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泛音和旋律模式

和弦泛音和旋律模式

一、和弦外音与旋律化音型(简易钢琴伴奏写作讲座第十二讲)(论文文献综述)

牛杰[1](2020)在《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S市D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合唱教学作为高中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钢琴伴奏作为高中音乐教师的必备教学能力,在合唱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功能,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烘托课堂气氛,还有助于学生提升音乐素质、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尽管我国对于音乐教育中钢琴伴奏的认识不断提高,但是在高中音乐教育中钢琴伴奏的运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S市D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第一章是对钢琴伴奏和高中合唱教学的概述。阐释了钢琴技术的具体门类,钢琴伴奏的应用形式,高中合唱教学与钢琴伴奏的意义及作用。为研究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提供研究视角,也是研究高中合唱教学中的钢琴伴奏现状存在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调查研究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整体现状,包括教学环境及设备、教学方式及钢琴伴奏的应用、教师伴奏能力及其影像因素、学生对钢琴与合唱态度及认识四个维度;从教学过程、伴奏能力、训练方法和学生反馈四个方面分析高中合唱教学中的钢琴伴奏现状的案例;D高中合唱教学中影响钢琴伴奏的因素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不仅存在学校不重视,班主任不支持、教学师资匮乏、缺乏教师考核机制、伴奏乐谱选择等方面客观问题,还存在教师伴奏能力薄弱、伴奏方式流于形式、伴奏者案头工作准备不足、伴奏者与合唱团配合缺乏合作意识、学生个体差异等主观问题。第三章是为促进钢琴伴奏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发展提出解决对策。具体从三个方面探讨解决对策。其一,改进学校问题。提高学校重视程度保证训练时间;合理配置硬件设备和曲谱音响资料;通过拓展音乐实践活动来扩大钢琴伴奏的应用范围;将音乐教师的伴奏与弹唱能力作为评价机制中的考核项目;从改进授课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优化相关院校钢琴伴奏课程。其二,提升教师素质。教师作为伴奏者从钢琴技术、音乐理论、听觉与视觉、应变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提高伴奏能力;明确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不同部分承担的功能,钢琴伴奏所扮演的角色及钢琴伴奏与合唱的关系;促进钢琴伴奏对学生审美能力、音乐素质与合作能力发展的作用;教师作为伴奏者应当了解钢琴及合唱队列的排列位置、通过提前研读乐谱和提前与指挥沟通来准备案头工作;掌握钢琴伴奏在合唱教学中的步骤与方法;运用不同于独奏的读谱方式及训练方法;通过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和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在职教育。其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合唱团声部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巩固练习,学生弹奏钢琴伴奏自主练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选择四手联弹的作品,以师生共同伴奏方式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促进高中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刘洁[2](2020)在《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以张家口市区三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钢琴作为唱歌活动的伴奏乐器,有强大而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各类各级别的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钢琴即兴伴奏作为必考环节,是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意在通过结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使用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依据、真实课堂反映出的问题及提升即兴伴奏能力的相关措施,展开实际研究。全文从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等角度出发对选题进行全面介绍;并从国家相关文件、美育、审美心理学与音乐教学四个方面阐述课堂中运用钢琴即兴伴奏的依据;结合本地区小学钢琴伴奏调研分析现状成因,并进行课例分析;最后为提升本地区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提出较为系统的措施,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内容涵盖增强教师专业能力自我提升意识、加强即兴伴奏相关技能、强化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即兴伴奏的运用、提高个人素质等内容,尤其为冀教版小学音乐教材歌曲即兴伴奏涉及到的伴奏织体、西洋大小调式伴奏及民族调式伴奏附以难度各异的谱例、具体用法与编配讲解,并且将教材中歌唱曲目的调式予以分类,供教师参考借鉴,系统阐述提升即兴伴奏能力的若干措施。

彭珊[3](2020)在《舒伯特即兴曲(Op.90 Op.142)和声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828年)是在西方音乐史上有极其重要影响力的奥地利作曲家之一,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先驱,他的作品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相融合。虽然他短暂的一生只有31年,但在即兴曲、奏鸣曲以及艺术歌曲的创作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兴曲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成为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典型体裁形式之一。舒伯特即兴曲的旋律极具歌唱性,他将其声乐创作特色与钢琴音乐相结合,既传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又在其基础上进行革新。在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换的阶段,和声的功能性几乎达到饱和的状态下,作曲家们不断努力探索新的和声技法,使音乐达到更好的音响效果。本文以舒伯特的八首钢琴即兴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三方面对舒伯特及其钢琴即兴曲创作进行研究。首先对舒伯特的生平、背景、音乐创作、即兴曲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简要介绍。其后聚焦于舒伯特即兴曲(Op.90 Op.142)和声技法运用,主要从自然音体系和弦、变化音体系和弦、和弦外音与持续音以及调式调性的灵活交替等方面,对舒伯特八首即兴曲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从旋律、织体与节奏等方面对舒伯特即兴曲(Op.90 Op.142)中的艺术创作特色进行简要论述。通过以上的研究以期对舒伯特即兴曲(Op.90 Op.142)创作中运用的和声技法有更为深入的认知,对其中包含的艺术创作特色有清楚的了解。

胡蘅鸾[4](2020)在《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往往以西方“新”音乐在我国开始传播为标志。自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兴起以来,西方音乐在我国不断传播、发展。与此同时,西方专业作曲技术理论也开始进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民族性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走向探寻民族化和个性化的道路。我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仿佛跟随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一场洗礼。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萌芽、成长而不断成熟。1920年,萧友梅博士将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与作曲技术理论带回国内,尤其是1927年国立音乐院的创建,中国专业音乐事业得以真正的展开。因此,本文选择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史的开端,将视角聚焦于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从音乐创作和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1919至1949这三十年中国专业音乐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而阐释这一时段西方作曲技术理论是如何在中国引入、传播、发展、融合的。本文将这三十年的音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引入与传播阶段(1919-1929);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探索与发展阶段(1929-1939);西乐新理论的引入与中西乐“融合”阶段(1939-1949)。共含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六个部分。写作逻辑主要是:一、通过绪论部分将本文的写作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1919年之前中国音乐的状况等问题进行概述,并将“作曲技术理论词义辨析”和“西方音乐的引入”单列出来。其中“西方音乐的引入”并非介绍过程,而是在其他层面阐述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音乐结合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二、第一至三章,按1919-1929、1929-1939、1939-1949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研究我国作曲技术理论每个十年间的发展成果。这样划分可以归纳出每个时期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特色,以及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方式是通过乐谱、教材等文本,客观地反映当时作曲技术理论的运用与发展状况。三、通过第四章,将一至三章的研究结论转化为实际操作,使理论反作用于实践,并对理论研究的意义做进一步的提升。4.最后,对1919-1949年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以期实现以下研究目标:1.对这一时期每个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2.对这一时期的理论着作,尤其是对现当代仍然有启发意义的理论着作进一步解析;3.为这一时期未及梳理各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曲家做出总结;4.对中西作曲技术理论、创作思维相融合的过程进行研究;5.为音乐创作、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王静波[5](2020)在《《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的编创手法及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末、李世相两位内蒙古作曲家创作的《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后面简称为《小曲36首》)是以蒙古族民歌作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儿童钢琴学习规律为参照,安排了从一级到六级不同演奏程度的钢琴曲,每级都有6首,共36首。因此,钢琴小曲的主题音调也来源于《嘎达梅林》《达那巴拉》《土尔扈特》《达亚波尔》《东山哥哥》《清泉水》《黄色山峰》《小黄鹂鸟》《送亲歌》《洁白的云》等36首蒙古族民歌的旋律。《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不仅保留了原蒙古族民歌旋律的风格特点,还通过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及许多立体化的编创手法,为蒙古族民歌赋予了新的生命——钢琴曲。本论文主要从《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的编创手法和蒙古族音乐风格在钢琴曲演奏中的诠释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阐释此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音乐创作上的意义。首先,《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钢琴小曲都是以蒙古族民歌的旋律作为音乐材料创作而成,所以在第一章中,对此作品中所用到的蒙古族民歌的创作背景、基本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从而研究作者在改编后的钢琴作品中,怎样体现出原民歌的思想感情。笔者根据36首小曲所表达的内容分为:表达思乡题材的乐曲如《土尔扈特家乡》《达亚波尔》《送亲歌》等作品;歌颂友情题材的乐曲如《小龙哥哥》《东山哥哥》《菊花姑娘》等;叙事性的题材乐曲如《嘎达梅林》《达亚巴拉》《诺恩吉雅》等三个部分,分别进行分析与论述。其次,论文的第二、三章主要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中的每一首小曲所运用的编创技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36首小曲在保留原民歌主题的基础上,追求民歌个性化的编创手法。在音乐织体的安排上创意的运用复调思维处理方法,通过和声运用使原民歌立体化,将原民歌的乐段结构发展成了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结构及变奏曲式等,较深入细致的加以研究阐述。最后,《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对蒙古族民歌主题钢琴作品的创作以及中国民歌主题钢琴组曲的创作都是一个丰富与补充。在前三章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总结归纳《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在创作手法上的一些创新点,并阐释了这部作品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意义。《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是内蒙古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民歌主题钢琴组曲中具有影响的作品。在国内,尚无人对此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所以笔者认为对《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这部新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本论文写作当中主要结合了作曲理论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在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演奏实践与深入的分析后,阐述出个人对该部作品的理解、创作、演奏、分析等方面的初步认识与总结。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邹昱[6](2018)在《融入音乐分析的视唱练耳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创造性发展的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非常深入与广泛。音乐学科也是其中之一,倾向于通过与能使其内容具体化的其他艺术之间的结合,来补充自己在反映现实上缺乏具体性的特征。于是,艺术歌曲、交响诗、标题音乐等艺术体裁开始出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加强了其表现力。作为音乐基础理论学科的视唱练耳来说,注重把握学科间横向的内在联系,强调互相渗透、交融的关系,可以多领域地汲取营养,开阔学习的视野。并且,在音乐音响的流逝过程中,人耳无法将所有的音乐信息与细节无一余漏的全部掌握。这就需要在听觉训练中,融入对作品谱面的分析,乐谱文本作为音乐音响的载体,通过听觉难以分辨的音响细节,可以借助视觉对乐谱进行分析从而整理出来。因此,本文将视唱练耳教学与音乐分析相结合,从三大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首先简述了音乐分析的含义、简要历史;然后分别介绍了主题分析、旋律分析、形象分析以及节奏分析四种分析方法;第二章从听觉思维的建构、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多维度音乐审美观念的培养三个方面说明了视唱练耳教学中运用音乐分析的意义;笔者重点对第三章如何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分析进行听觉训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从音乐分析在旋律训练中、节奏训练中、多声思维训练中以及音乐风格感知四个方面展开,纵向与音乐分析相结合,横向与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相融汇,旨在发展学生对音乐整体的情绪感受和对音乐要素精细、敏锐的听觉能力,使其通向创作、表演或鉴赏的过程中能够事半功倍。本文所讨论的音乐分析仅限于传统调性音乐范围内,基于节拍体系的论述,暂不涉及近现代无调性音乐以及复杂的节奏节拍形态。

王晶[7](2017)在《视唱练耳主要中文图书文献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性的音乐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组织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当中去。”长期以来,我国的视唱练耳的教育工作者,结合本学科的专业方向、教学目标、课程大纲与教学实情,并针对教学环节的各种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出版了大量视唱练耳的专业图书。本论文对我国建国以来,国内视唱练耳主要中文图书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这些图书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对其中部分较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图书进行较详细的评荐。其研究的目的是,方便国内专业音乐学院、高等院校及师范类院校音乐系等各类教师、学生选择并使用,并展开进一步研究。当我们切实地掌握、分析这些文献的许多信息,了解它们的精准内容,对之后的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无疑是个很大的帮助。

李妍[8](2017)在《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组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个音乐中心辐射出的强大影响力,直接推进了俄罗斯以及世界音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在无数优秀的音乐理论学者、伟大的作曲家和卓越的钢琴演奏家们共同的不懈努力创造下,使得俄罗斯的音乐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和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双钢琴组曲形式的出现无疑成为这段辉煌岁月中明亮耀眼的星宿。阿连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有着怎样的音乐创作历程?他们的钢琴音乐之艺术魅力何在?在俄罗斯音乐艺术这条璀璨夺目的星河里,钢琴组曲——特别是双钢琴组曲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和比重?在阿连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中,延续并践行了哪些俄罗斯钢琴演奏传统及其学派的理论?这两位音乐家的钢琴组曲,分别为俄罗斯的宗教、文化、美学、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本文旨在从音乐本体研究为视角,以音乐史学与音乐分析学等方法对阿连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展开考察与论述,探讨总结其中蕴含的独特音乐风格与民族性,揭示其为俄罗斯音乐以至俄罗斯文化做出的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中外学术界关于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以全面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国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音乐史学与音乐分析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着力探讨以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为代表的俄罗斯钢琴组曲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第一章主要论及钢琴组曲体裁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依据已有史料和研究成果,从中整理、追溯钢琴组曲产生与发展的历程,遵循音乐历史发展的轨迹,提炼出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中组曲的创作特征与曲式特点,分析其在古典主义时期的衰微至浪漫主义之后的复兴、演变情况,为后文关于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对俄罗斯作曲家的钢琴组曲创作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延续组曲发展的历史至新古典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后钢琴组曲的创作,总结归纳其创作手法与发展特点,并阐述这些钢琴组曲的艺术特征。第三章是针对五部阿连斯基和两部拉赫马尼诺夫的双钢琴组曲,逐个具体分析它们的音乐曲式结构、演奏方法及特点,并作以深入论述,从而阐明这些钢琴组曲作品与俄罗斯钢琴二重奏创作之间的关系,着力揭示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在俄罗斯音乐史上所彰显的巨大而持久的艺术魅力。第四章论述了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风格与演奏特点,以及这些钢琴组曲所体现出的俄罗斯钢琴演奏传统和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章则是以阿连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所透视出的俄罗斯多维文化作为论析视角,挖掘其中蕴含的宗教意识、对美学现代性的追求、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以及所凸显的民族特性,力求阐释俄罗斯钢琴组曲对于俄罗斯音乐学派和俄罗斯精神文化复兴的重大意义。结论部分通过前几章的论述,得以证明阿连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将钢琴组曲这一体裁的创作和演奏提升、完善并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外,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演奏实践,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并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雪洁[9](2017)在《犹太教视域下勋伯格音乐研究》文中指出阿诺尔德·勋伯格,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开创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成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领军人物。他独创的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音乐作曲技法,席卷整个西方音乐界,成为后辈作曲家争相模仿的对象,对东西方的音乐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在这位卓越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之中蒙着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作为犹太人的后代,勋伯格的思想里浸染着浓重的种族情义与宗教情怀,短暂的离开犹太教是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犹太精神。即使如此,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也一直环绕勋伯格的脑海之中,从未远去,更是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他一生的艺术创作的内容里。本文通过宗教的视角,试图更好地阐释宗教思想对勋伯格音乐创作和艺术精神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勋伯格的音乐及其对西方和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论文第一章以世纪之交的奥地利社会与文化事件作为铺垫,通过介绍奥地利了解勋伯格波折的音乐人生,以及对勋伯格的音乐创作起到关键性的人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奥地利,政治上的一再退让,使其失去更多的自主权,大众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无论是政治生活还是文化发展都是动荡不定的,没办法为勋伯格的艺术创作提供稳定的氛围。同时,也预示了勋伯格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多声部赞美诗”乐队引领勋伯格走上了音乐发展的道路,亚历山德尔·冯·策姆林斯基作为勋伯格一生音乐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位老师,给予勋伯格许多音乐上的帮助。与此同时,作为勋伯格的内兄与朋友,也给予生活上的无尽支持,彼此成为信赖之人。第二章以勋伯格的艺术创作背景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了其文化背景的同时,从宗教的角度解读了他音乐创作的理论哲学基础与美学思维,探索其艺术创作的文学启发及绘画浸染。《圣经》作为以色列犹太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不能被忽略的一环,雅赫维的神圣性与万能性掌控着犹太民族的思想文化。“一神思想”绵延犹太文化数千年,成为犹太人流亡几个世纪的唯一支撑。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地浸入每个犹太教徒的血液之中,强烈的政治复国与思想文化意识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为勋伯格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勋伯格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宗教、哲学、美学相互结合,把勋伯格的艺术创作及影响其创作的诸多因素作为本章论述的对象,探寻他们与作曲家创作之间的碰撞交融。第三章概述了勋伯格的宗教意识在清唱剧这一音乐创作体裁中的显现,简要概括西方清唱剧发展的源流,从具体的文本及作品出发,通过分析勋伯格创作的清唱剧音乐作品《古雷之歌》、《雅各的阶梯》、《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总结出勋伯格清唱剧创作的特点及作品中彰显的神选意识。清唱剧的宗教体裁从侧面证明了勋伯格的思想倾向,音乐与文本中展现出作曲家隐匿其中的犹太意识。同时,对勋伯格创作的自由无调性与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梳理,进一步探讨他们在音乐作品之中的应用。第四章以以色列锡安理想为切入点,从音乐学与文化学的角度来论证,解析复国主义思想观念在其创作时期的呈现。本章中特别选用了作曲家勋伯格改宗基督教之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与文本两个部分剖析他的音乐作品戏剧《圣经之路》、歌剧《摩西与亚伦》、从而证明即使在勋伯格转信基督教期间,他的思想与创作中宣扬复国主义的情怀也未曾泯灭。作曲家后期创作的音乐无伴奏混声合唱《现代诗篇》更充分地证实了勋伯格思想中挥之不去的“复国梦”。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勋伯格音乐作品所追求的艺术精神。第五章总结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精神给予西方音乐的启示。通过探讨他创作的作曲技法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音乐,音乐创作中频繁使用离调、转调、不协和和弦等独特的谱曲方法,从而分析出对奥地利、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音乐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勋伯格艺术精神的解析,探究他的音乐思想及表现主义音乐的深层内涵,从他的音乐创作和艺术精神中所揭示出来的音乐的本质重新审视西方现代音乐的理念和特质。第六章从勋伯格音乐创作的体裁、思想和技法的角度,对中国现代音乐产生的影响性进行分析。通过宗教性清唱剧体裁引入中国,辨析清唱剧在中西方音乐发展中的差异性。在勋伯格的音乐思想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作曲技法和中国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同时,从中寻找到中国现代音乐的融创性。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既是对勋伯格音乐技法和艺术精神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构架于民族音乐之上的升华过程。总而言之,本文试图通过对勋伯格的音乐创作和艺术精神的研究,从清唱剧的创作体裁、犹太复国主义的观念以及其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创作方法入手,探寻作曲家音乐作品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解析隐藏在作曲家音乐创作背后的深意。在勋伯格一生的艺术创作之中,他分别从文化的视角、哲学的角度、美学的思维等方面全面诠释了犹太之神雅赫维,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之中。勋伯格独具匠心的作曲技法让我们感受到其音乐具有的一种无限生命活力和创造力,透露着对犹太文化的深入理解,也使其音乐更具有文化的思辨性,既夯实了西方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又丰富了民族音乐发展的多样性。可以说,西方现代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勋伯格音乐创作的方法和其艺术精神中的核心理念,而中国的现代音乐在引进清唱剧这一创作体裁的同时也热衷于对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音乐的作曲技法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民族音乐风格发展出新技法、新理论,为现代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晋磊[10](2017)在《从两套系统钢琴初级教材看钢琴课程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后半叶,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不仅促进了美国的教育改革,也对儿童钢琴教学产生了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起,新型的儿童钢琴教材相继问世。这些与传统钢琴教学大相径庭的教学理念和有效方法适应于越来越年幼的琴童,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喜爱。本文以《音乐之旅》和《音乐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探讨它们的理论基础、编辑思路及使用方法。本文包括绪论、结语及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介绍对美国课程改革后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以及戈登音乐理论的提出,解释系统钢琴初级教程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对两套教材内容的实例展示,揭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即在快乐的过程中全面感受和表达音乐的学习体验。第三章是对两套钢琴教材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探讨。一是对外国教材直接引进的适用性探讨,二是对三位不同地区钢琴教师的采访,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两套钢琴的使用情况。优秀的钢琴初级教材一定符合心理学所揭示的儿童音乐认知规律,并体现出编者的智慧。希望这篇论文能够清晰阐述所研究教材与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的钢琴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些许思路。

二、和弦外音与旋律化音型(简易钢琴伴奏写作讲座第十二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弦外音与旋律化音型(简易钢琴伴奏写作讲座第十二讲)(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S市D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合唱教学的要求
        (二)丰富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钢琴伴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优越性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钢琴伴奏及相关概念
        (二)高中合唱教学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钢琴伴奏的研究
        (二)关于即兴伴奏的研究
        (三)关于钢琴艺术指导的研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钢琴伴奏与高中合唱教学概述
    一、钢琴技术的具体门类
        (一)钢琴演奏技术
        (二)即兴伴奏技术
        (三)钢琴伴奏技巧
    二、钢琴伴奏应用形式
        (一)伴奏应用形式分类
        (二)钢琴伴奏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应用
    三、高中合唱教学与钢琴伴奏的意义及作用
        (一)高中合唱教学的价值与原则
        (二)高中合唱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三)钢琴伴奏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必要性
第二章 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整体现状调查
        (一)教学环境及设备
        (二)教学方式及钢琴伴奏的应用
        (三)教师伴奏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四)学生对钢琴与合唱的态度及认识
    二、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现状个案分析
        (一)教学过程分析
        (二)伴奏能力分析
        (三)训练方法分析
        (四)学生反馈分析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学生方面
第三章 促进钢琴伴奏在高中合唱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改进学校问题是促进钢琴伴奏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学校加强重视,保证排练时间
        (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立曲谱乐库
        (三)结合姊妹艺术,拓展音乐实践活动
        (四)规范音乐教师评价机制
        (五)优化相关院校钢琴伴奏课程
    二、提升教师素质是促进钢琴伴奏发展的主要基础
        (一)提高教师伴奏能力的方式
        (二)发挥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功能
        (三)促进钢琴伴奏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
        (四)教师在高中合唱教学中有关钢琴伴奏的工作与要求
        (五)教师继续在职教育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促进钢琴伴奏发展的核心因素
        (一)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二)合理选择作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2)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以张家口市区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
        (二)音乐课程标准
        (三)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二、概念界定
        (一)即兴
        (二)钢琴即兴伴奏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成果
        (三)存在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及创新体现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体现
    七、研究设计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课堂观察法
第一章 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依据
    一、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一)依据课程性质
        (二)依据课程目标
        (三)依据学科特点
        (四)依据对学生不同学段识读乐谱的要求
        (五)依据对教学设施(尤其是课堂乐器)的要求
        (六)依据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
    二、钢琴即兴伴奏对“美育”教育的完善
        (一)通过聆听,为音乐感受能力奠定基础
        (二)通过感受,发展审美判断力
        (三)学会欣赏美
    三、钢琴即兴伴奏对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小学生的审美范围狭窄
        (二)小学生的审美标准模糊
        (三)小学生的审美倾向明显
    四、钢琴即兴伴奏对于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材内容的要求
        (二)音乐课堂的要求
第二章 小学音乐课钢琴即兴伴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一)教师问卷
        (二)学生问卷分析
    三、课例分析
        (一)听课记录一
        (二)听课记录二
        (三)听课记录三
        (四)听课记录四
    四、小学音乐课钢琴即兴伴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参差不齐
        (二)教学硬件设备不足且尚未充分利用
第三章 关于如何提升教师课堂即兴伴奏能力的措施
    一、增强专业能力自我提升意识
    二、加强即兴伴奏相关技能
        (一)钢琴演奏能力
        (二)即兴伴奏能力
    三、强化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一)和声、曲式结构基础知识
        (二)准确把握调式调性
    四、即兴伴奏的运用
        (一)伴奏织体
        (二)西洋大小调式伴奏
        (三)民族调式伴奏
        (四)借鉴优秀正谱伴奏
        (五)合理、多样化伴奏
    五、加强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
        (一)增添并优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二)增强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
        (三)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
        (二)教师须不断加强自修
        (三)针对教学条件进行灵活调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舒伯特即兴曲(Op.90 Op.142)和声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手段
    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注释
第二章 舒伯特及其即兴曲
    一、舒伯特
        (一)时代背景
        (二)短暂人生
        (三)音乐创作
    二、即兴曲的起源与发展
        (一)即兴曲的起源
        (二)即兴曲的发展
    注释
第三章 舒伯特即兴曲(Op.90Op.142)和声技法运用
    一、简单明了的自然音体系和弦
        (一)正三和弦
        (二)副三和弦
        (三)七和弦与九和弦
    二、浪漫多变的变化音体系和弦
        (一)离调和弦
        (二)变和弦
        (三)调式交替类变化音和弦
    三、和弦外音与持续音
        (一)和弦外音
        (二)持续音
    四、灵活多样的调性转换
        (一)自然音调式和弦转调
        (二)调式交替手法转调
        (三)等音手法转调
    注释
第四章 舒伯特即兴曲(Op.90Op.142)艺术创作特色
    一、流畅动听的旋律
        (一)歌唱性的优美旋律
        (二)音阶化的旋律进行
    二、变幻丰富的织体与节奏
        (一)丰富多变的织体
        (二)形式多样的节奏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作曲技术理论”词义辨析
        1,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文与英文中的含义
        2,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文语境中的形成
        (1) 语义的形成
        (2) 内涵的形成
        (3) 本文的用法
    三、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引入
    四、文献综述与研究动态
    五、本文框架与提要
第一章 西乐理论的引入及其与国乐的初步结合(1919-1929)
    一、萧友梅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引入
        1, 萧友梅的《普通乐学》
        (1) 《普通乐学》的框架体系
        (2) 时代特色与局限
        (3) 小结
        2, 萧友梅的《和声学》
        (1) 《和声学》的框架体系
        (2) 时代特点与局限
        (3) 思考与启示
        3, 钢琴独奏《新霓裳羽衣舞》创作分析
        (1) 引子部分内部结构与唐大曲“散序”的关系
        (2) 十二个独立乐段与“胡旋舞”的关系
        (3) 其他层面的思考
        (4) 小结
        4, 萧友梅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二、赵元任的音乐创作
        1, 赵元任及其艺术歌曲
        2,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表现
        (4) 诗歌的韵律与曲调的关系
        3, 混声合唱《海韵》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表现手法
        4, 赵元任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三、刘天华的音乐创作
        1, 刘天华与“国乐改进社”
        2, 二胡独奏《空山鸟语》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乐形象与乐器法
        (3) 小结
        3, 二胡独奏《光明行》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演奏技术与音乐形象、结构功能的关联
        4, 琵琶独奏《虚籁》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演奏技术及其运用
        5, 刘天华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四、1919-192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作曲技术理论教育体系化在中国初步形成(1929-1939)
    一、黄自的音乐创作
        1, 《交响序曲·怀旧》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配器技术与织体形态
        (3) 音高组织与音乐形象
        2, 声乐曲集《春思曲》分析
        1) 《玫瑰三愿》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2) 《思乡》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3) 《春思曲》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字句描绘与音乐形象
        4, 黄自的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1)使用“主导动机”式核心材料贯穿多个作品中
        (2)和声进行进一步淡化功能性
        (3)旋律结合了中西音乐的一些特征,并用动机发展手法写作歌曲,探索出更为新颖的语言
        (4) 注重“词语描绘”之结构功能:
    二、贺绿汀的理论传播与音乐创作
        1, 贺绿汀与普劳特《和声学理论与实用》
        (1) 《和声学理论与应用》在中国的传播
        (2) 《和声学理论与应用》的框架体系
        (3) 特点、优势或局限
        (4) 思考与启示
        2, 贺绿汀《牧童短笛》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创作技术总结
    三、江文也《台湾舞曲》分析
        1 ,江文也及其音乐风格的形成
        2,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3, 配器技术与织体形态
        4, 音高组织分析
        5, 小结
    四、三十年代其他重要作曲家
        (一) 留学法国的中国作曲家
        1, 马思聪
        (1) 《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特点简述
        (2) 小结
        2, 冼星海
        (1) 《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简述
        (2) 小结
        (二) 旅居中国的西方作曲家
        1, 阿甫夏洛穆夫
        (1) 阿甫夏洛穆夫与中国
        (2) 阿甫夏洛穆夫的创作及影响
        2, 齐尔品
        (1) 齐尔品与中国
        (2) 齐尔品在中国的创作
        (3) 齐尔品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五、1929-193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第三章 西乐新理论的引入与中西乐的“融合”(1939-1949)
    一、谭小麟与欣德米特理论
        1, 欣德米特理论在中国的传承
        2, 《弦乐三重奏》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调性中心的布局
        (3) 和声起伏的设计
        (4) 音高组织与旋律
        (5) 欣德米特理论在谭小麟作品中的运用
    二、法国音乐理论、流派在中国的发展
        (一) 王义平与钢琴独奏《恐龙》
        1, 王义平及其师承
        2, 钢琴独奏《恐龙》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二) 王震亚与《五声音阶及其和声》
        1, 王震亚与“山歌社”
        2,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内容与特点
        (1)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框架
        (2) 《五声音阶及其和声》的特点
        (3) 小结
        (三) 陈洪的理论贡献
        1, 陈洪与《曲式与乐曲》
        (1) 《曲式与乐曲》的内容与特点
        (2) 优势与局限
        2, 陈洪与《对位化和声学》
        (1) 《对位化和声学》的框架
        (2) 特点与优势
        (四) 丁善德的创作
        1, 丁善德及其师承
        2, 《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术
        (2) 音乐形象与织体形态
    三、桑桐的音乐创作
        1, 桑桐及其师承
        2, 《夜景》分析
        (1) 曲式结构与创作技术
        (2) 音高组织与音乐形象分析
        3, 《在那遥远的地方》分析
        (1) 曲式结构创作技法
        (2) 音高组织与织体形态
        (3) 音乐表现与形象
        4, 小结
    四、1939-1949年中国作曲技术理论总结
第四章 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对当代的影响与启示
    一、音乐审美的三个层面
        1, 音乐的层面
        2, 艺术的层面
        3, 文化的层面
    二、对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启示
        1, 音乐层面的启示
        2, 艺术层面的启示
        3, 文化层面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萧友梅《普通乐学》管弦乐队乐器翻译表
附录2: 刘天华作品目录
附录3: 黄自主要作品目录

(5)《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的编创手法及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意义
    0.4 作曲家简介
    0.5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概述及主题来源
    1.1 乐曲原民歌内容及来源
    1.2 乐曲的风格取向及宏观创意
        1.2.1 科尔沁民歌特点
        1.2.2 鄂尔多斯民歌特点
    1.3 乐曲与民歌体裁的关联性
第二章 保留民歌主题,追求民歌的立体化编创
    2.1 主调音乐织体的表现意义
        2.1.1 分解和弦织体的表现意义
        2.1.2 音型化织体的表现意义
        2.1.3 节奏和弦织体的表现意义
    2.2 复调音乐织体的表现意义
        2.2.1 模仿式复调因素运用
        2.2.2 对比式复调因素运用
    2.3 蒙古族器乐化的特色织体
        2.3.1 马头琴、四胡的影响
        2.3.2 弹拨乐奏法的借鉴
第三章 遵循民歌风格,赋予民歌个性化的编创
    3.1 民歌框架下的旋律变形化发展
        3.1.1 旋律结构不变,运用声部转换展衍
        3.1.2 旋律结构不变,运用“双手合作”拆分
    3.2 尊重民歌本体的段落扩充展衍
        3.2.1 引子与尾声的创意性设计
        3.2.2 单三部曲式结构
        3.2.3 简易变奏曲式结构
        3.2.4 个性化的结构设计
    3.3 贴切而有新意的和声调性运用
        3.3.1 功能和声的运用
        3.3.2 调式和声的调节
        3.3.3 离调及变和弦的作用
        3.3.4 近关系调的变化
第四章 蒙古族音乐风格在演奏中的体现与诠释
    4.1 乐曲的速度与节奏掌控
        4.1.1 速度的统一
        4.1.2 节奏的把握
    4.2 乐曲的音色和力度把握
        4.2.1 音色的变化
        4.2.2 力度的把握
        4.2.3 触键方式的使用
        4.2.4 踏板的使用
    4.3 乐曲的和声层次感处理
        4.3.1 声部的控制要求
        4.3.2 和声层次的演绎
第五章 《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的民族音乐传承及社会意义
    5.1 为草原乐派曲作者提供经验
    5.2 丰富琴童钢琴本土音乐的学习
        5.2.1 趣味性
        5.2.2 标题性
    5.3 乐曲集对草原钢琴音乐的意义
        5.3.1 传承性
        5.3.2 保护性
        5.3.3 独特性
        5.3.4 民族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融入音乐分析的视唱练耳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音乐分析简述
    第一节 音乐分析的含义
    第二节 音乐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 音乐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指导性作用
    第一节 提高个体听觉思维能力
    第二节 提高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
    第三节 培养多维度的音乐审美观念
第三章 音乐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旋律训练中的应用
    第二节 节奏训练用的应用
    第三节 培养多声思维能力中的应用
    第四节 风格感知中的运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视唱练耳主要中文图书文献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背景
    二、国内外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
    三、论文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视唱练耳图书文献研究基本情况综述
    第一节 音乐文献学略述
    第二节 国内外视唱练耳图书发展简述
第二章 国内视唱练耳主要中文图书文献分类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视唱练耳中文图书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国内视唱练耳主要中文图书文献分类
        一、视唱类
        二、练耳类
        三、教学理论类
        四、综合类
    第三节 视唱练耳中文图书文献评荐
        一、各类书目分类小结
        二、主要书目推荐与使用
第三章 部分引进视唱练耳图书文献简介
    第一节 前苏联视唱练耳部分图书介绍
        一、【苏联】斯波索宾编着的《视唱》
        二、【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编着的《视唱教程》
    第二节 法国视唱练耳部分图书介绍
        一、【法】吕叶夫编着的《音程视唱练习曲18首》
        二、【法】布尔诺维尔编写的《布尔诺维尔视唱曲40首》
        三、【法】雷蒙恩、卡卢利等人合着的《法国视唱》
    第三节 美国视唱练耳部分图书介绍
        一、【美】威奇编着的《高级视唱练耳》
        二、【美】克拉夫特编着的《练耳新方法》
        三、【美】罗伯特·欧特曼、南希·罗杰斯编着的《Music For Sight Singing》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视唱练耳中文图书文献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我国视唱练耳中文图书的现状及发展
    第二节 我国视唱练耳中文图书的改进与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文中视唱练耳图书文献索引(按编着者)
附录 2:国内视唱练耳主要中文图书文献整理表
致谢

(8)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组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概述
        (二)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在俄罗斯的研究现状
        (四)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的相关研究
        (五)俄罗斯民族与文化背景的相关研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钢琴组曲体裁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钢琴组曲的起源
    第二节 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组曲之主导地位的形成
        一、键盘音乐——组曲的形成与发展
        二、巴赫古组曲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组曲的衰微和奏鸣曲等音乐体裁的兴盛
        一、过渡阶段
        二、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及交响曲的兴盛
    第四节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组曲的复兴
    第五节 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组曲创作
第二章 俄罗斯钢琴组曲的创作历程以及近现代钢琴组曲的演进
    第一节 俄罗斯钢琴组曲的创作历程
    第二节 俄罗斯钢琴组曲的艺术特征与创作手法
    第三节 近现代钢琴组曲创作的演进
        一、体现新古典主义特征的钢琴组曲创作
        二、民族乐派的钢琴组曲创作
        三、20 世纪后的钢琴组曲创作
第三章 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的本体研究和艺术阐释
    第一节 A.S.阿连斯基的钢琴组曲创作
        一、阿连斯基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二、阿连斯基钢琴组曲的音乐分析
    第二节 S.V.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组曲创作
        一、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一)旋律的特点
        (二)和声的特点
        (三)风格的特点
        二、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的音乐分析
        (一)第一钢琴组曲Op.5
        (二)第二钢琴组曲Op.17
    第三节 俄罗斯钢琴二重奏的创作历程及特点
        一、外来音乐家对俄罗斯钢琴二重奏创作的影响
        二、俄罗斯本土作曲家的钢琴二重奏创作
        (一)俄罗斯钢琴二重奏创作的开端
        (二)俄罗斯钢琴二重奏创作的发展阶段
        (三)俄罗斯钢琴二重奏创作的成熟阶段
        三、双钢琴演奏的特点与原则
第四章 从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洞见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的传统
    第一节 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在俄罗斯音乐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一、阿连斯基的音乐地位
        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地位
    第二节 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风格及演奏特点
        一、阿连斯基的作品风格及演奏特点
        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风格及演奏特点
    第三节 俄罗斯钢琴演奏传统的历史回溯
        一、演奏的特点与方法
        二、纵观发展之镜像
    第四节 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的传承
        一、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的形成
        二、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的发展
        (一)沙俄时期
        (二)苏联时期
        三、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的影响
第五章 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组曲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深刻的宗教印记
    第二节 美学现代性的隐喻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鲜明的民族特色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犹太教视域下勋伯格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奥地利及勋伯格的音乐人生
    第一节 动荡的奥地利社会与文化事件
        一、迷惘与动乱的犹太社会
        二、文化冲突与犹太种族歧视
    第二节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经历
        一、维也纳时期:初现音乐才能
        二、辗转于维也纳与柏林之间:表现主义自由无调性音乐风格转变
        三、逃亡美国:创作热情高涨
    第三节 勋伯格与亚历山德尔·冯·策姆林斯基
        一、“多声部赞美诗”乐队与“艺术酒店”的音乐实践与创作
        二、亚历山德尔·冯·策姆林斯基的特殊身份
第二章 勋伯格艺术创作的资源
    第一节 以色列锡安理想的憧憬
        一、犹太人与犹太文化:“一神思想”
        二、锡安理想由来:民族政治经历
        三、犹太音乐的宗教属性
    第二节 勋伯格的宗教信仰维度
        一、神选的唯一(1874—1898 年)
        二、上帝的救赎(1898—1933 年)
        三、流散与回归(1933—1951 年)
    第三节 勋伯格艺术创作的理论积淀
        一、音乐血液中流淌着的宗教神秘主义
        二、伊曼纽·斯威登堡的神秘哲学与鲁道夫·施泰纳的人智学
        三、西方主流美学思想与其创作的交融互渗
    第四节 勋伯格艺术创作的精神依托
        一、“象征主义”诗歌和戏剧的启发与绘画风格的浸染
        二、对音乐前辈的传承与突破
        三、《圣经》中的素材与母本形象
第三章 勋伯格的宗教意识在清唱剧中的艺术表征
    第一节 西方清唱剧的肇始与嬗变
        一、清唱剧的肇始
        二、清唱剧的嬗变
    第二节 清唱剧《古雷之歌》的上帝形象
        一、文本中的历史叙述
        二、瓦尔德玛和上帝
        三、无调性音乐的艺术形态
    第三节 清唱剧《雅各的阶梯》的神选意识
        一、《圣经》之《创世纪》原型
        二、文本神谕
        三、音乐异象情感
    第四节 清唱剧《一个华沙幸存者》的种族情感
        一、历史事件在音乐中的显现
        二、形象性在音乐中的展现
        三、娴熟的十二音序列技法在音乐中的体现
第四章 勋伯格的以色列锡安理想在音乐作品中的呈现
    第一节 戏剧《圣经之路》中宣扬的锡安理想
        一、戏剧与音乐戏剧
        二、文本中宣扬的锡安理想
        三、音符中洋溢的犹太情怀
    第二节 歌剧《摩西与亚伦》中的旧约原型
        一、《圣经》中《出埃及记》原型
        二、文本中的锡安回归主义
        三、旋律中凝结的锡安之音
    第三节 混声合唱《现代诗篇》中的犹太情愫
        一、合唱与混声合唱
        二、文本中犹太之神的思想取向
        三、音乐中的犹太情结
    第四节 勋伯格音乐艺术精神之体现
        一、理性与激情:艺术精神的宗教沃土
        二、追求自由的本性与理想化的原则
        三、文化的整合性
第五章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精神对西方音乐的启示
    第一节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对欧洲音乐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新维也纳乐派——奠定奥地利音乐的发展
        二、新音乐理念——指出美国音乐的方向
        三、独具匠心的音乐创作——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第二节 勋伯格的艺术精神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
        一、“反对粉饰,让情感释放”
        二、“内在矛盾性”
        三、反抗精神
第六章 勋伯格的音乐体裁、思想与技法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第一节 清唱剧体裁引入中国
        一、《长恨歌》——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二、清唱剧在中国的发展流变
        三、中西方清唱剧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 勋伯格的音乐思想与十二音序列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一、内在整体性与音乐文学感
        二、《涉江采芙蓉》——我国第一首十二音序列音乐
        三、民族音乐的升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与勋伯格相关的历史事件
附录二 《圣经之路》第一幕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10)从两套系统钢琴初级教材看钢琴课程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系统钢琴初级教材的理论基础
    (一) 以认知为取向的钢琴课程设计
        1、美国教育改革进程
        2、布鲁纳及其认知主义理论
        3、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
    (二) 音乐"听想"理论
        1、关于戈登
        2、音乐"听想"概念
        3、音乐学习顺序
二、两套钢琴教材的设计特征
    (一) 注重儿童心智的发展
        1、以节奏认知为先的音乐感知培养
        2、不同构建顺序的识谱方式
        3、启发音乐想象的卡通插图
    (二) 模式认知拓展音乐学习能力
        1、基于模式的即兴创编
        2、注重视奏能力的培养
    (三) 以音乐表现力为目的教学设计
        1、循序渐进的弹奏动作要点
        2、《音乐之旅》针对弹奏技能动作学习的设计
        3、四手联弹丰富听觉层次
三、由两套钢琴初级教材引发的思考
    (一) 《音乐之旅》引进版对于中国学生的适用性
    (二) 两套教材的使用调查及讨论
    (三) 两套钢琴教材与其他教材搭配使用的若干建议
结语
感谢
参考文献

四、和弦外音与旋律化音型(简易钢琴伴奏写作讲座第十二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合唱教学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及应用对策研究 ——以S市D高中为例[D]. 牛杰.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2]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以张家口市区三所小学为例[D]. 刘洁.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3]舒伯特即兴曲(Op.90 Op.142)和声技法研究[D]. 彭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国近代作曲技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1919-1949)[D]. 胡蘅鸾.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5]《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的编创手法及特色研究[D]. 王静波.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融入音乐分析的视唱练耳教学[D]. 邹昱. 武汉音乐学院, 2018(12)
  • [7]视唱练耳主要中文图书文献分析与研究[D]. 王晶. 西安音乐学院, 2017(08)
  • [8]阿连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组曲研究[D]. 李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8)
  • [9]犹太教视域下勋伯格音乐研究[D]. 李雪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10]从两套系统钢琴初级教材看钢琴课程的重要性[D]. 晋磊. 上海音乐学院, 2017(08)

标签:;  ;  ;  ;  ;  

和弦泛音和旋律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