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霉素皮试中出现“假阴性”情况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2021)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文中提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且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一类抗菌药物。由于医务人员对该类药物诱发过敏反应存在担忧,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皮肤试验被广泛应用于用药前预测过敏反应。然而,因为对药物过敏反应机制、皮试意义的认识误区,许多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过于依赖皮试,过敏史甄别欠细致、皮试适应证偏宽泛、
徐领城[2](2018)在《基于药物过敏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回顾性临床药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了解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用药差错的发生情况以及考察综合干预的成效。2.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青霉素皮试阳性发生率和皮试阳性的易感因素,特别是在“头孢菌素一般无需皮试”的大前提下,在仍需要皮试的临床情形时探索皮试预测过敏的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查阅2014~2017年药师医嘱审核拦截登记记录、护理部给药差错呈报系统以及医院质管办用药差错在线无责呈报系统,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合质量改进措施进行讨论。2.提取2010年5月~2016年5月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钠、头孢呋辛钠、头孢硫脒、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替安、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唑肟钠、头孢噻利、头孢地嗪钠、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美唑钠)皮试的病例,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皮试结果、药物产地,过敏史、皮试阴性后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等情况。单变量分析中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在单变量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1.用药差错(1)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的近似错误例数逐年下降,与出院人次的比值从2014年的0.2773%下降到2017年的0.1164%(P=0.0000),在年度近似错误中的占比从2014年的8.82%下降到2017年的2.12%(P=0.0000)。(2)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的不良事件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出院人次的比值从 2014 年的 0.0163%下降到 2017 年的 0.0059%(P=0.0097)。2.大样本量住院患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阳性的发生率、易感因素和过敏预测价值研究(1)在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总体皮试阳性率2.98%,青霉素皮试阳性率为1.7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5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头孢唑肟皮试阳性率最高,达5.7%。(2)关于头孢菌素皮试,在年龄≥14岁患者中,患者年龄、性别、住院科室、过敏史情况、药物产地均显着影响皮试结果。女性(OR=1.20,P=0.0001)和进口药物(OR=1.20,P=0.0002)是皮试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有过敏史是皮试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皮试阳性的保护因素(OR=0.22,P<0.0001)。外科系统(OR=0.75,P<0.0001)和ICU系统(OR=0.51,P=0.0014)的皮试阳性率显着低于内科系统。在年龄因素中,与少年组相比,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老人组的皮试阳性率显着低于少年组,其OR值范围为0.18-0.60(P<0.0001),OR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3)关于青霉素皮试,在年龄≥14岁患者中,女性皮试阳性率高于男性(OR=1.38,P<0.0001)。与内科患者相比,ICU系统是皮试阳性率的保护因素(OR=0.51,P<0.0001)。与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易感因素不同的是,外科系统是青霉素皮试阳性率的危险因素(OR=1.19,P=0.0180)。年龄因素中,与少年组比较,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老人组的皮试阳性率显着要低,其OR值范围为0.30-0.55(P≤0.0036),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试阳性的OR值逐渐下降。与“有过敏史是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保护因素”不同的是,有过敏史不是青霉素皮试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4)无过敏史是皮试阴性人群发生过敏的保护因素(OR=0.04,P<0.0001)。在≥14岁患者中,有过敏史、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的比例显着大于无过敏史的发生比例(P<0.0001),但是在儿童患者中没有观察到该现象。(5)在儿童患者中,年龄(OR=1.16,P=0.0001)和有过敏史(OR=4.80,P<0.0001)是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有过敏史是头孢菌素皮试阳性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论与年龄≥14岁患者中有过敏史是头孢菌素皮试阴性独立危险因素恰好相反。有过敏史(OR=7.52,P=0.0044)是儿童患者青霉素皮试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6)在年龄≥14岁患者中,青霉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与头孢菌素原液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不需头孢菌素皮试而直接用药后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0.29%vs 0.066%,OR=6.43,95%CI 4.23-9.79,P<0.0001)。但其中头孢唑林、头孢唑肟、头孢硫脒不需头孢菌素皮试而直接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与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在儿童患者中,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0.18%vs 0.066%,P=0.0040),但不需头孢菌素皮试而直接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与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1.医生、药师、护士、信息工程师和质量管理人员团队合作的药事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的用药差错。2.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青霉素的皮试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然而,从临床最终结局药物过敏角度考虑,年龄≥14岁患者做头孢菌素原液皮试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不需头孢菌素皮试而直接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且过敏反应发生严重程度要小。在头孢菌素原液皮试阴性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儿童的过敏关注,因为在儿童患者中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
黄毅婷,阳丽梅,黄旭慧[3](2015)在《158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致过敏反应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青霉素皮试阴性致过敏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报道的青霉素皮试阴性后所致过敏反应,对病人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过敏史、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在158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致过敏反应中,女性的构成比高于男性;2140岁年龄段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静脉滴注给药为最常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皮试阴性的病人使用青霉素治疗也应严密监护,以保障用药安全。
于宝东,李毅,刘琳[4](2014)在《伴随用药对青霉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儿科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基本排除了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可选择的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其中β-内酰胺类应用最广,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过敏反应。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是判定患者是否对药物过敏的重要方法,然而皮试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反应患者对药物的过敏性,青霉素类药物的皮试符合率也仅>70%[1]。应用某些药物后,会干扰皮试反应的生理机制,造成皮试结果的误判。假阳性的结果使患者失去了选择最佳抗菌药物的机会;假阴性的结果往往危害患者的用药安
谭维玉[5](2013)在《边教边学边做之教学法在青霉素皮试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实训教学既能验证理论知识,又能培养护生的动手能力,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在护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护理实训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护理基础实训课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改进的尝试,收到较好效果,以青霉素皮试操作技能为例,体会如下。
王欢,王海东[6](2013)在《青霉素皮试结果判断的规范化思路探讨》文中指出青霉素是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广谱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青霉素类药物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往往会危及生命,故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这种限制,表现为对其皮试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判定。青霉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交叉过敏的现象,因此,当患者青霉素皮试结果为阳性时,此类药物的应用将受到严格
蒋金莲[7](2011)在《药物皮试阴性发生变态反应32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总结32例药物皮试阴性发生变态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发生原因与药物种类及患者过敏体质、遗传因素、变态反应阈值和药物皮试假阴性反应有关。护理对策为药物皮试前向患者做好相关内容的询问及告知,认真实施药物皮内试验,输入药液期间严密观察,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变态反应。
郭小燕,赵延红[8](2010)在《3例青霉素皮试假阴性导致迟发性过敏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文中研究说明青霉素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既经济又疗效好,但在人群中有1%~8%的人对青霉素过敏。过敏反应严重时,可以致死。2006~2009年笔者在临床应用青霉素1000例患者中,出现3例过敏试验阴性,而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假阴性患者,现将其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1:女,学生,24岁,因发热、头痛就诊,体温38.8℃,血液白细胞13.9×109/L。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按常规做青霉素皮试,观察为阴性。遵医嘱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青霉素800万U,5%葡萄糖注射液+病毒唑0.6 g静脉注射。第1天,输程良好,无不良反应。第2天,治疗药
毛桂珍,梁慧勤,陈艳[9](2010)在《引起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假阴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
何金水,张浩,朱少波[10](2009)在《青霉素皮试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青霉素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时最常见的药物种类。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人体是否对其过敏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青霉素皮试的一些临床问题进行总结。
二、青霉素皮试中出现“假阴性”情况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皮试中出现“假阴性”情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皮肤试验及其诊断价值 |
(一)药物过敏反应与皮试的预测作用。 |
(二)青霉素皮试。 |
(三)头孢菌素皮试。 |
(四)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交叉过敏反应。 |
二、皮试适应证 |
(一)青霉素类。 |
(二)头孢菌素类。 |
(三)其他β内酰胺类。 |
三、皮试操作基本原则与结果判读 |
(一)皮试液配制。 |
(二)皮试操作方法。 |
(三)皮试结果的判断与解读。 |
(四)皮试注意事项。 |
四、过敏史的甄别与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 |
五、改进皮试实践的策略和措施 |
(2)基于药物过敏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回顾性临床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住院患者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用药差错的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定义和来源 |
1.2 干预措施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药物过敏与皮试相关用药差错的基本信息 |
2.2 药物过敏与皮试相关的不良事件分析 |
2.3 药物过敏与皮试相关的近似错误分析 |
3 讨论 |
3.1 通过强化不良事件管理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
3.2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医护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和技能 |
3.3 重视药师审核医嘱的价值 |
3.4 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
第二章 大样本量住院患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阳性的发生率、易感因素及过敏预测价值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收集 |
1.4 皮试方法 |
1.5 变量的设置 |
1.6 统计方法 |
1.7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年龄≥14岁患者中药物皮试的基本信息 |
2.2 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 |
2.3 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皮试结果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
2.4 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皮试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皮试阴性后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 |
2.6 儿童患者中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皮试的亚组分析 |
2.7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皮试阴性后用药与不需皮试直接用药的过敏发生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3)158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致过敏反应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伴随用药对青霉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制 |
1. 1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
1. 2过敏反应的机制 |
1. 3青霉素皮试的机制 |
2容易造成假阴性的药物 |
2. 1抗组胺类药物 |
2. 2三环类抗抑郁药 |
2. 3肾上腺素 β 受体激动剂 |
2. 4黄嘌呤类药物 |
2. 5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2. 6免疫抑制剂 |
2. 7常用复方制剂 |
3容易造成假阳性的药物 |
3. 1 β 受体阻滞剂 |
3.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
4影响皮试结果的其他因素 |
(5)边教边学边做之教学法在青霉素皮试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青霉素皮试结果判断的规范化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1] |
2 皮试结果判断标准[2] |
2.1 阴性 |
2.2 阳性 |
3 假阳性结果判断及干扰因素的排除 |
3.1 假阳性结果 |
3.2 常见原因 |
3.2.1 皮试液中有非特异性刺激物 |
3.2.2 临床经验 |
3.2.3 刺激性皮肤红晕[5] |
3.2.4 消毒剂过敏 |
3.2.5 局部或全身麻疹[6] |
3.2.6 大剂量应用血管扩张药物[6] |
3.2.7 皮肤水肿[6] |
4 假阴性结果干扰因素的排除 |
4.1 假阴性结果 |
4.2 常见原因 |
4.2.1 试验前患者曾用抗组胺药 |
4.2.2 皮试液本身的原因 |
4.2.3 患者的皮肤反应性差 |
4.2.4 糖皮质激素等可抑制机体免疫能力的激素类药品 |
4.2.5 应用过敏性化学递质受体拮抗药 |
5 皮试迟发性反应的预防 |
6 设置有效对照 |
7 讨论 |
(8)3例青霉素皮试假阴性导致迟发性过敏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介绍 |
2观察与护理 |
3讨论 |
(10)青霉素皮试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青霉素过敏的流行病学 |
2 青素素过敏反应类型和临床表现 |
3 青霉素皮试的方法 |
3.1 国外青霉素皮试法 |
3.2 国内常规皮试法 |
4 青霉素过敏原问题 |
5 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影响因素 |
5.1 假阳性影响因素 |
5.2 假阴性影响因素 |
5.2.1 药物 |
5.2.2 免疫状态 |
5.2.3 皮肤状态 |
5.2.4 其他 |
6 青霉素纯度问题 |
7 种族与体质 |
8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与青霉素过敏的关系 |
9 新生儿是否需要做皮试 |
10 停药多长时间需要重新做皮试 |
11 现行青霉素皮试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
四、青霉素皮试中出现“假阴性”情况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J].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05)
- [2]基于药物过敏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回顾性临床药学研究[D]. 徐领城. 浙江大学, 2018(05)
- [3]158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致过敏反应的文献分析[J]. 黄毅婷,阳丽梅,黄旭慧.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5(04)
- [4]伴随用药对青霉素类药物皮试结果的影响[J]. 于宝东,李毅,刘琳. 儿科药学杂志, 2014(04)
- [5]边教边学边做之教学法在青霉素皮试教学中的应用[J]. 谭维玉. 微创医学, 2013(02)
- [6]青霉素皮试结果判断的规范化思路探讨[J]. 王欢,王海东. 基层医学论坛, 2013(10)
- [7]药物皮试阴性发生变态反应32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蒋金莲. 护理与康复, 2011(04)
- [8]3例青霉素皮试假阴性导致迟发性过敏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郭小燕,赵延红. 中国医学创新, 2010(24)
- [9]引起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假阴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毛桂珍,梁慧勤,陈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09)
- [10]青霉素皮试的再认识[J]. 何金水,张浩,朱少波. 海南医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