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热锅炉在密闭电石炉生产装置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礼树,张杰,韦光建[1](2019)在《电石炉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有电石生产企业200多家,每年产生的电石炉气超过150亿m3,绝大部分被放空,既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又造成CO资源的极大浪费。电石炉气经净化后可以实现一氧化碳等资源的利用。完整的电石炉气净化过程包括脱粉尘、除焦油、耐硫脱氧、脱硫、脱磷砷和氟氯等工序,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几年潜心研究,开发了一整套电石炉气净化提纯技术。
马川[2](2018)在《电石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随着电石行业技术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针对高耗能产业的规范及节能、降耗、减排的要求,电石生产工艺技术的深入研究及更新,成为“十三五”发展电石行业必须要走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电石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准备、配料、碳材烘干、回转窑煅烧石灰、电炉冶炼、尾气利用、废气净化等工序,深入研究及讨论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以达到节能、降耗及减排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原材料处理工艺的改进,减少了原料二次倒运产生的损耗,减少了粉料入炉对电石炉料层透气性的影响,根据原料物理化学性能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物料配比比例,使电石生成反应速度得以加快;根据不同的原材料,合理地设定电炉的几何参数及电气工艺参数,找到适合本电炉的工艺操作控制模型,使电炉操作自动化程度提升,冶炼生产工况稳定;(2)根据电炉电气工艺参数炉膛内径9000mm电极壳直径1350mm极心园直径4200mm炉膛深度3200mm,调整电极糊的配方,找到适合本电炉的电极焙烧电极糊主要参数,保障电石冶炼的正常生产;利用回转窑高温烟气烘干碳材,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节约了投资,降低了能耗指标;(3)合理调整变压器的出线端子排布及平台土建结构,使变压器尽可能的靠近电极布置,取消补偿及短网,仅留通水电缆,大大缩短了短网长度,经过计算40500kVA密闭电石炉每年节约电能折标煤约2614t;(4)采用自主创新国内外先进的直燃式回转气烧石灰窑炉气利用技术,这项将炉气先利用后净化的技术既利用了炉气的显热还可避免炉气净化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可为企业每年节约能源折标煤16246.5t;(5)对电石出炉后电石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显热进行了回收利用,采用余热锅炉发电,年节能折标煤约11712.84t,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了新的方向,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葛臣[3](2017)在《氧热法制电石多联产系统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认为我国的能源布局以煤为主,结合当今严峻的国际形势,将煤炭视为战略资源,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是我国如今应当大力发展和积极鼓励的。而传统煤化工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较大,所以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则成为推动煤化工大力发展的关键。本文依托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项目,以氧热法煤制电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煤基化学品制备系统与动力系统联产的工艺研究。旨在开发一种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煤化工路线,提出了氧热法制电石基乙炔、二甲醚和燃料电池/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煤基化学品/动力多联产新系统,并结合设计院的实习经验,对该系统进行了系统工程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构建了氧热法电石乙炔工艺路线,并借助Aspen plus软件对流程进行模拟。针对由北京化工大学自主研发的电石炉反应器(复合床反应器),按照反应器功能将一个反应模块拆分成三部分进行模拟,分别为原料预热/分解,能量供体反应进行和电石生成阶段三个阶段。在验证模型可靠的基础上,获得了工艺系统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数据;基于能量衡算数据,绘制了系统的能流图。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进料及炉气组成和系统能量利用情况。发现:焦炭与氢氧化钙的摩尔比为9.2:1,其对应的质量比为1.5:1时,钙源完全转化为目标产物CaC2,焦炭与富氧气体发生的反应和混合气体的显/潜热能完全满足电石生成和原料预热所需要的能量,能量完全利用,没有损失。原料焦炭总量的78.1%作为能量供体反应原料参与了能量供体反应,全部生成了含CO的电石炉气,CO的纯度大于95%。其次,确定了电石炉气的利用方案,提出了重整合成气一次通过二甲醚合成反应器,CO只进行单程反应,将此处未反应的合成气送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进行动力利用,构建炉气基二甲醚/动力多联产系统工艺路线。在验证模型可靠的基础上,获得了工艺系统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数据。根据模拟结果,进行系统能量分析,计算得到此系统相比原一步法制二甲醚系统节约能耗约7%,收入增加62.6%。最后,对氧热法制电石多联产工艺进行系统工程设计。产量按一万吨/年电石计,进行相应的工艺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管径计算等)和设备选型;按照设计院的标准和要求,绘制了管道及仪表流程图(PI&D)、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并对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和安全及环保措施。据此,为煤氧热法制电石实现工业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苏珊珊[4](2012)在《深冷分离一氧化碳工艺模拟分析与改造研究》文中认为CO在现代工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尤其是C1化学的日益发展,CO已经成为一系列基本有机化工产品和中间体的重要原料。价格低廉而数量又丰富的CO来源以及先进的CO分离技术,会大大地促进CO化学加工品技术的进一步增长。工业上的CO主要从两个途径获取,一是由煤气化、天然气或石油的蒸汽转化或部分氧化等制备CO合成气,二是从炼焦、钢铁及生产黄磷、电石、醋酸等工艺过程产生的工业废气中回收CO。含CO富产气的利用,在减少其排放量、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有益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以上两种途径中的CO均存在于混合物中,为了获得高纯CO,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探寻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的分离方式,而其中的深冷分离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能够有效的获得高纯度的CO,分离效果十分理想。但是该法的工艺流程复杂,设备投资费用高,对深冷分离法的工艺流程进行挖潜改造、节能降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应用通用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甲厂深冷分离CO的设计工况,由于整个工艺流程比较复杂,计算时采用分块模拟的方法,对每个单元操作进行准确的模拟,再将各个单元操作逐步累加,最后对整个流程完成模拟。在成功完成甲厂CO深冷分离装置设计工况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于原料气发生较大变化的工况进行了改造,为工厂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其次对原装置进行优化,提出了优化改造方案,为装置挖潜改造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技术指导;最后根据乙厂的生产要求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和模拟计算,并确定最终工艺方案。
吴玉初,刘大军,王宏义[5](2007)在《内蒙古海吉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项主要专利技术》文中认为介绍了内蒙古海吉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电石生产、VCM合成、本体法PVC生产方面所采用的专利技术。
黄睿婵[6](2007)在《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治理环境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全世界掀起了开展循环经济的浪潮,与此同时,高昂的交易费用,生态工业园生产运作中固有局限性等限制性因素的存在,使得产业耦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的出现成为必然。对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型行业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循环式资源型行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可以逐步实现行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其内部运作过程是通过跨企业、跨行业之间的产品配套与技术共享,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内的生态链结构,通过高效的物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减少投入与成本,达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的目的。本文研究内容属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综合研究,为使其具有多维性、整体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文中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实地调研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入手,以生态学、环境科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系统学、工业化学等理论为基础,在对循环经济理论充分研究、分析、总结和提升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将产业耦合的范围界定为基于循环经济的跨行业、跨区域的一种产业间协作与联合,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其整个过程之中。其次,结合磷化工行业的现状进行战略分析,在对发展产业耦合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的优化模式,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总结评价,进而提出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的实现机制。最后,以云天化集团为例,对提出的产业耦合理论进行实例分析并得出经过耦合后的产业系统在总体效益上优于传统产业系统的结论。通过对跨行业、跨区域的产业耦合系统的评价分析,证明产业耦合系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的消耗以及保护当地环境等方面越来越显露出传统生产模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企业成员间的合作和互动是自发的,成员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以保证耦合系统的效率,使得耦合系统在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环境最优化的目标。
周海成[7](2002)在《我国石油化工和化工设备制造业走过辉煌的五十年》文中认为石油化工和化工装置,大多是在高温、高压、低温、易燃、易腐蚀条件下运行,且装置多是连续大生产。石油化工和化工设备的特点,是工艺性强、品种多、规格杂、单件小批生产,成套和配套性强,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尽管中国石油化工和化工设备制造业发展起步较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前三十年,机械工业先后为石油、石化、化工、医药、轻纺、食品、原子能及国防尖端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百万吨设备,包括1500多套年产3000吨~10000吨小型合成氨成套设备,55套年产2.5~10万吨中型合成氨成套设备及年产11万吨中型尿素成套设备,l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及
莫晓丹,石淑萍[8](2001)在《密闭电石炉气的综合利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西安化工厂投运的密闭电石炉回收利用废热锅炉系统的工艺流程、装置特点、效益评价及存在问题。较好地解决了炉气的综合利用问题。
周展民[9](2001)在《废热锅炉在密闭电石炉生产装置的应用》文中认为在电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有焦油和粉尘的炉气,主要成份为CO、N2、H2、CO2以及氰化物等,其中CO占85%左右。这种炉气处理难度极大,排入大气后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探索如何利用电石炉的炉气,使它变废为宝,这不仅是节约能源,而且也是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的一项综合性的重要措施。巨化集团公司电石厂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立足于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创新上,在全国率先研制了
莫晓丹,石淑萍,陈雨霞[10](2001)在《密闭电石炉气的综合利用》文中认为目前对于密闭电石炉气 ,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直接排空烧掉 ,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西安化工厂于2000年9月投运的密闭电石炉回收利用废热锅炉系统 ,较好地解决了炉气的综合利用问题 ,既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又为改善大气环境作出了贡献
二、废热锅炉在密闭电石炉生产装置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热锅炉在密闭电石炉生产装置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电石炉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与市场需求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 湿法洗气技术 |
2.2 干法技术 |
2.3 耐硫脱氧催化剂 |
3 电石炉气净化工艺流程 |
(2)电石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电石工艺发展与现状 |
1.2.1 国内电石工艺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外电石工艺的发展与现状 |
1.3 电石的用途及工艺技术水平 |
1.3.1 电石的用途 |
1.3.2 国内电石生产技术水平 |
1.4 我国电石发展的趋势及预测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电石生产中的原料及主要设备 |
2.1 主要原材料 |
2.1.1 电石冶炼生产主要原材料 |
2.1.2 原材料及动力消耗 |
2.2 电石生产的主要炉型 |
2.2.1 电石炉的类型 |
2.2.2 电石炉的构造 |
2.3 本章小结 |
3.电石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 |
3.1 电石生产工艺流程 |
3.1.1 电石生产工艺过程 |
3.1.2 电石生产工艺流程图 |
3.1.3 电石炉的物料平衡 |
3.1.4 电石炉的热平衡 |
3.2 电石生产工艺的改进优化 |
3.2.1 原材料的供应及工艺优化 |
3.2.2 电极糊的优化 |
3.2.3 耐火材料砌筑工艺的优化 |
3.2.4 短网结构形式的改进 |
3.2.5 工艺操作制度的控制改进 |
3.2.6 电石坨余热利用 |
3.3 电石炉尾气利用优化及净化系统的改进 |
3.3.1 传统的电石炉尾气净化方案 |
3.3.2 直燃式回转窑利用电石炉尾气烧制白灰 |
3.3.3 高温废气的再次利用及净化处理 |
3.4 小结 |
4.电石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控制 |
4.1 自动化控制的内容 |
4.2 物料上料系统 |
4.3 变压器系统 |
4.4 液压及电极压放系统 |
4.4.1 液压系统 |
4.4.2 电极压放系统 |
4.5 电石炉炉压、炉底温度控制 |
4.5.1 炉压控制 |
4.5.2 炉底温度控制 |
4.6 电石炉气成分监测及直燃系统 |
4.6.1 炉气成分检测 |
4.6.2 炉气直燃系统 |
4.7 冷却水循环系统 |
4.8 小结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氧热法制电石多联产系统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氧热法电石乙炔工艺路线 |
1.2.1 电石生产概述 |
1.2.2 氧热法电石炉介绍 |
1.2.3 电石乙炔工艺 |
1.3 电石炉气的应用 |
1.3.1 电石炉气基清洁燃料 |
1.3.2 燃料电池/蒸汽联合动力循环 |
1.4 多联产系统 |
1.5 化工工艺设计 |
1.6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二章 氧热法电石乙炔工艺的模拟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氧热法电石乙炔工艺描述 |
2.3 氧热法电石乙炔工艺模拟 |
2.3.1 氧热法制电石流程模拟 |
2.3.2 干法制乙炔单元流程模拟 |
2.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2.4.1 模型验证 |
2.4.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电石炉气基DME/动力多联产系统 |
3.1 引言 |
3.2 炉气基DME/动力多联产系统构思 |
3.3 多联产系统工艺描述 |
3.4 多联产系统模拟与分析 |
3.4.1 模型验证 |
3.4.2 流程模拟与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年产1万吨电石氧热法多联产系统工艺工程设计 |
4.1 设计说明书 |
4.1.1 工艺说明 |
4.1.2 管道设计说明 |
4.1.3 隔热设计说明 |
4.1.4 防腐设计说明 |
4.1.5 静电设计说明 |
4.2 工艺计算 |
4.2.1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
4.3 工艺流程设计 |
4.4 平面布置设计 |
4.5 管道布置设计 |
4.6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
4.6.1 安全生产 |
4.6.2 环境保护 |
4.7 技术经济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深冷分离一氧化碳工艺模拟分析与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CO化性质 |
1.2 CO工业来源 |
1.2.1 变换性气源生产CO合成气 |
1.2.2 含CO的非变换性气源 |
1.3 工业CO的分离提纯 |
1.3.1 低温分离法 |
1.3.2 溶液吸收法 |
1.3.3 固体吸附法 |
1.3.4 膜分离法 |
1.4 CO用途 |
1.5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 |
1.5.1 过程模拟方法 |
2 深冷分离CO模拟理论基础 |
2.1 制冷原理 |
2.1.1 微分节流效应 |
2.1.2 积分节流效应 |
2.1.3 节流效应的物理实质 |
2.1.4 转化点 |
2.2 工艺流程介绍 |
2.3 深冷分离CO精馏塔模型 |
2.4 冷凝分离器 |
2.4.1 闪蒸计算的基本方程式 |
2.4.2 闪蒸计算步骤 |
2.5 多流股板翅式换热器 |
2.5.1 模型建立基础 |
2.5.2 模型的求解 |
3 深冷分离CO设计工况模拟与分析 |
3.1 精馏塔模拟计算 |
3.1.1 闪蒸罐模拟分析 |
3.1.2 精馏塔模拟分析 |
3.1.3 塔板数和进料位置确定 |
3.2 全流程的模拟 |
3.2.1 工况Ⅰ模拟结果 |
3.2.2 工况Ⅱ模拟结果 |
4 改造工况及优化方案模拟计算 |
4.1 改造工况模拟计算 |
4.2 优化方案模拟计算 |
4.2.1 优化方案Ⅰ |
4.2.2 优化方案Ⅱ |
5 新工况的设计与模拟计算 |
5.1 艺流程设计介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背景分析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1.1 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内涵 |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
2.1.3 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 |
2.1.4 国内外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区别 |
2.2 耦合理论 |
2.2.1 耦合的概念 |
2.2.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
2.3 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理论 |
2.3.1 产业的概念 |
2.3.2 产业耦合的概念 |
2.3.3 产业耦合原则 |
2.3.4 产业耦合的内容 |
2.3.5 产业耦合的特征 |
第三章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战略分析 |
3.1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的总体框架设计 |
3.1.1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的战略意义 |
3.1.2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
3.1.3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
3.1.4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 |
3.2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生成机理分析 |
3.2.1 成本推动机理 |
3.2.2 效益拉动机理 |
3.2.3 环境取向机理 |
3.2.4 自组织机理 |
3.2.5 协同机理 |
第四章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模式研究 |
4.1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模式分析 |
4.1.1 物质集成分析 |
4.1.2 能量集成分析 |
4.1.3 水集成分析 |
4.1.4 信息集成分析 |
4.1.5 产业链分析 |
4.1.6 系统柔性分析 |
4.2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模式的构建 |
4.2.1 产业耦合基本模式 |
4.2.2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模式优化 |
4.2.3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模式构建的方法 |
4.3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模式评价 |
4.3.1 产业耦合系统评价体系的功能 |
4.3.2 产业耦合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 |
4.3.3 评价方法 |
第五章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实现机制研究 |
5.1 构建多方共赢的循环经济系统运行框架 |
5.1.1 实现机制的内涵和作用 |
5.1.2 实现机制的理论分析 |
5.2 构建生态效率型网络组织 |
5.2.1 生态效率型网络组织的概念与内涵 |
5.2.2 生态效率型网络组织的设计 |
5.2.3 生态效率型网络组织的运行 |
5.3 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
5.3.1 市场激励 |
5.3.2 政府激励 |
5.3.3 文化激励 |
5.4 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
5.4.1 产业耦合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
5.4.2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技术支撑体系 |
5.5 构建多产品共生模式 |
5.6 构建信息传导机制 |
5.7 构建网络协调机制 |
5.8 政府引导作用 |
5.8.1 引导职能 |
5.8.2 协调职能 |
5.8.3 监控职能 |
5.8.4 服务职能 |
第六章 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实例分析 |
6.1 云天化集团简介 |
6.2 云天化集团发展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的基础 |
6.2.1 基础分析 |
6.2.2 具备的有利条件与面临的机遇 |
6.2.3 存在的问题与面对的挑战 |
6.3 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 |
6.3.1 企业与社会的循环 |
6.3.2 建设好晋宁─海口─安宁磷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
6.3.3 与企业所在地政府共建循环岛 |
6.3.4 产业链的延伸 |
6.3.5 探索和丰富产业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6.4 发展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 |
6.4.1 推广先进技术 |
6.4.2 全面实现节能降耗 |
6.4.3 加强三废治理 |
6.4.4 自主创新与吸收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 |
6.5 发展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的实现机制 |
6.5.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
6.5.2 构建全集团循环经济体系 |
6.5.3 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
6.5.4 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
6.5.5 重视循环经济型人才队伍建设 |
6.6 云天化集团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绩效评价 |
6.6.1 云天化集团产业耦合系统评价 |
6.6.2 云天化集团产业耦合系统评价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密闭电石炉气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技术现状 |
3 工艺流程及特点 |
3.1 工艺流程简介 |
3.2 工艺装置特点 |
4 效益评价 |
4.1 经济效益 |
4.2 环境与社会效益 |
5 存在问题 |
四、废热锅炉在密闭电石炉生产装置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石炉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J]. 张礼树,张杰,韦光建. 广东化工, 2019(05)
- [2]电石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与优化[D]. 马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3]氧热法制电石多联产系统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D]. 葛臣.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4]深冷分离一氧化碳工艺模拟分析与改造研究[D]. 苏珊珊.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5]内蒙古海吉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项主要专利技术[J]. 吴玉初,刘大军,王宏义. 聚氯乙烯, 2007(10)
- [6]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研究[D]. 黄睿婵.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7]我国石油化工和化工设备制造业走过辉煌的五十年[J]. 周海成. 机电新产品导报, 2002(07)
- [8]密闭电石炉气的综合利用[J]. 莫晓丹,石淑萍. 中国氯碱, 2001(12)
- [9]废热锅炉在密闭电石炉生产装置的应用[A]. 周展民. 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 2001
- [10]密闭电石炉气的综合利用[J]. 莫晓丹,石淑萍,陈雨霞. 陕西环境,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