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品质朗红釉的开发

低成本高品质朗红釉的开发

一、低成本优质郎红釉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晴[1](2021)在《川贵白酒包装的发展沿革与设计创新研究》文中认为

陈水映[2](2020)在《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特色小城镇的创建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学界对旅游特色小城镇的学术跟进也正在朝着多元面向展开。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强调“产”“城”“人”“文”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发展理念。新时期,旅游特色小城镇的产城融合发展对于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完善中国城镇空间形态和布局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深化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截至目前,针对旅游特色小城镇自身特性来讨论产城融合发展议题的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论文以此为背景提出期待解决的主要研究问题: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何种机制推动了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对周边乡村地区产生哪些深层次影响?探讨这些议题,对当下旅游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又有怎样的理论指引和实践启发?基于以上追问,文章扎根于中国乡土社会,以河南省神垕镇为例,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援引演化经济地理学、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等理论体系,沿着“产城融合—影响因素—发展机制—空间效应—发展启示”的逻辑主线,对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和理论抽象。文章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文章提炼出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理论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由产业发展能力、旅游吸引力、城镇建设、地方精神、政府作为和外部情境等6个主范畴、19个次范畴和69个下属概念构成,其中部分影响因素与前人研究新城区、开发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议题获取的成果相呼应;同时,文章在对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基础上,也针对旅游特色小城镇本身特质提炼出部分新的概念和范畴,如城镇建设对应的“景镇一体化”、旅游吸引力对应的“文化积淀”等。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发展能力、旅游吸引力、城镇建设、地方精神4个因素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较为显着,其中产业发展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城镇建设起着辅助作用,地方精神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内生力量,而旅游吸引力通过统合协调推动着城镇传统产业的旅游化升级和城镇整体风貌的景观化重构。(2)文章以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剖析了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机制。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是一个主要围绕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的演化过程。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具有历史关联性,包括产业主导机制和城镇辅助机制。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的主导机制是传统产业演化与旅游化升级,传统产业以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和技术持续创新为基础,具有高度路径依赖演化特点,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并在新时期进行旅游化升级,逐渐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的辅助机制是城镇协同演化与旅游功能重构。在产业演化进程中,城镇功能随产业发展而进行协同演进和适应性调整,经历了迂回曲折、不断调适和跃迁的演化路径。文章建构了在历史演化视角下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分析框架。(3)论文以极化-涓滴效应理论为理论分析基础,从“镇村联动”这一空间整体视角出发,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在产业辐射效应、文化联动效应和城镇延伸效应三个方面的测量指标体系,并运用健康距离模型对案例地所辖的14个行政村进行了定量测度。测量结果显示: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对周边乡村地区经济增长、文化复兴、现代乡土社会培育等均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这与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相一致,体现了小城镇产城融合的时代价值。同时,空间效应亦受乡村地理距离、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等因素影响。与已有研究相比,文章的创新贡献如下:(1)拓展了产城融合理论涉及面。已有研究大多是结合大城市新城区、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等城市空间的产城融合发展议题进行探讨,文章以旅游特色小城镇为空间单元,将产城融合与旅游特色小城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功能重构以及镇村联动等方面联系起来。并从历史演化视角,进一步构建了产业发展和城镇功能协同演化的机制,探讨了旅游特色小城镇“为什么”和“如何”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文章这一研究成果为旅游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的理论解释空间。(2)发展了对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和理论认知。文章研究得出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是一个动态演化、长期历史积累的过程,这一演化过程不但依赖产业和城镇的协同演化,而且还依赖地方精神、政府作为、外部情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一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部分创建者因过度迎合市场,追逐短期效益,导致旅游特色小城镇面临千镇一面、后续乏力的严峻问题。文章这一认知,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特色小城镇创建的理论体系和指导实践都有意义。(3)构建了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理论框架,深化和发展了“镇村联动”发展理念。文章基于极化-涓滴效应为理论视角,构建了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的空间效应评测指标体系,并测度了产业辐射效应、文化联动效应和城镇延伸效应的表现。文章通过观照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议题,加深了对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外部性理论的探索和认知,实现了旅游学术研究与实践需要的有效衔接。

罗司宇[3](2020)在《景德镇陶瓷工匠职业道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江鹏程[4](2019)在《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传统外贸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影响,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电子商务是对外贸易的必然趋势,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越来越多传统外贸企业开始转型发展电子商务。中小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起步较晚,要如何发展才可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J公司为研究对象,了解J公司现状,深入分析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现状,结合当前行业环境,并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对其营销模式和策略进行分析,为J公司找出一条适合发展的产品营销策略。本文首先分析外贸形势及营销的理论、发展。其次介绍J公司的背景,详细描述J公司的业务及管理现状,阐述J公司产品营销现状,客观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分析原因。接着就J公司的行业特征展开宏观环境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及SWOT分析。根据前几章的分析结果,结合STP理论针对问题制定出J公司的产品营销策略。最后给出J公司的产品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希望借本文对J公司的分析,能为外贸行业内的类似中小企业的产品营销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杨慧[5](2019)在《天然气催化燃烧应用及催化剂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能源不合理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课题将天然气催化燃烧技术应用于炉窑中,设计了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系统,同时研究了催化剂的特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将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应用于陶器的烧制。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并与传统的陶器烧制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陶器的最佳烧制工艺流程,烧制的陶器成品表面光滑细腻,充满复古的艺术气息。进一步研究了陶器在水净化方面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陶器对河水产生显着的净化效果,同时提出将炉窑烧制的陶制材料应用于海绵城市及水处理装置中的可行性研究,这将对今后陶制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新思路。然后将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应用于琉璃的烧制。大量烧制琉璃的探索实验表明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满足琉璃的烧制,并得出琉璃制品的最佳烧制工艺。由于釉料颜色的不同,琉璃最高的烧制温度有所差异,因此应根据釉料颜色来选择对应的烧制温度。烧制的琉璃成品釉面透亮、温润,造型精美,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测定烟气出口处甲烷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得出炉窑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几乎为零,燃料利用率较高。炉窑内部的传热方式以辐射传热为主,且具有很高的辐射强度,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基于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炉窑启动时间与催化剂老化关系的实验表明,催化剂经过多次重复使用后活性显着降低,启动时间随着点火次数的增加变长,这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催化燃烧炉窑的寿命及经济性下降。同时通过对催化剂老化机理的分析得出反应过程产生的高温、高压造成催化剂烧结,活性组分流失,从而降低了催化燃烧反应速率。最后对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经济且环境友好型催化剂将成为研究的重点,进而推动催化燃烧技术的广泛应用。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多重显着优势,因此在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倡导下,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盛开勇[6](2018)在《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研究》文中提出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千百年来,无数陶瓷工匠的辛勤劳作,成就了景德镇瓷都地位。在漫长的制瓷历程中,他们不仅为世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传世瓷器,也为后人留下了智慧结晶之陶工“工匠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首先阐释陶瓷工匠及其“工匠精神”定义;再通过工薪、工量、工时、工作环境“四工”分析研究古代景德镇陶瓷工匠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状况,因为陶瓷工匠作为“工匠精神”的主体,只有了解工匠,才能更好的分析工匠精神;其次是从陶工生产制瓷、陶工生活品质两个维度深入挖掘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内涵;再是从景德镇自然环境要素、人才要素、政府管理要素、危机要素四个方面研究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工匠精神”对景德镇发展的历史价值和促进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工匠精神”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薛媛[7](2016)在《莲花纹在康雍乾时期瓷器装饰中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莲花纹作为我国传统装饰题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纹样,历经千年的演变,至今仍被广泛的运用于当代艺术创作之中。作为最古老的装饰纹样之一,莲花纹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国人喜爱,并被赋予了众多的吉祥含义,千年来承载着人们的向往与美好夙愿。正因如此,古代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中都会看到莲花纹的身影,西周的铜器,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汉代的瓦当,宋、元、明、清的陶瓷,而将莲花纹运用的最为淋漓尽致就是瓷器装饰。作为古而有之的装饰纹样,莲花纹在瓷器装饰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更为丰富,自先秦时期至宋元明清,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各时期的莲花纹与瓷器作品呈现着不同的风格,富有时代特色,足以见得莲花纹在瓷器装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瓷器产量空前、工艺精湛、品种丰富、装饰多样,已远远超越前代的制瓷工艺。随着这一时期瓷器的空前发展,瓷器中的莲花纹装饰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装饰手法都更为多样化,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其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瓷器装饰最具代表性。本文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装饰有莲花纹的瓷器作品为契点,借鉴相关的瓷器装饰理论,结合珍藏的瓷器作品与大量的图像资料,从表现形式、装饰手法、工艺特征、美学内涵四方面论述其艺术特征,从文化内涵、社会背景两方面论述其审美意象,探究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时期瓷器中莲花纹装饰的特征。通过对此时期瓷器的莲花纹装饰特征的深度剖析,从而达到对传统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更为准确、专业、全面的认知,并且立足于莲花纹装饰的传统技法与美学特征,指导现代瓷器的莲花纹装饰创作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为现代瓷器的莲花纹装饰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更具生命力与时代感。由此可见,对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时期瓷器的莲花纹装饰博古通今的探究,对现代瓷器莲花纹装饰的创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笔者将理论结合于实践之中进行瓷器的莲花纹装饰创作,基于传统的表现技法,大胆尝试运用莲花纹传统表现方法中未曾使用过的技法进行创作,例如,以窑变釉代替传统色料来表现莲花纹,现代青花泼墨技法与莲花纹结合,窑变釉与现代青花泼墨结合等,从艺术效果、审美意象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震撼。通过一系列艺术实践,从而检验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为现代瓷器的莲花纹装饰发展乃至瓷器的装饰发展提供更多的灵感。

杨长安[8](2016)在《分相釉及其结构呈色的研究》文中指出釉的分相呈色及结构呈色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装饰技术,既能丰富陶瓷釉的品种,增强呈色的稳定性,获得美观多样的色彩,还可以充分利用矿渣等废弃资源,实现节能减耗、绿色环保。本论文以研究制备新型分相色釉为目标,合理设计出磷系乳浊釉和硼磷双助剂乳浊釉,并以其作为分相基础釉,再以氧化铁、铜粉、氧化铜和铁矿渣作为着色物质,分别添加到基础釉中,制备出呈色丰富、效果各异的釉面。通过各种测试技术分析了釉料组成、烧成制度、显微结构变化等对釉面性能和呈色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结合物理学、光学等理论对分相呈色及结构呈色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相结构呈色具有低成本、低能耗、无污染等优势,对于提升陶瓷产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1)在烧成温度为1180-1230℃、850℃以上冷却速度为25-35℃/min的工艺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白度较高的R2O-RO-Al2O3-SiO2-P2O5体系乳浊釉,在磷含量高的区域釉面白度较高,产生乳浊的原因是分相和熔析晶体。在硼磷双助剂乳浊釉中,釉组成中的B2O3/P2O5质量比对乳浊效果影响较大,在合适的B2O3/P2O5质量比条件下,磷酸钙含量在2.5-15%的范围,釉面白度高、光泽度好且无裂纹;烧成温度对孤立液滴的大小、含量、分布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釉的乳浊程度;釉面产生乳浊的主要原因是多次不混溶分相。因此,合理的配方组成、分相促进剂的配比与烧成制度是制备高质量分相乳浊釉的重要因素。(2)以少量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分别添加到磷系基础釉及硼磷双助剂基础釉中,在不同烧成温度下,得到具有多种分相呈色效果的釉面。通过分析氧化铁分相色釉中釉组成、烧成温度对分相微珠及呈色效果的影响,结合物理学、色彩学对釉色变化的机理作出解释,即分相色釉的呈色机理符合瑞利散射及米散射规律:当分相微珠尺寸小于100 nm时,以瑞利散射为主,釉面呈淡蓝色;而分相微珠较大时,以米散射为主,釉面呈乳白色。因此,通过调整基础釉的组成、烧成温度,进而控制分相微珠尺寸及分布就可以获得呈色丰富的氧化铁分相色釉。(3)以单质铜粉和氧化铜为着色剂,添加到磷系基础釉中,在微氧化和氧化条件下,制备出不同呈色效果的铜系色釉。固定Ca3(PO4)2含量,随着釉组成中SiO2/Al2O3与SiO2/CaO的变化,分相液滴的大小和分布发生变化,釉面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铜绿等多种釉色。当Cu粉含量增加时,釉面由乳白色、天青色、天蓝色向海蓝色转变,乳浊度逐渐提高。当Ca3(PO4)2含量增加时,釉面由浅黄绿色、天青色向月白色转变,光泽度由半透明-半乳浊-乳浊渐变。在不同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下,釉层中Cu+和Cu2+的比例不同,分相液滴的大小和分布对釉面呈色产生重要影响。(4)以铁矿渣代替传统陶瓷色料,添加到磷系基础釉中,通过着色离子产生的化学色与分相结构产生的结构色耦合,制备出不同呈色效果的铁分相花釉。结合釉层组成、显微结构及烧成温度等因素的分析,得出铁矿渣加入量为25 wt%,烧成温度在1190-1250℃范围时,釉面平整、光泽度好,而且釉色及釉面花纹都较丰富。烧成温度在1160℃和1220℃时,未熔解的磷酸钙晶体是釉面出现花纹的原因;烧成温度为1280℃时,釉中的磷酸钙晶体完全熔融,发生微相功能转化,产生釉面花纹。随着铁矿渣加入量的增多,熔解在釉中的Fe203含量增多,釉面颜色加深;当铁矿渣加入量过多时,剩余的Fe203以赤铁矿的形式析出,使釉面带有金属闪光。(5)分相釉中的结构色机制包括光子晶体结构色、瑞利散射色和分相结构呈色等,但因分相釉中两玻璃相折射率比值较低,釉面呈色效果不明显。引入Fe、Cu元素于分相釉中,分相对着色元素的聚集作用与其自身多种化学呈色相耦合、各种结构色机制也因折射率之比提高得到强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呈色效果。进一步丰富了陶瓷色釉的呈色机理,改变了“只有气氛才能变换色彩”的观念。

苏俊基[9](2014)在《利用黄金尾矿研制陶瓷艺术釉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黄金尾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尾矿作为原料研制陶瓷行业常用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的艺术釉,属固体废弃物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技术,具有重大的环保与经济意义,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根据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陶瓷特色产业实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家陶瓷企业进行实验,对古陶瓷与传统陶瓷技艺开展技术创新,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及装饰技术,在陶瓷工艺学根据各种技术要求进行配方研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形成了三个系列的艺术釉料产品,涉及了窑变釉、亚光釉、颜色釉及低温熔块釉等多种陶瓷釉。研制过程中重点探讨了黄金尾矿对坯体强度、膨胀系数、吸水率及釉面光泽度的原理及机制,探讨各项技术因素对坯釉各项技术指标的的影响,并根据生产实际确定最佳工艺路线。福建省万旗科技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现在颜色釉为主要产品,以瓶、罐为主要器型的现代艺术家居陶瓷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烧成温度为1280±5℃,我们利用黄金尾矿在该公司进行添加至坯料和窑变釉的实验,最终获得的坯料配方中可添加黄金尾矿的占比56wt%,釉料配方中尾矿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5wt%,釉面光泽度达到51%,釉的SiO2:Al2O3=2.59,酸度系数:CA=0.77,釉面效果属亮光区;按该公司的产值,投入产业化后,预计年可回收黄金尾矿10万吨。利用黄金尾矿制备无光釉等艺术釉种,该配方试验在福建省泉州顺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主要针对的产品为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尾矿在釉料、坯体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22wt%和36wt%,烧成温度为1220±10℃,釉面光泽度分别可达46,釉的SiO2:Al2O3=3.99,酸度系数:CA=0.37。福建泉州龙鹏集团是一家利用铁矿尾矿生产工艺陶瓷的企业,铁矿尾矿在该集团原料的占比为28%,利用黄金尾矿制备低温釉,产品以精陶为主,该釉料烧成温度为1020±5℃,其中尾矿在坯体的最佳添加量为44wt%和27wt%,釉面光泽度可达66,釉的SiO2:Al2O3=9.7。实验发现,坯料配方中最多可加入尾矿56%,釉料配方中的加入量可高达27%,这将为黄金尾矿的综合利用、降低陶瓷生产成本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雷丙龙[10](2013)在《低温溶剂热法合成单分散CdSxSe1-x与ZrSiO4色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晶包裹型硫硒化镉-硅酸锆色料(CdSxSe1-x@ZrSiO4)以其从黄色至红色鲜艳丰富的色彩变化与极强着色力等特性,在高温装饰颜料行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调整色料中硫、硒元素至适宜比例,即可获得鲜艳的大红包裹色料。这类色料有着无与伦比的装饰效果,长期以来便成了其他红色色料的参照标准。更兼大红色调本身内涵丰富、底蕴充足,让爱美之人对这类色料多心向往之。这类品性特殊的色料即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虽然已经实现生产化生产,但依然存在着制备温度较高、色剂包裹率低、硒源析出、色料粒径分布过广、呈色不稳定、生产工艺复杂难控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时下正在迅速发展的陶瓷喷墨打印行业,极度缺乏可应用的高温大红色料,这一不足限制了喷墨装饰色调的选择空间;而适合喷墨打印要求且耐温性好的CdSxSe1-x@ZrSiO4大红色料,正是陶瓷喷墨行业乃至整个陶瓷装饰行业迫切需求的产品。基于上述现状与行业对色料需求,本课题对溶剂热法合成CdSxSe1-x@ZrSiO4大红色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色剂与色料的合成原料选择,溶剂热法合成单分散色剂CdS与CdSxSe1-x,低温水热法合成ZrSiO4的反应温度、时间、pH值与替代原料等影响因素在制备包裹体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大红色料的水热合成。为实现硅酸锆对色剂的包裹,笔者对水热合成硅酸锆工艺、产物形貌与生成机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并针对包裹体的定向生长问题,提出了水热与预烧处理解决方案。最后,结合单分散色料在共沉淀法制备大红色料中的优势,建立了基于CdSxSe1-x@ZrSiO4色料的异晶包裹模型,从理论上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色剂包裹率。单分散色剂的合成是成品色料具备单分散特征的前提条件。通过120-180℃溶剂热反应法,本研究制备出单分散或准单分散且粒径在200-900nm范围内的亚微米CdS色剂,单分散性随粒径的增加有所降低。在单分散CdS色剂基础上,通过对PVP与CTAB等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依St(?)ber法制备了具有超厚硅层包裹的Core-Shell型CdS@SiO2色剂。与未包裹的色剂相比,CdS@SiO2色剂高温稳定性有着较大的改进。对于陶瓷色料用单分散亚微米级CdSxSe1-x色剂的研究,此前尚无报道,而作为纳米量子点的CdSxSe1-x制备工艺却无法用于陶瓷色料生产。本研究利用CdS与CdSe具有较大溶度积差异这一特性,采用预制备的单分散CdS色剂,以单质硒为硒源,通过原位反应法制备了大红CdSxSe1-x色剂。以PVP为分散剂并恰当控制实验条件,可使获得的亚微米级CdSxSe1-x色剂在原位反应后,依然具备较佳的单分散或准单分散性。利用CdS与CdSe固溶体在22°-52°间XRD衍射峰的连续线性变化,可便捷确定CdSxSe1-x色剂中S与Se元素的相对含量,半定量的分析结果准确性与EDS分析结果相近。作为大红色料的包裹体,硅酸锆较低的合成温对于色料制备与色剂保护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了300℃以下低温条件下水热合成ZrSiO4的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浓度、矿化剂、pH值与替代原料等因素对合成产物的影响,实现了从单层片状到多层层叠状以及超厚近球状等不同形貌硅酸锆的控制性制备。首次发现了以CaF2与MgF2碱土金属矿化剂为水热反应催化剂时可制备方形层叠式貌硅酸锆这一现象,解析了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矿化剂在水热反应中的作用差异。水热合成产物ZrSiO4具有约0.10cm3/g左右的孔含量与超过100m2/g的比表面积,可以用作催化剂载体材料。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水热合成ZrSiO4形态衍变的四阶段机制,并探析了硅酸锆的定向生长机理。为将水热条件下硅酸锆制备工艺用于色料包裹,笔者进一步研究了改进的Pechini法、醋酸络合延升法及基体球原位生成法,以探求对作为包裹体硅酸锆的合成改进作用。在以上对色剂与包裹体研究基础上,以预制备的准单分散CdS@SiO2与单分散的CdSxSe1-x为起始色剂,柠檬酸为络合剂、NaF为矿化剂与适宜的锆源与硅源,在180℃条件下水热反应5-12h制备了CdSxSe1-x-ZrSiO4大红色料。产物中色剂与包裹体分离现象的产生,主要归因于水热体系的复杂性以及水热条件下硅酸锆的定向结晶两方面因素。为此,本研究提出并初步试验了预烧与水热处理相结合的改进制备方法,为解决硅酸锆定向生长与后续的逐层包裹奠定了基础。最后,基于以上对大红色料的研究及利用单分散色剂配合共沉淀法的解决方案,笔者者建立了异晶包裹色料包裹率理论计算模型,提出了包裹率的三维计算通式与简化计算方法,并引入了“边缘色剂”与“随机包裹”等概念。首次从理论上论证了CdSxSe1-x@ZrSiO4大红色料在目前共沉淀制备条件下的极限包裹率约为29.63%-42.19%,指出了超细色剂对提升包裹率的意义,为大红色料包裹率的提升、色料的超细化处理与在高温釉中稳定性改进指明了方向。最后,将建立在基于大红色料的包裹率模型扩展至其他色料与非色料类异晶包裹结构。本研究制备大红色料所采用的方法与前人研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单分散色剂的制备与包裹、水热合成的研究以及模型建立与包裹率计算,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低成本优质郎红釉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成本优质郎红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2)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机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
        1.1.2 实践经验:特色化发展有助于提升传统小城镇建设质量
        1.1.3 现实需求:产城融合是特色小城镇发挥长效机制的关键
        1.1.4 理论诉求: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学术探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城)镇
        2.1.2 旅游特色小城镇
        2.1.3 产城融合
        2.1.4 空间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2.2.2 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特色小城镇功能定位相关研究
        2.3.2 产城融合发展机制相关研究
        2.3.3 产城融合发展效应相关研究
        2.3.4 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建设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选择
        3.1.1 案例地基本概况
        3.1.2 案例地历史沿革
        3.1.3 案例地典型性
    3.2 数据来源
        3.2.1 深度访谈
        3.2.2 二手资料
        3.2.3 现场观察
        3.2.4 调研问卷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维度与内涵: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影响因素
    4.1 编码原则
        4.1.1 理论敏感性
        4.1.2 持续比较
        4.1.3 注重个人创造性
    4.2 数据收集
    4.3 编码过程与结果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饱和度检验
    4.4 产城融合影响因素内涵
        4.4.1 产业发展能力
        4.4.2 旅游吸引力
        4.4.3 城镇建设
        4.4.4 地方精神
        4.4.5 政府作为
        4.4.6 外部情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演化: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机制
    5.1 产业与城镇协同演化的逻辑关联
    5.2 神垕镇空间形态演化历程
        5.2.1 传统农工小镇(唐朝至1949年):自然散漫发展时期
        5.2.2 半工半农小镇(1950年至1978年):功能集聚发展时期
        5.2.3 工业小镇(1979年至1999年):计划式扩展时期
        5.2.4 旅游特色小城镇(2000年至今):产城融合发展时期
    5.3 传统产业演进与旅游化升级:产城融合主导机制
        5.3.1 资源禀赋、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5.3.2 文化氛围、社会网络与产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5.3.3 市场开拓、传统产业旅游化升级与旅游消费集聚地形成
    5.4 城镇协同演化与旅游功能重构:产城融合辅助机制
        5.4.1 顺应自然和生产规律:城镇功能自适应演化
        5.4.2 生产导向、功能匹配与城镇空间的调适
        5.4.3 政府作为、景镇一体化与城镇旅游功能重构
        5.4.4 地方精神传承、文旅融合与城镇旅游能级提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镇村联动: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空间效应
    6.1 产城融合空间效应内在机理及指标体系构建
        6.1.1 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空间效应内在机理分析
        6.1.2 空间效应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6.1.3 空间效应指标体系的构建
        6.1.4 空间效应测量模型
    6.2 样本基本情况
    6.3 产业辐射效应: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6.3.1 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创业
        6.3.2 激活乡村要素资源
        6.3.3 盘活乡村集体经济
    6.4 文化联动效应:涵养乡土文化生态
        6.4.1 旅游开发,促进乡土文化复兴
        6.4.2 以镇带村,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6.5 城镇延伸效应:反哺乡土社会
        6.5.1 要素延伸,增强乡村宜居功能
        6.5.2 统筹规划,促进镇村空间和社会融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发展启示: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取向
    7.1 产业为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动能培育
        7.1.1 尊重传统产业的自然演化和生长规律
        7.1.2 旅游要素融入与传统产业升级
        7.1.3 城镇功能完善与传统产业新动能培育
    7.2 民生为本:创建多元平衡的城镇功能体系
        7.2.1 践行多元受益的包容性发展
        7.2.2 实现小城镇发展的空间正义
        7.2.3 构建镇村协同发展的产城融合机制
    7.3 文化为脉:地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旅游化生产
        7.3.1 传统文化的在地化延续
        7.3.2 传统文化旅游化再生产与新呈现
        7.3.3 地方传统文化凝聚力的强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神垕镇镇政府提供档案资料统计表
附录二: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创业人员访谈记录(部分)
附录三:神垕镇下辖行政村村委会成员访谈记录(部分)
附录四:神垕镇居民等人员随机访谈记录(部分)
附录五: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J公司背景及营销问题
    2.1 J公司概况
        2.1.1 J公司简介
        2.1.2 J公司业务现状
        2.1.3 J公司管理现状
    2.2 J公司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2.2.1 J公司营销概况
        2.2.2 营销策略分析
    2.3 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存在问题
        2.3.1 营销策略思维不清晰
        2.3.2 产品品牌不突出
        2.3.3 价格缺乏竞争力
        2.3.4 线上线下渠道缺乏整合
        2.3.5 官网促销表现不足
        2.3.6 管理及组织制度不健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3 竞争对手分析
        3.2.4 客户议价能力
        3.2.5 替代品威胁
    3.3 基于SWOT的市场竞争策略选择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3.5 市场竞争策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STP定位
    4.1 市场细分
        4.1.1 细分原则
        4.1.2 调研分析
    4.2 目标市场选择
        4.2.1 目标市场选择依据
        4.2.2 目标市场选择结论
    4.3 市场定位
        4.3.1 市场定位依据
        4.3.2 市场定位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公司日用陶瓷营销策略改进建议与保障措施
    5.1 产品策略
        5.1.1 树立产品品牌
        5.1.2 产品差异化
    5.2 价格策略
        5.2.1 差异化定价策略
        5.2.2 评估价格竞争力
    5.3 渠道策略
        5.3.1 网上渠道策略
        5.3.2 线下渠道与网络整合策略
    5.4 促销策略
        5.4.1 网络促销策略
        5.4.2 展会促销策略
    5.5 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5.1 组织保障
        5.5.2 人才保障
        5.5.3 资金保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天然气催化燃烧应用及催化剂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我国能源结构
    1.3 我国环境现状
        1.3.1 大气污染现状
        1.3.2 水污染现状
    1.4 天然气的发展潜力
    1.5 催化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催化燃烧技术在燃气轮机中的应用进展
        1.5.2 催化燃烧技术在处理有机废气方面的应用进展
        1.5.3 催化燃烧技术在红外加热技术中的应用
    1.6 催化燃烧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7 本章小结
    1.8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2章 催化燃烧技术的基本介绍
    2.1 催化燃烧反应基本原理
    2.2 甲烷催化燃烧反应基本原理
    2.3 催化燃烧污染物排放机理
        2.3.1 CO的产生机理
        2.3.2 NO_X的产生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烧制陶器的应用研究
    3.1 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系统
    3.2 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烧制陶器的温度分析
        3.2.1 实验材料介绍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排放的烟气分析
    3.4 陶器对水的净化作用研究
        3.4.1 实验仪器及实验准备工作
        3.4.2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
        3.4.3 陶净水材料可行性应用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烧制琉璃的应用研究
    4.1 应用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烧制琉璃
        4.1.1 实验过程
        4.1.2 烧成温度分析
        4.1.3 琉璃成品
    4.2 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环保特性分析
    4.3 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辐射特性分析
    4.4 琉璃瓦在建筑群中的应用
        4.4.1 琉璃的发展历史
        4.4.2 传统琉璃的生产工艺
        4.4.3 琉璃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然气催化燃烧催化剂特性的研究
    5.1 实验用催化剂
        5.1.1 载体的特性
        5.1.2 催化剂的组成
    5.2 炉窑启动时间与催化剂老化关系的研究
    5.3 催化剂老化机理的分析
        5.3.1 SEM检测结果
        5.3.2 EDS能谱分析
    5.4 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
        5.4.1 催化剂再生工艺的研发
        5.4.2 新型催化剂的研发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景德镇瓷业”相关研究综述
        1.1.2 “陶瓷工匠”相关研究综述
        1.1.3 “工匠精神”相关研究综述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
2 古代景德镇陶工生产生活分析——以御窑厂“四工”分析为例
    2.1 古代景德镇陶工“工薪”
        2.1.1 古代陶工“工薪”概述
        2.1.2 古代陶工“工薪”数据分析
        2.1.3 古代陶工“工薪”主要影响因素
    2.2 古代景德镇陶工“工量”
        2.2.1 古代陶工“工量”概述
        2.2.2 古代陶工“工量”数据分析
        2.2.3 古代陶工“工量”影响的根本因素
    2.3 古代景德镇陶工“工时”
        2.3.1 古代陶工“工时”概述
        2.3.2 古代陶工“工时”数据分析
        2.3.3 古代陶工“工时”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古代景德镇陶工“工作环境”
        2.4.1 御窑厂整体建设简述
        2.4.2 陶工工作场所“作”
3 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内涵研究
    3.1 陶工生产制瓷之“工匠精神”
        3.1.1 “工匠精神”之吃苦与奋斗精神
        3.1.2 “工匠精神”之分工与合作精神
        3.1.3 “工匠精神”之探索与创新精神
        3.1.4 “工匠精神”之攻坚与克难精神
    3.2 陶工生活品质之“工匠精神”
        3.2.1 “工匠精神”之包容与开放精神
        3.2.2 “工匠精神”之忠诚与斗争精神
        3.2.3 “工匠精神”之奉献、感恩与学习精神
4 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形成缘由探究
    4.1 景德镇自然环境要素
        4.1.1 自然环境要素——光照与水
        4.1.2 自然环境要素——火与泥
    4.2 人才要素
        4.2.1 人才要素——外来工匠
        4.2.2 人才要素——重要历史人物
    4.3 政府管理要素
        4.3.1 历代管理陶务官员设置的变革
        4.3.2 工匠管理制度的变革
        4.3.3 官样制度
        4.3.4 从“民窑供御”到“民窑禁烧特定瓷”再到“官搭民烧”的变革
    4.4 危机要素——天灾与人祸
5 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启示
    5.1 “工匠精神”的历史价值
        5.1.1 制瓷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5.1.2 销瓷市场的开创与拓展
        5.1.3 经济的繁荣与政治地位的提高
        5.1.4 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5.2 “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5.2.1 工匠层面意义
        5.2.2 行业层面意义
        5.2.3 国家层面意义
    5.3 启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莲花纹在康雍乾时期瓷器装饰中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莲花纹产生的文化背景
    2.1 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
    2.2 与佛教的渊源
    2.3 人格象征
    2.4 吉祥的谐音
第3章 康雍乾瓷器装饰中莲花纹装饰的发展概况
    3.1 政治制度的影响
    3.2 经济贸易的影响
    3.3 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4章 康雍乾瓷器装饰中莲花纹的艺术特征
    4.1 表现形式
    4.2 构图特点
        4.2.1 重叠式构图
        4.2.2 开光式构图
        4.2.3 分面式构图
    4.3 色彩装饰
        4.3.1 釉下彩
        4.3.2 釉上彩
    4.4 工艺特征
        4.4.1 绘制技法
        4.4.2 胎体装饰
    4.5 美学内涵
第5章 本课题的研究对现代瓷器莲花纹装饰的启示
    5.1 现代瓷器装饰的现状
    5.2 本课题的研究对现代瓷器莲花纹装饰的表现形式与技法的启示
    5.3 创作实践
        5.3.1 创作主题
        5.3.2 创作表现
        5.3.3 作品的创新立意
        5.3.4 创作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分相釉及其结构呈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分相釉概述
        1.2.1 相及分相
        1.2.2 釉的作用与特性
        1.2.3 分相釉
    1.3 玻璃体分相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及结晶化学观点
        1.3.1 分相热力学
        1.3.2 分相动力学
        1.3.3 分相的结晶化学观点
    1.4 分相结构呈色概述
        1.4.1 结构色的来源
        1.4.2 结构色的特点
        1.4.3 结构色的性质
    1.5 分相结构呈色的研究现状
        1.5.1 玻璃体的分相结构呈色
        1.5.2 陶瓷釉的分相结构呈色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原理、方法及工艺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原理及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方法
    2.3 釉料制备工艺过程
        2.3.1 釉浆的制备
        2.3.2 坯体预处理
        2.3.3 施釉及烧成
        2.3.4 试样的制备
    2.4 测试分析
        2.4.1 物理表观测试
        2.4.2 物相分析
        2.4.3 显微结构分析
        2.4.4 差热分析
        2.4.5 红外光谱分析
        2.4.6 光学显微分析
3 熔析-分相乳浊釉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配方设计
        3.2.2 烧成工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础组成与釉面呈色的关系
        3.3.2 烧成制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3.3.3 B2O3/P2O5对釉层显微结构的影响
        3.3.4 分相促进剂的作用与微相功能转换
    3.4 釉层乳浊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氧化铁着色分相釉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配方设计
        4.2.2 烧成工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础组成与釉面呈色的关系
        4.3.2 烧成温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4.3.3 显微结构与釉面呈色的关系
        4.3.4 氧化铁在釉层中的分布分析
    4.4 铁系色釉的呈色机理分析
    4.5 分相液滴呈色的光学原理
    4.6 本章小结
5 铜、氧化铜着色分相釉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配方设计
        5.2.2 烧成工艺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础组成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5.3.2 基础组成对釉层显微结构的影响
        5.3.3 着色剂含量对釉面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3.4 Ca_3(PO_4)_2含量对釉面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3.5 烧成制度对釉面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3.6 铜系色釉的呈色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铁矿渣着色分相花釉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铁矿渣加入量和烧成温度与釉面的关系
        6.3.2 烧成温度对釉面的影响
        6.3.3 铁矿渣加入量对釉面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分相釉着色机理分析
    7.1 磷、硼助剂的分相机理
    7.2 分相结构呈色机理
        7.2.1 光子晶体结构呈色
        7.2.2 散射呈色
        7.2.3 分相结构呈色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9)利用黄金尾矿研制陶瓷艺术釉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金尾矿
        1.1.1 来源
        1.1.2 黄金尾矿现有应用研究
        1.1.2.1 黄金尾矿二次冶炼
        1.1.2.2 尾矿用作铺路材料、黄沙替代品
        1.1.2.3 黄金尾矿用于制取加气混凝土砖
        1.1.2.4 黄金尾矿的复耕应用
    1.2 陶瓷釉
        1.2.1 釉的简介
        1.2.2 釉的分类
        1.2.3 釉的性质
    1.3 艺术釉
        1.3.1 艺术釉的发展历程
        1.3.2 艺术釉的分类
        1.3.3 艺术釉料的制备方法
        1.3.3.1 原料选择
        1.3.3.2 艺术釉料制备工艺
        1.3.3.3 艺术釉料制备的影响因素
    1.4 课题的提出
        1.4.1 来源与背景
        1.4.2 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案
    2.1 实验内容
        2.1.1 窑变釉的制备
        2.1.2 无光釉的制备
        2.1.3 颜色釉的制备
    2.2 实验方案
        2.2.1 原料的选择
        2.2.1.1 尾矿原料的选择
        2.2.1.2 生料的选择
        2.2.4 配方的设计
        2.2.5 施釉
        2.2.6 烧成
    2.3 各项性能指标
        2.3.1 相关检测仪器与设备
        2.3.2 各项指标测试方法
        2.3.2.1 外观质量
        2.3.2.2 热膨胀系数
        2.3.2.3 热稳定性
        2.3.2.4 光泽度
        2.3.2.5 吸水率
第三章 窑变釉的制备
    3.1 企业概况
        3.1.1 企业简介
        3.1.2 生产工艺
        3.1.3 主要生产设备
    3.2 配方的确定
        3.2.1 坯料配方设计
        3.2.1.1 初步试验
        3.2.1.2 扩展试验
        3.2.2 釉料配方设计
        3.2.2.1 初步试验
        3.2.2.2 扩展试验
        3.2.3 釉式计算
    3.3 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温亚光釉的制备
    4.1 企业概况
        4.1.1 企业简介
        4.1.2 生产工艺
        4.1.3 生产条件
    4.2 配方的确定
        4.2.1 坯料配方设计
        4.2.1.1 初步试验
        4.2.1.2 扩展试验
        4.2.2 釉料配方设计
        4.2.2.1 初步试验
        4.2.2.2 扩展试验
        4.2.3 釉式计算
    4.4 无光釉SiO_2/AL_2O_3比与光泽度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颜色釉(铁釉)的制备
    5.1 企业概况
        5.1.1 企业简介
        5.1.2 生产工艺
        (1)釉料质量控制
        (2) 釉层厚度
        (3) 烧成工艺
        5.1.3 主要生产设备
    5.2 配方的确定
        5.2.1 铁釉产品坯体的选择
        5.2.1.1 扩展试验
        5.2.2 釉用原料及配方设计
        5.2.2.1 确定釉原料
        5.2.2.2 釉料配方试验
        5.2.3 釉式计算
    5.4 低温颜色釉(铁红釉)SiO_2/AL_2O_3摩尔比与光泽度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低温溶剂热法合成单分散CdSxSe1-x与ZrSiO4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机陶瓷色料
        1.1.1 应用温度
        1.1.2 呈色类型
        1.1.3 使用方向
        1.1.4 晶体结构
    1.2 红色陶瓷色料
        1.2.1 红色调文化内涵
        1.2.2 常见红色色料
    1.3 硅酸锆及锆基色料
        1.3.1 硅酸锆理化特性及其应用
        1.3.2 锆基色料
    1.4 高级色料与喷墨打印
        1.4.1 陶瓷喷墨打印
        1.4.2 传统色料与喷墨打印色料
    1.5 CdS_xSe_(1-x)@ZrSiO_4大红色料
        1.5.1 特殊的红色品性
        1.5.2 色料的基本属性
        1.5.3 色料的传统制备方法
    1.6 研究现状
        1.6.1 国内研究进展
        1.6.2 国际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涉及内容、层次架构与创新点
        1.8.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2 研究方向与层次架构
        1.8.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 实验与测试设备
    2.3 测试和表征
        2.3.1 X 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镜显微/元素分析
        2.3.3 透射电镜显微分析
        2.3.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2.3.5 差热与热重分析
        2.3.6 激光粒度分析
        2.3.7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2.3.8 XPS/XRF 元素分析
        2.3.9 色度表征
        2.3.10 Zeta 电位分析
第三章 单分散 CdS 色剂合成
    3.1 引言
        3.1.1 关于单分散色剂与色料
        3.1.2 起始原料的优选
    3.2 溶剂热法合成 CdS 色剂
    3.3 CdS 色剂的表征与分析
        3.3.1 色剂的溶剂热形成与特征
        3.3.2 200 nm-2.0 m 系列色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厚包裹的 CdS@SiO_2色剂合成
    4.1 引言
    4.2 包裹 CdS 色剂制备
    4.3 CdS@SiO_2色剂综合分析
        4.3.1 超厚包裹的实现
        4.3.2 呈色分析
        4.3.3 热稳定性分析
        4.3.4 包裹厚度理论计算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单分散 CdS_xSe_(1-x)色剂合成
    5.1 引言
    5.2 色剂的原位法制备
    5.3 CdS_xSe_(1-x)色剂的制备解析、测试与表征
        5.3.1 硒源引入与色剂合成原理
        5.3.2 原位反应的实现过程
        5.3.3 色剂的形貌与呈色表征
    5.4 硫与硒元素含量确定与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包裹体 ZrSiO_4的水热合成研究
    6.1 引言
        6.1.1 硅酸锆的合成概述
        6.1.2 水热法合成硅酸锆
    6.2 水热合成 ZrSiO_4实验部分
        6.2.1 常规水热法合成 ZrSi_O4
        6.2.2 溶胶-预处理-水热法制备 ZrSiO_4
        6.2.3 凝胶-水热法制备 ZrSiO_4
        6.2.4 改进的 Pechini 法制备 ZrSiO_4
    6.3 水热合成 ZrSiO_4综合分析
        6.3.1 水热温度
        6.3.2 时间控制
        6.3.3 pH 值控制
        6.3.4 浓度控制
        6.3.5 替代原料硅源、矿化剂与沉淀剂
        6.3.6 替代原料锆源
    6.4 水热合成其他影响因素
    6.5 为色剂包裹对 ZrSiO_4的改进合成
        6.5.1 改进的 Pechini 法
        6.5.2 醋酸络合延升法
        6.5.3 预烧处理与水热结合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ZrSiO_4的水热生成与形态衍变解析
    7.1 氟化物矿化剂
        7.1.1 矿化剂作用机制
        7.1.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矿化剂对水热反应的影响
    7.2 多层层叠式 ZrSiO_4产物的形态衍变机制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大红 CdS_xSe_(1-x)-ZrSiO_4色料制备
    8.1 引言
    8.2 色料的合成与测色表征
        8.2.1 以单分散 CdS_xSe_(1-x)为起始色剂
        8.2.2 以预包裹的 CdS@SiO_2为起始色剂
        8.2.3 测色饼片制备与呈色表征
    8.3 表面活性剂确定
    8.4 合成 CdS_xSe_(1-x)-ZrSiO_4色料分析
    8.5 大红色料分步制备解析
        8.5.1 分步包裹的完成
        8.5.2 水热法与热处理法两种制备方法比较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异晶包裹模型建构与色料包裹解析
    9.1 异晶包裹模型建构的意义
    9.2 包裹模型建立与包裹率计算
        9.2.1 基于 CdS_xSe_(1-x)@ZrSiO_4色料的模型建立
        9.2.2 4 倍色剂半径专属保护层包裹率
        9.2.3 1.5 倍色剂半径专属保护层区包裹率
        9.2.4 9 倍色剂半径专属保护层包裹率
    9.3 扩展计算、三维计算通式与边缘色剂解析
        9.3.1 包裹率的扩展计算
        9.3.2 包裹率三维计算通式
        9.3.3 实际应用与简化计算过程
        9.3.4 边缘色剂理论
    9.4 较高包裹率色料的两种制备方法
    9.5 包裹率计算的扩展应用
    9.6 本章小节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低成本优质郎红釉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贵白酒包装的发展沿革与设计创新研究[D]. 王雨晴. 江南大学, 2021
  • [2]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D]. 陈水映. 西北大学, 2020
  • [3]景德镇陶瓷工匠职业道德研究[D]. 罗司宇. 宁夏大学, 2020
  • [4]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江鹏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天然气催化燃烧应用及催化剂特性的研究[D]. 杨慧.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6]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研究[D]. 盛开勇.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7]莲花纹在康雍乾时期瓷器装饰中的探究[D]. 薛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8]分相釉及其结构呈色的研究[D]. 杨长安.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1)
  • [9]利用黄金尾矿研制陶瓷艺术釉料的研究[D]. 苏俊基. 福州大学, 2014(10)
  • [10]低温溶剂热法合成单分散CdSxSe1-x与ZrSiO4色料的研究[D]. 雷丙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低成本高品质朗红釉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