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及显微组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登[1](2017)在《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及其断裂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双金属复合管兼具耐蚀合金耐蚀性和碳钢的力学性能,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在石油,化工,水利,环保以及海水淡化等领域广泛使用。由于基层和复层金属线膨胀系数和热导率等物理化学性能的差异,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焊接接头易产生应力集中促进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对管线的安全运行带来巨大的威胁。了解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断裂行为以及对其有效的安全评估对保障管线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断裂行为,开展了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成分分布和裂纹扩展阻力以及路径等内容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组织、成分分布和夹杂物成分及分布等分析结果表明,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复层N08825的组织是单相奥氏体;基层L415是针状铁素体、准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构成的复相组织;焊缝组织为树枝状奥氏体。焊缝/复层N08825界面、焊缝/基层L415界面和焊缝、基层L415和复层N08825结合界面(以下均称为三相区)均存在由材料熔点差异而产生的未混合区。Cr、Ni、Mo和Fe等主要元素在界面过渡仍然存在突变,呈现较大的浓度梯度。焊接接头焊缝、L415HAZ和N08825HAZ夹杂物大小分布不均。(2)利用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和显微硬度仪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强度、应力-应变和硬度)的表征研究表明,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性。其平均屈服强度和平均抗拉强度分别为432MPa和582MPa。断裂发生在母材,复层与基层界面最先起裂,接着复层断裂,基层最后断裂。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冲击性能,热影响区的平均冲击功为123J,焊缝平均冲击功为89J,断口特征均为韧性断裂。焊缝平均硬度高于母材和热影响区平均硬度,热影响区出现软化现象,熔合线硬度较母材有所增加。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抗弯曲性能。(3)采用EBSD表征了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三相区的晶粒特征。结果显示,焊接接头三相区由BCC和FCC两种晶体结构构成。N08825与L415之间的未混合区分为两部分,均有较大的取向差分布,晶粒分布呈现明显的方向性。三相区FCC和BCC结构的小角度晶界比例分别为79.97%和74.81%,主要源于未混合区的亚结构。BCC结构晶体CSL晶界主要为Σ3,Σ11,Σ17b;FCC结构晶体CSL晶界主要为Σ3,Σ5,Σ17b,增加断裂阻力,提高韧性。三相区各界面均存在不同厚度的细晶区,其中尺寸约为0.5μm的晶粒数量最多。未混合区及其与L415界面附近应力集中水平较高。(4)采用原位观察拉伸试验表征焊接接头单刃缺口微拉伸试样的裂纹起裂和扩展过程。结果发现,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微小缺口试样的载荷-位移曲线未出现明显的屈服平台,呈现圆屋顶形状。起裂点位于在L415与N08825界面的未混合区,而后N08825侧出现多个起裂点,裂纹合并快速扩展N08825侧优先断裂,然后扩展至L415侧,最终断裂。裂纹扩展路径近似直线,界面等对扩展路径影响不大。主导的断裂机制为微孔聚集型延性断裂。(5)参照ASTM E1820-15断裂韧性测量的方法,通过对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三点弯曲的断裂试验以及微观组织观察,分析了焊缝和热影响区的裂纹扩展行为,确定两个区域的裂纹扩展阻力曲线和裂纹扩展路径。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较焊缝具有更高的断裂阻力。焊缝和热影响区裂纹扩展路径呈近似直线,扩展过程未出现跨区域扩展。焊缝的断裂模式为典型的微孔聚集型韧性断裂;热影响区断裂模式为韧性断裂。
王德伟[2](2015)在《TP310H/T22异种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内对电站锅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过热器是电站锅炉中的重要部件,由于受热面各区域蒸汽温度不同,需要分别使用不同化学成分和组织性能的钢材,因此从经济角度出发,尤其按ASME规范设计制造时,国内外电站锅炉的过热器、再热器出口过渡段出现了大量的TP310H/T22异种钢的焊接。由于TP310H钢和T22钢的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相差较大,故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很复杂,但当前对TP310H/T22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还很少。因此研究TP310H/T22异种钢焊接接头在不同填充材料下的显微结构和性能不仅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焊接工艺,为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焊接接头提供关键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而且能够对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TP310H奥氏体不锈钢与T22铁素体耐热钢异种金属的焊接特性,文中采用钨极氩弧焊,选用ER309L、ER309LMo、ER310三种奥氏体不锈钢焊丝及ERNiCr-3、ERNiCrMo-3两种镍基焊丝作为填充材料进行异种金属的焊接。在大量焊接模拟试验基础上,优化了焊接工艺参数。焊后综合应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及常温力学性能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填充材料对T22/TP310H异种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结构、成分分析、相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T22-WM界面处三种奥氏体填充材料均存在一个过渡层,其中ER310过渡层宽度最小,而镍基填充材料无过渡层;焊缝金属的铁素体含量与填充材料中铬镍当量比值成正比关系,与冲击韧性成反比关系,TP310H-WM界面处奥氏体晶粒粗化现象均不明显。焊接接头的拉伸、弯曲性能均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接头抗拉强度值均大于T22钢标准规定的最小抗拉强度,断裂位置均在T22母材,拉伸断口呈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同时,面弯和背弯在焊缝和热影响区表面均无裂纹产生,而且母材两侧熔合良好,表明接头拥有良好的塑性。冲击值在两侧热影响区基本相同,变化趋势也基本相近;对于焊缝金属的冲击韧性差别较大,其值的大小顺序为:ER310>ER309L>ER309LMo>ERNiCr-3>ERNiCrMo-3,焊缝金属冲击断裂结果均属于韧性断裂,相比较而言,采用ER310填充材料的韧性最优。从熔合区向T22母材侧开始,过热区急剧上升,熔合线附近的硬度较高,最高达到290HV,与熔合线距离越远,硬度越低,逐渐趋向于母材金属的硬度。然而在TP310侧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与母材硬度接近,与熔合线距离远近,数值变化不大。五种填充材料焊缝区的硬度值大小顺序为ERNiCrMo-3>ER309LMo>ERNiCr-3> ER309L>ER310。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填充材料TP310H/T22异种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的研究,ERNiCr-3焊丝的综合性能最好。
秦华,马喜龙,胡传顺,周秉荣,崔勇[3](2013)在《基于数点和Photoshop像素法双相钢堆焊层铁素体含量测定》文中指出采用数点法和Photoshop像素法两种方法,测量ER2209双相不锈钢堆焊层中铁素体相体积分数,结果表明,数点法和Photoshop像素法测量ER2209双相不锈钢堆焊层中铁素体相体积分数分别为50.1%和56.5%,测量值均在30%~60%,其结果满足双相不锈钢相比例的要求。Photoshop像素法测量的铁素体相体积分数φα的标准偏差S为2.06%,而数点法测量的铁素体相体积分数φα的标准偏差S为4.89%,用Photoshop像素法测量铁素体相体积分数会更加精确。
陈忱[4](2012)在《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金属复合板以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建筑、交通运输及日用品等许多领域中。但是由于其基层与覆层之间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能差异较大,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覆层焊缝被稀释、产生成分偏析或者出现其它焊接缺陷等,导致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焊接接头。因此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减少焊接过程对焊缝金属的稀释作用,将基层与覆层分开焊接在之间添加过渡层焊缝。因此,对接头过渡层焊缝的工艺控制是顺利实现金属复合板焊接的关键所在,以保证复合板接头的焊接质量,基于此,本文对304L/SA516Gr70奥氏体不锈钢复合板、405/Q245R铁素体不锈钢复合板这两种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及焊接性进行研究。针对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特点,文中分别采用钨极氩弧焊(GTAW)和焊条电弧焊(SMAW)两种焊接方法,并分别采用Cr、Ni元素含量较高的ER309L焊丝、ER316焊丝、A302焊条作为填充金属,选用X型和X型开槽两种坡口型式对不锈钢/碳钢复合板进行对接焊。通过对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所获接头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微观组织分析及耐蚀性能评价等,确定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焊接工艺及参数。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两种不锈钢/碳钢复合板接头的抗拉强度与其母材本身的抗拉强度相当,且均断在远离熔合线的母材处,完全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结构对接头的强度要求。在304L/SA516Gr70接头中,采用X型开槽坡口、SMAW焊获得接头A2的抗拉强度最高;而在405/Q245R接头中,采用SMAW焊获得接头B2的抗拉强度比GTAW焊获得接头B1的高。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不锈钢/碳钢复合板接头的过渡层焊缝(WM)、覆层不锈钢与过渡层焊缝熔合区(WM-SS)及基层碳钢与过渡层焊缝熔合区(WM-CS)进行组织观察、成分分析及相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接头过渡层焊缝的微观组织均为铁素体分布在奥氏体基体上。在WM-CS界面处,两种不锈钢复合板接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碳迁移现象,其中304L/SA516Gr70接头在WM-CS界面处还存在一个宽度为3050μm凝固过渡层。对该界面进行元素线扫描及能谱分析,发现Cr、Ni等合金元素浓度在该区域呈梯度分布,但是并未发现合金元素偏聚现象及有害相析出。采用化学浸泡法及电化学测试方法评价接头过渡层焊缝的耐点蚀性能,结果表明,对于304L/SA516Gr70接头,采用ER316L焊丝的钨极氩弧焊接头A4的耐腐蚀性能最好;对于405/Q245R接头,采用焊条电弧焊获得接头B2的耐腐蚀性能要优于钨极氩弧焊接头B1。综上所述,在本文中试验条件下,采用所选择的焊接工艺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高质量焊接。
崔勇,秦华,胡传顺,安文海,崔博[5](2011)在《13MnNiMoNbR与00Cr19Ni10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文中研究指明首先将H309L焊丝堆焊在13MnNiMoNbR钢板坡口上,再将堆焊后的13MnNiMoNbR钢板与00Cr19Ni10钢板用H308L焊丝填充焊接,得到了13MnNiMoNbR与00Cr19Ni10异种钢焊接接头,并对接头的显微组织及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MnNiMoNbR钢板侧熔合线附近出现了粗大的铁素体组织,形成脱碳层,而H309L焊缝侧的奥氏体堆焊层熔合线附近出现了黑色的非常细小的碳化物析出层;由于碳化物的析出或是固溶碳,使H309L焊缝侧增碳层处的硬度明显升高。
王有良[6](2003)在《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及显微组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提出了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及各区显微组织分析,解决了长期以来异种钢焊接时结构钢和不锈钢层分别制样、分别进行组织分析的难题.
李春凤[7](2003)在《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及显微组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了 13CrMo4 4+H30 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及各区显微组织分析 ,解决了长期以来异种钢焊接时结构钢、不锈钢层分别制样 ,分别进行组织分析的难题。
二、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及显微组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及显微组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及其断裂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双金属复合管及其焊接简介 |
1.2.1 双金属复合管简介 |
1.2.2 双金属复合管焊接简介 |
1.3 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断裂研究现状 |
1.3.1 双金属复合管焊接及焊接接头失效模式研究现状 |
1.3.2 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3.3 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断裂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3.1 断裂性能研究基本理论及表征方法 |
1.3.3.2 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断裂性能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制备及其组织性能研究 |
2.1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制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复合管焊接方法与焊接材料的选择 |
2.1.3 复合管焊接工艺参数选择 |
2.2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微观组织的研究 |
2.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2.2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 |
2.3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成分分析 |
2.4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夹杂物分析 |
2.5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
2.5.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
2.5.1.1 室温拉伸试验 |
2.5.1.2 低温冲击试验 |
2.5.1.3 维氏硬度试验 |
2.5.1.4 弯曲试验 |
2.5.2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 |
2.5.3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冲击性能及断口形貌 |
2.5.4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分布 |
2.5.5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弯曲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三相区的EBSD分析 |
3.1 试样的制备及试验方法 |
3.2 相分布分析 |
3.3 晶粒取向差分布 |
3.4 特殊晶界分析 |
3.5 晶粒尺寸分析 |
3.6 局部取向差(KAM)分析 |
3.7 再结晶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断裂行为的原位观察 |
4.1 试样的制备及试验方法 |
4.2 原位拉伸结果分析 |
4.2.1 载荷-位移曲线分析 |
4.2.2 原位观察结果分析 |
4.2.3 断口形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断裂阻力和裂纹扩展路径分析 |
5.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
5.1.1 试样制备 |
5.1.2 试验方法 |
5.1.3 试验基本原理 |
5.2 裂纹扩展阻力及路径分析 |
5.3 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三点弯曲断口及断裂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TP310H/T22异种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站锅炉异种钢的焊接特点及应用 |
1.2.1 奥氏体/铁素体异种钢的焊接性 |
1.2.2 奥氏体/铁素体异种钢焊接的应用 |
1.3 电站锅炉异种钢的焊接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奥氏体/铁素体异种钢焊接的研究现状 |
1.3.2 奥氏体/铁素体异种钢焊接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用钢 |
2.1.2 试验用焊接材料 |
2.2 焊接工艺 |
2.2.1 焊接准备 |
2.2.2 焊接工艺方案 |
2.2.3 焊接操作程序 |
2.3 焊接接头的宏观形貌 |
2.4 焊接接头的x射线探伤底片形貌 |
2.5 试验方法 |
2.5.1 拉伸试验 |
2.5.2 弯曲试验 |
2.5.3 冲击试验 |
2.5.4 硬度试验 |
2.5.5 光学金相组织分析 |
2.5.6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2.5.7 铁素体含量测试试验 |
2.5.8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2.6 主要仪器、设备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TP310H/T22异种钢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
3.1 奥氏体不锈钢焊丝作为焊接材料 |
3.1.1 T22-WM界面显微组织分析 |
3.1.2 焊缝金属的显微组织分析 |
3.1.3 TP310H-WM界面显微组织分析 |
3.2 镍基焊丝作为焊接材料 |
3.2.1 T22-WM界面显微组织分析 |
3.2.2 焊缝金属的显微组织分析 |
3.2.3 TP310H-WM界面显微组织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TP310H/T22异种钢焊接接头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4.1 拉伸性能 |
4.1.1 拉伸试验测试 |
4.1.2 拉伸试样断口扫描电镜分析 |
4.2 弯曲性能 |
4.3 冲击性能 |
4.3.1 冲击韧性测试 |
4.3.2 冲击试样断口扫描电镜分析 |
4.4 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测试 |
4.4.1 T22-WM界面显微硬度分布 |
4.4.2 TP310H-WM界面显微硬度分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基于数点和Photoshop像素法双相钢堆焊层铁素体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试样制备及腐蚀 |
1.1 试样制备 |
1.2 试样腐蚀 |
2 铁素体相含量测定 |
2.1 数点法 |
2.2 Photoshop像素法 |
3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8] |
3.1 算数平均值和铁素体相体积分数 |
3.2 标准误差和置信度 |
(1) 数点法 |
(2) Photoshop像素法 |
4 结 论 |
(4)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属复合板概述 |
1.1.1 金属复合板的特点及发展 |
1.1.2 金属复合板的应用现状 |
1.2 不锈钢复合板简介 |
1.2.1 奥氏体不锈钢复合板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
1.2.2 铁素体不锈钢复合板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
1.3 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性特点及分析 |
1.3.1 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特点及接头区域分布 |
1.3.2 过渡层焊缝的焊接性分析 |
1.3.3 不锈钢复合板常用焊接方法 |
1.4 不锈钢复合板的焊接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具体方案 |
第二章 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焊接工艺试验 |
2.1 焊接试验母材 |
2.2 工艺方案确定 |
2.2.1 焊接方法的选择 |
2.2.2 焊接材料的选择 |
2.2.3 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 焊接接头宏观形貌 |
2.4 焊后试验分析 |
第三章 304L/SA516Gr70 不锈钢复合板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 |
3.1 304L/SA516Gr70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3.1.1 接头拉伸性能 |
3.1.2 接头显微硬度测试 |
3.2 304L/SA516Gr70 接头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3.2.1 过渡层焊缝金相组织观察 |
3.2.2 过渡层焊缝金属的物相分析 |
3.2.3 WM-CS 界面金相组织观察 |
3.2.4 WM-CS 界面合金元素线扫描及能谱分析 |
3.2.5 WM-SS 界面金相组织观察 |
3.2.6 过渡层焊缝金属的透射电镜观察 |
3.3 304L/SA516Gr70 接头耐点蚀试验 |
3.3.1 点蚀的形成机制 |
3.3.2 化学浸泡法评价接头耐点蚀性能 |
3.3.3 电化学测试接头的耐点蚀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05/Q245R 不锈钢复合板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 |
4.1 405/Q245R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4.1.1 接头拉伸性能 |
4.1.2 接头显微硬度测试 |
4.2 405/Q245R 接头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4.2.1 过渡层焊缝金相组织观察 |
4.2.2 过渡层焊缝金属的物相分析 |
4.2.3 WM-Q245R 界面微观组织 |
4.2.4 WM-Q245R 界面合金元素线扫描及能谱分析 |
4.2.5 WM-405 界面微观组织 |
4.2.6 过渡层焊缝金属的透射电镜观察 |
4.3 405/Q245R 焊接接头耐点蚀试验 |
4.3.1 化学浸泡法评价接头的耐点蚀性能 |
4.3.2 电化学测试接头的耐点蚀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
四、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及显微组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L415/N08825双金属复合管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及其断裂行为研究[D]. 吴登.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2]TP310H/T22异种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研究[D]. 王德伟. 安徽工程大学, 2015(03)
- [3]基于数点和Photoshop像素法双相钢堆焊层铁素体含量测定[J]. 秦华,马喜龙,胡传顺,周秉荣,崔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3(02)
- [4]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焊接工艺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D]. 陈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4)
- [5]13MnNiMoNbR与00Cr19Ni10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J]. 崔勇,秦华,胡传顺,安文海,崔博.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11(10)
- [6]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及显微组织分析[J]. 王有良.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7]13CrMo44+H309L焊接金相试样的制备及显微组织分析[J]. 李春凤.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