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航第一集团公司与宝马一罗·罗公司在京签署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1](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技浪潮的兴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已见端倪,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形势下,各个制造业大国为了保持自己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相继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战略后,德国继而提出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工业4.0”规划,而英国和日本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规划。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然而,这些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其本质就是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设计的。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占,其有效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国际间的海外并购这一方式来获取。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制造产能,但制造业的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是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先进制造业如何利用海外并购这一有效途径快速地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当下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海外并购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中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理论框架准确地描述了全球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地位和态势的动态变化。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处于中下游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的产业核心技术本身也是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判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实施的效果,可以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快速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着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获取核心技术能力这一议题,在对全球价值链、先进制造业和海外并购进行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为切入点,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不同动因驱动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获取动因驱动的海外技术并购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的深入分析,得出关于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无论是从获取技术的角度,还是寻求品牌的角度,抑或是扩张市场的角度等,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然而,从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也就是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产业关键技术的角度来说,尽管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体上获得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实现了技术的追赶效应,但对于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却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的途径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对于当下处于中低端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先进制造业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从而占领全球价值链顶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来说,作用却不显着。因此,中国先进制造业想要获得产业核心技术从而突破全球价值链锁定、实现价值链重构,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对研发的大力投入进行内生性创新来实现。
李永康[2](2015)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中部地区是中国的“腰”,用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是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2006年4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地位。2012年8月,又进一步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升级和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武汉、长沙、南昌、襄阳、九江、株洲、湘潭、景德镇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建立汽车产业联盟,共同研发汽车关键技术和节能、环保、安全新产品,构建配套协作、体系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汽车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的特点。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突破2300万辆,连续六年蝉联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经测算,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约为4.22%,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比例是1:7,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超过2000万。晋、湘、徽、鄂、豫、赣六省在各自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新常态下的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正当其时而且迫在眉睫。论文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对策建议三个层面探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首先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产业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优势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等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以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为例研究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论文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空间分布、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征:从消费需求看,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汽车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汽车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传统的汽车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情况看,过去中国汽车产业以小规模、低水平走出去为主,新常态下要实现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环境已经从供不应求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汽车产业的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产业加速集聚和集群化发展,产业间的跨界与融合,区域间的开放与合作等趋势将不可逆转;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发展汽车产业的要素禀赋丰裕度较高,部分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现在的发展要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创新所推动的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从市场竞争特点看,汽车产业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区域壁垒和产业进入门槛将进一步破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剧;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发展汽车产业的资源环境回旋余地相对较大,现在随着民众诉求的倒逼和国家政策的收紧,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加剧;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产能过剩、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产业安全等过去较少考虑的隐性风险正逐步显现;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市场将成为各种要素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促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上将更多依靠法治手段。这九大特征是新常态的理论分析视角下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样也适用于中部地区。论文对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以及中部六省的汽车产业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运用GIS方法对中部、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汽车产业的空间结构要素进行了研究。在对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作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大而不强且产能有结构性过剩的风险,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产业集聚度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不及预期,零部件产业与整车产业的发展不协调。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创新驱动力不足,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产业宏观调控手段,中部地区地方壁垒,重“整”轻“零”思想观念和中部地区汽车企业自身的原因。论文在研究新常态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根据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比较优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六个维度的目标:合理化、高度化、国际化、低碳化、服务化和智能化。在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要推动消费需求结构合理化,要使产业内关系合理化,要使产业间关系合理化。在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要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要实现技术结构高度化,要实现劳动力结构高度化。在实现产业结构国际化方面,要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要优化国际产业要素的引进结构。在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方面,要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改造传统能源汽车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要恰当作为,出台合理的政策法规;做好消费观念的引导,树立民众低碳化意识。在实现产业结构服务化方面,要加快汽车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鼓励服务类新业态的创新。在实现产业结构智能化方面,要加快中部地区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推进汽车产业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推动实施智能汽车试点示范运行项目。这六维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提出,不仅契合经济学理论,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以及“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符合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论文最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就国家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进一步健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要完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管理办法;要在汽车产业领域更严格地执行《反垄断法》;要通过完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来激活汽车市场。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汽车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政府的“减法”换市场的“加法”,这也是新常态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第三,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把该管好的管好,恰当作为。要制定合理的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汽车消费金融业;着力改进重点国企的用人机制和考核体系。就产业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驱动力,要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改造传统能源汽车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第二,要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要在充分认识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集聚的急迫性基础上,大力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整合,从而带动新一轮的汽车产业集聚。第三,要理顺零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要通过建立紧密的双赢战略联盟理顺零整关系,政府要积极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第四,要站上互联网+、大数据等“风口”,促进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制定促进汽车产业智能化的国家专项规划和政策,积极扶持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推动通信、互联网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五,要发挥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要重视汽车产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大校企合作培养的力度;要大力倡导汽车产业的创新教育。就区域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契机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国际化。要抓紧机遇实现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要加大对海外先进技术的收购力度。第二,加强中部地区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强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加强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大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上这些对策建议是一个措施链,实施的过程中要采取综合施策、统筹兼顾的办法。只有这样,方能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推进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助力实现中部地区的战略性崛起。
商小虎[3](2013)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倒逼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升级也即意味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崛起的机遇。作为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载体的装备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发展到创新导向阶段的重要基础。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崛起无一不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前提。因此,这也是选择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作为本论文主题的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装备产业国家竞争优势演进路径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在装备子行业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往往是并非高精尖的机械装备行业,譬如造船、铁路车辆、集装箱、工程机械,这些大多归属运输设备的范畴;而我国所需的精密数控机床、高档轻工设备、高端冶金化工能源设备等大多依赖进口设备。未来我国工业化深化的内涵体现为装备工业由初级层次向纵深发展、由追求数量的投资驱动粗放式增长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总结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傅家骥(1998)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还包括了相应的管理、组织、市场等方面的成功创新。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与市场、组织、制度、文化、战略等软技术因素方面的协同匹配。而当企业在产品、管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的创新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在成熟阶段的创新中大量出现。尽管经济生活中创新很重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一直未得到主流的经济学家的重视。传统上,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资源配置及其经济效果,而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过程本身一直被视为难以捉摸的“黑匣子”。尽管经过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对它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了解甚少。而如果刺激创新以及创新的模式这一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追赶特征的经济体却极为重要。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笔者通过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获取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装备子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比较分析、以及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从而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产业支持政策提供深度的视角。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重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模型、创新系统理论以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回顾了技术创新在全球工业化过程各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征,梳理了我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并揭示了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装备产业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应当积极抓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后来居上”。第三章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范畴和产业发展特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集中在中低端、机械基础件和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重大装备项目的成套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能力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本章进一步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精选了低压电器、机床、专用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的优秀企业技术创新案例进行研究,从而归纳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上下游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未来创新方向。未来我国投资拉动带来的装备市场增长空间有限,装备制造业未来将逐步面临着成长的“天花板”。提供完整的产品线,创新资源集成化,各个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化,技术、组织制度与组织文化创造性整合,构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归纳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演进路径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本章还从中观层面出发,从创新成效的差异、产业的劳动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异角度,精选了我国装备制造不同子行业进行比较研究。从产业角度,本章对于我国重点装备子行业--机床行业、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从空间角度,本章分析了我国机床工具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的案例,尝试探讨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方法。第五章以我国装备类上市公司群体为样本,进行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通过在装备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从而进一步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箱。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我国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带来了新产品较高定价能力、工艺效率的提升,最终对于劳动生产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固定资产和运营资产的周转能力、外部需求推动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为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综合本论文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积极促进经济转型、扶持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装备龙头企业、优化装备制造和下游用户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装备产业集群、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人才和资金要素市场机制。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本论文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装备制造技术及工程理论等等,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探讨我国装备制造的产业竞争特征、技术创新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2、技术创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笔者调研了上百家各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访问了大量的行业专家,通过获取技术创新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方向提供深度的视角。3、本文理论研究中,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采用分析与归纳、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黑匣子”。通过研究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绩效,从而为如何引导产业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思路。4、实证分析方面,构建多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把创新过程分解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以我国装备制造类上市公司群体为对象,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胡承波[4](2011)在《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航空企业也不例外。对于处在经济发展变革中的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来说,实施技术创新、研究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选题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在分析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及其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产业演进理论、企业竞争理论、绩效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控制投影模型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全文除绪论和总结展望外共有六章。其中第二章提出并分析了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理论、绩效理论、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等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对中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指出需要依靠建立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来提高企业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所需的创新环境;第七章通过对西飞的实证研究验证和分析本文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及其评价体系。航空制造业企业通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企业家精神、组织模式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等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建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指在企业使命和创新战略指导下,为主动响应市场动态性变化,通过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动调节与控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功能和过程,及时有效地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体系,其内生于企业独特资源、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一系列激活机制,以有效满足或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来体现。论文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即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是一种方法、结构和工具,用来组织和创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对于航空制造业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改善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创新环境,对于加快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进程,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推动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云辉[5](2009)在《核心企业网络演变与区域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的证据表明,随着企业的成长,网络的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正是这种原因,本文在分析核心企业网络演化的一般规律及演化机理的基础上,试图从核心企业网络的视角探讨企业成长和区域发展问题。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为绪论。本部分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案例选择依据以及创新之处等。第二章是企业网络的理论研究。基于企业网络相关研究文献,提出核心企业网络存在着多样性,即核心企业网络可细分社会网络、生产网络和资源网络三种网络。认为,三种类型网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三章研究了核心企业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基于企业网络的形成与演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归纳出核心企业网络演化的一般模式,即由社会网络为主导的网络向生产网络为主导的网络演进,再向以资源网络主导的网络演进。在网络的演进过程中,各种网络表现出不同的时空特征。通过对核心企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理研究,提出核心企业网络形成与演化受个体、区域和区域外三个层面的因素影响的分析框架,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三个层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企业家精神和资源赤字是核心企业网络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和传统习惯决定着核心企业网络发展的方向,政府推动、技术、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决定着核心企业网络发展的数量规模。第四章研究了网络和核心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核心企业成长促进了网络的发育和发展;另一方面,协调而完善的网络可以促进核心企业的持续快速成长。三个方面的网络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是交织在一起的,但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经济环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表现的强弱有所不同。从企业的所有制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已经民营化的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网络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表现的强弱有所不同。对一拖集团、宇通集团以及卫华集团的网络与其成长关系研究表明,生产网络的拓展有助于核心企业成长,但生产网络结点数目与核心企业成长成“S”字型关系。资源网络的拓展有助于核心企业成长,资源网络的发达程度与核心企业成长速度成正相关。社会网络的拓展有助于核心企业成长,但社会网络的发达程度与核心企业成长成倒“U”字型关系。不同类型的网络在核心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具有时间上的差异性,且呈现动态变化,即核心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以某一类型网络为主导。但是,不同所有制的核心企业网络的演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五章研究了核心企业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核心企业网络演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演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生影响,核心企业除了通过自身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外,主要表现在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就业水平、区域开放度、区域市场发育,还通过网络逐渐完善对关联企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网络演变对区域人文和资源环境产生影响。第三,网络演变影响区域制度构建。第四,网络演变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研究表明,不同所有制、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企业网络发育程度不一致,其网络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多层次的。从空间维度上看,可以影响不同区域尺度的经济发展,区域尺度不同关系强度不同;在时间维度上,随着时间推移,核心企业网络逐步成熟,不同类型的网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呈现出阶段性;从核心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看,不同所有制的核心企业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差异。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网络全球地方化的区域发展思路。第六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和主要不足之处。
贾云兰[6](2007)在《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与美国和日本等成熟市场相比,目前我国的汽车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都明显偏低,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然而,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却伴随着高风险,其中的财务风险是主要风险,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对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一方面,应用定性分析法,对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和成因等进行定性分析,找出了我国汽车行业在并购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技术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籍此得出具有说服力的判断和结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及并购概况;其次,分析了汽车行业并购动因及主要并购形式;再次,对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成因,将并购财务风险分为四大类:价值评估风险、融资风险、偿债风险和财务整合风险;然后,根据汽车行业的特点,建立了并购财务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将Fuzzy集合论与AHP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国内资本市场的东风汽车与日产尼桑的并购案例,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针对汽车行业并购活动中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点,并提出了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具体建议,以提高我国汽车企业防范和控制并购财务风险的能力。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都会给汽车企业的并购活动带来财务风险,为了更好地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汽车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聘请专业机构加强对目标企业的调查,选择恰当的价值评估方法,并购后及时进行财务整合,着重加强对价值评估风险和财务整合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本文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三点:第一,结合具体行业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第二,根据汽车行业的特点,建立了并购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客观表征,并运用数学模型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第三,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找出了我国汽车行业在并购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二、中航第一集团公司与宝马一罗·罗公司在京签署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航第一集团公司与宝马一罗·罗公司在京签署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局限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
2.1.3 全球价值链“经济租”的产生和分布 |
2.1.4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2.1.5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及路径 |
2.1.6 全球价值链评述 |
2.2 先进制造业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先进制造业内涵 |
2.2.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和分类 |
2.2.3 中国先进制造业基本分类 |
2.3 海外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海外并购的内涵 |
2.3.2 海外并购理论 |
2.3.3 海外并购的历史 |
第3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态势 |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程 |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
3.2.1 数量和金额齐飞 |
3.2.2 第二产业为主,细分行业增多 |
3.2.3 区位不断拓宽 |
3.2.4 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
3.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 |
第4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般动因 |
4.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
4.2.1 技术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2 市场扩张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3 多元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4 品牌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2.5 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
4.3 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
4.3.1 并购背景 |
4.3.2 案例介绍 |
4.3.3 案例分析 |
4.3.4 并购的评价 |
4.4 中国先进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趋势 |
第5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技术效应分析 |
5.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效应 |
5.1.1 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5.1.2 海外并购技术整合协同效应 |
5.1.3 海外并购技术创新效应 |
5.2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5.2.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技术并购基本情况 |
5.2.2 海外并购整合模式 |
5.2.3 上汽集团收购罗孚案例分析 |
5.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创新效应分析 |
5.3.1 中国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 |
5.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 |
5.3.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 |
一、产业与产业结构 |
二、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
第二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 |
一、产业发展理论 |
二、创新理论 |
三、优势理论 |
四、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
五、低碳经济理论 |
第三章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第一节 美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
一、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
二、美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
第二节 德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
一、德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
二、德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
第三节 日本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
一、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
二、日本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
第四节 韩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
一、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
二、韩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现状和特征 |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 |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作用 |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现状 |
第三节 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汽车消费渐成主流 |
二、新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
三、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 |
四、产能过剩和产业集聚并存 |
五、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引擎 |
六、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
七、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加剧 |
八、各种隐性风险正逐步显现 |
九、资源配置模式更多依靠市场和法治 |
第五章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分析 |
一、产业集群发展 |
二、区域合作发展 |
三、龙头企业发展 |
第二节 中部六省汽车产业结构的具体分析 |
一、湖北省汽车产业结构 |
二、安徽省汽车产业结构 |
三、湖南省汽车产业结构 |
四、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 |
五、江西省汽车产业结构 |
六、山西省汽车产业结构 |
第三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集聚度比较分析 |
一、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
二、计量结果的分区域分析 |
第四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一、产业大而不强且产能有结构性过剩的风险 |
二、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 |
三、产业集聚度偏低 |
四、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
五、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 |
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不及预期 |
七、零部件产业与整车产业的发展不协调 |
第五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创新驱动力不足 |
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原因 |
三、产业宏观调控手段的原因 |
四、中部地区地方壁垒 |
五、重“整”轻“零”思想观念 |
六、中部地区汽车企业自身的原因 |
第六章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
第一节 新常态的基本理论 |
一、新常态理论的提出 |
二、新常态理论的内涵 |
三、新常态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 |
第二节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
一、合理化 |
二、高度化 |
三、国际化 |
四、低碳化 |
五、服务化 |
六、智能化 |
第三节 各区域汽车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测度 |
一、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构建 |
二、多目标优化模型的量化分析 |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进一步健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法律法规 |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汽车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三、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 |
第二节 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
二、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 |
三、理顺零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
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 |
五、发挥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 |
第三节 区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促进产业结构国际化 |
二、加强中部地区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3)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技术与知识 |
1.3.2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1.3.3 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
1.3.4 技术创新模型的发展 |
1.3.5 国家、区域、集群创新系统理论 |
1.3.6 产业(部门)创新系统与产业的技术范式 |
1.3.7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 |
1.3.8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限制与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全球工业化 |
第一节 工业文明以来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1 全球创新中心的转移 |
2.1.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3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创新特征 |
2.1.4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特征 |
2.1.5 小结 |
第二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主要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
2.2.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回顾 |
2.2.2 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3 德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波特模型分析 |
2.2.4 日本制造业技术追赶中的经验和教训 |
2.2.5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所处阶段 |
2.2.6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机遇 |
第三节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以及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 |
2.3.1 技术-经济范式内涵 |
2.3.2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
2.3.3 传统技术-经济范式的局限性 |
2.3.4 知识经济-新型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装备产业总体发展特征及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内涵及特征 |
3.1.1 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
3.1.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征 |
3.1.3 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来源 |
3.1.4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构成 |
3.1.5 装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总体产业特征 |
3.2.1 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分工格局 |
3.2.2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内部结构 |
3.2.3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特征 |
3.2.4 我国装备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特征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案例研究 |
3.3.1 技术创新模型理论发展回顾 |
3.3.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装配产品案例研究 |
3.3.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组件产品案例研究 |
3.3.4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系统和组合产品案例研究 |
3.3.5 装备企业未来技术创新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产业系统特征 |
第一节 我国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发展特征 |
4.1.1 创新的系统属性 |
4.1.2 我国装备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过程 |
4.1.3 我国装备产业创新系统特征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机床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
4.2.1 我国机床行业创新能力分析 |
4.2.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
4.2.3 机床与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装备产业集群案例比较研究 |
4.3.1 长三角手工具产业--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案例研究 |
4.3.2 船舶重工产业—横向产业集群转型的案例研究 |
4.3.3 小结:我国装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回顾 |
5.1.1 技术创新涵义回顾 |
5.1.2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
5.1.3 多函数结构方程(CDM)创新绩效分析模型介绍 |
第二节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分析 |
5.2.1 我国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思 |
5.2.2 装备企业创新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
5.2.3 装备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
5.2.4 装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政策回顾 |
6.1.1 产业政策理论回顾 |
6.1.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
6.1.3 我国装备产业振兴政策演进的思路分析 |
第二节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6.2.1 本轮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全球技术创新特征回顾 |
6.2.2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演进路径回顾 |
6.2.3 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 |
1.2.2 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
1.2.3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 |
1.2.4 关于技术创新主体 |
1.2.5 简要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
2.1 技术创新的涵义和意义 |
2.1.1 技术创新的涵义 |
2.1.2 技术创新的特征 |
2.1.3 技术创新的意义 |
2.2 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 |
2.2.1 技术创新的分类 |
2.2.2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 |
2.3 技术创新与产业演进分析 |
2.3.1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机制的影响 |
2.3.2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
2.4 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2.4.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
2.4.2 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
2.4.3 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
2.5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理论 |
2.5.1 绩效的概念 |
2.5.2 绩效管理的内涵 |
2.5.3 企业组织绩效理论 |
2.6 企业持续创新理论 |
2.6.1 持续创新概念的渊源及含义 |
2.6.2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构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3.1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
3.1.1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特点 |
3.1.2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历程 |
3.1.3 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基本状况 |
3.1.4 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过程 |
3.2 中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3.2.1 国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
3.2.2 国外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分析 |
3.2.3 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3.2.4 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3.3 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作用分析 |
3.3.1 国家竞争力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
3.3.2 航空制造业企业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中的战略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体系的构建 |
4.1 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界定 |
4.2 学习机制的形成 |
4.2.1 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学习机制分析 |
4.2.2 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学习能力发展的特征 |
4.2.3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学习战略的建构 |
4.3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与选择 |
4.3.1 企业战略 |
4.3.2 技术创新战略 |
4.3.3 技术创新推进企业战略发展 |
4.4 员工参与创新机制 |
4.4.1 员工参与创新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4.4.2 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
4.4.3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科学和谐发展 |
4.5 企业家精神 |
4.5.1 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 |
4.5.2 企业家对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4.5.3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企业家战略 |
4.6 创新文化建设 |
4.6.1 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共同进化机制 |
4.6.2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创新文化的内涵 |
4.6.3 充实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具体途径 |
4.7 组织模式创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能力评价 |
5.1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
5.1.1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内涵 |
5.1.2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对创新项目的作用机理 |
5.1.3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 |
5.1.4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创新能力分析 |
5.2 中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
5.2.1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意义 |
5.2.2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素 |
5.2.3 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 |
5.2.4 航空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度量 |
5.3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 |
5.3.1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
5.3.2 以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为输出的多目标DEA控制投影模型 |
5.3.3 基于DEA的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环境分析 |
6.1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环境 |
6.1.1 企业创新环境概念 |
6.1.2 政策环境分析 |
6.1.3 市场环境分析 |
6.1.4 法律环境分析 |
6.1.5 金融环境分析 |
6.1.6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6.2 政府扶持与航空制造业企业发展 |
6.2.1 政府行为的内涵与演变 |
6.2.2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
6.2.3 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与方式 |
6.2.4 航空制造业企业的政策作用机理与目标 |
6.2.5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
6.3 国外与我国航空制造业发展政策比较分析 |
6.3.1 国外扶持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 |
6.3.2 我国支持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 |
6.3.3 中外航空制造业发展政策比较分析 |
6.4 航空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分析思考 |
6.4.1 建设航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其支撑体系 |
6.4.2 确立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6.4.3 完善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
6.4.4 建立和完善航空制造业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
6.4.5 加强技术引进宏观管理和强化消化吸收与创新 |
6.4.6 大力推进航空制造业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实证研究 |
7.1 西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7.1.1 西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况 |
7.1.2 西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7.1.3 影响西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因素及其原因 |
7.1.4 西飞集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途径 |
第8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5)核心企业网络演变与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实践方面 |
1.1.2 理论方面 |
1.2 研究案例的选择依据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和主要解决的问题 |
1.4.1 创新之处 |
1.4.2 拟解决的问题 |
2 核心企业网络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探讨 |
2.1 企业理论研究焦点的变化 |
2.1.1 企业的性质研究 |
2.1.2 企业网络的研究 |
2.1.3 企业网络划分的研究 |
2.2 企业网络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探讨 |
2.2.1 企业网络的概念与分类 |
2.2.2 企业网络的完整模式 |
2.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3.1 核心企业的界定 |
2.3.2 核心企业网络 |
2.4 核心企业网络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行动者网络理论 |
2.4.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
2.4.3 资源依赖理论 |
2.5 基于企业网络的区域发展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核心企业网络的演化机理研究 |
3.1 核心企业网络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模式 |
3.1.1 核心企业网络形成与演变的相关研究 |
3.1.2 网络演变的时间特征 |
3.1.3 核心企业网络演变的空间特征 |
3.2 核心企业网络的演化机理研究 |
3.2.1 企业层面 |
3.2.2 区域层面 |
3.2.3 区域外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核心企业网络与核心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
4.1 企业网络与企业成长的理论分析 |
4.1.1 生产网络与企业成长 |
4.1.2 资源网络与企业成长 |
4.1.3 社会网络与企业成长 |
4.2 典型案例分析 |
4.2.1 中国一拖集团 |
4.2.2 郑州宇通集团 |
4.2.3 长垣卫华集团 |
4.3 核心企业网络与核心企业成长关系的比较分析 |
4.3.1 社会网络与核心企业的成长 |
4.3.2 生产网络与核心企业的成长 |
4.3.3 资源网络与核心企业的成长 |
4.3.4 三个案例核心企业网络演化过程的比较 |
4.4 基于网络的核心企业成长模式 |
4.4.1 基于网络升级的核心企业成长模式 |
4.4.2 核心企业网络战略的实施 |
4.5 本章小结 |
5 核心企业网络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 |
5.1 核心企业网络演变与区域发展关系分析 |
5.1.1 核心企业网络演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5.1.2 区域环境对核心企业网络演变的影响 |
5.1.3 核心企业网络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
5.2 核心企业网络与区域尺度的关系 |
5.2.1 社会网络与区域尺度之间的关系 |
5.2.2 生产网络与区域尺度之间的关系 |
5.2.3 资源网络与区域尺度关系 |
5.2.4 核心企业网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发展关系 |
5.3 基于核心企业网络的区域发展思路 |
5.3.1 核心企业网络的本地化 |
5.3.2 核心企业网络的全球化 |
5.3.3 核心企业网络的全球地方化与区域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并购风险概述 |
2.1 并购风险分析 |
2.1.1 并购、风险及并购风险的内涵 |
2.1.2 并购风险的分类 |
2.2 并购财务风险的具体分析 |
2.2.1 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 |
2.2.2 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 |
2.2.3 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
3.1 汽车行业的概况 |
3.1.1 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 |
3.1.2 我国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汽车行业并购概述 |
3.2.1 汽车行业并购的基本情况 |
3.2.2 汽车行业并购动因分析 |
3.2.3 汽车行业并购的主要形式 |
3.3 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
3.3.1 汽车行业并购风险的内涵 |
3.3.2 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3.3.3 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
4.1 并购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1 并购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
4.1.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并购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并购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 评价体系权重分配方法的选择 |
4.2.3 各指标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4.2.4 并购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
4.3 并购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
4.3.1 评价体系对企业并购决策的指导作用 |
4.3.2 案例分析—东风汽车联姻日产尼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
5.1 汽车行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
5.2 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5.2.1 目标企业选择问题 |
5.2.2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 |
5.2.3 融资问题 |
5.2.4 支付问题 |
5.2.5 财务整合问题 |
5.3 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 |
5.3.1 并购准备阶段 |
5.3.2 目标企业选择 |
5.3.3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 |
5.3.4 融资 |
5.3.5 偿债风险 |
5.3.6 财务整合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研究结论及成果 |
后续研究方向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中航第一集团公司与宝马一罗·罗公司在京签署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D]. 高鹏. 辽宁大学, 2019(05)
- [2]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李永康. 武汉大学, 2015(01)
- [3]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商小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12)
- [4]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D]. 胡承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 [5]核心企业网络演变与区域发展研究[D]. 时云辉. 河南大学, 2009(05)
- [6]汽车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 贾云兰. 东华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