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中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芹,孙岳,张晓坤,张云[1](2021)在《置管专项护理对人工肝留置股静脉导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对人工肝留置股静脉导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8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82例人工肝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采用股静脉置管方法,置管完成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置管专项护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峰值流速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1),静脉管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专项置管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同时还有效改善了患者下肢静脉的峰值流速和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了人工肝留置股静脉导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杨黎宏,杨晋辉[2](2020)在《人工肝治疗后感染的防治》文中研究说明人工肝支持系统是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人工肝治疗后常合并继发性感染。而感染是肝衰竭患者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预后不佳。如何防治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患者发生感染,是提高人工肝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左菲菲,蔡小喜,陈伟菊,陈昭琳,王妤[3](2019)在《改良血浆透析滤过治疗肝功能衰竭54例护理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良血浆透析滤过(PDF)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的采用改良PDF治疗的54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治疗前、中、后的护理措施、不良反应的处理和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总结。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肌酐(SCr)等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治疗前(P<0.05),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过程中14例发生不良反应,通过及时干预,不良反应均消失;本组患者好转出院38例,5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11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结论:改良PDF可有效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治疗过程中需要做好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积极应对,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王刚[4](2019)在《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改变新鲜冰冻血浆的补充时机和补充途径,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的影响,为改良血浆置换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2.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为肝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34例,采用便利抽样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16例给予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5例次治疗,对照组患者18例给予传统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7例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短期(3个月)生存率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实验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进行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后,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氨(Blood Ammonia,NH3)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umin,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ALB水平无影响。2.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血浆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上升、血氨(NH3)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传统血浆置换治疗相比,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可以提高对ALT、AST、TBiL的清除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PTA,但对ALB和NH3水平无明显影响。3.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血浆置换治疗前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尤其是针对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患者。4.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置换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结论1.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2.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增加对肝衰竭患者的血浆清除量,提高治疗效果。3.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许镇额,林秀如,许丽辉,严青[5](2018)在《不同人工肝模式下体外循环堵管位置差异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不同人工肝模式下体外循环堵管位置差异的情况,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的肝衰竭患者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选取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统计堵管发生情况,对堵管位置不同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143例肝衰竭患者,共接受538例次人工肝支持治疗,发生堵管35例次。血浆置换术组(PE)与血浆透析滤过术(PDF)堵管率分别为4.26%和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治疗模式间的堵管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衰竭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时发生堵管与不同治疗模式有关联性;不同的治疗模式也会导致不同位置堵管,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堵管的发生率。
王茹真,李静,王志杰,彭玲霞,姜莹莹,曹永革[6](2018)在《综合护理降低CVC日常维护缺陷应用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人工肝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日常维护缺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临时应用CVC进行人工肝治疗的55例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7年12月55例行CVC置管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CVC日常维护的缺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脱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处感染(0.09±0.04)、导管外延(0.09±0.29)、敷料松动脱落(0.09±0.31)、渗出(0.08±0.21)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的(0.12±0.31)、(0.31±0.47)、(0.33±0.47)、(0.24±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人工肝患者CVC日常维护的缺陷发生率。
曹永革,李静[7](2018)在《人工肝深静脉双腔导管误入动脉治疗ALF 1例》文中指出人工肝支持系统以血液净化技术为基础,暂时代替肝脏的代谢、解毒及合成功能,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深静脉血管通路是人工肝治疗的黄金通道,选择正确的血管通路,保证血流量,对人工肝治疗成功非常必要[1]。深静脉穿刺已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2]。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由于体位方便、定位明确、易固定、易护理,对患者颈部及四肢活动影响较小,是深静脉置管中首选。但锁骨下静脉解剖位置特殊,操作不慎易
范一麟[8](2018)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其中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在国内外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对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是否有效尚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系统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性,为今后肝功能衰竭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Ovi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月。文献纳入标准包括:1)研究类型为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语言不限;2)研究对象为肝功能衰竭患者;3)试验组采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4)主要结局指标为病死率、总胆红素,次要结局指标为West-Haven分级、平均动脉压、血清肌酐、血氨、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采用Cochrane手册5.1.0版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偏倚风险评估标准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质量评估,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的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并采用RevMan 5.2和Statas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篇文献,包含1080例患者,其中9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更能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RR=0.81,95%CI(0.69,0.94),p=0.008]、总胆红素[MD=-4.41,95%CI(-5.84,-2.98),p<0.00001]、West-Haven分级[RR=1.64,95%CI(1.15,2.32),p=0.006]、凝血酶原活动度[MD=6.04,95%CI(3.63,8.45),p<0.00001]。在血清肌酐、血氨、白蛋白和平均动脉压方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和常规内科治疗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更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总胆红素、West-Haven分级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但对血清肌酐、血氨、白蛋白和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无明显改善。由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以上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陈秀霞[9](2017)在《100例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的护理措施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的护理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感染内科住院的100例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的基本资料,10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如降酶、退黄、护肝等),进一步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动态改变及自觉症状(比如纳差、恶心、腹痛等)的改变状况,并进一步归纳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相关的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出现的因素和相关护理防治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之后,纳差、恶心、腹痛等不适明显减轻,生命体征较前明显改善;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功能明显增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率分别是:对血浆的过敏11例(占11%)、血压降低5例(占5%)、插管处出血2例(占2%)。结论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大大提高了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成功救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规范、系统地防治护理措施是提升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成功率的关键,对并发症早期、准确的识别是确保治疗过程安全的重要步骤。
严红霞,赵婷,王雪梅[10](2017)在《人工肝治疗中深静脉置管的安全管理》文中认为对110例深静脉置管行人工肝治疗的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总结了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的频率与护理对策。认为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是确保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安全、保证人工肝治疗顺利完成的关键。
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中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中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置管专项护理对人工肝留置股静脉导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下肢静脉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改良血浆透析滤过治疗肝功能衰竭54例护理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情况比较 |
2.2 并发症 |
2.3 临床转归 |
3 护理 |
3.1 并发症护理 |
3.1.1 低血糖 |
3.1.2 分离器及管路堵塞 |
3.1.3 皮肤瘙痒伴皮疹 |
3.1.4 寒战 |
3.2 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
3.2.1 预防低血压 |
3.2.2 预防置管处伤口渗血 |
3.2.3 预防感染 |
3.2.4 预防跌倒 |
3.2.5 预防低血钙 |
3.2.6 预防焦虑 |
4 讨论 |
(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与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原则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实验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
3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比较 |
4 实验组与对照患者 MELD 评分的比较 |
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讨论 |
1 实验组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
2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比较 |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MELD评分的比较 |
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
致谢 |
(5)不同人工肝模式下体外循环堵管位置差异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治疗模式堵管情况的差异: |
2.2 PE组和PDF组堵管位置差异: |
3 讨论 |
3.1 发生堵管的原因分析: |
3.2 预防措施: |
(6)综合护理降低CVC日常维护缺陷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护理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人工肝深静脉双腔导管误入动脉治疗ALF 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
1.1 患者病史 |
1.2 导管材料 |
1.3 穿刺过程 |
1.4 异常情况 |
2 处置措施 |
2.1 充分沟通 |
2.2 协调会诊 |
2.3 应急手术—微创拔管手术过程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8)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MARS对肝衰竭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
3.2 MARS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影响 |
3.3 MARS对肝性脑病的影响 |
3.4 MARS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Ⅰ: 人工肝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Ⅱ: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在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人工肝治疗中深静脉置管的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仪器与材料 |
1.2.2 置管部位 |
1.2.3 方法 |
1.3 结果 |
2 置管的安全管理 |
2.1 置管前的准备 |
2.1.1 患者的心理、体位训练、环境的护理 |
2.1.2 血管情况和凝血四项评估 |
2.2 置管中的护理 |
2.3 置管后的护理 |
2.3.1 进行导管滑脱评分 |
2.3.2 人工肝治疗术中护理 |
2.3.3 导管的护理 |
2.3.3. 1 一般护理 |
2.3.3. 2 活动护理 |
2.3.4 敷料的选择与更换 |
2.3.5 选择合适的封管方法和封管液 |
2.3.6 导管留置时间 |
3 讨论 |
四、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中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置管专项护理对人工肝留置股静脉导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张国芹,孙岳,张晓坤,张云. 齐鲁护理杂志, 2021(04)
- [2]人工肝治疗后感染的防治[J]. 杨黎宏,杨晋辉.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07)
- [3]改良血浆透析滤过治疗肝功能衰竭54例护理及效果观察[J]. 左菲菲,蔡小喜,陈伟菊,陈昭琳,王妤. 齐鲁护理杂志, 2019(17)
- [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D]. 王刚. 青岛大学, 2019(03)
- [5]不同人工肝模式下体外循环堵管位置差异情况分析[J]. 许镇额,林秀如,许丽辉,严青. 福建医药杂志, 2018(05)
- [6]综合护理降低CVC日常维护缺陷应用观察[J]. 王茹真,李静,王志杰,彭玲霞,姜莹莹,曹永革.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4)
- [7]人工肝深静脉双腔导管误入动脉治疗ALF 1例[J]. 曹永革,李静.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3)
- [8]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D]. 范一麟.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 [9]100例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的护理措施探讨[J]. 陈秀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15)
- [10]人工肝治疗中深静脉置管的安全管理[J]. 严红霞,赵婷,王雪梅.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