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芳[1](2021)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许淇淇[2](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教学实施能力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罗瑞[3](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提出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王凯月[4](2021)在《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面图形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美,学生通过认识平面图形,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及面积,能够形成较好的空间观念,为接下来深入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打好基础。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图形与几何”的重点内容。当前,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薄弱,难以真正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使得难以完成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建立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及具体教学案例分析,获得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现状。结果表明,在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包括对目标设计笼统,缺乏层次性;教学设计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凸显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教学过程未能完整把握面积概念的本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指导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整体设计平面图形面积教学;巧妙应用几何画板动态呈现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过程;利用“再创造”教育思想指导教学。这些研究可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促进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质量的提升。
唐雪娟[5](2021)在《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文中认为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教材中所出现的情境大多是关于城市生活的,对于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显得有些陌生,造成书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严重脱节,使得所学理论与社会经验之间难以建立联系。因此,建立民俗数学文化与学校数学之间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的情景化与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对民俗数学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现有的研究也大多是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涉及将民俗数学融入教学实践的研究非常少。本研究首先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并综合通过文献法、实地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来探索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花腰彝族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主要有哪些?第二,花腰彝族民俗数学如何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即融入方式是什么?第三,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效果如何?研究获得的结论:(1)花腰彝族民俗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主要有:花腰彝族服饰中图案的对称、平移;花腰彝族服饰上的几何图形及图案纹样的构成;花腰彝族剪纸花样中的轴对称图形;花腰彝族民俗活动中数字和圆的应用;花腰彝族语言中的数学。(2)本研究采用的融入方式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教育的四种方式,即: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使用时根据融入内容的性质恰当选择,其中“花腰彝族服饰中的几何图形”教学案例采用的融入方式是复制式,“花腰彝族剪纸花样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采用的融入方式也是复制式,“花腰彝族语言中的数学”教学案例采用的融入方式是复制式、重构式、顺应式。(3)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效果:学生方面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感兴趣,在课上学生的表现较为自信,注意力很集中。但有部分学生在课上仍不够专注,经访谈得知是老师讲解的内容多且语速快;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上能学到很多知识,能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觉得上这个课很有意义。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课上的内容考试考不到,上这个课没意义;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很轻松,并能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期待再上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讲的内容难理解,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很困惑,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方面的效果:大多数教师认为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因自身对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理解还不够透彻,知识储备也不够,要将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教学还非常困难。尽管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教学会给教师增加工作量,但大部分教师认为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愿意去尝试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的教学;大部分教师认为通过本次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后,让他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给他们的教学带来了新思路。根据研究的结论,对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思考:(1)开发关于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的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2)开展关于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的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3)融入教学的内容和素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刘嫣[6](2021)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数学课程新要求引导着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进。练习课作为数学课程中的一种,《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之中。但是在传统的练习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局限性,过于关注学生在练习课上的解题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情感体验。在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练习课教学中,第二学段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和更加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更加重视练习课的教学,如何在新课改进程中加快传统练习课的转变,怎样使学生在“数与代数”练习课上既能获得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又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教师练习课教学进行进一步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处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对练习课功能的理解停留在对“双基”的强化上;对练习课类型的选择局限于巩固新知的练习课;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算思维和情感的关注;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数的范围内并缺乏题目的创新;练习课的教学方式缺乏对运算练习的统一讲授;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低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应试氛围下对数学教学功利化的追求、班额过大影响练习课的实施效果以及第二学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和自己的思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要在专业学习中全面理解“数与代数”练习课的价值;对“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注意巩固和迁移的结合;教学目标要强化学生数感并体会理性美;教学内容要注意整合和题目的原创性;教学方式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学评价要重视解题过程和练习反馈。这些改进策略希望能给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自己和广大的一线教师一些启示。
李殿芬[7](2020)在《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生活教育为基础,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途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课堂提问主体向度、提问内容、师生提问意识、提问动机和提问反应这五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该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第三部分总结指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学生间不会提问。第四部分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三怕”(怕影响教学计划、怕权威受到挑战、怕考试成绩不高)压抑学生提问、学生“三差”(个体心理素质差、课堂提问观念差、语言表达能力差)阻碍个人提问;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让问、学生不会问。第五部分是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及对策。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的建议是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的建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的建议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郝思齐[8](2020)在《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这一新模式逐步渗透到数学教育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相关资源的重新优化和分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在此背景下,数学微课因其具有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方便传播等特点,满足了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复习课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更是落实“四基”、培养“四能”、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一步。当前,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课呈现出知识归纳欠缺系统性、知识迁移欠缺梯度性等亟待探讨的问题,导致课堂重负低效,学生兴趣不佳。鉴此,本研究尝试从MPCK的视角出发,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相关章节为例,设计并优化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辅助教学,以期探讨数学微课应用的模式与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对初中数学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复习课的教学现状进行概述。其次,在对相关研究现状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尝试从教学设计、技术设计两个角度探讨复习类微课的设计框架。接着,基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的内涵框架,分析复习类微课的MPCK特点,并最终将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策略总结归纳为四点:MK视角——帮促完善结构、PK视角——优化组织呈现、CK视角——鼓励主动行为、TK视角——呈现动态直观。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采用课堂实验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参照制定好的设计框架与优化策略,完成专题复习类微课的制作,并筛选出优秀作品作为实验阶段的素材。其次,将微课作品应用于教学实践,辅以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试卷考察等研究方法,检验依据MPCK理论优化的微课对学生学习成果及情感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PCK结构分类优化过的微课不但对学生的知识理解、问题解决等结果变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过程变量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多数学生对微课持赞同态度。
甘创[9](2020)在《应用皓骏(Hawgent)动态数学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数学教学正逐渐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话题。立体几何是培养高中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如何有效破解立体几何教学中的难点,提升立体几何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等问题,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话题。皓骏(Hawgent)动态数学软件是目前国内最强大的数学教育平台,具有操作对象数学化、数学对象动态化、数学思维可视化等功能。但现实教学中,如何应用发挥该软件的功能进行有效教学数学等问题期待解决。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基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以立体几何教学为例,探讨应用该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教学思考。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理论方面,首先通过研读文献,梳理了积件、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等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其次,概述常用相关动态数学软件的研究及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等;接着,阐述立体几何的内容结构和研究现状;最后,通过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究,总结应用皓骏设计立体几何积件的3种策略:多元表征联系策略、时间空间接近策略、表征变式一致策略。实践方面,主要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课例研究为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前后测试卷等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应用皓骏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对学生直观想象素养三个水平层次和数学学习过程变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应用皓骏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能显着改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直观想象素养的水平一和水平二,而对水平三影响不大;能积极影响学生学习过程。
庞惠[10](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研究 ——以桂林市Z小学“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各方面受到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呈现出变化速度快和价值多元化的倾向。社会的变化打破了昔日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势态,这就突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潜能的发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要想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关键能力参与社会的变革。因此,新时代发展对培养未来新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之一,其教学基本功的变革是培养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学生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现状的思考,力图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探析新教学基本功的培养要求、内容、实践成效,总结新教学基本功的培养经验,分析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的策略,为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改革背景的新教学基本功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为其他学校培养教师的新教学基本功提供蓝本,以期能够滋养更多教师的生命成长。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简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该选题来源于新课改深入推进的时代呼吁、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以及个人的经历,了解研究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意义,阐明了研究对象、方法、过程和思路,通过文献法梳理和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基本功和“新基础教育”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对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进行了说明。第一部分,概述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发展动向。从建国——70年代时期,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政治环境的需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强调劳动生产知识、制作各类教学用品、政治教育知识;二十世纪80——90年代的时期,由于素质教育的出现和第八次新课改的酝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强调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普通话教学、板书设计;到了21世纪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为了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国家、社会和教育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数据知识、整合数据与数学教育的基本功、筛选和识别数据的基本功、利用数据的基本功;培养道德情感的基本功、计算思维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功、人机协同教学的基本功、自主学习的基本功等,这些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更多强调为人服务的功能,忽略了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和主体性,忽视了人的自觉发展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第二部分,阐述“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新教学基本功。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新基础教育”立足于“人”的发展立场,提出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发展的诉求:善于整体解读数学教材的内容、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渗透数学文化、实现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开展自我反思与重建并能自觉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创生是新时代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诉求。第三部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激发人的生命自觉”的理念,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省思,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行为:关注“教”的基本功,忽视指导“学”的基本功;侧重教材知识点的完成度,缺乏对教材的深度研读;重视教学预设,缺少动态生成;任务完成式教学,缺乏反思式行为改进;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单一等。影响其认识的因素在于:以教为本的固有观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解读数学教材观念的淡薄;动态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够;开展教学反思的精力不够;针对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培训较少。第四部分,考察“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Z小学的实践活动,整理和归纳其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的策略和取得的成效。调研发现,Z小学对数学教师新基本功的培养提出了这样策略,即从备教参到备教材:整体解读数学教材基本功的培养;从关注知识到发展思维: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基本功的培养;从按部就班到动态调控:数学课堂调控基本功的培养;从任务完成到反思式教学:全面反思与重建基本功的培养;从被动传授到自主创生:自主创生数学知识基本功的培养。Z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转变了教师解读教材的理念、提升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状态的认识和整体把握、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力、加深了教师对自我反思发展的体验、唤醒了教师自觉地创生知识的意识。第五部分,通过对实践成效的反思,发现Z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的实然状态和应然方向存在一定的差距。总的来看,其不足之处表现为:数学教材内容的解读不够充分;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的方法单一;数学课堂调控的把控欠灵活;教学反思不够深入;创生数学知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数学教师解读数学教材方法知识的认知欠缺;对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方法的使用不够重视;对课堂调控教学新基本功的实践、指导不足;缺少教学反思氛围;对创生数学知识基本功实践尚在探索阶段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六部分,针对Z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优化的策略。主要包括激发小学数学教师内驱力,主动更新数学文化知识;立足课标强化数学教材基本功,传授相关方法知识;利用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强化数学教学知识基本功的训练,建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重视常态化的数学教学活动;强化教学反思效果,提升重建课的能力;开展课例研讨;融合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空间等,以期提升和丰富教师的新教学基本功。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如,研究的对象只限于Z小学一所学校,研究对象不够广;运用理论分析实践的深度不够等等。
二、“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3)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特点 |
(二)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策略研究 |
(三)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内容研究 |
(四)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问题研究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分析 |
(一)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要求 |
(二)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三、小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特点 |
(一) 抽象概念难理解 |
(二) 数形结合较困难 |
(三) 个体认知存差异 |
四、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意义 |
第三章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对象选取 |
(四) 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一)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认识 |
(二)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目标 |
(三)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情境 |
(四)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方法 |
(五)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效果 |
(六)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评价 |
第四章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一) 教学目标设计笼统,缺乏层次性 |
(二) 教学设计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
(三) 没有凸显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
(四) 教学过程未能完整把握面积概念的本质 |
(五)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缺乏指导性 |
二、原因分析 |
(一) 教师对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缺乏应有重视 |
(二) 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缺乏深度理解 |
(三) 教师引导探究的调控能力不强 |
(四) 课堂教学研讨缺乏实效 |
第五章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
三、整体设计平面图形面积教学 |
(一) 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分析 |
(二) 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
(三)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
(四) 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优化课时安排 |
(五) 构建充满数学关联性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模式 |
四、巧妙应用几何画板动态呈现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过程 |
五、利用“再创造”教育思想指导教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5)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 |
1.5.1 研究的计划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 |
2.2 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
2.3 民俗数学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实地研究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课堂观察法 |
3.3.5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问卷设计 |
3.4.2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3.4.3 学生访谈提纲设计 |
3.4.4 课堂观察记录表 |
3.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素材开发 |
4.1 花腰彝族源概况 |
4.2 花腰彝族服饰的款式 |
4.3 花腰彝族服饰的组件 |
4.4 花腰彝族服饰中的数学元素 |
4.5 花腰彝族民俗活动中的数学元素 |
4.6 小结 |
第5章 融入花腰彝族民俗数学的教学案例 |
5.1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教学的融入方式 |
5.2 “花腰彝族服饰中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
5.3 “花腰彝族剪纸花样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
5.4 “花腰彝族语言中的数学”教学案例 |
5.5 小结 |
第6章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堂实践的效果分析 |
6.1 关于学生的问卷分析 |
6.1.1 学生在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中的表现 |
6.1.2 学生在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上的感受 |
6.1.3 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看法 |
6.1.4 学生对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的态度 |
6.1.5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
6.1.6 学生对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课的期望 |
6.2 关于教师的问卷分析 |
6.2.1 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师的感受 |
6.2.2 教学实践对教师的影响 |
6.2.3 教师视角下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
6.3 关于访谈数据的分析 |
6.3.1 教师访谈数据的分析 |
6.3.2 学生访谈数据的分析 |
6.4 课堂观察记录表的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结论和思考 |
7.2 研究的不足和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 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E: 课堂观察记录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数学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新要求 |
(二) 练习课教学在“数与代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
(三) 第二学段数学练习课教学的特殊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学“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小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相关研究 |
(四)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相关研究 |
(五)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理性思考 |
一、概念界定 |
(一)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 |
(二) “数与代数” |
(三) 小学数学练习课 |
二、小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的类型 |
(一) 促进新知巩固的练习课 |
(二) 促进知识融合的练习课 |
(三) 促进弱点强化的练习课 |
三、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新授课上学习的新知 |
(二) 有助于学生在练习中加强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
(三) 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和逻辑思维 |
(四) 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
四、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练习课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 波利亚解题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作用的理解情况 |
(二)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情况 |
(三)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情况 |
(四)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情况 |
(五)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情况 |
(六) 教师对“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情况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对练习课功能的理解停留在对“双基”的强化上 |
(二)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局限于巩固新知的练习课 |
(三) 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算思维和情感的关注 |
(四) 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数的知识范围内并缺乏题目的创新 |
(五) 练习课的教学方式偏重对运算练习的统一讲授 |
(六) 练习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 |
二、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应试氛围下对数学功利化的追求 |
(二) 班额过大影响练习课教学的实施效果 |
(三) 第二学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在专业学习中全面理解“数与代数”练习课的价值 |
(一) 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形成正确的练习课教学理念 |
(二) 把加强学生算理理解和态度养成作为练习课的价值追求 |
(三) 教师要提升“数与代数”领域练习课的教学艺术 |
二、“数与代数”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注意巩固和迁移的结合 |
(一)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厘清与新授课间的逻辑关系 |
(二) 练习课类型的选择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
三、“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目标设计要强化学生数感和体会理性美 |
(一)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强化学生的数感和计算基本功 |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理性美 |
四、“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整合和题目的原创性 |
(一) 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认知的层次性 |
(二) 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并利用资源创新开发练习题 |
五、“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
(一) 对练习题的讲练结合要注重精讲多练 |
(二) 适当进行小组探究以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
(三) 采用变式、题组、错例教学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
(四) 利用多媒体资源灵活开展趣味练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 |
六、“数与代数”练习课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解题过程和练习反馈 |
(一) 要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数学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 |
(二) 在对解题效果的及时反馈中加强反思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重视课堂提问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
2.课堂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
3.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
4.改变提问向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课堂中学生提问价值的研究 |
2.课堂中提问主体和提问向度的研究 |
3.课堂提问内容的研究 |
4.课堂提问功能的研究 |
5.对国内外研究的思考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论文研究思路 |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核心概念界定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
1.调查设计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
1.提问主体和向度 |
2.提问内容 |
3.提问意识 |
4.提问动机 |
5.提问反应 |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
二、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 |
1.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 |
2.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 |
(二)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 |
1.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 |
2.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 |
(三)学生提问学生的现象较少 |
1.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 |
2.学生间不会提问 |
三、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主导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
2.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 |
(二)学生缺少向教师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三怕”压抑学生提问 |
2.学生“三差”阻碍个人提问 |
(三)学生之间缺少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不让问 |
2.学生不会问 |
四、改进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 |
(一)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建议 |
1.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 |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 |
(二)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建议 |
1.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 |
2.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 |
(三)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建议 |
1.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
2.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实测) |
附录二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生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案例一:关于一年级《0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二:关于一年级《8和9的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三:关于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四:关于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案例分析 |
案例五:关于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
案例六:关于三年级《周长的计算》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七:关于四年级《亿以上数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八:关于四年级《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案例分析 |
案例九:关于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关于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一:关于六年级《分数乘分数》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二:关于六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
致谢 |
(8)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概述 |
二、初中数学微课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一)初中数学微课的研究现状概述 |
(二)初中数学微课的研究内容概述 |
三、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相关研究概述 |
(一)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与问题 |
(二)复习类微课与一般微课的区别 |
第三章 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优化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一、MPCK理论的相关概述 |
(一)MPCK的结构概述 |
(二)MPCK视角应用于复习类微课的可行性分析 |
二、复习类微课的设计框架 |
(一)教学设计:找点连线构面,深化知识结构 |
(二)技术设计:释疑促思启悟,激发情感体验 |
三、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策略 |
(一)基于MK视角的完善结构策略 |
(二)基于PK视角的组织呈现策略 |
(三)基于CK视角的主动行为策略 |
(四)基于TK视角的动态直观策略 |
第四章 初中数学复习类课优化策略的实证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方式 |
(五)实验材料 |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一)前后测试卷及问卷的基本情况 |
(二)前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
(三)后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
(四)后测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五)一线教师访谈反思 |
第五章 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课例研究 |
一、MPCK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分析 |
(一)MK视角:帮促完善结构,凸显知识联系 |
(二)PK视角:优化组织呈现,聚焦问题思考 |
(三)CK视角:鼓励主动行为,促进情感交流 |
(四)TK视角:呈现动态直观,助力难点突破 |
二、一次函数复习专题的微课实录与优化反思 |
(一)“回顾与整合”片段实录与分析 |
(二)“拓展与迁移”片段实录与分析 |
三、基于移动学习实践的教学效果分析 |
(一)网络评价回收 |
(二)教学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
一、理论研究回顾 |
二、理论研究反思 |
三、实践研究回顾 |
四、实践研究反思 |
五、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9)应用皓骏(Hawgent)动态数学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积件 |
(二)数学表征 |
(三)数学多元表征 |
(四)数学多元表征学习 |
二、动态数学软件相关研究概述 |
(一)常用动态数学软件概述 |
(二)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研究概述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三、立体几何教学研究概述 |
(一)立体几何的内容结构 |
(二)立体几何教学研究现状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第3章 应用皓骏动态数学软件设计立体几何积件的策略及案例 |
一、皓骏的简介与特点 |
二、应用皓骏积件的策略及案例 |
(一)多元表征联系策略及应用案例 |
(二)时间空间接近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三)表征变式一致策略及应用案例 |
第4章 应用皓骏积件辅助立体几何的教学实验研究 |
一、教学实验方案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方法与过程 |
(五)实验材料 |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一)前测基本情况 |
(二)后测基本情况 |
三、实验班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基本情况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个别访谈情况 |
五、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
六、实验结论 |
第5章 应用皓骏积件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课例研究 |
一、引言 |
二、实录及评析 |
(一)导入片段实录与评析 |
(二)新授片段实录与评析 |
(三)结束片段实录与评析 |
三、《球的体积》教学设计 |
四、专家点评 |
五、学生反馈 |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研究 ——以桂林市Z小学“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新课改深入推进的时代呼吁 |
2.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3.个人的经历与兴趣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思路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过程 |
4.研究思路图 |
(四)概念界定 |
1.“新基础教育” |
2.新教学基本功 |
(五)研究综述 |
1.关于“新基础教育”的研究 |
2.关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研究 |
3.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研究 |
(六)理论基础 |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发展动向 |
(一)建国——70年代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 |
1.研习数学教材 |
2.强调劳动生产知识 |
3.凸显政治教育知识 |
(二)二十世纪80——90年代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 |
1.数学学科知识 |
2.教育心理学知识 |
3.普通话教学 |
4.板书设计 |
(三)二十一世纪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发展动向 |
1.大数据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 |
2.人工智能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 |
3.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育人之功 |
二、“新基础教育”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之诉求 |
(一)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之依据 |
1.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2.“新基础教育”之教育理念 |
(二)“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新教学基本功 |
1.整体解读数学教材之功 |
2.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之功 |
3.渗透数学文化之功 |
4.实现数学课堂动态生成之功 |
5.开展自我反思与重建之功 |
6.自觉发展创生数学知识之功 |
三、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省思 |
(一)缺乏学生观,关注“教”的基本功,忽视指导“学”的基本功 |
(二)侧重数学教材知识点的完成度,忽视对数学教材的深度研读 |
(三)重视数学教学预设,缺少动态生成 |
(四)任务完成式教学,缺乏反思式行为改进 |
(五)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单一 |
四、Z小学培养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的实践考察 |
(一)新基本功的培养策略 |
1.从备教参到备教材:整体解读数学教材基本功的培养 |
2.从关注知识到发展思维: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基本功的培养 |
3.从按部就班到动态调控:数学课堂调控基本功的培养 |
4.从任务完成到反思式教学:全面反思与重建基本功的培养 |
5.从被动传授到自主创生:自主创生数学知识基本功的培养 |
(二)新基本功的培养成效 |
1.转变了教师整体解读数学教材的理念 |
2.提升了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的认识和整体把握 |
3.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力 |
4.加强了教师反思、重建教学的体验 |
5.唤醒了教师自觉创生数学知识的意识 |
五、Z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1.数学教材内容的解读流于表面 |
2.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的方法单一 |
3.数学课堂调控的把控欠灵活 |
4.教学反思不够深入 |
5.创生数学知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
(二)归因分析 |
1.解读数学教材方法知识的认知欠缺 |
2.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方法的使用不够重视 |
3.对课堂调控教学新基本功的实践、指导不足 |
4.缺少教学反思与重建的氛围 |
5.创生数学知识的基本功实践尚在探索阶段 |
六、优化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的策略 |
(一)激发小学数学教师内驱力,主动更新数学文化基本功 |
(二)立足课标强化数学教材基本功,传授相关方法知识 |
(三)利用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状态 |
(四)强化数学教学知识基本功的训练,建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 |
(五)重视常态化的数学教学活动,扎实课堂调控基本功 |
(六)强化教学反思效果,提升重建课的能力 |
(七)开展课例研讨,促进创生数学知识基本功的发展 |
(八)融合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空间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圆的周长”片断实录及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陈芳芳. 西南大学, 2021
- [2]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教学实施能力现状研究[D]. 许淇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凯月. 扬州大学, 2021(09)
- [5]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D]. 唐雪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练习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刘嫣. 扬州大学, 2021(09)
- [7]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殿芬.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初中数学复习类微课的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D]. 郝思齐.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9]应用皓骏(Hawgent)动态数学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D]. 甘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10]小学数学教师新教学基本功研究 ——以桂林市Z小学“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例[D]. 庞惠.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