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卢浩然的个人资料
- 答:卢浩然自幼上过私塾,读过不少散文和小说。1933年在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结业后考入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1936年毕业。卢浩然喜爱文学和数理课程。少年时代受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门生的思想熏陶,萌发了立志学农的愿望,决心要为改变我国农村的贫穷、愚昧和落后面貌而努力。1936年夏,卢浩然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0年获农学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水稻遗传的研究。同年考取中央大学研究生,继续进行水稻遗传专题研究,1942年获农学硕士学位。在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6年期间,他除了完成必修课程和论文外,花了不少时间加强基础课和外文课(英、德、日)的学习,并选修了与作物遗传育种有关的一些专业基础课。 1937年“七七”事变时,他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和爱我中华的热忱,他一面勤奋学习,一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撰写有关战时粮食生产、消费和运销等问题的文章刊登在1938年《四川经济》月刊上。1943年他通过考试,以中印交换研究学者的身份,在孟买大学国际著名遗传育种学家B.P.巴尔(Pal)博士指导下,继续从事杂种优势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时,他身居异邦,心驰祖国,在无比激动之余用英文写了一篇小品《梅花——中国的国花》,以梅花傲风雪的风姿比喻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气节,欢庆八年艰苦抗战的胜利。1946 年获农学博士学位时,导师对他的《作物杂种优势》博士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对这个国际公认的难题作出了贡献。这年,他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回到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副教授。
问:《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有什么意义?
- 答: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这是一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水稻育种课题的选定,而是冲破了陈旧理论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
问:杂交稻的培育是基于哪些遗传学理论
- 答: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 :
(1)细胞质遗传的理论:利用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 的雄性不育类型,通过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育成;
(2)杂种优势理论:通过选育水稻三系配套,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 观念,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利用了杂种优势,获得了杂交水稻的成功;
(3)遗传学的三个基本规律:双亲纯合,F1 才能整齐一致;F2 因基因的分离重组而表现衰退现象; 由于连锁,难以固定杂种优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