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加工陶瓷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江涛,韩慢慢,付甲[1](2021)在《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现状分析》文中指出先进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以及较高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等。但是先进陶瓷材料由于硬度较高、可加工性能较差,导致陶瓷材料的机械加工成本较高,所以限制了陶瓷材料的广泛应用。为了改善和提高陶瓷材料的可加工性能,向陶瓷基体中加入六方氮化硼形成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优良的可加工性能,氮化硼系复相陶瓷可以进行机械加工。目前研究和开发的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主要包括:Al2O3/BN复相陶瓷,ZrO2/BN复相陶瓷,SiC/BN复相陶瓷,Si3N4/BN复相陶瓷,AlN/BN复相陶瓷等。目前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可加工性能,抗热震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等。本文主要叙述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能,抗热震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叙述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张铭华,李同舟,周媛[2](2019)在《可加工陶瓷材料的发展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论述了按成分可加工陶瓷材料的分类、应用及研究现状。作重对多晶复相材料云母基可加工玻璃陶瓷的机械性能、热性能、介电性质和制备工艺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周泽清[3](2018)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上第一款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于1981年由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在IBM苏黎世研究所发明。它首次将物质表面的原子信息呈现在人们眼前,使得人们得以更加直观的研究物质材料的物化性质。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不增加原有尺寸的条件下,通过改善相关结构及控制原理,提高STM系统整体的刚性,从而提高步进马达的步进精度以及STM系统成像质量。以下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在现有的步进马达基础上,自主设计制作出一款基于单压电叠堆的惯性可调步进马达,以及一款基于单压电叠堆摩擦力驱动纳米步进马达;对于设计制作的基于单压电叠堆的惯性步进马达:PistolDrive进行了调试,证明了单压电叠堆出色的步进性能。(2)参考商用STM中前置放大电路的制作,自主设计出一款电路简洁的前置放大电路,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电路与理论计算的放大倍数一致,同时具有优秀的抗干扰能力。(3)借鉴课题组先前的实验经验,自主设计搭建出一款适用于压电扫描管(Piezoelectric Scanning Tube,PST)的STM镜体。该镜体装置很大程度上增加了STM系统的刚性及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外界对STM的电磁干扰。(4)结合NI公司生产的外围硬件设施,以及LabVIEW图形化程序,使用结构稳定性较高的石墨作为样品,根据成像结果对自制STM系统进行标定测试。
陈加森[4](2015)在《h-BN/HfB2陶瓷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HfB2是一种优异的超高温陶瓷,其抗氧化性、抗热震性良好,由于HfB2陶瓷硬度较高,HfB2材料的可加工性能较差,本论文目的是添加h-BN来改善HfB2陶瓷的可加工性;同时添加SiC、AlN、Si3N4提高h-BN/HfB2陶瓷的抗氧化性,制备出既具备优异抗氧化性又具备良好可加工性的h-BN/HfB2陶瓷。本实验主要研究了h-BN的添加量和制备温度对h-BN/HfB2陶瓷可加工性的影响,SiC、AlN、Si3N4的添加量,制备温度等对h-BN/HfB2陶瓷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热压烧结1700℃下,在h-BN添加量在20%—40%内,随着h-BN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可加工性先是增加,其可加工指标从1.32增加到1.67,在h-BN含量为40%时,h-BN/HfB2陶瓷的可加工性最好,可加工评价指标最大W=1.67,当h-BN添加量超过40%后,其可加工性降低,可加工指标变小。在1700℃—2150℃内,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可加工性先增加后降低,在1850℃下可制备出的h-BN/HfB2陶瓷的可加工评价指标最大W=1.81。(2)h-BN/HfB2陶瓷中添加一定量的AlN后,经烧蚀在材料表面形成硼铝酸盐玻璃相,有效的提高了材料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在1900℃下,加入15%的AlN制备出的h-BN/HfB2可加工陶瓷的抗氧化性最佳,经乙炔烧蚀40s后,材料的失重率为1.38×10-3;且随着烧蚀时间的延长其失重率值先增加后降低。(3)通过向h-BN/HfB2中添加一定量的SiC,经烧蚀后在材料表面形成硼硅酸盐玻璃相,结果表明,在1950℃下,加入15%的SiC制备出的h-BN/HfB2可加工陶瓷的抗氧化性最佳,经乙炔烧蚀40s后,材料的失重率为-1.2×10-3;随着烧蚀时间的延长其失重率值先增加后趋于稳定。(4)h-BN/HfB2中添加一定量的Si3N4,经烧蚀后在材料表面形成硼硅酸盐玻璃,随着Si3N4含量增加,其抗氧化性能在逐渐增加,在1950℃下,添加20%的Si3N4制备出的h-BN/HfB2可加工陶瓷的抗氧化性最佳,经乙炔烧蚀40s后,材料的失重率为3.4×10-3;随着烧蚀时间的延长其失重率先降低后增加。(5)在添加剂用量和制备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热压烧结的方式,可以明显的改善材料的抗氧化性,降低材料的氧化深度,同时提高了材料的自修复能力。
江涛[5](2012)在《可加工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可加工复相陶瓷的研究发展现状。着重介绍可加工BN系复相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主要论述可加工BN系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过程及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能等。对可加工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发展方向作分析和预测。
张文来[6](2011)在《LaPO4/Al2O3可加工陶瓷的微观结构设计与磨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非均匀成核法成功制备出LaPO4包覆α-Al2O3复合粉体,改变了传统方法需要LaPO4含量较多、分布不均匀、力学性能下降明显的状况。通过微观结构设计既可以引入LaPO4/Al2O3网络状弱界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软相LaPO4的含量,从而提高材料的整体性能。并通过磨削加工研究其加工损伤以及磨削去除机制,为制备加工高性能陶瓷材料提供有益的参考。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复合粉体的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将LaPO4含量为20%的复合粉体制备成LaPO4/Al2O3可加工陶瓷,并对其物相组成和断口形貌分别进行了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结果发现,包覆粉体中除了α-Al2O3和单斜相的LaPO4外,没有新物相生成;复合陶瓷中两相之间也各自独立存在,并且没与环境气体发生反应,这说明即使在1650°C的高温下两相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复合粉体中LaPO4均匀的包裹在α-Al2O3颗粒周围,形成一种核-壳的微观结构,这种微观结构设计使复合陶瓷两相结合更加紧密,分布更加均匀。复合陶瓷中LaPO4和Al2O3之间的弱界面分布明显增多,而且更加均匀,弱界面能够相互贯通,形成空间网络状分布,从而降低了软相LaPO4的含量,提高了复合陶瓷的力学性能和可加工性能;另外,复合陶瓷的断裂方式有了显着变化,在发生沿晶断裂的同时,也有较多的LaPO4自身层状解离,说明相对于Al2O3与LaPO4之间的弱界面结合能,LaPO4自身的结合能也是较小的。这为LaPO4/Al2O3可加工陶瓷磨削加工去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采用单行程磨削实验法对LaPO4/Al2O3可加工陶瓷进行磨削加工,对磨削加工表面和侧面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观测,着重观察了磨削加工对复合陶瓷造成的表面破碎损伤以及表面/亚表面微裂纹损伤,发现磨削加工有效损伤层的厚度为15μm左右,结合陶瓷材料内在结构特性,建立了磨削表面/亚表面微裂纹损伤模型,并将裂纹损伤层有效深度DC作为磨削表面/亚表面裂纹损伤的评价指标。结合LaPO4/Al2O3可加工陶瓷的微观结构,从材料微观力学角度分析了磨削加工后塑性变形和脆性断裂两种典型去除方式的产生机制,系统阐述了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微裂纹的产生与扩展以及复合陶瓷的磨削去除机制。最后对磨削加工前后材料各项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虽然用包覆粉体制备的复合陶瓷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较传统的机械混合法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磨削加工对材料性能的损伤还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磨削进给量的增加,导致各项性能均下降了大约10%20%,并发现当进给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力学性能损失会趋于缓和,各项性能的平均损伤在15%左右。
姜桂君[7](2010)在《磷酸镧包覆氧化铝复合可加工陶瓷裂纹扩展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可加工陶瓷的性能,我们对LaPO4/Al2O3复合陶瓷进行结构设计,使LaPO4均匀的分布在陶瓷基体中,减少他的团聚,这样会在减少LaPO4用量的同时,大大增加LaPO4/Al2O3之间的弱界面;这样能使其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同时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我们首先用非均匀成核法合成了LaPO4包覆α-Al2O3粉体。通过XRD来检测该粉体的物相组成,煅烧之前的包覆粉体中含有α-Al2O3和无定型的LaPO4两种物质。而煅烧后的LaPO4包覆α-Al2O3粉体是明显的单斜相LaPO4和α-Al2O3,这也更加验证了煅烧之前的包覆粉体中无定型的LaPO4的存在。在LaPO4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用包覆方法制备的LaPO4/Al2O3复合陶瓷的相对密度、断裂韧性较用传统方法制备的LaPO4/Al2O3复合陶瓷均得到了提高,而硬度和抗弯强度有所下降,但是可加工指数也得到了较大提高。通过断口形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LaPO4是层状结构,材料发生断裂时LaPO4晶粒发生的层片状或台阶状剥离,断口的表面有很明显的氧化铝晶粒拔出的痕迹,说明材料的断裂形式是以沿晶断裂为主。LaPO4/Al2O3复合陶瓷材料加工过程中,LaPO4的这种层片状结构会发生沿层片方向的解理,这样只会产生很浅的裂纹层,而不是穿晶断裂留下的深的裂纹层。这样包覆LaPO4/Al2O3复合陶瓷即提高了材料可加工性,同时又能留下较少的加工损伤。我们对包覆LaPO4/Al2O3复合陶瓷进行了裂纹扩展行为的研究。复合陶瓷的强度和压痕载荷的之间的斜率为-0.26,说明其具有裂纹阻力曲线效应。Kr由4.153MPa·m1/2增加到4.281MPa·m1/2,在后期又略有下降.当材料裂纹扩展时,两个晶面会产生相对的位移,裂纹在凸凹不平的晶粒相互挤压,就产生了自锁现象,提高了裂纹扩展的阻力。当裂纹扩展至长氧化铝晶粒时,其扩展的路径将会发生明显地变化,产生桥连,两个相对裂纹面之间距离的增大势必会受到氧化铝晶粒的抑制,从而提高了材料的裂纹扩展阻力,材料性能得到提高。由于界面效应或热错配产生的内应力的影响,特别是内应力的不均匀性和界面裂纹的相互作用,在主裂纹尖端产生微裂纹时,微裂纹会与主应力轴垂直,随后微裂纹间又可能形成连接,发生裂纹偏转。这会增加裂纹扩展的路径,消耗大量的裂纹扩展能。我们建立压痕试验的力学模型,根据力学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应力场中任一点的应力状态,同时可以进行分析陶瓷材料压痕裂纹的形成过程。根据公式我们得出常规方法制备的LaPO4/Al2O3复合陶瓷材料产生裂纹的临界压力为1.3N,包覆方法制备的LaPO4/Al2O3复合陶瓷材料产生裂纹的临界压力为3.2N;包覆方法制备的LaPO4/Al2O3陶瓷复合材料的起始裂纹长度为3.46μm,常规方法制备的LaPO4/Al2O3复合陶瓷材料的起始裂纹长度为2.14μm。同时我们分析了ZTA陶瓷和LaPO4/Al2O3复合陶瓷的增韧机理。ZTA陶瓷以相变增韧为主。LaPO4/Al2O3复合陶瓷的增韧机理是:在压力作用下,会在界面处产生大量的微裂纹这时会吸收大量的弹性应变能;同时裂纹在扩展过程中,由于张应力作用下,延伸后形成的较大微裂纹将与主裂纹汇合,导致主裂纹的扩展路径发生扭曲和分叉,使裂纹的扩展路径更加曲折,这样吸收更多的弹性应变能,从而使材料断裂韧性的大大提高。
张士察[8](2009)在《牙科ZTA/BN可加工陶瓷的反应制备及力学性能》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反应热压烧结的方法,以纳米级氧化锆(微米级氧化锆)、氧化铝、硼酸、氮化铝为原料,制备了具有良好可加工性能的ZTA/BN复相陶瓷材料。利用XRD、SEM、TEM等分析手段,对复相陶瓷材料的物相组成、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观察。研究了该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以及可加工性能,并对该复相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及表面裂纹修复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随BN含量的增加,复相陶瓷材料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逐渐下降,而可加工性能得到提高。而随烧结温度的提高,ZTA/BN复相陶瓷材料的致密度、力学性能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1800℃的烧结温度下,使用纳米级氧化锆的nm-ZTA/12.5%BN复相陶瓷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731MPa和7.48MPa·m1/2,同时具有可加工性。SEM结果表明,通过反应热压烧结,在氧化锆及氧化铝晶粒之间有大量的团簇状的BN片晶生成,片宽500nm左右,片厚50nm左右。这种BN片晶的生成,能发挥BN层状结构可分散裂纹尖端应力集中的特点,有助于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低模量h-BN的引入,降低了材料的弹性模量,由于纳米尺寸的h-BN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处于晶界出的BN片晶相当于在基体相晶粒之间引入微裂纹。在材料加工时,分散的微裂纹区域扩展,相互连接导致通过个别粒子的移位而去除材料,从而提高复相陶瓷材料的可加工性能。试样的TEM观察从微观角度解释了反应热压体系为什么能有效抑制在烧结降温过程中氧化锆发生t→m相变。氧化锆主要以t相形式存在,与XRD结果向吻合。利用常规的磨削和钻孔方法对ZTA/BN复相陶瓷材料进行了可加工试验。使用钻孔速率及可加工指数对复相陶瓷材料的可加工性能进行了评价。
郑秋菊[9](2008)在《微纳米复合LaPO4/Al2O3包覆结构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Al2O3陶瓷材料的可加工性,我们把LaPO4加入到Al2O3基体中,突破了陶瓷在加工性能上的限制,使陶瓷材料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复合陶瓷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其熔点高,在氧化气氛下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传统的方法是将LaPO4和Al2O3两相直接混合,这种方法需要的LaPO4的量较多,而LaPO4是弱相,加入太多会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为了避免这种缺陷,我们引入粉体包覆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引入LaPO4/ Al2O3弱界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软相LaPO4的含量。本实验首先分别用化学沉淀法和水热法合成了LaPO4粉体。用化学沉淀法合成的LaPO4粉体,通过XRD检测分析,结合热重和差热曲线的结果,得出LaPO4在600℃至800℃间发生由六方相向单斜相的晶型转变,并对不同煅烧温度下的LaPO4粉体形貌做了分析。我们又用水热法在不同pH值条件及不同温度下合成了LaPO4粉体。通过对不同pH值条件下合成的LaPO4的XRD图的分析,发现在碱性条件下得到的是六方相的LaPO4,而在酸性条件下得到的是单斜相的LaPO4。同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合成的LaPO4的XRD图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得到的产物晶型不同,LaPO4在180℃200℃之间发生由六方相向单斜相的晶型转变。然后用非均匀成核法和水热法合成了LaPO4包覆α-Al2O3粉体。在非均匀成核法中又改变了三个反应条件,分别是pH值、反应物浓度以及水浴温度。在碱性条件下包覆层的厚度是均一的,而在酸性条件下包覆层的厚度是不均一的,而且厚度变化较大。La3+和PO43-离子浓度大小决定着包覆层的厚度,增加La3+和PO43-离子浓度,壳层厚度增加。升高温度,利于LaPO4的均匀成核,不利于LaPO4包覆层的形成。综上所述,我们得出最佳的包覆工艺为常温(20℃)、碱性条件、La3+和PO43-离子浓度均为0.01M。另外对包覆粉体还做了SEM、XPS、Zeta电位分析,均证实了包覆粉体的结构。通过对水热法制得包覆粉体XRD检测我们可以看到α-Al2O3在被包覆了一层LaPO4之后,其衍射峰的强度明显下降,而LaPO4的衍射峰则较明显。该衍射峰强度的变化说明α-Al2O3颗粒表面已经包覆了一层LaPO4。XPS检测与XRD检测结果相吻合。通过TEM分析,LaPO4包覆层不是均匀得包覆在α-Al2O3颗粒的表面,形成明显的核壳结构,而是形成了单独的棒状颗粒,许多棒状小颗粒聚集在α-Al2O3颗粒的表面。非均匀成核法合成的LaPO4包覆α-Al2O3粉体要优于水热法合成的包覆粉体。寻找出了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后,用该工艺方法制备了LaPO4含量为20%的LaPO4/Al2O3复合陶瓷。在LaPO4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用包覆方法制备的LaPO4/Al2O3复合陶瓷的相对密度、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较用传统方法制备的LaPO4/Al2O3复合陶瓷均得到了提高,且可加工指数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材料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能,正是对LaPO4/Al2O3复合陶瓷进行了这样的结构设计,才得到了优良的性能,实现了LaPO4/Al2O3复合陶瓷的加工性与强度的有机统一。
史忠旗,金志浩,乔冠军[10](2007)在《可加工陶瓷的弱界面结构与性能优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介绍了国内外云母玻璃陶瓷、多孔陶瓷、复相陶瓷和Mn+1AXn化合物等可加工陶瓷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弱界面结构对可加工陶瓷在加工过程中裂纹的产生和扩展的影响,从而解释了其加工机理。探讨了弱界面结构在基体中的大小、分布与数量对可加工陶瓷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弱界面的显微结构设计进行性能优化的思路。展望了可加工陶瓷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加工机理的深入分析、表面硬化与强化技术的研究以及可加工性能的表征与评价等。
二、可加工陶瓷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加工陶瓷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可加工陶瓷材料的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可加工陶瓷分类 |
2.1 云母基可加工玻璃陶瓷 |
2.2 氧化物、非氧化物可加工陶瓷材料 |
3 应用 |
4 结语 |
(3)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概况 |
1.1 引言 |
1.1.1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
1.1.2 扫描隧道显微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扫描隧道显微镜 |
1.2.1 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 |
1.2.2 隧道显微镜工作原理 |
1.3 现有的步进马达装置 |
1.3.1 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 |
1.3.2 Pan型步进马达 |
1.3.3 Koala型步进马达及Panda型步进马达 |
1.3.4 叠堆式Tuna型步进马达 |
1.3.5 Gecko型步进马达 |
1.3.6 Spider型步进马达 |
1.3.7 Cicada型步进马达 |
1.4 减震隔音装置 |
第二章 扫描隧道显微镜中的纳米步进马达 |
2.1 引言 |
2.2 基于双压电叠堆的步进马达 |
2.2.1 基于单压电管的惯性步进马达 |
2.2.2 基于双压电叠堆的惯性纳米步进马达 |
2.2.3 基于双压电叠堆的惯性纳米步进马达变形 |
2.3 自制基于单压电叠堆的步进马达 |
2.3.1 自制基于单压电叠堆惯性可调步进马达 |
2.3.2 自制基于单压电叠堆摩擦力驱动纳米步进马达 |
2.4 自制基于单压电叠堆惯性纳米步进马达装置:PistolDrive |
第三章 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及其相关测试 |
3.1 引言 |
3.2 前置放电电路 |
3.2.1 常见放大电路种类 |
3.2.2 自制高电流分辨率前置放大电路 |
3.2.3 自制前置放大电路测试结果 |
3.3 适用于PST的扫描隧道显微镜镜体设计 |
3.4 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制备 |
3.4.1 机械法制备探针 |
3.4.2 电化学腐蚀法制备探针 |
3.5 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控制平台 |
3.5.1 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硬件控制模块 |
3.5.2 基于LabVIEW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软件控制模块 |
3.6 自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性能测试 |
3.6.1 扫描模式 |
3.6.2 扫描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
4.1 全文工作总结 |
4.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h-BN/HfB2陶瓷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硼化铪材料 |
1.2.1 HfB_2基本性质 |
1.2.2 HfB_2研究进展 |
1.3 BN材料 |
1.3.1 h-BN基本性质 |
1.3.2 h-BN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 陶瓷具有可加工性的机理 |
1.5 可加工陶瓷的评判 |
1.5.1 采用有向图 |
1.5.2 Fuzzy数学评价法 |
1.5.3 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
1.5.4 钻孔实验法 |
1.6 BN系陶瓷抗氧化性研究 |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1.7.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材料制备 |
2.3.1 实验原料的制备 |
2.3.2 实验配方设计 |
2.3.3 实验工艺流程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气孔率测试 |
2.4.2 硬度测试 |
2.4.3 断裂韧性测试 |
2.4.4 弹性模量测试 |
2.4.5 物相分析 |
2.4.6 显微结构及微区元素分析 |
2.4.7 抗烧蚀性能测试 |
2.4.8 可加工性的评判及测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h-BN含量对h-BN/HfB_2 陶瓷可加工性的影响 |
3.1.1 h-BN含量对h-BN/HfB_2 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 |
3.1.2 h-BN含量对h-BN/HfB_2 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3 h-BN含量对h-BN/HfB_2 陶瓷可加工性的影响的评判 |
3.2 烧结温度对h-BN/HfB_2 陶瓷可加工性的影响 |
3.2.1 烧结温度对h-BN/HfB_2 物相组成的影响 |
3.2.2 烧结温度对h-BN/HfB_2 微观结构的影响 |
3.2.3 烧结温度对h-BN/HfB_2 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4 烧结温度对h-BN/HfB_2 陶瓷可加工性能的影响的评判 |
3.3 h-BN/HfB_2 陶瓷抗氧化性的研究 |
3.3.1 烧结气氛对h-BN/HfB_2 陶瓷抗氧化性的影响 |
3.3.2 添加剂及用量对h-BN/HfB_2 陶瓷抗氧化性的影响 |
3.3.3 烧结温度对h-BN/HfB_2 陶瓷抗氧化性的影响 |
3.3.4 烧蚀时间对h-BN/HfB_2 陶瓷抗氧化性的影响 |
3.3.5 h-BN/HfB_2 陶瓷烧蚀后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可加工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可加工复相陶瓷材料的分类 |
1.1 可加工玻璃陶瓷 |
1.2 可加工层状结构陶瓷 |
1.3 可加工石墨系复相陶瓷 |
1.4 可加工多孔结构陶瓷 |
1.5 可加工磷酸盐/氧化物复相陶瓷 |
1.6 可加工BN系复相陶瓷 |
2 可加工BN系复相陶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2.1 可加工BN系微米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 |
2.2 可加工BN系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 |
2.3 可加工BN系微米复相陶瓷和BN系纳米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 |
2.4 可加工BN系微米复相陶瓷和BN系纳米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 |
2.5 BN系微米复相陶瓷和BN系纳米复相陶瓷的可加工性能 |
2.6 可加工 |
2.6.1 可加工BN系复相陶瓷的抗热震性能 |
2.6.2 可加工BN系复相陶瓷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
2.6.3 可加工BN系复相陶瓷的其他制备工艺以及性能 |
2.7 可加工BN系复相陶瓷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8 可加工复相陶瓷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
3 结语 |
(6)LaPO4/Al2O3可加工陶瓷的微观结构设计与磨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绪论 |
1.1 可加工陶瓷概述 |
1.1.1 可加工陶瓷弱界面机制 |
1.1.2 稀土磷酸盐/氧化物类可加工陶瓷研究进展 |
1.1.3 可加工陶瓷的性能与表征 |
1.2 陶瓷材料的磨削加工去除机理 |
1.2.1 压痕断裂力学模型和切削加工模型 |
1.2.2 陶瓷材料的加工去除方式 |
1.2.3 陶瓷磨削加工去除机理与磨削损伤之间的关系 |
1.3 陶瓷材料的磨削加工损伤与控制 |
1.3.1 陶瓷材料磨削表面破碎损伤 |
1.3.2 陶瓷材料磨削表面/亚表面微裂纹损伤 |
1.3.3 陶瓷材料磨削表面残余应力 |
1.3.4 陶瓷材料磨削加工损伤的控制 |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方案设计及流程图 |
2.1.1 实验方案设计 |
2.1.2 实验流程图 |
2.2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主要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 |
2.3.1 包覆粉体的表征 |
2.3.2 复合陶瓷的力学性能及磨削加工损伤表征 |
3 LaP0_4/Al_2O_3 可加工陶瓷的微观结构设计及制备 |
3.1 非均匀成核法制备LaP0_4 包覆α-Al_2O_3 复合粉体 |
3.1.1 非均匀成核法包覆的机理 |
3.1.2 实验过程 |
3.1.3 XRD 检测 |
3.1.4 TEM 检测 |
3.2 LaP0_4/Al_2O_3 可加工陶瓷的制备及表征 |
3.2.1 实验过程 |
3.2.2 力学性能测试 |
3.2.3 XRD 检测 |
3.2.4 SEM 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4 LaP0_4/Al_2O_3 可加工陶瓷的磨削损伤分析与表征 |
4.1 LaP0_4/Al_2O_3 可加工陶瓷磨削加工实验 |
4.1.1 磨削实验原理 |
4.1.2 磨削加工过程 |
4.2 磨削表面损伤的实验研究 |
4.2.1 磨削表面破碎损伤观测 |
4.2.2 磨削表面/亚表面微裂纹观测 |
4.2.3 磨削表面/亚表面微裂纹损伤模型的建立 |
4.3 磨削去除机制的理论分析 |
4.3.1 LaP0_4/Al_2O_3 可加工陶瓷磨削去除方式 |
4.3.2 LaPO_4/Al_2O_3 可加工陶瓷在磨粒挤压作用下的塑性行为 |
4.3.3 LaPO_4/Al_2O_3 可加工陶瓷在磨粒推挤作用下的断裂行为 |
4.3.4 包覆结构对材料磨削去除机制的影响 |
4.4 磨削加工对 LaPO_4/Al_2O_3 可加工陶瓷表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1 磨削加工后的表面力学性能测试 |
4.4.2 磨削加工前后的表面力学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磷酸镧包覆氧化铝复合可加工陶瓷裂纹扩展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可加工陶瓷的研究现状 |
1.2.1 可加工陶瓷的分类 |
1.2.2 可加工陶瓷的性能 |
1.2.3 陶瓷材料的加工方法 |
1.2.4 加工性能的表征 |
1.2.5 可加工陶瓷材料弱界面的引入和微观结构设计 |
1.3 复合粉体包覆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机械混合法 |
1.3.2 气相沉积法 |
1.3.3 聚合物包裹法 |
1.3.4 液相化学法 |
1.4 陶瓷材料断裂行为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实验方案 |
第二章 LaPO_4包覆Al_2O_3可加工陶瓷制备及检测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器材 |
2.3 非均匀成核法包覆的机理 |
2.4 LaPO_4包覆Al_2O_3粉体的制备 |
2.5 LaPO_4包覆Al_2O_3可加工陶瓷制备 |
2.5.1 成型 |
2.5.2 烧结 |
2.6 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
2.6.1 维氏硬度测试 |
2.6.2 抗弯强度测试 |
2.6.3 断裂韧性的测试 |
2.7 粉体物相和形貌测试 |
2.7.1 粉体的XRD检测 |
2.7.2 粉体的TEM检测 |
2.8 裂纹观察和结构分析 |
2.8.1 材料的裂纹检测 |
2.8.2 试样的试样断口微观结构的检测 |
2.9 本章小论 |
第三章 LaPO_4包覆α-Al_2O_3陶瓷裂纹扩展行为的研究 |
3.1 压痕裂纹的制备及裂纹扩展分析 |
3.2 裂纹扩展阻力曲线的测定方法 |
3.3 包覆LaPO_3/Al_2O_3裂纹扩展阻力曲线 |
3.4 包覆LaPO_3/Al_2O_3加工过程中裂纹扩展分析 |
3.5 裂纹扩展模型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aPO_4包覆α-Al_2O_3陶瓷压痕裂纹力学的分析 |
4.1 压痕应力场 |
4.2 陶瓷材料压痕裂纹的形成 |
4.3 LaPO_4/Al_2O_3复合陶瓷材料和ZTA复合陶瓷的增韧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牙科ZTA/BN可加工陶瓷的反应制备及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可加工陶瓷材料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加工玻璃陶瓷 |
1.2.2 石墨系复相陶瓷 |
1.2.3 六方氮化硼(h-BN)系纳米复相陶瓷 |
1.2.4 可加工层状复相陶瓷 |
1.2.5 可加工多孔陶瓷 |
1.3 氧化锆陶瓷 |
1.3.1 氧化锆的基本性质和晶体结构 |
1.3.2 氧化锆的相变特征及增韧机理 |
1.3.3 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ZTA) |
1.3.4 氧化锆陶瓷作为牙科材料的特点 |
1.4 氧化铝陶瓷 |
1.4.1 氧化铝陶瓷的晶型转变 |
1.4.2 氧化铝陶瓷的性能及应用 |
1.4.3 氧化铝陶瓷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1.5 BN 陶瓷 |
1.5.1 氮化硼晶体结构 |
1.5.2 氮化硼陶瓷的性能 |
1.5.3 氮化硼陶瓷的应用 |
1.5.4 氮化硼复相陶瓷材料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6.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用原材料 |
2.2 试验材料的成分设计及试验设备 |
2.2.1 成分设计 |
2.2.2 复合材料的热力学计算 |
2.2.3 试验设备 |
2.3 材料制备方法 |
2.3.1 混合料的超声波分散 |
2.3.2 混合料的湿法球磨 |
2.3.3 热压烧结 |
2.4 材料的基本性能测试 |
2.4.1 相对密度的测定 |
2.4.2 抗弯强度的测定 |
2.4.3 断裂韧性的测定 |
2.4.4 维氏硬度的测定 |
2.5 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 |
2.5.1 XRD 物相分析 |
2.5.2 扫描电镜(SEM)观察 |
2.5.3 EDS 分析 |
2.5.4 透射电镜(TEM)观察 |
2.6 可加工性能的测试 |
2.7 复相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及表面裂纹修复 |
第3章 ZTA/BN 复相陶瓷物相分析及组织结构 |
3.1 ZTA/BN 复相陶瓷的XRD 物相分析 |
3.1.1 烧结前后物相变化 |
3.1.2 对比试验 |
3.1.3 相同烧结温度不同含量的复相陶瓷材料的物相分析 |
3.1.4 相同含量不同的烧结温度下复相陶瓷材料的物相分析 |
3.2 ZTA/BN 复相陶瓷的致密度 |
3.2.1 烧结温度及氧化锆粒度对复相陶瓷致密度的影响 |
3.2.2 所生成的BN 的含量对复相陶瓷致密度的影响 |
3.3 复相陶瓷材料组织结构观察 |
3.3.1 复相陶瓷材料抛光表面的观察与分析 |
3.3.2 复相陶瓷材料断口的观察与分析 |
3.3.3 裂纹扩展路径的观察 |
3.3.4 复相陶瓷材料TEM 观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ZTA/BN 复相陶瓷的力学及可加工性能 |
4.1 复相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
4.1.1 复相陶瓷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
4.1.2 复相陶瓷材料的硬度 |
4.1.3 复相陶瓷材料的弹性模量 |
4.2 复相陶瓷材料的可加工性能 |
4.2.1 陶瓷材料可加工性的评价 |
4.2.2 钻孔试验 |
4.2.3 复相陶瓷的加工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相陶瓷材料的高温氧化及表面裂纹修复 |
5.1 复相陶瓷材料裂纹自愈合机理 |
5.2 高温氧化前后物相变化 |
5.3 高温氧化前后强度及硬度变化 |
5.4 高温氧化前后表面形貌SEM 观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微纳米复合LaPO4/Al2O3包覆结构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绪论 |
1.1 可加工陶瓷的研究进展 |
1.1.1 可加工陶瓷的分类 |
1.1.2 陶瓷可加工性与微观结构设计 |
1.1.3 可加工陶瓷的性能 |
1.1.4 可加工陶瓷的制备方法 |
1.1.5 可加工陶瓷的表征 |
1.1.6 影响陶瓷材料可加工性的因素 |
1.1.7 稀土磷酸盐/氧化物类陶瓷的研究进展 |
1.2 复合粉体的包覆制备技术现状与发展 |
1.2.1 复合粉体包覆的主要方法 |
1.2.2 粉体包覆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 |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过程 |
2.3.1 化学沉淀法合成LaPO_4 粉体 |
2.3.2 水热法合成LaPO_4 粉体 |
2.3.3 非均匀成核法合成LaPO_4 包覆α-Al_20_3 粉体 |
2.3.4 水热法合成LaPO_4 包覆α-Al_20_3 粉体 |
2.3.5 试样烧结 |
2.3.6 样品检测 |
3 LAPO_4 粉体的合成 |
3.1 化学沉淀法合成LAPO_4 粉体 |
3.2 水热法合成LAPO_4 粉体 |
3.3 本章小结 |
4 LAPO_4 包覆α-AL2O3 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
4.1 非均匀成核法合成LAPO_4 包覆α-Al_20_3 粉体 |
4.1.1 XRD 检测 |
4.1.2 TEM 检测 |
4.1.3 SEM 分析 |
4.1.4 Zeta 电位分析 |
4.1.5 XPS 分析 |
4.2 水热法合成LAPO_4 包覆α-AL203 粉体 |
4.2.1 XRD 检测 |
4.2.2 TEM 检测 |
4.2.3 XPS 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5 LAPO_4/AL2O3 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及可加工性能测试 |
5.1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5.2 SEM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可加工陶瓷的弱界面结构与性能优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l可加工陶瓷研究概况 |
1.1云母微晶陶瓷 |
1.2可加工多孔陶瓷 |
1.3可加工复相陶瓷 |
1.4 Mn+1AXn化合物 |
2 弱界面与可加工机理 |
2.1 云母玻璃陶瓷加工机理 |
2.2 可加工多孔陶瓷加工机理 |
2.3 可加工复相陶瓷加工机理 |
2.4 Mn+1AXn化合物加工机理 |
3 弱界面与可加工陶瓷性能优化 |
4 结束语 |
四、可加工陶瓷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加工氮化硼系复相陶瓷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现状分析[J]. 江涛,韩慢慢,付甲. 现代技术陶瓷, 2021(04)
- [2]可加工陶瓷材料的发展现状研究[J]. 张铭华,李同舟,周媛. 四川有色金属, 2019(04)
- [3]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 周泽清.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h-BN/HfB2陶瓷的制备与表征[D]. 陈加森. 山东理工大学, 2015(01)
- [5]可加工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 江涛. 材料导报, 2012(17)
- [6]LaPO4/Al2O3可加工陶瓷的微观结构设计与磨削性能研究[D]. 张文来.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7]磷酸镧包覆氧化铝复合可加工陶瓷裂纹扩展机理的研究[D]. 姜桂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8]牙科ZTA/BN可加工陶瓷的反应制备及力学性能[D]. 张士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9]微纳米复合LaPO4/Al2O3包覆结构的制备与表征[D]. 郑秋菊.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10]可加工陶瓷的弱界面结构与性能优化研究进展[J]. 史忠旗,金志浩,乔冠军. 硅酸盐学报, 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