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些有用的野生大型真菌

来自中国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些有用的野生大型真菌

一、Some Useful Wild Macrofungi from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Guangzhou,China(论文文献综述)

孙雅丽[1](2021)在《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大型真菌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保护区内的大型真菌进行了资源评价。物种多样性方面,通过对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进行野外调查、采集685份标本,并核实馆藏标本44份,以形态学鉴定为主,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370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门、6纲、20目、68科、160属。包括可食用菌139种,可药用菌101种,毒菌55种,发现并拟定新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2个。物种多样性编目按《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2008)及Index Fungorum(http://www.indexfungorum.org,2021.2.30)系统排列。大型真菌的区系组成分析,优势科有12科,包含大型真菌214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科数的17.65%,种数的57.84%,保护区的大部分种类都包括其中,其中红菇科35种,口蘑科27种,多孔菌科27种,分别占保护区种数的9.46%、7.30%和7.30%。含10种以下的科有56科,含156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科数的82.35%,种数的42.16%,为本区大型真菌从属区系。优势属有16属,含大型真菌147种,分别占保护区大型真菌属数的10.00%和种数的39.73%。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北温带分布种最多,有173种,世界广泛分布有88种,欧亚大陆分布种5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6.75%、23.78%和15.95%,其他区系成分,北温带-澳大利亚和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在本区也有一定数量物种发现。根据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将保护区内植物群落划分为四种植被类型,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发现物种组成和发生数量具有显着差异,其中针阔混交林群落中大型真菌发生的数量最多,种类丰富。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具有食用价值的共有139种,占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种数的37.57%,主要以口蘑属Tricholoma、红菇属Russula、鳞伞属Pholiota、乳牛肝菌属Suill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和锁瑚菌属Clavulina大型真菌为主;具有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101种,占调查种数的27.30%,主要以多孔菌类、马勃类、红菇属等为主;食药兼用大型真菌共计53种,占调查种数的14.32%;保护区内有毒真菌共计55种,共占调查种数的14.86%。

董秀维[2](2021)在《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松鼠乐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导致大量的“自然缺失症”和“城市病”人的产生。而解决此类病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故自然教育作为近几年热议的行业逐渐兴起并在走向鼎盛发展阶段,亲近自然的体验式教学与活动方式打开了人与自然之间连接的纽带。同时,伴随我国体验消费时代的来临,农耕体验与学农自然教育也逐渐引起重视,多数农业园在以前单纯的参观游览功能下,开发了生态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园优质的自然生态本底为儿童户外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与空间选择。农业的转型,交通条件的改善,促使农业园成为满足人们休闲体验的重要场所,因此将休闲农业园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自然教育是一种重视在自然环境中互动体验的教育形式,这不止决定了自然教育和环境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关联,也体现了自然教育与体验性教学理论之间的关联性。本文以休闲农业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在对休闲农业园景观、自然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与儿童活动心理、活动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首次提出将心流体验与儿童自然教育环境景观设计和自然教育活动策划相结合,通过环境设计的手段引发自然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心流体验,促进儿童自然环保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方便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的活动收益。并通过研究获得如下成果:(1)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休闲农业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总结出休闲农业园适宜开展自然教育的景观元素及其特征,即地形要素、水体要素、植物要素(园林植物、农作物)、动物要素、农用具要素、建筑及小品要素、道路与铺装要素等。(2)对农业园管理层和自然教育参与者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总结出川渝地区开展儿童自然教育的活动需求、活动偏好与活动阻碍因素。需求因素主要包括休闲农业园体验必备条件、休闲农业园必备的服务设施及信息获取方式和纪念品制作需求;活动偏好主要包括自然教育宣教方式偏好、自然教育内容偏好、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偏好;阻碍因素主要在于交通的便利性、场地的吸引性、以及课程的安全性三个主要方面。通过对调研的分析研究,为农业园中进行景观场地建设与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3)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激发心流体验的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空间营造应遵循参与性、叙事性、自然性、新奇性、美感性、安全性、地域性、人文性等八大原则,并应满足场地功能性、空间舒适性、活动丰富性、管理科学性等设计要求。对自然观察类、自然体验类、自然探险类、自然感悟类等四类自然教育景观空间提出具体营造方法。就自然教育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农用具、建筑与小品、道路与铺装等,分别提出营造策略,最后从设计与激发心流体验教学的角度,对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做了相应的策划。(4)针对理论研究与策略的提出,以成都市松鼠部落二期建设为例,从场地现状、自然资源分析、主题定位以及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并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应的自然教育课程方案。综上,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践,首次提出将心流体验运用于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设计,初步提出基于心流体验的自然教育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并对相关自然教育课程方案进行归纳整理,丰富了自然教育在景观设计中理论的发展,也为相关的自然教育景观空间设计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刘慧鸿[3](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王吉申[4](2020)在《世界蝎蛉科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长翅目)》文中指出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昆虫纲Insecta:全变态类Holometabola)中最大的科,目前已知将近500种,归于1个灭绝属和8个现生属。目前,蝎蛉科的系统发育研究还不完善。该科被认为自基部分为2个值得划分为亚科级别的支系;最大的2个属——蝎蛉属Panorpa和新蝎蛉属Neopanorpa均被证明是并系群,需要进一步拆分。之前的分类学研究大多关注有限的地域,不同区系之间的关系很不明晰。由于历史原因和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物种缺乏详细的描述和图示,阻滞了物种鉴定等其他各方面的研究。因此,急需将形态特征和分子数据联合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揭示蝎蛉科的区系关系及演化历史;同时也急需进行全球范围的分类学修订,以提供扎实的物种鉴定依据。本文第一章对蝎蛉科的系统地位、生物学、系统发育和分类等方面作了综述,详细介绍了蝎蛉科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研究了蝎蛉科的形态特征,介绍了蝎蛉科的成虫外部结构、内部器官以及幼期特征,整理了专用的术语,为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和分类学研究提供了依据。第三章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选取异蝎蛉科Choristidae中2属2种,以及拟蝎蛉科Panorpodidae中2属3种作为外群;蝎蛉科的8属155个现生种为内群。分析了 3个数据集:1)182个成虫形态特征,采用最大简约法;2)总长度为1876bp的3个基因片段(28S、COⅠ、COⅡ)联合数据集,采用贝叶斯推断法;3)总长度为2058 bp的形态特征和分子联合数据集,采用贝叶斯推断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在拓扑结构上基本相似,并与先前研究基本一致;但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的位置和蝎蛉亚科Panorpinae的基部关系还存在矛盾。主要结论如下:1)蝎蛉科是单系群,在基部分为2个大枝(蝎蛉亚科Panorpinae和新蝎蛉亚科Neopanorpinae subfam.n.);2)两个亚科级支系的单系性均得到了支持;3)蝎蛉亚科Panorpinae中,单角蝎蛉属Cerapanorpa、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广翅蝎蛉属Megapanorpa和华蝎蛉属Sinopanorpa的单系性均得到了支持,但蝎蛉属Panorpa并系于这几个属,需要进一步拆分;4)蝎蛉属Panorpa大多数种团的单系性都得到了支持,可能值得提升为属级单元;5)新蝎蛉亚科Neopanorpinae subfam.n.中,新蝎蛉属Neopanorpa并系于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需要进一步拆分;齿瓣新蝎蛉种团N.denticulata group和契尔科提新蝎蛉种团N.chillcotti group值得提升为属级单元。讨论部分对基于不同数据集、不同方法得出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先前的系统发育研究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对各个支系的鉴别特征及其演化关系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的分类学修订提供了更多依据。第四章针对蝎蛉科提供了世界范围的分类学修订;总结得到490个有效种(归于9个属,其中化石类群2属8种,现生类群8属482种),提出30个新异名、1个新组合、4个中国新纪录种;根据形态上的明显分歧和系统发育研究的结果,建立了新蝎蛉亚科Neopanorpinae subfam.n.,包含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和新蝎蛉属Neopanorpa,而其他7属归于蝎蛉亚科Panorpinae;重新划分了种团和组:蝎蛉属Panorpa分为32个种团、10个组,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分为2个种团,新蝎蛉属Neopanorpa分为8个种团;对每个分类单元提供了:中名、学名、引证(包括模式标本存放机构和模式产地)、词源、测量数据、鉴别特征、描述、检视标本、分布地区以及图示等;还提供了分亚科、分组、分属和分种的检索表,以及世界蝎蛉科名录。第五章讨论了蝎蛉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化石类群的位置,以及起源、演化和生物地理学。主要的论点如下:1)蝎蛉科与拟蝎蛉科并非姊妹群,但在仅考虑现生类群的研究中,将二者看做姊妹群来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是可行的;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的位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单型属(?)波罗的蝎蛉属Baltipanorpa和蝎蛉属的7个灭绝种隶属于蝎蛉亚科;2)蝎蛉科十分可能起源于东亚地区;亚科级和属级的分化与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巽他大陆的挤压-逃逸、横断山脉的造山运动等地质事件相关,而近期的物种形成则多与更新世冰期气候波动相关;3)蝎蛉科的独立扩散事件在印度尼西亚区系中至少发生了 2次,日本区系5次,古北区系2次,新北区系4次。

刘志贤[5](2019)在《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更全面地了解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资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本文以森林蔬菜种质资源研究为主线,分别开展实地调查和引种栽培,选取东莞市林业科学园为调查地点,全面调查该园区所包含的各个分区和道路两旁的森林蔬菜资源。调查发现:园区本土的森林蔬菜种质资源有限,需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种栽培研究,筛选出适合东莞地区生长的品种,方可丰富森林蔬菜种类。网购是当今重要而快捷的购买种苗途径,可通过从国内不同地区的网店购买森林蔬菜种苗,进行栽培试种,从而加快各式森林蔬菜的引种进程,丰富森林蔬菜种类。虽然网购有诸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说当我们想购买某一种蔬菜,输入该蔬菜名进行搜索,会出现其他名称,也就是别称或别名,难免会造成混淆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紫背菜为例,探讨其别名“紫背天葵”为何物,从而引申出同名异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各种同名异物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1)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现有种类106种,隶属26目43科88属,品种来源主要为本地种,即从东莞市内野外或其它人工栽培的地方移植,共有86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81.13%;菊科和唇形科在本区森林蔬菜中优势显着。大部分森林蔬菜为草本植物,共有78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73.58%;茎叶菜类最多,主要采摘食用其嫩茎叶,共有51种,占园区森林蔬菜总数的48.11%。(2)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通过网购森林蔬菜种苗80份,仅有为数不多的15份能够种植成功,更多的还是虚假伪劣种苗,电商平台销售不良种苗泛滥成灾。(3)本文整理出6种均称呼“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植物和药物信息,植物信息包括名称、学名、科、属和生活型等,药物信息包括药品名、药用部位、药性和药效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区分各种紫背天葵同名异物提供参考。总而言之,森林蔬菜定义广泛,涵盖众多生长环境及种类,森林蔬菜种质资源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口感风味,并需要配合适当的烹饪方法,受众人群毕竟是少数,难以形成规模。森林蔬菜既非必需品,也非蔬菜替代品,当属一个特殊的食用类群,但作为药用疗效及增加蔬菜种类,日后仍需要逐步开发。

王锋尖[6](2019)在《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主要包括湖北省内的神农架、十堰、宜昌、恩施、襄阳、随州等地,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三峡库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大型真菌。通过文献查阅,除神农架以外,鄂西其余地方少有大型真菌资源的公开报道。本研究对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鄂西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程度进行了评价,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本研究对鄂西地区范围内的3023份大型真菌标本(野外采集获得的2151份标本及馆藏872份标本)整理、鉴定,共鉴定出841种,隶属于2门、7纲、23目、94科、295属,其中,子囊菌类95种、胶质菌类32种、伞菌类418种、牛肝菌类56种、腹菌类32种、多孔菌类140种、红菇类68种,包括食用菌208种,药用菌182种,有毒菌245种。发现并描述新种1个:蓝紫黄蘑菇Xanthagaricus ianthinus Y.Li&F.J.Wang,拟定新种2个:湖北光柄菇Pluteus hubeiensis Y.Li&F.J.Wang、武当假亚脐菇Pseudoomphalina wudangensis Y.Li&F.J.Wang,中国新记录种11个:高丽冷杉生菌Abieticola koreana Hyang B.Lee、砖红小蘑菇Micropsalliota lateritia Heinem.、牧场黄蘑菇Xanthagaricus epipastus(Berk.&Broome)Hussain、石墨粉褶菌Entoloma graphitipes E.Ludw.、棱镜孢粉褶菌Entoloma prismaticum Hir.Sasaki,A.Kinosh.&K.Nara、可疑球盖菇Stropharia ambigua(Peck)Zeller、卡斯特光柄菇Pluteus karstedtiae Menolli,Justo&Capelari、变色光柄菇P.variabilicolor Babos、绒盖光柄菇P.velutinus C.K.Pradeep,Justo&K.B.Vrinda、坚实田头菇Agrocybe firma(Peck)Singer、威帕特假小孢伞Pseudobaeospora wipapatiae Desjardin,Hemmes&B.A.Perry。补充湖北省新记录属37个:囊盘菌属Ascocoryne、绿盘菌属Chlorencoelia、螺菌属Neobulgaria、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杜蒙盘菌属Dumontinia、平盘菌属Discina、大团囊虫草属Tolypocladium、冷杉生菌属Abieticola、暗褶伞属Melanophyllum、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黄蘑菇属Xanthagaricus、黏伞属Limacella、拟锁瑚菌属Clavulinopsis、粉褶红盖菇属Entocybe、Porpolomopsis、裸伞属Gymnopilus、暗皮伞属Flammulaster、木生杯伞属Ossicaulis、灰顶伞属Tephrocybe、雅典娜小菇属Atheniella、囊皮菇属Cystoagaricus、须瑚菌属Pterula、雅薄伞属Delicatula、法伞属Fayodia、假小孢伞属Pseudobaeospora、假亚脐菇属Pseudoomphalina、毛缘菇属Ripartites、杵瑚菌属Pistillaria、核瑚菌属Typhula、裘氏牛肝菌属Chiua、红孢牛肝菌属Porphyrellus、臧氏牛肝菌属Zangia、拟蜡伞属Hygrophoropsis、白齿耳菌属Mycoleptodonoides、棉絮干朽菌属Byssomerulius、蜡卧孔菌属Ceriporia、地花孔菌属Albatrellus,补充湖北新记录种274个。物种多样性编目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2008)系统和真菌索引(http://www.indexfungorum.org/)排列。区系多样性的研究:包含10个物种及以上的科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科,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科有24科,共包含608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5.53%,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72.29%。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层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钉菇科Gomphaceae、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炭角菌科Xylar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而包含10个物种以下的科共有70个,仅有物种233种,占总种数的27.71%,在本区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包含5个及以上物种的属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属,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属有41个,占总属数的13.90%,计439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2.20%。物种的区系地理组成上,鄂西地区大型真菌主要以北温带分布种、世界广布种为主,其中北温带分布种206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24.49%;世界广布种168种,所占比例为19.98%。其它区系成分如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分布种、欧亚大陆分布种、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14.03%、12.49%和11.06%。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有种占整个区系成分的7.13%,丰富的特有成分,说明了鄂西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物种濒危程度评价及红色目录编制: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对841个大型真菌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并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评估结果表明鄂西有大型真菌易危物种3个:近杯伞状粉褶菌Entoloma subclitocyboides W.M.Zhang、承德高腹菌Gautieria chengdensis J.Z.Ying、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Zang,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0.36%。此外,近危的大型真菌有8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东方色钉菇Chroogomphus orientirutilus Y.C.Li&Zhu L.Yang、东方钉菇Gomphus orientalis R.H.Petersen&M.Zang、密枝糊菌Ramaria stricta(Pers.)Quél.、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灵芝Ganoderma lingzhi Sheng H.Wu,Y.Cao&Y.C.Dai、杯冠瑚菌Artomyces pyxidatus(Pers.)Jülich。另数据不足的有223种,无危的607种。易危、近危以及数据不足的物种均为需要关注和保护的物种。因此,鄂西地区需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达234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27.82%。

张杰[7](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王旭[8](2016)在《长白山木腐真菌种质资源调查及驯化栽培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长白山地区的生于树干、倒木、枯木、枯枝落叶层、地表及残桩等不同基质上的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396份,经宏观与显微特征鉴定,确定大型真菌187种,隶属于2门6纲18目49科101属,包括子囊菌3纲6目9科13属,担子菌3纲12目40科88属。其中食用菌69种,药用菌57种,毒菌15种,所有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经过对长白山地区采集到的大型真菌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与活体组织制作,获得的2门2纲5目21科39属62种87份野生木腐真菌菌株与266份活体,供试菌株保藏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种保藏中心(CCMJ),成功制作的活体组织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活体组织库。并记述了子实体的种类、标本号、采集地点、菌株号与活体号、生境与经济用途的相关信息,将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从野外生存条件转移到可人工培养的以菌种保藏为主的异地保育条件下。成功制作了大型真菌的孢子印19份,并对已保藏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种保藏中心(CCMJ)的成功分离、保存、获得遗传信息的20份木腐真菌菌株,近一步进行保护生物学研究。并对部分木腐真菌菌株进行驯化栽培研究与栽培试验,成功栽培野生大型真菌12种,木腐真菌11种,虫生真菌1种。使其能在人工培养的室内条件下完成生活史,为大型真菌的基础异地保育提供可参考的基本生物学指标。本研究在资源调查的同时,加强了对部分木腐真菌的异地保育,丰富了大型真菌“一区一馆五库”的内容与信息,只是从其生物学性状以及人工栽培试验入手,使其能在人工培养状态下完成生活史,为野生种群的恢复提供基本的参考指标,以期更好地解决大型真菌的保育。

朱业思[9](2013)在《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网站有效性评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作为最全面的信息整合平台,最方便的产品比价工具,最便捷的预订方式以及最广泛的分享平台,加速了旅游者消费行为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在线旅行预定市场的规模在近年迅速扩大,网络已经成为了旅游服务不可或缺的平台。制定基于网络技术的营销战略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的一种必须。而网站作为网络营销的重要一环,其质量决定了网络营销的成败,从而成为了管理者与学者的关注热点。与此同时,随着森林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旅游目的地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森林公园稳定发展,并于近年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然而,关于如何建设及评估国家森林公园网站质量仍然属于空白领域。根据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针对中国森林公园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规划设计、资源评估、保护和管理以及游客行为。与此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网站评估大多集中于酒店、旅游服务供应商、旅游景区,很少涉及森林公园。目前还没有学者针对国家森林公园网站有效性评价提出相关的评估框架或评估体系。因此,建立一套适合国家森林公园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现有的国家森林公园网站建设现状及不足,并提供相关改进建议是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本文回顾了相关的文献及研究理论,综合考虑国内外现有的各类旅游网站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网站的特殊性,基于内容分析法提出了国家森林公园网站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内容性,互动性和促销性,以及22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景区介绍、交通资讯、购物信息、住宿信息、节事活动、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当地文化、地图、新闻资讯、联络信息、多媒体展示、站内搜索、在线咨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网站会员、交换链接、网上折扣、电子促销卡、在线刊物。通过对全国现有的12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网站进行观测分析,本文首先得到了其地域分布规律,网站性质及多语言应用。其次,根据22个指标的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网站现在仍然处于开发建设的初级阶段,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分享,但互动沟通和市场促销功能仍然亟待提高和完善。从我国东、中、西三个不同经济带来看,三个地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官网有效性并无显着差异。

潘建非[10](2013)在《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处于南海之滨三江总汇之地,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的历史演进过程,当代水系空间建设从宏观到微观所面临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以广州城市水系空间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中的城市水系空间是指在同一个城市地域内,通过河道、湖泊等水系要素联系起来的所有滨水空间的集合。论文的研究始终以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为基础,研究的时间界限从古代广州建城起至今,重点在现代;以广州城市建成区为基本的空间范围,重点以广州市中心城区及其城市边缘区为主要的地域范围;采用文献研读与考证、实地考察、区域文化学方法、问卷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第二至第六章共五部分:第二章从历史发展的层面来梳理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的过程。分析研究关注横向的空间形态变化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纵向的发展规律。其中自然环境因素是整个发展过程的大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会经济、规划思想和人文因素将是影响未来广州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水系发展与城市关系的回顾,提供历史的借鉴,为下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从物质形态的层面分析广州城市水系的构成。分析研究既包括整体的地貌形态、与绿网、路网结合的新姿,同时针对珠江广州河段沿岸空间、水乡聚落空间和水乡景观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第四章从工程实践的层面,分类对江河水系、河涌水系和湖泊水系各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既有从宏观角度分析其与城市发展、结构调整的关系,又有在工程具体实践中对于历史文化、城市肌理、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景观特色等方面的处理,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使用后评价。第五章从建设实施层面,本着生态和景观为主导的原则,选择从断面形式、护岸结构、结合水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三方面来研究本地化的技术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各选择具有典型场地特征、实施效果好、应用前景广的案例进行分析;既注重单一技术方法的原理介绍和应用效果分析,也介绍根据不同条件综合运用的效果。最后,论文在以上四大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广州城市水系空间建设的实施途径进行探析。结合广州市的实际,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案例,从政策法规、设计策略、技术支撑、公共管理制度、评估反馈激励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对于广州这个个案,以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一个崭新的方向。本论文系统梳理了广州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进程,并将古城水系各阶段的形态在现代地图中逐一印证,丰富和充实了相关研究的基础资料,同时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对于个案的分析和总结也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Some Useful Wild Macrofungi from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Guangzhou,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me Useful Wild Macrofungi from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Guangzhou,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1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2 大型真菌多样性国外研究概况
        1.3 国内研究概况
        1.3.1 国内保护区研究概况
        1.3.2 国内药用菌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2.1 .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材料
        1.1.2 采集样地的选择
        1.1.3 野外调查与标本采集
        1.1.4 标本处理与鉴定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1.2.2 中国新记录种记载
        1.2.3 拟发表新种
        1.2.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与生态分布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调查样地设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优势科的组成分析
        2.2.2 优势属的组成分析
        2.2.3 物种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2.2.4 不同植物群落大型真菌多样性分析
        2.2.5 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与其他地区间的关系
    第三章 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药用菌资源
        3.2.2 食用菌资源
        3.2.3 毒菌资源
        3.2.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药用菌生境照片
作者简介
致谢

(2)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松鼠乐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现状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2.1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相关概念
    2.2 自然教育内容研究
    2.3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理论研究
    2.4 心流体验与自然教育景观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3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经典案例研究
    3.1 日本MOKUMOKU农场
    3.2 英国Mudchute城市农场
    3.3 台湾蘑菇部落生态休闲农场
    3.4 上海泰生农场
    3.5 成都欢乐田园
    3.6 本章小结
4 川渝地区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现状及需求调研
    4.1 川渝地区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现状
    4.2 川渝地区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需求与偏好
    4.3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需求、偏好及阻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符合心流教学的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与课程设计
    5.1 影响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的环境空间设计因素
    5.2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5.3 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5.4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5.5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5.6 功能分区
    5.7 自然教育活动的课程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松鼠部落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实践
    6.1 项目概况
    6.2 整体景观规划设计
    6.3 自然教育主要节点空间设计
    6.4 课程活动策划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管理者调查问卷
    附录 B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C 休闲农业园自然教育偏好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世界蝎蛉科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长翅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蝎蛉科在长翅目中的地位
    1.2 蝎蛉科在蝎蛉总科中的地位
    1.3 蝎蛉科生物学
        1.3.1 分布和生境
        1.3.2 休憩姿态
        1.3.3 食性
        1.3.4 交流和防卫
        1.3.5 捕食者与寄生物
        1.3.6 求偶与交配
        1.3.7 生活史
    1.4 蝎蛉科系统发育
        1.4.1 研究概况
        1.4.2 存在问题
    1.5 蝎蛉科分类
        1.5.1 研究概况
        1.5.2 存在问题
    1.6 蝎蛉科其他研究
        1.6.1 细胞学
        1.6.2 生理学
        1.6.3 胚胎发育
        1.6.4 视觉器官构造
        1.6.5 显微和超微结构
    1.7 蝎蛉与人类
第二章 蝎蛉科形态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形态观察
        2.1.3 图片获取
        2.1.4 术语应用
    2.2 结果
        2.2.1 成虫外部形态
        2.2.2 成虫内部器官
        2.2.3 幼期形态
    2.3 讨论
第三章 蝎蛉科系统发育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来源
        3.1.2 分类单元选取
        3.1.3 形态特征编码
        3.1.4 DNA扩增与序列分析
        3.1.5 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1.6 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1.7 联合形态特征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2 结果
        3.2.1 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树
        3.2.2 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3.2.3 联合形态特征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3.3 讨论
        3.3.1 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发育研究
        3.3.2 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
        3.3.3 联合形态特征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
第四章 蝎蛉科分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形态观察、图片获取和术语应用
        4.1.3 数据测量
        4.1.4 分类描述
    4.2 结果
        蝎蛉科 Panorpidae Latreille, 1802
        蝎蛉亚科Panorpinae Latreille, 1802
        蝎蛉属Panorpa Linnaeus,1758
        华蝎蛉属Sinopanorpa Cai & Hua, 2008
        叉蝎蛉属Furcatopanorpa Ma & Hua, 2011
        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 Zhong & Hua,2013
        单角蝎蛉属Cerapanorpa Gao,Ma & Hua, 2016
        广翅蝎蛉属Megapanorpa Wang & Hua, 2019
        (?)波罗的蝎蛉属Baltipanorpa Krzeminski & Soszynska-Maj,2012
        新蝎蛉亚科Neopanorpinae Wang & Hua, subfam.n
        长腹蝎蛉属Leptopanorpa MacLachlan,1875
        新蝎蛉属Neopanorpa van der Weele, 1909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创新点
    5.2 主要结论
    5.3 系统发育
        5.3.1 蝎蛉科在蝎蛉总科中的位置
        5.3.2 长腹蝎蛉属的位置
        5.3.3 化石类群的位置
    5.4 起源与演化
        5.4.1 蝎蛉科起源与早期分化
        5.4.2 蝎蛉亚科早期分化
        5.4.3 新蝎蛉亚科早期分化
        5.4.4 近期物种形成
    5.5 生物地理学
        5.5.1 中国区系
        5.5.2 中南半岛区系
        5.5.3 印度区系
        5.5.4 印度尼西亚区系
        5.5.5 日本区系
        5.5.6 欧洲区系
        5.5.7 北美区系
    5.6 研究展望
        5.6.1 系统发育研究的完善
        5.6.2 分类系统的完善
        5.6.3 物种多样性的继续探索
        5.6.4 演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发育分类单元及相关信息
附录B 形态学系统发育特征矩阵
附录C 世界蝎蛉科名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概念阐述
        1.3.1 森林蔬菜
        1.3.2 野生蔬菜
        1.3.3 紫背菜
    1.4 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4.1 国内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4.2 国外森林蔬菜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2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调查
    2.1 园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园区域森林蔬菜种质分布
        2.3.2 园区森林蔬菜的资源类型及品种来源
        2.3.3 园区森林蔬菜资源概况
        2.3.4 园区森林蔬菜生活型
        2.3.5 园区森林蔬菜食用部位分类
    2.4 小结
3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引种栽培
    3.1 试验地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气候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苗网购时间及其交易城市
        3.3.2 网购种苗材料
        3.3.3 种植情况
        3.3.4 进行二次购买种苗试种的品种
    3.4 存在问题
        3.4.1 种苗身份真假问题
        3.4.2 种子质量问题
        3.4.3 卖家诚信问题
        3.4.4 物流运输问题
        3.4.5 种苗归属地问题
4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现象的综合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基本属性分析
        4.2.2 植物分布地区及生境分析
        4.2.3 形态特征描述
        4.2.4 形态特征分析
        4.2.5 药品基本属性分析
    4.3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森林蔬菜资源的讨论
        5.1.1 森林蔬菜种类的界定
        5.1.2 野外采摘
        5.1.3 食用方法
    5.2 网购森林蔬菜种苗的相关建议
        5.2.1 提高买家的防范意识
        5.2.2 电商平台需提升自身的纠察能力
        5.2.3 加强售后投诉维权的落实
    5.3 紫背天葵同名异物的探讨
        5.3.1 紫背天葵名称的释义
        5.3.2 紫背菜名称的应用
        5.3.3 植物与药物名称存在合并或分离现象
        5.3.4 香港大澳清凉饮料原植物
        5.3.5 中草药来源植物查询系统
    5.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道路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附录 B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研究区域森林蔬菜种类分布
附录 C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名录
附录 D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编目
附录 E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照片
附录 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湖北省研究概况
    1.3 研究地概况
        1.3.1 地理与地形
        1.3.2 气候条件
        1.3.3 土壤状况
        1.3.4 植被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第三章 新种与拟定新种、中国新记录种和湖北省新记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新种与拟定新种
        3.4.2 中国新记录种
        3.4.3 湖北省新记录属、种
        3.4.4 鄂西光柄菇属大型真菌多样性
第四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区系组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优势科分析
        4.2.2 优势属分析
        4.2.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第五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红色目录
    5.1 研究材料
    5.2 研究方法
    5.3 .评估结果与分析
        5.3.1 大型真菌受威胁物种
        5.3.2 大型真菌近危物种
        5.3.3 大型真菌需关注和保护物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8)长白山木腐真菌种质资源调查及驯化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多样性概述与研究意义
    1.2 菌物概述及其多样性研究
    1.3 大型真菌的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小结
    1.5 研究地概况
第二章 长白山地区野生木腐真菌种质资源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研究结果
        2.2.2 长白山野生木腐真菌种质资源目录
第三章 长白山地区野生木腐真菌种质资源及菌种库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白山木腐真菌的菌株分离
        3.2.2 菌种库的建立
        3.2.3 长白山木腐真菌的异地保育分析
第四章 部分木腐真菌的驯化栽培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物种多样性研究
        5.1.2 种质资源研究
        5.1.3 驯化栽培研究
    5.2 问题与展望
        5.2.1 野生大型真菌的常见问题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成功制作的孢子印照片
附录2: 物种生境照片与出菇照片
作者简介
致谢

(9)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网站有效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家公园
    2.1.1 美国国家公园
    2.1.2 日本国立公园
    2.1.3 英国国家公园
    2.1.4 中国国家公园
2.2 国家公园的相关研究
    2.2.1 国家公园的游客满意度
    2.2.2 国家公园的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
    2.2.3 国家公园的安全管理
    2.2.4 国家公园的信息化应用与网站研究
2.3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
    2.3.1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
    2.3.2 中国森林公园发展历程及现状
2.4 中国森林公园的相关研究
    2.4.1 中国森林公园的游客行为
    2.4.2 中国森林公园的资源评估、开发与保护
    2.4.3 中国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
    2.4.4 国家公园的信息化应用与网站研究
2.5 旅游业网站评估研究
    2.5.1 旅游网站的有用性
    2.5.2 旅游网站的功能性
    2.5.3 旅游网站的有效性 3. 研究方法
3.1 一手资料的收集
3.2 二手资料的收集
3.3 内容分析法
3.4 评价指标选择
3.5 信度和效度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4.1 国家级森林公园网站特征分析
    4.1.1 地域分布
    4.1.2 网站性质
    4.1.3 多语言应用
4.2 网站内容性评估
4.3 网站互动性评估
4.4 网站促销性评估
4.5 网站有效性综合评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速森林公园信息系统建设
    5.2.2 丰富网站内容性
    5.2.3 提高网站互动性
    5.2.4 增强网站促销性
5.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10)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广州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推进
        1.1.2. 亚运契机下广州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大力投入
        1.1.3. 全球水环境的日益关注与滨水地区更新的蓬勃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滨水空间与城市水系空间
        1.4.2. 河涌定义及其特征
    1.5. 国内外城市水系研究与实践
        1.5.1. 国外城市水系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
        1.5.2. 国内城市水系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
    1.6. 广州城市建设与水系建设历史研究与实践
        1.6.1. 古代研究
        1.6.2. 当代研究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2. 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的演进
    2.1. 广州古代城市发展与水系的演进
        2.1.1. 宋代以前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
        2.1.2. 宋元时期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
        2.1.3. 明清时期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
    2.2. 广州近代城市发展与水系的演进
        2.2.1. 广州近代城市发展
        2.2.2. 广州近代城市水系发展
    2.3. 广州现代城市水系的演进
        2.3.1. 广州建国以来城市发展综述
        2.3.2. 广州建国至1997年的城市水系政治
        2.3.3. 广州1997年以后的城市水系整治
    2.4. 广州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演进规律
        2.4.1. 自然环境的变迁
        2.4.2. 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2.4.3. 规划思想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2.4.4. 发展演进规律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3. 广州城市水系形态分析
    3.1. 广州水系整体形态构成分析
        3.1.1. 广州城市水系的组成
        3.1.2. 水系空间与绿道系统的结合
    3.2. 广州珠江沿岸水系空间形态分析
        3.2.1. 明代“三塔三关锁珠江”形态格局的留存
        3.2.2. 串联新旧城市中轴线的横向开敞空间形态
        3.2.3. 整合用地功能的沿岸城市形态分布
    3.3. 广州水系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3.3.1. 线型水乡
        3.3.2. 块型水乡
        3.3.3. 网型水乡
    3.4. 水系景观空间形态分析
        3.4.1. 田园风光
        3.4.2. 河涌水巷
        3.4.3. 节点园林
    本章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4. 广州水系空间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案例分析
    4.1. 江河水系空间建设
        4.1.1. 江河水系空间建设概况
        4.1.2. 滨水产业类历史地段更新
    4.2. 河涌水系空间整治
        4.2.1. 河涌水系空间建设概况
        4.2.2. 旧城中心区河涌整治
        4.2.3. 城市边缘区河涌整治
        4.2.4. 普通社区河涌整治
    4.3. 湖泊水系空间整治
        4.3.1. 湖泊水系空间整治概况
        4.3.2. 案例分析
        4.3.3. 整治方法思考
        4.3.4. 海珠湖建成后评价
    4.4. 对广州市水系整治的整体评价
        4.4.1. 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水系空间体系初步建成
        4.4.2. 完善水系空间建设程序,优化建成效果
        4.4.3. 组织创新,培育公众参与沃土
    本章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5. 广州水系空间建设的技术措施
    5.1. 断面形式
        5.1.1. 生态环境和景观为主的河道断面设计
        5.1.2. 适宜广州的几种河道断面
    5.2. 护岸结构
        5.2.1. 护岸结构的几个关键问题
        5.2.2. 自然生态护岸
        5.2.3. 人工生态护岸
        5.2.4. 非生态护岸的优化
    5.3. 结合水生态修复的其他技术措施
        5.3.1. 模拟水处理园林的水景设计
        5.3.2. 生态浮床技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广州城市水系空间建设的实施途径探析
    6.1. 增强政策法规的引导效应
    6.2. 制定合理设计策略的途径
        6.2.1. 多学科合作的模式
        6.2.2. 因地而异的设计策略
    6.3. 依托可适应性技术支撑
    6.4. 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
    6.5. 重视评估、反馈与激励机制的效能
    参考文献
7.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心城区河涌功能定位划分表
附录二:荔枝湾涌水系综合整治调查问卷
附录三:海珠湖公园综合整治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刘晓明简介
导师孟欣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Some Useful Wild Macrofungi from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Guangzhou,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天佛指山松茸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孙雅丽.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休闲农业园儿童自然教育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松鼠乐园为例[D]. 董秀维. 西南大学, 2021(01)
  •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世界蝎蛉科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长翅目)[D]. 王吉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引种与同名异物研究[D]. 刘志贤.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王锋尖.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7]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长白山木腐真菌种质资源调查及驯化栽培研究[D]. 王旭.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9]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网站有效性评估[D]. 朱业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10]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研究[D]. 潘建非.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来自中国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些有用的野生大型真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