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德治校”之路

坚持“以德治校”之路

一、坚持走“以德治校”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于红波,孙百才[1](2021)在《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把握的“中国特色”》文中认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潮流,科学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一般规律;要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沃土里的"中国特色",着重把握五个"中国特色":坚持党建引领导航与保驾护航的"政治特色",防止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航向;坚持自信包容与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色",把传承发展好中华文化精髓与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坚持不断求索与变革的"历史特色",把以史为鉴明方向与矢志革新求特色有机结合;坚持民主集中与社会参与各得其所的"组织特色",推进办学民主与效率建设有机结合;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结合的"治理特色",不断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理解把握五个"中国特色",是加快建设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应然和关键。

郝真珍[2](2019)在《西宁市部分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校一品”是指学校结合自身的师资、设施、地域等条件,选择或创建属于本校的特色体育项目,促使学生掌握该项目技能并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联动,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2016年,西宁市教育局下发了《西宁市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2016]68号》的通知,该文件要求各级中小学校构建特色体育项目试点学校,以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促进全员运动参与,充分发挥“一校一品”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使学生在九年义务阶段至少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基础。本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以陶园小学、昆仑路小学、北大街小学、西关街小学、南山路小学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旨在调查和分析西宁市部分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现状,为西宁市小学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项目的选择上,各学校开展的“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以球类和操类体育项目为主。2.各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基础较好,硬件设施方面,各学校不断优化场地设施、器材,引进先进设备供师生使用。目前,各学校的场地设施均向着标准化发展,符合一校一品的发展需求;软件设施方面,体育教师的配备是按国家规定施行,调查的五所学校均按照该校的实际情况调整体育教师数量,部分学校以外聘在职体育教师的形式补充专业教师的不足。3.各学校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经费主要以自筹为主,开设校园足球的四所学校申请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购买相关的器材与设备。4.各校主要以课间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的形式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同时将特色体育项目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以不同水平进行班级教学,以特色体育项目发展带动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5.“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在课余训练与竞赛中成绩优异,得到了学校、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相关的体育竞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

朱荣[3](2018)在《浅议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文中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并不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构能力的简单相加,但领导干部和领导机构行使着执政党的决策和执行权力,其能力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党在各个层面工作的落实。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执好政、掌好权,才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拥护和支持。

陈智球[4](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快速恢复、发展、壮大,办出了成绩,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我国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索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的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演进规律,总结以长沙为代表的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为推动长沙和类似于长沙的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第一部分根据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标志性事件,将其分为恢复整顿阶段(1978—1986)、规模发展阶段(1987—1996)、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7)、科学发展阶段(2008—2012年)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每个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因和历史背景,描绘了各个历史阶段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有重点地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长沙职业教育在学制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了不同地尝试,在教学教研上进行了有益地实践,在校企合作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订单培养”、“预备员工”等七种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政府统筹、整体规划、综合开发、资源共享、专业整合、分校建设”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成为全国各省市考察学习的热点。第三部分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的经验贡献、反思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国际国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了长沙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对长沙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新的阶段划分,以此为基础总结了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即,积极扩大规模、严格规范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提升办学形象,并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分析了地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徐桂庭[5](2015)在《集团化办学促发展 后示范建设谱新篇——访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稼伟》文中提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所属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于1995年由无锡市电子职业中学和无锡市机电职业中学合并组建,初名为无锡市职业高级中学,1998年更名为江苏省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2004年更名为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创职教品牌之路,秉承"诚信勤

孟杰[6](2013)在《走师德建设促学校发展之路》文中指出2012年10月9日,全国新时期师德建设现场会在德州市召开,作为会议承办现场之一,我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的大力支持,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走师德建设促学校发展之路"是我做校长的不懈追求,承办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师德研讨会现场是我多年的夙愿。"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回想学校和自己的发展、成长历程,一种

金绍荣[7](2013)在《“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伦”即“人伦”,“理”即“道理”,“伦理”即处理人伦关系的道理。“伦理”是考察组织或群体行为关系的一种存在。“组织”正是运用其强大的行为规范机制——管理伦理,引导和约束不同主体在“协商、制衡、合作”中达成管理目标,最终形成管理合力,推动组织高效运转。所以,“人伦”问题,尤其是“管理伦理”问题已成为组织存在与运行层面的主要问题,也是人们文化观念层面上的核心问题,使得“管理伦理”成为了文化管理时代的流行话题,成了组织高效运转和群体关系有序化维系的内在机理,是当前管理范式转换和组织变革的日标取向,受到诸多领域的青睐。同样,这种“管理伦理”思想也被应用于后大众化境遇下的大学生管理中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高教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高校内部管理方式的转换和大学生管理范式的变革,进而,这些变革也会引发大学生管理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行为变化。大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之一,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管理者”或教育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大学生管理过程中最核心利益的相关者。要处理好师生利益链条上的诸多关系,必然涉及管理伦理问题。至此,大学生管理伦理作为“规范大学生管理过程中主客体的行为,体现师生人文关怀和关系治理”的概念被提出,高校尝试着用管理伦理的思想去变革大学生管理范式。基于此,大家期望通过对“管理伦理”、“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本质等核心问题的分析,寻求建立一种普遍认可的大学生管理伦理范式来指导大学生管理实践。所以,研究者在分析当前大学生管理伦理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着从“情感管理”与“公共治理”的理论启示中去寻找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科学人文主义”理论基础,以此探索出一条“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理路,满足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情理”要求和“治理”诉求,体现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大学生管理行为的发生是在师生“情感意识、伦理意识、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有序完成的。师生在管理实践中,有彼此理解、相互信任的时候:也有彼此冲突、相互抱怨的时候;更有彼此约束、相互制衡的时候;但无论二者呈现怎样的关系状态,这期间都有“利益的纠葛、情感的纠结、道德的拷问、伦理的羁绊”,是一种复杂的人际交往行为。而这种复杂行为的可持续运行需要师生间管理伦理的约束和道德的滋润。从这一点来讲,大学生管理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管理和伦理有机“耦合”的行为样态。同理,“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便是大学生管理的“情理”和“治理”的有机“耦合”样态。“大学生管理伦理”尤其是“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是人文经济时代,科学人文主义管理理念下大学生管理变革的路向选择。为此,遵循“管理伦理意蕴阐释——管理伦理价值解读——管理伦理问题分析——管理伦理回归重构——管理伦理建设路径”的逻辑,把研究分为导论、正文、结论三部分进行探究。在分析“大众化、市场化、行政化”时代背景和“多元化、民主化、生本化”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是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有情、有义、有效、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的前提假设,鲜明地指出:“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应该充满“情理特性’和‘治理’理性”。以“教育管理伦理研究”、“学校管理伦理研究”和“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为分类标准,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指出了“情理”兼“治理”范式下大学生管理伦理本体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分析大学生管理的伦理特性和界说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当代大学生管理的伦理品性进行合理、合情性辩护,解读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找出“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的表征,分析“情理”作为大学生管理伦理内在组成元素的人文价值,“治理”作为大学管理伦理外在元素的科学意义,通过“情理”和“治理”的有机耦合范式来建构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科学人文主义意蕴。具体从“管理、教育、人文”三个方面深入地解读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价值,详细分析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管理意义,揭示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是大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有序、有情、有义”运行的有力保障;同时,还分析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自我教育、情感教育”方面的作用,指出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是大学生各项教育顺利开展的强大推动力;最后,分析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在“管理制度文化、管理行为文化和管理精神文化”培育方面的功效,指出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文化“营造、塑造、创造”作用,凸显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育人价值。在大学生管理伦理重要性和内涵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用伦理的理论知识去观照现实的大学生管理,发现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在“五大要素”即伦理目标、伦理规则、管理运行、伦理环境和伦理主体上都存在“伦理遮蔽”的问题,即(1)管理伦理目标上,强调工具善而忽视目的善;(2)管理伦理主体上,强调“师本”忽视“生本”;(3)管理伦理运行中,强调归顺性而忽视自主性;(4)管理伦理规则上,强调标准化而忽视权变化;(5)管理伦理环境上,强调塑造而忽视人文营造。长期下去,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会出现现代性危机,最终导致“情理不充足,治理不到位”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五大因素引起:(1)大学生管理行政化传统的结果;(2)大学生管理形式化盛行的结果;(3)大学生管理方式虚拟化的结果;(4)传统师生伦理中消极因素的影响:(5)市场经济功利化负面因素的影响。为此,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行政化、形式化、虚拟化、功利化、师本化”倾向严重,高校应该寻求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重构。在对大学生管理伦理被遮蔽现象的披露基础上,研究者为后大众化时代下越走越远的大学生管理管理伦理的回归指明清晰的“情理”兼“治理”范式的路向。从“情感管理理论”和“自治治理理论”两大理论视角分析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之“情理”和“治理”回归的目标方向。即情理回归路向上的“模型人”向“情义人”的目标转换,“说教式”向“谈心式”的方式转换,“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换;治理回归路向上的“好管”向“善治”的目标转换,“人治”向“民主”的方式转换,“无限”向“有限”的角色转换。指出“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回归是当代大学生管理变革的整体诉求,也是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的目标指向,从“科学人文主义”的视角解答了“情理”与“治理”融合的“何以重要”和“何以可能”。在管理伦理回归路向整体构想下,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的“外在条件、内在机制、具体路径”,为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寻找出路。研究指出“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大学制度支撑、学校投入保障,师生自身努力和文化环境约束”。在这些系统条件的整合作用下,大学师生应从“主体问责、民主协商、法治管理、文化管理和环境优化”的伦理建设路径,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工作,凸显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情理”特性和“治理”理性,推动大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有序”和“有情、有义”运行。由此可见,“管理伦理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管理伦理建设”是当前大学生管理实践中“情理不充足”和“治理不到位”的现实需要。因此,研究者选取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和“伦理建设问题”作为研究当代大学管理变革的出发点,系统地探讨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本质内涵、育人价值、现实问题、回归路向和建设路径等问题,期望能为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李佳[8](2010)在《名校崛起大凉山——凉山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学校视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凉山,总能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到自然的风光与宜人的气候,你若能想到美丽的云南,自然也会想到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凉山州。关于旅游、关于历史故事、关于民俗风情,这里都能一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七八月的花儿在盛夏的凉山州怒放,如火如荼。凉山州的职业教育也在发展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就像这盛夏矫艳的花儿……

栾国良[9](2008)在《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处理好的十种关系入手,论证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符合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符合增强校园生机和活力的发展需要,符合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小妮[10](2008)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传播、服务社会的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和谐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的特殊地位,凸显了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和谐校园的理念架构为重点和主线,以和谐理论为逻辑原点,考察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阐析了和谐校园的内涵、特征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若干因素,阐述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原则和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最后提出了基于和谐校园构建理念的基本路径设计。

二、坚持走“以德治校”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走“以德治校”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把握的“中国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建领航护航的“政治特色”
    (一)现代教育与政治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
    (二)中国的大学必须在党建领航护航下前行,彰显“政治特色”的功用
二、自信包容与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色”
    (一)不同的大学植根于不同文化
    (二)洞悉把握中华“文化特色”
    (三)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须传承发展好中华文化精髓
三、求索变革的“历史特色”
    (一)在模仿移植和改造整合中前进,呈现不断求索的“历史特色”
    (二)历经多次调整改革,展现不断变革的 “历史特色”
四、民主集中和社会参与的“组织特色”
    (一)中国大学外部呈现政府宏观集中统一领导与社会各方参与民主决策的“组织特色”
    (二)中国大学内部呈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的“组织特色”
五、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治理特色”
    (一)德法相济治理观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念,彰显中国治理文化独特魅力
    (二)秉承德法相济理念,把握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统一的“治理特色”

(2)西宁市部分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考察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及分析
    3.1 西宁市小学开展“一校一品”体育项目活动情况概述
    3.2 陶园小学现状分析
        3.2.1 陶园小学简介
        3.2.2 陶园小学“一校一品”项目的选择
        3.2.3 陶园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基础
        3.2.4 陶园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形式
        3.2.5 陶园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优点及不足
    3.3 昆仑路小学现状分析
        3.3.1 昆仑路小学简介
        3.3.2 昆仑路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选择
        3.3.3 昆仑路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基础
        3.3.4 昆仑路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形式
        3.3.5 昆仑路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优点及不足
    3.4 北大街小学现状分析
        3.4.1 北大街小学简介
        3.4.2 北大街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选择
        3.4.3 北大街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基础
        3.4.4 北大街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形式
        3.4.5 北大街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优点及不足
    3.5 南山路小学现状分析
        3.5.1 南山路小学简介
        3.5.2 南山路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选择
        3.5.3 南山路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基础
        3.5.4 南山路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形式
        3.5.5 南山路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优点及不足
    3.6 西关街小学现状分析
        3.6.1 西关街小学简介
        3.6.2 西关街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选择
        3.6.3 西关街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展基础
        3.6.4 西关街小学“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实施形式
        3.6.5 西关街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优点及不足
    3.7 小结
4 结论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浅议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一、始终牢记和坚持发展这第一要务, 大力提高驾驭发展的能力
二、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提高广大师生积极性和解决师生关心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三、大力提高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能力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 坚持执政为民
五、努力实现民主决策, 坚持群众路线
六、协调党政关系, 坚持以身作则

(4)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已有的相关研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恢复整顿阶段(1978—1986)
        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二、恢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改办和新办职业高中
        四、恢复和发展技工学校
    第二节 规模发展阶段(1987—1996)
        一、办学规模继续扩大
        二、狠抓规范办学
        三、示范性项目取得突破
        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7)
        一、推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减少质量提升
        三、整体办学水平较大提升
    第四节 科学发展阶段(2008—2012年)
        一、资源整合优势发展
        二、夯实基础持续发展
        三、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第二章 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制及专业设置
        一、学制
        二、专业设置
    第二节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一、“订单培养”合作模式
        二、“预备员工”合作模式
        三、“企业办校”合作模式
        四、“学校办厂”合作模式
        五、“产学研联盟”合作模式
        六、“园校融通”合作模式
        七、“教学工厂”合作模式
    第三节 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及管理
        一、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基本情况
        二、长沙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三、长沙职业教育基地管理机制
    第四节 长沙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教研组织
        二、教研活动
        三、教研管理
第三章 长沙职业教育的经验、问题与展望
    第一节 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办学,扩大办学规模
        二、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确保办学质量
        三、坚持政府统筹,积极整合办学资源
        四、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升办学形象
        五、围绕产业园区办学,促进校企对接
    第二节 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落后
        二、基础能力建设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三、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发挥
        四、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企业的需求
        五、教师队伍水平不适应办学需要
    第三节 自长沙职业教育展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二、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满足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四、健全教师成长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五、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健全改革发展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5)集团化办学促发展 后示范建设谱新篇——访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稼伟(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成果奖本身的追本溯源
二、成果奖获奖背后的故事
    1. 感言:内外兼修, 知行合一, 打造职教品牌
    2. 理念:有梦想才有远方, 有实干才有希望
    3. 体会:“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三、成果奖映射下的学校改革发展的特色与经验
    1. 以德治校——德育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
    2. 文化立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3. 师资兴校——专兼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4. 合作强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6)走师德建设促学校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上老师, 初悟师德的重要
二、“后生”校长, 做一名师德标兵
三、“立德树人”, 从师德中汲取学校发展的力量
四、感悟师德教育人生

(7)“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 顺应“三化”时代背景的需要
        (二) 适应大学生管理变革的需要
    二、相关研究和评述
        (一) 关于教育管理伦理的研究
        (二) 关于学校管理伦理的研究
        (三) 关于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研究
        (四) 简要评述
    三、本研究的问题域
    四、研究逻辑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伦理意蕴: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理性阐释
    一、大学生管理伦理相关概念阐释
        (一) 大学生管理
        (二) 伦理
        (三) 管理伦理
    二、大学生管理伦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 大学生管理伦理的内涵
        (二) 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特征
    三、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意蕴与样态
        (一) “情理”充足: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人文意蕴
        (二) “治理”到位: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科学意蕴
        (三) “情理”兼“治理”: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意蕴
        (四) 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应然样态
第二章 伦理价值: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意义识读
    一、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管理意义
        (一) 利于大学生管理人文的培育
        (二) 利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
        (三) 利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维系
    二、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教育意义
        (一) 利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运行
        (二) 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推行
        (三) 利于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执行
    三、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文化意义
        (一) 利于大学生制度文化的构造
        (二) 利于大学生行为文化的塑造
        (三) 利于大学生精神文化的营造
第三章 伦理遮蔽:大学生管理伦理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管理伦理遮蔽的现实表现
        (一) 伦理目标上,强调工具善而忽视目的善
        (二) 伦理主体上,强调师本而忽视学生本位
        (三) 伦理运行中,强调归顺性而忽视自主性
        (四) 伦理规则上,强调标准化而忽视权变化
        (五) 伦理环境上,强调塑造而忽视人文营造
    二、大学生管理伦理遮蔽的结果表征
        (一) 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情理不足”
        (二) 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治理不力”
    三、大学生管理伦理遮蔽的理性反思
        (一) 大学生管理行政化传统的结果
        (二) 大学生管理形式化盛行的结果
        (三) 大学生管理方式虚拟化的结果
        (四) 传统师生伦理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五) 市场经济功利化负面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伦理回归:“情理”兼“治理”范式的伦理构建
    一、“情理”回归:大学生管理伦理构建的内在理路
        (一) “情理”回归的理论基础
        (二) “情理”回归的现实意义
        (三) “情理”回归的总体路向
    二、“治理”回归:大学生管理伦理构建的外在理路
        (一) “治理”回归的理论基础
        (二) “治理”回归的现实意义
        (三) “治理”回归的目标指向
    三、“情理”兼“治理”回归:大学生管理伦理构建的整合理路
        (一) “情理”兼“治理”回归的理论基础
        (二) “情理”兼“治理”回归的现实依据
        (三) “情理”兼“治理”回归的重要意义
        (四) “情理”兼“治理”回归的总体设想
第五章 伦理建设:大学生管理伦理构建的具体作为
    一、“情理”兼“治理”范式的管理伦理建设的条件营造
        (一) 管理伦理建设的物质条件
        (二) 管理伦理建设的情感条件
        (三) 管理伦理建设的精神条件
    二、“情理”兼“治理”范式的管理伦理建设的机制培育
        (一) 管理伦理建设的动力机制
        (二) 管理伦理建设的激励机制
        (三) 管理伦理建设的评价机制
    三、“情理”兼“治理”范式的管理伦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管理伦理建设目标上的文化管理路径
        (二) 管理伦理建设方式上的民主协商路径
        (三) 管理伦理建设过程中的法治化路径
        (四) 管理伦理建设主体上的问责路径
        (五) 管理伦理建设环境上的整体优化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统计

(9)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3.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4.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准确把握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
    1.和谐校园是民主法治的校园。
    2.和谐校园是公平正义的校园。
    3.和谐校园是诚信友爱的校园。
    4.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的校园。
    5.和谐校园是安定有序的校园。
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处理好的十种关系
    1.校园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4.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5.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6.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关系。
    7.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
    8.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0.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0)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1.3.1 可能遇到的问题与不足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高校和谐校园概述
    2.1 思想渊源:"和谐"观念与"和谐社会"理想
        2.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
        2.1.2 西方文化中的和谐
        2.1.3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想
        2.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2 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2.2.1 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2.2.2 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2.3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2.3.1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3.2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3.3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3.4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3 影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3.1 高校定位上的偏差
    3.2 高校道德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高校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
    3.4 高校育人环境的和谐面临种种挑战
    3.5 高校管理上的不和谐问题
4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4.1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原则
        4.1.1 全面正确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
        4.1.2 坚持党的领导是和谐校园的政治保证
        4.1.3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
        4.1.4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1.5 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4.2 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应协调好的几对关系
        4.2.1 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4.2.2 协调好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4.2.3 协调好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4.2.4 协调好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4.2.5 协调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
    4.3 高校和谐校园的系统建构
        4.3.1 提升和谐的主体人格
        4.3.2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3.3 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4.3.4 完善和谐的管理制度
        4.3.5 推进和谐的运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坚持走“以德治校”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把握的“中国特色”[J]. 于红波,孙百才.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4)
  • [2]西宁市部分小学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现状分析[D]. 郝真珍.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3]浅议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J]. 朱荣. 智富时代, 2018(12)
  • [4]改革开放以来长沙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2)[D]. 陈智球.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5]集团化办学促发展 后示范建设谱新篇——访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稼伟[J]. 徐桂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16)
  • [6]走师德建设促学校发展之路[J]. 孟杰. 当代教育科学, 2013(14)
  • [7]“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D]. 金绍荣. 西南大学, 2013(10)
  • [8]名校崛起大凉山——凉山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学校视点[J]. 李佳. 当代职校生, 2010(Z2)
  • [9]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 栾国良.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3)
  • [10]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D]. 王小妮.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标签:;  ;  ;  ;  

坚持“以德治校”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