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栉孔扇贝人工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亮,赵柏淞,李玲,商文聪,胡晓丽,包振民[1](2014)在《人工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胚胎的SNP标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紫外线照射灭活的同源精子,激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分裂,获得雌核发育胚胎,流式细胞仪检测胚胎细胞平均单倍体率为82.5%。对获得的胚胎进行全基因组扩增,获得足量的基因分型模板,利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技术对其进行9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型。结果显示,诱导雌核发育胚胎的位点检出率为96.27%,其中99.06%的位点分型结果与相应雌性亲本相符;单个胚胎中只表现一种等位形式的位点占91.67%96.88%,平均为94.81%,较雌性亲本的纯合位点比例(64.25%)明显提高。本研究利用灭活同源精子诱导获得栉孔扇贝雌核发育胚胎,并利用单个胚胎的全基因组扩增产物进行基因位点分析,为扇贝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个体的早期多基因位点检测和评价提供参考。
商文聪[2](2012)在《电刺激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雌核发育的参数优化及细胞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工诱导雌核发育(artificial induction of gynogenesis)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在雄核不参与合子形成的情况下,卵子依靠自身雌核的遗传物质发育成胚胎的技术过程。开展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研究,对快速建立纯系,并进而开展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雌核发育后代由于其遗传物质完全来源于母本一方,所以也是研究性别遗传机制、基因-着丝粒重组、基因作图及克隆的珍贵材料。本研究选取我国北方的主要养殖贝类栉孔扇贝作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电刺激的方法诱导栉孔扇贝的雌核发育,并对诱导条件进行了参数优化。利用Hoechst染色法,观察了电刺激诱导后卵内早期核相的变化,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法和染色体计数法对所得雌核发育胚胎的倍性进行了分析。1、电刺激诱导的参数优化:为获得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最优电刺激条件,本实验选取了影响电刺激诱导的五个主要因素:电场强度、电容、脉冲次数、卵子密度及电刺激缓冲液的种类,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这五个因素对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影响并筛选最优的条件组合。具体结果如下:(1)电刺激缓冲液的选择。设定电刺激诱导条件为场强0.98kv/cm,电容3μF,2次电脉冲,测试3种缓冲液(甘露醇、山梨醇和Zimmerman氏)在3种浓度梯度(0.25mol/L,0.30mol/L和0.35mol/L)下的卵裂率。结果显示:在配制以上3种电刺激缓冲液时,甘露醇、山梨醇和蔗糖的浓度分别选用0.30mol/L,0.25mol/L和0.30mol/L时,获得的卵裂率最高。将电刺激缓冲液、场强和电容设计三因子正交实验,比较不同电刺激缓冲液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缓冲液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着(p>0.05),但甘露醇缓冲液的诱导效果优于Zimmerman氏缓冲液和山梨醇缓冲液。因此后续实验都选用浓度为0.30mol/L的甘露醇电刺激缓冲液。(2)卵子密度值的优化。对卵子密度、场强及电容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在中高度场强(1.30kv/cm和1.62kv/cm)下,卵裂率随卵子密度值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最佳卵子密度是11.25×104个/ml,结合1.30kv/cm的场强和10μ F的电容时得到的雌核发育卵裂率高达27.46%。(3)场强对诱导效果的影响。单因子分析法结果表明,从0.75kv/cm到1.13kv/cm,随着场强的增加,卵裂率逐步上升,1.13kv/cm时卵裂率达最大,然后随着场强继续增加,卵裂率显着下降(p<0.05)。初步确定场强的最适范围是1.00到1.75kv/cm。(4)电容值的优化及最优参数组合的筛选。对场强、电容及脉冲次数使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不同电容梯度对雌核发育诱导率的影响差异极显着,其中3μF的诱导效果最佳,25μF的诱导效果最差。同时筛选得到的最优参数组合是:密度值为11.25×104个/ml,使用0.30mol/L的甘露醇缓冲液,电场强度1.20kv/cm,电容3μF,2次电脉冲,此时的卵裂率是28.16%,胚胎存活率达98.37%。2、雌核发育胚胎的细胞学分析:(1)胚胎发育情况检测。电刺激能诱导栉孔扇贝卵子的雌核发育,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电刺激处理后部分卵子发生卵裂,但是发育滞缓,而且电刺激处理后卵膜易脱落,卵子易畸形。(2)早期胚胎的核相变化分析。通过Hoechst染色观察,发现胚胎发育时间滞后,大部分激活的卵子进入正常的卵裂进程,只有少数出现只排一个极体或不排极体的现象。(3)倍性分析。染色体计数法结果显示,单倍体的比率占48.98%,非整倍体的比率占45.92%,二倍体的比率占5.10%。流式细胞仪的分析结果显示电刺激处理组主峰的DNA含量值约为对照组的1/2,即得到的胚胎是单倍体。两种倍性分析方法的结果证明,该电刺激诱导条件能有效的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
陈亮[3](2012)在《人工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雌核发育胚胎的基因位点纯合性分析》文中指出人工诱导雌核发育(Artificially induced gynogenesis)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激活卵子,启动其卵裂机制,卵子仅依靠雌核发育形成胚胎,进而产生只具有母系遗传物质的后代个体的发育形式。雌核发育后代的遗传物质完全来源于雌性亲本,便于进行基因纯化和纯系克隆,因此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在水产生物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雌核发育可以为单倍体研究、性别决定机制、基因作图、基因-着丝粒重组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在基础遗传学研究的相关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北方沿海养殖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紫外线照射灭活栉孔扇贝精子遗传物质中实验参数的优化,对紫外灭活精子诱导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后代进行单个胚胎全基因组扩增(Whole GenomeAmplification,WGA),并利用已开发的栉孔扇贝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aotide Polymorphism, SNP)标记对扩增产物进行评价与分析。所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使用不同辐射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栉孔扇贝精子,使其达到遗传失活的状态,使用遗传失活的精子对栉孔扇贝正常卵子进行授精,诱导雌核发育获得后代胚胎。结果表明,辐射强度为800μW·cm-2·s-1的紫外线下照射50s是栉孔扇贝精子遗传失活的适宜辐射剂量,此条件下流式细胞仪检测胚胎细胞单倍体率为82.5%。在照射时间增加过程中,早期胚胎存活率在20s之前呈下降趋势,20s后转而上升,至40s时达到最大值77.5%,体现出较明显的“Hertwig效应”。2、细胞荧光染色观察结果显示,雌核发育后代胚胎的细胞数量满足全基因组扩增反应对细胞数目要求,采用逐级稀释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挑选分拣出单个胚胎,并利用多重置换扩增的方进行单胚胎全基因组扩增。经检测,扩增产物主带的片段长度较长,产物DNA总量在25μg左右。SNP标记的分型实验对扩增产物的评价结果表明,雌核发育后代胚胎全基因组扩增产物的分型检出率为96.27%,SNP分型结果与标准对照组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比率为99.03%。3、实验使用96个SNP位点对雌核发育胚胎的基因组扩增产物的纯合性进行检测分析,在所检测的胚胎中,基因位点纯合率介于91.67%96.88%之间,平均为(94.81±1.56)%,显着高于相应雌性亲本的位点纯合度(t检验,P<0.05)。对32个位点上雌核发育家系GF5中雌性亲本等位基因在后代中分离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24个位点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1:1的预测值,8个位点偏离1:1的理论分离值(χ2检验,P<0.05)。
聂鸿涛[4](2012)在《两种经济贝类和刺参微卫星—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文中指出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海洋贝类的养殖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两种重要海洋贝类。近几年来,我们在国际合作和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对栉孔扇贝和皱纹盘鲍等海洋贝类的雌核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探明了雌核发育机理以及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的细胞学机制,确立了皱纹盘鲍和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的有效程序,查清了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和存活特点。本研究以这两种贝类为研究材料,开发了栉孔扇贝和皱纹盘鲍的多重PCR扩增体系,用大量的微卫星和AFLP等分子标记研究了这两种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学特性,查清了贝类雌核发育的近交程度,利用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和两个微卫星连锁图谱上的大部分标记及新筛选标记的半四分体分析,构建了这两种贝类较高密度微卫星-着丝粒图谱,并与遗传图谱进行整合,定位了个连锁群中着丝粒的位置。此外,我们还分析了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刺参的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完成了刺参遗传连锁图谱部分连锁群着丝粒的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栉孔扇贝微卫星标记多重PCR的开发通过单个微卫星位点的PCR扩增,6%聚丙酰胺变性凝胶电泳检测微卫星的特异性扩增条带,查清各个微卫星位点的最佳PCR扩增条件。挑选引物序列间互不干扰、扩增片段长度不重叠、退火温度接近的2-3个位点进行多元PCR组合的筛选。本实验开发了4组栉孔扇贝高多态性微卫星多重PCR扩增体系,提高了基因分型效率。利用CERVUS3.0软件对12个栉孔扇贝全同胞家系360个子代进行家系鉴定,验证了这4组微卫星多重PCR家系鉴定效率。结果表明,144个基因型数据中4.9%的微卫星位点出现偏分离,无效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为1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872。家系鉴定分析显示,一组微卫星多重PCR鉴定成功率为75%,两组鉴定成功率达到100%。2.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通过紫外线照射精子并用细胞松弛素B(CB)抑制减数分裂第二极体释放诱导了3个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研究了27个微卫星位点在3个雌核发育家系中的分离,进行了微卫星-着丝点重组率分析,通过杂合后代的比例计算出重组率y的范围是0.05到0.78,平均值为0.41,发现在栉孔扇贝的某些染色体上存在交叉干涉现象。假设完全干涉的条件下,计算出微卫星-着丝点距离范围是3cM-39cM。估算出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子一代的近交系数为0.59。在3个对照组家系中这27个位点全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其中9个位点存在无效等位基因。而在3个雌核发育组中,在CF01,CF02,CF17和CFMSP009这4个位点发现两类纯合子的比例偏离1:1。分析的所有雌核发育后代都只有母本的等位基因,没有发现父本特异等位基因,说明本实验用的雌核发育子代100%为雌核发育个体。3.栉孔扇贝微卫星标记-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着丝粒作图是进一步完善连锁图谱,研究染色体的交叉以及查明减数分裂过程中交叉干涉情况的重要工具。从已发表的栉孔扇贝遗传连锁图谱所有19个连锁群中挑选了137个微卫星标记,利用对照组筛选出90个母本杂合的微卫星标记,研究了这90个微卫星在3个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中的分离,每个家系60个雌核发育子代,通过半四分体分析,完成了19个连锁群的微卫星-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对照组分析结果显示,90个微卫星位点全部符合孟德尔遗传,而雌核发育组中有4.4%的标记偏离两类纯合子1:1分离比。第二次分裂分离比y值范围是0.033至0.778,平均值是0.332,证实了栉孔扇贝某些染色体中存在交叉干涉现象。发现在至少两个家系有分离的42个标记中有1个在不同家系间有差异,表明个别位点在不同家系间的基因-着丝粒重组率有所差异。着丝粒定位结果基本符合栉孔扇贝染色体核型,但在连锁图谱和着丝粒图谱中发现一些位点顺序有所不同。本研究使栉孔扇贝遗传连锁图谱上的信息更加完善,可作为基因组研究富有信息的工具,并为将来扇贝着丝粒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4.皱纹盘鲍微卫星标记多重PCR的开发通过对单个微卫星位点的PCR扩增,6%聚丙酰胺变性凝胶电泳检测微卫星的特异性扩增条带,查清了各个微卫星位点的最佳PCR扩增条件。对筛选出的具有清晰扩增产物,特异性好的位点进行位点的组合扩增,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反应体系、引物浓度等条件摸索出最佳扩增条件。根据不同微卫星扩增产物的条带亮度,调整引物添加量,最终达到较一致的扩增效率。本实验开发了4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微卫星多重PCR扩增体系,提高了基因分型效率。运用CERVUS3.0软件对12个皱纹盘鲍全同胞家系的372个子代进行家系鉴定,验证了这4组微卫星多重PCR在家系鉴定中的效率,发现有4.9%的微卫星出现偏分离,无效等位基因频率为10.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82。仅用1组微卫星多重PCR模拟和家系鉴定的成功率分别为86%和90%,两组则达到100%。结果表明,微卫星多重PCR技术能准确地把任意子代鉴定到各个家系,可以满足大批量家系材料的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5.皱纹盘鲍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利用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对皱纹盘鲍雌核发育二倍体面盘幼虫的DNA进行了基因组扩增,分析了654个AFLP标记的遗传特性,比较了AFLP和微卫星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利用AFLP标记在全基因组水平评价了雌核发育的近交效率以及交叉干涉的频率和强度。所用654个AFLP标记全部符合3:1孟德尔分离比,第二次分裂分离频率y的范围是0.00到0.96,其中23.9%的y值大于0.67,证明皱纹盘鲍中存在交叉干涉现象。654个AFLP标记平均重组率y为0.45,固定指数为0.55,说明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是加快皱纹盘鲍基因纯合程度的有效手段。在完全干涉条件下,AFLP标记-着丝粒遗传距离范围是0.0-47.8cM。AFLP标记-着丝粒重组率y从0到1均匀分布,且没有发现明显的成簇分布。仅有少量标记(4.4%)重组率y大于0.9,说明皱纹盘鲍的交叉干涉程度较低或为中等水平。本实验首次利用海洋贝类幼虫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实现了贝类幼虫的AFLP标记半四分体分析,研究结果为今后皱纹盘鲍的遗传改良和选择育种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6.皱纹盘鲍微卫星标记-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利用紫外线照射精子并用细胞松弛素B(CB)抑制第二极体排放构建了2个皱纹盘鲍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从皱纹盘鲍微卫星连锁图谱上挑选了11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引物合成,利用2个家系筛选出母本杂合的微卫星位点97个,仅用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微卫星标记进行微卫星-着丝粒作图,通过半四分体分析,定位了18个连锁群着丝粒的位置,实现了着丝粒图谱与遗传图谱的完全整合,并发现了皱纹盘鲍中存在复杂的交叉现象。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范围是0.037至0.950,平均值是0.399,说明存在交叉干涉现象。计算出固定指数为0.6,是一代全同胞交配近交程度的2.4倍,说明雌核发育是加快皱纹盘鲍纯合程度的有效方法。对照组分析结果显示,97个微卫星位点都符合孟德尔遗传,而雌核发育组中有5.2%的标记偏离两类纯合子1:1分离比。发现了不同连锁群交叉分布不一致现象。着丝粒位置大部分与核型一致,但在连锁图谱和着丝粒图谱中发现个别位点的位置明显不同。通过对LG2连锁群上的4个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同时检测,进行了皱纹盘鲍染色体的交叉分布研究和连锁分析。雌核发育A家系中共54个个体4个位点的基因型没有缺失,共108条染色体,其中44个无交叉(40.7%),23个单交叉(21.3%),37个双交叉(34.3%)和4个三交叉(3.7%)。然而,对LG6上的4个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同样分析得到了较低的交叉重组率,其中111个无交叉(61.7%),54个单交叉(30%),12个双交叉(6.7%)和3个三交叉(1.6%)。结果表明,皱纹盘鲍不同连锁群的交叉频率和交叉分布都有所不同,皱纹盘鲍中存在交叉干涉现象。实验结果中微卫星标记与着丝粒之间相对距离的信息对遗传连锁图谱着丝粒的整合有重要意义。7.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紫外线照射使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用强度为2561μw/(cm2s)的紫外线(254nm)照射不同时间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结果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卵裂率、早期胚胎存活率和小耳幼虫发生率逐渐减低,照射30s时小耳幼虫发生率降为0。受精后35min,显微镜下观察到有2030%受精卵排出第1极体时,用浓度0.5μg/ml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20min,诱导出刺参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发育速度低于正常二倍体。微卫星分析表明,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率为93.3%。8.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通过紫外线照射使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释放,成功诱导出2个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选用了43个刺参微卫星标记,通过半四分体分析,利用2个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进行了微卫星-着丝粒作图。对照组分析结果显示,只有1个微卫星位点(2.3%)偏离孟德尔遗传规律,而在雌核发育组中,有2个位点(AH058和AH130)偏离两类纯合子1:1分离比。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范围在0.00至0.80,平均值是0.21,固定指数为0.79。微卫星分析结果表明,刺参中存在较弱的交叉干涉现象。固定指数0.79是一代全同胞交配近交程度(0.25)的3.2倍,说明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可能是刺参快速建立纯系的有效途径。假设完全干涉的条件下,计算出微卫星-着丝点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40cM。通过半四分体分析,发现了2个与着丝粒紧密连锁的标记,分别是AH028和AH112。本研究定位了2个雄性连锁群LG3和LG20中着丝粒的位置,实现了刺参遗传连锁图谱部分连锁群着丝粒位置的整合。综上,本研究构建了栉孔扇贝和皱纹盘鲍中高密度微卫星-着丝粒图谱,并将微卫星-着丝粒图谱与微卫星连锁图谱进行整合,确定了连锁群中着丝粒位置。本研究进一步改善了现有遗传连锁图谱,为今后开展与物理图谱的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标记连锁分析,查明贝类连锁群上交换的分布模式以及干涉强度,对于精细遗传图谱的构建,揭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意义。
聂鸿涛,李琪,于瑞海[5](2011)在《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及其早期生长发育》文中指出紫外线照射使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雌核发育二倍体。用强度为2561μW/(cm2.s)的紫外线(254 nm)照射不同时间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结果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增加,卵裂率、早期胚胎存活率和小耳幼虫发生率逐渐降低,照射30 s时小耳幼虫发生率降为0。受精后35 min,显微镜下观察到有20%30%受精卵排出第1极体时,用浓度0.5μg/mL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20 min,诱导出刺参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发育速度低于正常二倍体。微卫星分析表明,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成功率为93.3%。
吴彪,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6](2009)在《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源雌核发育二倍体》文中提出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精子激活栉孔扇贝卵子,运用L9(34)设计不同6-DMAP的处理条件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以雌核发育担轮幼虫为材料,滴片法制备染色体并采用计数法统计倍性,分析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并统计早期胚胎畸形率。结果表明,不同6-DMAP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对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率均有显着影响;早期胚胎畸形率与二倍体的诱导率呈负相关,y=46.632-0.891x(r=-0.813,P<0.01)。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最佳处理条件为:20%~25%受精卵排放出第1极体时,60μg/ml的6-DMAP持续处理25min可得到最高的诱导率为29.5±5.36%。研究结果为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染色体加倍提供了一定的细胞学依据和技术参数。
高荣祥[7](2008)在《栉孔扇贝与太平洋牡蛎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是指利用遗传失活的精子,与正常卵子“受精”,而后通过抑制第一卵裂使单倍体胚胎的染色体加倍从而发育成雌核发育二倍体。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由于雌核发育后代的遗传物质完全来源于母体,因而人工雌核发育可作为确定性别遗传机制、基因-着丝点重组、基因作图以及快速建立高纯合度品系、纯系和克隆的有效手段,在贝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并有望为贝类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本研究以我国北方养殖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对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栉孔扇贝成活与生长特性方面:利用紫外线照射精子遗传失活方法和6-DMAP抑制第二极体的染色体加倍法,诱导出栉孔扇贝的雌核发育二倍体,观测了幼体不同时期的成活率,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卵裂率、早期胚胎成活率、D形幼虫发生率,孵化后3d、6d、9d、12d、15d、18d的幼体成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在生长速度方面,在孵化后3天内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大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在3 d后显着大于对照组。这显示随着致死隐性基因因纯合而被自然排除,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性状可能逐渐优于正常个体。2、栉孔扇贝遗传特性方面:利用紫外线照射精子遗传失活方法和6-DMAP抑制第二极体的染色体加倍法,构建了3个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家系。采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雌核发育家系进行分析,M-C距离通过子代的杂合率来计算。结果发现,当把无效等位基因考虑在内时,所有的微卫星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父本基因的缺失确定了雌核发育诱导的100%成功率。3个家系的基因重组率是0.4-0.64,小于报道的其他种类,而平均重组率是0.53,也就是说雌核发育F1代的纯合率是0.47,大约是近亲交配纯合率(0.25)的2倍,因此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是快速获得纯系的有效手段。三个家系8个位点的M-C距离为13-38cm。M-C距离的确定对于将来栉孔扇贝遗传图谱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3.太平洋牡蛎成活与生长特性方面:利用紫外线照射精子遗传失活方法和6-DMAP抑制第二极体的染色体加倍法,诱导出太平洋牡蛎的雌核发育二倍体,观测了幼体不同时期的成活率,生长速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卵裂率、早期胚胎成活率、D形幼虫发生率,孵化后3d、6d、9d、12d、15d、18d的幼体成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在生长速度方面,在孵化后6天内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大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在6 d后显着大于对照组。这显示随着致死隐性基因因纯合而被自然排除,太平洋牡蛎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性状可能逐渐优于正常个体。
迟长凤,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8](2007)在《用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的细胞学观察》文中指出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细胞学的变化。结果显示:被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照射强度1 500μW/cm2,照射时间60 s)能够与栉孔扇贝卵子正常授精并激发受精活动,但受精卵发育速度较对照组的迟缓;受精卵即将排出第一极体之前用6-DMAP(终浓度50 mg/L)处理35 m in,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至原核形成期,四倍性雌核最终融合,在此过程中精核一直处于凝缩状态,不解凝,不形成雄性原核;到第一次卵裂前期,精核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形式位于两组母本染色体之间,卵裂末期,精核位于两卵裂球之间的卵裂沟上或进入其中一个卵裂球的细胞质中;第二次卵裂过程中,精核仍然以DCB形式滞留于卵裂沟上或其中一个卵裂球中。另外,作者还观察到核物质分离紊乱、染色体多极分离等现象,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王卫军,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9](2007)在《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早期胚胎发育及其倍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作激活源,经6-DMAP加倍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紫外线处理过的精子入卵后发生一次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不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DCB或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中,不与雌原核融合;雌核发育胚胎的发育速度明显滞缓,经6-DMAP处理后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发育同步化;在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过程中,还观察到杂交体、异源三倍体、雌核发育单倍体、雌核发育四倍体。结果为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杨凤影,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毛连菊[10](2007)在《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多聚甲醛固定、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正常发育受精卵和6-DMAP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卵受精过程中纺锤体变化以及雌雄原核的移动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发育受精卵内微管能聚合形成纺锤体并牵引中期染色体移向两极,依次排出第一极体、第二极体,雌雄原核融合为合子核,进行第一次卵裂。雌核发育受精卵内,随6-DMAP处理时间的延长,星体微管消失,纺锤体被拉长变得扁平,最终导致中期纺锤体解散,第二极体的形成被抑制;6-DMAP处理过程中,受精卵中的精核始终处于皮层区域,不能形成雄原核,雌原核和精核几乎不移动,去除6-DMAP后,雌原核和精核恢复移动,但移动速度与对照组相比要慢。
二、栉孔扇贝人工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栉孔扇贝人工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胚胎的SNP标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2 结果 |
2.1雌核发育胚胎细胞的单倍体率 |
2.2全基因组扩增产物的SNP分型效率评价 |
2.3雌核发育胚胎的SNP位点分析 |
3 讨论 |
(2)电刺激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雌核发育的参数优化及细胞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海洋贝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研究概况 |
1.海洋贝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2.海洋贝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原理和方法 |
3.人工诱导哺乳动物的孤雌活化 |
4.电刺激法诱导孤雌活化的研究进展 |
5.染色体倍性的检测及早期胚胎的细胞学研究 |
6.雌核发育在遗传育种中的意义和应用 |
7.雌核发育的生物学特性 |
8.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章 电刺激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及相关参数的优化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不同浓度电刺激缓冲液对雌核发育诱导率的影响 |
2.2 电刺激缓冲液种类对雌核发育诱导率的影响 |
2.3 场强对雌核发育诱导率的影响 |
2.4 卵子密度对雌核发育诱导率的影响 |
2.5 最优电刺激参数的筛选 |
3.讨论 |
3.1 电刺激法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可行性 |
3.2 各个电刺激条件对诱导效果的影响 |
3.3 面临的问题 |
第三章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早期胚胎的细胞学观察与染色体倍性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雌核发育早期胚胎的细胞学观察 |
2.2 倍性检测 |
3.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人工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雌核发育胚胎的基因位点纯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海洋贝类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
1.1.1 天然雌核发育现象 |
1.1.2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
1.1.3 海洋贝类人工雌核发育研究 |
1.2 人工雌核发育的诱导原理及方法 |
1.2.1 精子的遗传失活 |
1.2.2 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 |
1.2.3 雌核发育后代的倍性鉴定 |
1.3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
1.3.1 全基因组扩增的概念 |
1.3.2 全基因组扩增的方法 |
1.3.3 MDA 全基因扩增的特点及应用 |
1.4 SNP 标记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4.1 SNP 的概念及特点 |
1.4.2 SNP 的检测方法 |
1.4.3 SNP 标记在水生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紫外灭活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单倍体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不同紫外照射时间对受精率的影响 |
2.2.2 不同紫外照射时间对卵裂畸形率和胚胎存活率的影响 |
2.2.3 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3.1 紫外灭活精子的最适辐射剂量 |
2.3.2 紫外适辐对精子受精能力的影响 |
2.3.3 精子遗传失活的不同步性 |
第三章 栉孔扇贝单个胚胎全基因组扩增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胚胎细胞的荧光染色观察 |
3.2.2 扩增产物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3.2.3 SNP 标记对扩增产物质量评价结果 |
3.3 讨论 |
3.3.1 单个胚胎全基因扩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3.2 全基因组扩增的高覆盖度和高保真性 |
3.3.3 单个胚胎全基因组扩增的效率 |
第四章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胚胎的基因位点纯合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雌核发育胚胎的基因位点纯合性分析 |
4.2.2 SNP 标记在雌核发育后代中的传递与分离情况 |
4.2.3 基因位点纯合化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后代的遗传检测 |
4.3.2 雌核发育胚胎的基因位点纯合性 |
4.3.3 灭活精子在授精过程中的行为 |
4.3.4 雌性亲本基因位点在雌核发育后代中的传递与分离 |
4.3.5 人工雌核发育与纯系建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两种经济贝类和刺参微卫星—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分子标记技术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 常用 DNA 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 |
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1.2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
1.3 微卫星 DNA |
1.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1.5 表达序列标签 |
1.6 单核苷酸多态性 |
2 分子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2.1 遗传多样性研究 |
2.2 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
2.3 亲缘关系的鉴定 |
2.4 遗传图谱的构建 |
2.5 数量性状位点定位 |
2.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二节 海洋贝类人工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
1 贝类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2 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原理和方法 |
2.1 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 |
2.2 卵子染色体的二倍化 |
3 雌核发育贝类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 |
3.1 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 |
3.2 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
4 雌核发育在贝类遗传育种中的意义和应用 |
4.1 快速建立纯系与优良品种培育 |
4.2 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4.3 确定性别决定类型 |
4.4 基因-着丝粒重组 |
第三节 着丝粒作图的原理方法与研究进展 |
1 水产动物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2 着丝粒作图的原理和方法 |
3 基因-着丝粒作图研究进展 |
4 着丝粒作图的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及着丝粒作图研究 |
第一节 栉孔扇贝微卫星标记多重 PCR 的开发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家系构建及样品固定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栉孔扇贝微卫星标记筛选 |
1.4 PCR 扩增及反应条件优化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微卫星多重 PCR 在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
2.2 微卫星多重 PCR 遗传分离模式 |
3 讨论 |
3.1 多重 PCR 在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
3.2 多重 PCR 的无效等位基因与偏分离位点 |
第二节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雌核发育家系的构建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
1.4 微卫星-着丝粒遗传距离计算 |
2 结果 |
2.1 验证孟德尔遗传 |
2.2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
2.3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分析 |
3 讨论 |
3.1 孟德尔偏分离 |
3.2 无效等位基因 |
3.3 重组率与交叉干涉 |
3.4 微卫星-着丝粒作图的意义 |
第三节 栉孔扇贝微卫星标记-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作图家系基因组 DNA 提取 |
1.2 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
1.3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 |
1.4 栉孔扇贝连锁群着丝粒定位 |
2 结果 |
2.1 验证孟德尔遗传 |
2.2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
2.3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 |
2.4 着丝粒定位 |
3 讨论 |
3.1 偏分离标记 |
3.2 无效等位基因 |
3.3 标记-着丝粒重组率 |
3.4 雌核发育近交固定指数 |
3.5 染色体交叉干涉 |
3.6 着丝粒作图 |
4 结论 |
第三章 皱纹盘鲍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及着丝粒作图研究 |
第一节 皱纹盘鲍微卫星标记多重 PCR 的开发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家系构建与样品收集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皱纹盘鲍微卫星标记筛选 |
1.4 微卫星标记优化组合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微卫星多重 PCR 在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
2.2 微卫星多重 PCR 遗传分离模式 |
3 讨论 |
3.1 多重 PCR 的无效等位基因与偏分离位点 |
3.2 多重 PCR 在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
第二节 皱纹盘鲍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雌核发育家系的构建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AFLP 标记分析 |
1.4 标记-着丝粒重组率 |
2 结果 |
2.1 全基因组扩增 |
2.2 孟德尔分离 |
2.3 标记-着丝粒重组率 |
2.4 固定指数 |
2.5 标记分布 |
3 讨论 |
3.1 孟德尔偏分离 |
3.2 重组率 y 值分布与交叉干涉 |
3.3 AFLP 标记成簇分布 |
3.4 雌核发育近交程度 |
4 结论 |
第三节 皱纹盘鲍微卫星标记-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雌核发育家系的构建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微卫星 PCR 扩增与作图标记筛选 |
1.4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分析 |
1.5 皱纹盘鲍连锁群着丝粒定位 |
2 结果 |
2.1 孟德尔分离 |
2.2 雌核发育家系的鉴定 |
2.3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 |
2.4 着丝粒定位 |
2.5 染色体交叉分布与连锁分析 |
3 讨论 |
3.1 孟德尔偏分离 |
3.2 雌核发育近交固定指数 |
3.3 重组率分布与交叉干涉强度 |
3.4 着丝粒作图的意义 |
4 结论 |
第四章 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及遗传学特性研究 |
第一节 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采集 |
1.2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
1.3 DNA 提取及微卫星分析 |
2 结果 |
2.1 精子遗传失活 |
2.2 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 |
3 讨论 |
第二节 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雌核发育家系构建 |
1.2 基因组 DNA 提取 |
1.3 微卫星标记 PCR 扩增与基因型分析 |
1.4 微卫星标记-着丝粒重组率 |
2 结果 |
2.1 孟德尔分离 |
2.2 雌核发育家系的鉴定 |
2.3 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 |
2.4 着丝粒定位 |
3 讨论 |
3.1 孟德尔偏分离 |
3.2 雌核发育近交固定指数 |
3.3 重组率与交叉干涉 |
3.4 微卫星-着丝粒作图 |
4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学术成果 |
课题项目支持 |
(5)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及其早期生长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
1.2.1 紫外线处理精子 |
1.2.2 卵子染色体的二倍化 |
1.3 DNA提取及微卫星分析 |
2 结果 |
2.1 精子遗传失活 |
2.2 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 |
3 讨论 |
(6)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源雌核发育二倍体(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亲贝暂养与精卵收集 |
1.2.2 异源雌核发育的诱导 |
1.2.2.1 授精 |
1.2.2.2 二倍体化诱导 |
1.2.3 染色体的制备与倍性检测 |
2 结果 |
2.1 二倍体诱导率及畸形胚胎率 |
2.2 实验数据方差分析 |
2.3 胚胎畸形率与二倍体诱导率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7)栉孔扇贝与太平洋牡蛎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海洋贝类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贝类人工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二节 人工诱导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原理和方法 |
第三节 贝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 |
第四节 雌核发育贝类的生物学特性 |
第五节 雌核发育在贝类遗传育种中的意义和应用 |
第六节 微卫星在贝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二章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一节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成活与生长特性研究 |
第二节 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遗传学特性研究 |
第三章 太平洋牡蛎雌核发育二倍体成活与生长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8)用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的细胞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亲贝的暂养与精、卵的获取 |
1.2.2 长牡蛎精子灭活及授精 |
1.2.3 雌核发育四倍体的诱导 |
1.2.4 受精卵细胞学观察 |
2 结果 |
2.1 未经6-DMAP处理前的核行为 |
2.2 用6-DMAP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第二极体的核行为 |
2.3 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诱导过程中出现的其它细胞学现象 |
3 讨论 |
3.1 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诱导过程中出现的多极分离与核物质分离紊乱现象 |
3.2 关于精子入卵部位的探讨 |
3.3 灭活异源精子的精核命运 |
(9)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早期胚胎发育及其倍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亲贝暂养与精卵收集 |
1.2.2 紫外线照射精子 |
1.2.3 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 |
1.2.4 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
1.2.5 染色体制备与观察 |
2 结果 |
2.1 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时间 |
2.2 6-DMAP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的核行为 |
2.2.1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核行为 |
2.2.2 两次卵裂过程中的核行为 |
2.3 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中的其他倍性 |
2.3.1 杂交体 |
2.3.2 雌核发育单倍体 |
2.3.3 异源三倍体 |
2.3.4 雌核发育四倍体 |
3 对照组和处理组的染色体观察 |
4 讨论 |
4.1 源精子的选用 |
4.2 雌核发育过程中胚胎发育滞缓现象的分析 |
4.3 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中出现的复杂倍性 |
(10)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第一次成熟分裂过程中微管的变化 |
2.2 第二次成熟分裂过程中微管的变化 |
2.3 6-DMAP对受精卵内雌原核和精核移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的探讨 |
3.2 6-DMAP对受精卵内微管组装的影响 |
3.3 正常发育卵与雌核发育卵内原核移动的情况 |
四、栉孔扇贝人工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胚胎的SNP标记分析[J]. 陈亮,赵柏淞,李玲,商文聪,胡晓丽,包振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电刺激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雌核发育的参数优化及细胞学分析[D]. 商文聪.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3]人工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雌核发育胚胎的基因位点纯合性分析[D]. 陈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6)
- [4]两种经济贝类和刺参微卫星—着丝粒作图及与遗传图谱的整合[D]. 聂鸿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5]刺参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及其早期生长发育[J]. 聂鸿涛,李琪,于瑞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9)
- [6]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源雌核发育二倍体[J]. 吴彪,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3)
- [7]栉孔扇贝与太平洋牡蛎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高荣祥.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8]用6-DMAP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的细胞学观察[J]. 迟长凤,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05)
- [9]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早期胚胎发育及其倍性分析[J]. 王卫军,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7(05)
- [10]6-DMAP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二倍体机理研究[J]. 杨凤影,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毛连菊. 水产学报,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