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深施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

化肥深施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

一、化肥深施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大忠,张丽娟,史飞,宫贺喜[1](2021)在《阜阳市化肥使用现状及减量措施探讨》文中指出通过对阜阳市化肥使用现状的分析,探讨了阜阳市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现状,明确了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导向和技术路径,以期为促进全市化肥减量增效、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黄炎忠,罗小锋[2](2020)在《化肥减量替代:农户的策略选择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基于湖北省试点县372份果菜茶种植户样本数据,运用加权频数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讨农户化肥减量替代技术策略选择偏好优先序及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在蔬菜、柑橘和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化肥投入量较大,目前化肥减量替代比例依次达到21.54%、22.93%和20.90%,低于农户的平均减量替代意愿比例28.11%;农户化肥减量替代的策略选择偏好优先序依次为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肥、深施技术、种—养模式、水肥一体化,其中有机肥替代和测土配方肥的采纳意愿达92.78%和83.42%;影响农户不同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采纳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进一步影响农户化肥减量替代程度的因素主要有户主年龄、农业劳动力、经济效益认知、技术采纳成本、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完善的市场环境是进一步实现我国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目标的关键。

颜斐[3](2019)在《不同番茄生育期沼液调控对其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番茄产量,探究生育期沼液调控的响应规律。本文以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沼液穴孔灌溉技术,将番茄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4个生育期(苗期、开花结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设置3个沼液浓度(11.1%、14.3%、20%),研究不同浓度沼液在不同生育期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水分利用效率(WUE)、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对根区土壤氮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本研究中,在番茄苗期和开花结果期分别施用14.3%和20%浓度沼液更有利于番茄株高、茎粗的生长。番茄叶面积对不同生育期施用沼液的响应显着(P<0.05),苗期施用14.3%浓度沼液对番茄叶面积影响最大,开花结果期番茄叶面积以20%浓度沼液处理最佳,11.1%和14.3%浓度沼液处理番茄叶面积交替变化。番茄营养生长期沼液处理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随着沼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叶绿素(a/b)随沼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番茄营养生长的推进,较高浓度沼液处理番茄植株的叶绿素值要优于较低浓度的沼液处理。(2)番茄苗期施用沼液不宜过量,14.3%沼液即可满足番茄的生长,番茄植株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从开花结果期开始增加,沼液浓度与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正相关;番茄苗期、开花结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分别施用14.3%、20%和20%沼液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最为显着(P<0.05),果实成熟期的沼液施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究。(3)苗期果实膨大期沼液调控对产量影响最为显着(P<0.05),T9处理(20%沼液)与化肥处理的产量效益最为接近;水分利用效率随番茄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值。番茄可溶性糖、糖酸比和硬度以果实膨大期施用沼液最优,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以开花结果期施用沼液最优,可滴定酸以果实膨大期施用沼液处理最低,说明不同品质指标在不同生育期施用沼液产生的效应不同。(4)基于TOPSIS法的生育期沼液调控综合指标评价值确定的各处理排序,结果表明苗期沼液处理以T2贴近度最高,开花结果期沼液处理以T6贴近度最高,果实膨大期沼液处理以T9贴近度最高,果实成熟期沼液处理以T12贴近度最高,说明苗期、开花结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最佳沼液浓度分别为14.3%、20%、20%、20%。(5)番茄苗期对土壤养分的吸收量最小,土壤中全氮、全磷残余量最大;番茄开花结果期各沼液处理在060 cm土层内土壤全氮、全磷平均含量随着浓度的增加随之增加;番茄果实膨大期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增加,土壤中全氮、全磷残余量下降,较原土值相近,甚至较低;番茄果实成熟期沼液调控下土壤全氮、全磷残余量较原土值低。

刘思源[4](2019)在《基于DNDC模型的稻田作物施肥生命周期评价与施肥方案模拟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稻田作物的生产对于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我国大部分稻田生产区过于片面地追求高产、不适当的施肥管理,导致了稻田作物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在产量攀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在农业部化肥零增长行动背景下,寻找一种既能够保证作物产量,同时又能减少环境排放的科学施肥方案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稻田作物为研究对象,对稻-稻、油-稻两种典型种植模式下的稻田施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价,采用DNDC模型测算了稻田作物环境排放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稻田作物施肥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分别测算了不同稻田作物、不同轮作体系下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排放情况;最后通过对施肥量进行梯度情景模拟确定了一种既能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又能降低环境污染的施肥方案。结论如下:1、按照播种面积来看,鄂州市油菜、早稻、中稻、晚稻单季施肥量分别为252.15 kg/hm2、266.93 kg/hm2、293.03 kg/hm2、315.53kg/hm2,均超过了生态县建设化肥施用负荷标准250 kg/hm2,且除油菜的总化肥污染环境风险级别多为安全之外,早稻、中稻、晚稻的总化肥污染环境风险级别大多处于低度风险状态,表明鄂州市存在一定程度的过量施肥现象。2、稻田作物环境排放方面,油菜CH4排放量显着区别于水稻,平均值为-1.21 kg/hm2,属于碳汇,而水稻CH4排放量均在60 kg/hm2以上;油菜N2O排放量平均值1.78kg/hm2,高于水稻平均排放量1.43 kg/hm2;油菜NH3排放量平均值38.38 kg/hm2,低于水稻NH3排放量57.11 kg/hm2;油菜、水稻氮流失量均超过1OkgN/hm2。3、生产1t油菜籽粒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高于生产1t水稻籽粒,生产1hm2油-稻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小于生产1hm2稻-稻。稻田作物施肥环境影响最大的类型为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其中富营养化贡献占比超过80%,而对富营养化贡献最大的是NO3-流失及NH3挥发,表明降低综合环境影响指数的关键是减少NH3挥发以及NO3-流失。4、对鄂州市稻田作物进行施肥量梯度模拟后,得出了“产量平衡施肥点”、“施肥量阈值”两种施肥方案,前者能保证鄂州市稻田作物产量在2010~2030年间达到最大,但环境排放最为严重;后者能保证作物产量在2010~2030年间维持2007~2009年平均水平而施肥量相对基准值有所降低,环境排放最少,可以作为区域推荐施肥方案。在推荐施肥方案基础上对施肥管理措施进行优化,其中化肥深施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减少氮损失;有机肥配施化肥也能够通过代替一部分化肥从而降低化肥的氮流失。

胡梦甜[5](2018)在《设施芹菜种植污染防治整装技术模式优选与综合效益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污染逐步得到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07年,重点流域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氮磷排放总量的59.73%和27.83%,种植业污染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巢湖流域作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突出的区域之一,流域内蔬菜种植面积大,2016年蔬菜种植面积约为2×102平方公里,蔬菜为大水大肥作物,比一般的粮食作物施肥水平高40%-60%,因而氮磷流失风险较大。目前学术界在种植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关于种植污染防治单项技术优化研究,后期评估氮磷流失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指标变化比较不同技术间差异,对于种植污染防治技术的整装优化及其环境、经济、产品品质效益的综合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在综述了全国不同作物耕作、灌溉、施肥、施药、覆膜、松土剂环节,综合考虑作物增产率、技术研究总量和技术预期热度三个因数,对单个环节上的技术进行排序;并结合实验地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宜技术进行实验整装验证评估。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巢湖流域面积大,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和地形复杂等特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SPSS对土地利用结构、地形、种植结构、气候、产业结构五个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因素进行相似性分析,研究了巢湖流域与实验地庐江县之间的相似性,结果认为两地在面源污染形成因素上具有相似性,因而在庐江县开展的芹菜整装技术优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应用于巢湖流域。2)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综合考虑作物增产率、技术研究总量和技术预期热度三个因素,得作物耕作、灌溉、施肥、施药、覆膜、填闲、松土剂单个环节上最优的技术分别是免耕耕作、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塑料地膜、人工松土促根剂。由于庐江县单位面积肥料施用量和地膜使用量随时间不断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因而庐江县适宜技术为配施肥、液态地膜、松土促根剂。3)构建了整装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两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产品品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指标,其中产品品质指标权重最大,经济效益指标权重最小。产品品质的二级指标分别是产品合格率、产品平均营养值、商品品质,其中产品合格率指标权重最大,商品品质指标最小。经济效益的二级指标分别是投入资金量、技术难易程度和产量指标,其中产量和投入资金量同等重要,技术难易程度相对较低。环境效益的二级指标分别是氮磷钾肥利用效率、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shannon指数。其中设施蔬菜产品合格率指标权重最大,微生物熵指标权重最小。4)实验研究了8种模式,分别是减量施肥模式、减量施肥+松土促根剂模式、减量施肥+生物基膜模式、减量施肥+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模式、有机无机混施模式、有机无机混施+松土促根剂模式、有机无机混施+生物基膜模式、有机无机混施+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模式,实验结果显示芹菜种植松土促根剂适宜施用量为14.44-16.00 kg/hm2,松土促根剂施用模式能提高芹菜氮肥利用效率7.87%-10.07%,磷肥利用效率提高5.83%-13.59%,钾肥利用效率提高11.75%-13.59%;生物基膜施用模式能提高芹菜氮肥利用效率6.07%-9.99%,磷肥利用效率提高5.40%-12.78%,钾肥利用效率提高11.48%-11.68%,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混合施用模式能提高氮磷钾利用效率分别是12.11%-14.91%、7.43%-16.66%、12.29%-16.70%。5)应用构建的指标体系评价8种综合效益结果显示:综合效益评估结果认为经济效益最优模式为减量施肥+松土促根剂模式,产品品质效益最优模式为减量施肥模式,环境效益最优模式为有机无机混施+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模式,综合效益最佳模式为有机无机混施+松土促根剂+生物基膜模式。

张丹[6](2017)在《中国粮食作物碳足迹及减排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增产缓慢、成本高、污染大的三重压力,迫切需要实现农业转型。如何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需要从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本研究构建了我国粮食作物碳足迹核算模型并量化了各个主产区的碳足迹,分析了生产技术、社会经济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而筛选了不同主产区协同实现减排和节本的低碳技术。1.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即LCA)的粮食生产碳足迹核算模型,模型包括农田上游环节即投入品(化肥、农药、机械和农膜等)的生产加工环节、农田种植环节(包括耕作、播种、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的碳排放以及农田土壤固碳,并结合我国粮食作物主产区11个省的3240个农户样本,量化了我国主产区三大粮食生产的碳足迹。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是净排放的体系,其中玉米排放量为4052 kg ce/ha(0.48kg ce/kg)(ce:CO2 eqivalent)、小麦5455kg ce/ha(0.75kg ce/kg)、水稻11881kg ce/ha(1.60 kg ce/kg)。2.我国粮食生产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有氮肥施用(8%-49%)、秸秆焚烧(0%-70%)、机械耗能(6%-40%)、灌溉耗能(0%-44%)、稻田甲烷(15%-73%),这些驱动因子反映出农田管理粗犷成为现阶段碳排放高的主导因素;粮食生产的碳排放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种植方式共同造成,例如南方稻田气温高造成的甲烷高排放,以及西北地区高氮肥投入、东北等地区的秸秆焚烧等。3.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同成本收益方法以及计量模型,分析了种植区域调整和农户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目前的发展趋势不能完全促进经济收益(净利润)和环境影响(净排放)的协同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我国种植布局的调整尚未完全实现经济、环境的协同,例如玉米向东北转移有利于经济效益(现金利润和净利润)的增加,碳排放增加较小,向西北转移虽然增加了现金利润,但是净利润降低且碳排放大幅增加;小麦向中部地区的集中是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双季稻区由"水水轮作"转变为"水旱轮作"有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但是水稻向东北地区的转移不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的老龄化、兼业化、规模化经营对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影响也不一致,例如种植规模的扩大极显着的增加了玉米的碳排放。4.低碳技术是我国实现低碳农业的必经之路,通过建立低碳技术成本核算方法和边际减排成本曲线(Marginal Abatement Cost Curves,MACCs),综合评价了我国不同主产区低碳技术的减排效果和减排成本。研究发现:(1)全国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应用低碳技术后的减排总量高达49.62 Tgce,共计增加成本139.40亿元。不同技术的转型成本不同,其中氮肥优化和免耕是节本的减排技术,共计减排5.49 Tgce,节约成本47.62亿元;秸秆还田和间歇灌溉是增本的减排技术,共计减排26.23 Tgce,增加成本417.77亿元。(2)低碳技术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有较大的区域差异,需要利用MACCs的方法筛选区域经济性低碳技术,发现玉米大部分主产区的经济性低碳技术都是氮肥优化技术,但华北平原夏玉米和西北旱区夏玉米是氮肥优化和(少)免耕,而东北地区春玉米是(少)免耕技术;小麦主产区中经济性低碳技术为氮肥优化技术,但双季稻区冬小麦是(少)免耕技术;水稻主产区中经济性低碳技术主要是氮肥优化技术,但东北一季稻区是氮肥优化和间歇灌溉技术。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已有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核算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阐明了构建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核算模型的必要性;量化了我国不同主产区粮食生产碳足迹的构成和区域差异,建立了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核算指标体系,分析了导致我国碳排放高的经济因素,筛选了不同主产区的经济性低碳技术,对于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未来应该加强不同环节技术间交互对排放因子的影响研究,以及优化低碳技术,建立健全低碳技术补贴机制,建立粮食作物碳交易市场。

周建英[7](2006)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蔬菜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造成蔬菜产品中农药残留、硝酸盐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大量积累,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推广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在蔬菜生产中意义极大。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指导菜农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正确使用肥料,这对避免失识、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障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萍[8](2005)在《三原县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栽培历史,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并有着80%的农业人口。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业化社会的加强严重的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作为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蔬菜产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蔬菜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它直接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又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广大农村人民奔小康的重要的支柱产业。设施蔬菜的出现在给蔬菜产业增添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影响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施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世界上发达国家以及中国设施蔬菜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影响设施蔬菜生产的一系列因素和我国设施蔬菜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通过对三原县设施蔬菜生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生产中存在着基地不完善、农药使用超标、肥料施用不平衡、栽培制度不合理及销售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病虫害严重、土壤酸化、盐碱化等环境条件的劣变,以及产品有害元素的超标现象,对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结合发达国家及地区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按照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的方法,及国家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针对三原县设施蔬菜生产中的问题,提出了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的总体目标,并从宏观调控、设施基地建设、栽培制度调节、土壤环境的改善、肥料和农药的合理使用、销售以及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运用等几方面,阐明了实现无公害绿色蔬菜的保障体系和生产、销售的可行性措施,保证三原县的设施蔬菜产业能够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郭文龙[9](2005)在《蔬菜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与施肥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2002~2004 年我们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樊尧村和泾干镇瓦王村开展了蔬菜日光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与施肥问题的研究。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综合有关文献资料,借鉴了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生产相关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 (1)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磷钾养分富集明显,且随棚龄延长而程度加重;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偏低,硝态氮含量较高,二者随棚龄变化无一定规律。(2)土壤环境特征垂直变化:土壤盐分表聚和“酸化”现象较为明显。0~20cm土层平均全盐为3.2g/kg,20~40cm土层平均也达2.8g/kg,40~60cm和60~80cm 土层在2.0g/kg左右;耕层土壤pH 值比对照下降0.61,60~80cm 土层比对照下降了0.27;耕层硝态氮含量平均高达63.3mg/kg,是对照的5.5 倍。硝态氮深层下移趋势明显,可达80cm 以下,仅60~80cm 土层的平均含量为27.3mg/kg;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仅为16.0g/kg。随棚龄延长盐渍化和“酸化”程度加重,硝酸盐下迁损失加剧。(3)施肥问题:有机肥用量少且种类单一;施肥水平差异大,过量或偏施肥料;肥料结构不合理,养分失衡;方法落后,微肥、叶面肥施用少;社会化服务程度低。(4)限制温室蔬菜生长的土壤障碍因子是:养分失衡、盐渍化、连作等。(5)土壤环境障碍修复措施有:科学施肥、控制化肥用量,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以水洗盐、生物排盐、工程排盐、地面覆盖抑盐;轮作、休闲、土壤消毒、选种耐连作或抗病虫品种、无土栽培等。(6)温室土壤培肥和管理对策:应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多元素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提倡施用环境友好肥料。加大有机肥投入总量,限制化肥用量,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养分,推广应用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普及CO2 施肥技术,科学灌排,轮作倒茬等。(7)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体系应以平衡施肥为中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走精准施肥的道路。

葛天安,童颖国,叶梅蓉[10](2004)在《化肥农药面源污染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文中提出宁海县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同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一样的问题,过去大量滥施化肥、农药已是造成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我县在全国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县建设过程中,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我们农林部门的一项工作重点。在2000年始,我们共对全县十九个乡镇进行化肥、农药使用及污染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得出了我县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的实际数据,为我县全面根治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从而在此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县全面根治化肥、农药面源污染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促进我县的生态建设。

二、化肥深施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肥深施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阜阳市化肥使用现状及减量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阜阳市化肥使用现状
    1.1 2005—2019年阜阳市化肥总用量变化情况
    1.2 2005—2019年阜阳市施肥结构变化情况
    1.3 2015—2019年阜阳市化肥使用总量和强度变化情况
2 阜阳市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现状
    2.1 阜阳市化肥减量工作面临的形势
    2.2 影响化肥用量及使用强度的因素
3 阜阳市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措施
    3.1 明确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导向
    3.2 探索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路径
    3.3 推动化肥减量增效的工作开展

(2)化肥减量替代:农户的策略选择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户化肥减量替代策略的调研数据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1.加权频数法
        2.Heckman两阶段模型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二、农户的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选择
    (一)农户的化肥投入与减量替代现状
    (二)农户的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选择偏好
三、农户化肥减量替代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农户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
        1.农户特征对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采纳的影响
        2.农户认知对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采纳的影响
        3.市场环境对农户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采纳的影响
        4.政策环境对农户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采纳的影响
    (二)农户化肥减量替代程度的影响因素
    (三)稳定性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3)不同番茄生育期沼液调控对其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1.3.2 沼液对作物和土壤环境的研究
        1.3.3 沼液浓度对作物及土壤的影响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基本物理特性的测定
        2.4.2 气象环境数据
        2.4.3 番茄生理指标的测定
        2.4.4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2.4.5 果实产量的测定
        2.4.6 数据处理
第3章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番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3.2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3.3 番茄叶面积变化规律
    3.4 沼液调控对番茄营养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 番茄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规律
        3.5.1 番茄苗期的干物质量变化
        3.5.2 番茄开花结果期的干物质量变化
        3.5.3 番茄果实膨大期的干物质量变化
        3.5.4 番茄果实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变化
    3.6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4.1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4.2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4.3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综合评价模型
        4.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2 Topsis方法排序
    4.5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土壤氮磷及水分的影响
    5.1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5.2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5.3 沼液生育期调控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DNDC模型的稻田作物施肥生命周期评价与施肥方案模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化肥生产与施用的环境影响研究
        1.2.2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
        1.2.3 DNDC模型研究进展
        1.2.4 农田施肥方案优化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区域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概况
    2.5 数据来源
第三章 稻田作物施肥状况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价
    3.1 稻田作物施肥状况与空间分布
    3.2 稻田作物化肥污染环境风险评价
        3.2.1 研究方法
        3.2.2 稻田作物化肥污染环境评价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DNDC模型测算稻田作物环境排放
    4.1 点位验证
        4.1.1 产量验证
        4.1.2 气体排放验证
    4.2 区域模拟数据库构建
        4.2.1 土壤数据库
        4.2.2 气象与作物数据库
        4.2.3 农田管理数据库
    4.3 区域模拟结果
        4.3.1 作物产量模拟结果
        4.3.2 气体排放模拟结果
        4.3.3 氮流失模拟结果
    4.4 DNDC模型敏感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稻田作物施肥的生命周期评价
    5.1 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构建
        5.1.1 目标定义与范围界定
        5.1.2 清单分析
        5.1.3 环境影响评价
    5.2 不同作物施肥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2.1 清单分析结果
        5.2.2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5.3 不同轮作体系施肥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
        5.3.1 清单分析结果
        5.3.2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稻田作物施肥方案模拟优化
    6.1 施肥量不确定性研究
        6.1.1 研究方法
        6.1.2 施肥量不确定性研究
    6.2 施肥方案情景模拟优化与环境影响预测
    6.3 施肥管理措施优化
        6.3.1 施肥深度对于作物产量和环境排放的影响
        6.3.2 有机肥对于作物产量和环境排放的影响
    6.4 化肥面源污染风险管控与政策保障体系
        6.4.1 实行养分分区管理,转变传统施肥方式
        6.4.2 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健全项目推广及保障机制
        6.4.3 优化化肥生产能源结构与效率管理
        6.4.4 加快化肥面源污染监控预警体系建立
        6.4.5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宣传与技术培训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可能的创新点
    7.4 不足
参考文献

(5)设施芹菜种植污染防治整装技术模式优选与综合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点流域水体水质状况
        1.1.2 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3 巢湖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问题
    1.2 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作方式
        1.2.2 灌溉管理
        1.2.3 施肥管理
        1.2.4 农药施用
        1.2.5 填闲作物
        1.2.6 地膜覆盖技术
        1.2.7 土壤改良剂
        1.2.8 巢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1.2.9 种植业污染防治技术效益评估指标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小结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1.1 遥感数据收集与处理
        2.1.2 指标体系构建
        2.1.3 实验设计
        2.1.4 样品测定
        2.1.5 数据处理
    2.2 技术路线
    2.3 小结
第3章 巢湖流域种植业污染防治整装技术模式优选
    3.1 单项技术适宜性分析
        3.1.1 作物种植环节单项技术粗排序
        3.1.2 实验地芹菜种植单项技术适宜性分析
    3.2 整装技术模式
        3.2.1 整装技术设计
        3.2.2 整装技术模式的流域适宜性分析
    3.3 整装技术模式与传统技术模式比较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整装技术对芹菜种植土壤和生产性状的影响
    4.1 单项技术优化试验指标分析
        4.1.1 不同量松土促根剂对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4.1.2 不同量松土促根剂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2 整装技术模式指标分析
        4.2.1 不同模式对地下5cm土壤温度的影响
        4.2.2 不同模式对地下10cm土壤温度的影响
        4.2.3 不同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2.4 不同模式对芹菜产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设施蔬菜种植污染防治整装技术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1 设施蔬菜种植污染防治整装技术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 设施蔬菜种植污染防治整装技术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2.2 评价指标权重取值的确定
        5.2.3 层次总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5.3 小结
第6章 芹菜种植污染防治整装技术模式综合效益分析
    6.1 不同整装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估
    6.2 不同整装技术模式的产品品质评估
    6.3 不同整装技术模式的环境效益评估
    6.4 不同整装技术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估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粮食作物碳足迹及减排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碳足迹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
        1.2.2 粮食生产的碳足迹及其构成
        1.2.3 农业减排技术路径
        1.2.4 减排措施经济分析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模型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构建粮食生产碳足迹理论模型
    2.4 建立碳足迹模型参数库
        2.4.1 化肥施用N_2O排放系数
        2.4.2 有机肥施用N_2O排放系数
        2.4.3 稻田CH_4排放系数
        2.4.4 土壤SOC固定系数
        2.4.5 秸秆焚烧排放系数
        2.4.6 投入品上游生产运输排放系数
    2.5 中国粮食生产分区
    2.6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粮食作物碳足迹的构成及空间变异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作物分区的方法
        3.2.2 农户调研
        3.2.3 碳足迹核算
    3.3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方式空间变异
    3.4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碳足迹构成
    3.5 不同主产区碳足迹构成差异
        3.5.1 玉米不同主产区的碳足迹变异
        3.5.2 小麦不同主产区的碳足迹变异
        3.5.3 水稻不同主产区的碳足迹变异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经济环境效应协同性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农户调研
        4.2.2 粮食生产经济、环境综合评价
        4.2.3 农户特征对碳足迹和经济效益影响的定量化模型
    4.3 结果
        4.3.1 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收益构成及区域差异
        4.3.2 不同主产区粮食生产经济收益与碳排放协同性分析
        4.3.3 主要生产环节对经济效益与碳排放的贡献分析
        4.3.4 区域布局转变对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的影响
        4.3.5 经营主体转变对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的贡献
    4.4 讨论
        4.4.1 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成本和利润
        4.4.2 如何在不同粮食作物主产区提高环境和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五章 几种低碳技术应用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农户低碳技术采用判别标准
        5.2.2 减排成本分析
    5.3 结果
        5.3.1 农户低碳技术采用情况
        5.3.2 主产区减排成本构成及差异
        5.3.3 区域低碳技术筛选
        5.3.4 我国三大主粮应用低碳技术减排潜力和成本支出
    5.4 讨论
        5.4.1 低碳技术减排成本
        5.4.2 未来我国低碳技术优化潜力不确定性
    5.5 小结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主要结论
    6.1 综合讨论
        6.1.1 我国与国外粮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构成差异及区域优化建议
        6.1.2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和影响机理
        6.1.3 我国粮食生产低碳技术推广战略
    6.2 主要结论
    6.3 研究特色与创新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7)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肥料种类
    1.1 有机肥料
    1.2 无机肥料
    1.3 腐殖酸类肥料
    1.4 微生物肥料
    1.5 叶面肥料
    1.6 其他肥料
2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
3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
    3.1 以有机肥为主,多施有机肥
    3.2 合理施用氮肥
        3.2.1 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2.2 施用缓效氮肥。
        3.2.3 使用氮素增效剂。
        3.2.4 采用化肥深施技术。
    3.3 施用辅助微生物肥
    3.4 看菜看天施肥
4 无公害蔬菜生产施肥技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根据蔬菜种类和栽培条件灵活施肥
    4.2 人粪尿及厩肥要充分发酵腐熟
    4.3 配施生物氮肥,增施磷、钾肥
    4.4 化肥要早施、深施

(8)三原县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设施蔬菜生产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1.1.1 含义
        1.1.2 设施农业的特点
        1.1.3 影响因素
    1.2 国际上发达国家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1.2.1 现状
        1.2.2 国外设施蔬菜发展趋势
    1.3 中国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3.1 生产现状
        1.3.2 发展趋势
        1.3.3 存在的问题
    1.4 设施无公害蔬菜生产是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4.1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含义及保障体系
        1.4.2 蔬菜产业在我国农业中的地位
        1.4.3 蔬菜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1.4.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估方法
        1.4.5 中国蔬菜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章 三原县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 三原县设施蔬菜生产的现状调查
    3.1 三原县设施蔬菜生产自然条件与发展现状
        3.1.1 自然条件
        3.1.2 发展现状
    3.2 设施蔬菜栽培制度现状调查
    3.3 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3.3.1 生产基地情况的调查
        3.3.2 设施蔬菜生产土壤环境的调查
        3.3.3 施肥现状调查
        3.3.4 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
        3.3.5 其它环境因素的调查
    3.4 三原县蔬菜市场调查
        3.4.1 品种少,价格不稳定
        3.4.2 信息不灵,市场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发展战略
    4.1 总目标与规划
        4.1.1 总目标
        4.1.2 目标规划
    4.2宏观调控措施
        4.2.1 政府扶持,统一协调发展
        4.2.2 完善设施基地建设
        4.2.3 建立完善的生产监督管理系统,严把关口
    4.3 三原县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战略
        4.3.1 调整栽培种类和品种
        4.3.2 建立合理的栽培制度
        4.3.3 加强土壤环境的调节
        4.3.4 合理施肥
        4.3.5 合理使用农药
    4.4 农业新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合理化应用
        4.4.1 利用生态、生物防治相结合及物理防治技术,控制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
        4.4.2 “数字农业”引入到设施蔬菜生产中,做为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4.3 高新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运用是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5 营销战略
        4.5.1 加强信息服务,以需求定生产,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
        4.5.2 创优质品牌,树立三原蔬菜形象
        4.5.3 发挥农协组织(或农办职能的转换)的作用,实现设施蔬菜的社会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蔬菜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与施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外无公害蔬菜发展与施肥技术研究概况
        1.1.1 国外无公害农业发展状况
        1.1.2 国外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研究概况
    1.2 我国无公害蔬菜发展及施肥技术研究状况
        1.2.1 我国蔬菜污染的形势
        1.2.2 我国无公害蔬菜施肥概况
        1.2.3 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及无公害蔬菜施肥问题研究进展
        1.2.4 目前温室蔬菜施肥误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供试温室及设计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内容
        2.3.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利用年限蔬菜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
        3.1.1 土壤pH
        3.1.2 土壤盐分
        3.1.3 土壤有机质与全氮量
        3.1.4 碱解氮
        3.1.5 速效磷
        3.1.6 速效钾
    3.2 不同利用年限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垂直变化
        3.2.1 土壤pH 值与采样深度的关系
        3.2.2 土壤全盐量与采样深度的关系
        3.2.3 土壤硝态氮与采样深度的关系
        3.2.4 有机质含量与土壤pH 值、全盐、土壤硝态氮的关系
        3.2.5 土壤pH 值、有机质、全盐、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棚龄的关系
    3.3 蔬菜温室土壤环境主要障碍因子分析
        3.3.1 土壤养分比例失调问题
        3.3.2 土壤盐渍化问题
        3.3.3 土壤酸化问题
        3.3.4 连作危害
    3.4 温室蔬菜施肥种类、方式和用量
        3.4.1 肥料种类
        3.4.2 施肥方式
        3.4.3 施肥量
    3.5 温室蔬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有机肥用量少而品种单一
        3.5.2 盲目施肥,针对性不强,水平差异极大
        3.5.3 过量施用化肥,环境恶化
        3.5.4 肥料结构不合理,养分比例失衡
        3.5.5 施肥方法落后,肥料利用率低
        3.5.6 轻视或缺乏依据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3.5.7 忽视根外追肥
        3.5.8 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第四章 讨论
    4.1 无公害蔬菜呼唤合理施肥
        4.1.1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原则和要求
        4.1.2 允许使用的肥料类型和种类
    4.2 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施肥建议
        4.2.1 建立符合无公害蔬菜标准的示范基地
        4.2.2 广辟肥源,适当增加有机肥用量,优化肥料结构
        4.2.3 提高认识,科学用肥
        4.2.4 加强农化服务,逐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2.5 积极研发、应用新型肥料
        4.2.6 逐步推广CO_2 施肥技术
    4.3 蔬菜温室主要土壤障碍修复技术
        4.3.1 土壤盐渍化的防除
        4.3.2 连作障碍的消除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化肥深施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阜阳市化肥使用现状及减量措施探讨[J]. 沈大忠,张丽娟,史飞,宫贺喜.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8)
  • [2]化肥减量替代:农户的策略选择及影响因素[J]. 黄炎忠,罗小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不同番茄生育期沼液调控对其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颜斐.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4]基于DNDC模型的稻田作物施肥生命周期评价与施肥方案模拟优化研究[D]. 刘思源. 浙江大学, 2019(08)
  • [5]设施芹菜种植污染防治整装技术模式优选与综合效益评估[D]. 胡梦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8(11)
  • [6]中国粮食作物碳足迹及减排对策分析[D]. 张丹.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7)
  • [7]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J]. 周建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06(11)
  • [8]三原县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9]蔬菜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与施肥问题的研究[D]. 郭文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10]化肥农药面源污染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A]. 葛天安,童颖国,叶梅蓉. 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标签:;  ;  ;  ;  ;  

化肥深施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