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obustoschwagerina在广西隆林的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贺箫,俞银银,贺永忠,冉维宇,陈明华,喻美艺[1](2021)在《贵州兴义及邻区中三叠世安尼期管壳石礁的造礁和附礁生物组成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黔西南兴义地区及邻区中三叠世安尼期台地边缘生物礁发育在上扬子台地西南缘,为大型堡礁。造礁生物主要为暗管管壳石Tubiphytes obscurus,鹿角状管壳石Tubiphytes alcicornis,以及脑型丛状管壳石Plexoramea cerebriformis,占造礁生物总量的90%以上。苔藓虫类Reptonoditrypa cautica,珊瑚类Pinacophyllum spizzensis,奥顿菌Ortonella sp.以及普拉塔拉丁管Ladinella porata等为次要造礁生物。此外,礁灰岩中还见棘皮动物、腹足动物、腕足动物和有孔虫等附礁生物。该生物礁为晚二叠世绝灭事件之后在中三叠世开始重新建立的台地边缘礁复合体。本次研究为中三叠世造礁生物种类的恢复提供了新材料,同时也填补了上扬子台地西南缘安尼期生物礁研究的空白。
李灏轩[2](2021)在《20世纪50年代广西爱国卫生运动钩沉》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广西的卫生事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卫生条件落后、疫病蔓延以及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淡薄的状况需要改变;二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细菌战扩大到广西境内的防疫压力亟需应对。1952年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构建基础性防疫体系,宣传动员群众,发动广西各族人民开展以结合中心工作,大力消灭病媒虫兽与传染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广西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促进了广西工农业的丰产丰收,而且开创了广西城乡卫生的新面貌,加强了民族团结,消减了危害广西各族群众的重大疫病。
林小觉,刘德武,李耀坤,邓铭[3](2021)在《华南地区黄牛品种资源状况与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地区地方黄牛品种资源丰富,可饲料化利用的副产物丰富多样,牛肉消费需求旺盛,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优越条件。但目前受引进品种生长快、产肉率高的影响,华南地区纯种黄牛生存现状堪忧。本文介绍了华南地区主要黄牛品种的特性和生产性能,针对当前华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六点建议,为推动华南地区黄牛资源保存及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艾兰[4](2020)在《广西民族地区背带及其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带是人类发明的育婴和背负工具,并在世界许多地区使用,中国至迟在汉代就有使用,并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清代已有明确使用记载。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背带文化在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流传至今,并最为丰富多彩,这与其作为象征物的独特性以及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以广西各民族背带为例,从历史起源、形制特征、工艺技法、纹样特征、色彩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指出背带的实用价值、工艺价值以及具有的丰富文化、艺术内涵。
莫家远,李月月,路玉洁,史良玉,刘笑笑,陈奎蓉,綦文晶,朱思燃,奉玲丽,梁晶,兰干球[5](2021)在《广西地方猪群体遗传结构、选择信号分析和ROH检测》文中认为为深入挖掘广西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相关基因,用50K芯片对巴马香猪和隆林猪进行了基因分型,并下载了陆川猪、东山猪、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白猪的60K芯片数据,将数据整合后通过多种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选择信号分析和ROH检测,并对相关位点和区域进行了基因定位与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隆林猪近交程度最低但可能已经受西方商业猪种血液入侵,血统不纯;陆川猪近交程度最高,且与东山猪在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上都比较近;去除隆林猪后,共有435个位点受到了选择,以50 kb作为受选择区域共定位到了175个基因,参与了31条信号通路,其中分别有5、9、7、9、1个基因与脂肪、糖尿病或胰岛功能、免疫、繁殖、热应激相关;广西地方猪种共检测到4 491个ROH区域,高频ROH区域主要位于1、4、7、14号染色体,共定位到了48个基因,参与8条信号通路,其中4、3、2个基因分别与免疫、繁殖和肉质相关,4号染色体还存在一个区域被7个品种同时定位,包含的DECR1基因可能与广西地方猪种的独特肉质性状有关。本研究结论为广西地方品种中有DECR1、TNNC1和MTCH2等基因与肉质相关;IL12A、BCL11B和TLR9等基因与免疫功能相关;GNRHR、RBBP4和ALAS1等基因与繁殖性状相关;该结论为广西地方猪种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农棹菲[6](2021)在《“非遗”视野下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歌唱习俗与传承传播》文中研究指明苗族民间歌唱习俗是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族群"历史记忆"与"音乐认同"的一种文化符号象征。广西隆林民歌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偏苗民歌作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地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民间歌唱习俗的形成,是传统原生文化与民间艺术底蕴的完好再现。本文从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民间歌唱习俗和"非遗"保护传承视野出发,对偏苗支系的历史源流、偏苗民歌的文化语境和歌唱习俗等方面予以纵向梳理和共时考证,从而为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歌唱与传播提供一条可行的参考路径,旨在保护和传承广西苗族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展示民族艺术风采,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7](2021)在《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为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百年辉煌历史、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突出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
王聪[8](2021)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旅游利用潜力分析》文中指出
王恬怡,陈泽慧,平婉菁,刘逸宸,刘雅琳,付巧妹[9](2021)在《古基因组揭示1.1万年以来东亚与东南亚交汇处人群的遗传历史》文中指出东亚和东南亚有着悠久的现代人生存和居住的历史,是研究欧亚大陆东部以及大洋洲现代人起源、演化与扩散的关键区域。然而,东亚南方与东南亚地区潮湿炎热、极不利于古DNA保存的气候条件,使得通过古基因组来探究这一区域人群的遗传历史成为巨大的挑战。此前,有关东南亚的古基因组研究表明,东南亚在距今12,000~4000年前生活着一群狩猎采集者——"和平人"(Hòabìnhian),是一支古老的亚洲人群,与东亚现在生活的人群遗传分离较早[1]。
王娟[10](2021)在《华南早二叠世(?)类高精度生物地层学研究及分类学定量评估》文中指出(?)类的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演化性状容易识别,生物地层序列清楚,是二叠纪重要的化石门类。贵州南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完整,具有较为连续的浅水碳酸盐岩相地层,(?)类化石丰富,是研究早二叠世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区。本论文选取了贵州紫云地区扁平剖面进行(?)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共描述20属64种,其中希瓦格(?)科化石十分丰富,兼有史塔夫(?)科,苏伯特(?)科,小泽(?)科和费伯克(?)科分子。其中,Sphaeroschwagerina,Robusto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 和 Schwagerina 十分繁盛,Triticites 和Quasifusulina在下部数量可观,Rugosofusulina除顶部消失外,其他层位均可见,Misellina在顶部富集。同时划分了 7个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Pseudoschwagerina uddeni 带、Robustoschwagerina fluxa-R.kahleri-Sphaeroschwagerina borealis 带、Robustoschwagerina pamirica-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 gigas带、Robustoschwagerina ziyunensis-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 带、Pamirina globosa-P.chinlingensis带、Brevexina compressa-Misellina termieri 带、Misellina claudiae-M.ovalis-Robustoschwagerina longlinensis带。同时,由于在研究过程中,各个学者制定新种的标准不同,有些细微的差别也被定为不同种,在鉴定中极易混淆,数量繁多的种给鉴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甚至一些种自建立伊始便无人引用。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关键性的属种进行重新厘定。本文尝试将搜集到的华南的Pseudoschwagerina和Schwagerina的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将Pseudoschwagerina的48个种归并为31个,并划分了 2个大类9个小类:将Schwagerina的133个种归并为79个,并分成了 12个类别。
二、Robustoschwagerina在广西隆林的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obustoschwagerina在广西隆林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兴义及邻区中三叠世安尼期管壳石礁的造礁和附礁生物组成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地质背景 |
2 造礁生物 |
2.1 主要造礁生物 |
2.2 次要造礁生物 |
2.3 附礁生物 |
3 总 结 |
(2)20世纪50年代广西爱国卫生运动钩沉(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50年代广西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缘起 |
(一)解决广西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丛生的现实原因 |
(二)应对美军细菌战扩大至广西境内的直接原因 |
二、20世纪50年代广西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实施 |
(一)成立全省(区)卫生防疫机构 |
(二)建立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保健网 |
三、20世纪50年代广西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开展 |
(一)开展宣传动员 |
1.形式多样的卫生宣传 |
2.爱国主义融入卫生宣传 |
3.通过新旧对比动员群众 |
4.利用卫生模范动员群众 |
(二)结合中心工作,大力消灭病媒虫善于传染病 |
1.大力开张“四灭一捕”和“除四害”运动 |
2.开张群众性清洁运动 |
3.结合中心任务,促进工农增产增收 |
4.开展疾病预防 |
四、20世纪50年代广西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意义 |
(一)改善了50年代广西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 |
(二)促进了50年代广西工农业的丰产丰收 |
(三)开创了50年代广西城乡卫生的新面貌 |
(四)消减了危害广西各族群众的重大疾病 |
(五)在运动中加强了民族团结 |
(3)华南地区黄牛品种资源状况与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地区黄牛品种资源状况 |
1.1 品种概况及分布 |
1.1.1 雷琼黄牛 |
1.1.2涠洲黄牛 |
1.1.3 南丹黄牛 |
1.1.4 隆林黄牛 |
1.2 华南地区黄牛生产性能指标 |
1.2.1 体重与体尺性状 |
1.2.2 产肉性能指标 |
2 华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2.1 华南地区牛肉生产情况 |
2.2 华南地区肉牛产业供需情况 |
3 华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地方牛种开发利用程度低,品种数量和质量均下降严重 |
3.2 农副产物利用不足,牧草产业发展缓慢 |
3.3小散户养殖占比高,养殖收益不高 |
4 华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
4.1 扩大保种规模,创新保种方式 |
4.2 加强品种选育,选育与利用并行 |
4.3 加大肉牛养殖扶持力度,改善畜牧业生产结构 |
4.4因地制宜发展草业,充分利用农副产物资源 |
4.5 推进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养殖进程,发展特色养殖模式 |
4.6 发展肉牛特色品牌,开发销售新渠道 |
(4)广西民族地区背带及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带(襁褓)相关文献记载 |
二、背带的形制特征 |
三、背带的制作工艺技法 |
(一)刺绣 |
(二)织锦 |
(三)蜡染 |
四、背带的图案纹样特征 |
五、背带的色彩工艺特征 |
六、背带蕴含的民俗文化 |
(一)壮族背带与花婆神崇拜 |
(二)瑶族背带与盘瓠始祖崇拜 |
(三)侗族背带与创世女神崇拜 |
七、结论 |
(5)广西地方猪群体遗传结构、选择信号分析和ROH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样品采集和分型 |
1.2 数据下载和整理 |
1.3 芯片数据质控和基因型填充 |
1.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1.5 选择信号分析和候选基因定位 |
1.6 ROH分析 |
2 结果 |
2.1 芯片数据质控 |
2.2 广西地方猪群体遗传结构 |
2.3 广西地方猪受选择基因 |
2.4 ROH区域基因 |
3 讨论 |
3.1 广西地方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3.2 广西地方品种受选择基因分析 |
3.3 ROH分析 |
4 结论 |
(6)“非遗”视野下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歌唱习俗与传承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隆林偏苗的历史源流 |
二、偏苗民歌的文化语境 |
(一)苗族的语言特点 |
(二)偏苗音乐和苗族语言关联密切 |
(三)偏苗民歌风格特点 |
三、偏苗民歌的歌唱习俗 |
(一)民族节庆 |
(二)恋爱方式 |
1. 坡恋 |
2. 街恋 |
3. 月恋 |
(三)敬酒对歌 |
四、偏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
(一)研习偏苗民歌,传承和发扬民族神韵 |
(二)充分展示偏苗民歌艺术魅力,发扬和传播本民族音乐文化 |
(三)坚持多措并举,加大对偏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
五、结语 |
(10)华南早二叠世(?)类高精度生物地层学研究及分类学定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华南二叠纪地层及(?)类研究现状 |
1.2.1 华南二叠纪地层研究现状 |
1.2.2 华南地区二叠纪(?)类研究现状 |
1.2.3 (?)的形态学定量古生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剖面描述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古地理背景 |
2.2 剖面描述 |
第3章 扁平剖面早二叠世(?)类动物群 |
3.1 (?)类动物群特征 |
3.2 Sphaeroschwagerina属演化趋势的探讨 |
3.3 Robustoschwagerina属演化趋势的探讨 |
3.4 (?)类生物地层划分 |
第4章 华南部分重要属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4.1 Pseudoschwagerina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4.1.1 对第一大类形态种的分类厘定 |
4.1.2 对第二大类形态种的分类厘定 |
4.1.3 对第三大类形态种的分类厘定 |
4.1.4 小结 |
4.2 Schwagerina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4.2.1 第一次分类 |
4.2.2 第二次分类 |
4.2.3 第三次分类 |
4.2.4 第四次分类 |
4.2.5 第五次分类 |
4.2.6 第六次分类 |
4.2.7 第七次分类 |
4.2.8 小结 |
第5章 系统描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四、Robustoschwagerina在广西隆林的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兴义及邻区中三叠世安尼期管壳石礁的造礁和附礁生物组成及地质意义[J]. 贺箫,俞银银,贺永忠,冉维宇,陈明华,喻美艺.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21(03)
- [2]20世纪50年代广西爱国卫生运动钩沉[J]. 李灏轩. 广西地方志, 2021(04)
- [3]华南地区黄牛品种资源状况与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林小觉,刘德武,李耀坤,邓铭. 中国畜牧杂志, 2021
- [4]广西民族地区背带及其文化研究[J]. 艾兰. 民博论丛, 2020(00)
- [5]广西地方猪群体遗传结构、选择信号分析和ROH检测[J]. 莫家远,李月月,路玉洁,史良玉,刘笑笑,陈奎蓉,綦文晶,朱思燃,奉玲丽,梁晶,兰干球. 中国畜牧杂志, 2021(S1)
- [6]“非遗”视野下广西隆林偏苗民歌的歌唱习俗与传承传播[J]. 农棹菲. 歌海, 2021(04)
- [7]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N].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广西日报, 2021
- [8]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旅游利用潜力分析[D]. 王聪.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9]古基因组揭示1.1万年以来东亚与东南亚交汇处人群的遗传历史[J]. 王恬怡,陈泽慧,平婉菁,刘逸宸,刘雅琳,付巧妹. 遗传, 2021(08)
- [10]华南早二叠世(?)类高精度生物地层学研究及分类学定量评估[D]. 王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