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西市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译心[1](2020)在《鸡西市采煤沉陷区再利用适宜性评价及规划策略》文中指出
邓政宇[2](2020)在《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型城市是一种具有特殊职能意义的城市类型,受到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资源分布特殊性的双重制约。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典型的矿业城市,以煤矿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小觑。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以鸡西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93、2003、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解译获得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剖析其发展过程中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利用叠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景观格局变化与热岛效应的关系,最终提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策略。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近20年来鸡西市中心城区的景观格局变化显着。在1993-2015年间,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类型呈聚集式发展,自然景观类型逐步被人工景观类型侵占,其中建设用地和煤矿用地的干扰尤为突出,造成局部景观的破碎化,研究区域景观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人类活动对鸡西市中心城区生态影响累计加重。(2)人为因素是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自然因素是格局形成的原因。经济与人口等人为因素对于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影响极为显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以建设用地和煤矿用地为主的人工斑块面积显着增加;自然因素中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内生作用,使鸡西市形成了典型的工矿城市空间布局。(3)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效应显着,煤矿开采活动导致城区局部出现极强热岛。不同用地类型地表温度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域内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呈显着负相关;煤矿用地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相对温度指数与斑块面积显着正相关,建设用地和煤矿用地具有较强的热岛效应,应该着重和加强对工业采矿活动区域的治理。(4)景观类型的整理、生态修复分区、生态廊道构建是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的主要策略。对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的策略主要包括对于城市景观格局总体优化与矿业城市的景观生态修复两大方面。景观格局优化方面以人工景观类型的拆分、整合以及协调面积比值为主;生态修复方面,以生态修复分区与生态廊道构建为主。
高帅[3](2020)在《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所处环境的好与坏不仅影响着自然生态的平衡,还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农业种植、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其他方面。尤其在北方干燥地区,此特征尤为突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人口快速增加,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日益增多,致使污染物大量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开展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晋城市坐落于中国山西省东南部,近几年来,工农业发展较快,污染物排放量急速增加,但对地下水环境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与保护,致使当地地下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出现断流,这使得原本就面临着严峻形势的地下水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对此,我们以晋城市作为研究区,识别该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地下水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保护与改善地下水环境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晋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实际调查和地下水水质监测,并收集了晋城市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开展了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的识别以及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分别采用DRASTIC与ORAST模型对晋城市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照研究区自然概况将脆弱性综合指数分为五个等级,并绘制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以中等脆弱性分区为主,面积约为3890.76km2;深层地下水以较低脆弱性分区为主,面积约为5467.2km2。(2)调查、整理、分析了研究区内的污染源位置、种类等信息,根据污染源的种类、释放污染物的可能性以及释放污染物的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区污染荷载评价,发现污染源荷载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平市南部、泽州县北部及南部地区,并得到晋城市污染荷载评价分区图。(3)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然后对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警戒区分布最为广泛,约占浅层地下水总面积的94.99%,深层地下水警戒区面积约占深层地下水总面积的94.41%。根据总硬度、硫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高锰酸钾指数、硝酸盐等污染因子的历年变化,分析各污染因子含量的趋势,其结果表明多数污染因子例如硫酸盐、氟化物在持续升高,有加重污染的趋势。(4)根据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负荷评价、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等结果,并结合野外的实际调查,对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了识别,主要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2)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环境的恶化;3)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4)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资源的开采严重影响地下水环境等。(5)综合考虑地下水脆弱性、污染荷载以及地下水功能价值三方面,计算地下水污染防控值(R)。并按照防控值高、中、低三个等级,结合水源地与岩溶泉域保护区以及水质污染现状分区,进行了晋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控分区研究,并得到晋城市污染防治分区图。由图可知,浅层地下水保护区主要集中在沁水县,在高平市有零星分布,一般治理区主要集中在巴公镇附近;深层地下水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润城镇至演礼乡一带、高平市城区等地区,重点治理区与一般治理区主要集中在泽州县南部等地区。最后结合污染防控分区及其存在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刘杰[4](2017)在《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西市地处黑龙江省的东南部,气候宜人、资源富饶、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为丰富、环境良好,号称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这个地区的各种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都非常有利于进行农业生产。随着鸡西市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鸡西市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在鸡西市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水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致使农业水资源出现使用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湿地功能退化、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水污染日益严重等诸多问题,笔者根据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力求提高鸡西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文献分析、调查分析和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理论出发,对农业水资源及其特性和利用效率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支撑,阐述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揭露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利用效率低下、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和水资源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阐述鸡西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目标与机制,构建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测度模型,并从农业水价、农业节水建设、农业节水技术等方面分析其成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控制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改善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完善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等对策建议。
曲丽媛[5](2016)在《鸡西市朝阳净水厂及“四区”输配水工程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供水水量不足和水质恶化的问题及城市管网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鸡西市现有供水水源及供水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需水量的要求,鸡西市朝阳净水厂及“四区”输配水工程的实施在解决城市供水不足和改善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鸡西市水源、水厂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分别对朝阳净水厂厂址选择、进出水水质、处理规模和工艺设计等进行论证。新建鸡西市朝阳净水厂的近期设计规模为15万m3/d,远期设计规模为20万m3/d;出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处理采用“机械搅拌混合池+折板絮凝池+侧向流斜板沉淀池+V型滤池”的常规工艺组合;为解决氨氮可能超标的问题,预留深度水处理单元,工艺则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污泥处置采用“浓缩+调理+脱水”的工艺流程。此外,根据净水厂的设计规模,确定水处理构筑物和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尺寸及设计运行参数。结合净水厂设计,完成供水系统、输配水管网系统和新建加压泵站的设计。
梁玉芳[6](2016)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文中提出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区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煤矿的开采而导致了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为了评价出鸡西市的地质环境质量好与坏和有效地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地质环境评价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对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本文在分析鸡西市地质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了森林退化、土壤肥力、地下水减少、植被覆盖率、空气质量状况、地貌景观破坏程度和治理恢复难易程度等17个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定量计算的方式对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在ArcGIS的平台上对鸡西市城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利用ArcGIS的专题图绘制功能制作了鸡西市区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图。将鸡西市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划分为五个不同等级区域,其中较差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牤牛河、穆棱河及黄泥河的河谷平原上,在其他河流的河谷平原和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两侧的构造盆地范围内,地质环境质量由差过渡至较差,并经过中等的构造盆地区域,直至低山丘陵和玄武岩地区,地下地质环境质量集中在优和良两个等级。针对鸡西市的实际情况,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恢复、地质灾害治理三个方面提出鸡西市地质环境质量保护的建议。
王光明,赵雪琼[7](2015)在《鸡西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西市缺水由来已久,其中水质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水资源日趋枯竭和水危机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的形势下,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计算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并进行开采潜力分析,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赵子龙[8](2015)在《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总面积10.88×104km2,经过60多年的开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三江平原地下水开采状况和地面沉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选取地面沉降典型区,并建立典型区地下水数值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量进行预测,为合理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本文首先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进行了三江平原行政区划地下水开采状况和地面沉降现象调查,分析了三江平原地面沉降的产生原因和一般规律。接下来,在三江平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选取了地面沉降典型区,并对典型区多年的地下水开采量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拟合函数,通过计算得到未来20多年的地下水开采量。本文还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MODFLOW,建立了典型区地下水数值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未来1年、10年和20年后典型区由于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量以及地面沉降量进行预测,研究了地下水位变化和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最后,本文提出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有利于解决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有利于三江平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三江平原地区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
吕昌斌,王丹[9](2010)在《鸡西市区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对鸡西市区地下水水资源总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鸡西市地下水资源统筹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看法。
王光明,梁秀娟,肖长来[10](2010)在《鸡西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是进行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前提,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鸡西市缺水由来已久,其中水质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通过选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和方法,进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鸡西市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西市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
1.3.2 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
1.3.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矿业城市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矿业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修复理论研究 |
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1.1 景观 |
2.1.2 景观格局 |
2.2 城市生态学理论 |
2.3 矿业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效应 |
2.3.1 矿业城市的基本涵义 |
2.3.2 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效应 |
2.4 生态修复理论 |
2.4.1 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 |
2.4.2 群落演替理论 |
2.4.3 群落构建理论 |
2.4.4 生态位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域概况与遥感影像解译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气象 |
3.1.4 矿产资源 |
3.1.5 生态环境 |
3.2 数据来源 |
3.3 数据预处理 |
3.3.1 几何校正 |
3.3.2 辐射定标 |
3.3.3 大气校正 |
3.3.4 波段合成 |
3.4 研究方法 |
3.4.1 土地利用分类 |
3.4.2 遥感图像分类 |
3.4.3 遥感解译精度评价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5.1 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
3.5.2 遥感解译精度评价 |
3.5.3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4 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4.1.2 景观格局重心模型 |
4.1.3 景观格局指数 |
4.2 研究结果 |
4.2.1 土地利用转移过程 |
4.2.2 景观格局重心转移变化 |
4.2.3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
4.3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效应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植被覆盖度的计算 |
5.1.2 地表温度反演 |
5.1.3 相对温度指数与热岛强度分级 |
5.1.4 地表温度的影响要素分析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5.2.1 植被覆盖度计算结果 |
5.2.2 地表温度反演结果 |
5.2.3 相对温度指数与热岛强度分级 |
5.2.4 地表温度与土地类型的相关关系 |
5.2.5 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关系 |
5.2.6 地表温度与煤矿用地斑块面积的相关关系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生态格局优化 |
6.1 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
6.1.1 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现状特征 |
6.1.2 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存在问题 |
6.2 景观格局优化 |
6.3 景观生态修复 |
6.3.1 生态修复分区策略 |
6.3.2 生态廊道构建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地下水环境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晋城市基本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水文气象 |
2.1.3 地形地貌 |
2.2 地质概况 |
2.2.1 地层岩性 |
2.2.2 构造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2.3.1 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 |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2.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三章 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3.1 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3.1.1 评价思路与方法 |
3.1.2 评价因子选取及级别划分 |
3.1.3 计算指标权重 |
3.1.4 评价结果 |
3.1.5 评价结果分析 |
3.2 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3.2.1 评价模型构建 |
3.2.2 评价因子选取及级别划分 |
3.2.3 计算指标权重 |
3.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荷载评价 |
4.1 污染源概况 |
4.1.1 工业污染场地 |
4.1.2 矿山开采区 |
4.1.3 填埋处置场 |
4.2 污染荷载评价 |
4.2.1 污染源荷载评价思路与方法 |
4.2.2 分级标准 |
4.2.3 污染荷载评价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 |
5.1 地下水污染评价及趋势预测 |
5.1.1 地下水评价因子的确定 |
5.1.2 环境本底值的确定 |
5.1.3 评价方法 |
5.1.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1.5 地下水污染趋势预测 |
5.2 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
5.2.1 浅层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
5.2.2 深层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晋城市地下水保护研究 |
6.1 水源地及岩溶泉域保护区概况 |
6.1.1 水源地保护区概况 |
6.1.2 岩溶泉域保护区概况 |
6.2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
6.2.1 地下水水质评价 |
6.2.2 地下水富水性评价 |
6.2.3 地下水功能价值分区 |
6.3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 |
6.3.1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依据 |
6.3.2 地下水污染防控值 |
6.3.3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结果 |
6.4 地下水保护对策 |
6.4.1 保护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
6.4.2 防控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
6.4.3 治理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科研项目 |
致谢 |
(4)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业水资源的概念 |
2.1.2 农业水资源的特征 |
2.1.3 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2.2 农业水资源循环与利用解析 |
2.2.1 农业水资源循环机理 |
2.2.2 农业水资源利用解析 |
2.3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 |
2.3.1 水资源价值理论 |
2.3.2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鸡西市基本概况及其农业生产条件 |
3.1.1 鸡西市基本概况 |
3.1.2 鸡西市农业生产条件 |
3.2 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
3.2.1 水资源量基本状况 |
3.2.2 水利工程基本状况 |
3.2.3 用水结构基本状况 |
3.3 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3.3.1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3.3.2 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 |
3.3.3 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
3.3.4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4章 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成因分析 |
4.1 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目标与机制分析 |
4.1.1 农业水资源利用目标 |
4.1.2 农业水资源利用机制 |
4.2 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测度 |
4.2.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测度模型 |
4.2.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构成分析 |
4.2.3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测算分析 |
4.3 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成因分析 |
4.3.1 农业水价制定政策的影响 |
4.3.2 农业节水建设政策的影响 |
4.3.3 农业节水技术利用的影响 |
第5章 提高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
5.1.1 充分利用降水资源 |
5.1.2 建立科学的水资源供给网络 |
5.2 控制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
5.2.1 推广水利技术 |
5.2.2 兴建科学合理的水利设施 |
5.3 改善农业水资源的生态环境 |
5.3.1 保护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 |
5.3.2 增加森林覆盖率 |
5.3.3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
5.4 完善农业水资源的管理体制 |
5.4.1 加强水资源优化管理 |
5.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5.4.3 建立水资源管理人才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5)鸡西市朝阳净水厂及“四区”输配水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项目概况 |
1.1 城市供水和配水管网现状 |
1.1.1 现状水源 |
1.1.2 供水设施 |
1.1.3 配水管网系统 |
1.1.4 存在问题 |
1.2 城市供水专项规划 |
1.2.1 水源规划 |
1.2.2 水厂规划 |
1.3 工程建设意义 |
第2章 工程概要 |
2.1 工程规模 |
2.2 工程内容 |
2.3 设计范围 |
2.4 设计原则 |
2.5 设计标准 |
2.6 需水量预测 |
2.6.1 综合生活用水量 |
2.6.2 工业用水量 |
2.6.3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 |
2.6.4 管网漏失水量 |
2.6.5 未预见水量 |
2.6.6 消防用水量 |
2.6.7 平均日总用水量和最高日总用水量 |
2.7 水量平衡 |
2.8 水量分配 |
第3章 新建净水厂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1.1 设计规模 |
3.1.2 厂址选择 |
3.1.3 总平面布局 |
3.1.4 高程布置 |
3.2 水源及进出水水质分析 |
3.2.1 水源简介 |
3.2.2 进水水质分析 |
3.3 工艺方案论证 |
3.3.1 常规处理工艺 |
3.3.2 深度处理工艺 |
3.3.3 工艺流程 |
3.3.4 净化构筑物工艺设计 |
3.4 结构设计 |
3.4.1 设计总则 |
3.4.2 工程自然条件 |
3.4.3 主要单体构筑物结构形式 |
第4章 输配水管网设计 |
4.1 输水系统设计 |
4.1.1 供水系统方案 |
4.1.2 取水及原水输水方案 |
4.2 配水方案 |
4.3 配水管线设计 |
4.3.1 配水线路 |
4.3.2 穿越的主要障碍物及主要工程措施 |
4.4 加压站设计 |
第5章 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
5.1 投资估算 |
5.1.1 流动资金估算 |
5.1.2 项目总投资及分年投入计划 |
5.2 经济评价 |
5.2.1 成本费用计算 |
5.2.2 流动资金 |
5.2.3 风险分析 |
5.2.4 经济评价结论 |
5.2.5 社会评价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图 |
(6)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地质环境状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貌特征 |
2.2.2 基底特征 |
2.2.3 构造特征 |
2.3 鸡西市土地利用的现状 |
2.4 地质环境问题 |
2.4.1 煤炭开采导致的土地塌陷情况 |
2.4.2 土地资源的荒漠化情况 |
2.4.3 水土流失情况 |
2.4.4 地质灾害情况 |
3 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3.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与原则 |
3.1.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 |
3.1.2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 |
3.2 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
3.2.1 评价指标的取值与分级 |
3.3 评价方法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4 评价方法的实现 |
3.4.1 ArcGIS简介 |
3.4.2 数据处理 |
3.4.3 数据库建设 |
3.4.4 基于ArcGIS的评价方法 |
4 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治理措施 |
4.1 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
4.2 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治理措施 |
4.2.1 地质环境保护 |
4.2.2 地质环境恢复 |
4.2.3 地质灾害治理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鸡西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2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 |
2.3 水资源开发潜力计算 |
2.3.1 地表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 |
2.3.2 地下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 |
2.3.3 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 |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 评价指标值的计算 |
3.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 评价结果分析 |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8)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地面沉降概况 |
1.2.2 地面沉降数值模型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三江平原行政区划地下水和地面沉降调查及分析 |
2.1 佳木斯市 |
2.1.1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
2.1.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
2.1.3 地下水水位下降状况 |
2.2 鹤岗市 |
2.2.1 用水情况 |
2.2.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
2.2.3 地面沉降状况 |
2.3 双鸭山市 |
2.3.1 地下水动态特征 |
2.3.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
2.3.3 地下水水位下降分析 |
2.4 七台河市 |
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4.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
2.4.3 地下水水位下降分析 |
2.5 鸡西市 |
2.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5.2 地下水开采状况分析 |
2.5.3 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状况分析 |
2.6 哈尔滨市依兰县 |
2.7 三江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调查汇总分析 |
2.7.1 三江平原地面沉降产生原因分析 |
2.7.2 三江平原地面沉降分布特征 |
2.8 地面沉降典型区 |
2.9 本章小结 |
3 典型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预测分析 |
3.1 水文地质条件 |
3.1.1 自然地理 |
3.1.2 气象 |
3.1.3 河流水系 |
3.1.4 土壤 |
3.1.5 农业种植结构 |
3.1.6 地质地貌概况 |
3.1.7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3.2 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
3.2.1 水资源量状况 |
3.2.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3.3 典型区地下水开采量分析与预测 |
3.3.1 拟合函数的建立 |
3.3.2 地下水开采量的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典型区地下水位变化及地面沉降数值计算 |
4.1 理论基础 |
4.1.1 水流模型 |
4.1.2 土体变形模型 |
4.1.3 水流和土体变形耦合模型 |
4.2 工程背景 |
4.2.1 水源井工程 |
4.2.2 绞盘式喷灌机 |
4.2.3 移动管道式喷灌机 |
4.3 模型范围 |
4.4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4.4.1 水文地质结构 |
4.4.2 边界条件 |
4.4.3 地下水流场及特征 |
4.4.4 水文地质参数 |
4.4.5 源汇项的处理 |
4.5 地下水流数值计算 |
4.6 地面沉降数值计算 |
4.7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4.7.1 地下水位变化计算结果 |
4.7.2 地面沉降量计算结果 |
4.7.3 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量计算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主要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鸡西市区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
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
2.1 降水入渗补给量 |
2.2 地下水侧向流入补给量 |
2.3 河道渗漏补给量 |
2.4 渠系渗漏补给量 |
2.5 田间灌溉渗漏补给量 |
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计算 |
3.1 开采系数法 |
3.2 平均布井法计算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公式采用Qap=q·N·t |
4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可持续利用及存在问题 |
4.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4.2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计算 |
4.3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 |
4.3.1 产水量下降 |
4.3.2 水质污染 |
4.3.3 不良环境地质现象出现 |
4.3.4 造成水事纠纷, 影响社会安定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四、鸡西市城区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鸡西市采煤沉陷区再利用适宜性评价及规划策略[D]. 张译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鸡西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 邓政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D]. 高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鸡西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 刘杰. 吉林大学, 2017(04)
- [5]鸡西市朝阳净水厂及“四区”输配水工程设计[D]. 曲丽媛. 吉林大学, 2016(09)
- [6]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D]. 梁玉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7]鸡西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 王光明,赵雪琼. 云南水力发电, 2015(03)
- [8]三江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致地面沉降分析及对策[D]. 赵子龙.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15(03)
- [9]鸡西市区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J]. 吕昌斌,王丹.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02)
- [10]鸡西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J]. 王光明,梁秀娟,肖长来. 地下水,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