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绥阳林区红松人工林定向培育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于雷,贾炜玮,丛培东[1](2021)在《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林木形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东北地区林口林业局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将红松人工林的林木生长、树干情况、分枝情况3类评价因素,包括树高平均生长量、胸径年均生长量、冠径比、高径比、尖削度、分杈率、疏松节比例、自然整枝能力、侧枝数(>1.5 cm)、枝粗指数、侧枝平均基径11项指标作为红松林木形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抚育强度(重度间伐:株数强度65%,蓄积强度43%;中度间伐:株数强度50%,蓄积强度28%;轻度间伐:株数强度40%,蓄积强度18%;对照)对红松林木形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间伐的林木形质综合得分最高为73.427,表现为林木形质最好,形质评价等级为Ⅱ级。重度间伐林木形质的综合得分为68.114,形质评价等级为Ⅲ级,轻度间伐林木形质得分为59.150,形质评价等级为Ⅳ级;对照组林木形质综合得分为43.432,形质评价等级为Ⅴ级。树干情况对红松林木形质的影响最大,由形质指标判断矩阵可得出约占65.5%。通过对郁闭情况下的红松林进行适当的抚育间伐能够有效改善保留木的生境进而提高红松林木形质水平,对红松人工林生产经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郭成博,李春明,李静,郭树平[2](2021)在《黑龙江省林口、勃利、桦南地区森林变迁与人工林发展》文中认为详细介绍了林口、勃利、桦南地区森林资源的变迁、人工用材林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该地区人工林发展策略,为促进森林演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孙白冰,陈晓波,张启昌,黄兵军,肖泽君,李东皓,尹焕雨[3](2021)在《我国红松大径级用材林近自然培育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松是地带性森林植被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其木材力学强度适中,纹理通直,花纹美观,材质强韧,不易开裂、变形,耐腐朽力强,为我国珍贵用材树种。通过近自然经营可以达到低成本培育大径材近自然林的目的。文中分析了我国红松大径材林培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红松的生物和生态学特性、木材利用价值方面阐述了大径级用材林近自然培育的适用性,提出了红松大径级用材林近自然培育技术,包括原则、目标树选择时间、大径材目标树选择技术、目标树密度、干扰树确定方法、种源与立地条件的确定等,以期为提升优质大径材蓄积量和满足国家需求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史绍林[4](2020)在《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换中植物激素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温带地带性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是我国及东亚地区极其重要的优质珍贵用材树种和坚果树种。红松种子产业已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今后林业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红松具有漫长的营养生长阶段,这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和遗传改良进程。本研究根据红松具有顶端结实现象、分权促进结实现象、嫁接缩短结实周期等现象,从内源激素的角度分析这些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红松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和各激素平衡规律,为调控红松提早结束营养生长,实现早花早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内源激素对红松生长发育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某种内源激素绝对含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激素的相对含量。通过对3a、7a、15a、30a实生红松上部顶芽内源激素分析发现:生长旺盛的7a和15a红松顶芽中(CKs+IAA+GAs)/ABA高于幼龄期和成熟的红松;进入生殖生长的15a和30a红松顶芽中ABA/GAs低于未成熟的3a和7a红松顶芽中ABA/GAs,这种变化可能表明低比值的ABA/GAs有利于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生长活跃、旺盛、迅速的营养生长阶段iPA/ZR接近1,而成熟的阶段iPA/ZR小于1,幼龄期iPA/ZR大于1,因此我们推测iPA/ZR可以作为判断红松是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2、红松树冠不同部位枝条顶芽内源激素含量和比例不同,可能是导致花芽分化格局不同的重要原因。对30a成熟红松上、下部位分别采集顶芽进行分析发现:红松不同部位顶芽的内源激素含量有差异,上部枝条顶芽ZR、IAA、GAs含量较下部枝条顶芽ZR、IAA、GAs高;上部枝条顶芽(CKs+IAA+GAs)/ABA较下部枝条顶芽该比值高,表明上部枝条顶芽生长类激素活性高于下部枝条顶芽;红松在花芽形态分化前上、下部顶芽iPA/ZR符合红松的成熟和衰老的模型;8月19日之后下部枝条顶芽iPA/ZR增大可能表明雄球花花芽形态分化需要iPA,上部枝条顶芽iPA/ZR较低可能说明雌球花花芽形态分化中急需高浓度ZR有关;因此我们推断雌雄球花芽分化过程与iPA/ZR相关。3、红松嫁接后内源激素比值变化格局显示嫁接促进红松细胞活跃程度,促进生长发育,从而缩短了结实周期。以1a同砧嫁接红松、12a同砧嫁接红松、3a实生苗及15a红松实生树为试验材料分析内源激素变化及平衡变化规律分析发现:红松嫁接后短期内内源激素变化出现短暂异常活跃,之后逐渐缓和;嫁接后(CKs+IAA+GAs)/ABA高于同龄生红松实生苗,短期内降低了ABA/GAs 比值;嫁接后iPA/ZR 比值模型意义与实生树结论类似:但1a嫁接苗iPA/ZR小于1,却属于营养生长阶段,看似与这种比值模式的结果相悖,但1a嫁接树接穗来自成年树,iPA/ZR值变化正好说明成年树接穗中iPA/ZR小于1是合理的。我们推测:随着嫁接时间的延长iPA/ZR这种比例可能逐渐加大,完成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后iPA/ZR在逐渐再变小。4、红松截顶处理打破了原有激素平衡,各种激素重新分配,截顶后有利于侧枝生长的激素含量增加,促进侧枝加速生长。对15a红松进行截顶,相比未截顶侧枝,截顶后侧枝后顶芽GAs、IAA含量短期内减少,之后逐渐增加;截顶增加了侧枝ZR、iPA含量;ABA短内迅速增加,之后逐步降低。相比未截顶侧枝,红松截顶后侧枝(CKs+IAA+GAs)/ABA较未截顶侧枝(CKs+IAA+GAs)/ABA增大,促进生长类的激素占优势,抑制类激素处于劣势,这与截顶后侧枝的生长发育状态相符。截顶后ABA/GAs相对未截侧枝减小,最高时侧枝顶芽ABA/GAs是截顶后侧枝顶芽ABA/GAs的3.5倍,表明低比值的ABA/GAs与截顶后侧枝向快速发展方向发展有关。5、红松顶芽材料转录组中激素信号传导和花发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丰富。以1a,5a,10a,15a,30a实生树和8a嫁接的红松顶芽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不同树龄组合红松顶芽差异表达的基因,DEG的数量会随着树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转录、翻译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显着富集表达。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显示,苯丙烷合成,光合成等代谢途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说明这些基因和代谢途径,在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鉴定了激素信号传导途径差异表达基因140条,花发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67条,说明这些基因参与了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过程中激素响应及花的发育调控。综上所述: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过程是各种内源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而不是取决于某一种或某一类激素。内源激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拮抗,它们的动态变化和平衡状况的改变对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崔晓坤[5](2020)在《基于大径材定向培育的红松人工林密度、冠幅和冠径比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珍贵用材树种,且在我国东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红松人工林,因此可以作为东北地区人工林大径材培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东北14个地区不同林龄以及不同密度下的红松人工林中的137块固定样地和2500余株红松自由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密度对林分基础生长指标、树冠生长指标和干形指标的影响,进而对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密度及控制标准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林分基础生长控制指标、干材质量控制指标和树冠控制指标分析得出,现有红松人工林经营林分在20a、40a、60a、70a生时的最适密度分别为1050株·hm-2、640 株·hm-2、370 株·hm-2、310 株·hm2。在最适密度下,20a、40a、60a、70a 红松人工林平均胸径应分别控制在13 cm、23.5 cm、32.5 cm、37cm左右;单株材积控制在0.05 m3、0.35 m3、0.8 m3、1-1.3 m3 左右;林分蓄积在 56 m3·hm-2、200 m3·hm-2、300 m3·hm2、400 m3·hm-2左右;大径材蓄积在 170m3·hm-2、200 m3·hm-2、350 m3·hm-2,20a暂不考虑大径材蓄积;密度对干形影响较小,所有年龄红松人工林高径比在0.5-0.7左右,冠长率20a时在0.9左右,其余均在0.5-0.6之间。20a、40a、60a、70a生时平均冠幅分别在4 m、5 m、7 m、7 m左右。(2)根据大径材控制指标地域差异性分析比较最终选定平均冠幅和冠径比做为基础控制指标。根据红松自由生长状态可知,红松树冠生长并不是无限制生长,100a时冠幅基本停止生长,在10 m左右徘徊,冠径比随着林龄增加而减小,林龄为15a左右时,冠径比达到41.0左右,当林龄达到120a时基本保持在12左右。并且根据自由生长状态下林龄与冠幅、冠径比和树高的模型制定出了红松人工林理想状态下生长预测表,并且根据现有红松人工林现状对现有林分进行了优化密度控制,同样获得现有红松人工林密度优化后的生长预测表。(3)在现有常规培育的红松林分中,通过改变林分密度进行红松大径材的定向培育,是缓解木材紧缺、提高大径材出材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提出的大径材蓄积以及提高20%的评测方法可以为现有常规培育模式培育大径材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如40a红松人工林的常规培育模式一般为800~900株·hm-2之间,以800~900株·hm-2的平均胸径作为区分大径材的判断指标,当密度为640株·hm-2平均大径材提高率达到18%左右,并且部分样地大径材提高率达到23~28%;60a大径材蓄积与密度的关系差异性不显着,可能由于部分样地前期经营基础不一样导致。但是部分地区密度为370株·hm-2时大径材蓄积最高,且部分样地大径材提高率19.1%左右;70a时310株·hm-2与500株·hm-2相比,大径材提高率在33%左右。(4)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抚育间伐体系,造林的初植密度以2500株·hm-2或3300株·hm-2为宜。15a生红松冠幅应控制在2.8-4.2 m之间,冠径比在32.6-38.7左右,平均胸径在8.5-10.7 cm。此时应在14-15a左右进行间伐,以保证红松的正常生长,保留密度在1000-1180株·hm-2左右;共需要6次间伐,最终间伐时间可以选为80a生左右,80a生红松冠幅应控制在7.6-8.8 m之间,冠径比在16.4-18.1左右,平均胸径在42.2-55.5cm,保留密度在170-260株·hm-2左右。若要进行较少次数间伐,第一次间伐与上述相同,第二次间伐在20-25a之间,保留密度为460-640株·hm-2左右,第三次间伐在45-50a左右,保留密度170-260株·hm-2。本研究分别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密度下的红松人工林以及自由树的生长状况,根据平均冠幅和冠径比制定出了红松大径材定向培育抚育间伐体系,可以为不同林龄不同经营目标的红松人工林的保留密度以及抚育间伐提供一定的指导。
丁原荣[6](2016)在《绥阳林业局“十三五”生态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绥阳林业局"十三五"生态体系建设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具体针对森林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应采取措施,合理地确定了生态体系建设发展方向。
顾东伟[7](2016)在《绥阳林业局森林抚育项目三年规划》文中提出依据相关方案、细则及标准,提出了规划期内的森林抚育的总体思路、任务数量、经营措施、保障措施和效益分析,为确保森林抚育工作任务落实提供了科学的规划。
张鹏,沈海龙,林存学[8](2016)在《关于红松果用林培育几个问题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红松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用材树种和果用经济林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如何对待红松果用林的培育问题直接关系到东北林区经济的发展和木材生产安全。基于目前的林业形势,本文分析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前景与意义,讨论发展红松果用林的途径、立地选择、密度调控、树形控制、大年结实、嫁接繁殖、病虫害防治以及政策调控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为东北林区红松果用林的培育提供参考。
沈海龙,张金虎,王龙[9](2015)在《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为了解掌握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以便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综述红松分杈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杈与密度关系、分杈及树体调控与结实关系、红松分杈在其培育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国早期研究是把分杈作为一种影响木材培育的不良现象而进行的,研究集中在分杈原因与预防措施方面,近年来才关注分杈对生长及结实的影响、分杈与林分密度的关系,个别研究深入到分杈的生理机制,并有人工截顶促杈研究;韩国对种子园母树截顶促杈的研究比较系统。这些研究结果有一些可以直接应用于红松种子园、坚果专用林和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技术建立上,未来应加强从发育生物学、营养生理学、生殖生物学和系统人工调控技术等角度进行深入系统的长期定位研究。
王龙[10](2014)在《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红松是我国重要的珍贵优质用材树种和坚果经济林树种,红松培育是森林培育的重要组部分。红松权干现象一直是影响红松林干材培育的严重问题,但恰当的红松杈干又可以增加结实。根据红松在我国的分布区域范围,选取我国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草河口实验林场、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种子园及母树林、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和伊春市南岔林业局桦阳森林经营所等地五处不同林龄、不同林型红松林,采用设置固定或临时样地、随机踏查等调查方法,对红松进行每木检尺,统计杈干状况、结实和产量等情况,研究权干对树高、胸径和结实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红松林龄为26a、41a、64a以及原始高龄林中,杈干率分别为48.33%、54.57%、64.42%、62.50%,权干效应均普遍存在且呈现随林龄增长权干率递增的趋势;在权干红松中,各权干类型比例呈现较为一致的规律,表现为双权率>多权率>单权率,且双杈率始终占60%以上。2.杈干与未杈干红松的胸径和树高数据对比表明,杈干木平均树高普遍比未杈干木平均树高要高(最高高出10%,平均高4%),平均树高最大差距达到0.58m;同红松杈干对树高的影响一样,杈干红松平均胸径普遍比未权干木要大(最高高出21%,平均高出14%),差异最大的样地权干木平均胸径比未权干木多2.75cm。在球果产量方面:杈干木的球果总产量占了总球果产量的69.4%,而未权干木仅占30.6%。另外,对种子园10个样本小区的分区统计表明:其中9个小区的权干木株均球果产量均高于未杈干木,最高的球果产量高出81%,平均高出29.5%。3.在权干的三种类型中,多杈型红松表现出了最佳的权高、树高、胸径、株均结实等优势;单权型红松和未权干的红松在权高、树高、胸径方面比较接近;双权型红松在各项数据表现均衡,但其在样本数量、球果总产量以及综合方面表现出最佳水平。4.种源对红松权干的影响表现在,本地乡土红松拥有最佳的生长、结实状态,而不同种源红松的杈干时间和杈干高度等方面没有发现太大差异。另外,种源最接近乡土树种的红松权干率稍大。5.红松权干株数、未杈干株数和当年结实量与红松密度有极显着正相关(P<0.01);平均权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长与红松密度有极显着负相关(P<0.01);平均杈高和平均树高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球果产量在红松密度拟合后显示出随红松密度增加现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6.红松截干促权实验在各地均表现出了短期结实效益高,而长期的不良效果表现在影响干材长度生长、结实效益不佳等方面;本研究设置截干实验地以期取得系统完善的权干效应体现。7.以红松权干效应为思考方向,提出了以抑权、控权、促权三种红松培育模式,从红松杈干方向将红松林定向培育为红松大径材林、果材兼用林和红松坚果林。根据本文研究和前人研究的权干效应成果及前人关于红松生长发育成果提出了3个培育方向的定向培育策略。
二、绥阳林区红松人工林定向培育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绥阳林区红松人工林定向培育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黑龙江省林口、勃利、桦南地区森林变迁与人工林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东铁路与林勃桦地区森林资源的变迁 |
1.1 中东铁路的修建 |
1.2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破坏 |
1.3 黑龙江省阔叶红松原始林演替为次生林 |
2 黑龙江省原始阔叶红松林资源现状 |
3 森林经营现状 |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次生林占主导地位 |
3.2 林勃桦地区人工林占主导地位 |
3.3 林勃桦地区红松人工林比重较高 |
4 林勃桦地区人工林现状 |
4.1 林勃桦地区的人工林的林龄分布 |
4.2 林勃桦地区的人工林已逐渐成熟 |
5 对策 |
(4)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换中植物激素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
1.3 影响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因素 |
1.3.1 基因对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 |
1.3.2 外部环境对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影响 |
1.3.3 植物激素对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影响 |
1.4 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研究概述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2 红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草河口地区红松物候特性 |
2.1.3 试验设置与样品采集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生长季内ZR含量变化 |
2.2.2 生长季内iPA含量变化 |
2.2.3 生长季内IAA含量变化 |
2.2.4 生长季内GAs含量变化 |
2.2.5 生长季内ABA含量变化 |
2.2.6 生长季内内源激素平衡状况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红松顶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垂直分异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ZR含量变化 |
3.2.2 iPA含量变化 |
3.2.3 IAA含量变化 |
3.2.4 GAs含量变化 |
3.2.5 ABA含量变化 |
3.2.6 内源激素平衡状况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嫁接对红松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置与取样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嫁接对ZR含量变化影响 |
4.2.2 嫁接iPA含量变化影响 |
4.2.3 嫁接对IAA含量变化影响 |
4.2.4 嫁接对GAs含量变化影响 |
4.2.5 嫁接ABA含量变化影响 |
4.2.6 嫁接对内源激素平衡状况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截顶对红松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设置与取样 |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截顶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影响 |
5.2.2 截顶对内源激素平衡状况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红松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的转录组分析 |
6.1 材料 |
6.2 方法 |
6.2.1 RNA提取和检测 |
6.2.2 文库构建和测序 |
6.2.3 CDS预测和SSR检测 |
6.2.4 功能注释 |
6.2.5 差异表达分析 |
6.2.6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6.2.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6.2.8 软件列表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
6.3.2 表达谱测序结果评估 |
6.3.3 功能注释 |
6.3.4 基因表达分析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大径材定向培育的红松人工林密度、冠幅和冠径比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红松和红松林 |
1.1.2 大径材及其供求现状 |
1.1.3 优质大径材培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1.2 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及研究进展 |
1.2.1 立地选择 |
1.2.2 密度控制 |
1.2.3 修枝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地设置 |
2.2.2 林分调查 |
2.2.3 自由树调查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大径材培育林分基础生长控制指标的研究 |
3.1 林分基础生长控制指标选择 |
3.2 研究结果 |
3.2.1 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3.2.2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3.2.3 密度对红松林分蓄积量和大径材蓄积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径材培育干形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 |
4.1 干形质量指标选择 |
4.2 研究结果 |
4.2.1 密度对枝下高和冠长率的影响 |
4.2.2 密度对红松人工林高径比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红松大径材培育树冠控制指标的研究 |
5.1 树冠指标选择 |
5.2 研究结果 |
5.2.1 密度对红松人工林冠幅和冠径比的影响 |
5.2.2 密度对红松人工林树冠表面积和树冠体积的影响 |
5.2.3 密度对红松人工林树冠竞争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林分生长预测 |
6.1 大径材控制指标地域差异性分析 |
6.2 自由生长状态下生长和形态指标分析 |
6.3 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林分生长预测 |
6.3.1 以红松自由生长为基础的林分生长预测 |
6.3.2 根据现有红松人工林经营及生长获得的控制表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技术指标评测结果的红松大径材定向培育体系与模式 |
7.1 技术指标评测结果概述 |
7.2 技术体系与模式的依据与描述 |
7.2.1 技术体系与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绥阳林业局“十三五”生态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划布局 |
(一)林地分类规划布局 |
(二)有林地面积分类规划布局 |
(三)林种分类规划布局 |
二、经营布局措施 |
(一)国家级公益林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布局范围及经营措施是对区内的森林全部停止采伐,依法严加保护; |
(二)商品林区的布局经营措施 |
(三)一般生态公益林区经营措施 |
(四)加强湿地、水地的管理,严格执行《湿地管理办法》;对区域内的湿地就地保护,需开发的要经有关专家论证、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
(二)、大小绥芬河流域缓冲区恢复保护体系建设 |
(三)、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
(四)、气候安全服务体系建设: |
(7)绥阳林业局森林抚育项目三年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划编制依据 |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 |
1、指导思想 |
2、基本原则 |
3、发展目标 |
三、抚育生产任务数量 |
四、经营措施 |
五、保障措施 |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
2、强化工作程序管理 |
六、效益分析 |
1、生态效益评价 |
2、社会效益评价 |
3、经济效益评价 |
(8)关于红松果用林培育几个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前景分析 |
1. 1 发展红松果用林是东北林区适应新的林业政策的需要 |
1. 3 发展红松果用林在食用松树种培育中具有明显优势 |
2 红松果用林培育主要问题的探讨 |
2. 1 果材兼用林途径与果林专用途径的选择 |
2. 2 红松果用林培育的立地选择问题 |
2. 3 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密度调控问题 |
2. 4 红松果用林的树形控制问题 |
2. 5 红松果用林的丰年( 大年) 结实问题 |
2. 6 红松果用林培育的嫁接问题 |
2. 7 红松果用林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
2. 8 红松果用林培育的政策调控问题 |
3 红松果用林发展的建议 |
3. 1 明确培育目标及其发展对象和区域 |
3. 2 加强针对果用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
3. 3 充分利用林业政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9)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红松分杈现象 |
1.1红松分杈现象相关概念 |
1.2红松分杈发生过程 |
2红松分杈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
2.1红松分杈发生原因 |
2.2红松分杈的抑制和预防 |
3红松分杈与密度关系研究 |
4分杈的利用及其与结实的关系 |
4.1红松促杈实验 |
4.2分杈与红松树体调控研究 |
4.3分杈与红松的开花结实 |
5分杈与红松定向培育 |
5.1分杈与大径材红松培育 |
5.2分杈与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 |
5.3分杈与红松坚果专用林培育 |
6问题与展望 |
(10)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红松研究概述 |
1.2 红松自然杈干效应研究状况 |
1.2.1 红松杈干效应 |
1.2.2 红松杈干原因及其预防研究 |
1.2.3 红松权干与林分密度关系 |
1.3 红松树体调控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红松促杈实验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红松树体调控研究 |
1.4 权干与红松定向培育 |
1.4.1 杈干与大径材红松培育 |
1.4.2 杈干与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 |
1.4.3 权干与红松坚果林培育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本项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点与样地概况 |
2.1.1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草河口试验林场 |
2.1.2 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种子园及红松母树林 |
2.1.3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 |
2.1.4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 |
2.1.5 伊春市南岔林业局桦阳森林经营所 |
2.2 研究方法 |
2.2.1 红松杈干野外调查方法 |
2.2.2 红松杈干相关名词及公式计算 |
3 红松自然权干效应与人工截顶促权试验 |
3.1 红松自然权干效应 |
3.1.1 不同研究地点红松自然权干概况 |
3.1.2 红松杈干类型变化 |
3.1.3 红松杈干与胸径和树高的关系 |
3.1.4 红松自然权干对结实的影响 |
3.1.5 不同种源红松自然杈干状况 |
3.1.6 不同经营密度红松人工林自然杈干差异 |
3.2 红松截顶促杈效应 |
3.3 截干促权试验设计与研究建议 |
4 基于权干效应的红松定向培育策略 |
4.1 红松定向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
4.2 红松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策略 |
4.3 红松大径无节材专用林定向培育策略 |
4.4 红松专向坚果林培育策略 |
4.5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绥阳林区红松人工林定向培育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林木形质的影响[J]. 于雷,贾炜玮,丛培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6)
- [2]黑龙江省林口、勃利、桦南地区森林变迁与人工林发展[J]. 郭成博,李春明,李静,郭树平. 防护林科技, 2021(03)
- [3]我国红松大径级用材林近自然培育探讨[J]. 孙白冰,陈晓波,张启昌,黄兵军,肖泽君,李东皓,尹焕雨. 世界林业研究, 2021(01)
- [4]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转换中植物激素动态研究[D]. 史绍林.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5]基于大径材定向培育的红松人工林密度、冠幅和冠径比指标研究[D]. 崔晓坤.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6]绥阳林业局“十三五”生态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概述[J]. 丁原荣.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5)
- [7]绥阳林业局森林抚育项目三年规划[J]. 顾东伟.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5)
- [8]关于红松果用林培育几个问题的讨论[J]. 张鹏,沈海龙,林存学. 森林工程, 2016(03)
- [9]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J]. 沈海龙,张金虎,王龙. 森林工程, 2015(02)
- [10]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D]. 王龙.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