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几种题型(论文文献综述)
蒋燊林[1](2021)在《中日中考物理试题比较研究》文中认为
庞凤玲[2](2021)在《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习题设计要指向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利用习题检测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发展水平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能够为一线教师设计基于社会责任的习题提供借鉴与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及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师基于社会责任进行习题设计的现状及问题所在。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课后习题,发现基于社会责任考查的习题具有情境内容真实、来源广泛,社会责任素养考查全面、具体,创新性与基础性并存,形式多样,开放性强等特点。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及教材习题分析,提出了基于社会责任考查的习题设计的五大原则:科学性、目的性、层次性、发展性、情境真实性与贴合性,及四大策略:(1)联系个人生活设计习题、(2)改编科研论文设计习题、(3)联系社会热点设计习题、(4)结合地方特色设计习题,并阐明了习题设计的具体流程:(1)初步确定命题立意、(2)选择合适的素材、(3)制定社会责任素养的测试蓝图、(4)设计习题、(5)制定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6)修改与定题。在此基础上,围绕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所蕴含的生物学概念开展习题设计的实践及试用,通过师生访谈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评价习题的设计质量。研究表明,本研究设计的基于社会责任考查的习题科学性较强,难度适中,情境真实,评分标准制定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区分不同素养水平的学生,对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发展水平作出评价,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曾晓菲[3](2021)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到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适应了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丰富语文课程本身、发展学生能力、完善考试评价和增强学科联系等方面都有特别的意义。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其的明确提出引发了语文学界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蝴蝶效应”,从概念引入、鲜为人知到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成果逐渐增加,研究方式日趋多样,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倾向明显、理论探讨相对不足、或理论推演并未真正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连接融合等。本课题立足于前人的思考,并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首先介绍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概念、本质特征、主要分类,阐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广义概念、特点及其对语文课程、对学生、对考试评价改革和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其次从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教学主体三方面分析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并对其进行根本归因;最后有针对性地以“经验之塔”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范例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助力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且从更为具体的教学操作的层面为教师提供系统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参考,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力落实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郑会[4](2021)在《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文中认为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兼具学业水平测试及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选拔考试,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考查,更指向学生的学科能力。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中考物理试题应该体现对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是反映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形式之一,而物理教学过程更是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果中考物理试题能够很好地体现对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物理学科能力便能得到更好的提升,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因此本研究采用归纳总结法、对比分析法等对遵义市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物理学科能力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分析,并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学生的现状,从而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培养及提升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及中考物理试题更好体现对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考物理试题物理学科能力考查方面:从纵向分析看,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各年及整体都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横向分析看,不同题型和不同知识板块对物理学科能力考查侧重有所不同。问卷调查方面:教师们在物理教学中都足够重视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对学生分析解释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观察记忆能力现状好于其它物理学科能力。试题考查、教师重视度及学生现状整体方面:得到重视的是观察记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整体而言表现好的是学习理解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最需要加强重视的是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得到重视,才能实现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整体提高。
吴闯明[5](2021)在《SOLO分类理论视角下高三学生抽象函数理解水平差异性研究》文中指出抽象函数是函数知识中的一条分支,相对于具体函数,其抽象性更高、符号性更强、隐蔽性更深,使得学生对它有“无法可依”之感,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数学高考中对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能力关注度比较高,抽象函数是培育与考察学生数学抽象素养能力的重要内容,笔者查阅近几年的全国卷数学高考题中,抽象函数几乎每年都有涉及。笔者选择抽象函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高三学生对抽象函数的理解水平及其差异。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分析了抽象函数的概念、新课标及高考对抽象函数的要求,抽象函数在教材中的分布,抽象函数常见的类型,同时还对数学理解的概念和层次、数学理解水平的评价工具等进行了综述。本研究在SOLO分类理论的视角下,自编抽象函数测试卷并采用测试法进行宏观分析,同时,为了更好更详细地了解高三学生对抽象函数的理解情况,采用口语报告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详细的微观分析,主要围绕如下问题:(1)从宏观上分析97位高三理科生对抽象函数的理解水平和差异;(2)从微观上分析5位优生和5位普通生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对抽象函数的理解水平有何差异;(3)分析高三学生对抽象函数理解水平的影响因素;(4)基于高三学生对于抽象函数理解水平存在的差异,找出有效的促进抽象函数理解的教与学的策略,较以往的研究更全面和细致,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被试对抽象函数理解不容乐观,学生对抽象函数的理解主要处于多元结构水平;(2)不同班级间前结构水平、多元结构水平及关联结构水平差异显着,单一结构水平差异不显着,男女生之间前结构水平、单一结构水平和多元结构水平差异显着,关联结构水平差异不显着;(3)抽象函数知识点间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对抽象函数性质的理解层次高于对抽象函数综合运用的理解,对抽象函数综合运用的理解高于对抽象函数三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4)优生对抽象函数的理解层次要高于普通生;(5)对用符号语言表征且需要进一步推导的抽象式子理解层次不高;(6)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加强函数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理解性教学,注重数学符号的理解,多正面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加强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胡美娟[6](2021)在《高二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运算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其他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而且在高考中数学运算的占比也非常大,所以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需重视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高二学生正处于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因此本文针对高二学生的运算素养水平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提高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针对性策略。本文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构建数学运算素养水平的评价框架并编制了高二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测试卷;选取高二理化生选科的实验班和普通班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并进行教师访谈,从而得出如下调查结论:高二学生整体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一般,大多处在水平二阶段;高二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数学运算素养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班明显高于普通班。从数据分析得出,数学运算素养处于水平三的学生大多来自实验班;高二男生和女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无论是均值、方差还是所处水平等级都没有明显差异;从学生具体题目的质性分析及教师访谈上可以得出,学生对于基本运算概念、运算法则和定理掌握不牢;在关联情境中存在思维定势,不能对运算方法进行迁移;对于综合情境下运算对象的确定和运算程序的创新存在一定问题;对数学运算不重视,求得运算结果不能够进行取舍,不能够运用结果说明和表达问题。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访谈提出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建议:一是在常规教学阶段,教师要创设运算情境,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关注知识本质,夯实学生运算基础;锻炼运算思维,培养学生运算习惯。二是在复习教学阶段,运算教学要回归课本;要让学生提炼通性通法;要对学生进行运算专题训练。
徐宏星[7](2021)在《盐城市2020中考数学试题与PISA、TIMSS测评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考是我国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关键途径,也是我国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中考数学的评价机制由原来的只关注结果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数学素养能力的综合评价。PISA和TIMSS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学生评价系统,对这两种测评进行梳理、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对我国初中数学素养的研究。将盐城市2020年中考试题与PISA、TIMSS测评进行比较研究,紧跟时代潮流,借助于研究PISA、TIMSS两个国际测评项目,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初中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来比较盐城市中考数学与PISA、TIMSS测评的差异性,以期对中考数学试题命制提出建议。论文采用比较研究法、SEC一致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研究PISA与TIMSS测试,将盐城市中考数学试题与PISA、TIMSS测试进行类比,对这三者的测评框架和试题结构、内容进行分析,从内容领域和认知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一致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盐城市中考题测试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网络化和抽象化。PISA测评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范围相对广泛,TIMSS数学测评在考查的内容领域上具有普遍的代表性。(2)盐城市中考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考查不够全面。PISA、TIMSS测试对数学素养能力的考查相对较多,对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相对较为缺失。(3)盐城市中考试题对双基考查的内容较多,对思维难度大的试题考查较少。PISA测试在几个水平上考查的分布比较均衡,TIMSS测试在试题考查的难度上分布也趋于平衡。(4)盐城市中考测试的评分系统未形成体系化,而PISA评分已经形成了体系化,TIMSS测评的评分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相对完整清晰。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盐城中考数学测试改革,一要从单纯的数学知识内容的考查转向数学思维品质的考查;二要合理科学分配考查内容,完善盐城市中考数学知识点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三要设计开放型试题,多层次展现数学思维能力;四要设置科学的评分体系。盐城中考试题在命制过程中可借鉴PISA和TIMSS测评的经验设计一套科学的评分系统。
张海浪[8](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①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②的教学实施建议。阅读经典名着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思维方法和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素养;有利于文化传承、吸收和弘扬优秀文化。2016年,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名着导读”教学在过去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等版本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名着导读”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名着导读”教学的现状却不那么令人满意。一线教师有的深谙名着教学的重要性,却苦于指导乏力;有的仍然不够重视名着导读教学,草草应付了事;名着阅读评价方法单一;有的教师自己都不读书,拿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名着不感兴趣;阅读无序化;阅读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有的家长甚至认为阅读名着就是浪费时间,不支持孩子阅读。学校缺少一定的阅读氛围。本篇论文针对上述“名着导读”教学出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教师策略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持积极、兴奋的阅读状态;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借助内容重构策略、重复勾连策略、比较阅读策略,将多元评价贯穿阅读过程。学生策略为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对阅读活动开展前、中、后进行自我监控。家长策略为搭建名着阅读沟通平台;共读伴读助力阅读升级;交流互动碰撞智慧火花。学校策略为完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将阅读状况纳入学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定期举办语文“读书节”活动;开设阅读欣赏课或与名着阅读有关的社团活动。教研部门策略为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阅读”活动;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教研”活动;利用中考杠杆推动名着导读教学。
杨南南[9](2020)在《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认为基于时代要求与17版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而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升刚好满足了这一要求。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做题时“屡错屡犯”的现象相当普遍,本研究从元认知理论切入,分别测量了排名靠前、排名中等、排名靠后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和物理错题成因,并结合这两个调查统计,诊断分析出三类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最后针对三类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提出了以降低出错率、优化物理元认知水平为目的的教学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所依据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明确了物理元认知水平可分为3个维度和9个子维度。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二年级125名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物理错题成因进行了调查。一方面,通过对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与物理成绩排名呈正相关;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体验普遍偏低,尤其是情感体验子维度的得分更低;排名中等和排名靠后学生的物理元认知知识维度偏低;排名靠后学生的物理元认知监控维度得分最低等。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调查,诊断分析出三类学生的错题成因普遍表现为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其中排名靠前学生在简单题目的审题上不够重视;排名中等和排名靠后学生在物理思维方面有待提升等。第三部分是基于元认知理论,并结合归因理论和试误学习理论,针对三类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诊断,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优化的教学建议。排名靠前学生应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注重深入反思,提升物理元认知监控能力。排名中等学生应提升审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弱化思维定势负迁移。排名靠后学生应激发物理学习动机;夯实物理基础;提升物理思维能力。之后,笔者进行了教学案例的展示和分析。第四部分对本课题研究的结论、不足及前景进行了阐述。
陈丹虹[10](2019)在《解三角形例习题教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的内容,它的重要性在高考中也有体现.解三角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进一步推广,学生刚接触此类知识,尤其在实际问题中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一知半解的情况,笔者展开了高中解三角形例习题教学设计研究.例习题教学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即习题的选择,对习题的变式及习题的讲解,本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学生的当前水平及目标水平;2.习题课的问题选择策略及变式策略;3.解三角形习题课示范性教学案例.本研究着重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及测试法.首先,通过阅读参考文献,确认利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六个层次中的前四个层次对学生的前测及访谈作出评价,分析出学生出现的错误,利用六个层次对学生的后测及访谈作出评价.其次,通过参考文献和对教师们的访谈结果,确定解三角形基本应用及实际应用题目的选择标准;再则,通过对近八年的高考试卷以及人教A版中解三角形这一单元的例习题进行研究,得出解三角形基本应用及实际应用题目的基本题型及解法分析,最终确定具体例题;接着,根据确定出的例题,以强调一类问题的重难点为主要目的,运用一些从参考文献中已有的问题变式方法,设计得出变式题组;最后,根据所选例题以及变式结果,学生的当前水平及目标水平,进行解题教学设计.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的研究,最终获得以下结论:其一,学生对于解三角形的错误类型主要有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潜在假设错误及检验性错误,利用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的六个层次进行划分.基本应用题的目标水平与高考接近,实际应用题的目标水平是学生能够独立设计解决方案.其二,基本应用较好的习题的标准是简单易理解的题目设定;可进一步展开;一题多变;通性通法.测量问题较好的习题的标准是简单易理解的题目设定;有多种解题方法;可进一步展开,一题多变;蕴涵重要的数学思想.其三,根据高考试卷及教材的分析得出解三角形的基本题型分为求基本量相关问题、取值范围、判断形状及证明相关问题,将测量问题分为测距问题、测高问题及测角问题.其四,在基本题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针对基本应用题目,首先确定考查的核心内容,再使用基本量法及变换条件法进行变式;针对测量问题,主要使用简化条件法,从最简单问题一直向复杂问题进行变式,从而掌握核心内容.其五,考虑学生可能的解题思路,基于学生水平,把握好变式习题之间潜在距离很有必要,以此给出教学设计.其六,注重实际问题的开放性,一题多解,主要从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考查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几种题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查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几种题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
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新高考的要求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三、社会责任 |
四、习题 |
五、习题设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三、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现状调查及教材习题分析 |
第一节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编制 |
四、问卷的发放、回收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社会责任的教材习题特点分析 |
一、情境内容真实、来源广泛 |
二、社会责任素养考查全面、具体 |
三、创新性与基础性并存 |
四、形式多样,开放性强 |
第四章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及实施 |
第一节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原则 |
一、科学性 |
二、目的性 |
三、层次性 |
四、发展性 |
五、情境真实性与贴合性 |
第二节 基于社会责任的习题设计策略 |
一、联系个人生活设计题目 |
二、改编科研论文设计题目 |
三、联系社会热点设计题目 |
四、结合地方特色设计题目 |
第三节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流程 |
一、初步确定命题立意 |
二、选择合适的素材 |
三、制定社会责任素养的测试蓝图 |
四、设计习题 |
五、制定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六、修改与定题 |
第四节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实践 |
一、联系个人生活设计题目的实践案例 |
二、改编科研论文设计题目的实践案例 |
三、联系社会热点设计题目的实践案例 |
四、结合地方特色设计题目的实践案例 |
第五节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评价 |
一、根据教师的访谈结果进行评价 |
二、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
三、根据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评价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概述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
一、核心概念 |
二、本质特征 |
三、主要分类 |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概述 |
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概念 |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点 |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价值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统计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特点及问题 |
第二节 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现状 |
一、非连续性文本题型分类简述 |
二、云南省昆明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情况及特点 |
三、全国各地近五年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特点 |
四、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共同点与区别 |
五、小结及问题 |
第三节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问题 |
一、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
二、初中阶段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本归因 |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教考关系的束缚 |
第二节 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教学难度较大 |
第三节 教师素质亟待提升 |
第四节 教材编排有待完善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改进对策 |
第一节 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 |
一、 “经验之塔”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
三、范例教学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
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小结 |
第二节 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方法建议 |
一、着力实现非连续性文本主体性教学 |
二、有效实施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性教学 |
三、循序渐进,统筹教学与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中高考部分连续性文本题型示例 |
附录B:2016 年-2020 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对能力培养的重视 |
1.1.2 中考是能力体现的形式之一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能力与学科能力 |
2.1.2 学科能力与物理学科能力 |
2.2 物理学科能力理论选择 |
2.3 物理学科能力内涵及表现框架 |
2.3.1 学习理解能力 |
2.3.2 应用实践能力 |
2.3.3 迁移创新能力 |
3 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考试题分析 |
3.1 中考物理试题整体分析 |
3.1.1 试题题型结构分析 |
3.1.2 知识点考查分析 |
3.1.3 新增试题分析 |
3.2 中考物理试题物理学科能力体现范例分析 |
3.2.1 学习理解维度范例分析 |
3.2.2 应用实践维度范例分析 |
3.2.3 迁移创新维度范例分析 |
3.3 中考物理试题能力分析 |
3.3.1 中考物理试题多维统计分析 |
3.3.2 中考物理试题不同题型能力统计分析 |
3.3.3 中考物理试题不同知识板块能力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物理学科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
4.1 问卷调查设计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目的 |
4.1.3 问卷设计 |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1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4.2.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4.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 物理学科能力统计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及相关建议 |
5.1 总结 |
5.1.1 相关结论 |
5.1.2 存在问题分析 |
5.2 物理学科能力培养教学建议 |
5.2.1 重视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 |
5.2.2 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
5.2.3 鼓励启发提升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 |
5.3 注重物理学科能力的命题建议 |
5.3.1 注重迁移创新能力的考查 |
5.3.2 注重各物理学科能力均衡体现 |
5.3.3 阅读理解题考查应多样化 |
6 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物理学科能力重视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生物理学科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5)SOLO分类理论视角下高三学生抽象函数理解水平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数学抽象”素养立意下的抽象函数在高考中备受关注 |
1.1.2 学生解答抽象函数问题存在诸多阻碍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抽象函数的概念 |
2.1.2 理解与数学理解的概念 |
2.2 抽象函数研究 |
2.2.1 新课标及高考对抽象函数问题的要求 |
2.2.2 抽象函数在教材中的分布 |
2.2.3 高考中抽象函数考察情况 |
2.2.4 抽象函数的研究综述 |
2.3 数学理解相关研究 |
2.3.1 数学理解的层次综述 |
2.3.2 理解与数学理解水平的评价工具—SOLO分类原理 |
2.3.3 数学理解水平的研究综述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重难点 |
3.4.1 研究重点 |
3.4.2 研究难点 |
3.5 研究方法 |
3.5.1 文献法 |
3.5.2 测试法 |
3.5.3 口语报告法 |
3.5.4 访谈法 |
3.6 研究思路 |
3.7 研究新意 |
3.8 研究工具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差异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1 宏观分析 |
4.1.2 微观分析 |
4.2 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外部因素 |
4.2.2 内部因素 |
4.3 研究结论 |
5. 建议与不足 |
5.1 建议 |
5.1.1 加强函数基础知识积累 |
5.1.2 重视理解性教学与注重数学符号的理解 |
5.1.3 多正面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
5.1.4 加强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函数理解水平研究生毕业论文 |
附录2: 测试用题 |
附录3:97位被试各题理解层次情况统计表 |
附录4:各班和性别理解层次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6)高二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2 基于高中教学现状的要求 |
1.1.3 基于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数学运算概念的相关研究 |
2.1.2 数学运算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 |
2.1.3 数学运算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
2.1.4 数学运算素养的测评研究 |
2.1.5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波利亚解题理论 |
3 高二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调查设计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测试卷的编制与修改 |
3.4 测试卷的内容及评分标准 |
3.4.1 测试卷内容 |
3.4.2 测试卷的评分标准 |
3.4.3 分数与水平的对应 |
3.5 预测及分析 |
3.5.1 难度与区分度 |
3.5.2 信效度分析 |
4 高二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调查与分析 |
4.1 学生调查数据收集 |
4.2 学生调查数据分析 |
4.2.1 数学运算素养水平的总体分析 |
4.2.2 数学运算素养水平的班级差异性分析 |
4.2.3 数学运算素养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
4.3 学生调查质性分析 |
4.4 教师访谈分析 |
4.4.1 访谈过程 |
4.4.2 访谈分析 |
4.5 小结 |
5 提高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基本策略 |
5.1 常规教学策略 |
5.1.1 创设运算情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
5.1.2 关注知识本质,夯实学生运算基础 |
5.1.3 锻炼运算思维,培养学生运算习惯 |
5.2 复习教学策略 |
5.2.1 运算教学要回归课本 |
5.2.2 提炼通性通法 |
5.2.3 进行运算专题训练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后记(含致谢) |
(7)盐城市2020中考数学试题与PISA、TIMSS测评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PISA、TIMSS的研究综述 |
2.1.1 关于PISA的研究综述 |
2.1.2 关于TIMSS的研究综述 |
2.2 中考数学试题的研究综述 |
2.3 中考测试与PISA、TIMSS的比较研究 |
2.3.1 中考试题与PISA的比较 |
2.3.2 中考试题与TIMSS的比较 |
2.4 SEC分析法的国内分析应用现状 |
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盐城中考测试框架和PISA、TIMSS的比较 |
3.1 PISA测评框架 |
3.1.1 PISA测评考查的问题背景 |
3.1.2 PISA测评考查的知识内容 |
3.1.3 PISA测评考查的数学过程 |
3.1.4 PISA测评的试题结构与评分 |
3.2 TIMSS数学测评框架 |
3.2.1 TIMSS数学测评考查的内容领域 |
3.2.2 TIMSS数学测评考查的认知领域 |
3.3 盐城市2020 年中考数学测试框架 |
3.3.1 盐城市中考试题考查的双基目标 |
3.3.2 盐城市中考试题考查的数学活动经验 |
3.3.3 盐城市中考试题考查的数学思考 |
3.3.4 盐城市中考试卷的结构与评分 |
3.4 盐城市中考数学测评框架与PISA比较研究 |
3.4.1 测试内容的比较 |
3.4.2 数学过程的比较 |
3.4.3 试卷结构与评分标准的比较 |
3.5 盐城市中考数学测评框架与TIMSS的比较研究 |
3.5.1 测试内容的比较 |
3.5.2 认知水平的比较 |
3.5.3 试卷结构与评分标准比较 |
第四章 盐城市中考数学题目与PISA、TIMSS的比较研究 |
4.1 内容维度分配的比较 |
4.2 认知维度分配的比较 |
4.3 盐城市中考数学题目与PISA、TIMSS的对比分析 |
4.3.1 盐城市中考与PISA题目的比较 |
4.3.2 盐城市中考与TIMSS题目的比较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基于SEC一致性分析方法的结果分析 |
5.2 盐城市中考测试与两种国际测试的差异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和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对中考试题命制的建议 |
6.3 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 |
第一节 “名着导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新课程教育理念 |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阅读对话理论 |
五、元认知理论 |
第二节 关于统编本“名着导读”的概念界定 |
一、统编本名着 |
二、统编本名着导读 |
三、统编本名着导读教学 |
第三节 统编本“名着导读”教学的价值 |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
四、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材分析 |
第一节 统编本“名着导读”结构分析 |
一、“名家点评”,激发学生阅读渴望 |
二、“名着简介”,宏观把握作品内容 |
三、“读书方法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
四、“专题探究”,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
五、“精彩选篇”,精彩先睹为快 |
六、“自主阅读推荐”,倡导“海量阅读” |
第二节 统编本教材推荐的名着的特点分析 |
一、经典性 |
二、适切性 |
三、丰富性 |
四、人文性 |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说明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方式 |
四、调查过程与方法 |
五、调查对象 |
六、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家长方面 |
四、学校方面 |
第四章 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第一节 学生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名着阅读活动前的自我监控 |
二、名着阅读活动中的自我监控 |
三、名着阅读活动后的自我监控 |
第二节 教师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适阅读心态 |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
三、多种策略导引阅读,推进深度阅读 |
四、多元评价贯穿全程,监测阅读情况 |
第三节 家长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搭建名着阅读沟通平台 |
二、共读伴读助力阅读升级 |
三、交流互动碰撞智慧火花 |
第四节 学校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完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 |
二、纳入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动阅读 |
三、学校每学期举办语文“读书节”活动 |
四、学校开设阅读欣赏课或与名着阅读有关的社团活动 |
第五节 教研部门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阅读”活动 |
二、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教研”活动 |
三、利用中考“指挥棒”引领名着导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问题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试误学习理论 |
2.1.2 归因理论 |
2.1.3 元认知理论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错题 |
2.2.2 物理元认知水平 |
第3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调查 |
3.1 调查的目的 |
3.2 调查的对象 |
3.3 调查的方法 |
3.4 高二三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调查与分析 |
3.4.1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2 调查结果数据 |
3.4.3 调查结果分析 |
3.4.4 调查结果总结 |
3.5 定量分析高二物理错题成因的研究内容与过程 |
3.5.1 研究准备 |
3.5.2 调查结果数据与分析 |
3.5.3 调查结果总结 |
第4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1 排名靠前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1.1 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
4.1.2 思考不够细致和全面 |
4.2 排名中等学生的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2.1 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
4.2.2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
4.2.3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偏弱 |
4.2.4 物理计算的“数学化”倾向 |
4.3 排名靠后学生的错题成因诊断分析 |
4.3.1 审题能力亟需提高 |
4.3.2 物理思维能力偏差 |
4.3.3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 |
第5章 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1 排名靠前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1.1 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
5.1.2 注重深入反思意识的培养,提升物理元认知监控能力 |
5.2 排名中等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2.1 字斟句酌,提升审题能力 |
5.2.2 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5.2.3 重视解题过程分析,弱化思维定势负迁移 |
5.3 排名靠后学生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的教学建议 |
5.3.1 合理归因,激发学习物理动机 |
5.3.2 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奠定物理学习能力之基 |
5.3.3 以“问题解决”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
5.4 教学案例 |
5.4.1 测验、校本练习《电路》的典型错题分析教案 |
5.4.2 教学案例分析 |
5.4.3 评价与反思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 |
6.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解三角形例习题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
1.1.2 学生在解三角形中解题能力不强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过程 |
1.5 研究局限性 |
1.5.1 研究内容局限性 |
1.5.2 研究对象局限性 |
1.5.3 研究者局限性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述评 |
2.1 解三角形相关研究 |
2.1.1 三角学发展 |
2.1.2 教科书中解三角形的内容与作用 |
2.2 目标教学理论 |
2.2.1 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 |
2.3 问题解决理论 |
2.3.1 阿兰·施恩菲尔德问题解决模式 |
2.3.2 简化条件法 |
2.4 习题教学理论 |
2.4.1 脚手架理论 |
2.4.2 ACT-R理论 |
2.4.3 过程性变式教学 |
2.4.4 马登理论 |
2.5 小结 |
3 解三角形习题教学现状分析 |
3.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3.2 学生问卷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学生前测分析 |
3.2.2 学生访谈分析 |
3.2.3 小结 |
3.3 学生作业分析 |
3.3.1 正弦定理作业分析 |
3.3.2 余弦定理作业分析 |
3.3.3 小结 |
3.4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4.1 教学内容顺序 |
3.4.2 教师习题课备课和教学方式 |
3.4.3 教师习题来源及评价 |
3.4.4 教师对习题变式看法 |
3.4.5 教师对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的看法 |
3.5 小结 |
4 高二解三角形习题课习题研究 |
4.1 题型分析 |
4.1.1 教材练习分析 |
4.1.2 2011 -2018 年高考题型分析 |
4.1.3 小结 |
4.2 基本应用解法分析 |
4.2.1 求基本量相关问题 |
4.2.2 求取值范围 |
4.2.3 判断形状及证明相关问题 |
4.2.4 方法总结 |
4.3 测量问题 |
4.3.1 测距 |
4.3.2 测高 |
4.3.3 测角 |
4.3.4 测量问题小结 |
4.4 小结 |
5 教学设计过程 |
5.1 解三角形基本应用习题课 |
5.1.1 选题标准 |
5.1.2 结构分析 |
5.1.3 题型变式 |
5.1.4 小结 |
5.2 应用举例教学内容分析 |
5.2.1 内容组织 |
5.2.2 学生理解 |
5.2.3 教学目标 |
5.2.4 效果评估 |
5.2.5 活动设计 |
5.3 应用举例习题课 |
5.3.1 选题标准 |
5.3.2 结构分析 |
5.3.3 题型变式 |
5.4 小结 |
6 解三角形例习题课教学实践研究 |
6.1 教学设计 |
6.1.1 解三角形基本应用教学设计 |
6.1.2 应用举例教学设计 |
6.1.3 应用举例习题教学设计 |
6.2 调查分析 |
6.2.1 学生后测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分析 |
6.2.3 小结 |
7 研究结论和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考查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几种题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中考物理试题比较研究[D]. 蒋燊林.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习题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例[D]. 庞凤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D]. 曾晓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物理学科能力的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物理试题为例[D]. 郑会.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SOLO分类理论视角下高三学生抽象函数理解水平差异性研究[D]. 吴闯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高二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的调查研究[D]. 胡美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盐城市2020中考数学试题与PISA、TIMSS测评的比较研究[D]. 徐宏星.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8]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D]. 张海浪. 扬州大学, 2020(05)
- [9]基于元认知理论下高二物理错题成因诊断分析及教学建议[D]. 杨南南.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解三角形例习题教学设计[D]. 陈丹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