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图书馆和休闲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金武刚,钟静涵[1](2022)在《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的社会公众认知研究——基于公共平台网络评论文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的"场所"价值,是关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公众认知角度探索图书馆"场所"价值,能够发现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选择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和滨海新区图书馆三所代表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平台上的网络评论信息,综合运用Python、Jieba分词、SnowNLP等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从高频词分布、情感分析和时间序列三个维度,对社会公众认知情况进行了文本挖掘。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仍然是重要的公共阅读"场所";公共图书馆"场所"服务颇受欢迎,社会评价极为正面;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认知的特征所在。在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应当高度重视"场所"价值的公众认知新变化,可以将文旅融合作为未来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助力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蒋大平,黄丽霞[2](2021)在《基于感知价值的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研究——阅读动机作为调节变量》文中提出[目的/意义]旨在探讨感知价值的不同维度对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分析阅读动机对感知价值与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过程]对某大学图书馆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感知价值的五个维度均与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有显着影响,并且,阅读动机能够调节休闲价值与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在用户阅读动机较高的情况下,休闲价值对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减弱。
钟伟[3](2021)在《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四大理念与实践》文中指出文章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内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优质案例为基础,阐述了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四大理念,从人本理念、创新理念、人文理念、绿色理念方面分析了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理念的经典案例,剖析了我国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并对国内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理念提出建议。
李霄[4](2021)在《公共建筑功能复合大空间设计尺度分级的图解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社会,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物质精神需求的提高,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和精神文化等需求在不断的提高,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在公众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对建筑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既要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在关注人们在空间内部互动交流的同时也要关注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体验,因此对于空间的需求呈现出复合化的趋势。空间中广泛存着大空间包含着多种行为感受的空间复合行为现象,这种多元空间复合状态可以起到完善空间功能,增强空间体验,提高空间品质等作用。本文从图解、认识、解析其规律的角度出发,对复合大空间进行设计尺度的分级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公共建筑复合大空间设计尺度的分级研究。研究方法以目前公共空间的研究现状为基础,搜集大量的优秀复合空间案例,根据案例中的复合大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空间设计逻辑,利用图解分析的方式对其相对应的空间原型进行解析,归纳提炼出尺度分级的操作策略和设计手法。本文对复合大空间的空间类型和空间划分要素进行归纳总结,从水平分级和垂直分级的角度对复合大空间的设计尺度分级进行探讨,结合影响复合大空间发展的相关因素,解析出复合大空间设计尺度分级的整合模式,并结合实例对上述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最后结合上述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复合大空间设计尺度分级的设计策略以及相应的研究意义并予以展望,希望能弥补关于公共建筑复合大空间设计尺度分级相关理论的研究缺失,并且对实际项目的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刘远[5](2021)在《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业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岛坐拥内陆地区稀缺的自然景观资源,成为国内旅游开发的新热潮。民宿产业作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快速崛起,在海岛旅游产业中,海岛民宿拥有更好的环境条件及地域特色,而在众多民宿的营建方式中,由海岛民居改造为民宿的方式逐渐兴起,成长为一种产业。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海岛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为海岛文化的继承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由海岛民居改造成民宿,是要解决由居住功能到旅游度假功能的转换问题。本文通过对前人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梳理,对海岛民居的建筑价值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对涠洲岛的民居和民宿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该地区民居改造民宿的各项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涠洲岛民居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最后对本文提出的策略进行实践应用。本文的第一、二章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民宿的理论研究、民居改造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对于民宿的研究,总结出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民宿改造的重点要素。第三章对国内大海岛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特点,并对进行民宿改造的民居进行综合评估。第四章首先对涠洲岛整体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村落,总结出涠洲岛民居建筑的特点,同时对涠洲岛上的民宿现状进行分析,并选取典型的民宿案例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第五章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提出涠洲岛民居改造民宿的指导原则和相应策略,包括规划设计策略、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情感需求设计策略、材料以技术应用策略以及运营管理策略。第六章为实践应用,依据第五章提出的改造策略对涠洲岛一处民居进行民宿改造设计,以实践对本文提出的策略进行论证。最后在第七章进行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的创新点,以及所提出的改造策略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今后对于海岛地区民居改造民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石磊[6](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张建[7](2021)在《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研究》文中认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图书馆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文化机构,在培育社区文化,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信息、娱乐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俄罗斯社区图书馆建设历史悠久,社区图书馆服务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传统,服务模式和经验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值得深入研究借鉴。文章采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具体的服务内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其中以服务内容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俄罗斯社区图书馆在保证基本的信息供给基础上,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基于此,最后得出几点有利于我国社区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启示,希望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杨鸥翯[8](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下,体验经济和消费文化兴起,随之,物质功能淡化、消费意识形态符号化、建筑空间角色立体化,消费需求从物质实体转向精神满足、从使用价值转向“编码价值”、从物的消费转向“物的空间”的消费。传统书店逐渐被体验型书店所取缔,购书行为发生了文化消费的空间转向,阅读方式也发生了阅读载体的媒介转向。因此,在书店设计中,如何营造出具有“难忘的回忆”的体验,塑造“物的空间”的角色,将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首先,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书店从设计层面进行问题挖掘,就消费者对书店设计层面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从客观角度为论文提供有力实证,并基于体验经济理论、消费文化理论及“弗莱塔克三角模型”中体验的诱发、体验的感受及体验的升华三个阶段对大量优秀案例进行了图解、剖析,提炼出营造体验的设计元素。再者,基于案例解析及体验消费理论,从文化、空间、形象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理念更新,从选址导向、主题标识、消费娱乐三个层级进行设计要素提取,从功能实体、建筑本体、文化氛围三种形式进行体验模式探讨,并结合案例、体验经济“4E理论”及以上分析提出设计原则。最后,基于设计原则提出;功能配置层面下相近功能和跨界业态角度的“娱乐性体验下的多元融合”,空间设计层面下形态演绎、序列编排、流线组织及场景渲染角度的“避世性体验下的沉浸营造”,文化空间层面下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及精神文化角度的“教育性体验下的精神建构”,外部形象层面下形体及表皮角度的“审美性体验下的独特塑造”等四个设计策略。本文从体验消费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提出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的建筑设计策略,旨在为书店的设计起到参考效用。
张颖颖[9](2021)在《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实体书店运营不善、频频倒闭已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一方面,线上零售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兴起严重挤压着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自身高昂的运营成本及薄弱的利润等问题也使实体书店举步维艰。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城市精神文明的符号,实体书店的存亡与社会及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个体对于“第三空间”的场所需求又为实体书店的求存与发展带来了突破口。所谓“新型实体书店”,是在消费转向的背景下,通过整合功能、丰富空间形式、开设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从“以书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的书店类型。书店在求存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只有利用实体空间实现与顾客身体、心理的物质性联结才能发挥其优势。然而现阶段书店对各类使用人群在行为习惯与实际需要等方面的设计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空间布局:部分业态配置不合理、缺乏弹性设计,导致空间利用率不均衡;(2)空间组织:对各功能业态之间的关联性考虑不足,导致动线过长或相互干扰;(3)设施布置:缺少针对性,无论是设施种类还是设施布置形式,都缺少对个体行为习惯的考虑及对不同群体特殊性的照拂;(4)外部空间:尺度较大,缺乏细化设计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以大连地区新型实体书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物质空间环境和店内顾客的行为需求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1)物质空间环境层面:根据服务人群和运营模式对实体书店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出各类型书店的区位选址特征、功能业态配比规律以及各书店的现状空间特征;(2)顾客的行为与需求层面:首先对客群进行分类;其次运用定点记录、动线追踪等环境行为学方法探究各类客群的静态与动态的场所选择偏好,并量化其行为模式特征;最后以问卷的方式探究顾客对书店的内在需求,运用语义分析法量化顾客对各书店的满意度评价。结合上述研究的结果,首先从建筑计划学的视角,对各类实体书店进行清晰的价值功能定位,并论述该定位下各功能业态的配置模式;其次对实体书店的空间组合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最后从“人—书”“人—空间”“人—人”三个维度对书店各功能空间提出精细化的设计策略,并对调研案例的各功能区域进行改造与试设计,使理论结合于实践,以期对实体书店的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汪秀秀[10](2021)在《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认为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读者需求是推动图书馆实体空间职能发展的原动力。常态化机制下,读者参与空间服务并与图书馆互动,使得图书馆空间在变化中求得发展。基于此,本文调查高校师生读者对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的需求,以上海市高校图书馆为例研究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优化对策,希望对高校图书馆未来实体空间的布局与服务有所裨益。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绪论章节从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内容与意义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来展开论述;结论章节总结全文并指出研究不足之处。其余章节为本文主体部分。首先,笔者对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进行概述,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含义、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类型、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特点以及意义等。其次,调查读者对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需求。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实体空间服务设施设备需求、实体空间服务内容需求、实体空间服务形式需求以及实体空间服务其他需求。而后以上海市高校图书馆为例对实体空间服务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开展情况、实体空间服务设施设备、实体空间服务内容以及实体空间服务形式四个指标入手进行调查,并提出实体空间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整体趋同,缺乏创新;空间内设施设备忽略读者需求,利用率较低;空间服务内容庞杂,未有清晰说明;空间服务形式单一,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弱,以及空间服务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最后,针对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读者的需求,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包括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图书馆转型;合理布局空间,优化设施设备;明确服务内容,提升空间利用率;服务创新,拓宽空间服务形式以及加强服务效果评估,提高服务质量。
二、浅谈图书馆和休闲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图书馆和休闲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的社会公众认知研究——基于公共平台网络评论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研究述评 |
2 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社会公众认知研究的基本思路 |
3 公共图书馆网络评论信息的数据处理过程 |
3.1 数据采集 |
3.2 分词处理 |
3.3 词语归类 |
4 个性VS共性:基于高频词分布的社会公众认知焦点分析 |
4.1 “读书型”的上海图书馆 |
(1)活跃的读书服务。 |
(2)丰富的图书资源。 |
(3)安静的读书环境。 |
(4)多样化的读书活动。 |
4.2 “休闲型”的浦东图书馆 |
(1)宽敞的空间布局。 |
(2)美好的休闲服务。 |
(3)重要的阅读资源。 |
4.3 “时尚型”的滨海新区图书馆 |
(1)吸睛的时尚空间。 |
(2)优质的图书资源。 |
(3)严格的进馆制度。 |
4.4 三所图书馆的共性分析 |
5 积极VS消极:基于评论文本的社会公众认知情感分析 |
5.1 上海图书馆的“两极”评价 |
5.2 浦东图书馆的“两极”评价 |
5.3 滨海新区图书馆的“两极”评价 |
6 守正VS创新:基于时间序列的社会公众认知变迁分析 |
6.1 社会公众认知焦点的主题变迁 |
6.2 文旅融合的异军突起 |
7 结语 |
(2)基于感知价值的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研究——阅读动机作为调节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假设 |
1.1 用户忠诚度 |
1.2 用户感知价值 |
1.3 用户阅读动机 |
1.4 理论模型 |
2 研究设计 |
2.1 问卷设计 |
2.2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2.3 样本概况 |
3 模型实证分析 |
3.1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3.2 假设检验 |
3.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2 层次回归分析 |
4 结论与启示 |
4.1 结论 |
4.1.1 感知价值的五个维度对忠诚度的影响显着 |
4.1.2 阅读动机不能影响用户感知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便利价值与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之间的关系。 |
4.1.3 阅读动机对于用户感知休闲价值与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
4.2 启示 |
4.2.1 提升大学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 |
4.2.2 培养大学图书馆用户阅读动机 |
4.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3)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四大理念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四大理念 |
2.1 用户为本理念 |
2.2 创新服务理念 |
2.3 人文文化理念 |
2.4 生态发展理念 |
3 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理念经典案例分析 |
3.1 秦皇岛阿那亚单向空间书店:人本理念的构建 |
3.2 桐庐先锋云夕图书馆:创新理念的融入 |
3.3 浙江伴湖书吧:人文理念的体现 |
3.4 广州唐宁书店:绿色理念的注入 |
4 启示 |
4.1 以用户为中心,彰显场景式阅读体验空间人性化理念 |
4.2 以文化为主题,拓展空间服务内涵与特色 |
4.3 以需求为导向,提高空间服务品质与满意度 |
4.4 以创新为驱动,打造多元化个性服务模式 |
4.5 以效益为宗旨,提升空间服务效能与价值 |
5 结语 |
(4)公共建筑功能复合大空间设计尺度分级的图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2.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公共建筑复合大空间尺度分级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空间层级与尺度研究 |
1.3.2 公共建筑复合空间理论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查阅法 |
1.4.2 理论分析法 |
1.4.3 分类归纳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4.5 图示分析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尺度分级及空间复合化的发展历程 |
2.1 空间等级的概念 |
2.1.1 空间等级的体现 |
2.1.2 传统空间的缺陷 |
2.1.3 空间复合化发展的趋势 |
2.2 复合大空间的发展及尺度层级的衍生 |
2.2.1 原始启蒙时期 |
2.2.2 古典主义时期 |
2.2.3 现代主义时期 |
2.2.4 后现代主义时期 |
2.3 相关理论支撑 |
2.3.1 环境心里学理论 |
2.3.2 流动空间理论 |
2.3.3 透明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公共建筑复合大空间的类型与层级划分要素 |
3.1 公共建筑复合大空间“复合”的特性研究 |
3.1.1 多功能的复合 |
3.1.2 多空间的复合 |
3.1.3 多环境的复合 |
3.1.4 多情感的复合 |
3.2 公共建筑复合大空间类型化梳理 |
3.2.1 中心式空间层级尺度的梳理 |
3.2.2 边缘式空间层级尺度的梳理 |
3.2.3 四周式空间层级尺度的梳理 |
3.2.4 廊道式空间层级尺度的梳理 |
3.3 尺度分级的优势及功能复合大空间的空间界定 |
3.3.1 层级尺度分级的优势及必要性 |
3.3.2 功能复合大空间层级空间界定 |
3.3.3 建筑大空间设计尺度的分离与融合 |
3.4 复合大空间的空间划分要素 |
3.4.1 整体尺度与局部尺度的层级划分要素 |
3.4.2 局部尺度与细部尺度的层级划分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4 复合大空间水平尺度分级的图解化表达 |
4.1 复合大空间水平分级空间接壤图解 |
4.1.1 华润置地广安门生态展廊 |
4.1.2 宁波帮博物馆 |
4.2 复合大空间水平分级空间分离图解 |
4.2.1 金泽21世纪美术馆 |
4.2.2 大芬美术馆 |
4.2.3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
4.3 复合大空间水平分级空间相交图解 |
4.3.1 南京师范大学陶艺馆 |
4.3.2 晋中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
4.3.3 乌镇大剧院 |
4.3.4 弗莱堡两个教派教堂 |
4.4 复合大空间水平分级空间嵌套图解 |
4.4.1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新馆 |
4.4.2 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
4.5 本章小结 |
5 复合大空间垂直尺度分级的图解化表达 |
5.1 复合大空间垂直分级空间叠加图解 |
5.1.1 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 |
5.1.2 斯图加特市图书馆 |
5.2 复合大空间垂直分级空间相交图解 |
5.2.1 阿利坎特当代艺术博物馆 |
5.2.2 乌得勒支大学教学楼 |
5.3 复合大空间垂直分级空间错动图解 |
5.3.1 同济c楼 |
5.3.2 卡斯特隆美术馆 |
5.3.3 西雅图图书馆 |
5.4 复合大空间垂直分级空间嵌套图解 |
5.4.1 荷兰“书山”图书馆 |
5.4.2 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 |
5.4.3 侨福芳草地 |
5.4.4 圣保罗城媒体中心 |
5.5 复合大空间设计的整合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6 理论实践验证 |
6.1 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建筑方案设计 |
6.1.1 项目概况 |
6.1.2 设计构思 |
6.2 百盛商场建筑方案设计 |
6.2.1 项目概况 |
6.2.2 设计构思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
1.1.2 民宿行业的发展 |
1.1.3 民居改造“新”与“旧”之间的矛盾突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1.3.1 民宿 |
1.3.2 海岛民居 |
1.3.3 民居改造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民宿改造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 |
2.1 民宿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民宿的相关定义 |
2.1.2 民宿的起源 |
2.1.3 民宿的发展历程 |
2.1.4 国外民宿理论研究 |
2.1.5 国内民宿理论研究 |
2.2 民宿建筑师的研究 |
2.2.1 王澍“富阳文村” |
2.2.2 张雷的研究 |
2.2.3 元象建筑的研究 |
2.3 民居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 |
2.3.1 历史文脉主义 |
2.3.2 新旧共生理论 |
2.3.3 有机更新理论 |
2.4 民宿改造经典案例分析 |
2.4.1 云庐精品度假酒店 |
2.4.2 武义县梁家山村·清啸山居民宿 |
2.4.3 “鹿饮溪”主题民宿 |
2.4.4 莫干山“伴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岛民居特征与价值分析 |
3.1 海岛村落民居概述 |
3.1.1 海岛村落的特征 |
3.1.2 海岛村落的文化内涵 |
3.1.3 海岛村落的价值体现 |
3.2 海岛民居特征分析 |
3.2.1 辽南海岛民居 |
3.2.2 胶东半岛海草房建筑 |
3.2.3 舟山海岛民居 |
3.2.4 海岛民居特征小结 |
3.3 海岛民居进行民宿改造的价值评估 |
3.3.1 海岛村落综合评估 |
3.3.2 海岛民居周边环境评估 |
3.3.3 海岛民居价值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涠洲岛民居价值及民宿发展现状 |
4.1 涠洲岛民居概述 |
4.1.1 涠洲岛民居生成背景 |
4.1.2 地理与气候 |
4.1.3 涠洲岛历史概述 |
4.2 涠洲岛盛塘村民居价值评估 |
4.2.1 村落整体价值评估 |
4.2.2 旅游与开发价值评估 |
4.2.3 民居建筑价值评估 |
4.3 涠洲岛公山村民居价值评估 |
4.3.1 村落整体价值评估 |
4.3.2 旅游与开发价值评估 |
4.3.3 民居建筑价值评估 |
4.4 涠洲岛民居特征分析 |
4.4.1 平面特征 |
4.4.2 材料特征 |
4.4.3 结构与空间特征 |
4.4.4 环境特征 |
4.5 涠洲岛民居发展困境 |
4.5.1 现代生活需求带来的困境 |
4.5.2 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 |
4.5.3 传统建筑出现危机 |
4.6 涠洲民宿发展现状 |
4.6.1 涠洲岛民宿使用者的基本特征 |
4.6.2 涠洲岛民宿的基本类型 |
4.6.3 涠洲岛民宿发展的常见问题 |
4.7 涠洲民宿典型案例分析 |
4.7.1 方岛艺术酒店 |
4.7.2 野里宅院 |
4.7.3 渡舍精品民宿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涠洲岛民居的民宿改造策略 |
5.1 要素归纳与改造策略提取 |
5.2 涠洲岛民居改造民宿的指导原则 |
5.2.1 协调海岛特色原则 |
5.2.2 有机更新原则 |
5.3 规划设计策略 |
5.3.1 价值评估 |
5.3.2 尺度肌理相协调 |
5.3.3 契合区位环境条件 |
5.4 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
5.4.1 空间拆分 |
5.4.2 空间扩充 |
5.4.3 空间整合 |
5.4.4 空间置入 |
5.5 情感需求设计策略 |
5.5.1 海岛渔村氛围营造 |
5.5.2 邻里关系重塑 |
5.5.3 主题陈设 |
5.5.4 亲子空间营造 |
5.6 材料与技术应用策略 |
5.6.1 建造技术有机 |
5.6.2 地域性建造材料 |
5.7 运营管理策略 |
5.7.1 产业活化带动 |
5.7.2 运营模式 |
第六章 设计应用分析 |
6.1 项目基本情况 |
6.2 设计策略的应用分析 |
6.2.1 规划设计 |
6.2.2 建筑空间设计 |
6.2.3 情感需求设计 |
6.2.4 材料与技术应用 |
6.3 其他设计实践 |
6.3.1 屿见山居 |
6.3.2 南海鲚筑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俄罗斯社区图书馆及其服务概述 |
第一节 俄罗斯社区图书馆 |
一、俄罗斯社区图书馆的界定 |
二、俄罗斯社区图书馆的特点 |
三、俄罗斯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 |
一、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的概念 |
二、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的特征 |
三、俄罗斯社区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
四、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
第二章 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的政策法规 |
第一节 图书馆专门法对社区图书馆服务的一般规定 |
一、苏联时期图书馆法的发展历程 |
二、俄罗斯时代的《联邦图书馆法》 |
第二节 地方图书馆规章对社区图书馆服务的具体规定 |
一、对场所安置的规定 |
二、对开馆时间的规定 |
三、对服务内容的规定 |
四、对馆藏资源及资金的规定 |
五、对人力资源建设的规定 |
六、其他规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措施和内容 |
第一节 基础服务 |
一、图书借阅服务 |
二、信息咨询服务 |
第二节 延伸服务 |
一、文化教育服务 |
二、休闲娱乐服务 |
三、就业指导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启示 |
第一节 提升社区图书馆的保有量与利用率 |
一、增加社区图书馆馆舍数量 |
二、提升社区图书馆的利用率 |
第二节 加强社区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 |
一、健全人才选拔机制 |
二、开展定期培训 |
三、提高馆员待遇 |
第三节 完善社区图书馆服务法律法规 |
一、加快落实我国图书馆法相关细则 |
二、各地方政府社区图书馆应当及时更新 |
三、各项法律法规要细化具体 |
第四节 创新社区图书馆服务内容 |
一、根据读者需求开展读者服务 |
二、发挥社区图书馆文化教育功能 |
三、积极开展休闲娱乐活动 |
四、广泛开展社区便民服务 |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经济背景 |
1.1.3 专业背景 |
1.2 研究概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意义 |
1.2.4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体验型消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关于书店建筑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框架 |
2.理论基础及体验型书店的发展 |
2.1 体验消费相关理论 |
2.1.1 消费文化理论 |
2.1.1.1 消费文化理论阐述 |
2.1.1.2 当代消费的风格化 |
2.1.2 体验经济理论 |
2.1.2.1 体验经济理论阐述 |
2.1.2.2 体验活动的营造 |
2.2 体验型书店发展脉络 |
2.2.1 传统书店的共性 |
2.2.2 体验型书店应运而生 |
2.2.2.1 互联网的冲击 |
2.2.2.2 体验消费兴起 |
2.3 体验型书店价值的重新定义 |
2.3.1 文化体验消费空间 |
2.3.2 建筑实践的内容 |
2.3.3 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
2.4 本章小结 |
3.体验型书店案例调研及现状解析 |
3.1 调研案例选择的逻辑 |
3.1.1 调研对象 |
3.1.2 调研结果分析 |
3.2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调查问卷 |
3.2.1 调查问卷分析 |
3.2.2 问卷结果总结 |
3.3 体验型书店的功能配置 |
3.3.1 普适化的基本陈列区 |
3.3.2 多元化的体验功能区 |
3.4 体验型书店的情感表达 |
3.4.1 体验的诱发 |
3.4.1.1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
3.4.1.2 建筑入口空间 |
3.4.2 体验的感受 |
3.4.2.1 空间序列 |
3.4.2.2 空间组合编排 |
3.4.3 体验的升华 |
3.4.3.1 主题空间的显现 |
3.4.3.2 有效生动的细部 |
3.5 体验型书店的体验特色 |
3.5.1 内容——功能业态 |
3.5.2 容器——建筑设计 |
3.6 体验型书店的模式业态 |
3.6.1 书店的2.0 模式 |
3.6.2 书店的3.0 模式 |
3.6.3 多元化发展 |
3.6.3.1 群聚的文化场 |
3.6.3.2 明显的渗透率 |
3.6.3.3 双面的多样性 |
3.7 本章小结 |
4.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分析 |
4.1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理念更新 |
4.1.1 体验型书店的文化彰显 |
4.1.2 体验型书店的空间组织 |
4.1.3 体验型书店的形象塑造 |
4.2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要素提取 |
4.2.1 城市选址的导向性 |
4.2.2 体验主题的标识性 |
4.2.3 消费空间的娱乐性 |
4.3 体验型书店体验模式的多样展现 |
4.3.1 功能业态下的实体体验 |
4.3.2 建筑容器下的本体体验 |
4.3.3 文化空间下的氛围体验 |
4.4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原则 |
4.4.1 功能——基于娱乐性体验的多元融合 |
4.4.2 空间——基于避世性体验的沉浸营造 |
4.4.3 文化——基于教育性体验的精神建构 |
4.4.4 形象——基于审美性体验的独特塑造 |
4.5 本章小结 |
5 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 |
5.1 娱乐性体验下的多元融合 |
5.1.1 .相近功能拼合 |
5.1.2 跨界业态调和 |
5.2 避世性体验下的沉浸营造 |
5.2.1 空间形态的主题演绎 |
5.2.1.1 常规手法下的普通空间 |
5.2.1.2 求异心理下的异质空间 |
5.2.2 空间序列的叙事编排 |
5.2.2.1 空间序列的片段 |
5.2.2.2 空间序列的编排 |
5.2.3 路径流线的多义组织 |
5.2.3.1 外部线索的引诱 |
5.2.3.2 水平动线的衔接 |
5.2.3.3 立体动线的维系 |
5.2.4 空间场景的情感渲染 |
5.2.4.1 舞台道具的协同 |
5.2.4.2 空间界面的催化 |
5.2.4.3 主题符号的点缀 |
5.2.4.4 环境氛围的烘托 |
5.3 教育性体验下的精神建构 |
5.3.1 器物层面的物质文化 |
5.3.2 复合多元的社会文化 |
5.3.3 场所视角的精神文化 |
5.4 审美性体验下的独特塑造 |
5.4.1 形体的感官刺激 |
5.4.2 表皮的视觉享受 |
5.5 发展趋势 |
5.5.1 馆店业态融合 |
5.5.2 线上线下贯通 |
5.5.3 老旧建筑更新 |
5.5.4 定位分层细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问卷调查 |
附录 B 图片及表格来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象:实体书店经营的倒闭潮 |
1.1.2 本质:网络书店价格战与用户阅读习惯转向 |
1.1.3 希冀:政府政策扶持与消费升级的场所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个体层面——个体精神的第三空间 |
1.2.2 城市层面——城市文化载体与符号 |
1.2.3 国家层面——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 |
1.3 主要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对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实践案例 |
2.1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
2.1.1 国内研究动态 |
2.1.2 国外研究动态 |
2.1.3 研究现状小结 |
2.2 国内外实体书店设计实践 |
2.2.1 国内实践案例 |
2.2.2 国外实践案例 |
2.2.3 案例小结及启示 |
3 实体书店的发展及建筑空间演进历程 |
3.1 实体书店的历史沿革 |
3.2 现代实体书店建筑的演进历程 |
3.2.1 实体书店1.0——务实型图书大卖场 |
3.2.2 实体书店2.0——复合型空间体验场 |
3.2.3 实体书店3.0——情感型文化服务馆 |
3.3 空间演进总结与发展趋势探讨 |
3.3.1 书店空间平面布局演进总结 |
3.3.2 书店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
4 各类型实体书店案例概况与空间特征 |
4.1 调研概要 |
4.1.1 调研案例的分类、选取及依据 |
4.1.2 实地调研思路及方法 |
4.1.3 调研内容及分析过程 |
4.2 区位选址信息汇总 |
4.2.1 商场嵌入式书店 |
4.2.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
4.2.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
4.2.4 校园书店 |
4.3 功能业态配置分析 |
4.3.1 商场嵌入式书店 |
4.3.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
4.3.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
4.3.4 校园书店 |
4.3.5 业态配置模式小结 |
4.4 空间特征与问题总结 |
4.4.1 调研案例空间平面特征 |
4.4.2 空间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
5 顾客行为模式与场所需求实证研究 |
5.1 顾客群体分类及特征 |
5.1.1 实体书店客群的分类及依据 |
5.1.2 调研书店顾客群体差异分析 |
5.2 客群在店内的场所选择分析 |
5.2.1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静态场所选择 |
5.2.2 静态场所选择与空间构成整合分析 |
5.2.3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动态场所选择 |
5.2.4 动态场所选择与业态空间关联分析 |
5.3 客群在店内的行为量化分析 |
5.3.1 客群店内的行为分类及依据 |
5.3.2 顾客行为量化与空间使用分析 |
5.4 顾客对实体书店的需求分析 |
5.4.1 调查问卷的设定与分析方法 |
5.4.2 顾客需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顾客对调研书店的评价结果 |
6 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策略 |
6.1 各类型实体书店价值功能定位 |
6.1.1 商场嵌入式书店:休闲体验场 |
6.1.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Key station |
6.1.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城市文化展馆 |
6.1.4 校园书店:文化学习补给站 |
6.2 各类型书店功能业态的配置 |
6.2.1 “休闲体验场”式 |
6.2.2 “Key station”式 |
6.2.3 “文化展示馆”式 |
6.2.4 “知识补给站”式 |
6.3 实体书店空间组合模式探究 |
6.3.1 功能空间的基本组合关系 |
6.3.2 典型空间模式的细化图解 |
6.4 实体书店各区域空间的优化 |
6.4.1 书店外部空间 |
6.4.2 综合图书区域 |
6.4.3 儿童图书区域 |
6.4.4 咖啡休闲区域 |
6.4.5 多功能活动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总结与启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研究对象信息概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含义 |
2.2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类型 |
2.3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特点 |
2.4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意义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读者实体空间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时间与方式 |
3.2 读者需求结果汇总 |
3.2.1 读者基本情况说明 |
3.2.2 实体空间服务设施设备需求 |
3.2.3 实体空间服务内容需求 |
3.2.4 实体空间服务形式需求 |
3.2.5 其他实体空间服务需求 |
3.3 读者实体空间服务需求归纳与总结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现状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4.1 调查情况说明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内容 |
4.1.3 调查时间与方式 |
4.2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
4.2.1 实体空间服务开展情况 |
4.2.2 实体空间服务设施设备 |
4.2.3 实体空间服务内容 |
4.2.4 实体空间服务形式 |
4.3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存在的问题 |
4.3.1 实体空间服务整体趋同,缺乏创新 |
4.3.2 实体空间设施设备忽略读者需求,利用率较低 |
4.3.3 实体空间服务内容庞杂,未清晰说明 |
4.3.4 实体空间服务形式较为单一,馆员与读者互动性弱 |
4.3.5 实体空间服务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对策 |
5.1 重视人才培养,推动图书馆转型 |
5.2 合理布局空间,优化设施设备 |
5.3 明确服务内容,提升空间利用率 |
5.4 服务创新,拓宽空间服务形式 |
5.5 加强服务效果评估,提高服务质量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浅谈图书馆和休闲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的社会公众认知研究——基于公共平台网络评论文本分析[J]. 金武刚,钟静涵. 图书馆杂志, 2022(01)
- [2]基于感知价值的大学图书馆用户忠诚度研究——阅读动机作为调节变量[J]. 蒋大平,黄丽霞. 情报探索, 2021(08)
- [3]民间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四大理念与实践[J]. 钟伟. 图书馆, 2021
- [4]公共建筑功能复合大空间设计尺度分级的图解化研究[D]. 李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D]. 刘远. 广西大学, 2021(12)
- [6]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俄罗斯社区图书馆服务研究[D]. 张建.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研究[D]. 杨鸥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D]. 张颖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汪秀秀.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