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开发出环保型建筑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甘有良[1](2021)在《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路面混凝土,具有收缩小、早期强度高且耐久性良好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机场跑道等需要快速修补的工程以及海港码头、桥梁隧道等快速抢修抢建工程。传统的制作方法是采用道路水泥或特殊工艺,配制的路面混凝土通常早期强度低、收缩开裂严重,而且配制成本昂贵、工艺复杂。本课题旨在采用常规原材料及普通工艺,研制出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本文依托茂名市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针对桂东南丘陵山区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气候的道路修建,开发出一种低成本低收缩高早强高抗折的路面混凝土试验配合比,使之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基于路面混凝土的原材料检测,分别提出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细集料、粗集料、拌合水和外加剂的技术指标要求。对路面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以用水量、外加剂掺量、砂率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以坍落度测量、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大小。通过研究表明,用水量是影响路面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配合比优化,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力学性能指标进行研究。不同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的路面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加入10%粉煤灰和12%能有效地提高路面混凝土后期力学性能。路面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与折压比随砂率的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皆先增后减,表明35%砂率能有效提高路面混凝土的抗折性能。降低水灰比有利于降低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过低的水灰比影响施工性能,经试验水灰比以0.32为准。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合料,可以减小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砂率对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影响不大,最佳值为35%。路面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由原来的145kg降低至130kg,并且增加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因此实现低收缩高早强的目的。当配合比试验水胶比为0.32,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量,砂率为35%时,其7d抗压强度超过40MPa,7d抗折强度超过5.0 MPa,360d干缩率为330~350*10-6,达到了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的设计目标要求。原施工方每方路面混凝土原材料成本为356.0元,经过改善后为315.2元,每方成本节约40.8元,为整个项目约24公里路面混凝土施工节省了两百八十多万的成本支出,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延海龙[2](2020)在《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砌块的防水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磷石膏是使用磷矿石进行磷酸生产时产生的工业副产物,在我国有着庞大的堆存量,其含有磷酸及其盐、氟化物、重金属、少量放射性物质、有机物等物质。我国磷石膏的年产量近7000万吨,大量副产磷石膏因所含杂质种类复杂,利用率低而被堆存,进而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土壤污染、水污染等诸多问题,磷石膏的高效利用一直都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及支持。磷石膏有着很多优良的性能,其二水硫酸钙含量高,是天然石膏替代品的绝佳选择,以磷石膏为原料制造生产的建筑石膏板、砌块等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但是因为磷石膏水化产物二水硫酸钙溶解度高,且微观结构孔隙率高等原因,导致磷石膏建筑制品的防水性能差,影响了磷石膏建筑制品的使用环境及稳定性。本课题主要围绕以磷石膏、水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制备的建筑砌块,通过调节磷石膏、水泥、粉煤灰、玻化微珠的配比,并掺加自主研制复合激发剂使得砌块的防水性能得到较大提升,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测试手段对防水砌块的微观结构、防水机理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实验研究了磷石膏、水泥、粉煤灰的掺量配比,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性能上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配比为质量比磷石膏:粉煤灰:水泥=50:30:15,水料比为0.4。制得磷石膏基胶凝材料的3d抗压强度约为8 MPa,7 d抗压强度约为9 MPa,28 d抗压强度12 MPa。标准稠度需水量39.6%,初凝时间9分钟,终凝时间13分钟。(2)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自研激发剂矿粉、纤维素醚的掺加量与确定了玻化微珠的掺加量对磷石膏砌块性能上的影响,确定了 HL-07激发剂中矿粉、纤维素醚最佳复配比例,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自主研制复合激发剂对磷石膏砌块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在磷石膏用量为500 g时,自研复合激发剂掺量为10 g,其中矿粉为50%,纤维素醚2%,HL-07激发剂3g,玻化微珠0.2 cm3。(3)对使用原料及外加剂最佳配比制得的试样进行各方面的性能检测,测得其软化系数为0.85,吸水率为5%左右,28 d抗压强度达15 MPa左右,导热系数为0.12 W/(m·K),无苔藓化现象,抗冻融性能良好。以上性能完全符合作为防水建筑砌块应用于墙体材料的性能要求。(4)运用X射线衍射对试样进行物相分析,发现制得的磷石膏砌块中含有CSH凝胶、钙矾石(AFt)及CASH凝胶,通过SEM扫描电镜发现其晶体微观结构中,既有大量凝胶包裹在晶粒上,使得晶粒增粗,孔隙减小,又有在晶粒搭接处呈包覆状的絮状凝胶,有效阻挡了水分对内部结构的侵蚀,使磷石膏砌块的耐水性能显着提高。在凝胶处选取4个点进行EDS分析,根据EDS的元素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结构中存在于晶粒搭接处以及包裹在晶粒周围的凝胶既有CSH凝胶和钙矾石,又有CASH凝胶。以上絮凝结构的存在,使得晶体微观结构更加致密,空隙较小且孔隙率较低,晶粒间结构更加稳固,软化系数、抗压强度等性能与普通石膏砌块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崔保庆[3](2020)在《MT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建筑装饰工程行业,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建设及房地产业发展的步伐,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果。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旧基建与城镇化建设及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放缓,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的发展也从高速发展向中低速发展转变。因此,类似于MT公司这样的建筑装饰工程企业,该如何在目前严峻的行业竞争下,得以有序的发展,是本文主旨研究的方向和内容。MT公司作为建筑装饰工程行业内一家典型的民营中小企业,随着近年来行业竞争日渐激烈,MT公司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因此需要随着环境与市场的变化,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的调整。本文以战略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为基础,通过对MT公司详细调研,对MT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开展分析和研究。在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模型指出MT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及威胁及公司内部具有的劣势和优势。以掌握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相关的重要驱动要素为基础,完成企业外部机会和其内在优势的有机结合,明确了MT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业务定位,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以及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推进MT公司的有序发展。本文将理论战略工具与MT公司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力争打造出符合MT公司特色的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为其他我国本土建筑装饰工程企业提供发展的借鉴和向导。
焦文琛[4](2020)在《高湿度条件下高效吸附降解低浓度气态甲苯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出一种在高湿度条件下有效治理室内空气的净化技术,制备出环保型净化材料,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一项切合实际意义的重大的研究课题。多年来,纳米光催化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净化手段,能够有效地治理气态污染物,已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员所肯定。然而,科学研究发现,高湿度的存在会抑制光催化技术的发展,阻断光催化反应的进行。将光催化氧化技术在高湿度条件下直接应用于室内空气中污染物降解不但降解较慢,还会使得光催化剂失活。因此光催化氧化技术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室内空气净化中。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不但可吸附室内空气VOCs,将其按需进行还原改性后亦可作为光催化剂TiO2的良好载体并高效应用于高湿度环境中。将光催化技术与吸附技术相结合,二元协同作用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物,形成一种联用净化技术,对于改善高湿度条件下的室内空气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设计出的吸附光催化材料有TiO2-x/rGO、CNT-TiO2两种复合材料。Al粉的还原可以调控rGO表面的亲疏水性,使得光催化复合材料表面湿度适中,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进行。先将有机污染物吸附到催化剂的表面,TiO2进而发挥其光降解作用将有毒污染物降解。由于室内VOCs浓度过低,不容易降解,先吸附后降解是我们采取的最佳措施,并且选用碳纳米管串联空腔结构的TiO2更加有利于低浓度VOCs的扩散。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具有很现实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同时为更好的贴合室内VOCs浓度较低实际情况,以低浓度气相甲苯为模拟室内污染物,通过湿度计监测反应腔室内的湿度变化,并且系列地研究了所制备材料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解决了低浓度VOCs难富集、高湿度条件下光催化剂易失活的现象。研究发现:(1)Al粉的还原可以调控rGO表面的亲疏水性,使得光催化复合材料表面的亲疏水性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进行。(2)直接光催化降解的速率较低(TiO2光催化降解甲苯的反应是一级反应),我们采取先吸附后降解的反应模式。先将有机污染物吸附到催化剂的表面,TiO2进而发挥其光降解作用将有毒污染物降解。(3)通过进一步选用碳纳米管串联空腔核壳结构的TiO2,更加有利于低浓度VOCs的扩散。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治理中的应用积累了丰富数据,尤其对高湿度条件下的空气污染物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高湿度低浓度条件下rGO对气态甲苯的吸附性能研究采用对GO进行铝粉、氢气还原两种方法对比分析了Al-rGO和H2-rGO在不同湿度不同浓度条件下对甲苯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湿度的变化对其吸附性能影响很大,同时也对活性炭进行氢化还原与之进行吸附测试比较。结合XRD、Raman、FESEM、BET等表征手段,阐述了几种吸附材料的构效关系。结果显示在高湿度低浓度条件下Al-rGO的吸附效果略优于H2-rGO,而氢化活性炭的吸附效果最佳,但是由于对光的响应弱于rGO,其并不有利于后续的光催化过程,因此,综合考虑,铝粉在660oC下还原GO 3小时为最佳吸附条件。该条件可以很好地调控rGO表面的亲疏水性。在相对湿度为80%,甲苯初始浓度为20 mg·m-3的条件下,Al-rGO的最大吸附量达到5.72 mg·g-1。实现了对室内气体环境良好的净化作用。(2)一步还原法制备的TiO2-x/RGO复合材料在高湿度低浓度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气态甲苯的性能研究采用铝粉做还原剂通过一步还原法同时将氧化石墨烯和二氧化钛还原,成功制备了具有氧空位的吸附-光催化纳米复合材料。并借助FESEM、XRD、FT-IR、UV-vis等手段证明了TiO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rGO表面。通过系列实验探究出了TiO2与rGO的最佳匹配比例为10 wt%,以及该比例下的材料在相对湿度为80%,甲苯初始浓度为20 mg·m-3的条件下,具有最佳的吸附和光催化活性,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碳纳米管串联空腔核壳球状TiO2复合材料在高湿度低浓度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气态甲苯的性能研究为了实现气相甲苯分子良好的扩散,我们拟合成出碳纳米管串联空腔核壳球状TiO2复合材料。利用微波法先合成出不同醇类溶剂体系的碳纳米管串联实心球状TiO2复合材料,再利用醇热法实现叶绿体状的s-CNT-TiO2由实心到空腔结构的变化。XRD、FESEM、TEM等表征表明叶绿体状s-CNT-TiO2的合成以及不同醇类溶剂会导致产生不同结构的s-CNT-TiO2,而具有空腔核壳状结构的k-CNT-TiO2在相对湿度为80%,甲苯初始浓度为20 mg·m-3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作用。实验表明,该材料可对甲苯快速富集和持续降解,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立东[5](2019)在《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发展趋势》文中指出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是基于节能、环保所研发的建筑工程原材料,近年来在建筑工程的主体墙结构、外墙保温结构与门窗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环保、节能效果。为有效提升相关材料的应用效果,下文分析环保型建筑节能原材料的特性,提出几点应用措施,分析发展趋势,旨在为建筑工程中环保型节能原材料的合理应用提供准确依据。
张杰[6](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康牧天[7](2019)在《城市道路高效抑尘材料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雾霾影响日益加剧,已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影响人们日常生活。雾霾主要来源之一是城市道路粉尘。现有城市道路抑尘主要通过洒水来实现,但因其持效期短而需频繁洒水,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急需持效性长、环境友好、成本低的抑尘剂材料。目前抑尘剂的检测缺乏统一标准,造成不同抑尘材料之间难以比较,也无法对抑尘剂的开发提供有效指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我国代表性地区的大气颗粒物特性出发,确定适合的用于测试的粉尘标样,构建评价抑尘剂的测试方法,以此指导抑尘剂组成材料的筛选和材料协同抑尘性能的探究,研究开发合适的抑尘剂配方,并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合成抑尘剂产品。经研究,选定了亚利桑那A2粉尘作为测试粉尘标样,针对保水、粘结、耐磨与润湿等抑尘剂主要性能,建立了相应的抑尘剂评价方法。所筛选的抑尘剂组成材料中,硫酸镁与羧甲基纤维素(CMC)的保水效果好,使用CMC、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和木质素磺酸钠(SL)的样品表现出较好的粘结和耐磨能力,但高分子量会延长溶液的润湿时间。研究发现硫酸镁、CMC和PAM的复配物具有协同抑尘能力,正交实验表明3%硫酸镁、1.5%CMC和1.5%PAM的综合抑尘性能最佳。采用丙烯酰胺RAFT原位聚合方法,“一锅”法原位合成了含硫酸镁、CMC与PAM的复合抑尘材料,聚合过程丙烯酰胺实现高转化且活性可控,产物与物理复合抑尘剂相比,具有更好的耐磨与润湿性能。本研究针对抑尘剂的主要性能指标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为高效抑尘剂的评价与开发提供了依据;所掌握的抑尘组成材料间的协同作用规律,为抑尘剂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周涛[8](2018)在《试论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行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显然,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环保型节能建筑材料必然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本文就此针对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雷东移,郭丽萍,刘加平,缪昌文,孙伟[9](2017)在《泡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文中指出介绍了泡沫混凝土的主要特性、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影响泡沫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泡沫混凝土中泡沫的破坏机理、国内外发泡剂的应用现状、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概括了国内外泡混凝土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了其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并展望了发泡剂及泡沫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瞿翔[10](2017)在《环保型多功能无机聚合物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生态环保问题日渐严重。在此背景下,建筑行业也倡导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本文以环保型多功能无机聚合物新型建筑材料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环保型多功能无机聚合物新型建筑材料的特征以及种类,并对它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二、日开发出环保型建筑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开发出环保型建筑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课题背景 |
1.1.2 工程背景 |
1.2 路面混凝土的概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 发展趋势 |
1.2.2 低收缩高早强的机理 |
1.3 课题来源 |
1.3.1 课题提出 |
1.3.2 解决思路 |
1.3.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
2.1 实验仪器及主要材料 |
2.1.1 实验主要仪器 |
2.1.2 实验主要材料 |
2.2 原材料测试方法 |
2.2.1 水泥 |
2.2.2 粉煤灰 |
2.2.3 矿渣粉 |
2.2.4 细集料 |
2.2.5 粗集料 |
2.2.6 拌合水 |
2.2.7 外加剂 |
2.3 配合比设计 |
2.3.1 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要求 |
2.3.2 配合比设计参数要求 |
2.3.3 配合比参数确定 |
第3章 路面混凝土早强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交试验 |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判定指标 |
3.2.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3.3.1 配合比调整 |
3.3.2 试验方法 |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路面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研究 |
3.4.1 试验方法 |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路面混凝土收缩研究 |
4.1 引言 |
4.2 路面混凝土的收缩 |
4.2.1 路面混凝土收缩类型 |
4.2.2 试验方法 |
4.2.3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施工工艺 |
5.1 制备流程 |
5.2 施工准备 |
5.2.1 技术准备 |
5.2.2 现场准备 |
5.2.3 施工机械选型与配套 |
5.3 原材料技术要求 |
5.3.1 水泥 |
5.3.2 粉煤灰和矿渣粉 |
5.3.3 粗细集料 |
5.3.4 水和外加剂 |
5.4 路面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5.4.1 路基调平 |
5.4.2 拌合及运输 |
5.4.3 施工和养护 |
5.4.4 回访与鉴定 |
5.5 成本核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砌块的防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磷石膏概述 |
1.2.1 磷石膏的来源与性质 |
1.2.2 磷石膏的主要杂质及预处理方法 |
1.2.3 磷石膏的结构与性能 |
1.2.4 国内外对磷石膏的综合利用途径 |
1.3 石膏砌块概述 |
1.3.1 石膏砌块应用现状 |
1.3.2 石膏建筑砌块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 |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
1.4.1 磷石膏建筑砌块防水性能提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磷石膏的预处理 |
2.3.2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 |
2.3.3 凝结时间的测定 |
2.3.4 试件的制备及养护 |
2.3.5 试样基本性能的检测 |
2.4 微观测试方法 |
第三章 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组成的研究 |
3.1 磷石膏与粉煤灰掺量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 水泥掺量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 矿粉、纤维素醚、玻化微珠配比对磷石膏砌块性能的影响 |
3.3.1 对抗压强度、表观密度、导热系数的影响 |
3.3.2 对软化系数(Sc)影响的测定 |
3.4 自研激发剂对磷石膏砌块软化系数影响的测定 |
3.5 试样性能检测 |
3.5.1 试样吸水率的测定 |
3.5.2 试样抗压强度的测定 |
3.5.3 试样苔藓化测试 |
3.5.4 试样动水溶蚀性测试 |
3.5.5 试样抗冻融性测试 |
3.5.6 试样导热系数测试 |
第四章 磷石膏建筑砌块防水性能的微观机理分析 |
4.1 微观分析 |
4.1.1 材料物相分析(XRD) |
4.1.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 |
4.2 孔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MT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 |
2.1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特性 |
2.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
2.2.1 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
2.2.2 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过程 |
2.3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3 公司发展战略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MT公司波特五力分析 |
3.2.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4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
3.3 MT公司的内部环境 |
3.3.0 MT公司简介 |
3.3.1 财务资源 |
3.3.2 人力资源 |
3.3.3 品牌和荣誉资源 |
3.3.4 施工资质及施工能力 |
3.3.5 客户合作能力 |
3.3.6 项目开发能力 |
4 MT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4.1 MT公司的SWOT分析 |
4.1.1 外部机会 |
4.1.2 外部威胁 |
4.1.3 内部优势 |
4.1.4 内部劣势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MT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定位 |
4.2.1 备选战略 |
4.2.2 战略选择 |
4.3 MT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4.3.1 MT公司的企业愿景 |
4.3.2 MT公司的企业使命 |
4.3.3 MT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5 MT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5.1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5.1.1 专注深耕主业 |
5.1.2 巩固和扩大目标市场 |
5.1.3 增强成本控制 |
5.1.4 人力资源建设 |
5.1.5 构建客户管理和拓展机制 |
5.1.6 调整财务资源配置 |
5.1.7 创建合作机制 |
5.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2.1 推行科学化管理 |
5.2.2 搭建员工学习体系 |
5.2.3 组织架构优化 |
5.2.4 战略实施的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湿度条件下高效吸附降解低浓度气态甲苯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VOCs的消除方法 |
1.2.1 吸附法 |
1.2.2 生物法 |
1.2.3 电化学法 |
1.2.4 高级氧化法 |
1.2.5 光催化法 |
1.2.6 多技术协同处理 |
1.3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概述 |
1.3.1 湿度对光催化降解气态污染物的影响 |
1.4 吸附剂负载型TiO_2复合材料概述 |
1.5 吸附剂负载型TiO_2复合材料研究概况 |
1.5.1 负载方法 |
1.5.2 吸附材料的选择 |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原料 |
2.2 催化材料表征方法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2.2 物理吸附仪(BET) |
2.2.3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2.2.4 透射电镜(TEM) |
2.2.5 激光拉曼光谱(RAMAN) |
2.2.6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7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
2.3 吸附-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
2.3.1 吸附材料Al-rGO的制备 |
2.3.2 TiO_(2-x)/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3 TiO_2-CNT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吸附光催化结合的性能测试 |
2.4.1 吸附光催化结合的性能测试自制装置 |
2.4.2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气相吸附-光催化性能测试方法 |
第3章 高湿度低浓度条件下rGO对气态甲苯的吸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Al-rGO、H_2-rGO、GO的吸附测试分析 |
3.2.1.1 Raman& FT-IR分析 |
3.2.1.2 Al-rGO还原度的测试 |
3.2.1.3 不同的相对湿度对Al-rGO、H_2-rGO、GO吸附的影响 |
3.2.1.4 Al-rGO、H_2-rGO、GO的吸附等温线测试 |
3.2.2 Al-rGO吸附机理的探究 |
3.2.3 活性炭的还原对比吸附测试 |
3.2.3.1 不同还原条件下的AC的FT-IR图 |
3.2.3.2 不同还原条件下AC的 BET曲线 |
3.2.3.3 不同还原条件下的活性炭的吸附测试 |
3.3 本章研究总结 |
第4章 一步还原法制备的TiO_(2-x)/RGO复合材料在高湿度低浓度条件下光催化降解气态甲苯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GO的投入量对TiO_2/GO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4.2.1.1 不同比例TiO_2/GO的 SEM分析 |
4.2.1.2 不同比例TiO_2/GO的甲苯吸附-光催化活性测试 |
4.2.2 TiO_(2-x)/rGO的结构及其性能分析 |
4.2.2.1 TiO_(2-x)/rGO的 SEM分析 |
4.2.2.2 不同样品的XRD分析 |
4.2.3 不同的还原程度对TiO_(2-x)/rGO结构及其性能分析 |
4.2.3.1 不同复合材料的FT-IR图 |
4.2.3.2 不同复合材料的UV-vis谱图以及禁带宽度 |
4.2.2.3 不同样品的甲苯吸附-光催化活性测试 |
4.2.4 TiO_(2-x)/rGO的合成原理及界面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4.3 本章研究总结 |
第5章 碳纳米管串联空腔核壳球状TiO_2的制备及其在高湿度低浓度条件下降解气态甲苯性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微波法制备s-CNT-TiO_2的结构分析 |
5.2.1.1 不同的醇类溶剂中微波法制备s-CNT-TiO_2的SEM&TEM图 |
5.2.1.2 不同的醇类溶剂中微波法制备s-CNT-TiO_2的XRD图 |
5.2.2 醇热法制备k-CNT-TiO_2的结构分析 |
5.2.2.1 不同的醇类溶剂中釜热法制备k-CNT-TiO_2的SEM&TEM图 |
5.2.2.2 不同的醇类溶剂中醇热法制备k-CNT-TiO_2的吸附降解测试 |
5.2.3 k-CNT-TiO_2 的合成原理及光催化机理分析 |
5.3 本章研究总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分析 |
1.1 主墙体相关的原材料特性 |
1.2 外墙保温相关的原材料特性 |
1.3 门窗结构中相关原材料特性 |
2 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2.1 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建议 |
2.2 未来的发展趋势 |
3 结语 |
(6)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引领 |
二、现实需要 |
三、课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
三、竞争力理论 |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七、体验经济理论 |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
一、依据来源 |
二、概念内涵 |
三、养生目的 |
四、养生原则 |
五、养生方法 |
六、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
一、政策环境(P)分析 |
二、经济环境(E)分析 |
三、社会环境(S)分析 |
四、技术环境(T)分析 |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
一、优势(S)分析 |
二、劣势(W)分析 |
三、机遇(O)分析 |
四、挑战(T)分析 |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
一、森林小镇 |
二、森林养生基地 |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
一、政策规划 |
二、人才培养 |
三、融资模式 |
四、营销推广 |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7)城市道路高效抑尘材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粉尘概述 |
2.2 抑尘原理及方法 |
2.2.1 抑尘原理 |
2.2.2 抑尘方法 |
2.3 抑尘材料研究进展 |
2.3.1 测试方法 |
2.3.2 无机抑尘剂 |
2.3.3 合成有机抑尘剂 |
2.3.4 天然产物抑尘剂 |
2.3.5 复合抑尘剂 |
2.4 提出课题 |
第三章 城市道路抑尘剂测试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测试条件选择 |
3.3.2 测试方法研究 |
3.3.3 重复性验证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抑尘材料的筛选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保水性能测试 |
4.2.3 粘结强度测试 |
4.2.4 表面耐磨测试 |
4.2.5 润湿时间测试 |
4.2.6 复配抑尘剂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保水性能 |
4.3.2 粘结强度 |
4.3.3 表面耐磨 |
4.3.4 润湿时间 |
4.3.5 二元复配物抑尘性能 |
4.4 小结 |
第五章 正交实验构建抑尘剂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正交实验设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保水性能 |
5.3.2 粘结强度 |
5.3.3 表面耐磨 |
5.3.4 润湿时间 |
5.3.5 配方确定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丙烯酰胺原位聚合制备抑尘材料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实验材料 |
6.2.2 PAM原位聚合 |
6.2.3 测定与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原位聚合结果 |
6.3.2 PAM分子量对抑尘性能的影响 |
6.3.3 配合物用量对抑尘性能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求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试论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 |
1.1 主墙体材料 |
1.2 外墙保温材料 |
1.3 门窗材料 |
1.4 其它环保建筑节能材料 |
2 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 |
3 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趋势 |
4 结语 |
(9)泡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和生产工艺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泡沫混凝土生产工艺 |
1.3 泡沫混凝土生产设备 |
2 影响泡沫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及质量控制 |
2.1 原材料及配合比的影响 |
2.2 发泡剂的影响 |
2.3 混泡工艺对泡沫混凝土的影响 |
2.4 搅拌时间的影响 |
2.5 养护条件的影响 |
2.6 水灰比的影响 |
2.7 施工工序的影响 |
3 国内外发泡剂的应用现状和技术指标 |
3.1 国内外发泡剂应用现状比较 |
3.2 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
3.2.1 发泡剂 |
3.2.2 技术要求 |
3.2.3 测试仪器 |
3.2.4 发泡倍数的测定方法 |
3.3 泡沫的破坏机理[23] |
3.3.1 重力排液 |
3.3.2 表面张力排液 |
3.3.3 气泡内气体的扩散 |
4 泡沫混凝土的特性 |
4.1 自重小 |
4.2 热工性能好 |
4.3 隔音保温防火性能优良 |
4.4 抗震性能强 |
5 混凝土国内外应用现状 |
5.1 国内应用现状 |
5.1.1 泡沫混凝土砌块 |
5.1.2 现浇屋面泡沫混凝土保温层 |
5.1.3 泡沫混凝土补偿地基 |
5.1.4 泡沫混凝土轻质墙板 |
5.2 国外应用现状 |
5.2.1 用作挡土墙 |
5.2.2 修建运动场和田径跑道 |
5.2.3 用作夹芯构件 |
5.2.4 用作复合墙板 |
5.2.5 管线回填 |
5.2.6 屋面边坡 |
5.2.7 储罐底脚的支撑 |
5.2.8 其它 |
6 存在的问题 |
6.1 发泡剂的种类及质量问题[28]。 |
6.2 泡沫混凝土强度偏低问题 |
6.3 吸水率和收缩率大、易开裂 |
7 结语 |
(10)环保型多功能无机聚合物新型建筑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环保型多功能无机聚合物新型建筑材料的特征 |
1.1 环保性 |
1.2 节能性 |
2 环保型多功能无机聚合物新型建筑材料的种类 |
2.1 新型墙体材料 |
2.2 保温隔热材料 |
2.3 防水密封材料 |
2.4 环保门窗和环保玻璃 |
2.5 太阳能综合利用 |
3 环保型多功能无机聚合物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
3.1 进一步降低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 |
3.2 考虑材料的节能功能 |
4 总结 |
四、日开发出环保型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D]. 甘有良.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利用磷石膏制备建筑砌块的防水性能研究[D]. 延海龙. 济南大学, 2020(05)
- [3]MT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崔保庆.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高湿度条件下高效吸附降解低浓度气态甲苯方法及其性能的研究[D]. 焦文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发展趋势[J]. 陈立东. 四川水泥, 2019(09)
- [6]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城市道路高效抑尘材料的开发[D]. 康牧天. 浙江大学, 2019(03)
- [8]试论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发展趋势[J]. 周涛. 建材与装饰, 2018(06)
- [9]泡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雷东移,郭丽萍,刘加平,缪昌文,孙伟. 功能材料, 2017(11)
- [10]环保型多功能无机聚合物新型建筑材料研究[J]. 瞿翔. 建材与装饰, 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