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小红栲群落生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琼玲[1](2019)在《钩栗天然林生长规律及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产品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南方大力发展以钩栗(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为主要珍贵树种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永龙界国有林场50a钩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它的单株生长规律情况进行研究,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湖南龙山钩栗群落的基本组成物种种类、群落周围的自然生长外貌、林分结构以及林分特征、物种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为大规模种植钩栗人工林,使得钩栗林分可以做到持续经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也为保护钩栗天然林资源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以龙山县永龙界林场50a生钩栗天然林为调查主体,对其生长规律进行探讨。结果得出:钩栗单株胸径、树高和材积与树龄同幅增长,50a时分别达到22cm、16.1m和0.4373m3;钩栗胸径速生期为5~15a,其连年、平均生长量在0~5a和40a左右时出现相交;钩栗树高快速增长期为10~15a;钩栗材积速生期为15~45a。(2)在1200 m2样地里,共有维管束植物26种,隶属于19科23属,其中主要优势科有:壳斗科、豆科、樟科、大戟科、山矾科、百合科等;这个群落内钩栗是主要优势树种,群落结构的组成可划分三层分别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内的植物种类数目最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最多,乔木层次之草本层最少。(3)在钩栗天然林中,各个器官的生物量多少为树干最大,根系次之,树枝第三,树叶第四,树皮最末。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多少依次为粗根最大,根兜次之,中根第三,细根最末,50a生钩栗天然林林分生物量为3.933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为3.513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89.32%,而凋落物生物层的生物质量仅为0.03t·hm-2,为林分总生物量0.76%。虽然凋落层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少,但它为树木生长提供着重要养分。
李金华[2](2017)在《赤皮青冈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该研究以珍贵用材树种赤皮青冈(Cclobalanopsis gilva)的种子及1年生幼苗为对象,以实现营造速生、丰产、优质和高效的赤皮青冈人工林为目标,以森林生态学、人工林培育等理论基础为指导,针对赤皮青冈在种子及幼苗特性研究中的缺失和不足,利用生物学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对赤皮青冈种子特性及幼苗的栽培抚育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珍贵用材林树种赤皮青冈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及造林提供合理可行的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手段。其主要研究内容为:(1)赤皮青冈种子特性及其适宜的萌发贮藏技术;(2)赤皮青冈幼苗生长调控技术研究(3)施肥对赤皮青冈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赤皮青冈种子呈卵状圆柱形,赤皮青冈种子呈现卵状圆柱形,坚果,内果皮光滑,颜色为褐色、亮棕色。种子长度介于1.470~2.170cm,种子宽在1.270~1.430cm之间,种脐宽度一般在0·400~1.120cm之间,壳斗宽度约在1.430~1.790cm范围内,壳斗内径约为1.510~1.690cm,壳斗高度一般介于0.506~0.800cm之间。其种子的重量比较大,百粒重为(150.1±40.95)g。赤皮青冈种子含水率为40%,发芽率为44.2%。赤皮青冈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无论在种群内还是2个地理种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变异。洞口种源的种子长度、体积明显要大于湖南靖州种源的种子。在赤皮青冈种子的7个形态指标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种子长度,为0.611,最小的是种子长宽比,为0.044。(2)用硫脲和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物质GA3溶液处理实验材料,均可明显解除种子的休眠,加速种子的萌发。研究表明:当其他萌发条件相同时,同时去掉内果皮以及种皮,种子29d后开始发芽,到43d时种子发芽率达到最高,整体发芽率为66.5%;去掉内果皮后,种子34d后开始发芽,到50d时种子发芽率达到最高,整体发芽率为50.0%;经4%硫脲溶液浸种24h,种子36d后开始发芽,到52d时种子发芽率达到最高,整体发芽率为56.5%;采用600mg/kg的GA3溶液浸种24h,种子40d后开始发芽,到53d时种子发芽率达到最高,整体发芽率为45.8%;采用200mg/kg的GA3溶液浸种24h,种子49d后开始发芽,到58d时种子发芽率达到最高,整体发芽率为34.0%。(3)不同贮藏方式赤皮青冈种子生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实验设置的4种方式贮藏过程中,所有家系赤皮青冈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变化规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为单调增加的变化规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动态变化趋势。在实验设置的4种方式贮藏过程中,湿沙沙藏对赤皮青冈种子的生理动态变化影响最为显着。(4)适宜的赤皮青冈幼苗调控措施。发现适宜赤皮青冈种植的土壤为微酸性,pH值5.0左右;适宜播种的时间是3月和9月;适宜的浇水频次为1次/5天;适宜的栽植密度为50cm×50cm;适宜的光照方式为光照16h黑暗8h。经分析发现土壤性质、浇水频次和光照方式是影响赤皮青冈苗木存活和生长的关键因素。(5)配方施肥对赤皮青冈幼苗生长的影响。按随机区组试验设计11种处理对盆栽苗木各指标的影响,赤皮青冈属于全年生长型苗木,通过施肥生长加快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后期。处理1(N5g,P2g,K5g)施肥组合的苗木生长量最高;处理8(N5g,P0g,K5g)施肥组合的地径生长最快;对生物量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强的为处理7(N5gP2gK7.5g);综合分析苗木的形态特征指标,计算各处理下苗木质量指数(QI),看出经各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后,苗木质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处理9的质量指数最高,因此,施肥有助于提高苗木质量。(6)配方施肥对赤皮青冈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施肥处理对赤皮青冈苗木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研究:处理2(N5gP2gK7.5g)为促进净光合速率的最优配比;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处理8(N5gP0gK5g)为最优施肥配方;处理2(N5gP2gK7.5g)对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效果最显着。通过对赤皮青冈苗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由回归方程求偏导得到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最适施肥量。(7)赤皮青冈幼苗光合特性及施肥对其的影响对赤皮青冈幼苗4月、6月、8月份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时间,苗木的光合日变化规律不同。在4月,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呈“单峰型”曲线,最高值出现在12:00到下午14:00之间;6月份则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呈先“双峰型”曲线,且上午10:00左右为最大值,苗木光合作用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8月份各处理的光合生理则出现较大的差别,有些呈“双峰型”曲线,也有部分处理的苗木呈“单峰型”曲线,且大部分苗木的净光合速率在下午16:00时达到最大值。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的综合分析表明,对赤皮青冈上午主要是气孔导度影响光合速率,中午和下午是非气孔因素如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及有关的光合酶发挥主要作用。水分利用率变化分析显示:4月份,中午12:00的光合作用最强,此时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有部分处理在下午16:00水分利用率稍有增强,整体平均水分利用率对照组最低;6月的大部分处理在上午8:00到10:00的水分利用率较高,随后降低,12:00到下午16:00的水分利用率变化不大,16:00之后则下降,但处理10的水分利用率在中午12:00达到最高值;8月份各处理的水分利用率均在下午的14:00达到最高值,而其他各时间段的水分利用率变化不是太大。通过对赤皮青冈1年生幼苗光和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在不同时间段,影响苗木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不同。不同施肥处理下的苗木在不同时间的光合作用强弱不同。4月和8月处理2的苗木净光合速率最大,6月则是处理6。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呈显着正相关,且之间具有同步变化规律;与胞间CO2浓度则呈现显着负相关,其变化规律与净光合速率变化规律正好相反;而与其他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则因时间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如净光合速率与气温在4月和8月呈正相关,而在6月则呈负相关;净光合速率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则是在4月和6月呈正相关,而在8月呈显着负相关。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都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胞间CO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
徐瑞晶,黄川腾,周雪刚,邹龙海,唐光大,庄雪影[3](2013)在《清新和阳山县圆叶乌桕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群动态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亚热带地区石灰岩山地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群落的变化规律,应用样方调查法,对广东省清新县和阳山县两片石灰岩山区圆叶乌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总面积为4800 m2的样方中,共有维管植物140种,隶属于65科118属。群落均以大戟科、茜草科、芸香科、桑科和木犀科为优势科;其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占总属数的79.6%,温带分布型属占18.3%。除草本层均匀度外,清新群落的各层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比阳山群落的高。清新的圆叶乌桕种群缺乏小苗,为不稳定种群;而阳山的圆叶乌桕种群相对年轻,为稳定种群。随着群落的演替发展,群落中圆叶乌桕的优势地位终将被其它耐荫型树种所取代。
安明态,喻理飞,张华海,杨瑞[4](2013)在《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野外调查和取得最新植物区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贵州省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佛顶山有种子植物170科657属1616种,优势科和优势属都较为明显;(2)区系分析表明,该地区区系性质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其中温带分布属291属,占总属数的48.99%,温带分布种680种,占总种数的45.89%;热带分布类型亦占相当优势,有280属,占总属数47.14%,热带分布种483种,占总种数的32.59%,说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热带到温带过渡的性质;(3)地理成分复杂,特有成分丰富;(4)佛顶山与梵净山、佛顶山与雷公山两地植物区系皆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梵净山植物区系的相似性最大,雷公山次之。
陈小荣,李乐,夏家天,杨旭,王伟,丁炳扬[5](2012)在《百山祖亮叶水青冈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文中研究说明为阐明百山祖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的种群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种群数量动态及发展趋势,在百山祖北坡建立1个5 hm2(250 m×200 m)固定样地,将样地划分成2 000个5 m×5 m的小样方进行调查,获得野外资料。对亮叶水青冈种群进行统计,绘制径级结构图,发现立木级1级和2级所占比例仅为4%,第4~9级处于峰值,表明种群内成熟个体数量所占比例最大(80%),种群处于成熟阶段,第10~14级则属于衰退级别,它们所占的比例并不大(13%);应用聚集强度指数(K)进行种群分布格局分析,亮叶水青冈除在小树期K=0.588较大外,其余K值在幼苗、中树,大树期分别为0.029,0.588,0.169,均较小。结果表明:亮叶水青冈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幼苗、中树和大树阶段均为集群分布,聚集强度逐级降低,小树呈随机分布。分析认为,亮叶水青冈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群落生境、亮叶水青冈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干扰等。图1表2参37
尤海梅,于法展,阎传海[6](2012)在《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青檀林的群落特征》文中认为为了解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内天然青檀林的发展状况、有效地保护青檀群落,采用样方调查法,对青檀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外貌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有维管束植物61种,隶属39科56属。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均占有较大比例,但以温带属种居多,呈现出由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群落的组成物种以落叶高位芽植物为主,地面芽植物也占有较大比例。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青檀占绝对优势,林下更新良好,优势种群多呈增长型,群落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同时,人为干扰(如砍割灌草等)造成的大量青檀萌生个体呈多株丛生状集中分布于灌草层,影响着林下植物的生长和群落的稳定,建议加强对林下植被的保护。
梁文斌,谢碧霞,巫涛,王森,夏湘林[7](2011)在《南岳小红栲的群落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南岳1 500m2样地的小红栲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2科65属78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36科59属72种;群落垂直成层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其中乔木层种类最少,灌木层物种最丰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热带性成分占60.67%,温带性成分占32.79%,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该群落多样性指数偏低,多样性复杂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灌木层、藤本层、草本层、乔木层
彭盛烈[8](2008)在《喀斯特地貌黔竹种群生态结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黔竹(Dendrocalamus tsiangii)无性系小株、同生群、种群三个层次上初步研究喀斯特地貌黔竹种群生态结构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黔竹具有节数较多,节间较长、竹壁薄,干形饱满,干生物量比重大等利于篾用的特点;通过选择不同生境、干扰条件下无性系种群,测定其各同生群立竹密度、径级、树高等,研究其结构类型特点、合理性与生境、人为干扰关系以及生态学特性。表明阴坡生长状况优于阳坡,半遮阴优于全光照;种群内结构以各同生群Ⅰ>Ⅱ>Ⅲ>Ⅳ(Ⅰ,Ⅱ,Ⅲ代表1,2,3龄竹;Ⅳ代表四龄及四龄以上竹)最为稳定合理,表明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调控优化各龄级采伐量,加强抚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为其科学合理经营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黄孔泽,喻勋林,曹铁如[9](2007)在《湖南城步金童山亮叶水青冈群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金童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亮叶水青冈群落是其中最重要的类型。本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群落特征、结构、类型、动态、利用与保护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亮叶水青冈种群重要值达222.472 8,表现为相对纯林;②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低;③亮叶水青冈径级株数曲线呈近似正态分布;④亮叶水青冈群落处于“顶极群落”阶段;⑤以保护为前提,加强亮叶水青冈的科学利用和开发。
李永萍,党承林[10](2006)在《森林顶极群落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植物群落的研究中,顶极群落是一个颇为重要又颇受争议的概念.在研究中,对如何判断顶极群落,生态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一般是根据群落组成、建群种的结构、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与生境的一致性等方面来识别顶极群落,然而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判断顶极群落有必要对顶极群落的天然更新进行研究.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雨、种子库、幼苗库和克隆生长是群落实现更新的重要条件,林窗更新是顶极群落结构维持的主要方式.冷杉林(暗针叶林)、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是寒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顶极群落.它们的更新方式各不相同.冷杉林靠种群内的新老个体更替维持群落.热带雨林是依靠性质相似的不同种的个体替代实现更新.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其林下的建群种往往缺乏更新层,有的研究将这样的种群称为衰退种,这与顶极群落能自我繁殖的特征相矛盾.有关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更新机制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贵州小红栲群落生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小红栲群落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钩栗天然林生长规律及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钩栗研究概况 |
1.2.1 钩栗的地理分布 |
1.2.2 钩栗的形态特征 |
1.2.3 钩栗的生长习性 |
1.2.4 钩栗的用途和经济价值 |
1.2.5 钩栗的研究进展 |
1.3 林木生长规律研究 |
1.4 群落特征研究 |
1.4.1 群落特征概念 |
1.4.2 群落物种组成 |
1.4.3 群落外貌 |
1.4.4 群落垂直结构 |
1.4.5 群落物种多样性 |
1.4.6 天然林生物产量及生产力研究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2 钩栗天然林生长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胸径生长规律 |
2.2.2 树高生长规律 |
2.2.3 材积生长规律 |
2.2.4 胸高形数变化规律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3 湖南省龙山县钩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的多样性 |
3.1 研究地概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重要值计算方法 |
3.2.2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钩栗群落的物种组成 |
3.3.2 钩栗群落外貌与结构 |
3.3.3 钩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结论 |
4 钩栗天然林生物量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
4.1.2 生物量测定 |
4.1.3 林分生产力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钩栗天然林乔木层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
4.2.2 钩栗天然林生物量及其分配 |
4.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赤皮青冈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赤皮青冈研究现状 |
1.1.1 赤皮青冈的生物学特性 |
1.1.2 赤皮青冈的地理分布 |
1.1.3 赤皮青冈的用途 |
1.2 人工林培育的基本原理 |
1.2.1 森林生态体统理论 |
1.2.2 人工林生态系统物质产生原理 |
1.3 林木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1.3.1 林木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特性 |
1.3.2 林木种子萌发调控机理研究 |
1.4 赤皮青冈幼苗生长调控研究 |
1.4.1 抚育措施对苗木成活率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
1.4.2 施肥浇水等管理措施对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1.5 光合作用研究 |
1.5.1 光合作用的测定方法 |
1.5.2 叶绿素 |
1.5.3 植物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
1.5.4 植物光合季节变化的研究 |
1.6 赤皮青冈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1.6.1 赤皮青冈种子特性研究现状 |
1.6.2 赤皮青冈栽培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
1.7 该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7.1 目的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概况 |
2.1 种源地概况 |
2.2 试验地概况 |
3 珍贵用材树种赤皮青冈群落特征分析 |
3.1 湖南赤皮青冈群落概况 |
3.2 样地调查 |
3.3 数据处理 |
3.3.1 重要值的计算方法 |
3.3.2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
3.4 湖南赤皮青冈母树林植物多样性特征 |
3.5 湖南靖州赤皮青冈群落特征分析 |
3.5.1 湖南靖州赤皮青冈群落物种组成 |
3.5.2 湖南靖州赤皮青冈群落外貌与结构 |
3.5.3 湖南靖州赤皮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 |
3.6 湖南洞口赤皮青冈群落特征分析 |
3.6.1 湖南洞口赤皮青冈群落物种组成 |
3.6.2 湖南洞口赤皮青冈群落外貌与结构 |
3.6.3 湖南洞口赤皮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 |
3.7 小结 |
4 赤皮青冈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赤皮青冈种子品质分析 |
4.1.2 赤皮青冈种子萌发特性 |
4.1.3 赤皮青冈种子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4.1.4 赤皮青冈种子POD活性测定 |
4.1.5 赤皮青冈种子CAT活性测定 |
4.1.6 赤皮青冈种子SOD活性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赤皮青冈种子形态特征 |
4.2.2 赤皮青冈种子萌发特性 |
4.2.3 赤皮青冈种子生理指标动态变化 |
4.3 小结 |
5 赤皮青冈幼苗生长调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材料 |
5.1.3 不同土壤酸碱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5.1.4 不同播种时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5.1.5 不同浇水间隔时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5.1.6 不同种植密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5.1.7 不同光照处理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5.1.8 数据处理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赤皮青冈适宜种植的土壤pH值 |
5.2.2 赤皮青冈适宜的播种时间 |
5.2.3 赤皮青冈适宜的浇水频次 |
5.2.4 赤皮青冈适宜的种植密度 |
5.2.5 赤皮青冈适宜的光照方式 |
5.2.6 影响赤皮青冈生长的关键因素 |
5.3 小结 |
6 施肥对赤皮青冈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配方施肥试验设计 |
6.1.3 调查取样与分析测定 |
6.1.4 数据处理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配方施肥对赤皮青冈苗木生长的影响 |
6.2.2 不同配方施肥对赤皮青冈苗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6.2.3 不同配方施肥处理下赤皮青冈苗木光合特性变化规律 |
6.3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赤皮青冈种子特性及不同破眠贮藏方式对种子的影响 |
7.1.2 不同培育管理措施对赤皮青冈幼苗生长的影响 |
7.1.3 施肥对赤皮青冈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7.2 讨论 |
7.2.1 关于赤皮青冈种子及贮藏 |
7.2.2 关于赤皮青冈育苗管理 |
7.2.3 关于赤皮青冈幼苗施肥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湖南珍贵用材树种赤皮青冈群落植物名录 |
致谢 |
(3)清新和阳山县圆叶乌桕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群动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和研究方法 |
1.1 调查地自然环境 |
1.2 样方设置 |
1.3 种群分级 |
1.4 重要值计算 |
1.5 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计算 |
1.6 相似性系数(Sorensen指数)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圆叶乌桕群落的物种组成 |
2.2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
2.3 群落优势种 |
2.4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 |
2.5 群落的物种相似性(Sorensen指数) |
2.6 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 |
3 讨论 |
3.1 与邻近非石灰岩植物群落的物种比较 |
3.2 圆叶乌桕群落种群动态 |
(5)百山祖亮叶水青冈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地设置和调查 |
2.2 种群大小级划分 |
2.3 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 |
2.3.1 方差和均值比率 (Cx) |
2.3.2 负二项式分布 (K) |
2.3.3 Lloyd的平均拥挤指数 (m*) 和聚块指数 (C) |
3 结果 |
3.1 亮叶水青冈的大小级结构 |
3.2 亮叶水青冈分布格局 |
4 讨论 |
4.1 亮叶水青冈大小结构 |
4.2 亮叶水青冈种群空间格局 |
(6)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青檀林的群落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样地设置与群落调查 |
1.3 数据处理 |
1.3.1 重要值的计算 |
1.3.2 径级结构的划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类组成 |
2.2 区系成分 |
2.3 群落结构 |
2.3.1 垂直结构 |
2.3.2 种群的径级结构 |
2.4 群落的外貌 |
4 结论与讨论 |
(7)南岳小红栲的群落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生境状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2.2 数据分析 |
2.2.1 重要值 |
2.2.2 物种多样性指数 [7-8]Margalef丰富度指数: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群落植物区系分析 |
3.1.1 物种组成 |
3.1.2 属的地理成分 |
3.2 群落主要优势种表现 |
3.3 群落结构 |
3.4 群落物种多样性 |
4 结 论 |
5 讨 论 |
(8)喀斯特地貌黔竹种群生态结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研究进展、现状 |
1.3 要解决的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点与生境 |
2.2 研究时间 |
2.3 研究的方法 |
2.3.1 文献资料调查 |
2.3.2 无性系小株干形结构的研究 |
2.3.3 种群结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黔竹无性系小株的竹竿结构 |
3.1.1 竹竿节数、粗度等参数规律 |
3.1.2 相对生长关系 |
3.1.3 竹竿含水量规律 |
3.2 黔竹种群结构 |
3.2.1 种群内各同生群的株数结构 |
3.2.2 种群径级结构 |
3.2.3 种群的树高结构 |
3.2.4 种群的生物量结构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黔竹经营利用价值 |
4.1.2 种群主要生态学特性 |
4.1.3 种群结构评价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湖南城步金童山亮叶水青冈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地设置 |
2.2 数据处理 |
2.2.1 群落物种重要值指数的测定[5] |
2.2.2 群落植物生活型的统计 |
2.2.3 群落物种的多样性指数计算 |
(1) 物种的丰富度[7-8]: |
(2) Simpson多样性指数[9-10]: |
(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1-12]: |
(4) 均匀度指数[13-14]: |
3 结果分析 |
3.1 亮叶水青冈群落数量特征 |
3.2 亮叶水青冈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
3.2.1 外貌特征 |
3.2.2 垂直结构 |
3.3 物种多样性分析 |
3.4 亮叶水青冈种群结构 |
3.5 亮叶水青冈群落的动态与演替 |
4 亮叶水青冈群落的利用与保护 |
(10)森林顶极群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顶极群落的识别 |
1.1 根据群落组成和种群结构识别 |
1.2 根据群落稳定性识别 |
1.3 根据群落特征与外界环境的一致性识别 |
2 群落的更新 |
2.1 种子雨 |
2.2 种子库 |
2.3 幼苗库 |
2.4 克隆生长 |
2.5 林窗更新 |
3 三种典型森林顶极群落的比较 |
4 结 语 |
四、贵州小红栲群落生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钩栗天然林生长规律及群落特征研究[D]. 吴琼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2]赤皮青冈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调控技术研究[D]. 李金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11)
- [3]清新和阳山县圆叶乌桕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群动态探讨[J]. 徐瑞晶,黄川腾,周雪刚,邹龙海,唐光大,庄雪影.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3(06)
- [4]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比较研究[A]. 安明态,喻理飞,张华海,杨瑞.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5]百山祖亮叶水青冈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J]. 陈小荣,李乐,夏家天,杨旭,王伟,丁炳扬.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05)
- [6]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青檀林的群落特征[J]. 尤海梅,于法展,阎传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05)
- [7]南岳小红栲的群落学特征研究[J]. 梁文斌,谢碧霞,巫涛,王森,夏湘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10)
- [8]喀斯特地貌黔竹种群生态结构初步研究[D]. 彭盛烈.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
- [9]湖南城步金童山亮叶水青冈群落研究[J]. 黄孔泽,喻勋林,曹铁如. 湖南林业科技, 2007(02)
- [10]森林顶极群落研究进展[J]. 李永萍,党承林.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