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冀东早前寒武含铁变质岩系类型及其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辰[1](2020)在《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文中认为在收集资料的前提下,通过野外勘查和室内研究工作,理清了该矿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特征,查明了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和矿石质量,利用变差函数对该地区铁矿矿体品位的变化程度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通过磁法精测剖面拟合对深部矿体进行了预测。该矿区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仅村南残山分布有基岩出露,为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黑云变粒岩和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石英砂岩。长城系大红峪组以小角度不整合覆于太古界变质岩系之上,地层呈单斜构造,走向近南北,西倾。太古界变质岩系为一总体走向近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矿区内较大的断裂构造为F1断层破碎带,区内岩浆岩不发育。矿床赋存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地层中,区内可分为3个矿带和1个独立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多为似层状、透镜状,磁铁石英岩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磁铁矿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以集合体或单体形式呈条纹状定向分布。根据石英条纹的宽窄,矿石结构大致可划分细纹状矿石、条纹状矿石和条带状矿石,矿石m Fe的平均品位为20%~30%。该矿矿体具有两次成矿阶段,虽然矿体品位在空间上有不明显的方向性变化,少数矿体部位的品位表现出的相关性也比较差,但是从矿体整体的品位来看,品位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稳定。矿体沿走向方向的变化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规律的变化,一些影响矿体品位的外界因素在矿化阶段对成矿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从磁法精测剖面拟合好的成果图中可以看出地面磁异常是钻孔控制的铁矿体引起,矿体的对应连接及产状与磁法推测一致,没有其他未发现的有一定规模的矿体,Ⅱ矿带、Ⅲ-2及Ⅳ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以大致控制,矿石质量已基本查明,矿体沿走向及倾斜延深方向均呈尖灭态势,矿床已无远景。图17幅;表16个;参78篇。
王树树[2](2020)在《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冀东北地区华北克拉通北缘,长期以来,在该地区发生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化,由于构造变动,在研究区内发育了大量的花岗岩类岩体,这些岩体是我国华北地区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燕山期以来,华北陆块北缘经历了由挤压环境向陆内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因此该时期内的岩体与成矿特征对于分析构造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冀东北一带的部分典型岩体做了详细的调查工作,通过对这些岩体锆石U-Pb年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阶段的岩体特征和成矿特征,探讨岩石形成过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同时分析岩浆与成矿作用对区域构造的响应。通过收集整理冀东北岩体年代学资料发现,冀东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本次研究对象中王土房和麻地岩体形成于早中侏罗纪,岩性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低Sr低Y的特征,缺失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Th、U、Nb、Zr、Hf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δEu负异常,在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有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寿王坟、洼子店、小寺沟和水莲洞岩体则形成于早白垩纪。岩性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为准铝质-过铝质系列,表现出高Sr低Y的特征,缺失Nb、Sr、P、Ti等,富集K、Zr、Hf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δEu异常均不明显,在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有角闪石和金红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侏罗纪形成的王土房和麻地岩体属于同碰撞花岗岩,源于加厚下地壳,白垩纪岩体为同碰撞花岗岩和火山弧花岗岩,且构造环境主要为晚造山期,岩石圈发生伸展垮塌和减薄,岩浆来源主要为壳源,但也有幔源物质的混入。研究区内与岩浆有关的矿床包括麻地稀有金属矿床、洼子店金矿、寿王坟铜多金属矿、小寺沟铜多金属矿和水莲洞铜矿。其中麻地稀有金属矿床为岩浆经过不断的演化作用形成。对于洼子店金矿,岩浆携带地幔深部的成矿物质上侵,同时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量,对于矽卡岩-斑岩型矿床,岩浆通过与围岩之间交代作用提供物质来源,同时提供热量。
安茂国[3](2019)在《山东省苍峄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山东省典型的苍峄铁矿成矿带,西起枣庄市卓山,东至兰陵县宋楼地区,全长约33km,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中,其展布形态受基底褶皱构造控制。带内现探明矿床39处,其中大型3处,中型19处,累计查明铁矿石资源量15.66亿吨。显示了该成矿带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找矿前景。本论文充分利用资料系统收集、关键样品测试、典型矿床解剖、控矿因素分析、成矿规律总结、成矿模式建立、资源远景预测等综合研究手段,按照研究技术路线分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1)通过系统梳理苍峄铁矿带地质、构造、岩浆岩特征、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区域航磁异常与铁矿床的关系,探讨了铁矿成因及找矿模式,基本查明了矿带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确定了矿带主要找矿标志。(2)认为苍峄铁矿为“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黑云母变粒岩”两套含矿变质岩系组合,具有单向序列韵律变化特征。基底褶皱构造是导致矿带重复出现的主要原因,后期断裂作用改造是导致矿带出露不规则的重要原因。据此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和矿区构造发育情况,厘定了区域构造格架为由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的构造体系。(3)推断赋矿岩系延深超过2000m,提出高精度航磁资料可用于磁铁矿赋矿岩系及铁矿床的定位,其定量指标为:近地表赋矿区段,剩余异常ΔT极大值>700nT,总梯度模量ASM>600 nT/m;隐伏矿区段,ΔT极大值>300nT,总梯度模量ASM>100nT/m。(4)圈定了成矿远景区8处,其中A类3个、B类3个、C类2个。预测A级成矿远景区铁矿石资源量4.38亿吨,为今后铁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找矿方向。
刘超[4](2019)在《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处于塔里木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北山裂谷系,一直以来北山裂谷系构造属性及成矿地质特征存在较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北山裂谷系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一直以来都是新疆、甘肃乃至内蒙古重要的成矿区带。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上世纪60年代至2000年之前,区内始终以铁为主要成矿种。2011年以来,在新疆境内—北山裂谷系西段,随着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新矿种,如清白山铅锌矿、清白山东金矿点、聚源钨矿点、大红山铜矿等等,证明该带仍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因而对该区加强找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新疆哈密磁海-黑山梁一带铜多金属矿预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系统的调查,结合室内综合研究,对研究区的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厘定了成矿模式10种。并通过对1:5万化探数据、1:5万航磁数据、1:25万重力数据的重新筛选、处理、成图、分析,以地质背景为基础,总结找矿标志,建立了各类矿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出12处找矿远景区,其中I级找矿远景区3处,II级找矿远景区4处,III级找矿远景区5处。
王明格[5](2019)在《冀东马城BIF型铁矿床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文中提出马城BIFs铁矿床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山海关隆起西南边缘之青龙河断陷带东部,地处河北东部滦南县境内。本文对马城铁矿床的成矿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方法包括流体包裹体测温、主微量\稀土和H-O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建造分析最终确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马城铁矿勘查资料的研究,建立了该矿床三维地质模型,圈定了远景评价区域并对其做出了定性评价。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相关年龄资料数据显示,矿体顶底板黑云变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矿体中钾化混合花岗岩年龄2529±7Ma~2539±8Ma,代表了 BIF的形成年龄和滦县群火山沉积年龄。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马城铁矿变质峰期均一主体温度为250~350℃,后期低温蚀变主体温度为150~200℃,并且各期包裹体温度和盐度变化范围较大,可能代表了后期蚀变具有多期性的特点。马城铁矿主量元素中,SiO2+TFe2O3+MgO平均总含量很高,占到了90%以上,而其它氧化物组分含量很低且Al2O3+TiO2的含量非常低。这均表明马城铁矿石原始形成为较为纯净化学沉积,陆源碎屑物质基本没有参与。矿石中MnO/TFe2O3比值极低,均值为0.002,K2O/Na2O<1,均表现出热水沉积成因特征。马城铁矿Co/Zn、Ni/Zn 比值及其它微量元素特征共同表明,马城铁矿成矿物质与存在于沉积盆地中的火山活动而带来的热液有关。马城铁矿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中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Y正异常以及Y/Ho 比值与现代海水接近,均表明马城铁矿∑REE+Y具有海水特征;强烈Eu正异常则呈现出热液稀土元素特征;(La/Yb)N<1则又表明具有海水与热液叠加混合特征;Ce/Ce*范围变化于0.82-0.95之间,比值<1,无明显异常,则指示马城铁矿形成时总体处于缺氧环境。H-O同位素及δD-δ18O水分析又表明,马城铁矿石石英的形成流体环境与变质水接近。结合成矿年代与火山活动关系,认为马城BIFs铁矿床的形成其成矿物质来源与25亿年前太古代末期海底火山活动期及间歇期所产生的大量热液流体有关,基本与陆源物质无关。火山作用及流体高温加热使处于缺氧环境的海水温度升高,进而形成海水与热液流体叠加的混合流体。混合流体主体温度在250-300℃,混合流体淋滤、萃取原火山冷凝、沉积物中铁、硅物质形成BIF,并伴随有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含铁岩系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表明,马城铁矿与司家营铁矿为大型向斜构造并且在深部存在转折端可能性不大,此区域找矿前景不大。剖面与三维实体模型对比分析,证实马城铁矿Ⅱ号矿体在0线-580m存在合围现象,呈现紧闭倒转褶曲向斜构造特征;Ⅰ号矿与Ⅲ号矿体在23线-1140m标高合围并呈现紧闭倒转褶曲向斜构造特征;物探及钻探推测V矿体在深部已趋于“向形”的转折端。以上发现,证明了马城铁矿存在向斜构造特征。结合地质剖面、三维地质模型及物探资料对马城铁矿床矿区范围内远景展开评价,并最终图定Ⅱ号矿体深部等3个极有潜力远景区。
刘剑[6](2017)在《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文中指出石墨烯及其应用技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过程中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工作是石墨烯产业化瓶颈问题之一,该工作对指导石墨烯产业终端应用和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然而,这方面见诸文献的报道很少。论文选择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矿床学、矿物学、晶体化学与晶体物理学、资源产业经济学、石墨烯制备过程中原料选择及品质控制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方法,引进石墨矿床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这样一个新命题,探讨了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从新视角入手以揭示特定成矿地质条件约束的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下游应用的适用性。论文主要结论:(1)全球鳞片石墨、脉型石墨和土状石墨的形成条件主要是热力学条件、碳源、有机生物、沉积建造等方面。(2)天然石墨成因及石墨化程度决定了石墨晶体的结构、特征及物理化学特征,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对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结构、属性及电化学性能、导电性能有重要影响。(3)鳞片石墨的成因是影响石墨烯属性及电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石墨烯制备过程中氧化-还原产物性能的重要因素。(4)天然石墨都能作为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初始原料,根据赋矿地质条件可以预测石墨矿物对石墨烯下游应用的适用性,且能够预先确定特定地质条件产出石墨矿物制备的石墨烯粉体适合或不适合供给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企业。(5)从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数据库系统、石墨烯资源经济带、区域协调政策、环境法规、行业标准、动态检测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建议。论文创新性表现在:(1)绘制了天然石墨成矿过程框架图,将天然石墨成矿过程概括为“碳质来源+含矿岩石+热力学条件+石墨化”,定义为天然石墨成矿的四要素。(2)构建了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表达式为Ggeo= F(Bat,Flex,Bio,Cor,Com,Thermo)= αBat + βFlex + γBio + δCor +εCom + ζThermo模型限定了成矿地质条件→石墨矿物→石墨烯粉体→石墨烯材料的逻辑关系,以及制备的石墨烯粉体适合或不适合作为石墨烯材料的原料,为石墨烯产业终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3)探索了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具可控性的技术方法,认为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缺陷度、固定碳含量、碳质来源、变质相、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多种因素对其有不同影响,可根据对石墨烯的层数或性能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天然石墨原料。(4)基于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将石墨烯看作战略性矿产资源并提出了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范式。
李俊建,党智财,付超,肖克炎,丁建华,赵泽霖,任树祥,侯占国,方同明,杨俊泉,李磊[7](2016)在《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认为华北陆块晋冀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属和能源矿产资源基地,近年来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使之成为我国重点找矿地区之一,需要对其开展系统的成矿区划和部署研究工作。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将其命名为"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10个成矿亚带,初步建立了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成矿谱系,其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发育和多系统控制的特点,在时间演化上表现为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点,主要成矿期有前寒武纪,寒武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其中晚侏罗-早白垩世是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大爆发期。该带产出的矿床类型复杂多样,与岩浆有关成矿作用有岩浆岩型、斑岩型、矽卡岩型、海(陆)相火山岩型、岩浆热液型和石英脉型,变质成矿作用有沉积变质型、绿岩建造型,层控成因矿床有碳酸盐岩中热液型,沉积成矿作用有海(陆)相沉积型、砂矿型、风化壳型矿床等。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铝土矿、铁、金、锰、钼、铜、铅锌、煤矿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26个重点远景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8](2016)在《华北克拉通的组成及其变质演化》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由五套不同类型的变质岩系组成。克拉通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多期岩浆侵位、多期变质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和深熔作用,岩石已遭受多次不同地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因此华北克拉通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从太古宙到古元古代末的克拉通形成,华北克拉通主要经历了五期区域变质作用。鞍山地区的古—中太古代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尚未获得变质年龄数据。但在TTG岩系中已获得3 560 Ma和3 0003 300 Ma早期的变质年龄。河南鲁山太华杂岩的中太古代斜长角闪岩中获得2 7762 792 Ma和2 6712 651 Ma两期变质作用年龄信息,代表了新太古代早期的变质作用。新太古代麻粒岩-TTG岩系和新太古代花岗-绿岩系都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初的变质作用改造。在古元古代阶段,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在1 9651 900 Ma期间发生了中低压/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局部发生超高温变质,这期变质作用与陆块间的俯冲碰撞及其后的地幔上涌有关。在古元古代晚期(1 8901 800 Ma)在华北克拉通的中部及东部的胶—辽—吉带发生了高压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代表了陆块间的碰撞拼合过程。不同变质岩系类型经历的变质作用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背景。太古宙晚期大量的TTG岩系及呈面状分布的中/低压麻粒岩主要出露在华北克拉通的中北部,普遍具有逆时针的p-T轨迹,反映了地幔柱底板垫托的构造环境。新太古代的花岗-绿岩系在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经历的变质作用多为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反映其发生可能与弧后+地幔柱联合作用的构造背景。古元古代晚期的两期变质作用多表现为高压麻粒岩相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反映了不同陆块(地块)之间碰撞拼合的过程,意味着类似显生宙的板块构造体制已经出现。
孔维琼[9](2015)在《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卡瓦一带铁矿矿集区位于北祁连西段多金属成矿带,是北祁连西段继镜铁山之后沉积变质型铁矿勘查的又一重大突破,区内卡瓦铁矿、双龙铁矿和塔里干沟铁矿均赋存于长城系朱龙关群桦树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中,矿床规模和资源潜力巨大,是典型的沉积变质型铁矿。本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矿体及矿石特征进行了详细叙述,运用岩石学和岩石地层对比的方法分析三个矿床之间的联系及含矿地层的特点,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矿石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及围岩特征,运用前人对铁矿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域成矿特征,对卡瓦一带三个铁矿的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卡瓦一带三个铁矿矿体均赋存于浅变质碎屑岩中,矿体呈层状,矿体分布和产状受控于含矿地层,卡瓦及双龙铁矿矿石类型主要为板岩型赤铁矿、磁铁矿,塔里干沟铁矿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菱铁矿,均属于低品位贫铁矿床,矿床规模大,是典型的沉积变质型铁矿。2.通过对卡瓦铁矿区含矿地层、三个矿区矿石及区内火山岩和变质基底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大致确定区内成矿物质来源既有陆源贡献,又受火山作用影响,初步认为卡瓦一带铁矿矿床类型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型铁矿,与镜铁山铁矿成因基本相同。3.通过地层对比及成因探讨,卡瓦铁矿与双龙铁矿应属同期沉积的同一矿床,受后期构造作用而造成位置变化,双龙铁矿产出较完整,卡瓦铁矿及塔里干沟铁矿区下部火山岩、塔里干沟铁矿含矿地层上部有找矿潜力。4.通过矿床成矿特征和成因分析,建立了卡瓦一带铁矿矿石物相分布模式和成矿模式。
张龙飞,许英霞,高孝敏,李厚民,李立兴,贾东锁[10](2014)在《冀东迁滦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变质作用程度:来自石榴子石的制约》文中认为石榴子石是冀东地区沉积变质铁矿中常见的变质矿物之一。本文采集迁安-滦县地区代表性铁矿中含有石榴子石的岩石样品,对其石榴子石进行电子探针和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得出司马地区为角闪岩相,杏山-黄柏峪一带为角闪岩-麻粒岩相,水厂-大石河地区为麻粒岩相,这与前人对迁滦地区用主要矿物共生组合等来研究变质相的结论相一致;同时迁滦地区沉积变质铁矿中石榴子石的端元组分和晶胞参数a0随变质程度的增加呈规律性变化:司马地区的铁铝榴石+钙铝榴石→杏山-黄柏峪一带的铁铝榴石→水厂-大石河一带铁铝榴石+镁铝榴石,其晶胞参数a0值逐渐减小。因此在沉积变质型铁矿床中,变质矿物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及晶胞参数特征对不同地区的变质程度具有示踪意义。
二、冀东早前寒武含铁变质岩系类型及其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冀东早前寒武含铁变质岩系类型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1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概况 |
1.1.1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1.1.2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成因 |
1.2 高官营铁矿床概况 |
1.2.1 自然地理 |
1.2.2 以往工作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冀东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1.1 变质基底 |
2.1.2 中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盖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卵形构造 |
2.2.2 线型构造带 |
2.2.3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Arb3) |
3.1.2 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 |
3.1.3 新生界第四系(Q) |
3.2 构造 |
3.2.1 地层产状 |
3.2.2 断裂构造 |
3.3 岩浆岩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的空间分布、规模、形态及产状 |
4.2 矿石组构特征 |
4.2.1 矿石构造和结构研究 |
4.2.2 矿石结构构造 |
4.2.3 矿石化学成分 |
4.3 矿石类型 |
4.4 矿床成因 |
第5章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
5.1 统计分布曲线法分析 |
5.2 自然分布曲线法与平差曲线法 |
5.3 各曲线图的绘制及数据的计算 |
第6章 变差函数分析 |
6.1 变差函数 |
6.2 数据的处理和计算 |
第7章 深部成矿预测 |
7.1 磁异常特征 |
7.2 矿区岩矿石磁性参数 |
7.3 矿体与磁法剖面正演拟合进行深部成矿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工作情况 |
2 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2.1 太古宇-早元古界 |
2.2.2 中、新元古界 |
2.3 岩浆活动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构造特征 |
2.5 区域矿产简要特征 |
3 岩浆岩体及其岩石学特征 |
3.1 王土房岩体 |
3.2 麻地岩体 |
3.3 洼子店岩体 |
3.4 寿王坟岩体 |
3.5 水莲洞岩体 |
3.6 小寺沟岩体 |
4 岩体年代学特征 |
4.1 洼子店LA-MC-ICP-MS锆石U-Pb年龄 |
4.2 岩浆年代学特征 |
4.3 区域岩浆活动时空格架 |
5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5.1 岩体主量元素特征 |
5.2 岩体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5.2.1 岩体稀土元素特征 |
5.2.2 岩体微量元素特征 |
6 岩浆成因 |
6.1 低Sr低Y型花岗岩成因 |
6.2 高Sr低Y型花岗岩成因 |
7 岩浆与成矿作用 |
7.1 与岩浆有关的矿床特征 |
7.1.1 麻地稀有金属矿床 |
7.1.2 洼子店蚀变岩型金矿床 |
7.1.3 寿王坟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床 |
7.1.4 小寺沟斑岩型铜矿 |
7.1.5 水莲洞矽卡岩型铜矿床 |
7.2 矿床年代学特征 |
7.2.1 矿床年代学特征 |
7.2.2 区域矿床年代学特征 |
7.3 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
7.3.1 冀东北稀有金属矿床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
7.3.2 冀东北洼子店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
7.3.3 冀东北矽卡岩-斑岩型矿床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
8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 |
8.1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
8.2 岩浆成矿作用 |
结论 |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山东省苍峄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工作进展及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2.1 岩矿石物性参数 |
2.2.2 区域航磁特征 |
3 研究区地质 |
3.1 基底变质地层 |
3.1.1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组合 |
3.1.2 变质岩石及其矿物特征 |
3.1.3 近矿变质岩及其矿物特点 |
3.1.4 变质铁矿有关岩石组合特征 |
3.2 基底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层构造 |
3.3 矿带特征 |
3.3.1 第1 含矿带 |
3.3.2 第2 含矿带 |
3.3.3 第3 含矿带 |
3.3.4 第4 含矿带 |
3.3.5 第5 含矿带 |
3.4 矿石特征 |
3.4.1 化学成分 |
3.4.2 矿物成分 |
3.4.3 结构构造 |
3.4.4 矿石类型及品位 |
3.5 研究区磁异常特征 |
3.5.1 矿带总磁场特征 |
3.5.2 局部异常特征 |
3.5.3 异常解译处理分析 |
4 典型矿床 |
4.1 典型矿床 |
4.1.1 王埝沟铁矿床 |
4.1.2 小闫庄铁矿床 |
4.1.3 大青山铁矿床 |
4.1.4 土山铁矿床 |
4.2 矿带改造恢复 |
5 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
5.1 成矿控制作用 |
5.1.1 地层控制作用 |
5.1.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5.1.3 变质作用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5.2 成矿规律 |
5.2.1 时空分布规律 |
5.2.2 含矿岩石组合规律 |
5.2.3 构造控制规律 |
5.2.4 矿带发育规律 |
5.2.5 磁异常规律 |
5.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 成矿远景及找矿方向 |
6.1 找矿标志 |
6.2 找矿模型 |
6.3 成矿远景区 |
6.3.1 成矿远景区划分原则 |
6.3.2 成矿远景区 |
6.3.3 远景资源预测 |
6.4 找矿方向分析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交通位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预测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清白山地区成矿潜力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中天山地块 |
2.2 北山裂谷系 |
2.3 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 |
2.4 塔里木陆块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3.1 地层 |
3.1.1 前寒武系 |
3.1.2 下古生界 |
3.1.3 上古生界 |
3.1.4 新生界 |
3.2 岩浆岩 |
3.2.1 侵入岩 |
3.2.2 火山岩 |
3.3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1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2 动力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3.3 接触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3.4 构造 |
3.4.1 褶皱 |
3.4.2 断裂构造 |
3.5 区域物、化探特征 |
3.5.1 重力场特征 |
3.5.2 区域磁场特征 |
3.5.3 区域化探特征 |
3.6 区域矿产特征 |
3.6.1 成矿区带划分 |
3.6.2 矿产特征 |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
4.1 空间分布特征 |
4.2 时间分布规律 |
4.3 控矿因素分析 |
4.3.1 地层与成矿 |
4.3.2 侵入岩与成矿 |
4.3.3 变质作用与成矿 |
4.3.4 褶皱和断裂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
4.4 成矿系列厘定 |
4.5 成矿演化及区域成矿模式 |
4.5.1 新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
4.5.2 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 |
4.5.3 中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 |
4.6 清白山一带成矿潜力分析 |
第五章 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
5.1 清白山地区1:5 万地球化学特征 |
5.2 5万单元素异常特征 |
5.3 5万综合异常特征 |
第六章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
6.1 磁测信息提取 |
6.1.1 磁场特征 |
6.1.2 磁异常特征 |
6.1.3 高精度磁法成果指示意义 |
6.2 重力异常特征 |
第七章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找矿预测 |
7.1 找矿标志 |
7.2 找矿模型 |
7.3 找矿预测 |
7.3.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 |
7.3.2 找矿靶区特征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冀东马城BIF型铁矿床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2 文献综述 |
2.1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2.2 硅铁建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2.3 冀东迁滦地区前震旦变质岩系及成矿构造-建造背景研究现状 |
2.3.1 对迁滦地区含铁岩系异同的主要认识 |
2.3.2 关于迁滦地区含铁岩系的空间展布特征的主要认识 |
2.4 冀东司马长成矿带研究现状 |
3 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与研究 |
3.1 区域地质 |
3.2 矿区地质特征 |
3.3 矿体空间分布研究 |
3.4 矿石品位变化特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1 样品及实验简介 |
4.2 锆石CL特征及定年 |
4.3 年龄数据的地质意义 |
4.4 本章小结 |
5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1 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5.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1.3 包裹体显微测温地质意义 |
5.2 主微量\稀土地球化学 |
5.2.1 主量元素 |
5.2.2 微量\稀土元素 |
5.3 氢氧同位素 |
5.4 本章小结 |
6 构造控矿模式分析 |
6.1 马城与司家营成矿层位关系分析 |
6.1.1 含铁岩系基本地质特征对比 |
6.1.2 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6.2 马城铁矿紧闭倒转褶曲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马城铁矿成矿模式与远景评价 |
7.1 成矿特征 |
7.2 成矿模式 |
7.3 马城铁矿远景评价 |
7.3.1 磁、重异常特征 |
7.3.2 远景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主要成果 |
8.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立题思想 |
1.2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计划安排 |
1.4.4 主要工作量 |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创新点与特色 |
第2章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
2.1 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国外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国内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2.2 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国外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2.2.2 国内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2.3 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
2.3.1 石墨烯 |
2.3.2 国内外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
2.4 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2.4.1 石墨烯产业化 |
2.4.2 国外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2.4.3 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石墨矿地质矿产特征 |
3.1 石墨资源概况 |
3.1.1 石墨工业类型 |
3.1.2 全球石墨资源概况 |
3.1.3 中国石墨资源概况 |
3.2 石墨矿床主要类型 |
3.2.1 深变质石墨矿床 |
3.2.2 浅变质石墨矿床 |
3.2.3 接触变质石墨矿床 |
3.2.4 重熔花岗岩浆型石墨矿床 |
3.2.5 伟晶岩脉型石墨矿床 |
3.3 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
3.3.1 全球石墨矿成矿背景 |
3.3.2 中国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
3.4 石墨矿空间分布 |
3.4.1 全球石墨矿空间分布 |
3.4.2 中国石墨矿空间分布 |
3.5 石墨矿时间分布 |
3.5.1 全球石墨矿时间分布 |
3.5.2 中国石墨矿成矿时代 |
3.6 小结 |
第4章 典型石墨矿床 |
4.1 晶质(鳞片)石墨矿 |
4.1.1 全球鳞片石墨矿 |
4.1.2 黑龙江鸡西市柳毛石墨矿床 |
4.1.3 河南淅川县小陡岭石墨矿床 |
4.1.4 内蒙古兴和县黄土窑石墨矿床 |
4.1.5 山东平度市刘戈庄石墨矿床 |
4.2 脉型(块状、致密结晶状)石墨矿 |
4.2.1 全球脉型石墨矿 |
4.2.2 麻粒岩型石墨矿床(Granulite-hosted deposits) |
4.2.3 火成岩型石墨矿床(Igneous-hosted deposits) |
4.2.4 脉型石墨矿成矿作用 |
4.3 隐晶质(土状、无定形、微晶)石墨矿 |
4.3.1 全球隐晶质石墨矿 |
4.3.2 内蒙古大乌淀石墨矿床 |
4.3.3 湖南鲁塘石墨矿床 |
4.4 小结 |
第5章 天然石墨成矿过程 |
5.1 石墨的形成条件 |
5.1.1 热力学条件 |
5.1.2 碳源 |
5.1.3 前寒武纪生态系统 |
5.1.4 前寒武纪沉积建造 |
5.2 石墨矿床矿化特征 |
5.3 成矿模式 |
5.4 小结 |
第6章 典型矿床石墨矿物学 |
6.1 石墨晶体结构 |
6.2 石墨晶体特征 |
6.2.1 光学性质 |
6.2.2 X射线衍射谱线及晶胞参数 |
6.3 物理化学性质 |
6.3.1 物理性质 |
6.3.2 热效应 |
6.3.3 石墨化学组分 |
6.4 石墨物理化学参数 |
6.4.1 石墨化 |
6.4.2 石墨化程度 |
6.4.3 石墨化程度检验 |
6.4.4 变质相检验 |
6.5 小结 |
第7章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 |
7.1 模型构建的依据及思路 |
7.1.1 天然石墨与石墨烯产业 |
7.1.2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因素 |
7.1.3 模型构建的思路 |
7.2 石墨成矿地质特征的专属性 |
7.2.1 石墨矿石学 |
7.2.2 石墨岩系物源性质及沉积环境 |
7.2.3 石墨岩系变质及矿化蚀变 |
7.2.4 石墨碳同位素组成 |
7.2.5 地球动力学及生态演化 |
7.3 石墨晶体化学特征的专属性 |
7.4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属性 |
7.4.1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属性 |
7.4.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属性 |
7.5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性能 |
7.5.1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电容性能 |
7.5.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
7.5.3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
7.6 石墨烯原料选择原则 |
7.6.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的原料选择 |
7.6.2 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表征 |
7.7 石墨烯的特性与应用前景 |
7.8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 |
7.8.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原料选择的影响因素 |
7.8.2 物理模型构建 |
7.8.3 数学模型构建 |
7.9 小结 |
第8章 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实证研究 |
8.1 实验 |
8.1.1 原料与化学试剂 |
8.1.2 氧化石墨(烯)制备 |
8.1.3 氧化石墨烯还原 |
8.1.4 结构表征方法 |
8.1.5 石墨烯的性能实验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天然鳞片石墨的表征 |
8.2.2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表征 |
8.2.3 石墨烯的导电性能 |
8.2.4 石墨烯超级电容性能 |
8.3 实验结论 |
8.4 理论模型验证 |
8.4.1 物理模型有效性分析 |
8.4.2 数学模型有用性分析 |
8.5 小结 |
第9章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及建议 |
9.1 资源战略的界定 |
9.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分析 |
9.2.1 SWOT分析原理 |
9.2.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 |
9.3 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分析 |
9.3.1 石墨矿勘查战略 |
9.3.2 石墨矿开发战略 |
9.3.3 石墨提纯技术突破战略 |
9.3.4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突破战略 |
9.4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
9.4.1 石墨烯技术专利驱动战略 |
9.4.2 石墨烯资源产业集群式开发战略 |
9.4.3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战略 |
9.5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及建议 |
9.5.1 产业倾斜政策 |
9.5.2 区域协调政策 |
9.5.3 健全完善环境法规和行业相关标准 |
9.5.4 建立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动态检测数据库 |
9.6 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研究成果 |
10.2 结论 |
10.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基本特征 |
1.1分布范围 |
1.2成矿特征 |
1.2.1主要成矿区带 |
1.2.1.1Ⅲ-63-(1)中条山成矿亚区 |
1.2.1.2Ⅲ-61-(1)太行山铁-铝土矿-铬-重晶石-煤成矿带 |
1.2.1.3Ⅲ-61-(2)吕梁山铁-铜-金-铅锌-锰-萤石-重晶石成矿带 |
1.2.1.4Ⅲ-61-(3)大同—宁武铝土矿-高岭岩-煤成矿带 |
1.2.1.5Ⅲ-61-(4)五台山铁-铅锌-金-银-钼-铜-金红石-硫铁矿成矿带 |
1.2.1.6Ⅲ-61-(5)沁水铝土矿-铁-硫铁矿-锰-重晶石-石膏-耐火黏土-煤成矿带 |
1.2.1.7Ⅲ-61-(6)汾西铝土矿-高岭岩-耐火黏土-硫铁矿-铁-石膏-煤成矿带 |
1.2.1.8Ⅲ-61-(7)临汾铁-金-铜-石膏-煤成矿带 |
1.2.1.9Ⅲ-57-(2)张承凹陷金-铜-钼-铅锌-铁-煤成矿带 |
1.2.1.10Ⅲ-57-(3)冀东隆起铁-金-锰-煤-铝土矿-石灰岩成矿带 |
1.2.2主要成矿期次 |
1.3主要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 |
1.3.1主要矿床类型 |
1.3.2典型矿床 |
2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基本特征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
2.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2 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找矿方向 |
2.3 勘查部署建议 |
3结论 |
(8)华北克拉通的组成及其变质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北克拉通始太古代—中太古代的变质岩系 |
2 华北克拉通中太古代的变质岩系 |
3 华北克拉通的新太古代变质岩系 |
3.1 麻粒岩-TTG-变质岩系 |
3.2 麻粒岩-角闪岩相+TTG变质岩系 |
3.3 花岗-绿岩组合中的绿岩变质岩系 |
4 古元古代的高压麻粒岩和TTG组合 |
5 不含高压麻粒岩的古元古代变质岩系 |
6 华北克拉通变质作用演化 |
(9)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方法 |
1.2 本次工作情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系统 |
2.2.1 古元古界北大河群 |
2.2.2 长城系朱龙关群 |
2.2.3 青白口系 |
2.2.4 古生代—第四系盖层 |
2.3 岩浆作用 |
2.3.1 元古宙岩浆活动 |
2.3.2 早古生代岩浆活动 |
2.4 变质作用 |
2.4.1 古元古期变质作用 |
2.4.2 新元古期变质作用 |
2.4.3 加里东期变质作用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卡瓦铁矿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 |
3.2 双龙铁矿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 |
3.3 塔里干沟铁矿地质特征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地质 |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章 讨论 |
5.1 地层对比 |
5.2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2.1 矿床成因讨论 |
5.2.2 成矿模式 |
5.3 找矿方向探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冀东迁滦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变质作用程度:来自石榴子石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概况 |
2 样品采集 |
3 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特征 |
4 X粉晶衍射测试分析 |
5 结论 |
四、冀东早前寒武含铁变质岩系类型及其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D]. 刘思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D]. 王树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3]山东省苍峄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D]. 安茂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4]新疆清白山一带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刘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5]冀东马城BIF型铁矿床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D]. 王明格.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6]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D]. 刘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1)
- [7]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J]. 李俊建,党智财,付超,肖克炎,丁建华,赵泽霖,任树祥,侯占国,方同明,杨俊泉,李磊. 地质学报, 2016(07)
- [8]华北克拉通的组成及其变质演化[J].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 地球学报, 2016(04)
- [9]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孔维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10]冀东迁滦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变质作用程度:来自石榴子石的制约[J]. 张龙飞,许英霞,高孝敏,李厚民,李立兴,贾东锁. 地质与勘探,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