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用添加剂——成核剂的分类与研究

塑料制品用添加剂——成核剂的分类与研究

一、塑料制品的添加剂——成核剂的分类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乔虎[1](2020)在《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推广使用。聚乳酸(PLA)是较早得到开发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目前在研发及推广应用的阶段。此两种可降解聚酯材料虽有着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能,能满足环保材料的要求,但二者会存在一些固有结构造成的性能缺陷如PLA的结晶速度慢,燃烧时严重熔滴,以及PHA的热稳定性差和综合性能有待提高等,在加工成型过程中需要对其多功能改性优化性能以拓宽其应用范围。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DM)是一种新型的中空结构微米尺寸的粒子,分子结构中的苯环结构赋予粒子较强的刚度,利用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及自身的马来酸酐活性反应基团,有望在聚合物基体尤其是聚酯中应用并提升基体的综合性能,具有作为聚酯改性剂的潜力,目前,有关中空微球作改性剂特别是其对可降解聚酯的改性研究少有报道。本文针对可降解聚酯的上述问题,用熔融共混入改性剂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进行多功能化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DM可以作为PLA的一种新型有机成核剂加快其结晶速度。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非等温/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发现PLA的结晶速度和结晶度随着DM添加量从0%增加到3%而增加;偏光显微镜(POM)观察表明,DM作为成核剂提高了成核密度,同时降低了球晶尺寸;广角X射线衍射(WAXD)图谱表明,DM不会产生新的晶型。结晶度的提高及球晶尺寸的降低使PLA的脆性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如0.5%DM可使PLA的断裂伸长率比纯PLA提高2.4倍;其耐热性能也有所改善。(2)针对传统的膨胀阻燃体系阻燃剂(IFR)无法高效阻燃PLA,以及难以抑制其严重熔滴等问题,将DM熔融共混入PLA/IFR体系中制备了 四 种 复合材料 PLA/24%APP,PLA/18%APP/6%PER,PLA/20%APP/4%DM 和 PLA/15%APP/5%PER/4%DM 作为对比,通过氧指数测试(LOI),垂直燃烧测试(UL-94)和锥形量热分析(CONE)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发现加入DM能减少PLA膨胀阻燃体系的严重熔滴,其中样品PLA/15%APP/5%PER/4%DM达到无熔滴V-0等级,原因是DM的马来酸酐基团捕获PLA的羟基发生化学交联,提高了体系的粘度从而起到抑制熔滴的作用;同时,DM能降低复合材料阻燃效果,例如,与 PLA/18%APP/6%PER 相比,PLA/15%APP/5%PER/4%DM 的氧指数降低了 0.6%,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量分别提高60kW/m2和16 MJ/m2;另外,热重分析(TGA)发现DM可以促进基体成炭,原因是自身的二乙烯基苯基团以及交联成炭两种成炭机理,其成炭作用也对有助于其抑熔滴的作用。(3)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对聚酯同时具有热稳定、增塑以及阻燃作用,将其与DM复配入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34HB)中,通过在空气和N2气氛围下TG和同步热分析(TG-DSC)测试对P34HB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发现RDP可以延后P34HB在较低温区的初始降解,DM主要对中高温区的最大降解起作用,二者复配能够产生协同效应;TG-IR测试表明RDP、DM及其复配均添加均不能改变P34HB的降解机理,只是延后其降解过程;导热系数发现DM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机理分析为:RDP通过封端、扩链以及空间位阻延后P34HB降解过程中的顺式消除和分子内酯交换反应,DM则通过封端、位阻以及高导热性能减缓其降解过程,二者不同机理是其具有协效作用的原因。另外,发现刚性粒子DM和柔性增塑剂RDP可以复配调节P34HB的结晶、力学和加工性能,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陈澜[2](2020)在《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在聚丙烯中的成核性能及其与硬脂酸钙的配伍性》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但由于韧性较差,限制了其在某些韧性要求较高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因此对聚丙烯进行增韧改性非常重要。添加β晶成核剂进行增韧改性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研究表明,某些二元羧酸锌盐是一种有效的β晶成核剂,但是对此类成核剂的成核性能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同时缺少其与聚丙烯另一种重要加工助剂缚酸剂配伍性的研究。本论文对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在聚丙烯中的成核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其与常用的缚酸剂硬脂酸钙的配伍性和失效机理。首先,合成了碳原子数分别为2-10的九种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考察了其在等规聚丙烯(iPP)中的成核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己二酸锌(ZnAA)、庚二酸锌(ZnPA)和辛二酸锌(ZnSA)能够有效诱导聚丙烯产生β晶型。与空白聚丙烯相比,成核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 238%、224%和203%;结晶温度提高了 4-6℃;β晶型含量(kβ值)分别为0.96、0.94和0.86;而其他六种羧酸锌盐包括乙二酸锌、丙二酸锌、丁二酸锌、戊二酸锌、壬二酸锌、癸二酸锌不能有效诱导聚丙烯β晶型的生成。以上结果表明己二酸锌、庚二酸锌、辛二酸锌是高效的聚丙烯β晶成核剂。其次,以己二酸锌、辛二酸锌两种β晶成核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退火处理、熔体温度、降温速率等加工工艺和结晶条件对成核聚丙烯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退火处理对成核聚丙烯力学性能尤其是冲击强度有较大的提升。在所研究的熔体温度范围内,熔体温度没有显着影响聚丙烯的力学性能。通过Flash DSC研究了降温速率对iPP结晶熔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温速率的提升,聚丙烯β晶特征峰逐渐减弱,说明过快的降温速率不利于聚丙烯β晶型的生成。相比较而言,成核效果较好的己二酸锌受降温速率的影响小于辛二酸锌。最后,研究了三种二元羧酸锌和缚酸剂硬脂酸钙(CaSt)在聚丙烯加工过程中的配伍性。实验结果表明缚酸剂CaSt的加入会导致ZnAA失效,不能有效诱导聚丙烯产生β晶型。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其失效机理。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实验结果表明缚酸剂和成核剂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过EDS能谱图发现,成核剂ZnAA周围聚集CaSt,偏光显微镜(POM)实验观察到加入的CaSt在高温下溶解在聚丙烯熔体中,在结晶过程中聚集在成核剂周边,占据或屏蔽成核位点,阻碍了聚丙烯在成核剂表面的附生结晶过程,从而导致成核剂ZnAA的失效。

韩翔宇[3](2020)在《分子结构与异相成核剂对PA6微孔注塑发泡性能和发泡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MuCell(?)超临界N2辅助微孔注塑发泡工艺,在线型聚己内酰胺(L-PA6)进行长链支化改性的过程中加入几种不同的成核剂,制备出泡孔密度高、泡孔平均直径小、泡孔孔径分布均匀的L-PA6与长链支化(LCB-)PA6注塑发泡制品,并分析泡孔形貌与成核剂对PA6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LCB-PA6相比于L-PA6具有更高的复数粘度与更明显的剪切变稀现象,同时还具有更低的结晶温度,且长链支化分子结构在高降温速率下可以在提高结晶速率和结晶度的同时细化晶粒。随着注塑温度的升高,PA6发泡样条的泡孔密度下降,泡孔平均直径增大,LCB-PA6在各工艺条件下的泡孔密度都比L-PA6高,但在260℃时LCB-PA6由于均相体系内scN2的溶解量过低而无法发泡。此外,高scN2含量体系在低温区时有利于形成更致密的泡孔形貌,而在高温区则倾向于形成更大的泡孔尺寸。同时研究还表明,成核剂在聚合物基体中可以提高聚合物的熔体强度并提供大量的成核位点,在发泡过程中促进异相成核,加快成核速率,同时在结晶过程中可诱导和加快晶核的形成,使结晶温度升高,从而使得泡孔密度升高、泡孔尺寸减小和泡孔孔径分布变窄。其中纳米石墨(Nanographite)对L-PA6的发泡性能提升最大,250℃下泡孔密度为1.66×107个/cm3,泡孔平均直径为35μm;碳纳米管(MWCNTs)与表面羟基化碳纳米管(MWCNTs-OH)对LCB-PA6的泡孔形貌改善效果最明显,泡孔密度分别可达到1.84×108个/cm3和1.51×108个/cm3,泡孔平均直径由95μm降至22μm左右。此外,添加不同的成核剂可使PA6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MWCNTs可显着提升LCB-PA6的拉伸断裂伸长率,MWCNTs-OH则提高LCB-PA6的拉伸模量与弯曲模量,添加Nanographite后L-PA6的弯曲模量与弯曲强度甚至超过了未发泡的L-PA6。

于瑶瑶[4](2020)在《聚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聚乙烯是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合成树脂。本文首先综述了不同聚乙烯的改性研究进展,然后对LLDPE和HDPE两种不同聚乙烯树脂的改性及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采用LLDPE树脂与各种不同添加剂进行高速混合、双螺杆挤出造粒、单螺杆挤出吹塑工艺制备了不同的改性聚乙烯薄膜。首先采用无机成核剂A、山梨糖醇类有机成核剂B和C以及复配成核剂,分别对两种不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LLDPE树脂进行改性,分别研究了不同成核剂对LLDPE树脂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薄膜光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的影响,分别通过XRD和SEM对薄膜的结晶性和薄膜、成核剂的形貌进行分析,然后对PPA润滑剂对LLDPE 7042薄膜动摩擦系数、力学性能的影响和不同光稳定剂及复配稳定剂对LLDPE 7042薄膜24h紫外老化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玻璃纤维或不同偶联剂处理的玻璃纤维与HDPE进行双螺杆共混、挤出造粒、注射成型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成核剂对LLDPE 1875的改性研究表明:随着无机成核剂A含量的增加,树脂的晶粒逐渐减小,薄膜的结晶度逐渐升高;当无机成核剂A的添加量为2000ppm时,树脂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最高,达到2.7g/10min,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50%;薄膜雾度最低,达到13.5%,较空白样品下降了 38.8%;透光率最高,达到93.7%,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8%;拉伸强度达到30.6MPa,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9.3%。成核剂对LLDPE 7042的改性结果表明:无机成核剂A的添加量为1000ppm,树脂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达到最高,达到5.7g/10min,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53.9%;薄膜雾度达到最低值13%,较空白样品降低了 23.5%,透光率提高了 2.4%;拉伸强度达到28MPa,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9.1%;SEM表明,无机成核剂A在树脂中分散越均匀,薄膜性能越好。PPA润滑剂对LLDPE 7042薄膜改性结果表明:随着PPA含量的增加,薄膜的动摩擦系数逐渐下降,3M公司的PPA-2添加量为300ppm,薄膜动摩擦系数最小,达到0.19,较空白样品降低了 30.4%;拉伸强度升高至21.8MPa,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4.3%。不同光稳定剂及复配改性LLDPE 7042薄膜的结果表明:150ppm 770与300ppm UV-531复配使用,薄膜经48h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较最高,老化速度最慢。玻璃纤维对HDPE树脂进行增强改性的研究表明:随着玻璃纤维添加量的增加,H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升高,当3mm长玻璃纤维的添加量为50%,玻璃纤维/HDPE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较空白样品提高了 117.6%;表面改性剂KH-550的添加量为玻璃纤维质量的1%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未添加表面改性剂样品提高了14.4%,冲击强度提高了 2.2%。

侯旭秦[5](2020)在《半结晶热塑性复合材料发泡成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因易于加工、性能良好,应用日益广泛,成为金属、陶瓷材料结构件的替代品。为进一步满足市场轻量化需求,发泡制品的加工成为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相比传统实芯制品,发泡制品具有质轻、隔热、吸能、高比强度、耐冲击等优势,同时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缓冲包装、建筑绝缘、家居产品、汽车行业、生物组织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发泡制品成型工艺的可重复、可靠性较差,泡孔形态、尺寸、密度的形成及控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课题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成型工艺对“材料-形态-性能”的影响。以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Polylactic acid)和通用塑料聚丙烯(PP:Polypropylene)为基体材料,通过超临界注塑发泡和间歇发泡两种工艺,研究泡孔形态与工艺条件、材料性能的关系,探讨了泡核形成机理和生长条件。对于PLA,将其与咖啡渣(SCG:Spent coffee grounds)复合,制备得到了PLA/SCG复合材料,并进一步研究了PLA/SCG注塑发泡工艺的可行性以及制品性能。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自制了PLA/SCG复合材料,研究了咖啡渣含量、前处理、粒径、相容剂对PLA/SCG复合材料注塑件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的去油效率最佳,达15.0%以上;PLA/SCG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冲击)及热稳定性随咖啡渣含量的增加而下降(5,10,15wt.%);去油处理后,复合材料(咖啡渣比例为15 wt.%)拉伸强度相比未处理提高了137.0%;在微米级尺寸范围内,咖啡渣粒径大小对复合材料性能几乎无影响;当添加5 wt.%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Methylenediphenyl Diisocyanate)相容剂时,获得最佳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比未处理前增长了48.6%和123.7%。(2)通过超临界氮气注塑发泡工艺制得PLA/SCG发泡制品,研究了材料组分对制品泡孔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PLA/SCG发泡材料在制品厚度方向呈现“表层-剪切层-芯层”泡孔分布。随咖啡渣含量增加,力学性能变差;引入MDI后,起到扩链增黏作用,泡孔直径减小且直径分布变窄,发泡材料的比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22.5%和113.4%。利用数值模拟(Moldflow Insight 2018)软件,对复合材料注塑发泡成型过程进行分析,根据模拟的速度场、温度场结果,揭示泡孔形成机理,获得泡孔尺寸与分布情况;对比模拟和实验结果,发现二者趋势一致,可为实际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对于PP,首先研究了结晶对其发泡行为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间歇发泡历程,改变材料卸压发泡之前的热历史,探讨结晶与发泡的关系。随后引入玻纤(GF:Glass fiber)增强,进一步研究了PP/GF复合材料的间歇发泡行为。通过实验发现:(1)晶体可充当泡孔的异相成核点。发泡压力固定为12 MPa,在一定的发泡温度和时间下,PP发泡材料分别形成大小泡孔和“花蕊状”泡孔结构。(2)对于PP/GF复合材料,玻纤的存在限制了分子链运动,显着提高了熔体强度,膨胀倍率减小。

周玉惠[6](2019)在《有机笼状化合物调控聚合物发泡过程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孔发泡在降低塑料制品重量的同时,还能赋予制品隔热隔音等功能,现已成为众多行业实现节能减排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证实,向聚合物中加入纳米无机粒子作为异相成核剂可以有效改善泡孔质量,从而提高微发泡材料的抗冲击韧性及隔热性能。然而,由于纳米无机粉体具有高的表面致密性,且易于团聚,从而降低了其成核效率。此外,无机成核剂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较差,添加量过高往往会恶化发泡材料的性能。因此,设计和开发具有特殊结构的高效有机成核剂对改善聚合物发泡行为及提高发泡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经典成核理论及分子结构设计出发,选择了三种具有不同空腔结构的有机笼状化合物(6元瓜环(Q[6])、6元半瓜环(HQ[6])和β-环糊精(BC))作为聚丙烯(PP)注塑发泡过程中的异相成核剂,结果表明,具有“天然空腔”结构的Q[6]具有最高的成核效率。通过设计有机成核剂的空腔结构(“屏蔽”空腔及“构建”疏松孔结构),分析其对聚丙烯发泡行为的影响,并结合原位可视化注塑结果分析,揭示了有机笼状化合物的成核机理。研究了不同笼状化合物对聚合物材料结晶、流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复合发泡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有机笼状化合物在聚合物发泡材料中的应用奠定基础。论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通过异相成核机理分析得出,泡孔形成时的气体和熔体界面能(σlgAlg)是制约泡孔形核的关键因素,有效降低泡孔形核时的σlgAlg值,将更有效地提高形核效率。合成了具备不同空腔结构的有机笼状化合物Q[6]、HQ[6]和BC。Q[6]具有天然存在的“空腔”,即大面积“天然存在”的气体/固体界面有效降低了泡孔形核时的σlgAlg项值,降低了异相成核能垒,具有最高的成核效率。(2)设计并合成了Q[6]的超分子复合体Q[6]@Zn。通过X单晶衍射证明该复合体达到“屏蔽”Q[6]空腔结构的目的。设计并制备了不同聚合度的BC纳米海绵NJ和BL。透射电镜表征证明NJ具有三维多孔结构,满足“构建”空腔结构改进BC成核效率的要求。(3)制备了笼状成核剂/聚丙烯复合发泡材料。添加1.0 wt%的Q[6]可以降低PP发泡材料泡孔直径近50%。具有中空笼状的Q[6]比不完备笼状结构的HQ[6]和BC具有更好的成核效率。“屏蔽”空腔之后,Q[6]@Zn的成核效率较Q[6]明显下降。BC改性“构建”空腔后,NJ成核效率显着提高。在成核位点数相同的前提下,利用可视化注塑装置观察PP和PP复合材料的原位发泡行为。添加Q[6]的PP复合材料在泡孔数量增长阶段的斜率最大,泡孔成核速度最快。延长开模时间后,添加Q[6]的PP复合材料泡孔数量减少的速率最低。可视化注塑观察得到的泡孔生长规律与实际注塑中的结论一致,再次验证了成核剂具有较低表面致密性能够降低成核能垒,提高成核效率的机理。(4)Q[6]、HQ[6]和BC均为PP的α晶型成核剂,可以提高PP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其中Q[6]需要的添加量最低(0.5 wt%)。Q[6]、HQ[6]和BC均提高PP复合材料的黏度,PQ体系的黏度和模量均高于PB和PH体系的黏度和模量。Q[6]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刚性和与PP良好的界面作用,对PP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更有优势。PQ复合发泡体系的拉伸、弯曲以及抗冲击性能相比纯PP分别提高了21.1%、6.8%和10.2%。BC的改性成核剂NJ和BL在较少的含量(0.15wt%)下就表现出较好的PP结晶成核效果,且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黏度。与纯PP相比,添加BC、NJ和BL的复合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在自由基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存在下,通过反应挤出制备了聚乳酸(PLA)接枝BC的复合材料。少量BC能显着提高PLA的熔体强度,但较高含量的BC反而会使熔体强度降低。熔体强度的提高比气泡异相成核对PLA发泡行为的改善更为有效。

孙昊[7](2019)在《聚丙烯塑料编织袋的透明增韧改性研究》文中认为聚丙烯(PP)作为一种通用材料,成本低廉、容易制备等特性使其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其冲击强度差,尺寸稳定性不好,透明性不高。本文以山梨醇类成核剂(WBQ-88A)和茂金属聚丙烯(mPP)为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吹膜的方法制备复合包装薄膜,分别对聚丙烯透明性、韧性进行改性研究,提高透明性主要通过提高聚丙烯的结晶度,使颗粒均匀分布,提高韧性主要通过改变聚丙烯结构,使加入的改性剂与聚丙烯形成“海-岛”结构。首先改变透明成核剂与聚丙烯的配比,同时加入抗氧剂、稳定剂、分散剂制备薄膜。成核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0.25%、0.3%、0.4%。再通过偏光显微镜、广角X射线衍射、DSC测试、透光率、冲击强度、拉伸强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当透明成核剂含量在0.25%时,结晶度高,透明性最好,达到90.5%,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到28.53MPa和205.66%,达到最高水平,而冲击性能降低。再通过单独加入茂金属聚丙烯改变其韧性,加入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12%、14%、16%、18%,制备成薄膜后进行性能测定。随着茂金属聚丙烯改性剂含量增加,试样的冲击强度逐渐提高,当茂金属聚丙烯含量在16%时,冲击强度最高,达到41.14kJ/m2。由于茂金属聚丙烯分子量分布窄,透明性和韧性好,并且与聚丙烯相容性好,所以随着茂金属聚丙烯含量的增加,试样透明性逐渐提升,最后趋于稳定,当茂金属聚丙烯含量在16%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到44.73MPa和675.97%。最后由透明成核剂和茂金属聚丙烯混合在一起对聚丙烯进行改性,保持透明成核剂含量在0.25%,逐渐加入质量分数为10%、12%、14%、16%、18%的茂金属聚丙烯。通过各项性能测试后发现,当成核剂质量分数在0.25%,茂金属聚丙烯质量分数在16%时,透明性和韧性改性效果最好,透明度达到90.6%,冲击强度达到29.14MPa,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1.14MPa和506.52%。

洪柳婷[8](2018)在《无规共聚聚丙烯结晶性与其透明性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无规共聚聚丙烯(PPR)被广泛用于制备透明制品。基于NX8000对聚丙烯良好的增透作用,本文研究了PPR/NX8000复合材料的结晶性和透明性以及力学性能,探索NX8000对PPR的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PP的结晶理论知识,对NX8000改性PP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首先,研究了NX8000对PPR热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融非等温结晶下,随着NX8000的增加,PPR的结晶温度(Tc)先增大后趋于平缓,Tc最大值为119.1℃;二次熔融的熔点(Tm)也随之逐渐增大,并出现多重熔融峰现象。这是由于熔体冷却结晶生成α和γ两种不同晶型,以及熔融重结晶的结果。在加热过程中,高NX8000含量的PPR会发生γ→α晶型转变,低NX8000含量的PPR会发生αI→αII晶型转变。熔体等温结晶可知,PPR呈二维生长,且其结晶速率(Zt)与NX8000的含量呈正相关,对比含0.3 wt%成核剂的PPR,含0.5 wt%的Zt增大了309倍。接着,研究了NX8000对PPR结晶形态的影响。NX8000能够促进PPR球晶细化和均质化,成核剂添加量越多,效果越显着。当NX8000含量为0.5 wt%时,PPR的球晶尺寸可以缩小100倍以上。同时,γ晶与成核剂含量呈正相关,含0.5 wt%成核剂的PPR的γ晶相对含量(Kγ)可达64.9%。这是因为成核剂提高了Tc,更有利于γ晶的生长。最后,考察了NX8000对PPR光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可知,NX8000能够大幅度减小PPR的雾度,当含有0.5 wt%成核剂时,PPR的雾度可低至5.2%。研究表明,随着NX8000含量的增加,PPR的γ晶含量与其透明性之间的负相关性;PPR的球晶尺寸越小越均匀,其透明性越高。综合作用效果是NX8000对PPR有高效的增透作用。同时,在一定含量范围内,NX8000增加了PPR的屈服强度、弯曲模量、拉伸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改善了材料的刚性和韧性。

唐钦鑫[9](2018)在《PP/POE共混膜制备及其膜蒸馏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膜蒸馏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可助于解决全球范围内水能源危机的分离技术,它利用低品位热源驱动脱盐过程,可去除非挥发性污染物或回收其他组分。膜蒸馏过程是指进料液中的易挥发组分穿过多孔疏水膜在渗透侧被冷凝收集,该过程可获得高纯度的馏出液以及是实现了非挥发性溶质的回收。多孔膜作为热料液测与冷凝侧的物理屏障在膜蒸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出一种PP/POE共混疏水微孔膜,采用单一与混合稀释剂制膜,考察了固含量及POE浓度对成膜过程的影响,并对共混膜的物理化学性能(形貌、孔隙率、孔径分布、疏水性、液体穿透压、机械性能)与分离透过性能(透气性)进行了表征,对制膜条件的范围进行了缩小,将制备的PP/POE共混膜应用于模拟海水的真空膜蒸馏过程,并从真空度、进料温度与流速、操作时间对共混膜进行考察。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选用POE对PP膜进行性能改善,通过绘制PP/POE/豆油体系热力学相图可知,PP/POE/豆油体系相容性较好。随着铸膜液体系固含量的增大,共混膜表面膜孔由稀疏趋于紧密,共混膜断面形成了枝条状膜结构,孔隙率、孔径、透气性都逐渐减小;液体穿透压逐渐增大,皆大于0.2MPa;水接触角皆高于115°;孔径分布在30%~40%固含量范围内更均匀。(2)POE的加入降低了共混聚合物的结晶度,随着铸膜液体系中POE浓度的增大,共混膜的孔隙率在5%~6%范围内分别达到71.8%、69.8%;孔径分布在6%~8%时较为均匀;水接触角皆高于120°;机械强度在POE浓度为6%时增大了 41.01%。(3)混合稀释剂中DBP的加入使聚合物与稀释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小,L-L相分离更充分,形成了连通性良好的蜂窝状孔结构。随着固含量的增大,PP/POE共混膜的孔隙率与孔径逐渐减小且孔径分布均匀,孔隙率在54.0%~70.0%,孔径分别为0.05330μm~0.1842μm;共混膜的 LEP 由 0.25 MPa 增加至 0.76 MPa,透气性由 0.53 L·cm-2·min-1 降低至 0.11 L·cm-2·min-1。(4)随着混合稀释剂中DBP 比例的增大,聚丙烯-稀释剂的溶解度参数差逐渐增大,相互作用逐渐减弱,膜表面由花瓣状不规则孔逐渐变为规则的圆孔,膜断面孔结构也由枝条状聚合物间隙变为规则的蜂窝状。随着DBP比例的增大,共混膜的平均流量孔径逐渐减小,由0.7333 μm减小至0.06400μm,在豆油:DBP为7:3~4:6之间获得较均匀的孔径分布;LEP由0.19 MPa增大至0.38 MPa,透气性由4.93 L·cm-2·min-1降低至0.063 L·cm-2·min-1。豆油:DBP共混比在5:5时共混膜的机械性能达到最佳;与PP膜相比,共混膜拉伸强度增加了 8.133%,断裂伸长率增加了 11.78%。(5)对制备的PP/POE共混疏水微孔膜进行真空膜蒸馏性能的测试,考察了真空度、进料流速、料液温度及操作时间对渗透通量及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的增大,渗透通量由0.64 kg·m-2·h-1增长到9.72 kg·m-2·h-1;较高的真空度可提高共混膜的截留率。共混膜的通量随进料流速变化较小,选择最佳进料流速为18L/h。料液温度由50℃升至80℃,共混膜的通量由1.34 kg·m-2·h-1增大至13.25 kg·m-2·h-1,渗透通量与料液温度呈线性相关关系。PP/POE共混膜在进料流速18L/h、真空度0.09MPa、进料温度80℃时,截留率皆大于99.9%,运行近60h后皆未出现浸润或渗漏现象。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10](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二、塑料制品的添加剂——成核剂的分类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制品的添加剂——成核剂的分类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概述
    1.3 聚乳酸概述
        1.3.1 聚乳酸成核改性
        1.3.1.1 聚乳酸成核改性机理
        1.3.1.2 聚乳酸成核剂分类
        1.3.2 聚乳酸阻燃改性
        1.3.2.1 聚乳酸阻燃改性机理
        1.3.2.2 聚乳酸(PLA)阻燃剂分类
        1.3.2.3 聚乳酸膨胀体系阻燃剂
        1.3.2.4 聚乳酸抗熔滴机理
    1.4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概述
        1.4.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发展历程
        1.4.2 P34HB简介
        1.4.2.1 P34HB热稳定性
        1.4.2.2 P34HB结晶性能
        1.4.2.3 P34HB加工性能
        1.4.2.4 P34HB力学性能
    1.5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简介
        1.5.1 中空微球分类
        1.5.2 中空微球制备方法
        1.5.3 中空微球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5.4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对聚乳酸的结晶行为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PLA/DM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5.1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5.2 偏光显微镜(POM)
        2.5.3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2.5.4 拉伸测试
        2.5.5 动态机械分析(DMA)
        2.5.6 维卡软化温度(VST)
    2.6 结果与讨论
        2.6.1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2.6.2 等温结晶动力学
        2.6.3 晶体微观形貌观察
        2.6.4 结晶机理分析
        2.6.5 力学性能分析
        2.6.6 耐热性能分析
    2.7 本章结论
第三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对聚乳酸膨胀阻燃体系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3.5 性能测试与表征
        3.5.1 氧指数测试(LOI)
        3.5.2 垂直燃烧测试(UL-94)
        3.5.3 锥形量热分析(CONE)
        3.5.4 热失重分析(TGA)
    3.6 结果与讨论
        3.6.1 阻燃性能分析
        3.6.2 锥形量热分析
        3.6.3 热重分析
        3.6.4 残炭分析
        3.6.5 机理分析
    3.7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和RDP对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热稳定性及多功能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
    4.3 实验仪器和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P34HB复合材料的制备
    4.5 性能测试与表征
        4.5.1 热重分析(TGA)
        4.5.2 同步热分析(TG-DSC)
        4.5.3 红外热重联用分析(TG-IR)
        4.5.4 导热系数分析
        4.5.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5.6 拉伸测试
        4.5.7 冲击性能测试
        4.5.8 弯曲强度测试
        4.5.9 平衡扭矩测试
        4.5.10 熔融指数测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非等温热重分析(TGA)
        4.6.2 同步热分析
        4.6.3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4.6.4 导热系数分析
        4.6.5 机理分析
        4.6.6 结晶性能分析
        4.6.7 力学性能分析
        4.6.8 加工性能分析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本课题结论、展望和不足
    5.1 本课题结论
    5.2 本课题展望
    5.3 本课题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在聚丙烯中的成核性能及其与硬脂酸钙的配伍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丙烯结构与性能
        1.1.1 力学性能
        1.1.2 熔融结晶性能
        1.1.3 球晶形态
    1.2 β晶型聚丙烯生成方法
        1.2.1 剪切诱导结晶
        1.2.2 温度梯度场诱导结晶
        1.2.3 淬火处理
        1.2.4 振动诱导结晶
        1.2.5 紫外线照射诱导结晶
        1.2.6 β-成核剂诱导结晶
    1.3 β晶成核剂的添加方式
    1.4 β晶成核剂分类
    1.5 β晶成核剂诱导机理
    1.6 影响β晶型成核剂效果因素
        1.6.1 聚丙烯分子量
        1.6.2 应力作用
        1.6.3 退火处理
        1.6.4 复配
    1.7 缚酸剂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1.7.1 缚酸剂概述
        1.7.2 缚酸剂的吸酸机理
        1.7.3 缚酸剂对聚丙烯加工过程的影响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8.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在iPP中的成核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工艺流程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的表征
        2.3.2 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2.3.3 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对聚丙烯结晶熔融行为的影响
        2.3.4 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对聚丙烯β晶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工条件对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成核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工艺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熔体温度对成核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退火处理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降温速率对聚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
        3.3.4 降温速率对聚丙烯β晶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元羧酸锌盐类β晶成核剂与硬脂酸钙的配伍性和失效机理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工艺流程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硬脂酸钙对己二酸锌、庚二酸锌、辛二酸锌成核作用的影响
        4.3.2 硬脂酸钙使己二酸锌成核作用失效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分子结构与异相成核剂对PA6微孔注塑发泡性能和发泡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聚己内酰胺PA6简介
        1.1.2 MuCell~(?)微孔注塑发泡技术简介
        1.1.3 PA6泡沫简介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合物微孔注塑发泡工艺简介
        2.1.1 微孔注塑发泡原理
        2.1.2 注塑发泡剂
        2.1.3 注塑发泡工艺及特点
        2.1.4 注塑发泡制品缺陷分析
    2.2 聚合物微孔注塑发泡工艺研究进展
        2.2.1 熔体温度对泡孔形貌的影响
        2.2.2 泄压速率对泡孔形貌的影响
        2.2.3 其他工艺参数对泡孔形貌的影响
    2.3 长链支化改性剂的研究现状
        2.3.1 Joncryl ADR环氧扩链剂
        2.3.2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
    2.4 成核剂研究现状
        2.4.1 经典成核理论
        2.4.2 成核剂影响聚合物发泡的原理
        2.4.3 成核剂对聚合物的结晶行为的影响
        2.4.4 纳米颗粒成核剂的研究现状
        2.4.5 选择成核剂的标准
        2.4.6 成核剂形状和规格对发泡形貌的影响
        2.4.7 成核剂表面化学性质对发泡形貌的影响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
    3.3 样品制备
        3.3.1 挤出共混改性
        3.3.2 MuCell~(?)scN_2微孔注塑发泡
    3.4 样品表征与性能测试
        3.4.1 流变行为表征
        3.4.2 非等温结晶行为表征
        3.4.3 晶体形貌表征
        3.4.4 泡孔形貌表征
        3.4.5 力学性能测试
第四章 MuCell~(?)注塑发泡工艺中PA6的分子结构对发泡制品发泡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分子结构PA6的流变行为
    4.2 不同分子结构PA6的结晶行为与晶体形貌
        4.2.1 不同分子结构PA6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分析
        4.2.2 分子结构对PA6晶体形貌的影响
    4.3 微孔注塑发泡工艺中不同分子结构PA6发泡制品的泡孔形貌
        4.3.1 注射温度与scN_2含量对线型PA6的泡孔形貌的影响
        4.3.2 注射温度与scN_2含量对长链支化PA6发泡制品泡孔形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uCell~(?)注塑发泡工艺中异相成核剂对不同分子结构的PA6发泡制品泡孔形貌与力学性能影响
    5.1 成核剂对PA6结晶行为的影响
    5.2 加入成核剂对PA6流变行为的影响
    5.3 成核剂的异相成核作用及其对发泡PA6泡孔形貌的影响
        5.3.1 成核剂的种类对泡孔形貌的影响
        5.3.2 成核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对泡孔形貌的影响
    5.4 加入成核剂前后注射温度对PA6泡孔形貌的影响
    5.5 加入成核剂对PA6力学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聚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乙烯概述
        1.1.1 聚乙烯的分类
        1.1.2 聚乙烯的结构
        1.1.3 聚乙烯的性能及应用
    1.2 聚乙烯的改性方法
        1.2.1 共混改性
        1.2.2 增强改性
        1.2.3 共聚改性
        1.2.4 接枝改性
        1.2.5 交联改性
        1.2.6 氯化及氯磺化改性
        1.2.7 增韧改性
        1.2.8 抗紫外老化改性
    1.3 聚乙烯树脂的改性研究进展
        1.3.1 抗紫外老化性能
        1.3.2 光学性能
        1.3.3 开口性能
        1.3.4 增强
    1.4 课题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和仪器设备
        2.1.1 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2 材料制备
        2.2.1 LLDPE薄膜
        2.2.2 HDPE复合材料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扫描电镜
        2.3.2 拉伸性能
        2.3.3 动摩擦性能
        2.3.4 X射线衍射
        2.3.5 差示扫描量热
        2.3.6 光学性能
        2.3.7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2.3.8 紫外老化
        2.3.9 冲击性能
第三章 成核剂对LLDPE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开口剂对LLDPE 7042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3.1.1 光学性能
        3.1.2 开口性能
    3.2 成核剂对LLDPE 1875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3.2.1 熔体质量流动性能
        3.2.2 结晶性能
        3.2.3 光学性能
        3.2.4 力学性能
        3.2.5 有机与无机复配成核剂对LLDPE 1875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3.3 成核剂对LLDPE 7042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3.3.1 成核剂的种类及含量对LLDPE 7042薄膜雾度的影响
        3.3.2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3.3.3 光学性能
        3.3.4 力学性能
        3.3.5 动摩擦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LDPE薄膜的润滑性和紫外稳定性改性的研究
    4.1 PPA对LLDPE 7042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4.1.1 力学性能
        4.1.2 动摩擦系数
    4.2 光稳定剂对LLDPE 7042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
        4.2.1 光稳定剂的种类对老化LLDPE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复配光稳定剂对老化LLDPE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玻璃纤维增强HDPE复合材料的研究
    5.1 玻璃纤维的长度对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5.2 玻璃纤维含量对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5.3 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剂的种类对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5.3.1 硅烷偶联剂KH-550
        5.3.2 硅烷偶联剂KH-570
        5.3.3 接枝共聚物MAPE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半结晶热塑性复合材料发泡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孔塑料简介
    1.2 微孔发泡的研究意义
    1.3 微孔发泡研究进展
        1.3.1 微孔发泡材料和发泡剂
        1.3.2 微孔发泡成型过程及原理
        1.3.3 微孔发泡成型工艺及设备
        1.3.4 微孔发泡注塑成型的数值模拟技术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聚乳酸/咖啡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咖啡渣的去油处理
        2.2.4 PLA/咖啡渣试样制备
        2.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咖啡渣去油效率比较
        2.3.2 PLA/咖啡渣复合材料红外分析
        2.3.3 PLA/咖啡渣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2.3.4 PLA/咖啡渣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2.3.5 PLA/咖啡渣复合材料动态热力学分析
        2.3.6 PLA/咖啡渣复合材料热稳定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聚乳酸/咖啡渣复合材料注塑发泡及数值模拟
    3.1 PLA/咖啡渣复合材料注塑发泡实验
        3.1.1 实验部分
        3.1.2 PLA/咖啡渣复合材料的发泡行为
        3.1.3 PLA/咖啡渣发泡材料力学性能
    3.2 复合材料微孔发泡数值模拟
        3.2.1 前处理
        3.2.2 充填和保压过程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聚丙烯及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间歇发泡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PP及 PP/GF发泡样品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PP发泡性能研究
        4.3.1 恒温发泡法中发泡温度对PP发泡/结晶性能的影响
        4.3.2 变温发泡法中等温结晶时间对PP发泡/结晶性能的影响
    4.4 PP/GF复合材料发泡性能研究
        4.4.1 不同发泡温度下PP/GF样品的微观形貌
        4.4.2 不同发泡温度下PP/GF样品的表观密度和膨胀倍率
    4.5 本章小结
5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有机笼状化合物调控聚合物发泡过程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聚合物发泡材料
    1.2 聚合物发泡材料的制备
        1.2.1 发泡剂
        1.2.2 发泡过程
        1.2.3 发泡材料的制备工艺
    1.3 聚合物发泡过程的研究现状
        1.3.1 气泡成核理论研究
        1.3.2 气泡成核过程研究
        1.3.3 气泡生长过程研究
    1.4 有机化合物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1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2 有机笼状化合物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论文研究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1.5.3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设备及仪器
    2.2 复合样品制备
        2.2.1 笼状成核剂/聚丙烯复合样品制备
        2.2.2 环糊精改性成核剂/聚丙烯复合样品制备
        2.2.3 瓜环改性成核剂/聚丙烯复合样品制备
        2.2.4 改性聚乳酸复合样品制备
    2.3 复合发泡样品的制备
        2.3.1 注塑发泡样品的制备
        2.3.2 可视化注塑设备
    2.4 样品测试与表征
        2.4.1 泡孔微观结构及其参数表征
        2.4.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4.3 流变行为测试
        2.4.4 力学性能测试
        2.4.5 傅里叶红外测试(FTIR)
        2.4.6 核磁共振(NMR)
        2.4.7 凝胶渗透色谱(GPC)
        2.4.8 熔体强度测试
        2.4.9 偏光显微镜测试(POM)
        2.4.10 X射线单晶衍射
        2.4.11 环糊精接枝率分析
第三章 笼状成核剂的制备及其成核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传统成核剂的成核机理
    3.3 笼状化合物作为聚合物发泡成核剂的可行性分析
        3.3.1 具备空腔结构成核剂的成核能垒
        3.3.2 成核剂表面几何形貌对异相成核能垒的影响
        3.3.3 成核剂空腔对临界成核半径影响
        3.3.4 瓜环的结构及特性
        3.3.5 半瓜环和环糊精的结构及特性
    3.4 笼状化合物成核机理的证明实验方案设计
        3.4.1 “屏蔽”空腔结构的实验设计
        3.4.2 “构建”空腔结构改善成核效率的实验设计
    3.5 笼状成核剂的合成制备及表征
        3.5.1 Q[6]的制备及表征
        3.5.2 HQ[6]的合成及表征
        3.5.3 Q[6]@Zn的合成及表征
        3.5.4 BC纳米海绵的合成及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笼状化合物在聚丙烯中发泡成核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笼状化合物成核性能对比分析
        4.2.1 Q[6]成核性能分析
        4.2.2 HQ[6]成核性能分析
        4.2.3 BC成核性能分析
    4.3 Q[6]@Zn成核性能分析
    4.4 环糊精纳米海绵成核性能分析
    4.5 成核剂结构与成核性能的构效关系讨论
        4.5.1 笼状成核剂与传统成核剂比较
        4.5.2 可视化实验验证笼状化合物成核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笼状化合物与聚合物复合发泡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笼状成核剂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5.2.1 聚丙烯/笼状成核剂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5.2.2 聚丙烯/笼状成核剂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
        5.2.3 聚丙烯/笼状成核剂复合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
    5.3 环糊精及环糊精改性成核剂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5.3.1 聚丙烯/改性成核剂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5.3.2 聚丙烯/改性成核剂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
        5.3.3 聚丙烯/改性成核剂复合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
    5.4 环糊精及其改性成核剂在聚乳酸中的应用
        5.4.1 环糊精及其改性成核剂对聚乳酸发泡行为的影响
        5.4.2 环糊精挤出反应接枝聚乳酸及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7)聚丙烯塑料编织袋的透明增韧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丙烯简介
        1.1.1 聚丙烯结构与性能
        1.1.2 聚丙烯成核结晶原理
    1.2 聚丙烯改性方法
        1.2.1 聚丙烯物理改性
        1.2.2 聚丙烯化学改性
        1.2.3 其他改性
    1.3 茂金属聚丙烯
        1.3.1 茂金属聚丙烯结构与性能
        1.3.2 茂金属聚丙烯应用及发展
    1.4 聚丙烯成核剂
        1.4.1 无机类成核剂
        1.4.2 有机类成核剂
    1.5 抗氧剂
        1.5.1 抗氧剂分类
        1.5.2 聚丙烯抗氧剂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包装膜的制备
        2.3.2 改性剂的选择
        2.3.3 样品配方的比例
        2.3.4 工艺条件的确定
    2.4 性能测试
        2.4.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
        2.4.2 偏光显微镜(PLM)测试
        2.4.3 广角X射线衍射(WAXD)测试
        2.4.4 透光率(Tranmittance)和雾度(Haze)测试
        2.4.5 冲击强度(Impact strength)测试
        2.4.6 拉伸性能(Tensile strength)测试
        2.4.7 透气率(Air permeability)测试
3 结果讨论
    3.1 不同质量分数透明成核剂对聚丙烯薄膜的影响
        3.1.1 对聚丙烯结晶形态的影响
        3.1.2 对聚丙烯热性能的影响
        3.1.3 对聚丙烯薄膜透光性的影响
        3.1.4 对聚丙烯片材冲击性能的影响
        3.1.5 对聚丙烯薄膜拉伸强度的影响
        3.1.6 对聚丙烯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比例茂金属聚丙烯改性剂对聚丙烯薄膜的影响
        3.2.1 对聚丙烯结晶形态的影响
        3.2.2 对聚丙烯热性能的影响
        3.2.3 对聚丙烯薄膜透光性的影响
        3.2.4 对聚丙烯片材冲击性能的影响
        3.2.5 对聚丙烯薄膜拉伸强度的影响
        3.2.6 对聚丙烯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比例两种混合改性剂对聚丙烯薄膜的影响
        3.3.1 对聚丙烯结晶形态的影响
        3.3.2 对聚丙烯热性能的影响
        3.3.3 对聚丙烯薄膜透光性的影响
        3.3.4 对聚丙烯片材冲击性能的影响
        3.3.5 对聚丙烯薄膜拉伸强度的影响
        3.3.6 对聚丙烯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无规共聚聚丙烯结晶性与其透明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丙烯的研究背景
    1.2 聚丙烯的结晶行为
        1.2.1 聚丙烯的同质多晶现象
        1.2.2 不同晶型的竞争关系
    1.3 聚丙烯的透明改性及应用
    1.4 成核剂的研究进展
        1.4.1 成核剂的分类
        1.4.2 山梨醇类衍生物成核剂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
    2.2 设备及仪器
    2.3 试样制备
    2.4 性能测试及表征方式
        2.4.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4.2 偏光显微镜(POM)
        2.4.3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2.4.4 光学性能测试
        2.4.5 力学性能测试
第3章 NX8000 改性PPR的结晶热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PPR/NX8000 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研究
    3.3 PPR/NX8000 的等温结晶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X8000对PPR结晶形态的影响
    4.1 引言
    4.2 POM的结果与讨论
    4.3 WAXD的结果与讨论
    4.4 原位WAXD的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NX8000对PPR透明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透明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5.3 力学性能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历
致谢

(9)PP/POE共混膜制备及其膜蒸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膜蒸馏概述
        1.1.1 膜蒸馏过程概述
        1.1.2 膜蒸馏过程影响因素
        1.1.3 膜蒸馏用膜材料
    1.2 聚丙烯改性方法
        1.2.1 化学改性
        1.2.2 物理改性
    1.3 聚烯烃弹性体(POE)概述
        1.3.1 POE简述
        1.3.2 POE的结构特性
        1.3.3 POE的性能特性
    1.4 微孔膜的制备方法
        1.4.1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1.4.2 热致相分离法
    1.5 热致相分离过程影响因素
        1.5.1 稀释剂的影响
        1.5.2 聚合物初始浓度的影响
        1.5.3 成核剂的影响
        1.5.4 冷却速率的影响
        1.5.5 萃取剂的影响
    1.6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2 PP/POE/豆油体系共混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PP/POE共混膜的制备
        2.2.2 PP/POE/豆油体系相图制备方法
        2.2.3 PP/POE共混膜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热力学相图分析
        2.3.2 固含量对共混膜的影响
        2.3.3 POE浓度对共混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PP/POE/豆油/DBP体系共混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装置
    3.2 实验方法
        3.2.1 混合稀释剂体系PP/POE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3.2.2 PP/POE/豆油体系相图制备方法
        3.2.3 PP/POE共混膜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力学相图分析
        3.3.2 固含量对共混膜结构的影响
        3.3.3 豆油:DBP比对共混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PP/POE共混膜真空膜蒸馏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装置
    4.2 实验方法
        4.2.1 膜蒸馏过程渗透通量的测定
        4.2.2 膜蒸馏过程截留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膜条件对真空膜蒸馏性能的影响
        4.3.2 操作参数对真空膜蒸馏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 致谢

(10)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1 聚乙烯(PE)
    2.2 聚丙烯(PP)
    2.3 聚氯乙烯(PVC)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3 工程塑料
    3.1 尼龙(PA)
    3.2 聚碳酸酯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4 特种工程塑料
    4.1 聚苯硫醚(PPS)
    4.2 聚醚砜(PESU)
    4.3 聚芳醚酮(PAEK)
    4.4 液晶聚合物(LCP)
5 热固性树脂
    5.1 酚醛树脂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5.1.4 结语
    5.2 聚氨酯(PU)
        5.2.1 全球投资近况
        5.2.2 聚氨酯原材料
        5.2.3 建筑节能
        5.2.4 汽车用聚氨酯
        5.2.5 医用聚氨酯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5.2.8 小结
    5.3 环氧树脂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5.3.1. 1 双酚A(BPA)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5.3.4 新产品[153-159]
        5.3.5 应用领域发展
        5.3.5. 1 涂料[161-183]
        1)管道及储罐
        2)建筑
        3)汽车
        4)船舶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1)汽车
        2)石墨烯/航空航天
        3)船舶
        4)运动器材
        5.3.6 结语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5.4.1 市场动态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四、塑料制品的添加剂——成核剂的分类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乙烯基苯马来酸酐中空微球在可降解聚酯的多功能改性研究[D]. 乔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脂肪族二元羧酸锌盐在聚丙烯中的成核性能及其与硬脂酸钙的配伍性[D]. 陈澜.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3]分子结构与异相成核剂对PA6微孔注塑发泡性能和发泡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D]. 韩翔宇.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聚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研究[D]. 于瑶瑶.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半结晶热塑性复合材料发泡成型研究[D]. 侯旭秦. 郑州大学, 2020(02)
  • [6]有机笼状化合物调控聚合物发泡过程及性能研究[D]. 周玉惠. 贵州大学, 2019(05)
  • [7]聚丙烯塑料编织袋的透明增韧改性研究[D]. 孙昊.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无规共聚聚丙烯结晶性与其透明性关系的研究[D]. 洪柳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PP/POE共混膜制备及其膜蒸馏性能研究[D]. 唐钦鑫.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10]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标签:;  ;  ;  ;  ;  

塑料制品用添加剂——成核剂的分类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