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ABA_B受体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余年,林兴建,张燕芳,狄晴,石静萍[1](2020)在《关于中国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患者叠加多种自身抗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国抗γ-氨基丁酸B(GABA-B)受体脑炎患者合并多种抗神经元抗体及系统性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诊断的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情况,并系统性检索同时期已发表的关于我国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临床研究文献,对其合并抗神经元抗体及系统性自身抗体情况及临床意义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4年期间,本院共确诊4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对全国所有已发表的关于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的荟萃分析,共纳入确诊92例,中位年龄数为57岁(18~79岁),男性68例(73.9%),女性24例(26.1%);共29例(31.5%)患者检测到一种或多种叠加抗体,其中神经元抗体以抗Hu抗体最常见,11例(37.93%),其次为抗NMDAR抗体5例(17.24%),抗Ma2、Yo、CV2、CASPR2抗体各1例,系统性自身抗体以甲状腺相关抗体最为常见,占7例(24.14%)。叠加抗体组患者合并肿瘤占16例(55.2%),高于无叠加抗体组33.3%(P=0.04),其中以抗Hu抗体组合并肿瘤占比最高8/11例(72.7%)。所有入组患者随访时间为0.5~33个月,中位时间8个月,共死亡23例(25.56%),抗神经元抗体组病死率7/18,高于系统性自身抗体组2/11(P=0.036)。结论中国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合并其他自身抗体较常见,其中叠加抗神经元抗体提示合并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而合并的系统性自身抗体未发现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韩玉增[2](2020)在《儿童难治性癫痫易感基因的检测研究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癫痫的基因检测不仅可以帮助患儿明确病因,提供预后信息,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指导患儿使用抗癫痫药物,从而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难治性癫痫患儿的身心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由于其病因复杂、用药困难、预后欠佳,一直为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难题。近年来,精准医学的基因研究已渐成为明确该类疾病病因的新兴研究之一,相关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为最终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相关基因表达,探讨相关基因在难治性癫痫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院小儿神经科和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科自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儿135例,根据ILAE对癫痫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采用二代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儿童难治性癫痫的相关基因,评估相关基因突变的致病性,从而提出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易感基因。研究结果:(1)135例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中Dravet综合征28例,West综合征15例,大田原综合征12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9例,Doose综合征7例,结节性硬化症6例,Rett综合征4例,婴儿癫痫伴游走局灶性发作3例,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2例,Sturge-Weber综合征2例,颞叶癫痫2例,葡萄糖转运体1缺乏综合征1例,早期肌阵挛性脑病1例,Landay-Kleffner综合征1例,未分类的难治性癫痫42例。(2)高表达的脑特异性表达的基因4个,分别为GABRA1、GABBR2、GABRG2与GRIN1;低表达的同癫痫具有相关性的基因共14个,分别为GABRA6、SLC13A5、SLC19A3、ARG1、ARHGEF15、DBH、NID2、CASR、CHRNA2、FOLR1、DIAPH3、GLRA1、PROC、SRPX2。(3)检测出的突变基因进行分类为:编码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基因、葡萄糖转运蛋白、膜转运蛋白、酶/酶调节剂、细胞粘附蛋白、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质子逆向转运蛋白、DNA/RNA结合蛋白与GTP/GDP交换蛋白,其中电压门控与配体门控的编码离子通道基因占50%以上。共32例患儿(23.7%)检出34个可能致病或致病的突变,有2例患儿分别检测出2种基因突变。34个可能致病或致病的突变基因分别为 GABRA1、GABRB3、SCN2A、SCN1A、SCN8A、ATP 1A2、TSC1、TSC2、ADSL、SLC2A1、SLC9A6、STXBP1、MECP2、CHD2、PCDH19、IQSEC2、KCNT1、KCNQ2、CACNA1A、SYNGAP1、CDKL5 与 VRK2。其中,错义突变14个(41.2%),无义突变9个(26.5%),移码突变7个(20.6%),剪接位点突变3个(8.8%),缺失突变1例(2.9%)。此外,源自父亲的遗传基因4例(11.8%),源自母亲的遗传基因1例(2.9%),新生突变25例(73.5%),由于未能获得患儿家长的血液标本而不明来源4例(11.8%)。(4)Dravet综合征患者检出可能致病或致病突变基因11个(39.3%),均为SCN1A;West综合征患者检出可能致病或致病突变基因4个(26.7%),分别为STXBP1、ADSL、CDKL5与KCNT1;大田原综合征患者检出可能致病或致病突变基因2个(16.7%),分别为SCN2A与KCNQ2;Doose综合征患者检出可能致病或致病突变基因1个(14.3%),为SYNGAP1;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检出可能致病或致病突变基因2个(33.3%),均为TSC;Rett综合征患者检出可能致病或致病突变基因1个(25.0%),为MECP2;葡萄糖转运体1缺乏综合征患者检出可能致病或致病突变基因1个(100.0%),为SLC2A1;未分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检出可能致病或致病突变基因12个(28.6%),分别为CHD2、IQSEC2、GABRB3、GABRA1、SCN8A、PCDH19、CACNA1A、TSC、VRK2、SLC9A6 与 ATP1A2。(5)SCN1A阳性Dravet综合征患儿的发病年龄低于阴性患儿,1月前发病次数、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次数、智力减退发生率、脑电图检查中多棘慢波与背景弥漫性慢波活动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性患儿,SCN1A阳性与阴性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CN1A阳性与阴性Drave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用药情况未见明显不同,大部分患儿均采用联合用药治疗方案。STXBP1、ADSL、CDKL5、KCNT1基因突变West综合征患儿的发病年龄、首次发作类型较为相似,但脑电图表现有所差异,而4例患儿均采用丙戊酸钠、托吡酯与左乙拉西坦治疗。结论:本项研究通过对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开展基因检验发现了 34个可能致病或致病的基因突变,其基因突变以离子通道基因为主,最常见突变基因为SCN1A,同Dravet综合征具有密切相关性,而其他类型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也均有基因突变情况。SCN1A基因突变Dravet综合征患儿的发病年龄明显较低,1月前发病次数、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次数、智力减退发生率、脑电图检查中多棘慢波与背景弥漫性慢波活动发生率均显着较高,STXBP1、ADSL、CDKL5、KCNT1基因突变West综合征患儿的脑电图表现存在差异,但不同患儿的临床用药情况无显着差异。
王文浩[3](2019)在《12例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分析与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对搜集的12例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头颅MRI、脑脊液检查、肿瘤筛查、治疗方案及疗效、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常见类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疗效、随访结果,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最后诊断为AE的12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免疫指标、肿瘤筛查、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颅MRI、治疗及疗效、随访结果。最后对这12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使用图表描述各病人的具体情况,并对其不同类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收集符合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标准,且脑脊液和/或血清抗体阳性的患者12例,其中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8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4例。1.8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范围25-71岁,其中年轻患者(<30岁)4例。4例发病前出现前驱感染症状。1例以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1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3例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其余3例以精神和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5例患者病程中存在自主神经紊乱症状。4例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5例患者头颅MRI异常,分别在颞叶、岛叶、海马区、外侧裂内存在异常高信号;CSF检查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蛋白质增高。7例患者使用了免疫治疗,病情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3例出院时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2.4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范围49-71岁,其中3例患者出现前驱感染症状。1例以记忆力减退为首发临床表现,3例以癫痫发作为首发临床表现。临床以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所有4名患者均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问题(如幻觉或行为,情绪和性格改变)。2例脑电图显示异常,1例显示弥漫性慢波,1例显示癫痫样放电;4例均行头颅MRI检查,3例显示异常,异常信号主要分布在颞叶、岛叶、海马及侧脑室旁。1例发现肺门占位,考虑肺癌可能,恢复较差,出院后死亡;1例出院完全恢复;其余2例症状缓解。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多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认知功能减退、意识障碍,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近一半的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并应常规进行肿瘤筛查,若合并肿瘤,应对相关肿瘤进行治疗。EEG检查一般为异常;大部分患者头颅MRI表现异常,病灶主要累及边缘系统;CSF改变主要是白细胞升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但都缺乏特异性。AE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免疫治疗,早期的诊断和免疫治疗往往能提高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杨哲[4](2019)在《高压氧舱内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所致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压氧舱内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Right Median Nerver Electrical Stimulate,RMNES)对脑损伤所致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脑损伤所致严重意识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以及试验组2,每组各20人。对照组女10例,男10例;年龄范围1965岁,平均(41±14)岁;病程729天,平均病程(17.4±1.55)天;脑外伤10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3例,心肺复苏术后3例;试验组1女9例,男11例;年龄范围1865岁,平均年龄(42.15±14.15)岁;病程725天,平均病程(16.65±1.33)天;脑外伤10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2例,心肺复苏术后2例。试验组2女8例,男12例;年龄范围2064岁,平均年龄(42.5±13.78)岁;病程729天,平均病程(16.85±1.45)天;脑外伤11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3例,心肺复苏术后4例。3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包括:常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康复治疗以及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reat,HBOT)等,1次/天,共4周。试验组1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HBOT结束出舱后接受RMNES治疗,2h/次,1次/天,共4周。试验组2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HBOT时舱内同时进行RMNES治疗,2h/次,1次/天,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三组患者意识状态进行Glasgow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脑电图(EEG)、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pper sense evoked potential,USEP)评估,且治疗结束后评估三种患者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记录所得结果。运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对统计学结果进行讨论。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GCS评分{对照组(5.65±1.57)、试验组1(5.35±1.66)分、试验组2(5.45±1.7)}比较无差异(P>0.05);EEG评分{对照组(Ⅰ级0人,Ⅱ级9人,Ⅲ级6人,Ⅳ级5人)、试验组1(Ⅰ级0人,Ⅱ级7人,Ⅲ级6人,Ⅳ级7人)、试验组2(Ⅰ级0人,Ⅱ级8人,Ⅲ级5人,Ⅳ级7人)}比较无差异(P>0.05);BAEP评分{对照组(Ⅰ级0人,Ⅱ级7人,Ⅲ级12人,Ⅳ级1人)、试验组1(Ⅰ级0人,Ⅱ级6人,Ⅲ级12人,Ⅳ级2人)、试验组2(Ⅰ级0人,Ⅱ级6人,Ⅲ级12人,Ⅳ级2人)}比较无差异(P>0.05);USEP评分{对照组(Ⅰ级0人,Ⅱ级6人,Ⅲ级11人,Ⅳ级3人)、试验组1(Ⅰ级0人,Ⅱ级5人,Ⅲ级11人,Ⅳ级4人)、试验组2(Ⅰ级0人,Ⅱ级5人,Ⅲ级11人,Ⅳ级4人)}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GCS评分{对照组(6.75±0.34)、试验组1(7.75±1.48)、试验组2(9.35±1.53)}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提高(P<0.05),且试验组2>试验组1>对照组(P<0.05);EEG评分{对照组(Ⅰ级2人,Ⅱ级12人,Ⅲ级5人,Ⅳ级1人)、试验组1(Ⅰ级10人,Ⅱ级6人,Ⅲ级4人,Ⅳ级0人)、试验组2(Ⅰ级13人,Ⅱ级7人,Ⅲ级0人,Ⅳ级0人)}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且三组患者改善程度,试验组2>试验组1>对照组(P<0.05);BAEP评分{对照组(Ⅰ级2人,Ⅱ级13人,Ⅲ级5人,Ⅳ级0人)、试验组1(Ⅰ级0人,Ⅱ级15人,Ⅲ级5人,Ⅳ级0人)、试验组2(Ⅰ级12人,Ⅱ级8人,Ⅲ级0人,Ⅳ级0人)}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P<0.05),且三组患者改善程度,试验组2>试验组1>对照组(P<0.05);USEP评分{对照组(Ⅰ级1人,Ⅱ级8人,Ⅲ级10人,Ⅳ级1人)、试验组1(Ⅰ级3人,Ⅱ级13人,Ⅲ级4人,Ⅳ级0人)、试验组2(Ⅰ级7人,Ⅱ级13人,Ⅲ级0人,Ⅳ级0人)}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P<0.05);且三组患者改善程度,试验组2>试验组1>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0例基本治愈,0例显效,2例有效,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10%;试验组1中0例基本治愈,0例显效,7例有效,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35%;试验组2中0例基本治愈,1例显效,13例有效,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0%;三组对照P<0.05.结论:RMNES可以改善脑损伤所致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促进其意识恢复,且在HBOT的同时进行RMNES的联合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的意识恢复的效果优于HBOT结束出舱后再进行RMNES的联合治疗方法。
方露[5](2018)在《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痉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痉挛的影响,探讨运动训练缓解痉挛的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损伤对照组(SCI-Sed组)和损伤+运动训练组(SCI-TT组),通过改良Allen’s撞击法来制作SCI后痉挛大鼠模型,SCI-TT组采用减重平板训练进行运动干预。每组动态观察BBB评分、Ashworth等级评定、H反射中的Hmax/Mmax比值及激活后抑制(RDD)值。术后5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γ-氨基丁酸受体B(GABAB受体)、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等分布和表达情况。结果:(1)sham组术后行为学评定一直保持正常。术后1d-5w,SCI-Sed组与SCI-TT的BBB评分均持续升高,且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BBB评分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2w-5w,SCI-TT组评分均高于SCI-Sed组,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SCI-Sed组与SCI-TT组在术后1w左右出现Ashworth评定等级增高,后等级逐渐增高,至术后5w左右降低,2组组内在不同时间点的Ashworth评定结果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3w-5w时,SCI-Sed组评定等级高于SCI-TT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sham组Hmax/Mmax比值、RDD值术后保持稳定。SCI-Sed组与SCI-TT组Hmax/Mmax比值、RDD值在术后1w左右开始均增大,术后5w左右降低。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Hmax/Mmax比值、RDD值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SCI-Sed组术后3w-5w时的Hmax/Mmax比值和术后3w、5w的RDD值均高于SCI-TT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结果均显示,三组大鼠BDNF、TrkB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其余组BDNF、TrkB表达均增高(P<0.05);与SCI-TT组相比,SCI-Sed组表达量较低(P<0.05),但仍高于sham组(P<0.05)。三组大鼠pCREB表达及CREB活化程度(pCREB/CREB)比较,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SCI-TT组pCREB表达及CREB活化程度高于SCI-Sed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三组大鼠GAD65、GAD67、GABAB受体、KCC2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其余两组大鼠GAD65、GAD67、GABAB受体、KCC2表达均减少(P<0.05);与SCI-Sed组相比,SCI-TT组GAD65、GAD67、GABAB受体、KCC2表达均增高(P<0.05),但仍低于sham组(P<0.05)。结论:SCI后痉挛的产生与脊髓内GAD65、GAD67合成减少,GABAB受体表达下降以及KCC2表达减少有关。运动训练可以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有效缓解痉挛;其缓解痉挛作用与运动诱导BDNF/TrkB合成增多,提高pCREB表达及CREB活化程度,促进GAD65、GAD67、GABAB受体、KCC2表达有关。
陶艳红[6](2017)在《拨法对CCI大鼠脊髓抑制性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行为学和形态学角度观察拨法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痛觉过敏现象的影响,从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5-HT2A和GABA-B受体、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以及外周血清IL-1β表达的改变,探究拨法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起效机制,完善拨法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机理。拟通过本次研究,为临床运用拨法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疾病,改善及预防患者相关症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拨法组以及模型组四组,后两组通过对坐骨神经环绕结扎造成CCI模型,拨法组大鼠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拨法,对大鼠进行定性、定量的干预,依次刺激患侧殷门、承山和阳陵泉穴,每穴各刺激3min。干预结束后再通过以下三方面研究拨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损伤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1取造模后7天和拨法干预20天后为两个时间点,通过光热耐痛阈实验观察大鼠的热痛觉过敏情况,探寻拨法减轻NPP痛觉过敏状态的行为学依据;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分析坐骨神经损伤处轴突、髓鞘等结构的变化,探寻拨法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损伤恢复的形态学依据。2通过免疫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对L3-L5节段脊髓中5-HT2a受体进行蛋白定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L3-L5节段脊髓背角中GABA-B受体进行分析,探究拨法干预是否可以通过促进脊髓中抑制性神经递质5-HT2A受体与GABA-B受体的表达,减轻中枢去抑制作用,进而抑制疼痛的发生与发展,有效地缓解NPP自发性疼痛的相关症状。3为探究拨法对于促进炎性疼痛的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大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脊髓背角中IL-1β进行定位的分析,探究拨法干预是否可以有效地减少脊髓背角与外周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在中枢中减轻中枢敏化作用,在外周中减轻NPP的炎性症状,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结果]1行为学结果:造模后7天的拨法组与模型组的行为学表现相同(P>0.05),二者与正常组相比,光热耐痛阈阈值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拨法干预20天后,虽然模型组、拨法组与正常组相比,阈值均明显下调(P<0.05),但拨法组与模型组相比,阈值已有显着性升高(P<0.05)。2形态学结果:造模后7天,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可见神经元轴突排列整齐,轴索及神经髓鞘完好无损;模型组轴索崩解,髓鞘破碎,出现大量增生破裂的雪旺细胞。拨法干预20天后,模型组轴索、髓鞘稍有序,仍可见增生破裂的雪旺细胞;相比之下,拨法组的神经纤维排列稍有序、轴索模糊可见,增生破裂的雪旺细胞减少。3脊髓中5-HT2A受体与GABA-B受体的表达结果:造模后7天的拨法组与模型组中,CCI模型大鼠脊髓5-HT2A受体与GABA-B受体蛋白的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明显下降(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拨法干预20天后,拨法组大鼠脊髓中两种受体的表达含量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含量仍明显下降(P<0.05)。4中枢及外周中IL-1β的表达结果:造模后7天的拨法组、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脊髓背角及外周血清中IL-1β的表达均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拨法干预2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相比,已有显着性下降(P<0.05)。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拨法干预20天后,虽然模型组、拨法组与正常组相比,脊髓背角及外周血清中IL-1β的表达依旧明显上调(P<0.05);但拨法组与模型组相比,已有显着性下降(P<0.05)。[结论]1拨法可减轻CCI模型大鼠的痛敏状态,促进损伤后坐骨神经纤维髓鞘的再生,减轻雪旺细胞胞质和线粒体的水肿,为拨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类疾病提供了行为学和形态学证据。2拨法可上调CCI模型大鼠脊髓中抑制性神经递质5-HT2A受体与GABA-B受体的表达,参与减轻中枢去抑制作用,减少伤害性感受信息的传递,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自发性疼痛的程度。3拨法可下调CCI模型大鼠脊髓以及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在中枢抑制中枢敏化作用,在外周中减轻炎症反应,可有效地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4以上结论相互印证,说明经过拨法干预,可有效地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状态,修复受损的神经纤维,减轻异常疼痛的程度。
李健能[7](2017)在《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静息态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片类物质依赖一直是最严重的世界性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十多年来阿片类处方药的滥用和依赖急剧增长,其引起的成瘾和依赖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滥用阿片类处方药者可尝试通过药物治疗剂量以外的方式强化欣快感和愉悦感,进而引发强烈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对于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诊断,临床上以症状评定量表为主的主观判断,尚未明确客观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寻求客观的神经生物学指标以协助阿片类处方药依赖的诊断、监测病情变化和疗效反应是有必要的。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以无创性的方式定量检测活体组织内局部的代谢物水平的变化,有望为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诊断提供定量检测的技术手段。奖赏环路是阿片类物质奖赏效应产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前额皮层作为奖赏通路关键区域,参与高级执行功能,被认为与物质成瘾密切相关。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谷氨酸Glu(glutamate,Glu)分别为奖赏环路中主要的抑制性和兴奋性神经递质,阿片类药物依赖与前额皮层中的神经递质GABA和Glu水平有关,其可能参与依赖的形成,但其长期依赖效应的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拟在3.0 T磁共振扫描仪上利用MEGA-PRESS和Optimal TE波谱编辑技术检测GABA和Glu的绝对浓度,分析在大孔径3.0 T MR扫描仪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内GABA绝对浓度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检测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脑内前额皮层GABA和Glu的绝对浓度,探讨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内GABA和Glu绝对浓度与神经心理学指标的关系,旨在为评估阿片类处方药依赖提供可能的生物学标记物。论文分三个部分,摘要如下:第一部分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磁共振系统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GABA绝对浓度的可行性目的:探讨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 MRI系统上使用MEGA-PRESS波谱编辑技术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GABA绝对浓度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2名健康志愿者(男性25名,女性7名,年龄1833岁,平均22.6±3.0岁),均为右利手,无头部外伤史和神经精神疾病史,无磁共振扫描禁忌症。所有扫描均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成像仪上完成。首先采用MEGA-PRESS序列对志愿者大脑腹内侧前额皮层进行1H-MRS信号采集;另外使用同样的扫描序列进行水模实验,将一个装有浓度为50 m M的GABA溶液水模进行定位扫描,感兴趣区位于与人脑相对应位置,扫描结果作为定量分析的外部参考标准。应用jMRUI v5.0软件对1H-MRS波谱数据进行后处理,计算出腹内侧前额皮层GABA的绝对浓度(Mean±SD)及其变异系数。结果:利用MEGA-PRESS序列成功采集了32名志愿者的GABA波谱数据,经jMRUI v5.0软件后处理均可清晰地显示GABA谱峰,测得的GABA绝对浓度为1.58±0.26 mM,变异系数为16.2%。结论:使用MEGA-PRESS波谱编辑法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 MRI系统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的GABA信号是可行的,所采集的GABA谱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第二部分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磁共振系统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GABA绝对浓度的可重复性目的:在70 cm大孔径临床3.0 T磁共振成像仪上采用MEGA-PRESS编辑技术检测健康志愿者的GABA波谱,探讨活体人脑内GABA绝对量化方法的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6名健康志愿者(男性10名,女性6名,年龄1928岁,平均23.1±2.3岁),均为右利手,无头部外伤史和神经精神疾病史,无磁共振扫描禁忌症。所有扫描均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成像仪上完成。所有志愿者至少进行2次磁共振扫描,另外再抽取6名进行第3、4次磁共振扫描。所有扫描2次的志愿者重复扫描时间间隔大于5天,重复扫描4次的志愿者间隔时间超过1星期以上。应用jMRUI v5.0软件进行波谱数据后处理,并对GABA含量进行相对量化(GABA/NAA)和绝对量化(|GABA|),计算出相应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前后多次扫描均成功采集到16名志愿者的GABA波谱数据,经jMRUI v5.0软件处理后均可良好显示GABA谱峰。多次重复测量的相对量化和绝对量化变异系数均小于20%,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是组内还是组间可重复性,绝对量化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相对量化,即绝对量化的可重复性优于相对量化。男女组间GABA相对含量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男女组间GABA绝对含量平均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大孔径短磁体磁共振扫描仪采用MEGA-PRESS波谱编辑法测量GABA绝对浓度具有较好的组内和组间可重复性,且GABA绝对量化整体上优于相对量化。同时,GABA绝对量化具有性别特异性,且具有良好的组间可重复性。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在大孔径临床MRI系统上用来研究正常和异常大脑的GABA水平改变。第三部分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GABA和Glu绝对浓度的静息态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目的:利用MRS测量阿片类处方药依赖患者腹内侧前额皮层的GABA和Glu绝对浓度的变化,并探究GABA和Glu绝对浓度的变化与行为心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1名阿片类处方药依赖患者(男29名,女2名,年龄1835岁,平均24.94±4.19岁)和32名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男25名,女7名,年龄1833岁,平均22.6±3.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右利手。使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人体头部扫描,采用MEGA-PRESS序列采集所有受试者腹内侧前额皮层的GABA波谱数据,采用Optimal TE方法采集Glu波谱数据。将分别装有50 mM的GABA水溶液和肌酸水溶液的水模进行磁共振扫描,作为定量的外部参考标准。应用jMRUI v5.0软件对所采集的波谱数据进行后处理和量化。采用阿片成瘾严重指数来评估成瘾的严重程度,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来评估受试者的冲动性,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来评估受试者的冲动性、焦虑、抑郁和认知状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GABA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与神经心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GABA|浓度低于对照组,而|Glu|浓度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依赖者的BIS-11总评分比对照组高,MOCA总评分比对照组低(低于26分),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量表总分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内GABA绝对浓度与谷氨酸绝对浓度、BIS-11、SAS呈负相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而谷氨酸绝对浓度与BIS-11呈正相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GABA和Glu水平异常与觅药冲动性、焦虑状态、认知功能受损有关。因此,抑制性GABA能和兴奋性Glu能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可能是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渴求和复吸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通过MRS定量检测前额皮层中GABA和Glu的绝对浓度有望成为临床上的一个预测性指标,以利于客观地评估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的成瘾严重程度、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于广金,张博,杨姗,张元,任天瑞[8](2014)在《氟虫腈为配基的亲和介质制备及鱼类GABA受体纯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琼脂糖凝胶(Sepharose)CL-6B为载体,衍生化的氟虫腈为亲和配基,制备亲和层析介质,对其进行FT-IR和XPS表征。用制备的亲和层析介质分离鱼类脑组织中的GABA(γ-氨基丁酸)受体,研究分离蛋白质的效率。结果表明,成功将氟虫腈作为配体偶联到亲和介质上,偶联量为36.68μmol/g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条蛋白质条带,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4 kD和55 kD。
谭倩[9](2012)在《白香丹对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GABAB受体亚基分布表达及海马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PMS肝气逆模型大鼠额区、顶区、海马和下丘脑相关区域内GABAB受体亚单位(GABABR1和GABABR2)分布表达及海马ERK1/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PMS肝气逆证发病的中枢机制,并研究白香丹胶囊对该病证的干预机制。方法:通过旷场实验、宏观行为药理学方法、阴道涂片法筛选健康雌性Wistar大鼠进入实验,采用电刺激应激法复制PMS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以旷场实验结合宏观行为药理学评价模型,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测GABABR1和GABABR2在正常对照组大鼠、PMS肝气逆模型组大鼠、白香丹给药组大鼠、巴氯芬给药组大鼠额区、顶区、海马CA1、CA3和下丘脑中的分布表达,计算平均荧光强度(IMF),并以免疫印记技术检测ERK1/2、P-ERK1/2在以上四组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水平,计算P-ERK1/2在ERK1/2中的百分比。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垂直得分、水平得分和总分均显着性增加(P<0.01),大鼠表现出紧张警觉,环顾四周,对外界刺激敏感的状态;而造模并给予药物治疗的大鼠较模型组旷场实验三项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额区、顶区、海马CA1、CA3、下丘脑GABABR1和GABABR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白香丹组和巴氯芬组大鼠GABABR1和GABABR2蛋白在以上区域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1或P<0.05),但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印记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P-ERK1/2表达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白香丹和巴氯芬给药后大鼠P-ERK1/2水平有所上升(P<0.01),且白香丹组与巴氯芬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电刺激应激造模法可以成功制备PMS肝气逆证大鼠模型;PMS肝气逆证的发生可能与大鼠顶区、额区、海马CA1、CA3、下丘脑GABAB受体亚单位蛋白以及海马中P-ERK1/2蛋白表达下降有关;白香丹胶囊可以有效纠正模型大鼠上述脑区蛋白异常降低的状态,这可能是该药治疗PMS肝气逆证的中枢机制之一。
刘文虎[10](2009)在《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类抗癫痫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氯离子通道偶联的γ-氨基丁酸受体兴奋,能够抑制癫痫患者大脑局部病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和高频放电向周围神经元的扩散,但γ-氨基丁酸在生理P H条件下离子化,不宜直接作为抗癫痫药使用。本文以2-乙酰氧基苯甲酰基为载体,设计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衍生物。以p-TsOH为催化剂,甲苯为夹带剂,将γ-氨基丁酸和相应的醇反应制成γ-氨基丁酸酯对甲基苯磺酸盐;然后以TEA为缚酸剂与2-乙酰氧基苯甲酰氯反应得4-(2-羟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再经乙酰氯酰化得到目标化合物,并用1HNMR、13CNMR、MS、IR确证了其结构。同时对关键中间体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在水相介质和有机相介质中合成及影响收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催化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考察。本文选用4-AP致痫小鼠实验模型,采用寇氏法测定ED50、LD50,系统评价12个化合物的抗癫痫活性,其中9个化合物的作用比阳性对照药丙戊酸钠高0.4~1.6倍。化合物10~12的ED50和LD50分别为154.5mg·kg-1、495.3mg·kg-1,其抗癫痫活性为阳性对照药丙戊酸钠的2.6倍,而安全指数与之相当,具有更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二、GABA_B受体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ABA_B受体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中国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患者叠加多种自身抗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1. 对象 |
2. 血清或者脑脊液抗体的检测 |
3. 肿瘤学评估 |
4.随访及预后评估 |
5.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入组情况(表) |
2.临床表现(图) |
3. 叠加抗体情况 |
4. 合并肿瘤情况 |
5. 随访预后情况 |
讨论 |
(2)儿童难治性癫痫易感基因的检测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12例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分析与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抗NMDA受体脑炎 |
3.2 抗GABA(B)受体脑脑炎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词表 |
附录B mRS和MMSE评分量表 |
附录C 个人简介及读研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4)高压氧舱内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所致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所致严重意识障碍患者促醒作用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痉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拨法对CCI大鼠脊髓抑制性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概况 |
1.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 |
1.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 |
1.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
2.1 中枢去抑制 |
2.2 中枢敏化 |
2.3 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 |
2.4 外周致敏 |
2.5 异位放电 |
3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非药物治疗 |
4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用模型 |
4.1 完全性坐骨神经横断模型 |
4.2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
4.3 坐骨神经半结扎模型 |
4.4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 |
4.5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 |
4.6 坐骨神经冷冻模型 |
综述二 5-HT_(2A)受体与GABA-B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5-HT_(2A)受体的研究现状 |
1.1 5-HT的研究概况 |
1.2 5-HT_(2A)受体的结构与分布 |
1.3 5-HT_(2A)受体在中枢中参与镇痛 |
2 GABA-B受体的研究现状 |
2.1 GABA的研究概况 |
2.2 GABA-B受体的结构与分布 |
2.3 GABA-B受体与疼痛的关系 |
综述三 白介素-1β在神经性病理性疼痛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IL-1家族 |
2 IL-1β的合成与功能 |
3 IL-1β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造模方法 |
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 干预方法 |
5 取材时间 |
6 指标检测 |
实验一 拨法对CCI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
1 光热耐痛阈检测 |
2 形态学检测 |
2.1 灌注 |
2.2 制片 |
2.3 坐骨神经HE染色 |
2.4 光镜观察 |
3 结果记录及统计 |
实验二 拨法对CCI模型大鼠脊髓5-HT2A与GABA-B受体表达的研究 |
1 主要器具及仪器 |
2 主要试剂 |
3 组织样本制备 |
3.1 石蜡样本制备 |
3.2 冻存样本制备 |
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中GABA-B与IL-Iβ的表达情况 |
4.1 制片 |
4.2 光镜观察 |
5 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5-HT_(2A)受体蛋白的表达情况 |
5.1 5-HT_(2A)受体蛋白WB检测 |
5.2 内参蛋白WB检测 |
5.3 检测结果 |
6 结果记录及统计 |
实验三 拨法对CCI模型大鼠血清IL-1β表达的研究 |
1 主要仪器及器具 |
2 主要试剂 |
3 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中IL-1 β受体的表达情况 |
3.1 血清样本采集与贮存 |
3.2 ELISA检测步骤 |
3.3 数据处理 |
4 结果记录及统计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光热耐痛阈 |
2 坐骨神经HE染色 |
3 脊髓5-HT_(2A)受体的Western blot结果 |
4 脊髓背角中GABA-B受体的免疫组化结果 |
5 血清IL-1β的ELISA结果 |
6 脊髓背角中IL-1β的免疫组化结果 |
讨论 |
1 关于CCI模型的讨论 |
2 关于治疗方法选取的讨论 |
2.1 手法的选择 |
2.2 穴位的选择 |
3 关于指标的讨论 |
3.1 抑制性神经递质在脊髓中表达的升高可抑制NPP所致疼痛 |
3.2 炎性因子在局部微环境中的表达升高是导致炎性痛发生的关键所在 |
2 结果讨论 |
2.1 行为学结果讨论 |
2.2 形态学结果讨论 |
2.3 5-HT_(2A)表达的结果讨论 |
2.4 GABA-B表达的结果讨论 |
2.5 IL-1β表达的结果讨论 |
3 本次实验与前期实验的相关性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CCI模型大鼠的造模方法 |
附录2 坐骨神经HE染色 |
附录3 GABA-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附录4 IL-1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静息态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70 cm大孔径 3.0 T临床MRI系统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GABA绝对浓度的可行性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对象 |
1.2.2 数据采集 |
1.2.3 数据处理 |
1.2.4 定量方法 |
1.3 结果 |
1.3.1 水模实验结果 |
1.3.2 在体实验结果 |
1.3.3 绝对定量结果 |
1.4 讨论 |
1.4.1 GABA波谱编辑 |
1.4.2 大孔径磁体磁场均匀度 |
1.4.3 GABA波谱定量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在 70 cm大孔径 3.0 T临床磁共振系统上定量检测活体人脑前额皮层GABA绝对浓度的可重复性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对象和实验设备 |
2.2.2 数据采集 |
2.2.3 数据处理 |
2.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GABA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静息态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方法 |
3.2.3 临床特征评估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人口学一般统计资料 |
3.3.2 主要代谢物浓度的比较 |
3.3.3 相关性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4.1 前额皮层与物质依赖的关系 |
3.4.2 前额皮层GABA与Glu含量变化 |
3.4.3 物质依赖的临床心理学特征与Glu和GABA的关系 |
3.4.4 存在的不足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1. 全文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阿片类物质依赖致前额皮层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活体磁共振波谱定量检测前额皮层 γ-氨基丁酸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件 |
附录 2. 被试知情同意书 |
附录 3.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 4. 阿片成瘾严重程度量表 |
附录 5. BIS-11 冲动性量表 |
附录 6. 焦虑自评量表 |
附录 7. 抑郁自评量表 |
附录 8.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氟虫腈为配基的亲和介质制备及鱼类GABA受体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氟虫腈亲和配基的合成[14-16] |
1.3 琼脂糖凝胶CL-6B环氧活化 |
1.4 氟虫腈亲和配基与活化琼脂糖凝胶CL-6B的偶联 |
1.5 环氧基及配体偶联密度的测定 |
1.6 鳙鱼脑内GABA受体的纯化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亲和层析介质的表征 |
2.1.1 亲和层析介质化学组成分析 |
2.1.2 亲和层析介质的红外分析 |
2.1.3 环氧基修饰密度和亲和氟虫腈配基偶联密度分析 |
2.2 氟虫腈亲和层析柱对鳙鱼脑内GABA受体的纯化 |
2.2.1 GABA受体亲和层析 |
2.2.2 蛋白质分子量分析 |
2.2.3 氟虫腈亲和柱对鳙鱼GABA受体分离纯化效果评价 |
3 结论 |
(9)白香丹对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GABAB受体亚基分布表达及海马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相关溶液配制 |
2. 方法 |
2.1 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的制备 |
2.2 大鼠脑组织固定及取材 |
2.3 石蜡切片制备 |
2.4 免疫荧光双标记实验 |
2.5 免疫荧光切片检测及数据分析 |
2.6 蛋白的提取和测定 |
2.7 免疫印记化学实验 |
2.8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模型评价结果 |
1.1 大鼠宏观行为学观察 |
1.2 大鼠旷场实验得分 |
2. 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结果 |
2.1 大鼠不同脑区GABA_BR_1和GABA_BR_2的分布及同位点表达 |
2.2 各组大鼠额区、顶区、海马CA1、CA3和下丘脑区域相对荧光强度比较 |
讨论 |
1. 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的制备与评价 |
2. 实验脑区的选择 |
2.1 海马 |
2.2 额叶 |
2.3 顶叶 |
2.4 下丘脑 |
3. GABA_B受体在各脑区的受体定位分布及表达 |
3.1 GABA_B受体结构概述 |
3.2 GABA_B受体在中枢的分布 |
3.3 GABA_B受体在中枢的表达 |
4. ERK1/2 信号通路 |
5. 干预药物 |
5.1 巴氯芬 |
5.2 白香丹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缩略词表 |
详细摘要 |
(10)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类抗癫痫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癫痫的发病机理 |
第三节 γ-氨基丁酸类抗癫痫药物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结构及其合成路线设计 |
第一节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2.1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的合成路线 |
§2.2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的合成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实验仪器、试剂及规格 |
§3.1 实验仪器 |
§3.2 试剂及规格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3.1 2-(乙酰氧基)苯甲酰氯的制备 |
§3.2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的合成 |
§3.3 γ-氨基丁酸酯对甲基苯磺酸盐的合成 |
§3.4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的合成 |
§3.4.1 4-(2-羟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的制备 |
§3.4.2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的合成 |
§3.5 抗癫痫活性评价 |
§3.5.1 实验材料 |
§3.5.2 药效模型选择 |
§3.5.3 实验方法 |
§3.5.4 初步活性筛选 |
§3.5.5 ED_(50)的测定 |
§3.5.6 LD_(50)的测定 |
§3.5.7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2-(乙酰氧基)苯甲酰氯的纯化及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节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水相最佳合成条件 |
第三节 催化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四节 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的构效关系初步探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附录 |
Fig.1A ~(13)CNMR spectrum of 2-acetoxybenzoyl-pyrolidone |
Fig.1B ~1HNMR spectrum of 2-acetoxybenzoyl-pyrolidone |
Fig.1C MS spectrum of 2-acetoxybenzoyl-pyrolidone |
Fig.1D IR spectrum of 2-acetoxybenzoyl-pyrolidone |
Fig.2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 ethyl butyrate |
Fig.3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 isopropyl butyrate |
Fig.4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 butyl butyrate |
Fig.5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 cyclohexylbutyrate |
Fig.6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 benzyl butyrate |
Fig.7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2-methoxyl) benzyl butyrate |
Fig.8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3-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9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4-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10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2-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1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3-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2A ~1HNMR spectrum of 4-(2-hydroxybenzamido)-(4-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a ~(13)C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utyric acid |
Fig.1b ~1H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utyric acid |
Fig.1c MS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utyric acid |
Fig.1d I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utyric acid |
Fig.2a ~(13)C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ethyl butyrate |
Fig.2b ~1H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ethyl butyrate |
Fig.2c MS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ethyl butyrate |
Fig.2d I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ethyl butyrate |
Fig.3a ~(13)C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isopropyl butyrate |
Fig.3b ~1H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isopropyl butyrate |
Fig.3c MS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isopropyl butyrate |
Fig.3d I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isopropyl butyrate |
Fig.4a ~(13)C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utyl butyrate |
Fig.4b ~1H-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utyl butyrate |
Fig.4c MS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butyl butyrate |
Fig.4d I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bytyl butyrate |
Fig.5a ~(13)C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cyclohcxyl butyrate |
Fig.5b ~1HNM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cyclohexyl butyrate |
Fig.5c MS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cyclohexyl butyrate |
Fig.5d IR s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cyclohexyl butyrate |
Fig.6a ~(13)C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enzyl butyrate |
Fig.6b ~1H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enzyl butyrate |
Fig.6c MS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enzyl butyrate |
Fig.6d I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 benzyl butyrate |
Fig.7a ~(13)C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2-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7b ~1H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2-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8a ~(13)C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3-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8b ~1H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3-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8c MS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3-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8d I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3-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9a ~(13)C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4-m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9b ~1H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4-rnethoxyl)benzyl butyrate |
Fig.10a ~(13)C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2-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0b ~1H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2-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0c I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2-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1a ~(13)C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3-chloro)benzyl butyrat |
Fig.11b ~1H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3-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1c MS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3-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2a ~(13)C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4-chloro)benzyl butyrate |
Fig.12b ~1HNMR pectrum of 4-(2-Acetoxybenzoylamino)-(4-chloro)benzyl butyrate |
缩略表 |
四、GABA_B受体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中国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患者叠加多种自身抗体的临床分析[J]. 余年,林兴建,张燕芳,狄晴,石静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07)
- [2]儿童难治性癫痫易感基因的检测研究分析[D]. 韩玉增. 山东大学, 2020(11)
- [3]12例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分析与文献复习[D]. 王文浩.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4]高压氧舱内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所致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哲.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大鼠痉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方露.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6]拨法对CCI大鼠脊髓抑制性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D]. 陶艳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阿片类处方药依赖者前额皮层中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绝对浓度的静息态磁共振波谱测定及其临床意义[D]. 李健能.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2)
- [8]氟虫腈为配基的亲和介质制备及鱼类GABA受体纯化[J]. 于广金,张博,杨姗,张元,任天瑞. 上海化工, 2014(05)
- [9]白香丹对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GABAB受体亚基分布表达及海马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D]. 谭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4-(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酯类抗癫痫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D]. 刘文虎. 兰州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