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与25届世锦赛前6名在完成得分中的差距和分析——2002年联通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调研(论文文献综述)
罗闻雨[1](2018)在《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项目的发展是通过体育竞赛来实现的,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可以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同时也可以通过竞赛相互学习,相互进步,通过竞赛提高竞技水平,促进新的体育运动信息交流和创新,推动体育项目的发展。一场赛事的成功举办,和竞赛组织工作密不可分,而各类体育赛事虽然在规模、水平和影响程度上都不相同,但其赛事管理的过程类似。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艺术体操锦标赛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艺术体操单项竞赛中的最高赛事,推动着艺术体操项目的大众化发展,高效的竞赛组织工作是赛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本次赛事在参赛组别上的扩大以及参赛运动员的增加,对主办方竞赛组织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如何能够高效的开展竞赛组织工作,需要赛事主办方具有丰富的竞赛组织经验。本文以201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为研究对象,从竞赛组织入手,对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赛事的整个组织过程进行详细的调研,并从主办方组织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找到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从竞赛的概况、赛前、赛中和赛后的组织工作以及相关事宜的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的赛前准备工作较为充分,竞赛规程明确,竞赛组织机构合理,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2)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的竞赛日程的安排不合理,紧凑的竞赛日程不利于运动员发挥和裁判员的有效工作。(3)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所用的比赛场馆符合艺术体操竞赛相关要求,但比赛场地(比赛用地毯)不符合艺术体操比赛相关要求,不利于运动员的正常发挥,甚至可能导致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伤。(4)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缺乏赛事宣传,缺少媒体的参与,使赛事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赛事影响力不高。竞赛过程中缺乏现场观众,现场氛围较差,社会化参与程度较低,不利于艺术体操项目的推广和发展。(5)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缺乏市场化运作。赛事缺乏商业赞助,经费来源单一,随着赛事参赛群体的扩大,根本无法满足竞赛的经费需求,不利于赛事的宣传和推广,影响赛事档次的提高。(6)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的后勤管理工作有所欠缺,在参赛人员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组织管理上缺乏艺术体操项目相关的大赛经验,缺乏专业性,赛事的后勤管理工作有待提高。综合以上结论,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应引进更多专业的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提高赛事档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加大赛事的宣传力度,提高赛事知名度,打造赛事品牌,通过商业赞助扩大赛事影响力以及竞赛组织经验的持续积累和总结,找到最适合于艺术体操项目的赛事运作系统及竞赛组织管理模式,规范赛事组织管理流程。
袁晓璐[2](2013)在《艺术体操“三大赛”之竞赛研究》文中认为在艺术体操的历史进程中,竞赛与艺术体操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艺术体操的众多竞赛中奥运会艺术体操比赛、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和艺术体操世界杯系列赛(简称“三大赛”)是艺术体操最高水平的国际级赛事。艺术体操“三大赛”的发展和演变,对艺术体操的发展起着支撑与推动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艺术体操“三大赛”的竞赛进行研究,分析艺术体操竞赛发展与项目发展的相关性,艺术体操竞赛的演变特点和规律。并针对奥运会艺术体操比赛和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中世界各国的比赛成绩,分析各国的名次成绩,系统的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国艺术体操的发展变化与实力现状,同时,进一步探讨艺术体操竞赛发展的影响因素,展望艺术体操发展的未来趋势。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的参赛规模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其中参赛的国家(地区)总个数以及个人运动员数量的增长趋势明显;2.艺术体操“三大赛”中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决赛的举办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3.艺术体操竞赛的比赛种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快速发展、初步稳定、变更波动和稳定发展四个时期;竞赛器械项目的轮换具有规律性。4.随着规则的不断变化、项目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艺术体操的优秀国家和运动员的实力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能更好地适应新规则变化和项目发展需要等的国家与运动员逐渐显露出来,而一些原本的强国却逐渐衰退。成绩波动性较大的国家在奥运会集体项目与世界锦标赛排名之间不存在相关性。5.我国艺术体操成绩,与世界优秀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与世界顶尖优秀运动员比较其差距更为显着。6.艺术体操规则的变化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并不断量化,增强其操作性,完善和发展规则体系,秉承科学、合理的原则引领艺术体操朝着更难、更美、更新、更险的方向发展。7.艺术体操竞赛的发展,不乏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受到科技以及高水平训练体系和教练团队等因素的影响。
刘涛[3](2013)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完成质量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完成价值是艺术体操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质量贯穿在成套动作价值体系之中,新规则对完成质量提出更加精细的化、高难化的客观要求,如何提高运动员在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中完成质量这一隐性因素,是下一阶段我国艺术体操项目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深刻剖析近阶段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发展现状,以“完成质量情况”为出发点,并对影响完成质量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掌握现阶段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了解到规则是考核和评价完成情况与效果的最高标准,而高质量的完成是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是获取高分的砝码,切实了解国际艺术体操最新走势,以期为我国艺术体操项目提供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全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图像解析法,依据2009版新规则标准,对2011年世锦赛及全国锦标赛集体项目前八名队伍共计16套动作的完成部分进行分析,找出在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在完成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解析,为我国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新规则标准对成套动作完成体系提出更加精细化的要求,通过精细化的扣分标准及客观性的评分指标,来指引艺术体操在新周期的竞技化路线,强化艺术体操界的认知程度,进而降低成套动作失误率,实现艺术体操“高、精、尖、难、美、新”的项目特点。2.运动员务必熟练掌握成套动作并完美的展现编排当中的亮点,来征服观众和裁判,因此,充分展现我国艺术体操项目优势,以高质量难度动作、高规格技术特点完成成套动作,深刻挖掘影响“完成”这一可控因素的问题所在,才能够保证成套动作获取较高的完成价值,进而推进我国艺术体操赶超世界优秀队伍。3.身体技术是成套动作获取高分的基本保障,高质量的完成成套动作身体技术可使人们感受到力度美、创编美、造型美、韵律美等艺术体操独具魅力的风格特点,这是由当今国际艺术体操发展趋势所决定,同时也是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和竞赛过程中不断追求的标杆,更是对成套动作完成质量情况考核的重要条件。4.我国运动员尽管在器械难度上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但还是由于器械技术基础训练不牢固,造成失分率较高,使得成套动作的完成分值略显不足。由于器械技术的运用通过身体动作来实现,因此,提高器械技术的完成质量,高质量的完成器械技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以后的训练及比赛中运动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彭秋萍[4](2012)在《四川和广西两省区竞技艺术体操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广西和四川两省都是最早开展艺术体操项目的省市之一,在发展上各有优势,广西的个人项目成绩突出,四川队的集体项目成绩显着。目前,对广西和四川两省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的横向比较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地区间的横向比较研究更有利于认清不同地区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的差异及其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内在联系。本文旨在从广西和四川两省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找出两省竞技艺术体操开展状况的差异,分析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差异的对策。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省的南宁、柳州、桂林和四川省的成都、达州、乐山、内江、绵阳、泸州、自贡、南充、眉山、西昌、宜宾共14个城市的15所地区体校的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别从两省竞技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状况、场地器材经费投入、两省专职艺术体操教练员的基本情况、两省艺术体操裁判员的实力、两省竞技艺术体操比赛成绩、人才培养体制、后备才人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广西省和四川省艺术体操开展状况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艺术体操项目在四川的开展和普及程度明显比广西好(2)广西严重缺乏教练员,四川省教练员数量充足,学历水平、科研能力都比广西高;国际级裁判数量比广西多。(3)广西教练待遇太低,艺术体操人才流失严重。(4)四川省艺术体操项目人口多,后备人才充足,足以支持四川省艺术体操的可持续发展;广西省项目人口稀少,选材越来越困难,发展前景令人担忧。(5)经济方面,两省经费不足,来源渠道狭窄,都是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在物质投入方面,两省的专项资金绝大多数投向一线队伍,二、三线队伍经费严重不足。四川省对各市业余体校场地器材方面的投入不能满足教练和运动员训练的需要。(6)四川省依托成都体育学院实行的“院校化”培养体制和管理模式,兼顾到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也考虑到了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的追求,解决了运动员及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了艺术体操发展的良性循环,明显优于广西省传统的“体工队”培养模式。(7)两省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不均衡,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互为两省的优劣项目。四川省集体项目成绩较突出,广西省个人项目成绩较好。项目发展的不均衡大大影响了两省团体总分的排名。(8)四川运动员队伍梯队建设日趋合理,广西省一、二、三线运动员总人数均少于四川省,配置处于失衡状态,尤其是三线人数较少,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完全不符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金字塔”结构。
杨旭[5](2011)在《中外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个人项目成套动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与世界强队优秀运动员间长期存在差距,成绩徘徊不前。中外对比研究,找出目前在贯彻执行规则中我国同世界强国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跟本上解决我们的弱势,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找出正确的努力方向,是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取得更好成绩的前提保障。本文根据2009—2012版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的演变特征,以2010年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项目前3名运动员以及中国队参赛的队员共计24套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录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做深入分析研究,全面的、多层次的研究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的优弱势,探寻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的前进方向。剖析新规则的显着演变特征对艺术体操发展趋势的促进,分析在新周期下,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同世界强队间的差距所在,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与优秀运动员间身体、器械难度价值分相差甚大的为带操和绳操,差距较小的为球操;2、跳跃与转体两类难度动作是我国个人项目运动员相对较薄弱的技术组;3、我国运动员在器械的使用方面缺乏巧妙与创新,选择动作类型贫乏单一,惊险性抛接动作完成的稳定性不好;4、国外优秀个人项目运动员成套动作具有突出的动作风格,并且善于通过音乐和身体姿态表现自我。而我国个人项目运动员舞蹈动作内在感觉的表现力相对较差,风格的表现不够突出;5、我国运动员带操和球操的完成情况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较大差距。针对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的弱势,研究应对措施如下:1、培养运动员扎实的基本功,强化基础训练,严抓动作规格,发展规范性、全面性的器械运用能力;2、完成情况扣分力度的加大,必须均衡发展运动员综合能力,以保证成套动作高规格完美完成;3、借鉴国外先进科学训练方法及手段并结合我国个人运动员自身情况尽快制定适宜的、系统的基础训练大纲;4、在保证高完成率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高分值难度动作,以提高成套动作的含金量;5、注重基本编排,对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编排开辟新思路。
张琳灵[6](2010)在《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成套动作技术进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难度动作、特殊艺术性加分以及完成情况三部分。通过研究得到各队的技术数据、归纳强队的技术共性特征,找出中国队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从而为中国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各队在难度部分和艺术价值中各有自己的侧重。完成分作为一个综合的指标衡量的是成套动作的整体水平,从而也决定了各个队伍的名次。2.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成套动作中,混合难度的平均分值最高,不同的单度难度动作其次,相同的单独难度列第三,交换难度分值最低。单独难度的选用在所有的难度动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大部分都是相同单难。相同单难中四类难度的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转体、柔韧、平衡、跳。3.各类身体难度的选用多样化不足,应充分开发规则中不常用的身体难度动作,特别是平衡类身体难度。4.根据协作动作的细化分类统计可知:C类协作动作使用最多的是“C人器”;R类协作动作使用最多的类型是“R水”;RR类协作动作使用最多的类型是:“RR水静人上”、“RR水静器上”。5.保加利亚队的器械使用数量是所有队伍中最多的。俄罗斯队、白俄罗斯队、保加利队和以色列队的器械熟练性运用种类和数量丰富。6.较高的难度得分、独创性加分动作、高分值的协作动作以及较高的完成质量是中国队取胜的优势,但器械使用和熟练性运用、结合身体难度的器械运用有待大幅提高。7.完成分和艺术价值是俄罗斯队取得冠军最关键因素。白俄罗斯队的协作动作失误是其失利的最主要因素。保加利亚队的交换难度的难度级别高。8.一些国家对规则的理解不够透彻,表现在对惊险性协作动作的“失去视线”的理解。
杨婷婷[7](2009)在《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29届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24日结束,在我国举行的这次奥运会上,各个运动项目都取得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也不例外,中国队在艺术体操集体全能决赛中一举夺得银牌,成为在艺术体操团体项目中获得奖牌的唯一一支非欧洲代表队。尽管中国队的银牌多少冲击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传统格局,但俄罗斯依然维持了艺术体操的霸主地位。我们同欧洲艺术体操传统强国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要想真正提高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整体实力,还有必要对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对比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8年4月“体彩杯”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集体项目前八名和2008年8月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前八名,共16支队伍的“3圈2棒”和“5绳”项目,即32套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艺术价值是由音乐、舞蹈的基本编排和特殊艺术性三部分所组成的,本文针对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找出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的差距所在,为提高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整体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我国集体队伍同奥运会集体队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音乐的选择上,应在挖掘本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继续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营养,形成不同文化的撞击,以丰富我国艺术体操音乐的文化形态;在舞蹈的基本编排上,缺乏艺术体操的特点和内在的表现力,成套动作选择比较单一,空间运用不够饱满;在特殊艺术性加分类型上不够均衡,多集中在低分值加分动作,缺乏新颖性。这些差距已经成为长期困扰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绩提高的瓶颈,严重制约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发展,鉴此,我们应该趁国家艺术体操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东风,认真钻研新奥运周期规则的精神,以最有效的方法,尽快缩小我国与奥运会队伍的差距,提高我国地方艺术体操集体队伍的艺术价值整体水平。
朱振楠[8](2009)在《竞技性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技性艺术体操优异运动成绩的获得是多元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而成套动作的编排质量与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比赛的运动成绩,是奠定比赛胜利的基础,它已成为衡量一个队和一个国家竞技性艺术体操水平的标志。全方位、系统地进行竞技性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对于不断提高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将以我国和世界优秀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成套动作为数据调查和分析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图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具有竞技性、多元性、创新性、规定性、特异性和时代性等内在基本的特征,只有掌握其特征,认识与理解其编排基本规律,才能顺利的进行成套动作创编。同时,在成套的动作编排过程中也应遵循科学性、统一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等基本原则。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在编排的过程中需根据现行的规则编排动作,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来选择动作。并以教练员、运动员、舞蹈教练和音乐等为主体进行创编,合理的成套动作需要符合现代艺术体操发展趋势以及运动员风格的成套动作。因此,为创编出更好的成套动作编排的主体应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结构。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是艺术体操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现状来看,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在编排的过程中提高队形运用、空间使用的艺术性和实效性,还要加强运动员身体动作和器械技术的训练以及运动员协作方式的训练等,并在编排时不断追求创新、巧妙和多样化。动作、音乐、空间、时间是构成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基本要素,也是艺术体操成套动作存在的基础。这四种要素各自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又不是独立分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胡会妮[9](2009)在《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合作技术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是由5名运动员在音乐的伴奏下,将其高超的个人竞技能力通过与器械、同伴间的完美配合来展现全队整体竞技水平的运动项目,这是一项既有竞技性又有艺术性的体育项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要求每个运动员用集体的合作精神和谐一致地完成动作,所有运动员的协作思想要清晰地体现在成套动作的始终。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合作技术在集体项目中的重要地位,运动员只有用集体合作的精神和谐一致地完成动作才有获得更高得分的可能。目前,国内外关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合作技术的研究较少,且都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以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国外前六名队伍与我国2008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前六名队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录像分析法,从运动员协作、队形、器械交换等方面对国内与国外集体项目的合作技术进行研究,以找出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为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在艺术体操集体“5绳”项目中,国内队伍在选择运动员协作的数量和价值上与国外队伍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国内各队之间的实力相差较为悬殊;在协作的类型上,国内队伍选择协作的种类较少,尤其缺乏高价值、高惊险的协作动作。在艺术体操集体“3圈2棒”项目中,国内队伍选择运动员协作的数量和总价值都高于国外队伍,但C-0.7类型的协作国内队伍均未选用,而更多选择价值相对较低且容易完成的C-0.5、C-0.6等协作类型。(2)集体“5绳”和“3圈2棒”项目上,国内队伍选择难度的总分值与交换难度的分值均低于国外队伍;为了减少合作失误,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交换,以求稳定获取得分,国内队伍选择的交换难度均未结合身体难度动作,故单次交换难度的价值也低于国外队伍。(3)艺术体操成套动作中较为常用的队形包括梯形、T字形、十字形、V字形、弧线形、直线形等6种。国内外集体队伍在“5绳”和“3圈2棒”项目上,均选用了这6种常用队形,但国内队伍在选择这6种常用队形的总数量上少于国外队伍,且队形变换速度较慢,重复队形较多。(4)2009年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在成套动作的总分值、难度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动。规则通过增加基本编排分、交换基础分和协作创新分,同时也加大了缺乏动作一致性的扣分力度,来强调运动员合作技术在集体项目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国内队伍在合作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下建议:(1)在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及完成协作动作熟练性的基础上,增加协作动作编排的类型,提高编排的价值,利用一些新颖别致的连接动作,将交换难度衔接起来,使成套动作更为和谐、完整、流畅。(2)提高运动员个人运动能力及身体动作和器械动作的熟练性,注重培养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创编能力。(3)营造创造性和相互协作的训练环境,培养运动员的合作意识,提高运动员的合作能力。
盛宁宁[10](2007)在《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技术水平差距探析》文中认为艺术体操凭其独特的身体与器械相结合的项目特点,充分体现女性柔美典雅所展示的人体魅力而牢牢的立足于奥运会大家庭中。近几年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绩突飞猛进,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具备与世界强队抗衡的实力,因此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为我国2008年奥运会突破奖牌的重点项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5年4月世界杯俄罗斯站集体项目前六名与我国第十届全运会艺术体操比赛集体项目前六名,共12支队伍的“3人圈2人棒”、“5人带”项目,即24套成套动作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技术水平的差距所在。艺术体操的基本技术包括身体技术和器械技术;身体技术由跳、转体、平衡、柔韧/波浪四种身体难度类型体现;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包括两套器械技术,即同种器械和不同种器械。本文针对中外集体项目的交换难度动作、非交换难度动作、运动员之间的协作情况、器械熟练性使用类型和完成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找出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技术水平的差距及成因,为提高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技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我国集体项目同世界集体优秀队伍相比,在交换难度类型的选择上过于单一,缺乏多样化;在非交换难度的选择上,难度价值明显偏低,难度类型不够均衡;协作动作类型不够均衡,多集中在低分值协作动作;在器械熟练性加分类型上,缺少多样化;运动员完成动作时的器械技术、身体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差距已经成为长期困扰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绩提高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发展,鉴此,我们一定要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总局颁布的《2008奥运争光计划》,认真钻研体会新奥运周期规则的精神,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水平、器械技术水平、完成情况。在运动员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编排水平,创造出具有高难性、新颖性、多样性的成套动作,把握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导向,在短期内缩小与世界优秀队伍的差距,实现2008年奥运会升国旗的目标。
二、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与25届世锦赛前6名在完成得分中的差距和分析——2002年联通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调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与25届世锦赛前6名在完成得分中的差距和分析——2002年联通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赛事规模的扩大 |
1.1.2 艺术体操项目的大众化发展 |
1.1.3 竞赛组织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竞赛研究 |
2.2 体育竞赛组织研究 |
2.3 艺术体操竞赛组织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赛事概况 |
4.1 赛事概况 |
4.2 竞赛分组与项目设置 |
5 结果与分析 |
5.1 竞赛筹备期 |
5.1.1 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的申办 |
5.1.2 建立赛事组委会 |
5.1.3 制定赛事竞赛规程 |
5.1.4 参赛运动员的注册和报名 |
5.1.5 裁判员的选派和培训 |
5.1.6 志愿者及培训 |
5.1.7 竞赛秩序册的编制 |
5.1.8 竞赛日程安排 |
5.1.9 比赛场地及竞赛物品准备 |
5.1.10 赛前组委会会议 |
5.2 竞赛期 |
5.2.1 开幕式的组织 |
5.2.2 赛事期间的各项组织工作 |
5.2.3 人员管理 |
5.2.4 赛事媒体运作 |
5.2.5 比赛成绩公布 |
5.2.6 颁奖仪式及闭幕式 |
5.3 竞赛结束期 |
5.3.1 场地、器材、设备的清理和拆除 |
5.3.2 成绩册的编制和印发 |
5.3.3 赛后人员管理 |
5.3.4 竞赛组织的总结 |
5.4 竞赛组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5.4.1 缺乏专业的竞赛组织管理人员 |
5.4.2 缺乏赛事宣传 |
5.4.3 缺乏商业赞助 |
5.4.4 经费来源单一 |
5.4.5 赛事水平较低 |
5.4.6 比赛氛围差 |
5.4.7 后勤工作不完善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艺术体操“三大赛”之竞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各竞技性运动项目运动竞赛的研究 |
2.2 关于艺术体操竞赛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比较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艺术体操“三大赛”之比赛简介 |
4.1.1 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 |
4.1.2 奥运会艺术体操比赛 |
4.1.3 艺术体操世界杯系列赛 |
4.2 艺术体操“三大赛”各国参赛情况分析 |
4.2.1 艺术体操“三大赛”之参赛规模分析 |
4.2.2 艺术体操“三大赛”比赛举办国分析 |
4.3 艺术体操“三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
4.3.1 艺术体操比赛种类的演变及其特征 |
4.3.2 艺术体操比赛规定器械的演变特征 |
4.3.3 集体项目器械组合难易程度分析 |
4.4 奥运会艺术体操比赛和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竞赛成绩分析 |
4.4.1 个人项目各国成绩变化趋势 |
4.4.2 集体项目各国成绩变化趋势 |
4.4.3 我国历届比赛成绩变化趋势 |
4.5 艺术体操规则发展分析 |
4.5.1 规则变化的特点 |
4.5.2 难度动作数量及水平的变化 |
4.5.3 裁判员评分制度的改革 |
4.5.4 竞赛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 |
4.6 艺术体操“三大赛”之竞赛组织分析 |
4.7 艺术体操“三大赛”之竞赛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7.1 政治 |
4.7.2 经济 |
4.7.3 文化 |
4.7.4 社会关注度 |
4.7.5 大众审美观 |
4.7.6 科技发展 |
4.7.7 高水平的训练体系和教练团队 |
4.8 艺术体操竞赛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完成质量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规则演变对完成体系的构建提出更高要求 |
1.1.2 现今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的发展需求 |
1.1.3 完成价值在艺术体操竞赛中的权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图像解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规则的变化特点对完成提出更高的要求 |
3.1.1 分值结构的变化凸显完成的重要 |
3.1.2 完成是成套动作获胜的关键 |
3.1.3 完成的特点引领集体项目的发展 |
3.2 影响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完成质量主要因素分析 |
3.2.1 对我国艺术体操身体技术完成情况分析 |
3.2.2 我国艺术体操器械技术完成情况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四川和广西两省区竞技艺术体操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方面的研究 |
2.2.2 我国艺术体操训练方面的研究 |
2.2.3 我国艺术体操规则方面的研究 |
2.2.4 我国艺术体操运动竞赛方面的研究 |
2.2.5 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的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现场观察法 |
4 研究结果与对比分析 |
4.1 两省竞技艺术体操开展现状的对比分析 |
4.1.1 四川省竞技艺术体操的开展现状分析 |
4.1.2 广西省竞技艺术体操的开展现状分析 |
4.1.3 两省艺术体操场地、器材、经费投入的对比 |
4.1.4 两省艺术体操专职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
4.1.5 两省艺术体操裁判员的实力分析 |
4.2 两省竞技艺术体操比赛成绩的对比 |
4.2.1 两省历届全运会成绩的对比 |
4.2.2 两省历届艺术体操集体锦标赛、个人冠军赛成绩的对比 |
4.3 两省艺术体操省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
4.3.1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人才培养模式 |
4.3.2 广西省艺术体队人才培养模式 |
4.3.3 两省艺术体操退役运动员的统计分析 |
4.4 两省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现状的对比 |
4.4.1 两省后备人才的数量与分布情况 |
4.4.2 两省选材情况 |
4.4.3 两省后备人才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
4.4.4 竞赛情况 |
4.4.5 两省运动员的特点 |
4.4.6 两省梯队建设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7 附件 |
(5)中外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个人项目成套动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对于2005、2009版规则间显着特征变化对比分析 |
3.1.1 身体难度值(D1)的数量及分值变化分析 |
3.1.2 各器械项目规定身体动作组的变化分析 |
3.1.3 器械难度值(D2)的转移及其分值的变化分析 |
3.1.4 艺术价值的变化特征分析 |
3.1.5 完成值的变化特征分析 |
3.2 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成套动作难度价值对比分析 |
3.2.1 身体动作难度价值的比较研究 |
3.2.2 身体动作难度选用的分值分配情况的比较研究 |
3.2.3 器械动作难度价值的比较研究 |
3.3 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成套动作艺术价值对比分析 |
3.3.1 艺术价值总分值的比较研究 |
3.3.2 器械抛接动作编排与运用多样性的对比分析 |
3.4 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成套动作完成价值对比分析 |
3.4.1 完成价值总分值的比较研究 |
3.4.2 中外运动员成套动作完成情况的比较研究 |
3.5 新周期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发展策略 |
3.5.1 均衡发展运动员综合能力以适应规则发展趋势的需要 |
3.5.2 身体技术与器械技术同步提高 |
3.5.3 成套编排动作选择多元化、风格独特化、编排思路创新化 |
3.5.4 强化基础训练,提高成套动作完成质量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6)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比赛的研究 |
2.2 关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编排的文献综述 |
2.3 关于艺术体操集体项目现状分析的研究综述 |
2.4 关于艺术体操项目技术创新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综述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结果的分析 |
4.1.1 集体全能前八名比赛成绩分析 |
4.1.2 难度得分的分析 |
4.1.3 艺术得分的分析 |
4.1.4 完成分的分析 |
4.1.5 协调裁判扣分的分析 |
4.2 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难度动作的分析 |
4.2.1 难度动作的整体分析 |
4.2.2 交换难度的分析 |
4.2.3 混合难度的分析 |
4.2.4 单独难度的分析 |
4.3 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特殊艺术性的分析 |
4.3.1 协作动作的分析 |
4.3.2 器械使用的分析 |
4.3.3 熟练性的分析 |
4.3.4 独创动作的分析 |
4.4 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完成情况的分析 |
4.4.1 5绳成套动作完成情况的分析 |
4.4.2 3圈4棒成套动作完成情况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国际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技术发展趋势 |
3.2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的对比研究 |
3.2.1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音乐的研究 |
3.2.2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中基本编排的研究 |
3.2.3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中特殊艺术性的对比研究 |
3.2.3.1 中外运动员之间的协作情况对比研究 |
3.2.3.2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器械熟练性使用类型的对比研究 |
3.2.3.3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器械使用类型的对比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竞技性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图像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概念的界定 |
3.1.1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 |
3.1.2 编排 |
3.1.3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 |
3.1.4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 |
3.2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基本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统一性原则 |
3.2.3 协同性原则 |
3.2.4 创新性原则 |
3.3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的基本特征 |
3.3.1 竞技性 |
3.3.2 特异性 |
3.3.3 创新性 |
3.3.4 时代性 |
3.3.5 多元性 |
3.3.6 规定性 |
3.4 竞技性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基本要素 |
3.4.1 动作要素 |
3.4.2 音乐要素 |
3.4.3 空间要素 |
3.4.4 时间要素 |
3.5 我国竞技性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 |
3.5.1 技术价值方面的分析 |
3.5.2 艺术价值方面的分析 |
3.5.3 队形变化方面的分析 |
3.5.4 空间层次方面的分析 |
3.5.5 时间控制方面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合作技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合作技术的基本理论 |
1.2.2 研究现状 |
1.2.3 主要研究任务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比较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合作技术比较分析 |
3.1.1 运动员协作技术比较分析 |
3.1.2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器械交换比较研究 |
3.1.3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队形变化比较分析 |
3.2 2009年版评分规则对艺术体操合作技术的影响 |
3.2.1 成套动作总分值的变化及影响 |
3.2.2 集体项目难度价值的变化及影晌 |
3.2.3 集体项目艺术价值的变化及影晌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技术水平差距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交换难度的对比研究 |
3.1.1 中外“3 人圈2 人棒”成套动作交换难度的对比分析 |
3.1.2 中外“5 人带”成套动作交换难度的对比分析 |
3.2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非交换难度的对比研究 |
3.2.1 中外“3 人圈2 人棒”成套动作非交换难度的对比分析 |
3.2.2 中外“5 人带”成套动作非交换难度的对比分析 |
3.3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之间的协作情况对比研究 |
3.3.1 中外“3 人圈2 人棒”运动员之间的协作类型与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3.3.2 中外“5 人带”运动员之间的协作类型与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3.4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器械熟练性使用类型的对比研究 |
3.4.1 “3 人圈2 人棒”器械熟练性使用类型的对比分析 |
3.4.2 “5 人带”器械熟练性使用类型的对比分析 |
3.5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运动员完成情况的对比研究 |
3.5.1 中外集体项目器械技术完成质量对比分析 |
3.5.2 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身体技术完成质量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与25届世锦赛前6名在完成得分中的差距和分析——2002年联通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调研(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年中国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组织研究[D]. 罗闻雨. 西南大学, 2018(01)
- [2]艺术体操“三大赛”之竞赛研究[D]. 袁晓璐.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 [3]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完成质量情况分析[D]. 刘涛.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4]四川和广西两省区竞技艺术体操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D]. 彭秋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5)
- [5]中外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个人项目成套动作比较研究[D]. 杨旭. 西安体育学院, 2011(05)
- [6]第29届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研究[D]. 张琳灵. 北京体育大学, 2010(10)
- [7]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艺术价值的比较研究[D]. 杨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09(S2)
- [8]竞技性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 朱振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09(S2)
- [9]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合作技术比较研究[D]. 胡会妮.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7)
- [10]中外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技术水平差距探析[D]. 盛宁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2)
标签:艺术体操论文; 体操论文; 艺术体操训练论文; 奥运会体操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