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输液卡替代注射单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平[1](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说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2019)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发布时间:2019-09-10来源:科技教育司国卫办科教函﹝2019﹞7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卫生健康系统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措施的通知》(国卫办函[2019]134号)精神,破除形式主义顽疾,推进继续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缓解工学矛盾,切实为基层减负,现就改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屈晓远[3](2018)在《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品种最多、使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不合理使用抗兰药物,会增加细菌的“选择压力”,从而加速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细菌耐药小仅会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和患者病死率,还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占用更多医疗资源,给社会和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严重负担。随着全球化发展,人员流动加速了耐药菌的传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危害成为了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抗菌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大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普遍存在,造成细菌耐药不断发展。全球重点监控的五种多重耐药兰,除了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目前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各种多重耐药菌发性率均处于全球中高水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政府实施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规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接连实施一系列政策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制,并于2005年建立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进行监测。但因为药品流通体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支撑体系与供需方在药物利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医院依然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和使用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等问题。2011年,在配合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包,原卫生部在全国二三级医院开展为期3年(2011-201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在其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设置了一系列目标,在政策实施一段时期后,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从政策要素及规制实施情况的角度开展系统性分析,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新时期下我国药物应用问题及影响抗兰药物应用规制实施的因素与原因。因此,木研究所探讨的问题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从2011年实施了一系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之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实际结果如何,是否达到政策预期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政策框架下进行综合系统的探讨,以对问题实现诊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提出科学性的建议。具体的研究目标为:(1)分析国家抗菌药物规制政策实施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是否达到政策规定目标,明确药物应用问题;(2)构建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3)对样本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政策情景因素对实施效果的影响;(4)提出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政策的科学性建议。研究方法本论文以高价值政策制定的逻辑思路为基础,以政策制定循环过程的不同阶段作为分析思路,按照总结反馈、明确问题、分析根源机制和提出政策方案的逻辑开展研究。本研究为面上监测数据分析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研究。监测数据是来源于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151所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季度使用数据进行分析,时间为2011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将数据按照ATC/DDD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编码和DDD赋值,最后形成标准化可分析的数据结构形式。典型调查的样本医疗机构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从山东省的6所监测医院中选择2所省级和2所市级三级综合医院共4所医院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和定性访谈两部分,机构调查问卷包括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调查表、医院住院患者和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医院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表和医院抗菌药物消耗金额调查表等。定性研究的开展是在每所三级医院共抽取至少10位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其中医院领导(主管副院长等)1名,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成员3名,临床医生2名,临床药师1名(如果没有则增加临床医生数量),感染管理部门人员1名,检验科1名,药剂科人员1名。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描述性分析、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分析、简单回归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间断性时间序列分析和DU90%分析。第二个是构建指标体系及开展评价,在“结构-过程-结果”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法的模糊联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第三个是对访谈资料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主题框架法和和PEST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数据的整理分析工具有Excel 2016、SPSS23.0和Statal4.0统计软件。主要研究结果1.政策梳理结果。2001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共发布与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相关的政策58部。政策的演变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04年,主要特点是从抗菌药物使用环节入手,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和居民用药行为。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1月-2010年11月,主要特点足通过建立临床药师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和国家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网,规范抗兰药物应用管理和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第三阶段是2010年12月-2015年12月,这.阶段的特点是以优化用药结构、解决用药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针对抗菌药物应用的全过程、不同科室和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综合管理,形成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框架,且有了明确的考核指标,并出台了保障性法规,抗菌药物应用符理开始走上了系统化管理之路。第四阶段从2016年开始。特点是抗兰药物的应用管理将由医疗卫生部门及机构为主体的管现控制向政府和社会全方位的管理控制转化,从抗菌药物全方位控制变为重点监控。2.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分析结果。(1)药物品种配置指标。2011-2014年,全国所测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品种数从157种降至132种,总降幅为15.92%,年均复和增长率为-3.14%。东北地区降幅最大,为23.77%。山东省监测医院总降幅为40.8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0%。全国范围内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占比较多的药物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索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东部地区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品种数最多。山东省使用最多的品种数为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复方药、第1至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基本所有的监测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已经达到了政策规制目标。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着差异(F=62.64,P<0.01)。部分医院的头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配置品规未达到要求。(2)药物用量和费用指标。全国监测医院药物用量和费用均在政策实施中期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每年第2季度是用量和费用高峰。山东省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从201 1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1季度分别下降了 43.13%和41.06%,后逐渐上升,用量和费用分别上涨了 88.06%和56.67%,每年的第2季度为用药高峰。相较2011年,2014年时全国范围、地区和山东省的窄谱青霉素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下降,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酮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增多,其中第3代头孢菌素用量和费用占比最多,分别为26.36%与27.52%,碳表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增加幅度最大,用量占比分别增加了 1.80倍和1.62倍,费用占比分别增加了 44.97%和35.21%。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监测医院最多,为6.17%和18.85%。相较2011年,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的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均增长。2011-2014年,全国范围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比从80.39%增至85.79%,金额占比从97.62%增至98.37%。东部地区倾向于应用较昂贵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山东省监测医院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用量占和费用占比减少,占比分别为74.56%和96.60%。全国范围内,目录外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变化在政策干预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P=0.264),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占比和费用占比在政策实施后每月显着增加0.696%和0.258%(P=0.000)。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与费用出现显着上升(P<0.01)。特殊使用级药物费用占比在东部地区最高。山东省监测医院从分级管理政策实施后,不再使用目录外药物,政策实施后,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占比每季度显着下降0.528%与0.840%(P<0.01)。2014年时全国医院和山东省监测医院的广谱抗菌药物与窄谱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比值均大于2011年,全国分别为6.84和8.83,山东省分别为4.94和9。(3)使用强度指标。2014年,有70.86%的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未控制在40DDDs/100人天以下,各监测医院的使用强度变化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显着差异(F=62.64,P<0.01)。西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控制效果最差。山东省有一半监测医院未控制好使用强度。各地区内部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不同时间均有显着差异(P<0.01)。全国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使用品种数之间在2011、2013和2014年均相关(P<0.05)。(4)应用规范指标。全国范围内,进入使用量占比前10的药物主要集中在青霉素类复方药,第一至四代头孢兰素(含复方制剂)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的比例平均为74.63%,并且从2012年开始依从性比例逐渐降低。相较2011年,2014年各地区监测医院DU90%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依从性均增加,其中东北地区依从性最低。山东省监测医院每年用量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头孢菌素类,用量最多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DU90%的药物依从国家指南推荐药物使用的年均为86.57%。3.指标体系构建结果。本研究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包括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实施结果等3个1级指标,组织构成、技术支撑体系构成,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应用及监测管理、门(急)诊处方指标、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标等12个二级指标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联用处方占比、门诊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住院患者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百分比和l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等55个三级指标。共咨询19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分别为0.77和0.775,协调系数分别为0.471和().575。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结果可取。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赋值后,在一级指标屮,实施结果的相对重要性最大,权重为0.3957,其次是制度执行指标,权重为0.3238。4.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评价结果。参与调查的4所三级综合医院在抗菌药物符理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抗菌药物品种配置方面,都已达到政策规范要求。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3所医院临床药师配置人数为3人,1所医院为4人,其工作多为处方点评、参与查房和接受咨询,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到临床用药过程中。抗菌药物应用监测重点-处方点评工作,各医院均未达到国家政策要求。所有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控制较好,但在住院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方面,3所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50%以上,静脉输液是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主要给药途径,4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平均用量占比为88.38%,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整体用量占比(74.56%)。4所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的用量平均占比(13.9%)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特殊使用级药物用量平均占比(8.09%)。2016年,4所医院的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占比都较高,平均占比(7.78%)已经超过2014年山东省监测医院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整体占比(5.10%)。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均大于本院的总体平均住院天数。通过使用基于改进TOPSIS和加权秩和比的模糊联合法进行评价,4所医院中过程指标表现最好的D医院最接近最优水平。5.政策情景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分析。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工作在结构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临床药师不足和现有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视程度和能力不足等问题。过程方面,在病原微生物送检、门诊限制用药和处方点评等政策的执行上以及医务人员规制政策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结果方面,主要问题为门急诊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不好控制的问题。结合访谈提纲运用PEST分析法进行情景分析,发现在政治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药品政策、产业政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设置,经济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激励机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城乡经济发展、抗菌药物行业特点,卫生总费用和药品费用以及医疗保险,社会环境维度,影响因素有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居民用药知识和行为,临床医生的认知、社会文化环境和零售药店管理。技术环境方面,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应用,抗菌药物研发、基层用药和监督、微生物检测技术,行政部门监管、ASPs项目实施等。结论1.不管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不同地区和山东省,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目标均未完全达到。在政策实施后,监测医院抗菌药物用量出现减少,但是药物利用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临床上建议谨慎使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复方药、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作为特殊使用级管理的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药物用量占比均有所增加。2.以“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作指导所构建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验证,可以作为评价医疗机构抗菌应用规制情况的依据,以发现规制问题,提高规制效果。3.外部因素影响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因素,在政治维度中,影响抗菌药物规制效果的直接因素是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要素和相关配套政策,经济维度中,医院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影响较大,社会维度中,医患双方是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核心,技术维度中,对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两个方面,其中ASPs项目实施情况影响最大。政策建议(1)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的系统性。从本研究我们得知,由于病人是流动的,耐药菌也是流动的,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个级别机构用药管理,在做好本级别机构用药管理的同时,需要兼顾其余机构的用药管理。这就要去我们根据系统整合的观点去完善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将抗菌药物的应用规制管理形成闭环管理。(2)提高政策的可及性。政策的可及性即为政策目标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问题。从本研究看来,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还存在规制政策无法兼顾的问题,在未来的政策完善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可及性。(3)通过多种手段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力度。亟需建立以医院临床药物利用信息决策系统为支撑,各信息系统相互联通,相关机构全覆盖的实时监测平台。其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规制的人才素质。最后是加强对社会药房的管理。(4)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教育主要针针对患者,增加其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改变其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不良习惯。教育不能仅仅是街边的宣传,而应是山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学校、社会、自媒体等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
黎仙群[4](2004)在《静脉输液卡替代注射单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举证倒置"无疑使护理管理者特别是基层医院护理管理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对许多护理环节的管理必需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以确保静脉输液和各种注射正确、安全进行。我院于2003年门诊使用了静脉输液卡替代注射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钟慧群[5](2019)在《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拔管策略的循证实践及留置部位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静脉留置针因其价格便宜、操作简便,是临床常用的血管通路装置。临床上对于静脉留置针的拔管策略一直存在争议,主要的争议在于72~96h定期更换,还是根据临床指征更换,即对留置针的置入位点进行监测,当出现静脉炎、液体渗漏、导管堵塞等症状时才更换。目前,对于留置针的拔除无统一标准,缺乏规范记录,且患者已发生并发症或无需输液时仍持续使用,增加患者输液风险。关于留置针留置部位与留置效果之间的研究也较缺乏,给临床工作造成困扰。研究目的1.制定静脉留置针拔管的最佳策略,并应用于临床,提高护士依据循证进行实践的依从性。2.探讨前臂及手背留置针的留置效果,为穿刺部位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拔管策略的循证实践,第二部分是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观察。1.第一部分遵循循证原则,使用JBI-PACES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包括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及证据应用后再审查3个阶段。检索JBI图书馆、Cochrane图书馆、PubMed、英国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静脉留置针的最佳拔管证据并将其转化为临床审查指标,形成拔管策略。通过现场观察、访谈护士,以及查阅医嘱或记录单的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证据应用前后共有390例次患者及43名护士纳入,分析证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并进行改进,评价证据应用前后效果。2.第二部分通过便利抽样法,纳入留置针患者386例次,其中手背留置针190例次,前臂留置针196例次,观察记录根据最佳循证证据拔除静脉留置针时,前臂及手背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有无差异。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最终纳入证据总结、证据审查、系统评价及专家共识各1篇,指南2篇,收集11条最佳证据,并形成4条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后“护士应在交接班时对留置针置管部位进行评估及记录”、“护士应根据临床指征拔除留置针”、“当留置针置管部位出现静脉炎、液体渗漏、导管堵塞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拔除”、“对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需求,应每日进行评估,超过24h未使用时应拔除”的执行率均较前提高(P<0.05);留置时间从(5.18±2.42)d延长至(6.21±3.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炎、导管堵塞及液体渗漏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手背及前臂的留置时间分别为5.22±2.45d及5.65±2.94d,导管堵塞发生率分别为25.8%及29.6%,液体渗漏发生率分别为5.8%及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6.8%及29.6%,且手背留置针6例(3.2%)发生意外脱落,而前臂无一例意外脱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基于循证的静脉留置针最佳拔管策略在血液病患者中应用后,可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护士依从性。2.血液病患者根据临床指征拔除静脉留置针时,前臂与手背留置针相比留置时间无差异,但静脉炎及导管脱落发生率低,护士应结合患者血管情况、病情及治疗,尽量选择前臂置入静脉留置针。
孙小霞[6](2017)在《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药学服务理念的角度为核心,调查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情况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情况,进一步分析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全面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基层中药合理用药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梳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改革方面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2)专家咨询法:多次向从事中药合理用药、卫生公共管理、统计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咨询和论证,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并及时修完善研究方案和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专家咨询、预调研等方面的工作,以基层医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和制定本研究的终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中药的应用、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等4部分。现场调研时,所有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向调研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以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自行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内容,然后逐一检查收回,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现场访谈法:以现代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围绕基层医生所在各地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及发展现况对基层医生进行深入访谈,并将现场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研分析的辅助资料。(5)统计学方法:运用SAS9.30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共发放调研问卷4842份,回收4842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调研发现:(1)基层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尚不能满足基层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分布不均衡,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分布明显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但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有所不及。基层医生主要存在专业分类不均衡、学历背景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低、门诊工作量大等问题,且中医药专业人员相对匮乏,不利于基层地区中医药服务的开展。(2)基层医生存在中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基层医生由于专业知识、行医技能普遍较差,对于合理用药的认知度不高,存在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经常会开出许多不合理的处方,致使中药的合理用药现状不理想。在临床用药时,缺乏对中药的处方开具、特殊人群用药、给药途径、用法用量、配伍、用药疗程等方面的关注,不重视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监护,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3)基层医生对于药物安全问题的认识尚有不足。基层医生普遍对药物不良反应缺乏认识的问题,忽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ADR监测,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4)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分析可知,基层医生参加培训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基层医生认为在培训的地点、时间、次数、内容、形式、师资、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改进。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基层医生展开问卷调研,确保了基层地区医生中药合理应用现状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本课题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的现状、基层医生中药应用的情况及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探讨了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其合理用药的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参考依据。
李进[7](2016)在《病房环境中医疗护理产品的服务设计方法探究 ——以病房输液产品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服务设计的理念正在逐步兴起,各大企业正不断尝试从产品竞争到服务竞争做转型。服务设计的概念并非仅拘泥于服务与体验层面,它是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用户为基础,将体验发生在不同时间段的接触点上;以系统的方法和措施,让服务更加有效,更加人性。目前关于国内医疗产品设计的研究,大都偏重于造型、材料、功能、体验上的探究,服务设计的系统性应用相对不足。本课题以病房环境中医疗护理产品的服务设计为切入点,以病房输液产品为例,通过对病房护理类医疗服务和产品进行服务流程、用户、触点、产品特性等的分析,将服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到病房护理类医疗服务设计中,并结合设计实践加以验证与总结,以探索完善医疗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的方法,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卢智[8](2013)在《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建设与管理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意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药学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医改目标不仅要提高贫困人群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而且对药学服务将来的方向也作了要求,即规范药品临床使用,最终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新医改的要求将加快医院药学工作由传统的药品供应型向知识和技术服务型转化的步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在发达国家是医院药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其具有集约化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体现药学服务的理念,并很快得到大家的共识与重视,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已成为医院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到21世纪初,美国93%的盈利性医院和100%的非盈利性都建有规模不等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医院也都建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并将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小型医院等。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在国内发展较晚。1999年,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成为国内首家开展此项服务的医院。此后,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及其他省市也相继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和2011年修订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均指出,“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需要建立全肠道外营养和肿瘤化疗等静脉液体调配中心(室),实行集中调配供应”。到2006年为止,全国已建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200多个,而相对于我国287797个医疗机构来说,其普及率远低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截止到2009年,国内建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医院达到350所,但真正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和优势的为数不多。新世纪以来,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新药的开发层出不穷,药物之间的配伍越来越复杂,药源性疾病的频繁发生,安全输液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2010年4月,国家卫生部颁布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其名称进行了规范,确定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随后,越来越多的医院也开始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各医院应结合医院服务现状及医院发展的需求,建立和完善静脉用药调配模式,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药物调配管理经验,根据医院自身情况逐步转变药物调配模式,建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以保证医院用药安全合理,达到服务临床和患者、全面提升临床治疗质量的最终目的。但由于各地医院已有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因各种因素差别很大,有必要为建立和管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建设模式和管理体系的实施范例,以利于今后新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医院作为参考,也可对原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可行的借鉴方法。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和实践需要而开展的研究。研究理论和方法本论文试图引入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指导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以实现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安全、高效。精益管理来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生产体系,指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浪费,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一种工具、活动或过程。1996年,詹姆斯·沃麦克(James Womack)和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在他们的精辟着作《精益思想》中第一次提出了精益思想的管理理念。精益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以简化为手段,消除生产中一切浪费;强调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不断改进,更新知识,追求完美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常用方法和工具有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精益改善与群策群力(work-out)、5S管理、可视化管理、标准化作业等。精益管理从生产制造业发展成为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机械制造、建筑、食品销售、邮政服务、银行、汽车、酒店等各个行业。精益不是一种仅仅适用于制造业的简单管理策略或降低成本的方法,恰恰相反,精益已应用于大部分的商业和非营利机构,并且是组织发展所必须的运营方式。在医疗行业,美国第二大医院MAYO CLINIC医疗集团、新加坡亚历山大樟宜医院等众多世界前沿的医疗机构,均将精益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并为此建立一整套系统和机制,以及将其置于组织构架中的具有一定高度的重要位置。根据精益理论,一个理想流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能够在客户需要的时候创造出他们所要求的价值,应用于医疗行业即每一个步骤都能够为病人创造出他们所要求的价值。在以往工作中,医院常常会以医务人员的方便或医学专业需要机械地设计流程,很少顾及病人的需求,对于医院管理部门而言,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病人的需求出发提供高效的服务流程。因此,精益管理作为—种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思想和方法也已经被逐渐应用到医院的医疗工作流程和药事工作流程管理中。研究思路和内容本论文在重点阐述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建设意义、建设模式和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南方医院的实际情况,研究设计了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平台。在正常工作运转过程中,运用和结合精益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对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平台中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信息流程等进行精益管理和优化,实现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平台价值的最大化,并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持续发展需关注的其他问题。本论文旨在阐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对实现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所应有的根本性质、最终目的和核心价值,为建立国内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平台的建设模式和管理体系的应用实践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内容:前言:重点分析了实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大环境要求和药学服务发展的背景,比较了传统病区配液方式的弊端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优势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静脉用药调配模式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建立和实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一部分:阐述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模式和设计标准。一、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造模式、建设规模、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可供选择的不同建设方案。建造模式有医院自建、企业援建与政府出资3种,由企业建成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往往只满足基本的药物调配功能,而忽略了信息系统、药品储存、医嘱审核等方面的要求,其工程质量在细节方面也不尽人意,而且在后期维护方面存在拖延时间、人员不到位的现象。为保证建成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运行顺畅,有条件的医院在修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时应采取自行建造的模式。建设现代化标准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需要根据医院的经济情况、床位数、调配药物数量来确定建设规模。各级医院可以根据自己医院的床位数、住院率、输液量及占地面积、改建费用等重要指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规模。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管理应直接选择或逐步过渡为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和归属药学部门管理的统一模式。二、根据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设计理论依据和标准,明确了建设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总体建设要求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内容。三、总结归纳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整体流程、内部人流、内部物流和信息流四大部分的工作流程基本设置方案。四、以南方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医院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模式应用和配置运行情况,在进行初期效果的调查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和改善的需求。第二部分: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正式运行后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人员管理、工作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医院如何运用精益管理理论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改进和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信息系统和管理体系的具体做法和取得效果。藉此为新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或已有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施改善和优化运行流程和管理体系提供可参考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一、介绍精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应用范围。对于医院管理部门而言,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病人的需求出发提供高效的服务流程。精益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已经被逐渐应用到医院的医疗流程和药事管理中。二、介绍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中,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措施。三、重点介绍运用精益管理工具改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内部工作流程的做法和成效。四、介绍静脉用药调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任务、时间、管理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创新性的制订科学的排班模式,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中重要环节的管理。五、介绍为提升内部客户价值,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信息系统进行优化的方法和取得的良好效果。第三部分:对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指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药品管理、质量控制和感染控制及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需注意问题的重要性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一、指出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药品管理体系是保证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运营的基础,并指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品管理的重点方面。二、指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控制和感染控制的要求和保障措施。三、进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的成本和效益问题分析,为筹建和运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提供参考。第四部分:重点论述静脉药物集中调配模式实现药学服务从“药品保障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转变的根本作用和核心价值。一、总结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对医院用药安全性和高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二、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对提高临床药师水平,提升药师专业素质的良好效果。三、总结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药学服务模式实现根本转变的重要作用。结论本论文通过运用精益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医院实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开展应用实践研究,将精益管理思想逐步引申延展到医院医疗、药事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化医疗工作流程和探讨精益思想在医院流程管理特别是药事管理中的适用性的双重目标,为其他医院建设和实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以真正实现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平台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实现药学服务模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作用。
朱立勤[9](2011)在《基于临床药师的用药安全性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医疗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而医疗中的药品安全使用问题也相应成为医疗中最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临床药师作为一种在国内刚刚开展起来的职业,逐渐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尤其在临床用药安全性评价和控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临床药师的角度探讨了临床用药安全性评价和控制,分析和确立了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安全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的整个用药过程实施全程化评价控制的观念,并在各环节中分别运用多种模型和药师监护实例进行安全性分析和评价控制,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在对临床用药安全性实施主体分析中,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医护人员及患者对临床药师的认知度,并对其基本状况、工作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充分认识到临床药师在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用药前从药品质量和调剂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安全性评价控制。在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中运用PDCA循环法分析了药品质量缺陷的原因,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对策,保证了医院药品质量安全。在用药前的调剂中,分析了药师调剂的正确流程、现存的调剂不安全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药学评价和监护中,本文提出药师对患者的监护点,并以临床药师针对不同监护点进行监护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病例为实例,详细分析了药师对患者实施监护控制对安全性的作用。在用药后对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干预控制中,对目前临床用药安全性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药师用不同模型评价用药安全性的方法,并以中药注射剂及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安全性为例,分别运用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等不同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以荟萃分析法评价了药物对肾脏的安全性。本文还对常见的临床用药不安全因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李映兰[10](2010)在《湖南省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及实验性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安全注射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操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无害,使用过的废弃物不对社会和公众造成危害的注射。不安全注射是指任何对接受注射者、提供注射者或环境造成危害的注射相关行为,包括滥用注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注射滥用和不安全注射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据WHO报道,发展中国家儿童30%的免疫注射以及50%的非免疫注射是不安全的。不安全注射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传播的主要途径,还可导致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脓肿、败血病、疟疾和病毒性出血热的传播,同时滥用注射可造成药物毒、副作用与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目前,安全注射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如何减少不安全注射现象,各国学者开展了很多研究,多认为注射提供者的关于注射的知识、态度与行为是造成目前不安全注射现状的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预防接种领域,关注注射提供者的知识、态度,且研究对象没有包括所有与注射有关的人群,评价指标局限于目标人群知识的改变。如何全面客观评价目前的安全注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安全注射行为,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目的从医护人员及医院管理两方面研究湖南省基层医疗机构的安全注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医护人员进行以安全注射知识讲座、发放安全注射指南以及现场指导等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性干预,评价干预后的近期效果及远期效果,降低不安全注射行为,为我国安全注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改善不安全注射现状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安全注射现状的抽样调查;第二部分为安全注射的实验性干预研究。一安全注射现状的抽样调查1研究样本与抽样两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抽取基层医疗单位。首先按照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费、农村人口比重、人口预期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标准将湖南省所有市(州)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在每个等级中随机抽取一个市(州),分别是长沙市、益阳市、衡阳市、湘西自治州;然后从抽取的市州中随机抽取两个县,共8个县;最后从每个县随机抽取1所县级医院,4所乡镇卫生院,共8个县级医院,32个乡镇卫生院,共40个基层医疗单位为研究单位样本。第二阶段的目标是从已抽取的基层医疗单位中抽取医生、护士和安全注射管理人员。通过预调查发现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发生率为29.3%,干预后拟降低10%,根据流行病学公式,结合干预研究过程中可能的失访等因素,本研究最后确定医护人员总样本量为664人。根据样本量的需要,确定从每个已抽取的县级医院中随机抽取医生17名,护士34名;每个已抽取的乡镇卫生院随机抽取医生4名,护士4名。另外从每个基层医疗单位抽取1名安全注射相关负责管理人员。合计共抽取执业医生264名,注册护士400名,医院管理人员40名(因问卷不同,管理人员不纳入医护人员样本量计算)。2研究内容(1)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的发生率及其分布;(2)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的知识和态度;(3)基层医疗机构的安全注射管理现状:与安全注射的相关规章制度、安全注射用具的供应情况、医疗用品的消毒流程及注射废弃物处理流程等;(4)分析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5)探索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的影响因素。3研究工具(1)医护人员安全注射问卷根据7位专家的意见,结合安徽王藩设计的问卷修订而成,重测信度为0.895(p<0.01)。包括四个部分:①一般资料;②安全注射知识,共13个条目,重测信度为0.811(P<0.01);③安全注射态度,共8个条目,重测信度为0.692(P<0.01);④安全注射行为,共13个条目,重测信度为0.925(P<0.01)。(2)安全注射现场观察调查问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注射现场观察问卷翻译,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修订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疗机构的相关设备与供应情况,注射现场是否有锐器盒及锐器盒的使用与处理,医疗机构是否有随意丢弃的用过的锐器,处理大部分锐器垃圾的方式;注射场景观察:如注射环境,使用注射器的类型,注射流程是否规范,注射结束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情况等。(3)医院安全注射管理调查问卷包括注射器具及防护器具的供应情况,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安全注射相关政策、制度等。4研究过程2008年11月,由8名调查员分为四组到各抽样医院发放问卷并进行现场调查与观察,在获得被调查人员口头知情同意后,共发放医护人员安全注射问卷664份,回收有效问卷610份(回收率为91.9%);发放医院安全注射管理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为90.0%)。5统计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二安全注射的实验性干预研究1样本根据安全注射现状调查研究结果,为避免交叉影响,将基层医疗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有4家县级医院及16家乡镇卫生院。2干预方法干预分四个部分进行,包括安全注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安全注射指南的发放、注射现场的实践指导以及与管理者的访谈。(1)安全注射培训①湖南省安全注射普及性培训:组织专家编写安全注射知识课件、聘请专家讲授医院感染、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滥用注射、如何处理针刺伤及预防因注射导致的血源性传染疾病及相关法律法规。于2008年10月份举办,为期3天,参加人员为湖南省内多家医院的医院感染负责人员,抽样医院的全部安全注射负责人及湖南省内其他部分非样本医院的负责人。②干预单位安全注射专题培训:委派经统一安全注射培训的8名调查员到实验组医院进行知识讲座,参加人员只有实验组样本人员。方式为多媒体课件集中授课,每次授课时间2小时,于2008年11月10日-17日进行。(2)安全注射指南根据湖南省安全注射培训班的授课内容编制成指南,在实验组医院的安全注射讲座后即发放,确保实验组医护人员每人一份。要求医院安全注射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集中学习指南1次,然后再由实验组医护人员自行学习,并根据指南指导实践操作,工作中遇到安全注射的疑问时及时查看指南,研究人员在现场观察时予以提问考核。(3)注射现场实践指导集中授课后,调查员即到临床科室对注射现场及与注射有关的场所进行现场观察和现场指导,指导前采用单盲法对样本医护人员在值班期间进行的各项注射相关操作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再对现场观察到的各种不安全注射行为予以及时纠正,并进行针对性的正确操作示范,确认对样本人员都进行过一次观察与指导后结束再离开医院,共到样本医院进行过3次观察与指导,每次指导时,均询问其对安全注射指南的学习情况,告知实践操作有疑问时及时查看指南或者电话咨询研究人员。(4)管理者访谈研究人员到达样本医院后,先与医院安全注射管理人员访谈,仔细询问了解该医院安全注射相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情况,是否组织过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安全注射的认知,对本院安全注射现状的评价,以及安全注射用具的供应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流程等,并就我国安全注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讨论。在注射现场及医疗废弃物现场观察后,将观察结果反馈至管理人员,并提出改进建议。3干预评估分别于干预后1个月和6个月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及访谈等方式综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1)医护人员安全注射问卷评价应用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自填式问卷,由医护人员自行填写问卷,根据问卷结果分析评价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2)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现场评价根据安全注射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到医疗机构的注射现场进行观察评价;(3)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管理现场评价根据安全注射管理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对医疗机构的安全注射用具供应情况、注射废物处置现场等情况进行现场观察评价,并查看医疗机构相关政策。4统计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组自身前后的安全注射知识与行为进行两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结果1安全注射抽样调查现状1.1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1.1.1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为26.94%。不同医院级别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之间有差异(P<0.01),县级医院医护人员(22.77%)不安全注射行为发生率低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33.63%),不同职业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之间无差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得分为9.50±1.987分,不同医院级别的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县级医院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得分(10.10±1.799)高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得分(8.62±1.922),不同职业医护人员间的安全注射行为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安全注射行为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8.2%的医护人员不能正确处理针头,57.7%的医护人员在静脉采血及输液时不能检查戴手套;46.9%的医护人员不能坚持在提供注射前检查注射用具的消毒灭菌情况;11.8%(现场观察为17.1%)的医护人员在提供注射时有共用注射器或共用针头现象。1.1.2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基本知识总正确率为73.62%,安全注射基本知识为9.57±1.63分,不同医院级别的医护人员其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县级医院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基本知识(9.89±1.57)知晓情况好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9.24±1.66)。医护人员间的安全注射基本知识得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的安全注射基本知识(9.79±1.54)知晓情况优于医生(9.23±1.71)。安全注射知识正确率低于60%的依次是:安全注射的范围(21.0%),能否双手分离注射器(36.6%),不安全注射的后果(54.3%),能否双手回套针帽(55.4%)。1.1.3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相关态度98.5%的医护人员认为安全注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的标准防护意识较差。16.4%的医护人员认为普通感冒需要打针或输液。1.1.4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态度、行为相关分析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分别与态度及行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P<0.01)及0.195(P<0.01),但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态度与行为的相关系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1.5以医护人员注射行为安全性总分为因变量,以医护人员基本资料、知识总分、态度等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引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进入逐步回归模型的有统计意义影响因子有11个,分别是医院级别、经常开展培训、认为滥用注射少见、对艾滋病患者的注射防护态度、科室业务学习、工作类别、知识总分、培训班、五官科、感染病科及提供注射服务时,是否在意患者所患疾病。1.2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管理现状通过对36家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率达100%。医院有安全注射指南和安全注射协议的占41.7%和19.4%。6家(16.7%)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反映所在医院出现过因安全注射问题引起纠纷,4家(11.1%)表示对该情况并不清楚,其余大部分(26家)医院未出现过。75.0%的医疗机构无库存耐刺锐器盒,19.4%医疗机构的注射现场有满溢的、被刺穿的或敞开的锐器盒;83.3%有放在塑料瓶或敞开容器的锐器;22.2%医疗机构有随意丢弃的使用过的锐器。80.6%的医疗机构将大部分锐器垃圾转运至集中处理处,但存在一次性注射器具焚烧不彻底或者掩埋深度不够的问题。2干预后结果2.1不安全注射行为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为21.7%,与干预前(26.94%)有明显下降(P<0.01),低于对照组(27.9%)(P<0.01)。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为18.4%,低于干预后一个月(21.7%)(P<0.01),也低于同期的对照组(22.4%)(P<0.01)。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行为得分为10.17±1.66,与干预前(9.39±1.84)及对照组(9.37±2.13)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得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针头、锐器盒的使用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6个月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行为得分为10.61±1.80,与对照组(10.08±1.78)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锐器盒的使用、抽血带手套”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后现场观察仍发现各种不安全注射现象,较自我报告的不安全注射情况严重。2.2安全注射知识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知识总分为(10.18±1.46),与干预前(9.66±1.56)及对照组(9.26±1.80)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得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知识得分为10.32±1.49,与干预前(9.66±1.5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10.09±1.42)无差异。2.3安全注射态度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有99.3%的人认为安全注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当遇到艾滋病患者时,实验组有93.0%的人会选择继续提供注射服务,但会加强自我保护,这些与对照组(96.4%,85.1%)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于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注射的态度,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对于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注射的态度,实验组仍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1.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为26.94%,主要不安全注射行为表现为:不同患者共用注射器或针头、不能正确应用防护措施、职业暴露多、不正确处置注射废弃物等。2.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掌握不全面,掌握较差的条目表现为:安全注射的范围,能否徒手分离注射器,不安全注射的后果,能否双手回套针帽。3.基层医护人员普遍对安全注射表示重视,认为安全注射重要,但存在依赖注射的态度,表现为支持普通感冒进行注射治疗。4.基层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医院级别、经常开展培训、认为滥用注射少见、对艾滋病患者的注射防护态度、科室业务学习、工作类别、知识总分、培训班、五官科、感染病科及提供注射服务时,是否在意患者所患疾病。5.基层医院安全注射管理存在较大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注射废弃物等医疗垃圾的处置不规范、安全注射用具供应不足。6.干预后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下降,其安全注射行为与知识得分均有显着提高。知识与技能培训、现场实践指导与管理者访谈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改变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的行为效果显着,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知识也是有效的。
二、静脉输液卡替代注射单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输液卡替代注射单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落实“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作用 |
二、以需求为导向,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三、坚持继承创新,改革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 |
四、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改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
(3)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抗菌药物 |
1.2.2 规制 |
1.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 |
1.2.4 政策要素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1.1 国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1.2 国内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研究 |
2.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2.1 药物利用方法学研究综述 |
2.2.2 国外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2.3 国内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监测研究 |
2.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国外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2 国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2.4.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特点 |
2.4.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已解决问题 |
2.4.3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研究存在不足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规制动因的公共利益理论 |
3.1.2 规制理论 |
3.1.3 系统论与控制论 |
3.1.4 “结构-过程-结果”研究原理 |
3.1.5 情景分析理论 |
3.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理论机制及逻辑框架 |
3.2.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理论机制 |
3.2.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逻辑框架 |
第四章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
4.1 资料来源 |
4.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4.2.1 监测数据资料收集与整理情况 |
4.2.2 典型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 |
4.3 质量控制 |
4.3.1 研究设计阶段 |
4.3.2 开展调查阶段 |
4.3.3 数据录入阶段 |
4.3.4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
4.4 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 |
4.4.1 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
4.4.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4.4.3 定性分析方法 |
4.4.4 分析工具 |
4.5 技术路线图 |
第五章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梳理与要素分析 |
5.1 抗菌药物应用政策梳理 |
5.1.1 政策梳理逻辑 |
5.1.2 政策的系统性分析 |
5.1.3 政策规制的阶段与特点 |
5.2 政策要素提取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结果分析 |
6.1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政策评估指标的设置 |
6.2 国家层面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2.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2.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2.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2.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3 地区层面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3.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3.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3.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3.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4 山东省监测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
6.4.1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分析 |
6.4.2 抗菌药物用量和费用分析 |
6.4.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 |
6.4.4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 |
6.5 问题总结 |
6.6 小结 |
第七章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
7.1 指标筛选原则 |
7.2 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7.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建立 |
7.3.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
7.3.2 咨询专家结果分析 |
7.3.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7.3.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7.3.5 指标体系内涵解释 |
7.4 确定指标权重 |
7.5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
7.6 小结 |
第八章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及影响分析 |
8.1 调查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现状分析 |
8.1.1 调查医院基本情况 |
8.1.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结构分析 |
8.1.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过程分析 |
8.1.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制结果分析 |
8.2 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
8.2.1 改进TOPSIS评价结果 |
8.2.2 秩和比法评价结果 |
8.2.3 模糊联合法评价结果 |
8.3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存在的问题 |
8.3.1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
8.3.2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
8.3.3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结果存在的问题 |
8.4 政策情景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效果的影响 |
8.4.1 政治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2 经济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3 社会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4 技术因素对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的影响 |
8.4.5 不同维度下影响因素频率分布 |
8.5 小结 |
第九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9.1 方法学讨论 |
9.1.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基础指标的选取 |
9.1.2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讨论 |
9.1.3 指标体系构建与赋值方法讨论 |
9.1.4 定性资料分析方法的运用 |
9.1.5 抽样研究地区选择的讨论 |
9.2 针对研究主要发现问题的讨论 |
9.2.1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问题的讨论 |
9.2.2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存在问题的讨论 |
9.2.3 影响抗菌药物应用规制实施效果的原因讨论 |
9.3 结论 |
9.4 政策建议 |
9.5 创新与不足 |
9.5.1 研究创新 |
9.5.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静脉输液卡替代注射单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注射单和旧输液卡的应用 |
2 新输液卡的设计和应用 |
2.1 新输液卡的设计。 |
2.2 应用。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减少护患纠纷。 |
4.2 减少护士工作量而提高工作效率。 |
4.3 有利于护理部和护士长的检查和指导。 |
4.4 确保静脉输液的准确和安全进行。 |
(5)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拔管策略的循证实践及留置部位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静脉留置针拔管策略的研究进展及临床问题 |
3. 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问题 |
4. 研究目的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最佳拔管策略的循证实践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观察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一、发表论文的情况 |
二、主持课题的情况 |
致谢 |
(6)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概况 |
一、合理用药现状 |
二、基层中药合理应用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层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概况 |
一、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现状 |
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调研 |
第一节、构建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调研的指标体系 |
第二节、基层医生调研方案的设计 |
第二章 基层医生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
第一节、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 |
第二节、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情况 |
第三节、基层医生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情况 |
第四节、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情况 |
第五节、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提升基层中药药学服务能力与合理用药水平的思考 |
一、合理规划和配置基层医药卫生资源 |
二、规范基层医生的合理用药行为 |
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监测工作 |
四、重视基层医生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
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法规政策梳理表 |
附录2 调研问卷 |
附录3 调研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病房环境中医疗护理产品的服务设计方法探究 ——以病房输液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
1.1.2 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 |
1.1.3 服务设计的提出 |
1.2 课题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课题创新点及难点 |
1.4.1 课题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服务设计的理念和工具 |
2.1 服务设计的含义与接触点 |
2.1.1 服务设计的含义 |
2.1.2 服务设计的接触点 |
2.2 服务设计的基本理念 |
2.2.1 以人为中心 |
2.2.2 系统思考 |
2.3 服务设计的工具 |
2.3.1 基本研究工具 |
2.3.2 分析工具 |
2.3.3 深度引导工具 |
2.4 服务设计的一般研究方法 |
2.4.1 服务设计对象 |
2.4.2 服务设计流程 |
2.4.3 服务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
2.5 服务设计案例 |
2.5.1 IDEO为新西兰航空打造长途旅行体验 |
2.5.2 西班牙对外银行重新定义自助银行服务 |
2.6 病房护理类医疗产品的分类与特点分析 |
2.6.1 医疗产品的分类 |
2.6.2 病房护理类医疗产品的分类 |
2.6.3 病房护理类医疗产品的特点 |
2.6.4 现有病房护理类医疗产品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以病房护理类医疗产品用户需求为基础的服务设计要素分析 |
3.1 病房护理类医疗产品的用户调研 |
3.1.1 用户调研方法 |
3.1.2 病房护理医疗产品的用户调查问卷内容和分析 |
3.1.3 病房护理医疗产品的用户访谈调研内容和分析 |
3.1.4 对病房护理环境的调研内容和分析 |
3.2 用户特征分析 |
3.2.1 主要用户—病人的特征分析 |
3.2.2 次要用户—医护人员和病患家属的特征分析 |
3.3 用户对病房护理类医疗产品的需求动机 |
3.3.1 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
3.3.2 医护人员的需求 |
3.3.3 病患家属的需求 |
3.4 病房护理的服务流程 |
3.4.1 接诊过程 |
3.4.2 治疗过程 |
3.4.3 护理过程 |
3.4.4 病历书写过程 |
3.4.5 值班和交接班的过程 |
3.4.6 医疗废物处理的过程 |
3.5 病房护理类医疗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主要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病房环境中医疗护理产品的服务设计方法探究 |
4.1 病房环境中医疗护理产品的服务设计的原则 |
4.1.1 以用户为中心把握设计流程 |
4.1.2 系统地思考全局 |
4.1.3 系统地思考全局 |
4.2 病房输液病人的用户行为研究 |
4.2.1 婴幼儿输液行为研究 |
4.2.2 成人输液行为研究 |
4.2.3 老人输液行为研究 |
4.3 病房输液系统中的关键人物地图 |
4.4 病房输液的流程与触点分析 |
4.4.1 静脉输液操作规范调查 |
4.4.2 静脉注射的完整操作流程与触点分析 |
4.5 输液者病人用户模型的建立 |
4.5.1 病人用户模型的建立 |
4.5.2 家属用户模型的建立 |
4.5.3 医护人员用户模型的建立 |
4.6 病房环境中医疗护理产品的服务设计方法策略 |
4.6.1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挖掘需求 |
4.6.2 以重新定义服务设计触点来完善服务设计 |
4.6.3 以智能化的监测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无障碍流通 |
4.6.4 以自然化的交互系统,提供直接明了的视觉体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病房护理产品设计 |
5.1 设计方向的提出 |
5.1.1 问题的分析 |
5.1.2 设计定位 |
5.1.3 输液产品的系统流程 |
5.2 产品的交互定位 |
5.2.1 护士配套手环的交互界面设计 |
5.2.2 输液提示器的交互界面设计 |
5.3 产品的设计 |
5.3.1 产品效果展示 |
5.3.2 产品操作流程 |
5.4 产品系统的评估 |
5.4.1 测试准备 |
5.4.2 测试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8)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建设与管理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 |
二、新的药学服务模式背景 |
三、静脉用药调配模式的发展背景 |
四、建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模式和设计标准 |
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模式 |
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设计标准 |
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工作流程设计 |
四、南方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实践 |
第二部分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运行和管理体系的优化 |
一、精益管理的理论和应用 |
二、以人为本,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三、精益改善,优化工作流程管理 |
四、创新思维,优化排班模式管理 |
五、提升价值,优化信息系统管理 |
第三部分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
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药品管理问题 |
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质量控制和感染控制问题 |
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成本效益问题 |
第四部分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促进药学服务模式发展 |
一、保证医院用药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
二、提高临床药师水平,提升药学人员素质 |
三、促进药学服务模式发展 |
结语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临床药师的用药安全性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状况 |
1.2.2 国内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临床药师实施临床用药安全性控制的主体分析 |
2.1 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控制的相关性分析 |
2.1.1 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安全性控制中的重要性分析 |
2.1.2 临床药师提供临床用药安全性控制的方式 |
2.1.3 规范临床药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
2.2 临床药师在医生和患者中的认知度分析 |
2.2.1 问卷的设计及抽样方法 |
2.2.2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2.2.3 被调研者基本情况 |
2.2.4 样本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
2.3 临床药师的基本状况分析 |
2.3.1 临床药师基本素质分析 |
2.3.2 临床药师工作地点分析 |
2.4 临床药师实施药学服务模式分析 |
2.4.1 临床药师工作模式现状分析 |
2.4.2 临床药师对医生的服务技巧与方法分析 |
2.4.3 临床药师对患者的服务内容分析 |
2.5 临床药师培养途径及技巧分析 |
2.5.1 国内外临床药师教育背景分析 |
2.5.2 提高我国临床药师专业背景的途径和方法分析 |
2.5.3 临床药师培养技巧分析 |
第三章 用药前药师对医院药品质量的评价与监控 |
3.1 医疗机构药品质量评价及监控措施 |
3.1.1 增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意识 |
3.1.2 药品采购及库房管理 |
3.1.3 药师进行入库药品质量验收的要点分析 |
3.1.4 药师对医疗机构内流通中药品的质量保证 |
3.2 药师以PDCA 循环法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
3.2.1 PDCA 循环法 |
3.2.2 药师应用PDCA 循环法确保医院药品质量的实践 |
第四章 用药前药师对药品调剂过程的安全性评价及干预控制 |
4.1 药师进行药品调剂中的流程分析 |
4.2 药师在调剂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
4.2.1 处方错误 |
4.2.2 调配错误 |
4.2.3 其它因素 |
4.3 调剂不安全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分析 |
4.3.1 思想意识方面 |
4.3.2 制度管理方面 |
4.3.3 服务模式方面 |
第五章 用药中对患者的药学评价与监护控制 |
5.1 临床药师在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药学评价及监护点分析 |
5.2 临床药师对用药剂量的评价监护及实例分析分析 |
5.2.1 小儿、老人用药剂量分析 |
5.2.2 肝肾疾病患者用药剂量分析 |
5.2.3 用药剂量调整在临床用药监护中的作用分析 |
5.2.4 临床药师以用药剂量调整解决临床问题的实例分析 |
5.3 临床药师对药物剂型的评价监护及实例分析 |
5.3.1 药物剂型分类及药学监护的重要性分析 |
5.3.2 不同剂型药物的主要监护点分析 |
5.3.3 临床药师对使用吸入药物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实例分析 |
5.4 临床药师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及实例分析 |
5.4.1 临床药师对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监护分析 |
5.4.2 临床药师对妊娠期哮喘患者用药安全性监护分析 |
5.4.3 临床药师对肾脏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监护分析 |
5.5 临床药师对疾病的药学评价监护及实例分析 |
5.5.1 临床药师在疾病治疗中的药学评价和监护点的确定 |
5.5.2 临床药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学评价及监护实例分析 |
第六章 用药后药师对用药安全性问题的分析、评价和干预控制 |
6.1 临床常见安全性问题及分析 |
6.1.1 临床用药安全性现状 |
6.1.2 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分析 |
6.1.3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性分析 |
6.2 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的评价指标 |
6.2.1 药品不良反应对评价临床用药安全性作用分析 |
6.2.2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
6.3 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
6.3.1 因素分析法 |
6.3.2 层次分析法 |
6.3.3 决策树法 |
6.3.4 荟萃分析法 |
6.3.5 其他方法 |
6.4 临床安全性问题的干预控制 |
6.4.1 用药安全性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
6.4.2 临床用药安全性干预研究步骤 |
6.4.3 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干预研究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 |
3 本论文的局限性 |
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10)湖南省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及实验性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湖南省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抽样调查现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 |
2.1.1 被调查者的纳入标准 |
2.1.2 被调查者的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的确定 |
2.1.4 抽样方法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工具 |
2.3.1 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调查问卷 |
2.3.2 医院安全注射管理调查问卷 |
2.3.3 安全注射现场观察调查问卷 |
2.3.4 访谈问卷 |
2.4 研究过程 |
2.5 质量控制 |
2.6 本课题的相关伦理问题 |
2.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7.1 数据的录入与整理 |
2.7.2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样本的一般情况 |
3.1.1 医疗机构样本的基本情况 |
3.1.2 医护人员样本的一般情况 |
3.2 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 |
3.2.1 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3.2.2 医护人员安全注射基本知识知晓现状 |
3.2.3 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态度现状 |
3.2.4 医护人员注射行为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管理现状 |
3.3.1 医院安全注射管理者调查结果 |
3.3.2 医护人员对医院安全注射管理的了解情况 |
3.3.3 医院安全注射管理现场观察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现状 |
4.2 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的影响因素 |
4.2.1 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水平 |
4.2.2 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态度 |
4.2.3 医院级别 |
4.2.4 工作类别 |
4.2.5 安全注射相关培训 |
4.2.6 所在科室 |
4.2.7 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态度、行为相关分析 |
4.3 基层医院安全注射管理现状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篇 湖南省基层医院不安全注射的实验性干预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随机分组 |
2.4 调查人员培训 |
2.4.1 应用多媒体授课技巧 |
2.4.2 安全注射相关知识与政策 |
2.5 实验性干预 |
2.5.1 干预设计 |
2.5.2 干预方法 |
2.5.3 干预评价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实验性干预对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的影响 |
3.2.1 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行为率干预效果 |
3.2.2 实验性干预对基层医护人员具体不安全注射行为的效果 |
3.3 实验性干预对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的影响 |
3.3.1 不同干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注射知识的比较 |
3.3.2 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6个月间安全注射知识比较 |
3.4 实验性干预对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态度的影响 |
3.4.1 不同干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注射态度的比较 |
3.4.2 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6个月间安全注射态度比较 |
3.5 干预后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用具供应与处理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安全注射行为的改变 |
4.1.1 不安全注射行为总体情况 |
4.1.2 主要不安全注射行为的改变 |
4.2 安全注射知识的改变 |
4.2.1 安全注射概念 |
4.2.2 对注射行为安全性的判断 |
4.2.3 不安全注射可能产生的后果 |
4.3 安全注射态度的改变 |
4.4 以理论培训为基础,结合现场观察、指导以及与管理者访谈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改善基层医护人员的不安全注射行为效果显着 |
4.5 建议 |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四、静脉输液卡替代注射单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J].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继续医学教育, 2019(12)
- [3]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及规制实施效果研究 ——以全国监测数据分析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D]. 屈晓远. 山东大学, 2018(02)
- [4]静脉输液卡替代注射单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J]. 黎仙群.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S1)
- [5]血液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拔管策略的循证实践及留置部位的效果观察[D]. 钟慧群.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6]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D]. 孙小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病房环境中医疗护理产品的服务设计方法探究 ——以病房输液产品为例[D]. 李进.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8]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建设与管理实践研究[D]. 卢智.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基于临床药师的用药安全性评价与控制研究[D]. 朱立勤. 天津大学, 2011(06)
- [10]湖南省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现状及实验性干预研究[D]. 李映兰. 中南大学, 2010(01)
标签:静脉输液论文; 临床医生论文; 安全注射论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论文; 药物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