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廖武华,黄楚,陈云开,林碧[1](2021)在《吻合口包埋方法对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手术采用不同吻合口包埋方法预防胸内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9月胸外科68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患者食管-管状胃机械吻合后行改良套入包埋吻合,管状胃上提套住吻合口使呈套叠状,环式浆肌层包埋缝合;对照组34例,患者食管-管状胃机械吻合后浆肌层多点式加强缝合。比较观察两组术中吻合时间,统计两组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改良套入包埋吻合操作时间(30.14±2.52)min,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1.910,P <0.05)。试验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0,P <0.05)。试验组术后2例轻度吻合口狭窄,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 <0.05)。结论食管贲门癌手术中食管-管状胃机械吻合后吻合口行环式套入包埋,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吻合口瘘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蒋璐剑[2](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毕泗允[3](2019)在《围手术期标准化流程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标准化流程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29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1年2月至2015年7月实施围手术期标准化"三时三点"流程前的108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患者作为非标准化流程组,将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实施围手术期标准化"三时三点"流程后的121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患者作为标准化流程组,比较2011年2月至2015年7月实施围手术期标准化"三时三点"流程前及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实施后的吻合口瘘和胸胃瘘发生率。结果非标准化流程组术后吻合口瘘患者7例,胸胃瘘患者2例,标准化流程组术后吻合口瘘患者2例,无胸胃瘘患者;标准化流程组的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发生率低于非标准化流程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标准化"三时三点"流程可有效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发生。
袁金旭,洪菊,南琼[4](2019)在《循证护理在贲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贲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6例贲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时间、生活质量以及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情绪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疲劳、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失眠、腹泻、便秘、食欲衰减、经济困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饮食、用药、运动以及复查的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缩短贲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吴淑敏[5](2019)在《敞开与半敞开引流处理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研究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采用颈部切口完全敞开引流与半敞开引流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至2017年07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颈部胃-食管吻合术的4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53例患者中出现颈部吻合口瘘,将患者根据切口敞开情况分为A、B两组,A组29例患者行颈部切口半敞开引流术,B组24例患者行颈部切口完全敞开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瘘口愈合时间、治疗费用、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前的体质量指数(BMI)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结果410例患者行食管癌根治术颈部胃-食管吻合术后53例出现颈部吻合口瘘,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2.9%,53例患者的颈部瘘口经保守治疗均愈合。术前A组与B组的BMI分别为(23.87±1.27)kg/m2和(23.34±1.76)kg/m2,术后1个月BMI分别为(23.83±1.15)kg/m2和(23.28±1.61)kg/m2,术前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8.40±3.61)g/l和(38.36±3.07)g/l,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1.03%和33.33%),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8.63%和54.17%),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1月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42.49±3.71)g/L和(38.00±3.71)g/L,住院时间分别为(19.62±2.39)天和(26.71±5.45)天,治疗费用分别为(11.64±2.39)万元和(13.35±2.92)万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的患者,通过半敞开引流处理瘘口时,暴露切口小,切口愈合时间短,治疗费用低,还可快速改善患者营养情况,值得推广。
周庆峰[6](2019)在《食管癌根治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围术期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和减少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查阅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62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分为吻合口瘘组及非吻合口瘘组,对比分析两组间相关因素的差异。通过临床观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选择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肿瘤位置、吻合口位置、术中出血量、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术后N分期、T分期、病理分期、ASA评分、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术前FEVl、FEV1/FVC,术前及术后第一天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值,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本研究中的62例患者,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6例,吻合口瘘发生率为9.7%(6/62),其中颈部吻合口瘘3例,胸内吻合口瘘3例(弓上2例,弓下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24)、术前白蛋白(P=0.000)、手术时间(P=0.002)、术后肺部感染(P=0.009)、术后N分期(P=0.014),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肿瘤位置、手术方式、吻合口位置、病理分期、T分期、ASA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术前FEV1、FEV1/FVC,术前及术后第一天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值,这些因素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P=0.005,0R=0.442)、手术时间(P=0.008,OR=1.017)、术后肺部感染(P=0.014,OR=16.538)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白蛋白、术后肺部感染、手术时间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应加强围术期患者营养支持,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感染,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风险。3.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是吻合口瘘治疗的关键,对于大多数吻合口瘘,通过积极保守治疗,一般都能够愈合。
赵亚楠[7](2019)在《贻贝粘蛋白预防上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贻贝粘蛋白在预防上消化道吻合口瘘治疗中作用的临床观察对上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即将12只雌性新西兰家兔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小肠横行全层切开纵行缝合同时喷洒贻贝粘蛋白,对照组新西兰家兔只全层缝合肠壁切口不喷洒贻贝粘蛋白,分别于术后第1、3、7天,二次手术以小肠缝合切口为中心,距切口边缘5mm取全层小肠壁组织,石蜡包埋,进行HE染色病理切片分析。以12只家兔为例,重复进行3次试验。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诊断为食管癌或者贲门癌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经病理明确诊断后实施常规食管癌或贲门癌手术治疗(Sweet、Ivor-Lewis、McKeown和经腹正中);实验组:实施常规食管癌或贲门癌手术治疗同时于吻合口处喷洒贻贝粘蛋白,观察其术后情况。结果:动物实验模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均无吻合口瘘出现,无死亡家兔,无过敏反应出现;对照组病理:组织结构紊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空洞及坏死组织,成纤维细胞少;实验组病理:组织结构较清晰,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空洞及坏死组织少,组织间隙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填充。106例食管癌或贲门癌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为10例,总发生率为18.8%,实验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为4例,总发生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为14例,总发生率为26.4%,实验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为9例,总发生率为1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为22.72±13.29天,实验组:平均住院日为16.79±11.0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天平均引流量为936.11±590.55ml,对照组:术后3天平均引流量为960.66±576.7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消化道手术于吻合口处喷洒贻贝粘蛋白,未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预防吻合口瘘促进吻合口愈合的治疗方式是安全的,但未明显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可能与样本量过小有关。
陈再利[8](2019)在《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研究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临床资料:回顾2011年1月-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19例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龄5170岁,平均61.7岁。18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腺鳞癌。其中食管胸上段癌3例,食管胸中段癌13例,食管胸下段癌3例。食管胃颈部吻合8例,胸内吻合11例。食管气管瘘发生时间最早术后第7d,最迟术后第93d,中位时间术后第19d。19例病例均行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通畅引流等保守治疗。其中11例采取单纯保守治疗,愈合6例,因感染死亡3例,因营养状况差死亡1例,1例带瘘生存至今已16个月;4例行气管支架置入治疗,2例愈合,余2例分别死于咯血和感染;2例行食管支架置入治疗,1例愈合,1例死于咯血;1例应用钛夹夹闭食管瘘口,未成功后保守治疗愈合;余1例行气管支架联合手术治疗。19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10例瘘口愈合,分别在15d224d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58d。结论:1.气管瘘可能主要发生在胸内,食管瘘主要位于吻合口及残胃。2.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以营养支持为基础,充分引流是关键,控制感染是重中之重,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选择支架治疗及不同方式的手术。3.食管气管瘘死亡患者可死于感染、出血、营养状况差。4.对于胸内吻合及颈部两种吻合方式,食管气管瘘占食管瘘的比例可能没有统计学差异。
徐东[9](2018)在《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108例食管癌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目的:手术中采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是否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吻合方式。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随机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记录并观察及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共入组患者108例,胸上段30例,胸中段50例,胸下段28例,Ⅰ期12例(ESD失败,或手术前胸部增强CT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淋巴结阴性的患者),ⅡA期(T2-3NOM0)50例,ⅡB期(T1-2N1M0)34例,Ⅲ期(T3-4N0-1M0)12例。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截至随访期末(2018年06月),随访患者1-42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共有30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死亡7例,吻合口瘘或管状胃瘘发生例数为10例,均经过保守治疗,在吻合口瘘发生后1周至5周内愈合。吻合口狭窄需要进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患者1例。结论: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均在胸腹腔镜的技术下进行,手术采用腔镜微创方式,管状胃与食管T型侧侧吻合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极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少。将腔镜技术与T型吻合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安全、微创、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采用和推广,促使食管癌手术的优化。第二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目的:采用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的手术方式中,对比分析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右胸内吻合与左颈部吻合不同吻合部位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肿瘤上缘距门齿30cm以内的患者,行颈部吻合;距门齿大于30cm行右胸内吻合。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记录观察患者的一般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无中转开胸及无剖胸探查后关胸病例。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吻合手术8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T型吻合。右胸内吻合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和平均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数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少,但两组总转移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右胸内T型吻合组的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低(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中渗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随访108例(100%),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06月,随访时间跨度为术后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所有I期患者均无化疗,所有Ⅱ、Ⅲ期患者均采用标准的4-6次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随访观察食管癌局部复发率或远处转移率、反流性食管炎、T型吻合口的狭窄、无复发生存率、总死亡及总生存率等指标。两组随访指标中,左颈部吻合组复发或转移率较右胸内组低(P<0.05),故左颈部吻合组无复发生存率较右胸内组高。结论:所有食管癌患者均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吻合采用T型吻合术。上述对比研究验证了 T型吻合无论是右胸内和左颈部都是安全可行的,两组均可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与左颈部吻合相比,右胸内T型吻合在术后吻合口瘘、左右喉返神经损伤等方面并发性更低,返流性食管炎左颈部更低。两组患者的其他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性。食管癌微创手术T型吻合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等特点,值得推广。第三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后管胃食管左颈部行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微创食管癌左颈部吻合手术(微创Meckown食管癌手术)中,统计出采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病例共174例,T型吻合组(82例)和圆形吻合组(92例),分别接受管胃食管左颈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对比分析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乳糜胸、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返流等)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型吻合组与圆形吻合组对比,T型吻合组吻合时间更短,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需处理的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及声音嘶哑等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吻合口返流发生率与圆形端侧吻合比未见明显改善;而T型吻合组的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颈部全机械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相比,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吻合方式。T型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并不高于圆形吻合,具有吻合时间明显缩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等优势,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杨健[10](2018)在《可降解性食管支架治疗食管吻合口瘘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验目的:评价新型生物可降解支架治疗食管吻合口瘘的效果,为治疗食管吻合口瘘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及内容:取20只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食管切开吻合置管造瘘法建立食管吻合口瘘的动物模型,术后1周,食管造影确定食管吻合口瘘形成。将建模成功的兔随机分为三组。A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B组5只,为对照组,置入常规食管支架;C组5只,为实验组,置入可降解食管支架。支架放置后行X-ray造影检查,确定支架位置,以后每周行X-ray检查一次,观察支架覆盖瘘口情况。以支架置入时间为观察期开始,观察期满8周时处死实验兔,解剖观察支架与食管的关系及行HE染色和VB染色,研究瘘口部位组织的形态及结构,比较瘘口部位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实验结果:1.20只兔经上述方法处理,3只死于感染及营养不良,17只实验兔存活达到建模标准。2.所有支架放置成功,术中无实验兔死亡。X-ray观察所有支架均顺利覆盖瘘口,见造影剂顺利通过食管,未有外溢,说明支架置入位置可,完全覆盖瘘口。3.B组兔食管支架在置入后8周内位置可,未有移位,C组可降解支架在支架置入5-8周后有3例降解,移入胃腔,排出体外。4.至移植后第8周,A组5只兔在造模后4-6周死亡,体重下降明显,解剖后见食管瘘口处大量胃内容物,瘘口溃烂;B组2只死亡(1只重度感染,1只拒绝进食致全身衰竭),死亡率2/5;C组1只死亡(1只拒绝进食致全身衰竭),死亡率1/5。A、C两组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死亡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3只完全闭合(闭合率3/5),C组有4只实验动物的吻合口瘘完全闭合(闭合率4/5),两组瘘口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B组兔解剖见支架两端嵌入食管壁,两端增生明显,支架主体与食管壁连接紧密,取出较为困难。C组兔可生存至支架置入后8周,观察期满后,对支架未降解的兔解剖观察,可见支架两端管壁轻微增生,支架可见分解断裂,不完整,部分仍有连接。6.B组瘘口部位的食管壁组织HE染色发现鳞状上皮厚薄不均,排列不齐,局部鳞状上皮缺失,局部鳞状上皮坏死;可见一处增生并突起,增生组织主要由结缔组织和鳞状上皮组织组成,真皮层结缔组织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肌层部分肌纤维溶解萎缩,被结缔组织取代。C组HE染色提示鳞状上皮厚薄较均匀,可见一处增生并突起,增生处外层为厚薄均匀的鳞状上皮,内主要为结缔组织和少量肌纤维;无明显炎症反应。EVG染色提示B组、C组瘘口部位皆可见少量、规则的条索状胶原纤维填充并闭合瘘口。结论:新型生物可降解支架无需二次取出,治疗吻合口瘘效果满意,是治疗食管吻合口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吻合口包埋方法对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吻合时间 |
2.2 吻合口瘘发生率 |
2.3 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 |
3 讨论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3)围手术期标准化流程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4)循证护理在贲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康复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QLQ-C30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
3 讨论 |
(5)敞开与半敞开引流处理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食管癌根治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贻贝粘蛋白预防上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一、动物实验模型 |
材料与方法 |
二、临床实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诊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病例资料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的预防与诊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108例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 |
序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围手术期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 |
序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手术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思考与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可降解性食管支架治疗食管吻合口瘘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兔食管吻合口瘘模型的建立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 |
1.5 讨论 |
第二部分 可降解性支架对兔食管吻合口瘘模型的治疗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 |
2.5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食管术后吻合口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吻合口包埋方法对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廖武华,黄楚,陈云开,林碧. 中国处方药, 2021(08)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围手术期标准化流程预防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胃瘘的效果[J]. 毕泗允.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29)
- [4]循证护理在贲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J]. 袁金旭,洪菊,南琼. 齐鲁护理杂志, 2019(10)
- [5]敞开与半敞开引流处理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疗效分析[D]. 吴淑敏. 郑州大学, 2019(08)
- [6]食管癌根治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D]. 周庆峰.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贻贝粘蛋白预防上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的探讨[D]. 赵亚楠.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D]. 陈再利.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徐东.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可降解性食管支架治疗食管吻合口瘘的动物实验研究[D]. 杨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