰富临床应用,更好地改善乳腺增生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原发性痛经的概念
        1.2 原发性痛经的流行病学概况
        1.3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1.4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5 小结
    2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临床治疗
        2.3 小结
    3 壮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3.2 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
        3.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扭体反应次数、首次扭体潜伏期比较
        3.2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GE2 含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比较
        3.4 各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对临床研究部分进行讨论
        1.1 选穴依据
        1.2 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探讨
        1.3 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分析
    2 对实验研究部分进行讨论
        2.1 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的选择与建立
        2.2 本实验研究干预方案的制定与探讨
        2.3 PGF2α、PGE2 与原发性痛经的关系
        2.4 对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2.5 β-EP与原发性痛经的关系
        2.6 对大鼠血浆β-E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略缩词表
综述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带状疱疹
2 痤疮
3 湿疹
4 扁平疣
5 白癜风
6 其他
7 小结

(3)无烟聚能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脱落标准
        (五)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4、图4)
        (二)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见表5、图5)
        (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比较(见表6、图6)
        (四)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中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一)古代医籍关于“带状疱疹”病名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治疗方法
    二、西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定义
        (二)发病机制
        (三)西医治疗方法
    三、无烟聚能灸的发明及创新特色
    四、无烟聚能灸的作用原理
        (一)灸疗部位的作用
        (二)姜泥的作用
        (三)灸疗粉的作用
        (四)艾灸的作用
    五、结果分析
结语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关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研究概况
        1.1 现代医学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关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关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研究概况
        2.1 祖国医学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祖国医学关于肝病瘙痒的相关治疗
    3 壮医关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相关研究
        3.1 壮医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认识
        3.2 壮医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壮医在皮肤瘙痒中的相关治疗
    4 壮医药线点灸的理论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4.1 壮医药线点灸的理论基础
        4.2 壮医药线点灸在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
    5 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理论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5.1 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理论基础
        5.2 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观察时间点
        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1.1 三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1.2 三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2 疗效观察指标
        2.1 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ALP)指标比较
        2.2 治疗前后γ-谷氨酰转肽酶(GGT)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指标比较
        2.4 治疗前后总胆汁酸(TBA)指标比较
        2.5 治疗前后VAS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2.6 治疗前后12-PSS瘙痒评分比较
    3 疗效判定
    4 安全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的探讨
        1.2 壮医“调气”“解毒”“补虚”法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中的运用
        1.3 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在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中的运用
    2 疗效分析
        2.1 改善瘙痒症状方面
        2.2 在肝功能指标方面
    3 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壮医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疾病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计算机检索
    1.2 检索的关键词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方法
    1.6 病名分类原则
2 结果
    2.1 皮肤科病症16种 (107篇)
    2.2 消化系统病症12种 (40篇)
    2.3 神经系统病症15种 (39篇)
    2.4运动系统病症16种 (38篇)
    2.5 症状和中医病症17种 (38篇)
    2.6 五官科病症10种 (28篇)
    2.7 妇产科病症9种 (27篇)
    2.8 呼吸系统病症5种 (19篇)
    2.9 泌尿系统病症5种 (12篇)
    2.1 0 代谢病症3种 (10篇)
    2.1 1 传染病病症种 (篇)
    2.1 2 内分泌病症1种 (2篇)
    2.1 3 心血管病症1种 (2篇)
    2.1 4 男科病症1种 (2篇)
    2.1 5 肿瘤病症1种 (1篇)
    2.16精神障碍病症1种 (1篇)
    2.17血液系统病症1种 (1篇)
3 讨论

(6)壮医火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定义及发病率
        1.2 关节解剖学
        1.3 病因
        1.4 病理改变
        1.5 发病机制
        1.6 现代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况
        1.6.1 口服西药治疗
        1.6.2 手术治疗
        1.6.3 疾病预后情况
    2 中医对痹证的认识
        2.1 定义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痹证的分型
        2.4 中医治疗痹证的原则
        2.5 中医治疗痹证的概况
        2.5.1 中药内服疗法
        2.5.2 中成药疗法
        2.5.3 中医外治法
    3 壮医对发旺的认识
        3.1 基本认识
        3.2 病因病机
        3.3 证型分类
        3.4 壮医治疗发旺的原则
        3.5 壮医治疗发旺的概况
        3.5.1 壮医药方内服法
        3.5.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3.5.3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3.5.4 壮医熨浴疗法
        3.5.5 壮医火攻疗法
        3.5.6 壮医综合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随机方法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壮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中止、脱落观察标准
        2.4 治疗方法
        2.4.1 壮医火攻组
        2.4.2 对照组
        2.4.3 治疗周期及观察指标记录情况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数据统计方法
    3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治疗前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4.2 治疗前患者病情资料评价分析
        4.2.1 患者病程分析
        4.2.2 证候积分级量化评价表
        4.2.3 临床实验室指标评价
        4.3 治疗5天后评价比较
        4.4 治疗结束后评价比较
        4.4.1 证候积分级量化评价表
        4.4.2 临床实验室指标评价
        4.5 小结
        4.6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选题背景
        5.2 理论依据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治疗前基线比较
        5.3.2 即时疗效对比分析
        5.3.3 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分析
        5.3.5 临床疗效比较
        5.4 创新点
        5.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萎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2.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停止试验标准
        2.6 脱落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3.1.2 中医证候学评分标准
        3.1.3 治疗效果标准
        3.2 治疗方法
        3.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3.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3.2.3 疗程规定
        3.2.4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事项
        3.3 安全性评价与判定标准
        3.3.1 安全性评价
        3.3.2 安全性判断标准
    4.统计学方法
    5.医学伦理及知情同意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试验病例情况
        1.1 病例收集情况
        1.2 病例脱落情况
    2.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比较
    3.不良反应
    4.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急性乳腺炎的认识
    2.急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
        2.1 病原微生物
        2.2 乳汁淤积
    3.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
        3.1 急性乳腺炎的诊断
        3.2 急性乳腺炎常用的炎症指标
        3.3 急性乳腺炎病理组织学检查
        3.4 急性乳腺炎的治疗
        3.4.1 基础治疗
        3.4.2 抗生素治疗
        3.4.3 心理治疗
        3.4.4 对症治疗
        3.4.5 手术治疗
    4.中医学对乳痈的认识
        4.1 中医古典文献对乳痈的记载
        4.2 中医学对乳痈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中医学对乳痈的辨证论治
        4.4 中医对乳痈的治疗方法
        4.5 民族医对乳痈的治疗方法
    5.瓜蒌牛蒡汤加减的药物组成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6.壮医对急性乳腺炎的认识
        6.1 壮医药线点灸的作用
    7.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

(8)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白介素水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民族医治疗银屑病的概况
        1.1 壮医治疗银屑病的概况
        1.2 其他民族治疗银屑病的概况
    2 中医对银屑病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2.2 中医治疗银屑病的概况
    3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概况
        3.1 现代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治疗银屑病的概况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项目及指标
        2.4 实验室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2.7 研究流程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分析
        2.1 主要疗效分析
        2.2 次要疗效分析
        2.3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2.4 不良反应分析
    3 实验室研究结果分析
        3.1 安全性指标结果
        3.2 白介素水平分析
    4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概述
        1.1 壮医药线点灸的作用
        1.2 壮医药线点灸的实验研究进展
    2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的临床作用探讨
    3 壮医药线点灸对寻常型银屑病白介素水平调节作用机制探讨
        3.1 白介素水平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影响
        3.2 壮医药线点灸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白介素水平的影响
    4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图
    附录2 评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9)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ct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及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研究现状
    1.3 壮医药线点灸概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病历基本资料比较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部分
    3.1 壮医药线点灸概述
    3.2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黄褐斑的理论探讨
    3.3 壮医药线点灸辨证选穴治疗黄褐斑的依据论述
    3.4 壮医药线点灸的优势
    3.5 特别说明及注意事项
    3.6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黄褐斑病情记录表
    附录2:黄褐斑评分方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针刺配合药线点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1.1.1 病名探究
        1.1.2 病因病机
        1.1.3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1.4 中医治疗
    1.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
        1.2.1 流行病学与生理病理机制
        1.2.2 西医治疗
    1.3 药线点灸疗法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
        1.3.1 理论依据
        1.3.2 临床应用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与脱落处理
    2.2 研究方法及疗效评价
        2.2.1 研究方法
        2.2.2 治疗方案
        2.2.3 疗效观察与评定
        2.2.4 统计学处理
    2.3 数据结果与分析
        2.3.1 组间基线比较
        2.3.2 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2 理论依据及机理探析
        3.2.1 针刺治疗本病机理
        3.2.2 药线点灸机理
        3.2.3 选穴依据
    3.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四、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秋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J]. 杨秋雨,秦祖杰,许围城,黎仁权,廖健明. 中医药导报, 2021(04)
  • [3]无烟聚能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尚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莲花针拔罐逐瘀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临床研究[D]. 覃丽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疾病谱分析[J]. 李陈玲,尚昱志,林辰. 广西中医药, 2019(03)
  • [6]壮医火攻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临床疗效研究[D]. 吉星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壮医药线点灸配合瓜萎牛蒡汤加减治疗急性乳腺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D]. 蒋建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白介素水平影响[D]. 梁凤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全亚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针刺配合药线点灸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莫炜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壮药线穴灸治疗皮肤病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