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也不踩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与2004年经济展望分析

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也不踩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与2004年经济展望分析

一、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不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经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南[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如果说人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考察无疑是富有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变迁驶入“快速路”,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即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展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分析引致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原因,进而来系统阐释、总结70多年来新中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伟大成就、政策沿革和改革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变化明显。解放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统一化,五十年代的中山装、人民装到列宁装、布拉吉,六十年代的老三样和老三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装和军便装,长期的计划供应使城市居民穿着风格单一朴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交流影响着服饰变迁。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服饰风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时尚潮流不断变化和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呈现出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定量供应、凭票购买,到现在日渐丰富的百姓餐桌、不出国门吃遍世界,中国城市居民饮食消费已经从以粮食为主的温饱消费向肉蛋奶、水产品、瓜果蔬菜等多样化饮食消费转变,从追求数量充足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从满足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呈现出饮食消费日趋合理、饮食方式逐渐多样、饮食观念日益多元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逐渐改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的福利住房制度,对城市住房的建设和分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一时期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住房非常拥挤,共用厨房、卫生间居多。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加快住宅建设的速度,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解决住宅供需矛盾,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由到市场上购买商品房,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陆续兴建了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呈现出居住质量逐渐提高、家居装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同时也凸显出住房不平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解放初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街道上行驶着公共汽车。一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自行车很少。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而公共交通工具仍较短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工具才迅速增多起来。到20世纪末,家用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寻常百姓的家庭,网约车也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近年来,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时尚,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宠。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呈现出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等特点。总体来看,70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一直在变化发展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性、政治色彩淡化等特征。

陈雪儿[2](2020)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七年多的改革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种独特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互动新模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强”互动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七年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上。由此,本文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双强”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又有何具体的逻辑、特点与表现形式?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这种模式的实际运作效果如何?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历史性问题或是出现一些时代性的新情况?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又当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运行实践,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史论结合法以及跨学科联系分析法,论述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历程、特点及经验总结,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运行方式、实践成效、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双强”模式更高效地运行。本论文的研究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导论,具体内容为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其中从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互动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关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概念做了简要阐释。第二部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历程分析,从历时性视角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建国初期的起伏波动、改革开放初期的试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的调整稳定以及如今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磨合优化阶段,并概括性指出调整关系认识上经历了从单向摸索向多方完善的逐渐转变,逻辑上遵循改革实践逻辑,理论上吸收借鉴了西方理论精华。由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的历史依据。第三部分“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及实践成效。首先,阐释政府与市场关系“双强”模式的实质内涵和本质要求,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不仅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积极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以及调节收入分配等各项职能,做到“有所为”;而且需要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设定,深入解决行政对于市场的过多干预问题,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增强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样化主体的权力,做到“有所不为”。其次,系统性论述了现阶段“双强”模式的实践成效——市场持续转型开放,有序竞争保活力、政府职能调整,转型服务见实效以及社会服务优化升级,公平分配得保障。第四部分“双强”模式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首先,分析指出一些时代性的新情况和历史性的旧问题阻碍了政府与市场“双强”模式的更好发展,突出分析现阶段影响二者关系的三个主要问题: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监管难度加大、政府与市场的强弱对比依旧明显、体制性顽疾难以短时间根治。其次,根据最新改革精神尝试提出了构建法治化信息化政府、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完善理论范式等对策建议,希冀能够有助于破除障碍、更好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双强”模式的有效运作。

侯宇迪[3](2020)在《基于制动毂温升的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续下坡历年来便是高速公路事故频发区域,近年来随着半挂铰接列车在公路货运出行占比量的快速攀升,与之相关的连续下坡重、特大交通事故屡见不鲜,车路不相适应的现象凸显,成为了行业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基于半挂铰接列车—这一类货运车辆的下坡性能,深入研究连续下坡交通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制动毂温度作为连接货车与道路之间的纽带,通过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建立半挂铰接列车制动毂温升模型,深入探究制动毂温升的影响因素,构建制动毂温升与连续下坡纵断面线形的关系属性。基于纵坡温升属性,以纵坡参数为对象,研究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背景分析与制动毂温升理论建模。基于相关调研数据,从道路层面与车辆层面分析连续下坡与半挂铰接列车间的适应性现状,阐述基于货车制动毂温升研究连续下坡道路安全的必要性。对既有温升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分析,以六轴铰接列车为主导车型,采用行车动力学理论对下坡货车进行受力分析,对牵引车驱动轮建立力矩平衡关系式,通过热力学理论求解轮毂生散热量,建立制动毂温升理论模型。(2)实车试验设计与模型修正。以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连续纵坡—雅泸高速公路三处连续下坡为研究路段,以东风天龙重卡DFL4251A15(6×4)为试验车型开展极限工况下坡试验,获取车辆性能表征数据和驾驶人制动数据。通过实车数据分析理论模型缺陷,引入临界纵坡理念对模型进行修正。并通过聚类分析、误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从临界纵坡以及模型温度两方面对修正模型进行验证。(3)连续下坡温升成套理论分析。以温升敏感系数作为分析指标,通过敏感性分析探究车辆因素、纵坡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制动毂升、降温的敏感程度。固定车辆条件,将温度梯度作为纵坡微观温升属性的表征,将制动毂温度作为纵坡宏观温升属性的表征,二者共同构成了连续下坡制动毂温升属性,可从道路层面量化某类货车下坡制动的安全性,为通过制动毂温升进行连续下坡的设计优化搭建桥梁。(4)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基于相对不利行车工况,通过制动毂温升模型分析平均纵坡展线与陡缓组合展线在连续下坡设计中的安全性优劣。其次分析纵坡组合的制动毂温升属性,从缓坡坡度、陡缓组合坡度差、坡长组合三方面提出纵坡组合参数优化方法:根据单一纵坡温度梯度变化特性提出Ⅰ类缓坡、Ⅱ类缓坡坡度控制值;采用安全温度梯度构建不同平均纵坡对应的相邻坡段最大坡度差控制方程;对短陡长缓、等坡长和长陡短缓的坡长组合安全性进行分析。(5)工程应用示例。对西南山区某新建超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连续下坡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对优化后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验证优化效果。

徐浩[4](2019)在《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中国奇迹成为中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从行政改革的一个环节——运行机制角度,以政府的行政执行为切入点,梳理1949—2019年行政执行的形态特征、转换机理与变化趋势,为在中国政治情境下探寻中国奇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弹性行政。弹性行政,指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非强制手段,单方或共同对既有政策法规、决策部署的变通执行,或对新政策法规的创制。与弹性行政相对应的是刚性行政,即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命令性的执行手段,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决策部署。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并非截然二分,亦非有此无彼,在一定时期,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二者的显示度有高有低。在毛泽东时期,适应全能式政府需求,行政执行以刚性为主。这一时期的刚性行政源自三个动力:政治忠诚的激励机制、政治动员的运行机制、行政主体的“向上负责制”。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效度正负相依。一方面,刚性行政保证了国家决策部署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刚性行政的确立更多地源于意识形态的引领、组织的强制力、领袖的超级权威,常常导致不可控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导致一种另类的弹性行政,如过度执行、虚假执行、目标置换和行政自主性丧失等。改革初期,面对文革带来的全面危机,推进改革,成为中国自救、脱贫的应然要求。改革从经济入手,经济改革又引发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给新路的探索者留下行政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出现躁动。从体制机制因素看,弹性行政的躁动源于“政出一孔”和执行主体多样化的矛盾、层级结构下的执行偏离、基于制度缺陷的刚性缺失、权力交换的潜在需求。此外,政府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不同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对行政效能的追求以及“政绩优先”的推动等,也进一步催生了弹性行政。基于改革探索的弹性行政大致分为两类:中央政府授权试点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快速扩张。一方面,中央政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权让利”,但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国家能力有所衰减;另一方面,市场快速发展,但机制并不健全,市场对政府的反制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弹性行政的扩张。这一时期的弹性行政主要有纵向的央地博弈、地方合谋,横向的区域竞争、地方保护,以及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博弈和竞争类弹性行政激发了地方的发展动能,但也带来了分散主义、恶性竞争等问题。随着弹性行政的蔓延,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包括导致制度弱化、行政效能低下、经济异常波动、滋生行政腐败、降低政府公信力等。针对上述负面效应,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措并举,对弹性行政进行了矫正。治标方面,主要是加强政治巡视、铁腕反腐、强化政务督查、推动政策落实审计;治本方面,从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两个路径来强化刚性行政,以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刚性挤压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特别是各种过度弹性行政大幅收缩,刚性行政开始回归。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刚性,主要源于制度约束。弹性行政这一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一个部分。弹性行政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深受中国政治情境——帝制时代的行政遗产、古老大国的衰败与振兴、共产党人谋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的影响,其躁动、扩张、收缩,还直接受到当代政府治理环境的制约,包括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的行政实践表明,弹性行政是特定组织环境中基于目标导向的带有亚制度化特征的非正式行为。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取得了明显的行政绩效,但也引发了对国家整体权威的分割和交易,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弹性行政有其“临界点”,即坚守政治路线、维护中央权威、服务全局利益,以之为标准,中央政府随时可以纠正、叫停弹性行政。总体来看,弹性行政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政治策略,一种过渡性行政行为方式,其发展方向是法治行政。强化法治行政,并不是简单地摒弃、杜绝弹性行政。一方面,要进一步压缩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坚决减少不必要的弹性行政;另一方面,要避免机械追求行政执行的极端刚性,防止过于严苛的行政要求使懒政由个别现象变成普遍现象。因此,应允许保留适度的行政弹性,以保障政府灵活回应复杂社会、风险社会的需求,此外,还要通过容错纠错、激励担当等制度设计,鼓励政府官员大胆实施基于公共利益的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弹性行政。

许小禧[5](2018)在《艺高工程担保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担保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担保行业也孕育而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渐成熟。其中工程担保行业做为担保行业的一个分支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很大,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工程担保正真了解的人并不多,研究工程担保的书籍、文章也不多。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行业及其企业的剖析,让更多的人对该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本文的基本思路是运用PEST分析法及SWOT分析法,引用大量数据及案例分析,对艺高工程担保公司进行研究,确定其战略及执行战略的具体措施。最终通过研究得到重要的结论和启示。

张晓明[6](2017)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历程、现状与前瞻》文中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了三个五年计划,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总结发展历程、评估现状、展望未来的时候。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起因,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从发展、改革,以及复杂性三方面评估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并从长期态势、短期态势和难点三个方面展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是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全景式扫描,结论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顶层设计突破改革难题,才能继续前进。

张海龙[7](2014)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作用。进入工业化以来,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为主要燃料的能源更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消耗大幅增加、传统能源资源日益减少,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显现,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中国未来能源使用问题也受到了来自外部压力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新能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目前,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显尖锐,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那么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严重受限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同时中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依赖势必无法得到改善。如果不重视和有效发展新能源,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如成思危所言“世界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由蒸汽机、电力和电脑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前三次革命中国没有抓住机遇,第四次我们绝不能错过。然而,就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来看,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依靠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仍曲折艰难,新能源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必须抓住新能源与中国复兴和崛起的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做足新能源这篇文章、下好新能源这盘棋,将新能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解决好新能源问题,排除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让中国的经济在新能源经济带动下继续快速发展。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核能、页岩气、氢能等。中国的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在这种现实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对国家能源安全、环境改善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新能源能够代替传统化石类能源,弥补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短缺问题,增加能源供给,满足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其次,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改变中国目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减少由化石类能源利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等问题。对于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国同发达国家在发展动机上有着部分共同的出发点。同时,中国在资源构成、经济现状、科技水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特征。因此,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新能源产业是体现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能源产业是目前还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产业;同时,新能源产业是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领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需要选择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战略路径。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在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1]。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为主,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的多元化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但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进口量不断加大,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开发新能源,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减少碳排放,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刻不容缓。论文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政治和能源大背景以及中国能源的现实条件和战略机遇下,开展了中国新能源发展层层递进式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从能源政治、能源安全以及新时期中国崛起等方面进行了选题的思考;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理论体系创新等视角进行了选题目的及意义的阐释;从国内外研究综述中有效选取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第二章理论基础,主要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内涵界定、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哈伯特能源论、经济增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权力变迁理论、权力转移理论、“中国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新能源主要边界。第三章人类能源发展史,通过人类能源史四个阶段的研究,提出了“新能源与中国复兴”的新时代与新机遇;并对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和研判。第四章国内外新能源政策研究,分析了美国和欧洲新能源的法律、政策、主要内容、演进过程和中国新能源政策演进进程。第五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门别类地分析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效率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从几个不同维度对新能源进行建模并对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博弈分析,分析了中国与不同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间博弈,得出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一定要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第八章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研究,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行业细分层面给出了明确、科学、合理、具体的政策建议。第九章结论与展望。论文研究实现了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基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本论文采取了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与典型研究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阐释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演绎和比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在研究方法上适应研究问题的“个性”要求,形成综合集成特点,使本论文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魏婕[8](2014)在《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文摘要:回顾过去六十年的经济增长轨迹,我们总是对“中国巨龙”崛起的脚步欣喜不已,但在欣喜之余总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追问其背后的逻辑:建国前30年(1949-1978)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要素扭曲为代价造成的资源错配,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其造成了的巨大“增长拖累”;改革开放后,中国依托劳动力和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实行了符合市场原则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从而迎来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不断的高速增长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在繁荣的背后,在经济方面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和谐”因素——宏观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开始显现并被学术界关注。经济失衡造成的资源错配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具体表现。当追求经济增长质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时,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特征、原因和机制的探究,即为繁荣增长下的中国经济进行断病,通过辨识“病灶”以寻求“对症之药”成为本文的逻辑初衷与根源。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分析框架以及对尝试解释了这一问题的基本逻辑,并对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各个层次——供给、需求以及供需结构失衡进行研究后得出以下发现:(1)转轨国家在发展阶段转换和制度变迁的双重约束下,宏观经济结构失衡表现出一系列复杂性。由于转轨国家“制度非均衡”的制约,体制性信息不对称长期存在造成的巨大的调整成本,使得微观主体在面对转换和变迁过程中缺乏自我调整的动力和激励机制,导致转轨国家存在发展惯性,不符合资源禀赋条件的经济结构依然能持续运转,使得宏观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愈演愈烈。在此逻辑机制下,中国作为特征明显的转轨国家,在新时期面对新发展阶段的到来,由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制度缺陷,使得其沿着既有传统的发展路径持续演进下去,最终在新的时期形成低端锁定,产生了各种宏观经济结构失衡问题。(2)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整体失衡状况的考察发现,从失衡趋势上来看,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指数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失衡状态愈发严重;从失衡状态分析来看,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失衡程度、供给结构失衡程度和需求结构失衡程度均属于中度失衡。(3)通过对供给结构失衡、需求结构失衡和供需结构失衡各个失衡的逻辑分析与考察发现,由于中国长期依托资源禀赋的优势,在开放之初通过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但时至今日模仿创新的式微情况,在制度惯性作用下技术供给方式的路径依赖日益形成,技术供给失衡开始凸显。技术约束形成的产业升级的困局,成为产业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以至于中国产能过剩问题除去体制因素,最为核心的在于产业升级制约。同样是供给方面的产业层面扭曲,与需求方面的收入分配以及相关保障制度的约束形成的双重扭曲,构成了内需与外需之间结构失衡。另外,由于中国长期发展的机制缺陷,在地方政府晋升激励约束下中国公共服务结构也长期偏离均衡水平。综上所述,本论文目的在于为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提供一个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根本在于探索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从失衡走向平衡的基本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中国长期发展问题,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解决当下已经出现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然后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和正确的决策,才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终走上强国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

张培源[9](2013)在《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能否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宏观经济则是影响股票市场的基础性因素。厘清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保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论文采用理论分析、经验总结、实证检验等多种方法,从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角度入手,以股票价格变化与宏观经济变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为计量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政策、世界经济与国际股市等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关性。宏观经济周期是股票市场运行的基本影响因素。从理论角度分析,股票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的基本逻辑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决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股票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宏观经济周期因此成为对股票市场运行具有重要影响的风险因子。同时,股市周期并非被动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股市运行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能动反作用。股市周期不可能长期看脱离经济周期而独立运行,但股市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中短期并不能排除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可能。从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周期性运行直观经验角度分析,在1996年至2005年5月间,股指与宏观经济一致合成指数基本呈背离态势,在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股指与宏观经济背离程度缩小。从实证角度计量分析股市与宏观经济周期,发现在经济周期上行阶段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代表两者周期性运行趋势变化的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不显着,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经济周期两者存在长期稳定正相关关系,代表两者周期性运行趋势变化的变量之间GRANGER因果关系增强。通过研究不同周期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性,发现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界点,改革以前无论协整检验或GRAGER因果关系检验都表明两者关系不稳定;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尽管两者之间协同性增强,但协整检验表明两者之间仍然不存在显着稳定关系,不存在足以支撑计量实证长期稳定关系所需的数量条件,但GRAGER因果关系检验显示股市对宏观经济指标更加敏感,两者相互影响更大。经验分析与计量检验结果基本相符。宏观经济基本面是影响股票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宏观经济基本面由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体现。考察宏观经济基本面与股票市场关系可从均值层面或方差层面展开。从理论上讲,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无论在均值或是方差层面都应该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通常表现为存在相互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和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在考察的7个宏观经济变量中有4个变量对上证综指产生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2个变量与上证综指之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宏观经济变量与上证综指之间的波动溢出基本可归结为单向且较弱的波动溢出效应。股票市场收益率和各宏观经济变量在二阶矩层面是非对称的单向波动溢出,同时存在相当程度背离,信息在股市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传递出现中断、失真或异化。宏观经济政策是股票市场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不长,“政策市”一度较为突出。文章实证部分通过构建VAR(VECM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重点分析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影响。从利率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角度分析,在经济上行阶段无论脉冲响应分析还是方差分解均表明股价指数对利率反应不敏感,但在经济下行阶段利率对股价指数具有更显着的影响。从M2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角度分析,在经济上行阶段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股价指数对M2冲击反应方向不稳定,表现为持续负向反应趋势并呈振荡态势;在经济下行阶段,股价指数对M2冲击呈微弱正向反应,较之上行阶段反应幅度非常小但更符合金融理论。方差分解表明M2在经济运行上行和下行阶段对股指解释能力存在明显不同。M2对股指解释占比在经济扩张期相对较大,在经济紧缩时期则占比非常小。文章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八次印花税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发现印花税在短期会显着影响股指收益率,印花税短期调控效应明显;从相对较长时间区间看,印花税不会改变市场运行基本趋势。印花税不可当作纯粹的短期调控工具,否则可能人为增加股市“噪音”,加大股市波动,无益于股市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国际股票市场和世界宏观经济是中国股票市场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宏观经济和国际股票市场是国内宏观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延伸。论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DCC-MGARCH模型考察中国股票市场与世界宏观经济和国际股票市场动态相关性。结果显示,从即期波动“传染”效应看,世界宏观经济变化和全球金融波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大大增强;从中期看,中国股票市场与世界宏观经济和国际股票市场相关性有相当程度提高,但运行独立性仍然非常明显,在一定时期还会出现相互背离,出现联动性逆转,相关性显着下降,这是中国股市去泡沫化的结果;从长期趋势看中国股市不可能脱离于世界宏观经济总体态势而独立运行。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股市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资本项目逐步放开,中国股市与世界宏观经济、国际主要股市联动性应该逐步增强。论文在对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政策、世界经济与国际股市之间相关性总结基础上重点从金融、股票市场建设和政策制定执行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胡鞍钢[10](2012)在《为何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全球最佳: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1997—2002年)的评论》文中指出作者认为过去5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除了失业率之外宏观经济指标全球最佳;中国经济表现最佳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得到明显的加强和改善。中央和国务院在五年前提出了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对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宏观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另外着重阐述了我国三大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导力量;投资大幅度增长,消费需求仍显不足;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社会保障覆盖率不断提高;我国处在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时期;主要经济与社会问题等方面问题。并对新一届政府提出了若干建议:第一,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稳健性;第二,实施新的反贫困行动计划(到2015年),把反贫困作为大的战略,制定更大规模的减少贫困举措,为实现全球反贫困目标作出重要贡献;第三,减少农业经济比重、减少农业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第四,控制政府成本上升过快,提高政府治理宏观效率。下决心坚决压缩不必要的开支特别是行政开支;第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学习型社会;第六,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防止重大决策失误。

二、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不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经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不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经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49-1956)
        一、“国服”日渐流行
        二、“工装”备受推崇
        三、苏联服饰风尚
        (一)列宁装
        (二)布拉吉
        (三)苏联大花布
        四、短暂的绚烂
        (一)爱劳动穿花衣
        (二)旗袍的余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57-1978)
        一、老三色和老三样
        二、“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布票比钱重要
        (二)“补丁”最常见
        (三)窘迫下的创造
        三、“十亿人民十亿兵”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时尚与禁忌
        (一)喇叭裤的开端
        (二)的确良,“的确靓”
        (三)西装回潮
        (四)街上流行红裙子
        二、多元与个性
        (一)多样化、个性化
        (二)讲究品牌和休闲
        (三)倡导环保和健康
        三、“传统”的复兴
        (一)旗袍的苏醒
        (二)“唐装”的世界时尚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变迁的特点
        一、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
        二、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
        三、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49-1956)
        一、“标准米”和“标准面”
        二、粮食计划供应
        (一)粮食统购统销势在必行
        (二)从“凭证买粮”到“定量供应”
        三、饮食状况轻微改善
        (一)粮食产量增多
        (二)副食条件改善
        (三)饮食支出减少
        四、西式饮食的消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57-1978)
        一、“大办食堂”
        二、“方寸粮票”
        三、“饥饿年代”
        (一)节食度荒
        (二)“低标准瓜菜代”
        四、“十年饮食”发展缓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78 年至今)
        一、基本实现温饱的过渡
        (一)票证时代的延续
        (二)西式饮食的回归尝试
        二、饮食购物全面升级
        (一)“菜篮子”渐丰
        (二)大型超市的发展
        (三)“网”罗天下美食
        三、“舌尖上的安全”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饮食消费日趋合理
        二、饮食方式逐渐多样
        三、饮食观念日益多元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49-1956)
        一、“龙须沟”换新颜
        (一)清理城区垃圾
        (二)疏浚河湖水系
        (三)掏挖修整下水道
        (四)改造棚户区
        二、“以租养房”的福利
        三、“工人新村”遍地开花
        (一)职工住宿条件差
        (二)兴建工人住宅新区
        (三)“主人翁”的象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57-1978)
        一、继续低租金的福利
        二、“卫星城”的出现
        三、“城市人民公社大楼”拔地而起
        四、群居的苦乐
        (一)“筒子楼”和单元房
        (二)“干打垒”和大杂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房荒”的记忆
        二、福利分房的余温
        三、房改的松动
        (一)鼓励私人建房
        (二)允许公房出售
        四、住宅商品化之路开启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居住质量逐渐提高
        二、家居装饰彰显个性
        三、住房不平等问题凸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49-1956)
        一、城市道路的整修与扩建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起
        三、传统单一的出行工具
        (一)短途基本靠走
        (二)人力车的没落
        (三)少量的自行车出现
        四、缓慢的铁路出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57-1978)
        一、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二、曲折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
        (一)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
        (二)有轨电车向无轨电车的过渡
        (三)出租车发展艰难
        (四)第一条地铁的开通
        三、自行车日渐普及
        四、“十年”交通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78 年至今)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
        (一)铁路发展
        (二)民航巨变
        (三)公路规模扩大
        (四)水运稳步发展
        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完善
        (一)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
        (二)“招手即停”的出租车
        (三)三轮车的尴尬
        (四)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
        三、私人出行工具更新换代
        (一)自行车王国
        (二)摩托车轰鸣
        (三)汽车驶入百姓家
        四、城市交通问题凸显
        (一)交通拥堵严重
        (二)交通污染加剧
        (三)交通事故频发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二、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三、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特征
        (一)变迁速度和程度的阶段性
        (二)生活水平差异性日趋明显
        (三)私人生活的政治特色淡化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根本因素
        (二)政党政策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
        (三)价值观变迁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的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助推因素
        (五)地理区位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表格索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本质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其评述
        1.国内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概述
        2.国外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概述
        3.当前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求证法
        2.史论结合法
        3.跨学科研究法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历程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主要阶段划分
        1.改革开放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波动期(1949—1978)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期(1978—1992)
        3.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期(1992—2012)
        4.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与市场“双强”探索的磨合期(2013—至今)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特点及经验总结
        1.关系调整的认识深化:从单向摸索到多方完善
        2.关系调整的逻辑依据:改革实践与市场倒逼
        3.关系调整的理论借鉴:开放包容地吸收西方相关理论精华
三、“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及实践成效
    (一)“双强”模式的运行方式
        1.职能清晰定位有为政府
        2.体系建构定位有效市场
    (二)现阶段“双强”模式的实践成效
        1.市场持续转型开放,有序竞争保活力
        2.政府职能调整,转型服务见实效
        3.社会服务优化升级,公平分配得保障
四、“双强”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双强”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2.政府和市场的强弱对比依旧明显
        3.深层次的市场和行政体制的惯性制约力量仍然强大
    (二)进一步完善“双强”模式的建议
        1.构建法治化信息化政府,充分服务市场
        2.积极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培育成熟市场
        3.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报纸文章
    四、电子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制动毂温升的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状况
        1.2.2 研究取得的进展
        1.2.3 研究综述
        1.2.4 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型半挂货车制动毂温升理论与建模
    2.1 连续下坡车路适应性分析
        2.1.1 连续下坡事故特征
        2.1.2 连续下坡车路适应现状
    2.2 半挂货车制动毂温升原理
        2.2.1 制动毂温升影响因素
        2.2.2 制动失效机理
    2.3 制动毂温升预测理论建模
        2.3.1 制动毂温升建模方法对比
        2.3.2 建模流程与框架分析
        2.3.3 行车动力学分析
        2.3.4 热力学分析
    2.4 实车试验与数据采集
        2.4.1 试验目的与思路
        2.4.2 试验方案
        2.4.3 试验流程
        2.4.4 试验数据及处理
    2.5 模型修正与验证
        2.5.1 理论模型验证
        2.5.2 临界纵坡引入
        2.5.3 理论模型修正
        2.5.4 修正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下坡制动毂温升敏感性及温升属性分析
    3.1 制动毂升温敏感性分析
        3.1.1 车辆因素对制动毂升温的敏感性
        3.1.2 纵坡因素对制动毂升温的敏感性
        3.1.3 环境因素对制动毂升温的敏感性
    3.2 制动毂降温敏感性分析
        3.2.1 车辆因素对制动毂降温的敏感性
        3.2.2 纵坡因素对制动毂降温的敏感性
        3.2.3 环境因素对制动毂降温的敏感性
    3.3 连续下坡制动毂温升属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制动毂温升的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
    4.1 设计优化概述
        4.1.1 规范相关规定
        4.1.2 设计优化原则
    4.2 平均纵坡展线与陡缓组合展线对比
    4.3 纵坡组合设计参数优化
        4.3.1 纵坡组合温升属性
        4.3.2 缓坡坡度
        4.3.3 坡度差
        4.3.4 坡长组合
    4.4 连续下坡安全设计与优化建议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流程及其应用
    5.1 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流程
    5.2 实例应用
        5.2.1 项目概况
        5.2.2 方案设计优化
        5.2.3 优化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论文创新点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二、探寻中国奇迹的一个视角:弹性行政
        三、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的刚性与弹性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
        二、文献综述
        三、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毛泽东时期刚性行政的锻造(1949—1977)
    第一节 集权体制下的全能式政府运行模式
        一、全能式政府之生成
        二、全能式政府的运行模式
    第二节 刚性行政:全能式政府的应然需求
        一、革命建政体制形塑的“命令一服从”体制
        二、刚性行政的内生动因
        三、刚性行政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第三节 刚性行政的困境
        一、过度执行
        二、虚假执行
        三、目标置换
        四、行政自主性缺失
第三章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躁动(1978—1991)
    第一节 改革破冰与渐进路径的选择
        一、现实倒逼改革
        二、经济改革牵动政治改革
        三、渐进主义改革路径的择定
    第二节 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和弹性行政的躁动
        一、改革冲动呼吁更大的行政自由裁量空间
        二、简政放权与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
        三、弹性行政躁动的体制因素
        四、弹性行政躁动的主体诉求
    第三节 基于改革的弹性行政的主要类型
        一、中央政府授权试点
        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
    第四节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两面性
        一、弹性行政助推改革进程
        二、缺少反制的过度弹性行政
        三、四项基本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对弹性行政的约束
第四章 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的扩张(1992—2011)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一、市场经济的“姓氏”之辩和改革再出发
        二、市场化改革与弹性行政的内在关联
        三、深化行政改革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第二节 央地博弈和区域竞争
        一、政府的层级结构与职责同构
        二、纵向利益抵牾与央地博弈
        三、层级博弈的衍生品:地方合谋
        四、区域竞争与地方保护
    第三节 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
        一、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膨胀与角色错乱
        二、低成本高收益的违规行为助推过度弹性行政
        三、晋升的“零和博弈”与政府官员行为扭曲
    第四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对弹性行政的有限抑制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二、依法行政的推进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对弹性行政的矫正(2012—2019)
    第一节 弹性行政负外部性的凸显
        一、接近临界点的弹性行政
        二、矫正弹性行政:态势和挑战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对弹性行政的遏制
        一、完善党内制度建设
        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三、强化政治巡视
        四、“零容忍”的铁腕反腐
    第三节 依法(规)行政对弹性行政的管控
        一、强化依法(规)行政
        二、治理型政府的应然诉求
    第四节 政务督查、政策落实审计对弹性行政的挤压
        一、政务督查的强化:力破“中梗阻”
        二、审计监督的拓展:重大政策落实审计
第六章 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限度之辨析
    第一节 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执行之审视
        一、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历史维度
        二、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及其“临界点”
        一、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
        二、弹性行政“临界点”的把控
    第三节 弹性行政的宽度与刚性行政的强度之辨析
        一、行政执行与法治行政
        二、法治视角下弹性行政的宽度
        三、法治视角下刚性行政的强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艺高工程担保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工程担保行业商业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工程担保行业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第二章 艺高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内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艺高公司发展历程
    第二节 艺高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第三节 艺高公司的外部(行业)环境分析
第三章 艺高公司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分析
    第一节 艺高公司的战略定位分析
    第二节 艺高公司的战略目标选择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艺高公司的战略实施方案分析
    第一节 艺高公司的战略实施方案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艺高公司战略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艺高公司战略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艺高公司战略研究的主要启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4.1 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
        1.4.2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4.3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1.4.4 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方法
        1.5.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能源
        2.1.2 新能源
        2.1.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2.2 哈伯特能源论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3.2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2.3.3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
        2.3.4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2.4 生命周期理论
        2.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4.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4.3 国家成长生命周期理论
    2.5 权力理论
        2.5.1 权力变迁理论
        2.5.2 权力转移理论
    2.6 “中国梦”理论
        2.6.1 毛泽东主席的早期“中国梦”理论
        2.6.2 习近平主席的当代“中国梦”理论
    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7.2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7.3 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2.7.4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8 小结
第三章 人类能源发展史
    3.1 人类能源史的四个阶段
        3.1.1 火与柴草时代
        3.1.2 煤炭与蒸汽机时代
        3.1.3 石油与内燃机时代
        3.1.4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代
    3.2 泥炭与荷兰、煤炭与英国、石油与美国、新能源与中国
        3.2.1 泥炭和荷兰时代
        3.2.2 煤炭和大英帝国
        3.2.3 石油和美国世纪
        3.2.4 新能源与中国复兴
    3.3 能源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新能源政策研究
    4.1 美国的新能源政策
        4.1.1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一次转型
        4.1.2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二次转型
        4.1.3 美国能源政策的第三次转型
        4.1.4 美国的“能源独立”
    4.2 欧洲的新能源政策
        4.2.1 欧洲能源法律及政策变化
        4.2.2 欧洲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的新能源政策
        4.3.1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萌芽阶段
        4.3.2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启动阶段
        4.3.3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发展阶段
        4.3.4 中国新能源政策的成长阶段
    4.4 中国新能源法律及政策解析
        4.4.1 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4.4.2 中国能源政策解析
    4.5 国内外政策比较对中国新能源的启示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5.1 能源利用的现状
    5.2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5.2.1 水电资源现状
        5.2.2 太阳能资源现状
        5.2.3 核能资源现状
        5.2.4 风能资源现状
        5.2.5 海洋能源资源现状
        5.2.6 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
        5.2.7 页岩气能源资源现状
        5.2.8 氢能源资源现状
    5.3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对比分析
        5.3.1 国外新能源发展情况
        5.3.2 国内外新能源发展比较
    5.4 中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5.4.1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制度建设缺位
        5.4.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偏颇
        5.4.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不足
        5.4.4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动力不够
        5.4.5 中国新能源的二次转换成本高、电力并网困难
        5.4.6 中国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造成新能源发展压力空前
        5.4.7 中国能源安全带给新能源严峻挑战
        5.4.8 中国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
        5.4.9 全球能源危机必将牵制中国能源安全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效率研究
    6.1 能源效率及相关指标的选取
        6.1.1 能源效率
        6.1.2 指标选取
    6.2 数据处理
        6.2.1 基于插补方法对缺失数据的处理
        6.2.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 2014 年新能源数据的预测
    6.3 基于 DEA 数据包络模型的中国新能源效率实证分析
        6.3.1 DEA 模型
        6.3.2 中国新能源开发效率情况
        6.3.3 中国新能源使用效率情况
        6.3.4 实证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博弈分析
    7.1 研究对象的选择
        7.1.1 国际能源市场中各类主体分析
        7.1.2 本文博弈对象的选择
    7.2 中国与能源进口国的博弈
        7.2.1 中美能源博弈
        7.2.2 中印能源博弈
    7.3 中国与能源出口国的博弈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研究
    8.1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
        8.1.1 中国新能源发展制度体系构建
        8.1.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8.1.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8.1.4 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8.1.5 中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8.2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微观政策建议
        8.2.1 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2 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3 核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4 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5 生物质柴油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6 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7 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数据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经济结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2.2 有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研究
        2.2.1 早期有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研究
        2.2.2 新时期有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对本文研究的视角的启示
第三章 转轨经济体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理论逻辑
    3.1 宏观经济失衡的一般表现和基本逻辑
    3.2 转轨经济体宏观经济失衡的特殊性
        3.2.1 转轨经济体宏观经济失衡的制约因素
        3.2.2 转轨经济体从宏观经济失衡上升到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机制
第四章 转轨经济体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逻辑框架
    4.1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基本逻辑
        4.1.1 发展阶段转换:低端锁定的桎梏
        4.1.2 市场短板:发展机制未内生于市场
    4.2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分析框架
第五章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及态势评价
    5.1 文献综述
    5.2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维度确定
        5.2.2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构建
    5.3 中国宏观经济失衡测度的指标界定及数据处理
        5.3.1 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5.3.2 数据选择以及处理
    5.4 中国1991-2011年宏观经济失衡的测度方法及结果
        5.4.1 中国1991-2011年宏观经济失衡的趋势
        5.4.2 中国1991-2011年宏观经济失衡的状态
    5.5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现状的基本判断
        5.5.1 中国宏观经济供给结构失衡的基本判断
        5.5.2 中国宏观经济需求结构失衡的基本判断
第六章 供给结构失衡Ⅰ:技术供给方式、动态演进与中国技术供给结构失衡
    6.1 文献综述
    6.2 中国技术供给失衡的动态逻辑机理
        6.2.1 技术供给方式的选择:自主创新或是模仿创新
        5.2.2 中国技术结构供给均衡的状态
        6.2.3 中国技术结构供给的失衡表现及逻辑
    6.3 实证分析
        6.3.1 变量定义及数据选取
        6.3.2 检验模型
        6.3.3 面板门限估计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实现中国技术供给结构平衡的政策选择
第七章 供给结构失衡Ⅱ:晋升激励、外部性与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7.1 文献综述
    7.2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状态及特征
        7.2.1 教育供给结构
        7.2.2 医疗供给结构
        7.2.3 社会保障供给结构
    7.3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基本逻辑
    7.4 实证检验
        7.4.1 数据与变量定义
        7.4.2 检验模型
        7.4.3 估计结果及解释
        7.4.4 稳健性检验
    7.5 实现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平衡的政策选择
第八章 需求结构失衡Ⅰ:双重结构扭曲下的中国内需结构失衡
    8.1 文献综述
    8.2 中国内需结构失衡的基本特征
        8.2.1 中国投资消费结构演变规律
        8.2.2 中国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合意区间界定
        8.2.3 中国投资消费结构失调的显着特点
    8.3 中国内需结构失衡的基本逻辑
    8.4 实证检验
        8.4.1 变量定义及数据选取
        8.4.2 检验模型及方法
        8.4.3 估计结果及解释
        8.4.4 稳健性检验
    8.5 实现中国内需结构平衡的政策选择
第九章 需求结构失衡Ⅱ:阶段适宜性、机制阻滞与中国内外需结构失衡
    9.1 文献综述
    9.2 中国内外需结构失衡的现状及特征
        9.2.1 从纵向看中国内外需结构失衡的现状
        9.2.2 从横向看中国内外需结构失衡的现状
    9.3 中国内外需结构失衡的基本逻辑
        9.3.1 出口导向战略中国发展阶段与要素禀赋的必然选择
        9.3.2 发展阶段跃升后中国贸易平衡内生机制出现阻滞
    9.4 实证检验
        9.4.1 变量定义和模型设定
        9.4.2 单位根检验
        9.4.3 协整分析
        9.4.4 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
    9.5 实现中国内外需结构平衡的政策选择
第十章 供需结构失衡:产业升级约束、产能过剩与中国供需结构失衡
    10.1 文献综述
    10.2 中国产能过剩状态及特征分析
        10.2.1 中国产能过剩测算方法选取
        10.2.2 相关指标处理
        10.2.3 产能过剩行业的判断
    10.3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逻辑机制分析
        10.3.1 理论猜想
        10.3.2 实证检验
    10.4 实现中国供需结构平衡的政策选择
第十一章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从失衡走向平衡的路径选择
    11.1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与“中等收入陷阱”
    11.2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从失衡走向平衡的对策建议
        11.2.1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从失衡走向平衡的基本思路:谋求新的红利空间
        11.2.2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从失衡走向平衡的长期战略选择
第十二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
    12.1 主要结论
    12.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研究综述
        1.2.2 相关文献评论
    1.3 研究方法
        1.3.1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3.2 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
        1.3.3 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
        1.3.4 抽象分析与具体分析相结合
    1.4 研究内容
        1.4.1 问题界定
        1.4.2 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分析
    2.1 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理论分析
        2.1.1 股票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理论
        2.1.2 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理论
    2.2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实证分析
        2.2.1 经验分析
        2.2.2 计量分析
    2.3 小结
3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分析
    3.1 多变量 GARCH 模型与研究方法
        3.1.1 单变量条件异方差模型
        3.1.2 多变量条件异方差模型
        3.1.3 两变量 MGARCH(1,1)-BEKK 模型波动溢出效应检验
    3.2 两变量 GARCH-BEKK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3.2.1 数据选取与基本检验
        3.2.2 均值方程估计及 ARCH 效应检验
        3.2.3 MGARCH-BEKK 模型波动溢出效应估计结果分析
    3.3 小结
4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性分析
    4.1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
        4.1.1 货币政策影响股票市场
        4.1.2 股票市场影响货币政策
        4.1.3 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盯住股票市场
        4.1.4 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影响实证分析
    4.2 股票市场与财政政策
        4.2.1 财政政策影响股票市场
        4.2.2 财政政策对中国股票市场影响实证分析
    4.3 小结
5 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因素相关性分析
    5.1 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因素相关性理论
        5.1.1 国内外股票市场联动性理论
        5.1.2 国内外股票市场联动性机制
        5.1.3 股市与世界经济相关性理论
    5.2 条件相关多元 GARCH 模型与研究方法
        5.2.1 相关性研究方法概述
        5.2.2 不变条件相关多元 GARCH 模型
        5.2.3 动态条件相关多元 GARCH 模型
    5.3 条件多元 GARCH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5.3.1 数据选择及特征
        5.3.2 均值方程估计及 ARCH 效应检验
        5.3.3 DCC-MGARCH 模型实证结果
    5.4 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基本关系总结
        6.1.1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
        6.1.2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
        6.1.3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
        6.1.4 股票市场与国际影响因素
    6.2 建议
        6.2.1 加强股票市场制度建设
        6.2.2 强化股票市场运行监管
        6.2.3 完善政策制定与执行
        6.2.4 继续培育和保护投资者
        6.2.5 防范金融风险跨界传递
7 结束语
    7.1 论文不足
    7.2 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四、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不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经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D]. 张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2]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 ——基于双强模式的探索[D]. 陈雪儿.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20(06)
  • [3]基于制动毂温升的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 侯宇迪. 长安大学, 2020(06)
  • [4]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D]. 徐浩. 南京大学, 2019(07)
  • [5]艺高工程担保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许小禧. 厦门大学, 2018(07)
  • [6]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历程、现状与前瞻[J]. 张晓明.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0)
  • [7]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4(03)
  • [8]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理论与实证研究[D]. 魏婕. 西北大学, 2014(12)
  • [9]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D]. 张培源.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10]为何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全球最佳: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1997—2002年)的评论[A]. 胡鞍钢. 国情报告(第六卷 2003年(下)), 2012

标签:;  ;  ;  ;  ;  

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也不踩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与2004年经济展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