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会展管理教育发展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石蕾[1](2021)在《G会展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崔颖虹[2](2020)在《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展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简称“广交会展馆”)是国内特大型会展场馆之一,地处广州琶洲,依傍珠江,专为“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建筑而成。广交会展馆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变迁与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重要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承载平台。广交会展馆一直是国内会展产业探索和发展的引领者和领先者。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各项利好政策出台、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全国会展产业进入了新常态,会展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更大型、更先进的展馆纷纷建起。全国各地会展场馆(简称“展馆”)建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已建成的展馆则加大力度不断升级改造,展馆与展馆之间展开了市场争夺大战,广交会展馆无疑也受到了行业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按国际会展业盈利标准-展馆利用率来看,广交会展馆的利用率未能达到盈利标准,展馆经营方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改善和提升目前欠佳的展馆使用率,将是本论文研究和解决的最重要核心问题。因此,本论文将明确以广交会展馆为研究对象,以展馆未来五年发展经营战略为研究核心内容,通过利用PEST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SWOT分析、基本战略定位等理论工具,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广交会展馆进行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总结得出广交会展馆的优势与劣势和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找出广交会展馆的差异化特点,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具体战略措施方案,旨在全方面提升展馆综合实力,实现优化展馆利用率的最终目的,为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外会展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陆健健[3](2017)在《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安全问题本身由来已久,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新空间、新环境下信息安全领域衍生出的新生领域,核心在于切实把握网络时代的本质规律,厘清网络时代给信息安全带来的根本性影响,继而立足我国各方面现实,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和再研究。今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鉴于此,本文积极呼应习总书记的科学论断,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即网络时代的本质规律是什么?网络时代给中国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是什么?如何体系化的应对威胁?等三个问题,问题之间逐一相扣,环环递进,力求在理论性上兼顾前沿和深度,在实践性上突出落地,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明确的可验证性和可操作性。关于网络时代本质规律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空间的概念特点入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网络空间外延内涵给出界定。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时代衍生的信息主权、信息边疆、信息国防等诸多新兴概念的基本内涵,梳理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在本质规律基础上,提炼出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即本文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关于网络时代带来威胁的问题,本文重点立足实际案例,从潜在、现实和长期三个层面梳理了 12类威胁,涉及产业模式、核心设备、技术标准、思想文化、规则制定、系统运行、体系支撑、网络安全、法理博弈、意识形态、舆情控制、宣传导向等各个方面,基本覆盖威胁程度深、影响大的主要领域,形成了较为具体的问题清单。关于如何系统解决的问题。战略层面在综合比较各类战略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采取“自主合作型”发展战略,以“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信息空间及空间中各类设施、系统、数据等的安全;能够有力支撑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网络空间的健康、繁荣、有秩序;能够有力支撑我国整体战略利益的维护和拓展”为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自主可控等5条战略实现的途径。机制层面,在分析现有机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纵向自上而下,运转顺畅,横向关系清晰,无缝衔接的层级化组织领导机制”;“分类建设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管理运行机制”;“在领导体系、资源共享、安防行动、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力量建设等多个层面展开的军民融合机制”;“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区域合作组织为平台,以立法和国际联合信息空间反恐为载体的国际合作机制”。法律层面,在分析网络时代对信息安全立法冲击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模式,客观审视我国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立法的不足,提出信息安全立法的指导思想、原则模式、基本立法构想等。技术层面,在传统安全防护技术之外,还重点研究了追踪溯源技术和战略威慑技术,力争形成攻防一体的技术体系。人才层面,从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赵富森[4](2016)在《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减弱,新兴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上升压力加大。会展业作为服务贸易中重要的新产业,在促进贸易增长、技术交流、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中国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挥会展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加快中国由“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的转变,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业发展之路是会展工作者和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本研究以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路径研究为主线,通过梳理会展业相关理论知识,对比分析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会展业之间的差距,理顺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综合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中国会展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创新性地基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力求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有更加清晰地把握。同时,定量化研究中国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客观预测中国会展业未来趋势也是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本研究认为,中国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会展规模不断扩大,展览面积也不断提升,场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而言,依然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地区差异明显,时空分布不均衡;缺失全国性行业组织,自律性有待提高;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展会服务水平较低;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缺失,规范性不足;政府和市场地位不突出,市场化程度低;参与国际化程度低,对外竞争力不强;粗放型扩张导致会展质量较低,会展文化亟待提升;盲目投资加剧资源浪费,会展创新性不够。本研究指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会展业要走出发展困局,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统筹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别对待地区差异性;建立全国统一的会展管理机构,推动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转变;加快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队伍,打造优质会展服务团队;建立健全会展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会展法治化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间的协调关系,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会展国际话语权;推进集约型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互联网+会展”行业趋势,提高会展创新能力。诚然,中国会展业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与压力,但更多的是未来发展的机遇。面对“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中国会展业理应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力争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增长新动力,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姚宇华[5](2013)在《基于制度视角的大学个性缺失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的支撑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些年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学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学科设置日趋齐全、民办大学重新崛起以及大学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等方面。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的办学水平,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大学发展的支持力度,自二十世纪末相继实施的“211”、“985”工程,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政策保障。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层次的大学均刻意追求“高”、“大”、“全”的办学目标,大学的发展缺乏自身个性和特色,呈现千校一面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给我国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阻碍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的个性,促进大学多样性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整理相关参考文献资料,归纳大学个性的内涵、大学个性缺失的表现,从制度视角分析大学个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及建议。从我国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个性缺失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上“趋同”、发展定位上“求高”、发展规模上“求大”和学科发展上“求全”等四个方面。同时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细胞之一,其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制度理论从外部环境和大学的关系上认为大学个性的缺失主要受到了三种类型制度的影响,分别为强制性制度、模仿性制度和规范性制度。强制性制度主要是指由于政府对权力的偏好,通过颁布一些对大学发展具有强制性作用的制度对大学进行管理,如政府对大学强制实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模仿性制度主要是大学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往往选择模仿周围一些较为成功的大学,如我国不同层次大学对“211”、“985”工程的模仿和追求等;规范性制度主要是大学受到社会认同等价值观念方面的压力,一般会主动遵守某些不具强制性的规范制度,如大学排名对大学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大学基于发展的考虑,往往会追求更高的排名,并会主动根据大学排名相关指标体系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此外,文章还谈到了导致大学缺失的制度变迁之所以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我国大学个性缺失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发展我国大学的个性,我们应该从外部制度环境和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采取理顺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加强大学和社会的联系、制定现代大学章程及实现大学学术本位的回归等政策措施。
刘敏[6](2013)在《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着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某涉嫌轮奸被拘”一案引出“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社会问题。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3.67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8%。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增长率超过了我国GDP增长率,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所论述的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包括借鉴国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经验,总结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经验,同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的调查结果为实例,重点提出“抓好家庭教育、加强文明社区建设、发挥学校育人作用、发挥团组织先进作用、健全立法、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政法部门职能发挥”等七条对策,探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它是由个人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引发的。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维护和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清除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和条件,在全社会形成未成年人犯罪的管理、控制、感化、教育、挽救的系统网络,特别是对闲散、失学、退学、失足未成年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刘基昌[7](2012)在《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以“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例》文中提出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实体的文献资源建设,也包含虚拟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同时也不能忽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一所学校若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强化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否则就如同无源之水,难以为继。伴随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各高校在学科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众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解决之道。虽然这些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并没有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来考虑,也不能体现出学科信息资源普遍联系的特点,更无法体现在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观念,所以本文尝试引入知识地图这一知识管理工具,希望可以促进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本文首先介绍、总结了当前学者关于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知识地图的类型、功能等知识,并将知识地图方法和现有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方法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分析了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提出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功能模块、实现机制、实现方案等内容。为了验证知识地图工具在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本文选择会展经济与管理这一新兴的、综合的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在Mind Manager软件的辅助下,阐述了该学科专业简介、文献资源、音视频资源、相关院校及研究人员、学科讨论组、学科与行业动态、相关网站、用户推荐、同级学科等资源的分类架构及其链接。之后对该案例进行了分析,表明相对于已有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方法,知识地图工具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科信息资源之间整体的、联系的和用户参与的观念。之后针对案例研究中的不足,从课程设置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这两个角度探讨了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和与之相关的学科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综合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但可以表明知识地图工具可以应用于学科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体现了知识地图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广泛性,及其在挖掘隐性知识、知识创新、开展合作中的优势。而且可以发现作为研究对象的会展经济与管理这一学科所具有的新兴学科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体现出该学科与其它众多学科在课程设置、研究领域上的联系和交叉。
王微斯[8](2009)在《关于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会展行业专业化管理人才需求的扩大,会展管理规范化和职业化的呼声随之提高。为了与此相适应,会展管理的职业化教育也逐步引起了关注。发展会展教育,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搞好会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会展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吴喆[9](2008)在《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贡献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却一直不重视安全管理,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建筑业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工程建设的巨大投资和从业人员规模使得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损失异常巨大,不但使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得不到体现,而且造成建筑行业本身的亏损。该论文按照从实践认识到理论方法探索,再到实践运用的基本逻辑与线索,探讨了建筑企业如何在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下,确定工程项目的事故损失、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找出建筑安全管理的重点因素,从而更好的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控制。首先,在阐述了建筑安全管理的相关定义之后,分析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说明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从而引出了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然后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使建筑企业更清楚的认识自身的不安全因素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影响。其次,逐章分析了建筑安全事故及损失、安全管理投入、安全管理效益的概念、分类及其定量计算公式,并对不便直接统计计算的指标进行了估算;设计了将建筑企业安全效益分析相关的指标进行汇总的“建筑企业安全效益表”,并希望通过此表,能使建筑企业更直观的评价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增加安全管理投入的主动性。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因该论文的局限性而没有能够深入探讨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郭巍[10](2008)在《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未来会展行业工作中所需能力和素质而开设,与我国会展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实现我国会展事业腾飞的根本途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培养会展人才的中坚力量的高等院校,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对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完善。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与办学形式不同,又呈现出各种探索的特点.尽管吸取了传统教育和国外会展教育的营养,走上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路。然而,在当前高等院校会展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教育在有些方面滞后于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展实践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这种滞后性又集中地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因此,对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继续探索与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怎样进行继续探索,改革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呢?这就要分析开设会展专业学校的办学实际和课程设置现状,对原有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扬弃”、重组与创新。本文在分析了国内一些开设高校会展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特点,分析目前各大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成果,提出一些适合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二、我国会展管理教育发展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会展管理教育发展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2)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说明 |
1.3 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外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径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广交会展馆情况介绍 |
2.1.1 概况 |
2.1.2 发展历程 |
2.1.3 经营现状 |
2.2 广交会展馆资源分析 |
2.2.1 人力资源 |
2.2.2 有形资源 |
2.2.3 无形资源 |
2.3 广交会展馆能力分析 |
2.4 广交会展馆核心专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潜在竞争者威胁 |
3.2.2 行业竞争情况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客户讨价还价情况 |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情况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国内外展馆情况 |
3.3.2 展馆具体情况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展馆优势分析 |
4.1.2 展馆劣势分析 |
4.1.3 展馆机会分析 |
4.1.4 展馆威胁分析 |
4.1.5 SWOT分析矩阵 |
4.2 基本战略选择 |
4.3 差异化战略 |
4.3.1 会展组合模式经营(自办展+引入展) |
4.3.2 智慧展馆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 |
5.1 目标细化和分解 |
5.1.1 明确展馆定位和制定阶段发展计划 |
5.1.2 革新经营思维和提升展馆利用率 |
5.1.3 打造“线上线下+对内对外”展会 |
5.2 资源调动配置 |
5.2.1 优化机构职能和健全各管理制度 |
5.2.2 注重展馆营销和促销战略 |
5.2.3 建设展馆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
5.2.4 改善及优化展馆服务软件和设施硬件 |
5.2.5 加强人才培养和探索产学研合作 |
5.2.6 丰富增值服务和打造展馆平台功能 |
5.3 评价管理体系建设 |
5.3.1 评价调查体系 |
5.3.2 展馆标准体系 |
5.3.3 财务管理体系 |
5.3.4 企业管理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交会展馆A区各展厅参数 |
附件2 :广交会展馆B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3 :广交会展馆C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4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主办单位) |
附录5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参展商)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 新时期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
(二) 新规律新威胁下牵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
(三) 新对抗新环境下掌握未来大国博弈主动权的需要 |
二、论文选题依据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五、论文的总体框架与结构安排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论文的主要创新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空间和信息安全的特征 |
一、网络空间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 网络空间的基本概念 |
(二) 网络空间的主要特性 |
(三) 网络空间的发展趋势 |
二、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
(一) 信息主权的概念内涵 |
(二) 信息边疆的概念内涵 |
(三) 信息国防的概念内涵 |
三、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 |
(一) 信息海量膨胀,信息处理识别难度大 |
(二) 信息用户数量剧增,信息安全服务对象复杂 |
(三) 信息传递渠道快捷,信息管控难度大 |
(四) 网络空间成为霸权主义发力的新领域 |
(五) 网络空间军事化势头明显 |
四、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一) 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
(二) 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
(三) 对国家军事安全的影响 |
(四) 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
第二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
一、美长期占据信息技术上游资源,我信息安全存在被釜底抽薪潜在威胁 |
(一) 在产业模式上复制强敌 |
(二) 在基础设备上依赖西方 |
(三) 技术标准上跟随西方 |
(四) 在思想文化上受制西方 |
二、美国正在形成网络空间霸权,我国面临网络被控的现实威胁 |
(一) 我国在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中无法发声 |
(二) 我国网络系统存在根本隐患 |
(三) 我国国家运行支撑体系存在较大风险 |
(四) 我国面临被大量渗透的现实威胁 |
(五) 我国在法理博弈中存在劣势 |
三、美国凭借网络实施文化渗透,我政权稳定面临长期威胁 |
(一) 通过社交网站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
(二) 培植网络水军控制社情民意 |
(三) 通过反动网站恶意宣传和策动事件 |
第三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战略支撑 |
一、信息安全战略制定的几点考虑 |
(一) 体系性 |
(二) 借鉴性 |
(三) 针对性 |
(四) 特色性 |
二、信息安全战略模式 |
(一) 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类型 |
(二) 中国信息安全战略模式选择 |
三、信息安全战略目标 |
(一) 防好信息空间 |
(二) 用好信息空间 |
(三) 管好网络空间 |
(四) 支撑其他空间 |
四、信息安全战略方针 |
(一) 积极防御,攻防兼备 |
(二) 打牢基础,体系发展 |
(三) 导向清晰,内外并重 |
(四) 预留弹性,稳定推进 |
五、信息安全战略实现途径 |
(一) 与信息化战略嵌入式推动 |
(二) 充分调动整合各方资源 |
(三) 坚持以自主可控 |
(四) 对现有能力进行挖掘和催化 |
(五)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第四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机制支撑 |
一、组织领导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二、管理运行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三、军民融合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四、国际合作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第五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法律支撑 |
一、网络时代对信息安全立法带来的冲击 |
(一) 信息安全威胁主体多元化 |
(二) 信息安全威胁手段多样性 |
(三) 信息安全威胁行为隐蔽性 |
(四) 信息安全威胁过程不确定性 |
二、美国引领信息安全立法的势头强劲,争夺信息安全主导权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
(一) 法规政策主题明确,法规架构初成体系 |
(二) 建设路线日渐清晰,法规施行延展有序 |
(三) 安全法规多边介入,网络军控预留伏笔 |
三、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现状及不足 |
(一) 缺少针对性的法规依托 |
(二) 推进信息安全科学发展需要顶层法规的支撑和牵引 |
(三) 日趋常态的信息安全行动呼唤完善的制度保证 |
四、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模式 |
(一) 建设指导 |
(二) 基本原则 |
(三) 立法模式 |
五、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基本构想 |
(一) 国际法规构想 |
(二) 国家法规立修构想 |
第六章 中国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 |
一、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
(一) 主机安全技术 |
(二) 网络安全技术 |
(三) 数据安全技术 |
二、追踪溯源技术体系 |
(一) 通用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
(二) 匿名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
三、战略威慑技术体系 |
(一) 信息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
(二) 威慑反制技术 |
第七章 中国信息安全的人才支撑 |
一、人才结构需求分析 |
(一) 信息安全人才特点 |
(二) 信息安全人才构成分类 |
(三) 信息安全人才素质结构 |
二、人才建设培养模式分析 |
(一) 合理统筹顶层设计,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
(二) 科学探索联培模式,拓宽交流选拔渠道 |
(三) 创新构建管理模式,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着作 |
中文论文 |
英文着作 |
英文论文 |
网络资源 |
(4)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会展业现状研究 |
二、地区会展业发展状况研究 |
三、会展产业集聚研究 |
四、会展业发展路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会展业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会展业的基本概念界定 |
一、会展 |
二、会展活动 |
三、会展产业 |
四、会展经济 |
五、会展文化 |
第二节 有关会展业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交换理论 |
二、Ap的社会交换过程模型 |
三、区位选择理论 |
四、增长极理论 |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会展业的建设进程 |
第一节 中国会展业的起源 |
一、传统会展 |
二、现代会展 |
第二节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
一、总体发展形势 |
二、会展经济带发展形势 |
三、省(市、直辖区)发展形势 |
四、UFI认证情况 |
第三节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
一、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创新发展 |
二、绿色会展将成为发展趋势 |
三、专业展成为行业主流 |
第四节 中国会展业的成功模式 |
一、大型产品贸易会展——以“广交会″为例 |
二、轻工产品贸易类会展——以“义博会”为例 |
三、旅游会议类会展——以“西博会”为例 |
四、会展业的城市名片效应——以“博鳌亚洲论坛”为例 |
第四章 中国会展业的相关量化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分析 |
一、城市产业结构内涵 |
二、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理论关联 |
三、会展业与产业结构转型 |
四、会展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机制 |
五、会展业与城市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研究 |
六、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基于L-Q灰色预测模型的中国会展业发展趋势分析 |
一、中国会展业的规模分析 |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会展业的规模预测 |
三、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地区差异明显,时空分布不均衡 |
二、缺失全国性行业组织,自律性有待提高 |
三、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展会服务水平较低 |
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缺失,规范性不足 |
五、政府和市场地位不突出,市场化程度低 |
六、参与国际化程度低,对外竞争力不强 |
七、粗放型扩张导致会展质量较低,会展文化亟待提升 |
八、盲目投资加剧资源浪费,会展创新性不够 |
第六章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会展业发展模式 |
一、政府推动型模式—以德国为例 |
二、市场主导型—以新加坡为例 |
三、政府市场结合型—以美国、法国为例 |
第三节 世界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模式 |
一、日内瓦的互动效应 |
二、维也纳的互动效应 |
三、巴黎的互动效应 |
四、纽约的互动效应 |
第四节 世界会展业发展趋势 |
一、将更加关注现代科技与实物展览的结合,持续秉承环保观念 |
二、会展内容将更加细化、体现专业性,会展一体化增强 |
三、国际化运作进程加快,会展规模不断扩大 |
四、会展中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多极化发展趋势明显 |
第五节 世界会展业对中国的启示 |
一、明确政府在会展业的职能与定位 |
二、健全会展业相关法律规范 |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
四、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 |
五、加强会展业专业人才的培训 |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统筹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别对待地区差异性 |
二、建立全国统一会展管理机构,推动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转变 |
三、加快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队伍,打造优质会展服务团队 |
四、建立健全会展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会展法治化进程 |
五、理顺政府与市场间的协调关系,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
六、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会展国际话语权 |
七、推进集约型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八、顺应“互联网+会展”行业趋势,提高会展创新能力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学术成果情况 |
(5)基于制度视角的大学个性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二节 问题研究的价值分析 |
一、理论价值分析 |
二、实践价值分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二章 大学个性、制度的内涵界定 |
第一节 个性的概念 |
第二节 大学个性的概述 |
一、关于大学个性不同的概念 |
二、大学个性与大学办学特色的概念比较 |
第三节 大学个性的具体表现 |
一、自由的精神和充分的自治权利 |
二、独立自主的人格和高雅的气质 |
三、卓越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学校文化 |
四、富有特色的一流学科 |
五、拥有一位魅力彰显、个性十足的校长 |
第四节 制度的内涵 |
一、制度的不同定义 |
二、关于导致大学个性缺失的制度内涵界定 |
第三章 大学个性缺失的表现 |
第一节 管理模式上的“趋同” |
一、大学管理模式的变迁 |
二、我国大学管理模式的“趋同” |
第二节 发展定位上的“求高” |
一、大学发展定位的内涵及作用 |
二、我国大学发展定位争相“求高” |
第三节 发展规模上的“求大” |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 |
二、大学发展规模盲目“求大” |
第四节 学科发展上的“求全” |
一、我国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 |
二、大学学科发展的“求全”趋势 |
第四章 制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个性缺失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强制性制度对大学自由与自治的干预 |
一、强制性制度概述 |
二、强制性制度示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发展的历程 |
第二节 模仿性制度对大学风格与特色的制约 |
一、模仿性制度概述 |
二、模仿性制度示例:大学对“985”、“211”工程的模仿和追求 |
第三节 规范性制度对大学人格与气质的影响 |
一、规范性制度概述 |
二、规范性制度示例:大学排名对大学个性发展的规范作用 |
第四节 案例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发展为例 |
一、案例院校选取缘由 |
二、三所院校的发展历程概述 |
三、案例分析 |
第五章 大学个性缺失消解的制度创新 |
第一节 改善外部制度环境 |
一、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政府行政主导让位于大学自治,建立共同治理制度 |
二、加强大学与社会联系: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大学与社会的合作关系 |
三、完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制度 |
第二节 创新大学内部管理体制 |
一、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制定现代大学章程,落实大学法人制度 |
二、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大学学术本位的回归 |
三、以个性立校:重视大学的战略规划,强化分类发展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范围 |
1.3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国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经验 |
2.1 美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经验 |
2.2 英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经验 |
第三章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做法 |
3.1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探索实践 |
3.2 天津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做法 |
3.3 滨海新区大港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法律需求 |
第四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措施与对策 |
4.1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4.1.1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首要因素 |
4.1.2 滨海新区大港引导家庭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疏导 |
4.2 文明社区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
4.2.1 环境因素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 |
4.2.2 大港在文明社区建设中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 |
4.3 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 |
4.3.1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六五”普法的重中之重 |
4.3.2 大港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做法 |
4.4 共青团组织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4.5 健全立法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 |
4.5.1 国外未成年人立法相关情况 |
4.5.2 我国未成年人立法沿革 |
4.6 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手段 |
4.6.1 完善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性 |
4.6.2 大港审判管理委员会探索少年司法制度 |
4.6.3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
4.6.4 大港审判管理委员会重视未成年罪犯的心理疏导 |
4.7 政法部门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各种犯罪 |
4.7.1 政法部门有义务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空间 |
4.7.2 做好未成年人罪犯的改造工作 |
第五章 总结展望 |
5.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展望 |
5.2 未成年人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重点 |
结束语 |
附表一 未成年人法制宣传调查问卷 |
附表二 未成年人家长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以“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
1.2.2 知识地图研究 |
1.3 主要内容与逻辑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地图概述 |
2.1 学科内涵及其界定 |
2.2 学科建设 |
2.2.1 学科建设的内涵 |
2.2.2 当前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 |
2.2.3 当前已涉及到的学科建设的方法与对策 |
2.3 学科信息资源建设 |
2.3.1 当前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2.3.2 当前已涉及到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与对策 |
2.4 知识地图 |
2.4.1 知识地图的思想起源及内涵 |
2.4.2 知识地图的类型 |
2.4.3 知识地图的功能 |
2.5 知识地图方法与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结合 |
2.6 知识地图方法与现有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方法的比较 |
2.6.1 隐性知识的挖掘 |
2.6.2 知识的创新 |
2.6.3 充分的合作 |
第三章 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设计与实现 |
3.1 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3.1.1 整合相关实体资源 |
3.1.2 提供方便有效的信息浏览 |
3.1.3 有效挖掘隐性知识 |
3.2 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 |
3.3 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功能模块 |
3.3.1 前台用户界面 |
3.3.2 后台管理界面 |
3.4 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现机制 |
3.4.1 用户验证机制 |
3.4.2 统一认证机制 |
3.4.3 统一检索机制 |
3.4.4 知识推送机制 |
3.5 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实现方案 |
3.5.1 建立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框架 |
3.5.2 界面集成与个性化定制 |
3.5.3 知识表示 |
第四章 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对象的选取 |
4.1.1 会展经济的概念 |
4.1.2 发展会展经济的意义 |
4.2 知识地图工具在案例研究中的应用 |
4.2.1 选择学科 |
4.2.2 资源分类构架及链接 |
4.2.3 文献资源构架及链接 |
4.3 应用分析 |
4.3.1 整体的观念 |
4.3.2 联系的观念 |
4.3.3 用户参与的观念 |
4.4 应用的扩展 |
4.4.1 课程设置的角度 |
4.4.2 科研人员的角度 |
4.5 检索的角度 |
4.6 基于知识地图的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比较优势及启示 |
4.6.1 比较优势 |
4.6.2 启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成果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关于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培养的现状 |
二、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培养的发展策略 |
(一) 我国会展专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
1、规范教学体系, 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
2、加强会展专业的教材建设。 |
3、严格控制会展专业的数量。 |
4、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二) 我国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发展策略 |
1、做好会展培训市场的发展。 |
2、抓好会展企业在职人员培训教育。 |
3、完善会展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制度。 |
(9)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
1.1.2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 |
1.1.3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企业内部因素 |
2.1.1 人的不安全行为 |
2.1.2 物的不安全状态 |
2.1.3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
2.1.4 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
2.2 企业外部因素 |
2.2.1 政府因素 |
2.2.2 设计机构因素 |
2.2.3 行业协会因素 |
2.2.4 保险制度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事故及其损失分析 |
3.1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事故的分类 |
3.2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 |
3.2.1 发生事故的时间规律 |
3.2.2 发生事故人员的年龄规律 |
3.2.3 发生事故的环境规律 |
3.3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事故的经济损失 |
3.3.1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的概念 |
3.3.2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的分类 |
3.4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事故损失的计算 |
3.4.1 直接损失 |
3.4.2 间接损失 |
3.5 本章小结 |
4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投入分析 |
4.1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投入的概念 |
4.2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投入的影响因素 |
4.3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投入现状分析 |
4.4 建筑企业合理安全投入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效益分析 |
5.1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效益的概念 |
5.1.1 安全效益 |
5.1.2 安全投入与效益的关系 |
5.2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经济效益 |
5.2.1 减损效益 |
5.2.2 增值产出效益 |
5.3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非经济效益 |
5.4 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会展业存在问题 |
1.1.3 我国高等院校会展教育发展现况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课程 |
1.4.2 课程设置 |
1.4.3 会展业与会展专业 |
第2章 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2.1 课程结构分析 |
2.2 课程内容分析 |
第3章 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分析 |
3.1 课程设置与会展人才需求 |
3.1.1 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的关系 |
3.1.2 会展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及展望 |
3.1.3 现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
3.2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
3.2.1 培养目标的特性分析 |
3.2.2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间的差距 |
3.3 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 |
3.3.1 实践教学比重过小 |
3.3.2 缺乏校企合作 |
3.3.3 课程设置缺乏职业证书指导 |
3.4 课程设置与师资 |
3.4.1 从事会展管理研究的专业教师过少 |
3.4.2 在岗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3.5 课程设置与教材 |
3.5.1 理论性不足 |
3.5.2 盲目照搬 |
第4章 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思路 |
4.1 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
4.1.1 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培养方案是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
4.1.2 社会需求、学校条件是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 |
4.1.3 学科发展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
4.2 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
4.2.1 综合性原则 |
4.2.2 能力培养为导向原则 |
4.2.3 突出特色原则 |
4.2.4 适应性原则 |
4.2.5 循序渐进的原则 |
4.3 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对策 |
4.3.1 多渠道,深入了解会展人才需求 |
4.3.2 优化培养目标 |
4.3.3 调整培养模式,强调实践环节 |
4.3.4 师资结构优化 |
4.3.5 提高教材质量教材 |
4.4 我国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会展管理教育发展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G会展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石蕾. 广西大学, 2021
- [2]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D]. 崔颖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 陆健健. 南京大学, 2017(05)
- [4]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赵富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5]基于制度视角的大学个性缺失研究[D]. 姚宇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6]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D]. 刘敏. 天津大学, 2013(01)
- [7]基于知识地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以“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例[D]. 刘基昌. 天津师范大学, 2012(10)
- [8]关于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王微斯. 现代商业, 2009(11)
- [9]建筑企业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D]. 吴喆. 重庆大学, 2008(06)
- [10]高等院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郭巍.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