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素质评测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沈倬丞[2](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王震震[3](2021)在《心理云大数据平台中用户心理画像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发展变化下,心理压力与动力冲突也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成为国家与人民日益关注的问题。掌握国民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特征、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影响等数据,对于制定有关政策、指导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研究在线的心理测评系统,希望通过心理测评系统来了解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目前大多数心理评测系统仅仅是对用户进行心理量表评测,未对大量心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未能挖掘其隐藏的一些信息知识。针对上述问题,运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本文基于心理云大数据平台提出了对用户心理画像的研究方法与应用,主要负责用户管理功能、心理评测功能和用户心理画像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具体来说,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本文提出了心理健康因子预测模型,具体分为先聚类再分类模型和聚类分类综合模型。这两个模型使用k-mean++算法分别从被试用户角度和心理健康因子的角度对数据集进行细粒度划分;然后使用C4.5决策树算法,通过被试用户基础信息对心理健康因子信息进行分类预测。其次,根据收集的数据集,设计对比实验,分别对先聚类再分类模型和聚类分类综合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对比选择最优的模型。最后,把心理健康因子预测模型应用于心理云大数据平台中去。实验表明,构建的心理健康因子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如何运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进行用户心理画像构建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石木荣[4](2021)在《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伴随着网络科技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约70%,学生网民人数也达到了 1.46亿之多。21世纪是信息与数据的时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种基本素质,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近年来,许多国家和机构都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或指导意见。同样,我国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建设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信息终端设备,如何教育中职学生,使其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信息,对提高中职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也逐步由“建设数字化资源,营造数字化环境,为职业教育创造物质条件”逐步转向“让先进的信息化资源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中职院校要转变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育人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符合中职学生发展特点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梳理,利用内容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方法,基于流程较为简化的德尔菲法中多轮专家问卷和建议,进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初步遴选和内容修正。考虑到结果容易受专家权威的影响,在初选指标的结论基础上又运用灰色统计法对指标进行更深化的筛选工作,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再通过灰类白化函数重要性程度计算筛选指标。最终确立的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项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再请专家学者对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对比和赋值。计算各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单层次权重与组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立了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最后,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结合中职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效果评价的问卷,选择一定量的中职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根据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在信息态度意识、信息理性心理、信息行为规范、信息法律法规和信息伦理道德维度方面,中职女学生得分要远高于中职男学生;而在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与识别、信息加工与处理、信息检索策略和信息表达交流方面的能力要弱于中职男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培养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中职学生在信息应用中的社会责任;以实践为核心,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
李新昊[5](2021)在《学生满意度视角下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技逐渐发展,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尤其在疫情的推动下进行线上教学迫在眉睫,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和引导下,首都体育学院积极配合防疫工作开展了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们能够安全的环境下完成学业、增强体质、健全人格。本研究在梳理线上田径教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要素为研究对象,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对参与线上田径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首都体育学院疫情期间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教学内容、渠道、任务、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并采取学生满意度问卷从学生视角全方位了解线上田径教学的实施情况,探索开展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寻找当前线上教学过程中首都体育学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首都体育学院以及各高校日后能够更好地、持续地开展线上田径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为线上田径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学生满意度视角下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首都体育学院具备较为丰富的线上田径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结构内容合理,教学课程和教师团队出色,在各高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2、首都体育学院田径课程教学大纲线上教学模块尚不完善,授课形式还有待开发,教学资源相对较少。3、学生的整体满意度良好,各维度分数均高于总体分数。学生对教师能力满意程度最高,对教学资源满意程度最低。4、相关分析各维度指标中学生学力、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与学生总体满意度间呈线性正相关。5、差异分析中性别对学生满意度没有显着影响,年级对学生学力有指标有显着影响,专业大类对学生满意度具备显着影响。
沈秋静[6](2020)在《九型人格在酒店营销组合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酒店行业的连锁化、智能化、特色经营化趋势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大型连锁酒店集团还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单体酒店都面临精准营销的困难。在互联网腾飞的今天,考验着每一位酒店营销人员的决策能力。尤其2020年经过行业洗牌的后疫情时代,一方面消费者手中可支配收入有限,在同等支出的情况下期望更高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酒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大刀阔斧搞改革谈何容易。本文在理论层面打开思路、潜心研究,用九型人格这一人类密码工具对酒店服务营销方面课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讨,以期在精准营销方面提升商业价值的应用。不同于其他心理测试,九型人格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酒店营销人员更好地精准营销,减少酒店无用投入。本文运用九型人格这一应用工具,针对不同人格的客户进行适当营销组合的应用,为面临低靡市场的酒店管理者提供实战策略,即如何针对分析和判断潜在酒店消费者的人格差异投入有效的营销资源以期取得最大收益,以解决酒店业的生存这一大课题。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引言,由问题提出开始,概述了本文的缘起和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意义与创新、论文的研究设计路线等;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三个角度将论文理论基础厘清,分别是九型人格的核心概念理论、发展与应用,酒店服务营销的核心理论、发展和突破,以及九型人格与酒店服务营销方面的交集,为论文进一步的营销因子拆解和筛选、问卷的设计打好了夯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通过服务营销组合相关的文献整理出因子并根据可量化、可比性的原则从酒店客户可以理解的角度做了因子筛选,最终通过语言优化确定问卷内容并进行问卷星在线问卷设置发放问卷;第四章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九型人格相关理论验证问卷的参考价值,得出结论。
侯震[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心理测评与辅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促进高校学生心理与道德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由于处于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不仅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所以高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应多关注学生的心里健康。如何识别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就需要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测评与辅导系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引导。论文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心里教育情况的发展分析,提出了高校学生心理测评与辅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结合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心理评测与辅导系统的可行性。论文采用改良的矩阵条件下的Apriori算法,以某高校新入学学生心理普查中的SCL-90数据以及个人基本信息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筛选学生的心理测评数据,分析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对心理因子间的关系展开数据挖掘分析,得到关联规则,再通过C4.5决策树算法搭建学生心理辅导决策树模型,并基于初始生成的决策模型进行剪枝处理,获得分类规则并分析实验结果,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分析。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进行了高校学生心理测评与辅导系统的需求分析,包括心理测评试题库管理、心理测试在线服务管理、问题学生辅导管理以及报告管理等,了解系统的目标,研究系统的可行性。然后利用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及模型分析研究针对学生的心理测评,设计了系统架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模块结构,重点是系统模块的设计,通过类图、时序图说明了系统模块功能的详细设计过程,通过编程完成了系统模块的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实验表明系统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及时有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柴文杰[8](2020)在《YT公司员工招聘问题改进研究》文中指出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补充新鲜血液、获取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赢得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企业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先机,已经成为企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归根结底,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体系,做好招聘工作的所有环节,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招聘管理相关理论的梳理,研究国内外招聘管理实践,分析YT公司的员工招聘流程与招聘渠道现状,提出YT公司员工招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中的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招聘管理理论,从完善YT公司工作分析开始,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为各个岗位有针对性的招聘工作提供准确的岗位需求。为更好满足YT公司员工招聘的供给状况,提出编制人力资源规划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准确的人才招聘需求。并在提升招聘团队专业能力,准确定位校园招聘条件与社会招聘程序方面进行了改进,从组织、制度以及技术层面提出YT公司实施有效招聘管理的保障措施。
司文超[9](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王祎祺[10](2020)在《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入,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引起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等一系列的巨大变革。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信息社会对培养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本研究构建的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为教师评价学生提供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清晰的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首先,在梳理与综述目前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学习能力、信息化学习及信息化学习能力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信息化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应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各学科学习过程最优化的能力;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衡量中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完成各学科学习任务能力的具体化依据与标准,是能够反映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水平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有机整体。第二,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搜集、修改与完成工作,运用SPSS24.0分析软件完成对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和项目分析工作,最终形成由三个一级指标、八个二级指标及二十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结构体系。第三,运用专家咨询法完成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两两间相对重要性的数据收集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所收集的数据通过所构造的判断矩阵的计算得到科学、合理的指标权重值;至此完成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四,对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进行现状研究。在评价指标体系各权重值确定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了“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量表”,形成测评问卷;并在L市和Y市两所学校开展实践探索,测量了179位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及水平。最后,在总结与分析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依据现状提出提升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建议、“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量表”使用建议、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创新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大学生素质评测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素质评测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心理云大数据平台中用户心理画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用户画像相关研究 |
1.2.2 用户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用户心理画像研究基础 |
2.1.1 用户心理画像概念 |
2.1.2 心理数据挖掘研究理论基础 |
2.1.3 心理量表 |
2.2 心理健康预测算法研究基础 |
2.2.1 聚类分析算法 |
2.2.2 决策树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心理健康预测模型构建 |
3.1 引言 |
3.2 数据集的获取及预处理 |
3.2.1 数据获取 |
3.2.2 数据预处理 |
3.3 心理健康预测模型构建 |
3.3.1 心理健康预测模型整体架构 |
3.3.2 FCTCP模型设计 |
3.3.3 CACS模型设计 |
3.3.4 聚类和决策树算法的应用 |
3.3.5 预测模型的预测路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模型检验设计 |
4.1.1 模型评估标准 |
4.1.2 参照实验设计 |
4.2 模型的实证检验 |
4.2.1 FCTCP模型实证检验 |
4.2.2 CACS模型实证检验 |
4.2.3 FCTCP模型和CACS模型实验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在心理云大数据平台中的应用 |
5.1 需求分析 |
5.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5.1.2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架构设计 |
5.2.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5.2.3 数据库设计 |
5.3 主要功能实现 |
5.3.1 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
5.3.2 心理评测功能实现 |
5.3.3 用户心理画像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
二、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一) 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二) 国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
(四) 现有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三、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方法 |
四、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二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初步遴选 |
一、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初选 |
二、评价指标的专家建议与二次修正 |
三、初步遴选评价指标的内容分析 |
(一) 信息情感意识 |
(二) 信息理论思维 |
(三) 信息应用实践 |
(四) 信息安全规范 |
(五) 信息社会责任 |
第三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深化筛选 |
一、基于初选评价指标再次筛选的问卷设计 |
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构成要素调查分析 |
三、通过灰类白化函数重要性程度计算筛选指标 |
第四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
一、构建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
二、根据层次结构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三、由判断矩阵设计单层次被比较因素的专家问卷 |
四、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五、群组决策确定最终权重 |
第五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 |
一、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 |
二、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
三、问卷测评过程 |
四、评测问卷的信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 |
五、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数据对比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
(一) 培养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
(二) 培养中职学生在信息应用中的社会责任 |
(三) 以实践为核心,培养中职学生创新精神 |
三、后续可开展的研究工作 |
附录 |
附录1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初拟维度意见表 |
附录2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构成要素调查表 |
附录3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学生满意度视角下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及环境背景 |
1.1.2 田径运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1.1.3 基于对首都体育学院线上田径教学的前期调研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2 田径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 |
1.5.3 关于线上教学的相关研究 |
1.5.4 关于学生满意度评测的研究 |
1.5.5 国内外高校教学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校线上田径课程发展现状 |
3.1.1 高校田径精品课程资源情况 |
3.1.2 高校幕课资源情况 |
3.2 首都体育学院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开展情况 |
3.2.1 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安排情况 |
3.2.2 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开展情况 |
3.3 首都体育学院线上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3.3.1 学生满意度总体情况描述性分析 |
3.3.2 学生满意度相关分析 |
3.3.3 各个题目选项分析 |
3.3.4 各指标内部分析 |
3.3.5 学生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3.3.6 满意度调查学生意见汇总分析 |
3.4 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建议探讨 |
3.4.1 学校层面 |
3.4.2 教师层面 |
3.4.3 学生层面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高校线上田径课教学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表 |
附件2 高校线上田径课教学情况及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件3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件4 访谈提纲 |
附件5 正态检验P-P图和直方图 |
附件 6 首都体育学院各专业课时分配及安排 |
(6)九型人格在酒店营销组合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应用 |
2.1 九型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 |
2.1.1 九型人格与心理测试的异同 |
2.1.2 九型人格的代表形象和含义 |
2.1.3 九型人格的发展历史和流派 |
2.1.4 国内外九型人格的应用领域 |
2.2 酒店营销理论发展和趋势 |
2.2.1 服务营销的内涵和外延 |
2.2.2 酒店服务营销组合及相关理论 |
2.2.3 酒店服务营销发展问题与趋势 |
2.3 九型人格在酒店营销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基于九型人格的酒店营销组合因子选择 |
3.1 原则及思路 |
3.1.1 构建原则 |
3.1.2 设计思路 |
3.2 酒店营销组合(7Ps)分解与选择 |
3.2.1 产品策略因子 |
3.2.2 价格策略因子 |
3.2.3 渠道策略因子 |
3.2.4 促销策略因子 |
3.2.5 人员管理策略因子 |
3.2.6 有形展示策略因子 |
3.2.7 服务过程策略因子 |
3.3 九型人格形象与酒店营销组合(7Ps)的响应分析 |
3.3.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
3.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1.1 九型人格酒店营销差异化 |
4.1.2 九型人格酒店营销适用化 |
4.1.3 九型人格酒店营销精准化 |
4.2 不足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九型人格测试题和类型识别调查问卷 |
附表2:调查问卷 |
致谢 |
(7)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心理测评与辅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篇章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MYSQL数据库 |
2.2 Tomcat服务器 |
2.3 B/S架构 |
2.4 MVC的设计模式 |
2.5 JavaEE技术 |
2.5.1 Jsp技术 |
2.5.2 Servlet技术 |
2.5.3 EJB技术 |
2.6 数据挖掘技术 |
2.6.1 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 |
2.6.2 数据挖掘的过程 |
2.7 关联规则 |
2.7.1 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 |
2.7.2 关联规则的相关算法 |
2.8 分类分析 |
2.9 关联规则和分类分析的比较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挖掘在评测与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3.1 确定挖掘对象 |
3.2 数据预处理 |
3.2.1 数据选择 |
3.2.2 数据清洗 |
3.2.3 数据集成 |
3.2.4 数据转换 |
3.3 Apriori算法在心理评测中的应用 |
3.3.1 寻找频繁项集 |
3.3.2 获得关联规则 |
3.3.3 结果分析 |
3.4 决策树算法在学生心理测评中的应用 |
3.4.1 学生样本分裂规则 |
3.4.2 构建心理测评决策树 |
3.4.3 获得分类规则 |
3.4.4 评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 |
4.1 单位情况介绍 |
4.2 可行性分析 |
4.3 功能需求分析 |
4.3.1 心理测评试题库的管理 |
4.3.2 心理测试在线服务与管理 |
4.3.3 问题学生辅导管理 |
4.3.4 线上辅导项目 |
4.3.5 测评报告 |
4.3.6 综合管理查询 |
4.3.7 系统管理 |
4.4 非功能需求 |
4.4.1 系统健状和安全性能 |
4.4.2 系统界面设计要求 |
4.4.3 系统响应时间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设计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2 系统架构设计 |
5.3 网络拓扑图设计 |
5.4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
5.5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
5.5.1 心理评测试题库管理设计 |
5.5.2 在线心理评测管理设计 |
5.5.3 问题学生辅导管理设计 |
5.5.4 在线辅导管理设计 |
5.6 数据库的设计 |
5.6.1 E-R图设计 |
5.6.2 数据库表设计 |
5.6.3 数据库维护管理 |
5.6.4 数据库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建立系统开发环境 |
6.2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6.2.1 登录注册功能 |
6.2.2 心理测试题库管理功能 |
6.2.3 线上心理评测管理功能 |
6.2.4 问题学生辅导管理功能实现 |
6.2.5 在线辅导管理功能实现 |
6.2.6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6.3 系统的测试 |
6.3.1 系统测试的基本流程 |
6.3.2 系统测试方法 |
6.3.3 性能测评 |
6.3.4 基于数据挖掘的心理评测效果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YT公司员工招聘问题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2 理论综述 |
2.1 招聘及招聘管理 |
2.1.1 招聘 |
2.1.2 招聘管理 |
2.2 招聘流程、渠道与人岗匹配 |
2.2.1 招聘流程 |
2.2.2 招聘渠道 |
2.2.3 招聘中的人岗匹配模型 |
2.3 招聘有效性分析方法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 |
2.4.2 国内研究 |
2.4.3 研究评述 |
2.5 国内外企业招聘实践 |
3 YT公司员工招聘现状分析 |
3.1 YT公司概况 |
3.2 YT公司人员结构 |
3.3 YT公司招聘现状 |
3.3.1 YT公司招聘团队 |
3.3.2 YT公司招聘流程分析 |
3.3.3 YT公司员工招聘渠道 |
3.4 YT公司招聘存在的问题 |
3.4.1 招聘团队专业能力低 |
3.4.2 招聘中忽略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分析 |
3.4.3 招聘中人力资源规划缺失 |
3.4.4 校园招聘存在的问题 |
3.4.5 社会招聘存在的问题 |
3.5 YT公司招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
3.5.2 公司对招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
3.5.3 公司高层缺乏对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理性认知 |
4 YT公司员工招聘问题改进 |
4.1 改进的原则与思路 |
4.1.1 改进的原则 |
4.1.2 改进的思路 |
4.2 改进方案设计 |
4.2.1 提升招聘团队专业能力 |
4.2.2 完善岗位的工作分析 |
4.2.3 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
4.2.4 完善校园招聘 |
4.2.5 提升社会招聘的针对性 |
5 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技术保障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
一、现实需要 |
二、理论诉求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趋势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
一、维护正当权益 |
二、促进德法兼修 |
三、保障全面发展 |
四、推动法治建设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二、调查抽样方案 |
三、问卷施测过程 |
四、调查样本分布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
一、法治课堂教学 |
二、法治社会实践 |
三、法治文化涵养 |
四、法治队伍建设 |
五、治理体系建设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
一、融入 |
二、引领 |
三、创新 |
四、协调 |
五、联动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
一、内容更加完善 |
二、标准更加健全 |
三、运行更加科学 |
四、保障更加有力 |
五、成效更加显着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学科教学体系 |
二、法律武装体系 |
三、日常教育体系 |
四、队伍建设体系 |
五、治理服务体系 |
六、评估督导体系 |
七、实施保障体系 |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
一、顶层设计机制 |
二、协同推进机制 |
三、资源共享机制 |
四、合作交流机制 |
五、监测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
附录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提高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是国家政策的应然要求 |
1.1.2 提高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
1.1.3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是信息社会的必备能力之一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习能力 |
2.1.2 信息化学习 |
2.1.3 信息化学习能力 |
2.1.4 评价指标体系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制定的研究 |
2.2.2 关于信息能力的研究 |
2.2.3 关于信息化学习能力结构的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理论 |
3.2 多元智能理论 |
3.3 综合评价理论 |
3.4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
4 研究的总体设计 |
4.1 研究过程与思路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研究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访谈法 |
4.2.4 专家咨询法 |
4.2.5 层次分析法 |
4.2.6 数量统计分析法 |
4.3 研究工具 |
4.4 研究对象 |
4.4.1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的研究对象 |
4.4.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研究对象 |
4.4.3 关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研究对象 |
4.4.4 关于评价量表实践探索研究对象 |
5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可操作性原则 |
5.1.3 系统性原则 |
5.1.4 相互独立性原则 |
5.1.5 发展性原则 |
5.2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5.2.1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拟定 |
5.2.2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的修订 |
5.2.3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的验证 |
5.2.4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
5.3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5.3.2 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 |
5.3.3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及体系的确定 |
6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现状研究 |
6.1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整体水平较好 |
6.2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各维度整体水平存在不同 |
6.3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因不同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的差异性 |
6.4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各维度的子能力存在差异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概念界定 |
7.1.2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1.3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现状 |
7.2 研究建议 |
7.2.1 提升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建议 |
7.2.2 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量表的使用建议 |
7.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4 研究的不足 |
7.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大学生素质评测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心理云大数据平台中用户心理画像的研究与应用[D]. 王震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中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石木荣. 扬州大学, 2021(09)
- [5]学生满意度视角下高校线上田径课程教学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D]. 李新昊.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九型人格在酒店营销组合中的应用初探[D]. 沈秋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7]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生心理测评与辅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侯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YT公司员工招聘问题改进研究[D]. 柴文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10]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祎祺.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