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高分子成膜剂性能表征及在种衣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谭海丽[1](2019)在《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经济作物。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已成为提高作物抗逆性和秧苗素质,标准化、精量化播种,防治农作物苗期病虫害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种子包衣技术较国外发展缓慢,种衣剂容易出现物理稳定性差、成膜时间长、缓释效果差、农药利用率低、包衣脱落率高、包衣均匀度差、高毒高残留、操作不安全、相对易产生包衣药害等问题,影响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和应用。成膜剂是水稻种衣剂非活性组分中最关键的部分,其性能对种衣剂的缓释性、稳定性、安全性、粘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应用于水田特殊环境使得种衣剂对成膜剂的成膜性能、耐水吸水性、透气透水性、包衣均匀性、粘牢性、长效控释性要求更严格,而目前适用于水稻种衣剂的成膜剂种类仍不足。本试验探究了种衣剂用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和ZY904-5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旨在筛选出能显着提高农药缓释性能的成膜剂及推荐包衣比例,为研发长效缓释性、高效低毒的水稻种衣剂提供组分参考。首先,从pH、稳定性、黏度、含固量、干燥膜柔韧性、成膜性、吸水耐水性等方面评价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将成膜剂应用于种衣剂后,从成膜时间、初干粘牢性、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稻种包衣室内安全性等方面评价其应用性能。本试验以杀菌剂嘧菌酯作为探究成膜剂缓释性能的指示药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膜剂包衣浸种后不同时间点嘧菌酯保持率变化,来评价添加成膜剂后对活性成分缓释性能的影响。通过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探究了成膜剂处理对斑马鱼的毒性。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化学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成膜性能良好,干燥膜浸于蒸馏水半小时后能均匀完整揭下,而ZY904-5成膜性差。含固量是反映成膜剂有效成分含量的重要指标,各成膜剂有效含量依次降低,分别为45.93%、31.46%、26.83%和6.26%。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干燥膜浸水72 h后,被水溶解的质量低,溶解度依次是21.36%、16.46%和17.56%。成膜剂ZY904-2黏度中等,干燥膜浸水后柔韧性好,且溶解度低,耐水吸水性良好。2.应用性能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在0.5 g、1 g、2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后,与未包衣处理对照相比,发芽势降低率为6.08%、13.33%、15.02%。成膜剂ZY904-1在2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时,与对照相比发芽率降低率为3.87%,其他处理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不良影响。成膜剂不同比例包衣后对水稻植株生长量指标(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与未添加成膜剂处理和未包衣处理相比,无明显不良影响。成膜剂对水稻植株生长安全。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以0.25 g、0.5 g、1 g/100 g种子包衣处理后,包衣均匀度在95.2%-96.8%,包衣脱落率在1.5%-2.1%,初干粘牢性好,等级为++。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包衣后对嘧菌酯保持率较未添加成膜剂处理提高作用显着。成膜剂ZY904-2以0.5 g/100 g种子包衣浸种40 d后,嘧菌酯保持率比对照提高34.14%,延缓农药水中释放速度效果显着,表明其是耐水性能和缓释性能良好的成膜剂。4.综合物理化学性能和应用性能指标筛选出最佳成膜剂种类及推荐添加比例:成膜剂ZY904-2在0.5 g/100 g种子包衣时,包衣均匀度达95.7%,包衣脱落率为1.7%,与未包衣对照相比,发芽势和发芽率增长率为1.39%、2.82%,株高和根长提高0.52 cm、0.62 cm,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增重0.46 g、0.33 g。浸种40 d后嘧菌酯保持率仍能达到47.26%,药剂抗溶解和淋失能力显着提高,长效控释性好。最终推荐成膜剂ZY904-2添加比例为0.5 g/100 g种子,适用于性能优良的水稻种衣剂组分研发中。5.成膜剂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成膜剂ZY904-1、ZY904-2、ZY904-3和ZY904-5对斑马鱼96 h急性毒性试验LC50达到上限有效浓度100.0 mg a.i./L,毒性等级为微毒;添加0.5 g成膜剂ZY904-2和ZY904-3的处理毒性等级属于低毒。成膜剂对斑马鱼毒性低,安全性高。
刘家丰,倪洪涛[2](2018)在《纳米技术在种子生产、加工与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优质的种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笔者综述了纳米技术在作物育种和种子加工与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纳米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选择安全可靠的纳米技术,对于种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齐麟,王昱翔,王宁,段一鸣,张盈,肖璐璐,王娅,李晓刚[3](2017)在《水稻种衣剂成膜助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种子包衣已成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包衣后水稻长期存在于水环境中,种衣剂需具有吸水、耐水性高和持效期长的特性,故成膜剂成为种衣剂关键技术。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种衣剂发展概况以及水稻种衣剂成膜剂的材料、合成方法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凃亮[4](2016)在《基于Baillus subtilis SL-13的微胶囊悬浮种衣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目前新疆苗期病害情况严重的情况,农业上使用微生物菌剂进行防病促生,进行种子包衣应用。但生物种衣剂存在活菌存活数低、应用稳定性差、持效时间短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微胶囊化悬浮微生物种衣剂的理念,将功能菌进行微胶囊封装。以枯草芽孢杆菌Baillus subtilis SL-13为原材料,内源乳化法制备微生物微胶囊,通过对种衣剂助剂的筛选和助剂配比的优化,获得最佳的助剂配方,制备微胶囊悬浮种衣剂,通过盆栽试验,评价种衣剂的防病促生功效。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实验结果如下:(1)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壁芯,用内源乳化法制备微胶囊,探讨了菌胶比、海藻酸钠浓度、碳酸钙浓度这三个参数对微胶囊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含水量,膨胀性能以及包埋率进行了研究。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2%,菌胶比为1:3,碳酸钙浓度为2.5%。(2)在壁材中加入明胶,微胶囊的粒径分布是在微米级范围且形状近似圆形,且分散性较好。在明胶浓度为0%时,平均粒径为255.1μm,且在明胶浓度为2.5%时,得到的平均粒度为400.8μm。随着明胶浓度的增加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增加、含水量增加、包埋率显着增加、生物降解率增加。可以通过改变海藻酸钠和明胶的含量来改变微胶囊的生物降解性以及细胞释放速率。海藻酸钠-1.5%明胶微胶囊可以在35天时实现较高的释放量。在明胶浓度为1.5%时,微胶囊的包埋率最高(为93.44%)。SL-13菌体在海藻酸钠–明胶微胶囊中缓慢下降并保持在最小值为108 CFU/mL下,且微胶囊SL-13菌体存活率保持在70%左右。本研究能提供在农田使用上关于微胶囊化微生物杀菌剂的实际应用价值。(3)经过助剂种类的筛选,确定最佳的成膜剂为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的复配,最佳的增稠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最佳的分散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最佳的防冻剂为乙二醇。通过种衣剂各助剂的正交试验,确定成膜剂为1.0%海藻酸钠和4.0%聚乙烯醇、填料膨润土0.5%、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最佳浓度为0.3%、分散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最佳浓度为3.0%制备的微胶囊悬浮种衣剂性能最佳,种衣剂的薄膜表面均匀,无气泡,而且容易剥离,均匀性超过90%,而且脱落率小于1%。包埋菌数量最大,达到6.42×106cfu/种子,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ESCA4处理后棉花幼苗的生长因子,如株高、根长、植株鲜重,和整个植物干重分别增加了52.70%、25.13%、46.47%和33.21%。种子的发芽率增加了28.74%。进一步分析表明,棉苗的POD和SOD的活性增加,而MDA的含量下降。因此微胶囊悬浮种衣剂可以有效地提高种子发芽和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新型的微胶囊化悬浮微生物种衣剂,能有效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控制苗期病害,将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王易[5](2014)在《新型生物种衣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通过将壳聚糖、聚乙烯醇以及甘油经过不同浓度处理后干燥成膜并对其性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生防菌芽孢诱导试验找出不同种类无机盐对形成生防菌芽孢的最佳浓度,最后将前两组试验中研究得出的环境无毒害、无污染的最佳成膜剂与生防菌芽孢结合,研制出生物型种衣剂,并对其断裂伸长率、透水性、溶胀性、水溶性、脱落率、发芽率以及发芽势等性能进行测定与分析。从而为新型生物型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成膜剂溶液中溶质(壳聚糖和聚乙烯醇)质量体积浓度为4%时,加入甘油0.2g,壳聚糖与聚乙烯醇质量比为1:3、1:4、1:5时,溶液成膜后各项性能测定表现优秀。在这三者中以壳聚糖和聚乙烯醇质量比为1:4为最优;壳聚糖与聚乙烯醇总质量:甘油为20:1为最优。此时断裂生成率达到246%,透水性4.2g、溶胀性212%、水溶性40%、以及脱落率0.100。两者质量比为1:3、1:4、1:5,差异并不显着。2.复合无机盐诱导生防菌芽孢试验中,生防菌FZB42、X23和011芽孢诱导取NaCl浓度为3.42×10-3mo1/L和KH2PO4浓度为0.735X10-3mol/L,芽孢率和芽孢浓度达到最大值。FZB42、X23和011芽孢率分别为93.84%、X2387.20%、62.79%,芽孢浓度分别为1.1×108个/mL、0.87×108个/mL、4.32×107个/mL。MnSO4·H20诱导生防菌芽孢试验中,生防菌FZB42、X23和011芽孢诱导取二价锰离子浓度为7.7x10-3mol/L,芽孢率和芽孢浓度达到最大值。FZB42、X23和011芽孢率分别为94.41%、88.24%、69.14%、芽孢浓度分别为1.08×108个/mL、0.84×108个/mL、4.48×107个/mL。同一处理条件下,生防菌芽孢数、菌体数FZB42>X23>0113.周围条件适宜时,生防菌芽孢FZB42、X23和011与膜液(壳聚糖:聚乙烯醇:甘油质量比为4:16:1,壳聚糖和聚乙烯醇质量体积浓度和为4%)混合后能够萌发;生防菌芽孢种类对成膜剂性能无影响。4.经过膜液包衣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比未包衣的种子高,云烟87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比K326种子高。膜液1包衣后的云烟87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发芽率达到91.33%,发芽指数达到21.22,膜液3包衣后的云烟87种子发芽势最高,达到83.33%。
张浩[6](2014)在《甘草种衣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le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以西北的宁夏和甘肃产量最大,是多年来极其具有研究价值的药用植物之一。本实验室针对药用植物甘草的生长习性和栽培中遇到的主要常见问题,开发研制了甘草种衣剂,对甘草种衣剂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对甘草种衣剂对甘草的包衣效果、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草种衣剂包衣甘草种子后进行室内和田间试验后,甘草种衣剂对甘草种子的发芽情况、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甘草酸含量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效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甘草种衣剂的制备工艺简单、方便,并且甘草种衣剂的理化性质经测定后完全符合国家的技术规范标准。2、使用甘草种衣剂包衣甘草种子进行室内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甘草种衣剂能够使甘草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得到提高。3、甘草种衣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甘草幼苗的株高,增加根粗、茎粗,使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得到提高,增大甘草的根体积,并使叶面积增大和提高甘草的壮苗指数,能够促进甘草生长期的形态建成。4、甘草种衣剂可以提高甘草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硝态氮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说明使用甘草种衣剂可以增强根系吸收水分、矿物质和土壤中中氮素的能力;提高甘草的光合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和糖类的合成及转化。从而为甘草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物质及能量,促进了甘草的生长和发育。5、甘草酸是中药甘草中的重要有效成分,其含量高低是衡量甘草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发现甘草种衣剂能够提高一年生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使甘草的品质得到改善,提高了甘草的药用价值。
王虎[7](2013)在《利用井冈霉素发酵废渣制备悬浮种衣剂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悬浮种衣剂(Seed Coating Forulation)是近年来许多国家所采用的良种包衣制剂,作为种子处理的一项新技术发展很迅速,但是存在稳定性差,包衣易脱落等问题。本论文通过引入发酵工业废弃物井冈霉素发酵废渣作为悬浮种衣剂载体,制备出了7%氟虫腈?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并研究了井冈霉素菌丝体对种衣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生物活性分析其应用效果,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SEM、XPS、粒径分析、比表面积等手段对井冈霉素发酵废渣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发酵废渣比表面积大,不含有对土壤有污染的重金属元素;2.通过对悬浮种衣剂中农药有效成分及其配套助剂的系统研究,研制出7%氟?戊悬浮种衣剂。该悬浮种衣剂中氟虫腈和戊唑醇的加入量分别为5%和2%;配套助剂及加入量分别为成膜剂聚甲基纤维素钠1%、载体井冈霉素发酵废渣1%、2%的分散剂KY555、1%的分散剂NNO、黄原胶0.5%、乙二醇4%、0.5%的警戒色罗丹明B;3.对悬浮种衣剂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可知,井冈霉素发酵废渣和分散剂NNO、KY555复配后,悬浮种衣剂的稳定性最好,悬浮率达到98%,粘度为620mPa.s,粘度变化值为5.7%,Zeta电位绝对值大,并且热贮前后变化不大,悬浮体系呈现剪切稀化行为,表现出典型的非牛顿型假塑性流体特征;4.通过对悬浮种衣剂各项理化性能指标的研究,制定了7%氟?戊悬浮种衣剂产品质量标准;5.自制悬浮种衣剂的室内生物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包衣小麦和玉米后,其发芽率较未包衣相比显着提高,分别达到90%和94%,抑菌率也达到80.5%,对小麦的防治效果为79.64%,其综合效果优于商品悬浮种衣剂立克秀。
崔华威[8](2012)在《低温干旱胁迫对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提高其抗寒抗旱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起源于热带,对水分要求很高。我国大部分烟区尤其是西南山区,干旱缺水常成为制约烟草种植和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烟草是喜温作物,对低温胁迫耐受力较差。低温冷害影响烟草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最终降低烟叶的质量和产量。因此,提高烟草种子和幼苗的耐寒和耐旱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干旱和低温胁迫下20个烟草品种的耐寒和耐旱性进行了鉴定。对不同耐寒和耐旱品种生理生化特性和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观察。然后,尝试用浸种处理来提高烟草种子及幼苗的抗寒和抗旱性。最后,利用功能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和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PAMPS)来开发出新的智能型烟草丸化种子,以提高种子及幼苗的抗寒和抗旱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0个烟草品种发芽和苗期的耐寒性进行了鉴定。在变温(20-30℃)和低温(11℃)胁迫下测定了种子发芽特性以及幼苗素质等指标,将各性状低温与常温下测定值的比值作为耐寒性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地上部高、相对幼苗干重之间显着相关,是较好的耐寒性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品种分为耐寒型(MS云烟85、NC102、云烟97、TN86-8和红花大金元)、中等耐寒型(NC55、RGH51.巴斯玛11号、V2、NC297、云烟201和云烟202)和低温敏感型(MD-609、MS云烟87、MS K326、云烟203、云烟100、G-28、K346和TN90)3类。研究结果将为烟草抗寒性机理研究和育种提供选材依据。2.对20个烟草品种发芽和苗期的耐旱性进行了鉴定。测定了正常供水和15%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下烟草种子发芽特性、幼苗生长和苗期生理变化,结合各性状在正常供水与干旱胁迫下相对值,将20个品种分为耐旱型(MS云烟85、NC102、云烟97、TN86-8和红花大金元)、中等耐旱型(NC55、NC297、V2、云烟202、RGH51、巴斯玛11号、云烟201、TN90和K346)和干旱敏感型(MD-609、MS云烟87、MS K326、云烟203、云烟100和G-28)3类。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幼苗鲜重和相对幼苗干重之间显着相关,是较好的耐旱性评价指标。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别选用低温敏感和干旱敏感品种、中等耐寒性和中等耐旱性品种以及耐寒性和耐旱性品种,测定其幼苗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H2O2、O2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并使用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H2O2、O2-浓度升高,而叶绿素a和b浓度降低。耐寒(旱)性品种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浓度高于低温(干旱)敏感品种,耐寒(旱)性品种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H2O2、O2-、叶绿素a和b浓度低于低温(干旱)敏感品种。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叶肉细胞中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向细胞中央移动,同时伴随有嗜锇颗粒增多和淀粉颗粒减少现象,并且这种变化在低温(干旱)敏感品种中比耐寒(旱)性品种更为明显。4.研究了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11℃低温逆境下不同耐寒力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脯氨酸、水杨酸、氯化钙、甘油、二甲基亚砜、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多效唑、脱落酸浸种处理低温敏感品种MS K326和耐寒品种红花大金元种子,测定了低温逆境下不同烟草品种发芽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脯氨酸、水杨酸、氯化钙、二甲基亚砜和聚乙二醇5种药剂浸种能显着促进烟草种子发芽,提高了低温逆境下幼苗根长、苗高、幼苗干鲜重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其中10g/L脯氨酸、120mg/L水杨酸、15mg/L氯化钙、30ml/L二甲基亚砜和100ml/L聚乙二醇综合效果较好,可以作为提高烟草种子及幼苗抗寒性的处理方法。5.研究了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干旱胁迫下不同耐旱力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多效唑、氯化钙、脯氨酸和水杨酸浸种处理干旱敏感品种MS K326和耐旱品种红花大金元种子,用15%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测定了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品种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多效唑(PP333)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红花大金元和MS K326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能提高干旱胁迫下幼苗APX、CAT、POD和SOD活性。氯化钙、脯氨酸和水杨酸3种药剂浸种能显着促进红花大金元和MS K326种子发芽,提高干旱胁迫下幼苗根长、全苗长、幼苗干鲜重以及APX、CAT、POD和SOD活性。其中80mg/L水杨酸浸种效果最好,可以作为提高烟草种子及幼苗抗旱性的处理方法。6.利用在种衣剂中添加温敏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NIPAm-co-BMA),制备了一种智能型烟草丸化种子以提高其抗寒性。将水杨酸作为测试样品装载进PNIPAm-co-BMA,装载水杨酸的PNIPAm-co-BMA置于清水中,测定了变温条件下水杨酸从PNIPAm-co-BMA中释放速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水杨酸从PNIPAm-co-BMA中释放速率随清水温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最后,将装载水杨酸的PNIPAm-co-BMA粉末添加到种衣剂中用于低温敏感品种MS K326和耐寒品种红花大金元种子丸化,测定了11℃低温胁迫下丸化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温敏材料丸化型种子能够显着提高两个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根长、幼苗干重以及POD活性,并且显着降低MDA含量。采用温敏材料控制水杨酸进行释放的智能丸化种子可以提高烟草种子和幼苗的抗寒性。7.研究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高吸水树脂(PAMPS树脂),并对配方进行了优化。然后,对PAMPS树脂的红外光谱、吸水速率、保水性能以及在土壤和污泥中的降解率等特性进行了测定。最后,将干燥PAMPS粉末在水杨酸(SA)溶液中充分溶胀,干燥、粉碎后得到装载SA的PAMPS粉末,并在模拟干旱条件下,观察了装载SA的PAMPS粉末作为种衣剂抗旱成份用于干旱敏感品种MS K326和耐旱品种红花大金元种子丸化,对干旱胁迫下烟草丸化种子出苗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和度为60%,反应条件为55℃(7h)时AMPS同KPS和Bis最佳配比为1g:0.0004g:0.001g,在此条件下合成的PAMPS高吸水树脂室温下在去离子水和0.9%NaCl溶液中吸液倍率分别为4306g/g及373g/g,吸液率远高于其他吸水树脂。在此条件下聚合的PAMPS高吸水树脂的吸液速率、保水能力以及在土壤和污泥中的降解率等特性优良。将装载SA的PAMPS粉末用于烟草种子丸化,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2个烤烟品种种子的出苗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根长和全苗长以及幼苗干重、鲜重,是一种可行的提高烟草种子及幼苗抗旱能力的种子处理方法。
谢红璐[9](2012)在《生物质木材的离子液体液化及其产物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的目标是:首先合成出烷基咪唑型、烯丙基咪唑型离子液体,以它们作为木材液化剂,考察木材原料特性和液化反应条件,探讨离子液体液化木材的机理、离子液体结构与木材液化性能的关系,从而建立离子液体液化木材的方法;然后以该方法液化产物为原料,经磺化、缩合制备出一种悬浮剂,研究其在种衣剂中的悬浮性能及配方应用,以期获得木材液化产物进一步应用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以1-甲基咪唑与1,2-二氯乙烷为原料,合成出双(1-甲基氯化咪唑)乙烷盐离子液体(Ⅰ);再与三氯化铝反应,制得三氯化铝双(1-甲基氯化咪唑)乙烷盐离子液体(Ⅱ),经GC-MS分析和FT-IR分析确认产物结构。以所得离子液体为液化剂,液化未经任何预处理的木材,建立了离子液体液化木材的方法,并与传统的苯酚液化方法进行了对比。在液比8:1、反应温度110-120℃、反应时间25min及金属卤化物配比N=0.67条件下,离子液体液化性能明显优于苯酚液化剂,且离子液体可回收并重用于液化反应。2、从金寨、霍山和舒城三个杉木产区取样,考察杉木的化学组成、材性及液化特性。杉木的化学组成受地域影响不大,其中纤维素含量较高,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接近中等水平。纤维素是最难液化的组分,较木质素需要更高的反应温度和更长的反应时间,显着影响杉木的液化性能。杉木材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高于杉木树皮,而灰分、抽提物含量相对较低,相同条件下液化效率较低,而残渣量较少。3、为降低液化反应温度,以1-丁基咪唑、1-甲基咪唑分别与3-氯丙烯反应,合成出1-丁基-3-烯丙基咪唑氯化物离子液体([BAIM][Cl])和1-甲基-3-烯丙基咪唑氯化物离子液体([MAIM][Cl]),再与三氯化铝混合成盐,经GC-MS分析和FT-IR分析确认产物结构。[BAIM][Cl/AlCl3]和[MAIM][Cl/AlCl3]液化率均优于相应的[BAIM][Cl]和[MAIM][Cl],特别是[BAIM][Cl/AlCl3]在80℃时的残渣率降低到10%左右,相当于离子液体(Ⅱ)在100℃的水平,有效液化温度显着降低。偏光显微镜观察[BAIM][Cl/AlCl3]液化杉木粉发现,60℃时纤维素晶区被部分地破坏,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及反应时间延长,纤维素结晶逐步消失,此时[BAIM][Cl]主要表现为对木粉表层的润胀,而苯酚则无明显作用。4、以红外光谱吡啶探针法研究了离子液体的酸性与催化性能、离子液体结构与木材液化性能的关系。吡啶探针显示,[Cl/AlCl3]随N值变化而产生不同酸性,当N=0.50-0.67时显Lewis酸性,当N>0.67时则出现Br(?)nsted酸性,这种酸性结构对木材液化具有高催化性能。SnCl2和FeCl3等金属卤化物与前驱体阴离子结合可得到类似于[Cl/AlCl3]的配位结构,对液化反应也具有这种催化作用。依据液化过程中各阶段产物组成,[BAIM][Cl/AlCl3]液化木材机理可认为是纤维素首先发生降解,该步骤是液化的关键,其次是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各步反应速率有较大变化。在离子液体结构与性能上,阴离子[Cl]及金属离子M以及阳离子咪唑环上的烷基、烯丙基有利于木材液化反应;[BPy][Cl]、[BMIM][BF4]和[BMIM][PF6]等中性离子液体基本没有液化性。5、以木材液化产物为原料,确定磺化、缩合及中和的合成路线,制备出一种木材液化物悬浮剂(WLS)。所得较佳反应条件为,磺化、缩合反应温度85℃和90℃,磺化、缩合反应时间2.5h和3.0h,中和反应温度70-80℃,在此条件下产物悬浮率平均达91.1%。研究WLS在4种作物的种衣剂悬浮液中的悬浮性能结果表明:WLS具有一定表面活性,但浓度-表面张力关系曲线上没有明显的转折点,与Tween80混合在Attapulgite中显示出助膨胀性;在二元、三元混合体系中,WLS具有良好配伍性,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组分产生协同效应,且在室温、高温条件下悬浮性能优良,粘度变化小。三元体系Attapulgite/WLS/Tween80对4种作物的种衣剂悬浮率均达90%以上,优于二元体系和单一组分。经过组分筛选和配方设计,确定悬浮种衣剂的配方组成和用量,制备出一种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实验结果表明,配方的各项质量控制指标测定结果均达到质量标准,悬浮性能较为突出;在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4项指标上较未包衣种子更优,田间播种较为可靠。
朱文静[10](2011)在《大豆生物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是一种嗜热、好氧的G+杆状细菌,该菌分布广泛,其能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多种抗生素和酶类物质,是目前生防细菌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类细菌。HpaGxooc是由水稻细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蛋白激发子,属于harpin蛋白家族。HpaGxooc能激发非寄主植物的过敏性细胞坏死,诱导植物抗虫、抗病、抗旱,促进植物生长。在本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芽孢杆菌的防病促生性能,获得更好的生防效果,我们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HpaGxooc编码基因转入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69菌株中,构建出基因工程菌株69HF,并分别以69和69HF的发酵液为活性成分进行生物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我们对种衣剂的各种助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4%聚乙烯醇和4%壳聚糖以8:2的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复合成膜剂,结合了聚乙烯醇和壳聚糖的优点,具备良好的成膜性、耐水性、溶胀性、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对生防菌的存活没有不良影响,因此为最佳成膜剂;0.5%山梨酸钾不但防腐性能好,而且对生防菌的存活无不良影响,为最佳防腐剂;5%丙二醇防冻性能优良,对生防菌的存活也无不良影响,是最佳防冻剂。利用生防菌69HF发酵液和筛选出的各种最佳助剂制备出生物种衣剂,并对种衣剂的有效成分含量、pH、粘度、热贮后活菌下降率以及室温贮藏一年内种衣剂中菌浓度的变化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种衣剂中69HF的初始含量为5.0×108-8.0×108 cfu/ml,生物种衣剂的pH值偏酸性,粘度为255 mPa·s,热贮后活菌下降率为40.21%。在室内自然放置一年的时间内,种衣剂中的活菌量保持在较高浓度,在第12个月时,种衣剂中的含菌量为即5.34×106 cfu/ml。分别通过大豆室内沙培和温室盆栽实验对生物种衣剂的防病促生效果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由69HF和69制备的生物种衣剂有促进大豆生长和防治大豆根腐病的作用,且促生防病效果要好于化学种衣剂咯菌腈,而由工程菌69HF制备的种衣剂在对大豆的防病促生方面要显着的好于由69制备的种衣剂。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由工程菌69HF制备的种衣剂包衣的大豆的株高、鲜重和根长相比未包衣的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67.94%、73.79%和63.84%,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5.89%。说明将HpaGxooc编码基因转化B. subtilis 69得到的基因工程菌株69HF能够更好的防治植物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在本研究中,我们还选择20株从西藏地区植物根际土壤分离鉴定的有生防潜力的芽孢杆菌,通过平板抑菌实验,筛选出11株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拮抗效果好的菌株,并利用这些菌株的发酵液作为活性成分,添加一定比例在前面实验筛选出的各种最佳助剂,制备出不同的生物种衣剂。为筛选出对大豆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生物种衣剂,进行了大豆的室内沙培实验,结果表明,由萎缩芽孢杆菌(B. atrophaeus) LSSC3和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lis) SYST2制备的种衣剂对大豆发芽及生长都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他菌株制备的种衣剂对大豆的生长没有显着的影响。用这两种生物种衣剂对大豆进行温室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在接种病原菌的条件下,由两种衣剂包衣的大豆的株高、鲜重、主根长等都显着的高于化学种衣剂包衣和未包衣处理,同时对大豆根腐病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防效分别达到72.38%和73.69%。
二、血液高分子成膜剂性能表征及在种衣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高分子成膜剂性能表征及在种衣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现状 |
1.2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优势 |
1.3 水稻种子包衣技术存在问题 |
1.4 水稻用药现状 |
1.4.1 水稻悬浮种衣剂登记现状 |
1.4.2 水稻杀菌剂应用现状 |
1.4.3 嘧菌酯介绍 |
1.5 水稻用成膜材料研究进展 |
1.6 成膜剂作用机理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水稻 |
2.1.2 供试成膜剂 |
2.1.3 供试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指标测定 |
2.2.2 稻种包衣应用性能指标测定 |
2.2.3 高效液相色谱法嘧菌酯保持率测定 |
2.2.4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
2.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成膜剂物理化学性能指标结果分析 |
3.2 稻种包衣应用性能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结果分析 |
3.3.1 萃取溶剂和方法筛选优化 |
3.3.2 嘧菌酯标准曲线制作 |
3.3.3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3.3.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嘧菌酯保持率 |
3.4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种子包衣在水稻种植领域应用现状讨论 |
4.2 成膜剂对种衣剂药效发挥的影响讨论 |
4.3 成膜剂性能评价体系完善讨论 |
4.4 成膜剂性能指标分析讨论 |
5 结论 |
6 论文创新及有待研究之处 |
6.1 论文创新之处 |
6.2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纳米技术在种子生产、加工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纳米技术在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
2 纳米技术在种子加工与处理的应用 |
2.1 纳米技术在种子加工中的应用 |
2.2 纳米技术在种子处理中的应用 |
2.2.1 纳米技术在浸种中的应用 |
2.2.2 纳米技术在拌种中的应用 |
2.2.3 纳米技术在包衣方面的应用 |
3 纳米技术在种子产业中应用的问题 |
3.1 注意纳米材料在种子生产、加工及处理中的安全使用 |
3.2 加强对纳米器材、纳米加工、纳米技术育种等的开发 |
4 展望 |
(3)水稻种衣剂成膜助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种衣剂发展简介 |
2 水稻种衣剂成膜助剂的研究 |
2.1 种衣剂成膜剂的制备方法 |
2.1.1 物理共混 |
2.1.2 化学合成 |
2.2 种衣剂成膜剂成膜材料 |
2.2.1 壳聚糖 |
2.2.2 聚乙烯醇 |
2.2.3 聚乳酸 |
2.2.4 疏水性不饱和单体 |
2.2.5 其他天然产物 |
2.3 成膜剂的作用机制 |
3 总结与展望 |
(4)基于Baillus subtilis SL-13的微胶囊悬浮种衣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新疆棉花的现状 |
1.2 应对棉花苗期病害的方法及其局限性 |
1.2.1 化学方法及其局限性 |
1.2.2 微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 |
1.3 种衣剂的发展概况 |
1.3.1 种衣剂的组成成分 |
1.3.2 种衣剂主要助剂 |
1.3.3 生物种衣剂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生物微胶囊技术 |
1.4.1 生物微胶囊技术的简介 |
1.4.2 生物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方面 |
1.4.3 微胶囊菌体应用研究方面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目的及应用前景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和药品 |
2.1.3 材料 |
2.1.4 主要培养基 |
2.2 方法 |
2.2.1 菌体的制备 |
2.2.2 微胶囊性能的测定 |
2.2.3 种衣剂性能的测定 |
2.2.4 结构表征参数设置 |
2.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内源乳化法制备Baillus subtilis SL-13微胶囊 |
3.1 实验方法 |
3.1.1 微胶囊制备方法: |
3.1.2 不同菌胶比下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3.1.3 不同海藻酸钠浓度下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3.1.4 不同碳酸钙浓度下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菌胶比下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3.2.2 不同海藻酸钠浓度下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3.2.3 不同碳酸钙浓度下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明胶-海藻酸钠壁材制备菌体微胶囊及缓释性能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明胶-海藻酸钠壁材制备菌体微胶囊制备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光学显微镜观察 |
4.2.2 SEM观察 |
4.2.3 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
4.2.4 FT-IR |
4.2.5 DSC |
4.2.6 XRD |
4.2.7 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
4.3 小结 |
第五章 微胶囊悬浮种衣剂的助剂筛选及制备工艺优化 |
5.1 最佳成膜剂的选配 |
5.1.1 成膜剂的成膜效果评价 |
5.1.2 海藻酸钠与不同聚乙烯醇复配的成膜性能探究与评价 |
5.2 最佳悬浮剂的选配与分析 |
5.3 最佳增稠剂的选配与分析 |
5.4 最佳防冻剂的选配与分析 |
5.5 正交试验 |
5.5.1 种衣剂的制备 |
5.5.2 结果与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微胶囊悬浮种衣剂的防病促生应用功效研究 |
6.1 棉种处理及盆栽试验条件 |
6.1.1 种子准备与处理 |
6.1.2 蛭石的准备 |
6.1.3 盆栽试验 |
6.2 植物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测定 |
6.2.1 发芽率及株高、鲜重、干重测定 |
6.2.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硫代巴比妥酸法) |
6.2.3 过氧化物酶活性(POD)测定(愈创木酚法) |
6.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NBT光化学还原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ESCA对植物的发芽率与生长量的影响 |
6.3.2 ESCA对植物的MDA含量的影响 |
6.3.3 ESCA对植物的SOD和POD含量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新型生物种衣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种衣剂研究进展 |
1.1.1 烟草种子包衣技术及种衣剂的发展概况 |
1.1.2 种子包衣技术的分类 |
1.1.3 烟草种衣剂的主要成分与作用 |
1.1.4 生物型种衣剂 |
1.2 现阶段烟草种衣剂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3 壳聚糖研究进展 |
1.3.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能 |
1.3.2 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 |
1.3.3 壳聚糖抑菌抗菌研究进展 |
1.3.4 壳聚糖抑菌机理 |
1.4 细菌芽孢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测定 |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2 试验方法及原理 |
2.2.1 冰醋酸量对壳聚糖水溶性的影响 |
2.2.2 温度对壳聚糖成膜的影响 |
2.2.3 甘油对壳聚糖成膜影响 |
2.2.4 壳聚糖膜与聚乙烯醇膜的制备 |
2.2.5 膜性能测定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生防菌芽孢诱导试验 |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3.1.1 试剂和材料 |
3.1.2 仪器 |
3.1.3 培养基的配置 |
3.1.4 无菌溶液配置 |
3.1.5 试验数据与分析方法 |
3.2 MN离子对FZB42芽孢杆菌、X23芽孢杆菌和011芽孢杆菌的影响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 NACL和KH_2PO_4复合无机盐诱导芽孢生成试验 |
3.3.1 试验方法方法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种子萌发率的测定 |
4.1 试验材料及器材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验数据与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新型生物型种衣剂性状分析 |
5.1 试验材料及器材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器材 |
5.1.3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5.2 纯芽孢液获取方法 |
5.3 成膜剂对生防菌芽孢萌发的影响 |
5.3.1 试验方法 |
5.4 菌液对成膜剂的影响 |
5.4.1 试验方法 |
5.4.2 结果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甘草种衣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1 甘草的概况 |
1.2 甘草的植物学特征 |
1.3 甘草中化学成分研究 |
1.4 甘草药理作用的研究 |
1.5 甘草种子处理方法 |
1.6 甘草的栽培技术 |
1.7 甘草病虫害 |
1.8 甘草的采收与加工 |
1.9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抑制甘草立枯病的农药的筛选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小结 |
第二章 甘草种衣剂的研制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甘草种衣剂的包衣效果研究 |
3.1 甘草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
3.2 甘草种衣剂对甘草的包衣效果研究 |
第四章 甘草种衣剂对甘草形态指标的影响 |
4.1 主要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甘草种衣剂对甘草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
5.1 主要试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甘草种衣剂对一年生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
6.1 主要试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利用井冈霉素发酵废渣制备悬浮种衣剂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井冈霉素发酵废渣 |
1.1.1 井冈霉素发酵废渣的产生 |
1.1.2 井冈霉素发酵废渣的处理现状 |
1.2 悬浮种衣剂 |
1.2.1 悬浮种衣剂的发展简史 |
1.2.2 悬浮种衣剂的分类 |
1.2.3 悬浮种衣剂的性能特点 |
1.2.5 悬浮种衣剂的作用及其包衣方法 |
1.2.6 悬浮种衣剂的缺点 |
1.2.7 悬浮种衣剂的应用 |
1.3 载体 |
1.3.1 载体的定义和功能 |
1.3.2 载体的种类和性能 |
1.3.3 载体在制剂中的应用 |
1.4 论文设计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之处 |
1.4.4 本项研究的创新路线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生物 |
2.1.2 供试药剂 |
2.1.3 供试助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井冈霉素发酵废渣的净化处理和表征 |
2.3.1 井冈霉素发酵废渣的处理 |
2.3.2 井冈霉素发酵废渣的表征 |
2.4 悬浮种衣剂制备 |
2.4.1 原药的纯化 |
2.4.2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
2.4.3 成膜剂的筛选 |
2.4.4 悬浮种衣剂的制备 |
2.5 悬浮种衣剂的性质表征 |
2.5.1 悬浮种衣剂的悬浮率测定 |
2.5.2 悬浮种衣剂的粘度测定 |
2.5.3 悬浮种衣剂的 pH 值测定 |
2.5.4 悬浮种衣剂的 zeta 电势测定 |
2.5.5 悬浮种衣剂的粒径测定 |
2.5.6 悬浮种衣剂的流变学性质测定 |
2.5.7 悬浮种衣剂的沉降体积比测定 |
2.5.8 悬浮种衣剂的再分散性测定 |
2.5.9 悬浮种衣剂的包衣脱落率测定 |
2.5.10 悬浮种衣剂的包衣均匀度测定 |
2.5.11 悬浮种衣剂的成膜性分析 |
2.5.12 悬浮种衣剂低温稳定性分析 |
2.5.13 悬浮种衣剂热贮稳定性分析 |
2.6 悬浮种衣剂的生物活性测定 |
2.6.1 悬浮种衣剂的包衣方法 |
2.6.2 悬浮种衣剂包衣小麦和玉米的发芽试验 |
2.6.3 悬浮种衣剂对赤霉菌和小斑病菌的抑制试验 |
2.6.4 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
第3章 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分析 |
3.1 发酵废渣的形貌分析 |
3.2 发酵废渣的化学组成分析 |
3.3 发酵废渣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4章 悬浮种衣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4.1 悬浮种衣剂配方的筛选 |
4.1.1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
4.1.2 成膜剂的筛选 |
4.1.3 悬浮种衣剂其他助剂的筛选 |
4.2 悬浮种衣剂的悬浮性能 |
4.3 悬浮种衣剂的 zeta 电势和粒径 |
4.4 悬浮种衣剂的粘度及其变化 |
4.5 悬浮种衣剂的 pH |
4.6 悬浮种衣剂的再分散性 |
4.7 悬浮种衣剂的流变性 |
4.8 悬浮种衣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
第5章 药效分析 |
5.1 悬浮种衣剂的小麦和玉米发芽效果 |
5.2 悬浮种衣剂的抑菌效果 |
5.3 悬浮种衣剂的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8)低温干旱胁迫对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提高其抗寒抗旱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次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低温胁迫对种子发芽和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1.1 低温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1.2 低温胁迫对幼苗生物膜的影响 |
1.3 低温胁迫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低温胁迫对幼苗呼吸作用的影响 |
1.5 低温胁迫对幼苗内源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1.6 低温胁迫对幼苗可溶性糖的影响 |
2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和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的影响 |
2.3 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水气交换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2.4 干旱胁迫对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2.5 干旱胁迫对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
2.6 干旱胁迫对幼苗渗透调节的影响 |
3 低温胁迫对植物超微结构的影响 |
3.1 细胞核的变化 |
3.2 线粒体的变化 |
3.3 其他细胞器的变化 |
4 干旱胁迫对植物超微结构的影响 |
4.1 干旱胁迫下细胞壁和细胞膜超微结构变化 |
4.2 干旱胁迫下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 |
4.2.1 叶绿体 |
4.2.2 线粒体 |
4.3 其他结构 |
5 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5.1 种子包衣技术的分类 |
5.1.1 种子丸化技术 |
5.1.2 种子包膜技术 |
5.2 种子包衣的效果 |
5.3 种子包衣新技术 |
5.3.1 超细粉体种衣剂包衣 |
5.3.2 双重包衣技术 |
5.3.3 凝胶包衣技术 |
5.3.4 低温包衣技术 |
5.3.5 磁粉包衣技术 |
6 温敏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研究进展 |
6.1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温敏特性及原理 |
6.2 PNIPAm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
7 高吸水性树脂研究进展 |
第二章 20个烟草品种低温胁迫下发芽和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及耐寒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低温发芽试验 |
1.2.2 幼苗低温生长试验 |
1.2.3 烟草品种耐寒性评价指标的计算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胁迫下不同烟草种子发芽特性的变化 |
2.2 低温胁迫下不同烟草幼苗素质的变化 |
2.3 低温胁迫下不同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 |
2.4 不同耐寒性烟草品种的聚类分析 |
2.5 烟草品种耐寒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20个烟草品种干旱胁迫下发芽和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及耐早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干旱胁迫下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试验 |
1.2.2 烟草品种耐旱性评价指标的计算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种子发芽特性的变化 |
2.2 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幼苗素质的变化 |
2.3 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2.4 不同耐旱性烟草品种的聚类分析 |
2.5 烟草品种耐旱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干旱和低温胁迫下烟草苗期生理和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条件 |
1.2.2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生理特性测定 |
1.2.3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烟草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
2.2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H_2O_2和O_2~-含量的变化 |
2.3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浸种处理和低温胁迫发芽 |
1.2.2 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1.2.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浸种对低温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不同药剂浸种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1 低温胁迫下不同药剂浸种烟草幼苗素质的变化 |
3 讨论 |
第六章 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干早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浸种处理和干旱胁迫发芽 |
1.2.2 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1.2.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不同药剂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1 干旱胁迫下不同药剂浸种烟草幼苗素质的变化 |
2.2.2 干旱胁迫下不同药剂浸种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3 讨论 |
第七章 一种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烟草抗寒型丸化种子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PNIPAm-co-BMA共聚物制备 |
1.2.2 PNIPAm-co-BMA的LCST测定 |
1.2.3 PNIPAm-co-BMA扫描电镜观察 |
1.2.4 PNIPAm-co-BMA红外光谱分析 |
1.2.5 变温条件下水杨酸从PNIPAm-co-BMA凝胶中的释放速率测定 |
1.2.6 种衣剂制备 |
1.2.7 丸化种子制备 |
1.2.8 低温胁迫下不同丸化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试验 |
1.2.9 低温胁迫下不同丸化种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NIPAm-co-BMA共聚物制备 |
2.2 PNIPAm-co-BMA扫描电镜观察 |
2.3 PNIPAm-co-BMA红外光谱分析 |
2.4 变温条件下PNIPAm-co-BMA对水杨酸的释放速率调控 |
2.5 不同丸化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6 不同丸化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第八章 一种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在烟草抗旱型丸化种子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PAMPS高吸水树脂的合成 |
1.2.2 PAMPS高吸水树脂性能测定 |
1.2.3 种衣剂制备 |
1.2.4 丸化种子制备 |
1.2.5 干旱胁迫下烟草丸化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试验 |
1.2.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AMPS扫描电镜观察 |
2.2 PAMPS红外光谱分析 |
2.3 PAMPS吸液性能、保水性能和样品降解率 |
2.4 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丸化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和专利 |
(9)生物质木材的离子液体液化及其产物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材液化的方法 |
1.2.1 苯酚法 |
1.2.2 多羟基醇法 |
1.2.3 改性木材的液化 |
1.3 木材液化产物的应用 |
1.3.1 酚醛树脂化 |
1.3.2 聚氨酯化 |
1.3.3 制备碳纤维 |
1.4 木材液化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前景 |
1.4.1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4.2 研究前景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
第二章 木材的原料特性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木材主要成分 |
2.3.2 木材主成分的液化特性 |
2.3.3 杉木材与杉木树皮液化特性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2.4.1 木材主要成分 |
2.4.2 木材主成分的液化特性 |
2.4.3 杉木材与杉木树皮液化特性比较 |
第三章 离子液体液化木材方法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离子液体结构表征 |
3.3.2 反应温度对木材液化的影响 |
3.3.3 反应时间对木材液化的影响 |
3.3.4 液比对木材液化的影响 |
3.3.5 金属卤化物配比对木材液化的影响 |
3.3.6 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 |
3.3.7 离子液体对木材剩余物的混合液化 |
3.4 本章小结 |
3.4.1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
3.4.2 离子液体液化反应影响因素 |
3.4.3 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 |
3.4.4 离子液体对木材剩余物的混合液化 |
3.4.5 离子液体液化木材方法的建立 |
第四章 烯丙基离子液体对木材的高效液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烯丙基离子液体结构表征 |
4.3.2 烯丙基离子液体液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4.3.3 烯丙基离子液体与苯酚液化性能比较 |
4.3.4 烯丙基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 |
4.4 本章小结 |
4.4.1 烯丙基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
4.4.2 烯丙基离子液体液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4.4.3 烯丙基离子液体与苯酚液化性能比较 |
4.4.4 烯丙基离子液体的循环使用 |
第五章 离子液体结构与木材液化性能的关系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离子液体的酸性与催化性能 |
5.3.2 离子液体液化木材的机理 |
5.3.3 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结构对木材液化性能的影响 |
5.3.4 离子液体种类对木材液化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5.4.1 离子液体的酸性与催化性能 |
5.4.2 离子液体液化木材的机理 |
5.4.3 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结构对木材液化性能的影响 |
5.4.4 离子液体种类对木材液化性能的影响 |
第六章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制备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原料与试剂 |
6.2.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合成路线 |
6.3.2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合成的影响因素 |
6.3.3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制备工艺 |
6.4 本章小结 |
6.4.1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合成路线 |
6.4.2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合成的影响因素 |
6.4.3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制备工艺 |
第七章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悬浮性能 |
7.1 前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原料与试剂 |
7.2.2 试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表面活性 |
7.3.2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助膨胀性 |
7.3.3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配伍性 |
7.3.4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高温悬浮性 |
7.3.5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粘度变化 |
7.4 本章小结 |
7.4.1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表面活性 |
7.4.2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助膨胀性 |
7.4.3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配伍性 |
7.4.4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高温悬浮性 |
7.4.5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粘度变化 |
第八章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在种衣剂中的初步应用 |
8.1 前言 |
8.2 实验部分 |
8.2.1 原料与试剂 |
8.2.2 试验方法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悬浮种衣剂的配方 |
8.3.2 悬浮种衣剂的制备工艺 |
8.3.3 悬浮种衣剂的包衣质量 |
8.4 本章小结 |
8.4.1 悬浮种衣剂的配方 |
8.4.2 悬浮种衣剂的制备工艺 |
8.4.3 悬浮种衣剂的包衣质量 |
8.4.4 包衣种子的发芽试验 |
第九章 结论 |
9.1 木材的原料特性 |
9.2 离子液体液化木材方法的建立 |
9.3 烯丙基离子液体对木材的高效液化 |
9.4 离子液体结构与木材液化性能的关系 |
9.5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制备 |
9.6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的悬浮性能 |
9.7 木材液化物悬浮剂在种衣剂中的初步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大豆生物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大豆根腐病简介 |
1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 |
1.1 病原菌种类 |
1.2 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1.3 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
2 大豆根腐病的症状 |
3 大豆根腐病侵染循环及发病因素 |
3.1 侵染循环 |
3.2 影响发病的因素 |
4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
4.1 抗病耐病品种的选育 |
4.2 农业栽培措施 |
4.3 化学防治 |
4.4 生物防治 |
第二章 种衣剂研究进展 |
1 种衣剂的组成 |
1.1 种衣剂主要的活性成分 |
1.2 种衣剂主要的非活性成分 |
2 种衣剂的分类 |
2.1 按应用范围分类 |
2.2 按剂型分类 |
2.3 按功能分类 |
3 种衣剂发展概况 |
3.1 国外种衣剂的发展 |
3.2 国内种衣剂的发展 |
4 生物种衣剂概述 |
4.1 生物种衣剂的研究开发概况 |
4.2 芽孢杆菌在生物种衣剂中的应用 |
4.3 生物种衣剂的优点与不足 |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大豆生物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和质粒 |
1.2 供试大豆品种 |
1.3 培养基 |
1.4 试剂 |
1.5 试验仪器 |
1.6 枯草芽孢杆菌69菌株的转化 |
1.7 生物种衣剂助剂的筛选 |
1.8 生物种衣剂的制备以及各项指标的测定 |
1.9 种衣剂防病促生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枯草芽孢杆菌转化 |
2.2 生物种衣剂助剂的筛选 |
2.3 生物种衣剂各项指标的测定 |
2.4 种衣剂对大豆的防病促生试验 |
3 讨论 |
第二章 西藏地区分离的芽孢杆菌生物种衣剂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大豆品种 |
1.3 培养基 |
1.4 试剂 |
1.5 试验仪器 |
1.6 尖孢镰刀菌拮抗菌株的筛选 |
1.7 生物种衣剂的制备 |
1.8 室内沙培实验 |
1.9 温室盆栽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尖孢镰刀菌拮抗菌株的筛选 |
2.2 室内沙培实验 |
2.3 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的温室防病促生实验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血液高分子成膜剂性能表征及在种衣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种子包衣用耐水成膜剂ZY904的应用效果评价[D]. 谭海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纳米技术在种子生产、加工与处理中的应用[J]. 刘家丰,倪洪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7)
- [3]水稻种衣剂成膜助剂的研究进展[J]. 齐麟,王昱翔,王宁,段一鸣,张盈,肖璐璐,王娅,李晓刚. 种子, 2017(06)
- [4]基于Baillus subtilis SL-13的微胶囊悬浮种衣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凃亮.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5]新型生物种衣剂的研究[D]. 王易.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6]甘草种衣剂的研究[D]. 张浩.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7]利用井冈霉素发酵废渣制备悬浮种衣剂的研究及其应用[D]. 王虎.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8]低温干旱胁迫对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提高其抗寒抗旱性的研究[D]. 崔华威. 浙江大学, 2012(12)
- [9]生物质木材的离子液体液化及其产物的应用研究[D]. 谢红璐.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5)
- [10]大豆生物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D]. 朱文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