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宣恩方言“V下V”动词重复及相关问题

湖北宣恩方言“V下V”动词重复及相关问题

一、湖北宣恩话中“V下V下的”式动词重叠及其相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佳璐[1](2018)在《咸丰方言体貌研究》文中认为咸丰话的体貌范畴较为清晰,表现形式也较为丰富,但尚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对咸丰话的体貌系统进行了全面考察。不仅仅包括典型的体貌标记,还包括类标记形式以及其他特色表现形式。现实体标记包括“哒”“脱”,经历体标记“过”,短时体标记为“下”及其变式,持续体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包括为“倒起倒起”、“紧”以及动词重叠式“VV的”,起始体标记为“起来”,继续体标记为“下去”。我们对咸丰方言体范畴从语法意义、句法特征上进行了详细描写,并与周边方言点以及其他方言区的方言进行了跨方言比较。跨方言来看,咸丰方言的体标记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区的方言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现实体标记“哒”还主要分布在西南官话、湘语区,咸丰方言中的“脱”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体标记,它还见于湖南蓝山、广西富川、福建将乐、浙江景宁、上海、苏州等地,分布范围较小,咸丰方言的助词“脱”用法与其他方言也有所不同。经历体标记“过”,起始体标记“起来”,继续体标记“下去”的意义于普通话都大致相同,不过在用法上,相比普通话均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过”需要与助词“的”搭配,才能成句,“起来”不能用于双音节动词后,“下去”一般不能用于祈使句等等。短时体标记“下”是西南官话常见的用法,是咸丰话的常用短时体标记,也见于湘语、闽语、江淮官话等地区。持续体标记“倒起倒起”也常见于南方方言,但是一般方言中只单用“倒”、“起”或者“倒起”,或者择其二,类似咸丰话三者皆用的用法很少。“紧”作为前附类功能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一直”,含有贬义色彩,也见于西南官话的部分方言点。动词重叠表示持续是南方方言常见的表示持续体的手段,咸丰方言“W的”表示持续很有特点,作状语和连动句前项时,具有较强描写性。

付元[2](2015)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逐渐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研究的角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付欣晴[3](2013)在《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系统地观察同区方言及方言区之间、各词类重叠现象间的异同,本文以比较的视角观察分析了汉语各方言和各词类中的重叠现象,即以各词类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方言重叠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重叠在方言中不仅可以用来构词,也可以用来构形。其中“构词”作用体现为形容词、动词、量词通过重叠后的“名词化”(以官话为代表),也包括名词、动词重叠后的“形容词化”(以闽语为代表)。从构形作用看,方言中的动词、形容词和量词都存在共有重叠形态,具体包括两类:形式相同且意义、功能也相同;形式相同而意义、功能不同。后者又包括两类,一类指动词和量词有形式相同但韵律结构不同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重叠形态(往往共存于同一方言中),如北方方言中兼表“遍指”和“小称”义的单音节量词“AA”重叠;另一类指形容词中有重叠形式与韵律结构都一样但表示意义也不相同的情况(不同方言间的共有重叠形态),如某些粤方言和西南官话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ABAB”重叠式表示性状量的减弱,不同于其他方言。方言特有重叠形态除了出现在官话名、代、副词中,其他并不多见,只有诸如闽语中的联合式双音节动词一般只重叠前字构成AAB式表示“动作量小”义,粤语中单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可以改变前一音节调值的手段来表示性状量的加深等。不论哪类重叠形态,其主要语法意义都是表示一定的客观“量”,也有部分重叠形态的语义焦点是表示说者对量的主观评价或对事物的主观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前者如性质形容词的单纯重叠形态,后者如集中于湘、客、赣及西南官话中的量词带中缀重叠式和赣语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带后缀重叠式等。方言各重叠形态的历史层次非常复杂,但从其成因看总体呈现出较强的规律:传承或接触、融合。如表示“遍指”的量词重叠形态传承于汉末及六朝时期古通语中的同类现象;现代吴、闽、粤语及部分江淮方言中表“量大”的动词重叠式能与补语共现,可能是古方言(也许是古吴语,而非古通语)的语法存留;广东惠州方言(客语)中形容词重叠的语法音变现象是因长期与粤方言地理接触,受其影响而借贷进的;广西、广东和川贵一些方言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以“ABAB”形式重叠后表示程度量较低,与其他大部分方言表示程度量高的语义有别,而且未见于古语中,但周边其他民族语言也存在,因此可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等。从各词类重叠形态的分布及内在规律看,汉语方言现有格局可谓三足鼎立:官话、吴闽粤、湘客赣。官话不仅重叠词类最多(包括名、动、形、量、代词和副词),而且以单纯重叠形式为主;吴闽粤语次之(动、形和量词);湘客赣语最少(只有形容词和量词),而且有丰富的带缀重叠形式。西南官话是一个特殊区域,它兼有各区的特点:名、代、副词能重叠(与其他官话相同),没有表“小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但有丰富的加缀量词重叠形态(与湘客赣语相同),有表“大量”义的动词重叠形态(与吴闽粤语相同)。这种格局既反映了各方言形成之初的亲缘关系,也说明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地缘的远近亲疏等因素对其的现实影响。

王芳[4](2012)在《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重叠多功能关联模式的类型学考察。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对国内外重叠功能已有的类型学研究进行了简要梳理,对本文的指导理论做了简要介绍,界定本研究的具体范围,最后是对材料的说明。第二章考察了重叠跨语言复现的多功能模式。在尽量区分重叠形式能产度的前提下,本章分别考察了跨语言中名词重叠(包括数量短语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和副词重叠的各种功能,各种功能均以不同的语言材料例示。在材料调查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概括出了重叠操作的两条性质:一是重叠语法手段的跨语类性(cross-categoriality),一是重叠手段在负载数量、性状程度和时体意义上呈现出的蕴含性倾向。第三章主要构建了以“复数”和“反复”义为核心的重叠式的功能图。在数量(及相关)空间中,依据重叠跨语言的表现及其他数量形式的功能,本章构建了重叠式负载的“复数”、“集体性全量”、“逐指性全量”、“多量”、“各种各样”、“集体”、“状态”、“次第”等功能间的关联;在时体(及相关)空间中,本章构建了“反复”、“持续”、“进行”、“惯常”、“将来”、“去及物化”、“背景化”、“方式”、“状态”等功能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本章对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获得了两点认识:一是部分汉语方言中可能同时存在区别于次生重叠的原生重叠模式,一是部分汉语方言中,次生的动词重叠开始出现功能的扩张,向原生重叠靠拢。背景化功能(backgrounding)是实现这一功能扩张的促发点,重新分析中的无标化机制是实现次生重叠向原生重叠功能靠拢的动因。第四章主要考察重叠式负载的“反身”与“相互”,“极处”、“程度增强”与“原型/典型”,“话题”、“条件”和“让步”等功能间的联系。在民族语调查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反身”和“相互”功能是与重叠的“复数(或反复)”义相关;“极处”是“程度增强”的一种,“程度增强”与“典型/原型”是一组常见的多义模式,在程度副词上也有同形负载的现象;最后,本章在重叠式经常充当话题、条件小句和让步小句事实的基础上,指出这三种功能的可能来源:话题与重叠强调性的语义特点相符;充当条件分句,可能是重叠话题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能由动词重叠式经常具有的时间背景功能发展而来;充当让步分句,可能是重叠式强调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第五章主要讨论基于儿语模拟的重叠式的众多功能之间的联系。基于一些旁证,本章推测对儿语的模拟是重叠产生的另一动因,儿语重叠获得指小功能依靠的是“主体感染”的认知机制。依据前人研究和汉语方言中小称形式的功能表现,建构了小称功能图,并将具体语言中重叠式的表现在该图上加以验证。发现,一些语言中重叠表达的“只有/限量”、“假装”、“专指”、“名物化”、“程度减弱”、“动量减小”等功能与形体小功能之间呈现出蕴含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章指出,至少一部分偏离象似的重叠式的功能,是小称功能引申发展的结果。第六章讨论重叠式的缩减,即去重叠化的过程。本章首先列举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中重叠式的缩减现象,并简要考察了重叠缩减操作带来的语义后果。在介绍目前学界对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间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提及汉语方言中形容词完全重叠和部分重叠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七章讨论重叠、对称和并列之间的关系。本章从句法和功能两个角度分析强制性对称结构与重叠之间的联系,认为强制性的对称结构可以看作是加缀重叠的一种,与短语重叠距离很近。而非强制性的对称结构自由度更高,名词倾向具有指称性,整个结构多表示具体的事件,更接近并列。重叠和并列结构间也具有语义上的近邻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叠音>(语素和词)重叠>短语重叠>对称结构>并列结构”的层级模式。第八章总结全文,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屈哨兵[5](2000)在《湖北宣恩话中“V下V下的”式动词重叠及其相关问题》文中认为宣恩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宣恩话属于西南官话。"V下V下"是宣恩话中动词的一种重叠方式,使用时,要在"V下V下"的后面缀上一个助词"的",说成"V下V下的"。"下"在方言中读为[xA],单念时调值为45调,在"V下V下的"中则念轻声。本文从三个角度讨论"V下V下的"式动词重叠:1."V下V下的"式基本情况,2."V下V下的"式的像似性解

二、湖北宣恩话中“V下V下的”式动词重叠及其相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宣恩话中“V下V下的”式动词重叠及其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咸丰方言体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咸丰概况
        1.1.1 地理历史
        1.1.2 方言概况
    1.2 研究价值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咸丰方言体范畴系统概况
    2.1 咸丰方言体貌系统
    2.2 咸丰方言动词和形容词的分类
        2.2.1 动词的分类
        2.2.2 形容词的分类
第三章 完整体
    3.1 现实体
        3.1.1 哒
        3.1.2 脱
        3.1.3 “脱”与“哒”功能差异
        3.1.4 现实体标记的跨方言考察
    3.2 经历体
        3.2.1 过
        3.2.2 经历体标记的跨方言考察
    3.3 短时体
        3.3.1 下/下下/下子
        3.3.2 短时体的跨方言考察
第四章 非完整体
    4.1 持续体
        4.1.1 起
        4.1.2 倒
        4.1.3 倒起
        4.1.4 紧
        4.1.5 VV的
        4.1.6 持续体的跨方言考察
    4.2 起始体
        4.2.1 起来
        4.2.2 起始体的跨方言考察
    4.3 继续体
        4.3.1 下去
        4.3.2 继续体的跨方言考察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词法研究
        1. 词缀
        (1) 研究数量
        (2) 研究重点
        (3) 研究内容
        2. 重叠
        (1) 研究数量
        (2) 研究重点
        (3) 研究特点
    (二) 句法研究
        1. 句型
        (1) 研究数量
        (2) 研究重点
        (3) 研究特点
        2. 句类
        (1) 研究数量
        (2) 研究重点
        (3) 研究特点
        3. 语序
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共时比较
        1. 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
        2. 方言和方言之间的比较
    (二) 举例研究
三、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方言语法研究的系统性加强
    (二) 重视方言语法的历时研究
    (三) 方言语法研究趋于平衡

(3)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汉语重叠的研究现状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思路
        1.2.4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及语料来源
        1.3.1 论文结构
        1.3.2 语料来源
        1.3.3 相关说明
第二章 名词重叠
    2.1 名词的构词重叠
    2.2 一般名词的构形重叠
        2.2.1 事物名称类单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2.2.2 事物名称类双音节名词的构形重叠
    2.3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的构形重叠
        2.3.1 方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2.3.2 时间名词重叠形式特点、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
    2.4 名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2.4.1 名词“AA”重叠式
        2.4.2 双音节名词“AABB”重叠式
        2.4.3 双音节名词不完全重叠式ABB和AAB
    2.5 小结
第三章 量词重叠
    3.1 量词的构词重叠
        3.1.1 重叠式能独立成词
        3.1.2 重叠式不能单独使用,后面还必须带名词性语素
        3.1.3 重叠式不能单用,只能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计量方式
    3.2 量词的构形重叠
        3.2.1 “遍指”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3.2.2 “小称”义量词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3.2.3 量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3.3 量词加缀“AXA”重叠式与主观量
        3.3.1 关于“主观量”
        3.3.2 方言中的量词加缀重叠现象
    3.4 数量词语的重叠
        3.4.1 “一AA”和“一A一A”的方言分布
        3.4.2 两种重叠式的语法语义和语法功能
        3.4.3 对方言“一AA”重叠式的思考
    3.5 小结
第四章 动词重叠
    4.1 动词的构词重叠
    4.2 单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
        4.2.1 单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发展历史
        4.2.2 AA1的方言考察
        4.2.3 AA2的方言考察
        4.2.4 AA3的方言考察
        4.2.5 小结
        4.2.6 余论——关于动词重叠式表示“尝试”及方言中的动词多叠式
    4.3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一——完全重叠
        4.3.1 双音节动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4.3.2 双音节动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4.3.3 小结
    4.4 双音节动词的构形重叠二——不完全重叠
        4.4.1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4.4.2 双音节动词不完全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4.4.3 小结
    4.5 小结
        4.5.1 动词各种重叠式的方言分布
        4.5.2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4.5.3 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五章 形容词重叠
    5.1 形容词的构词重叠
    5.2 单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2.1 单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2.2 单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2.3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2.4 小结
    5.3 双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3.1 双音节形容词二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3.2 双音节形容词多叠现象的方言考察
        5.3.3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3.4 小结
    5.4 多音节形容词的构形重叠
        5.4.1 三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5.4.2 四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方言分布
        5.4.3 多音节形容词重叠现象的特点
        5.4.4 多音节重叠现象的历时考察
        5.4.5 小结
    5.5 小结
        5.5.1 形容词重叠式的形式特点
        5.5.2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5.5.3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六章 代词和副词重叠
    6.1 代词重叠
        6.1.1 方言中代词重叠的形式
        6.1.2 代词重叠式的语义
    6.2 副词的重叠
        6.2.1 方言中副词重叠的形式
        6.2.2 副词重叠的形式及分布特点
        6.2.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6.2.4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6.3 小结
第七章 问题讨论
    7.1 关于重叠构词
        7.1.1 重叠与“名词化
        7.1.2 重叠与“形容词化”
        7.1.3 重叠构词的规律及原因
        7.1.4 重叠构词与构形的辨识标准
    7.2 重叠与音变
        7.2.1 轻重音
        7.2.2 变声
        7.2.3 变韵
        7.2.4 变调
        7.2.5 长短音
    7.3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7.3.1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7.3.2 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第八章 小结
    8.1 本文的主要观点
    8.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重叠的界定和本文的讨论范围
        1.1.1 对“重叠”概念的已有认识
        1.1.2 重叠的形式分类
        1.1.3 对普通话中不同类重叠现象性质的认识
        1.1.4 本文的讨论范围
    第二节 重叠的已有研究成果
        1.2.1 跨语言中重叠式功能的考察
        1.2.2 重叠语义模式的解释
        1.2.3 国内关于重叠式功能的研究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
        1.3.1 语义地图模型
        1.3.2 重叠这一研究对象的独特之处
        1.3.3 语言库藏类型学理论
    第四节 本文的材料来源
第二章 重叠式跨语言的多功能模式
    第一节 名词性成分重叠跨语言的表义功能
        2.1.1 名词(包括代词)重叠式的表义功能
        2.1.2 量词重叠式的表义功能
        2.1.3 数词重叠的表义功能
        2.1.4 数量词组重叠的表义功能
    第二节 动词重叠式跨语言的表义功能
    第三节 形容词和副词重叠式跨语言的表义功能
        2.3.1 形容词重叠式的表义功能
        2.3.2 副词重叠式的表义功能
    第四节 重叠带来的词类范畴转换
        2.4.1 名词重叠带来的词类范畴转换
        2.4.2 动词重叠带来的词类范畴转换
        2.4.3 形容词重叠带来的词类范畴转换
    第五节 对以上材料的两点思考
        2.5.1 重叠操作的跨语类性(cross‐ categoriality)
        2.5.2 重叠式在负载数量、性状程度和时体义上的倾向性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复数”和“反复”为核心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第一节 以“复数”义为核心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3.1.1 功能点的确立
        3.1.2 重叠式负载的数量功能
        3.1.3 “各种各样”、“集体”、“同类事物”与“复数”义之间的关系
        3.1.4 性状义和复数、次第义和逐指性全量之间的概念联系
        3.1.5 以复数义为核心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第二节 与时体义有关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3.2.1 一些功能点的界定
        3.2.2 几组语义联系
        3.2.3 对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反观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象似动因的其他功能之间的语义联系
    第一节 重叠式负载的“反身”和“相互”功能
        4.1.1 反身和相互之间的语义联系
        4.1.2 民族语中重叠式负载反身和相互义的情况
        4.1.3 “反身”、“相互”与复数、反复义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极处”、“典型/原型”与“程度增强”
        4.2.1 “极处”也是“典型/原型”
        4.2.2 (属性/程度)增强——典型/原型
    第三节 重叠与话题、条件和让步
        4.3.1 重叠式充当话题
        4.3.2 重叠式充当条件小句
        4.3.3 重叠式充当让步小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儿语模拟的重叠式的功能图
    第一节 重叠式产生的又一动因:对儿语的模仿
        5.1.1 语音学的一些研究
        5.1.2 儿语习得上的表现
        5.1.3 与其他小称形式功能的一致性
        5.1.4 儿童语言可以进入成人语言
        5.1.5 “主体感染”的认知机制
    第二节 小称范畴的功能图
        5.2.1 小称范畴的已有研究
        5.2.2 汉语方言中小称形式的功能图
    第三节 重叠式的相关表现
        5.3.1 几种与小有关的重叠式的功能
        5.3.2 两种语言中重叠式的表现
        5.3.3 重叠式与儿化的紧密联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叠式的逆向操作——去重叠化
    第一节 一些语言实例
        6.1.1 汉语方言举例
        6.1.2 藏缅语举例:哈尼语中的重叠缩减
    第二节 重叠缩减操作的后果
    第三节 关于重叠缩减的存在范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叠、对称与并列
    第一节 对称结构的表义功能
    第二节 对称:位于重叠和并列结构之间
        7.2.1 一端:更接近重叠
        7.2.2 另一端:更接近并列
    第三节 重叠和并列之间的联系
        7.3.1 从形态重叠论的角度看
        7.3.2 “一 Cl 一 Cl”与“一 Cl 又一 Cl”
    第四节 汉藏语言中的四音格词
    第五节 本章小结:从叠音到并列
第八章 结论与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湖北宣恩话中“V下V下的”式动词重叠及其相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咸丰方言体貌研究[D]. 杨佳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J]. 付元. 安康学院学报, 2015(04)
  • [3]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D]. 付欣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4]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D]. 王芳. 南开大学, 2012(06)
  • [5]湖北宣恩话中“V下V下的”式动词重叠及其相关问题[A]. 屈哨兵. 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汉语重叠问题, 2000

标签:;  ;  ;  ;  ;  

湖北宣恩方言“V下V”动词重复及相关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