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课堂·智力开发(之一) 孩子获得智慧的教育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窦学博[1](2021)在《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幼儿的阅读敏感期,更是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的阅读活动至关重要。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目前,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传统的家园共育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家园共育活动己经成为幼儿园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因此笔者利用微信平台帮助并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专业的教育,同时开展一系列提升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家园共育活动。本研究主要有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内容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明确了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微信平台的家园共育活动对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分别是幼儿阅读能力、家园共育活动和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协同教育理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通过调查研究确定问题,主要为第三章。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此调查为鞍山市M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的现状调查,本研究主要采用对园长的面对面访谈以及对大班幼儿家长进行线上问卷的方式开展现状调查,从幼儿园方面和家长方面两个角度分别了解当前家园共育活动的现状及家长与幼儿的现实需求,以此确定用微信平台支持家园共育活动的可行性,并进行活动准备。第三部分是相关资源准备与设计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主要为第四章。笔者搭建了适合家园共育活动的微信公众平台,并进行了相关资源的准备,如编辑器的选用和推送资源的选择等;设计了活动效果的评价量表和调查问卷,如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评价标准量表和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同时设计了初步的活动方案。第四部分是通过三轮行动研究进行活动实践与评价,相关内容在第五章。笔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M幼儿园对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方案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幼儿园实习教师的身份开展了“让幼儿开始爱上读书”、“让幼儿可以学会读书”、“帮助幼儿养成读书习惯”为主题的三次家园共育活动。并在活动后对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程度与家长参与活动的满意度调查为依据进行效果分析与评价。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通过实践与反思,得出研究结论。总结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为未来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方向。研究发现幼儿在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实践后,其阅读能力从情感态度、知识经验和能力技巧三个维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班级微信群中的线上学习资源能够更便捷、更高效的为家长提供所需教育方法的相关资源,是家长满意度较高的在线学习平台;家长们通过对微信平台上的资源进行学习,掌握了很多所需的教育方法与相关知识,但是对幼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还是依赖于其自身的参与程度。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有:建设家园共育活动的微信平台;幼儿园与家庭同步开展相应主题的阅读活动;创设适宜有效的阅读环境;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班级中开展图书分享和故事展示活动。
刘宗琴[2](2021)在《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受教育权更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但特殊儿童因自身障碍在沟通与交往、生活与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这不仅影响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而且限制了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随班就读作为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措施,从早期的探索到发展为教育政策,从普通学校拒绝特殊儿童到提出“全覆盖、零拒绝”的入学要求,现今更是逐渐探索引入社会工作力量帮扶特殊学生等多方联动策略。可见,随班就读不单需要特殊学生处于普校环境,也要通过各种辅助手段保证这一措施高效落实。在当前随班就读“入学难”“融合难”的现实问题下,为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建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本文依托社会支持理论开展研究,运用参与式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研究随班就读情况,分析其社会支持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政策发展状况不同,特殊儿童群体庞大,不同省市都开展了颇具在地化色彩的探索。本研究借助在家长支援中心实习实训的经历进行实地调研,以合肥市CY机构的孤独症儿童及其相关支持者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采用改编的调查问卷和自编的访谈提纲,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普遍存在社会支持缺乏,他们的入学就读缺乏政策支持、社区生活缺乏包容接纳、学校教育缺乏专业支持、家庭缺乏情感支持,社会关系较为封闭等。综合来看,针对这些挑战,有必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创建社区融合文化,引入社工参与随班就读,加强普校师资的建设,注重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支持。通过社会工作介入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建设,建构多维协同机制,有助于加强政策取向、支持体系的多维性,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和社工专业素养的多维支持,从而完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促进社会接纳与教育改善。
孙新莹[3](2021)在《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介绍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相关的概念、服务对象以及开展儿童绘本阅读推广的理论依据,指出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积极推进开展面向儿童的阅读推广活动的社会机构,对保障儿童权利和儿童各方面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将河南省内的地级市部分公共图书馆作为样本对象,来代替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方面的整体现状,对河南省内所有地级市部分公共图书馆的绘本基本情况及绘本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以此来把握儿童绘本阅读推广的真实情况。再次,通过在河南省内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反馈出社会上公众对儿童绘本,及对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活动的态度、对公共图书馆在相应方面的期待等方面的内容,基于此分析出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儿童绘本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结合调查河南省内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活动的现状及问卷调查,基于图书馆理论和儿童发展、心理等方面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活动。
闫佳伟[4](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肖圆圆[5](2021)在《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对无陪护病房肠造口新生儿及主要照顾者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基于以家庭为中心(Family-centered Care,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方案对无陪护病房肠造口新生儿术后转归及主要照顾者的影响,旨在为无陪护病房肠造口患儿的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基于文献分析法,整合国内外过渡病房及延续性护理的干预方案,从护理管理层面分析,结合病房环境、患儿家属意愿制定出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初步方案。然后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确定最终的方案。2.采取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4月1日-9月30日某三甲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110例肠造口新生儿及其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然后以4月1日-6月30日入院的55例患儿及其主要照顾者作为对照组,7月1日-9月30日入院的55例患儿及其主要照顾者作为干预组,实验过程中两组各有2例退出研究。干预组实施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方案,即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利用家庭式过渡病房支持主要照顾者参与患儿护理,进行技能培训,出院后利用微信实施健康教育和随访。对照组实施住院常规护理,出院后利用电话实施健康教育和随访。比较两组患儿的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焦虑状况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差异,以及两组患儿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再入院率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造口病因、造口方式、造口部位、医疗费用来源等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与患儿关系等信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干预组入过渡病房前一天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能力得分(107.58±10.14分)与出院前一天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能力得分(134.21±9.32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个月复诊时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能力得分(158.28±6.26分)高于对照组(139.53±1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较出院前一天均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两组患儿三个月后复诊时主要照顾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较出院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出院时和三个月复诊时主要照顾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干预组患儿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5.09%)显着低于对照组患儿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组患儿再入院率(7.55%)较对照组(24.53%)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儿三个月复诊时主要照顾者对护理满意度得分较出院时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出院时和三个月复诊时主要照顾者对护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陪护病房对肠造口新生儿实施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方案,能降低患儿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因肠造口并发症引起的再入院率,提高肠造口新生儿的主要照顾者居家照护能力,减轻主要照顾者焦虑情绪。同时增进医护人员与家属的沟通,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提高患儿主要照顾者对护理满意度。
张景景[6](2021)在《南昌市Z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灿灿[7](2021)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小学低年级处于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可塑性强,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基于此,开展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具有深远的实质性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课外阅读的态度、课外阅读的内容、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的家校指导和课外阅读的环境五个维度进行问卷设置。笔者对大连市X区4所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所调查的问题分别对12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和9名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改善当前阅读状况的教育建议。研究中围绕“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根据课外阅读的影响因素确定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维度。研究重点包括四部分。第一,通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并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课外阅读兴趣不足,动机功利;课外阅读内容选择片面,来源单一;课外阅读习惯不良,方法缺失;课外阅读指导不够,评价欠缺;课外阅读环境欠佳,课程低效。第二,进行样本分析,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与学生自身、家长、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因素相关。第三,笔者提出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教育建议: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树立科学阅读观念;规划课外阅读内容,拓宽课外阅读渠道;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建立课外阅读评价体系,完善阅读监督机制;注重阅读熏陶,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杨喆[8](2020)在《家政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的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家庭是联结个体与社会的纽带,它不仅承担着人口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基本职能,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治理职能,家庭治理始终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大学是个体能力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主体,他们所具备的家庭治理能力深刻影响着自己的家庭生活,还关乎下一代的发展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重视并提升大学生的家庭治理能力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在三元交互理论和人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以家政素质教育为实践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家庭治理能力。首先,在围绕回答何谓家政素质教育、家庭治理、家庭治理能力等一系列“是什么”问题后,从颜之推、曾国藩、傅雷三大家庭治理典范中剖析国内优良的治家之道,解答现代家庭治理及家政素质教育内容的要义所在:要重视家庭教育、人格发展,养成良好习惯,维护家庭关系等;然后,再从当前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现状、大学生身份和身心发展特殊性、家政素质教育作用来回答“为什么”问题,即家政素质教育为什么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家庭治理能力,结合湖南女子学院的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证家政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提升的实然性。研究结果表明,家政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从根本上来讲,家政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家庭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家政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可有效融入家庭治理能力的各要素之中,促使大学生形成认知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优化大学生的家庭认知和家庭行为并帮助提升他们的家庭治理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最后阐述的是家政素质教育“如何做”问题,高校要结合治家之道和学生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家政素质教育并不断完善其实践路径,着重从观念、内容、形式、师资、理论研究五方面出发,构建具有内生动力的家政素质教育体系,保障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许大文,胡萍,陆艳芳,郑昀[9](2020)在《公共图书馆乡村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实证研究——以“阅动全家 书香嘉兴”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阅动全家书香嘉兴"阅读推广项目为研究背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嘉兴市学龄前儿童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目前乡村学龄前儿童阅读存在的普遍问题与不足,阐述嘉兴市图书馆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中的创新举措,并就公共图书馆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曹倩[10](2020)在《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面临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恶意攀比、破坏社会秩序等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我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加强学生品格教育的迫切性日益提升。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品格教育的最佳阵地。然而,当前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介绍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缺乏开展本土的品格课程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尝试通过个案研究探寻小学阶段品格课程研制的一般模式和策略,以此发挥品格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围绕“如何进行品格课程研制”这一研究问题,研究将品格课程研制过程划分为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制定实施路径和设计课程评价这四个阶段,以F小学为工具性个案,主要采用访谈法、实物收集法,共收集51份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与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索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即目标维度、内容、实施路径、评价机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未来小学品格课程研制提供方向。研究发现,F小学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品格课程研制模式,具体包括:从基本内容、特征、作用、地位五个维度来理解品格教育理念;从“面向自我、面向面向他人、社会”三个层面观照品格课程目标;以“构建专业化课程、创设学校文化、打造家校合作平台”作为主要实施路径,其中课程的整合与活动化建设是突出亮点;以评价表为载体,评价的主体和形式多元化。而在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参与者三个方面。品格课程的研制需要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合力,在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学校文化起到统领作用。因此,我们为做好小学品格课程研制工作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一是“塑魂”,凝聚学校文化,立足核心育人理念,研制有“灵魂”的品格课程体系;二是“反省”,梳理学生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确保品格课程研制的连续性。
二、家长课堂·智力开发(之一) 孩子获得智慧的教育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长课堂·智力开发(之一) 孩子获得智慧的教育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四、研究综述 |
(一)关于家园共育活动与幼儿阅读能力的研究 |
(二)关于微信与信息技术在家园共育活动的研究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幼儿阅读能力 |
(二)家园共育活动 |
(三)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协同教育理论 |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三章 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 |
一、M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
二、家园共育活动的需求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平台资源准备与活动设计 |
一、微信平台的搭建与相关资源准备 |
(一)微信平台的搭建与设计 |
(二)相关资源准备 |
二、平台与活动设计原则 |
(一)教育性原则 |
(二)指向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激发兴趣原则 |
(五)简单性原则 |
(六)适宜性原则 |
(七)直观性原则 |
(八)多样性原则 |
三、活动效果评价设计 |
(一)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评价标准量表的设计 |
(二)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评价标准量表信效度分析 |
(三)家园共育活动家长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设计 |
(四)家园共育活动家长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四、初步活动方案设计 |
第五章 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提升幼儿阅读能力的实践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与问题修正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与问题修正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总结与反思 |
四、活动效果分析 |
(一)活动数据分析 |
(二)活动效果总结 |
五、修正后完善的活动方案框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致谢 |
(2)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支持特殊教育的需要 |
1.1.2 推进特殊教育均衡且平等发展的需要 |
1.1.3 合肥市随班就读急需社会支持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1.2.1 特殊儿童与孤独症儿童 |
1.2.2 随班就读群体 |
1.2.3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教育 |
1.3.2 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
1.3.3 相关评述小结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现状 |
2.1 合肥市随班就读概况 |
2.1.1 主要学生分类 |
2.1.2 随班就读普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比较分析 |
2.2 随班就读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 |
2.2.1 不断增加的教学需求 |
2.2.2 正在提升的教育质量 |
2.2.3 逐步完善中的支持体系 |
2.3 随班就读教育面临的困境 |
2.3.1 地区发展不平衡 |
2.3.2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
2.3.3 缺乏专业教师 |
2.4 小结 |
第3章 折翼:随班就读的社会支持性挑战——以CY孤独症儿童为例 |
3.1 访谈者基本信息 |
3.2 政府支持 |
3.2.1 政策演变的逻辑 |
3.2.2 政策制定执行缺乏地方自主性 |
3.2.3 财政支持存在差距 |
3.2.4 政府残疾工作者职责不清 |
3.3 社区支持 |
3.3.1 社区支持与安置 |
3.3.2 社区大众对孤独症的了解不充分 |
3.3.3 社区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流动不畅 |
3.3.4 社区工作者人文关怀机制不健全 |
3.4 学校支持 |
3.4.1 随班就读入学难 |
3.4.2 普校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不高 |
3.4.3 学校提供融合教育不足 |
3.4.4 普通学生和家长接纳度不够 |
3.5 家庭支持 |
3.5.1 家长的接纳度不够 |
3.5.2 家庭的情感支持不足 |
3.6 小结 |
第4章 振翼:多元主体介入的路径 |
4.1 加强社会政策支持 |
4.1.1 发挥地方积极性 |
4.1.2 完善相关政策 |
4.1.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4.1.4 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素养 |
4.2 创建社区融合文化 |
4.2.1 宣传融合文化 |
4.2.2 畅通政策信息输送渠道 |
4.2.3 明晰职责,加强人文关怀 |
4.2.4 发展社区残疾人社会工作 |
4.3 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支持 |
4.3.1 学校社会工作支持 |
4.3.2 家庭社会工作支持 |
4.3.3 加强社工课程的针对性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建构多维协同机制 |
5.1 加强政策取向的多维性 |
5.2 加强支持体系的多维性 |
5.3 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体系 |
5.4 提高专业素养的多维支持 |
5.5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融合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问卷(教师) |
致谢 |
(3)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现状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共图书馆 |
二、绘本 |
三、阅读推广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节 绘本阅读服务的对象及意义 |
一、绘本阅读服务的对象 |
二、绘本阅读服务的意义 |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服务现状调研 |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关于绘本的基本情况调研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内容及调研方式 |
三、调研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绘本阅读推广活动的情况调研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内容及调研方式 |
三、调研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关于儿童绘本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及发放 |
三、儿童绘本阅读情况的问卷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服务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绘本基础差距较大 |
一、绘本资源建设不均衡 |
二、绘本阅读活动组织不均衡 |
三、图书馆配套建设存在差距 |
第二节 儿童绘本阅读推广长期规划性不强 |
一、品牌建设意识不足 |
二、活动缺乏新意,读者黏性不强 |
三、活动宣传效果较差 |
四、缺少双向反馈环节 |
第三节 儿童绘本阅读推广面不完整 |
一、分级阅读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
二、缺少面向婴幼儿的绘本阅读推广活动 |
三、缺少面向家长的阅读指导活动 |
第五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服务策略 |
第一节 加强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内外部环境建设 |
一、丰富绘本馆藏、加快剔旧更新频率 |
二、打造良好的馆内阅读环境 |
三、加强儿童阅读馆员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完善公共图书馆绘本阅读理念及制度建设 |
一、提高对儿童绘本的重视程度 |
二、加强绘本阅读推广活动品牌性建设 |
三、运用理论移植法,增强读者黏性 |
四、改进和创新宣传方式 |
五、建设有效的双向反馈机制 |
第三节 强化儿童本位下的绘本阅读推广服务 |
一、增设选书环节 |
二、参与活动策划 |
三、提高活动参与度 |
第四节 扩展绘本阅读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 |
一、重视分级阅读、早期阅读 |
二、重视亲子绘本活动的开展 |
三、开展家长阅读指导活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对无陪护病房肠造口新生儿及主要照顾者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儿科的研究现状 |
1.3.2 过渡病房的研究现状 |
1.3.3 延续性护理的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 |
1.4.1 肠造口术 |
1.4.2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 |
1.4.3 延续性护理 |
1.4.4 主要照护者 |
1.4.5 照护能力 |
1.5 研究理论依据 |
1.5.1 知-信-行的理论模式 |
1.5.2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理念 |
1.6 研究假设 |
第2章 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方案的制定 |
2.1 文献查阅法 |
2.1.1 结构化研究问题-基于PIPOST原则 |
2.1.2 确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1.3 确定中英文检索词 |
2.1.4 文献检索结果 |
2.1.5 结合文献查询结果制定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初步方案 |
2.2 专家小组讨论法 |
2.2.1 专家标准 |
2.3 研究结果 |
2.3.1 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方案 |
2.3.2 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方案流程图 |
第3章 研究方案实施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标准 |
3.1.5 样本量确定 |
3.1.6 最终样本量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组方法 |
3.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3.2 肠造口家庭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量表 |
3.3.3 焦虑自评量表 |
3.3.4 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
3.4 观察指标 |
3.4.1 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能力情况 |
3.4.2 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情况 |
3.4.3 两组患儿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
3.4.4 两组患儿再入院率 |
3.4.5 患儿主要照顾者对护理满意度 |
3.5 资料收集 |
3.6 医学伦理原则 |
3.6.1 遵从自主的原则 |
3.6.2 遵从保密的原则 |
3.7 质量控制 |
3.7.1 分组阶段 |
3.7.2 干预阶段 |
3.7.3 资料收集阶段 |
3.7.4 数据处理阶段 |
3.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患儿基本资料 |
4.2 主要照顾者基本资料 |
4.3 两组患儿家庭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情况 |
4.4 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情况 |
4.5 两组患儿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 |
4.6 两组患儿因造口并发症引起的再入院情况 |
4.7 两组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患儿及其照顾者一般资料分析 |
5.2 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对肠造口新生儿家庭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的影响 |
5.3 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对肠造口新生儿家庭主要照顾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5.4 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对新生儿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因造口并发症引起的再入院率的影响 |
5.5 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肠造口新生儿主要照顾者对护理满意度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7.1 研究的创新点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儿童肠造口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时代进步的要求 |
2.教育发展的需要 |
3.实际工作中的思考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 |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论研究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1.小学低年级 |
2.阅读 |
3.课外阅读 |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因素 |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调查法 |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
1.课外阅读的态度 |
2.课外阅读的内容 |
3.课外阅读的习惯 |
4.课外阅读的指导 |
5.课外阅读的环境 |
四、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
1.课外阅读兴趣不足,动机功利 |
2.课外阅读内容选择片面,来源单一 |
3.课外阅读习惯不良,方法缺失 |
4.课外阅读指导不够,评价欠缺 |
5.课外阅读环境欠佳,课程低效 |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1.学生因素 |
2.教师因素 |
3.学校因素 |
4.家庭因素 |
5.社会因素 |
五、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教育建议 |
(一)激发阅读兴趣,树立科学阅读观念 |
1.重塑课外阅读动机 |
2.发现课外阅读乐趣 |
3.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
(二)规划阅读内容,拓宽课外阅读渠道 |
1.优选低年级课外阅读内容 |
2.加强学校图书资源利用 |
3.推广良性网络阅读平台 |
(三)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
1.提升教师阅读素养 |
2.开设阅读指导课程 |
3.注重课堂内外联通 |
(四)建立阅读评价体系,增进课外阅读监督机制 |
1.关注阅读评价 |
2.善用阅读评价 |
3.完善阅读监督机制 |
(五)注重阅读熏陶,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
1.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
2.营造良好的学校阅读氛围 |
3.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D 阅读记录表 |
致谢 |
(8)家政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的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础概念界定 |
2.1.1 治理 |
2.1.2 家庭治理 |
2.1.3 家庭治理能力 |
2.1.4 家政教育 |
2.1.5 家政素质教育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三元交互理论 |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家庭治理的典范及其现代价值 |
3.1 国内家庭治理的典范 |
3.1.1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
3.1.2 曾国藩与《曾国藩家书》 |
3.1.3 傅雷与《傅雷家书》 |
3.2 国内治家典范的治理之道 |
3.2.1 崇德勉学的修身之道 |
3.2.2 勤俭忠孝的齐家之道 |
3.2.3 谨慎真诚的处世之道 |
3.3 治家之道现代价值的诠释 |
3.3.1 重视家庭教育,促进人格发展 |
3.3.2 养成良好习惯,优化家庭生活 |
3.3.3 维持和睦关系,铸就美满家庭 |
3.3.4 彰显家国情怀,共筑文明风尚 |
3.4 治家之道对家政素质教育的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家政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提升的实然性 |
4.1 当前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现状分析 |
4.1.1 大学生的家庭认知能力欠佳 |
4.1.2 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弱 |
4.1.3 大学生的家庭沟通协调能力差 |
4.2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
4.2.1 大学生未来身份的特殊性 |
4.2.2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
4.3 家政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提升的价值属性 |
4.4 家政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提升的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家政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的实践路径 |
5.1 转变观念,开展家政素质教育 |
5.2 加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指导 |
5.3 完善教育内容,因时因地开发 |
5.4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形式 |
5.5 坚持专兼结合,发展师资队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公共图书馆乡村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实证研究——以“阅动全家 书香嘉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全国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实践与研究状况 |
1.1 我国学龄前儿童的阅读现状 |
1.2 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服务的开展情况 |
1.3 公共图书馆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研究现状 |
2 嘉兴市本级乡村学龄前儿童阅读状况调查 |
2.1 乡村学龄前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
2.2 学龄前儿童家长有较强的共读和环境创设意识,但缺少科学、有效的引导 |
2.3 家长对学龄前儿童阅读的作用未能全面认识 |
2.4 学龄前儿童家长的阅读指导知识来源比较单一,阅读知识检索、获取能力比较弱 |
2.5 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自控力较差,阅读习惯有待于进一步养成 |
2.6 学龄前儿童家长的阅读指导和培训需求意愿强烈 |
2.7 学龄前儿童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缺乏好的阅读方式、选书难和孩子阅读专注力不足等问题 |
3 嘉兴市图书馆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举措 |
3.1 牵头成立公益性阅读推广社工组织、组建队伍,构建阅读推广人才保障体系 |
3.1.1 采取内部孵化+专家培训的方式,培育专业阅读推广社工组织 |
3.1.2 采用专业化、立体式方式,打造阅读推广人培训模式 |
3.2 打造“三三三”课堂服务设计模式,构建全方位阅读指导体系 |
3.2.1 好宝贝课堂 |
3.2.2 好家长课堂 |
3.2.3 领读者课堂 |
3.3 搭建线上阅读推广人志愿者平台,畅通阅读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渠道 |
3.4 优质阅读资源和新媒体推广手段相融合,打造立体式阅读营销模式 |
4 嘉兴市图书馆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成效分析 |
4.1 服务数据引人注目 |
4.2 播撒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的种子 |
4.3 重塑乡村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服务的“第三空间” |
4.4 社会反响强烈 |
5 总结与展望 |
5.1 高质量的阅读推广人队伍需要专业人才和兼职阅读推广人的共同推动 |
5.2 “三三三课堂”课程向精准化服务推进 |
5.3 阅读推广人志愿者线上平台趋向规范化运行 |
5.4 推动政府主导的乡村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体系构建 |
(10)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追溯:理解品格教育 |
1.1.2 政策引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
1.1.3 社会呼吁:品格教育联盟的“成都经验” |
1.1.4 现实之忧: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的攀升 |
1.2 研究目的 |
1.3 关键概念 |
1.3.1 品格 |
1.3.2 品格教育 |
1.3.3 品格课程 |
1.3.4 课程研制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品格课程目的的研究 |
2.2 关于品格课程内容的研究 |
2.3 关于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的研究 |
2.3.1 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2.3.2 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
2.3.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研究 |
2.4 关于品格课程评价策略的研究 |
2.4.1 评价原则和依据研究 |
2.4.2 评价策略与方式研究 |
2.5 已有研究的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的选择 |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3.1 个案的描述与选取 |
3.3.2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
3.3.3 资料的整理与编码 |
3.4 研究的质量评价 |
3.5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
4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 |
4.1 F小学品格课程理念框架的构建 |
4.1.1 F小学品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
4.1.2 F小学品格教育的主要特征 |
4.1.3 F小学品格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
4.1.4 F小学品格教育的定位 |
4.2 F小学品格课程目标的确定 |
4.2.1 .品格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
4.2.2 品格课程目标的观照维度 |
4.3 F小学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4.3.1 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
4.3.2 品格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排列 |
4.4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决策 |
4.4.1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的决策 |
4.4.2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 |
4.4.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的选择 |
4.5 F小学品格课程评价的制定 |
4.5.1 品格课程评价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
4.5.2 品格课程评价的主要载体:评价表 |
4.5.3 品格课程评价的具体方式 |
5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
5.1.1 课程文本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1.2 课程实施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1.3 课程研制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
5.2 品格课程研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课程文本的参照与选择:品格课程研制的基础 |
5.2.2 社会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风向标 |
5.2.3 家庭教育:品格课程研制的助推器 |
5.2.4 学校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营养液 |
5.2.5 教师课程能力:品格课程研制的舵手 |
5.2.6 学生成长:品格课程研制的旨归 |
6 结论与启示 |
6.1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基本样式 |
6.2 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启示与建议 |
6.2.1 启示:塑魂——基于核心理念规划品格课程 |
6.2.2 建议:反省——梳理学生经验,把握课程连续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请函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
附录4 调研日记(节选) |
附录5 课程文本资料(节选)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家长课堂·智力开发(之一) 孩子获得智慧的教育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活动促进大班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研究[D]. 窦学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翼动之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合肥市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现象研究[D]. 刘宗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公共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服务研究[D]. 孙新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FCC过渡病房与延续性护理管理对无陪护病房肠造口新生儿及主要照顾者的干预研究[D]. 肖圆圆. 南昌大学, 2021(01)
- [6]南昌市Z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张景景.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7]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D]. 李灿灿.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家政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家庭治理能力的实践路径[D]. 杨喆.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9]公共图书馆乡村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实证研究——以“阅动全家 书香嘉兴”为例[J]. 许大文,胡萍,陆艳芳,郑昀. 图书馆杂志, 2020(06)
- [10]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D]. 曹倩.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家园共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