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TL16C550C实现TMS320C6711的异步串行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19)在《便携式存储回放导航信号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现阶段,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航技术的使用也有所增加。在这种环境下对卫星导航设备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快速,准确地设计满足人群需求的终端设备,有必要开发便携式存储回放导航信号模拟器。本论文的目的是开发基于硬件平台的便携式存储回放北斗导航信号模拟器。模拟器首先利用解调解扩、导航解算、高精度观测量获取等处理技术得出伪距、电文、时间等关键信息,并将该信息存入Flash芯片,再利用信号调制技术,将承载定位信息的伪距、电文等信息从Flash中读出,重新同步并进行调制,生成该时间段的卫星信号,经发射天线向模拟器辐射。基于DSP、FPGA的小型化、高可靠收发处理硬件平台:存储回放模拟器的硬件平台应从技术要求中分解出如功能、性能、接口、结构尺寸、外形外观、使用环境等相关的设计要求,再综合系统软件对硬件平台的需求,确定出硬件设计方案,采用小型化、通用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对接收信道模块、通道模块、发射信道模块、时钟模块、电源模块、接口模块、触摸显控模块等多个模块进行元器件选型和电路设计。其次,根据特定的PCB设计规则执行硬件系统,并完成每个硬件模块的功能测试。在针对每个任务测试每个模块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下任务:串行通信协议设计,完整的硬件启动和操作方法以及存储回放信号主功能的实现。最后,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系统平台可以保证稳定的系统性能。
董飞翔[2](2016)在《基于GPS、MEMS和地磁的组合导航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组合导航系统硬件实现为目标,基于GPS、惯性(INS)导航和地磁(GNS)导航,详细描述了惯性和地磁组合导航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芯片的选型,芯片外围电路设计以及基于底层硬件的软件驱动设计等。惯性测量单元由集成微机电系统(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技术的6轴运动惯性传感器(3轴加速度计和3轴陀螺仪)MPU6050构成三维微型惯性导航系统(INS),采用TI公司的DSP高速浮点型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713作为组合导航定位数据的处理单元;以一片Altera公司的EPM1270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异步通信接口,采集传感器数据并传送到DSP进行运算处理,从而实现组合导航功能。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简要介绍了惯性测量、地磁测量的基础原理和常用传感器的类型。(2)从地磁传感器、集成MEMS陀螺仪加速度计、CPLD主要器件的原理和应用入手,以电源、EMIF接口、地磁测量单元、惯性测量单元5个模块为主要内容,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主要工作有电气连接、PCB布局以及底层驱动设计。(3)对系统硬件进行静态、动态测试,分析实验结果,并对硬件设计提出改进建议。
侯花花[3](2013)在《基于DSP的实时语音编解码保密通信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本文实现了一个以TMS320VC5509A芯片为核心的能够实现对语音信号的编解码、加解密处理的语音编解码保密通信系统。该系统通过对输入语音信号的编码处理,能有效的节约语音信号传输中占用的带宽;然后对编码后的语音信号进行加密处理,能够确保语音信号的保密传输,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另外,该系统还能实现语音的录音、放音功能,同时对录入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本系统既可应用于像电话通信等的实时语音通信又可以应用于像电话录音等的非实时语音通信。为保证系统的基本功能,本系统软件的部分主要实现了两个内容,语音压缩算法G.729A和混沌同步保密通信。G.729A编解码器能够实现高压缩率、高语音质量以及低算法延时的语音数据传输,应用到此系统中既能保证语音通话的高质量同时又能减少数据传输量。同时,基于Lorenz方程的高维混沌系统相比低维混沌系统更无规律,不可预测。Lorenz系统能够提供大量密钥空间,对密钥敏感,能够提高语音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很好的实现语音信号的保密传输。以DSP为核心处理器构建硬件系统平台,在综合考虑程序及数据存贮空间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DSP芯片及能实现系统功能的外围电路芯片,从而进行设计硬件系统功能模块。该系统的硬件电路,以TMS320VC5509A芯片为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模块:DSP最小系统模块,语音处理模块,语音异步串行通信模块。在软件硬件配置完成的基础上,系统以CCS3.3为开发平台,在程序通过在线仿真测试之后,采用并行EMIF引导方式,将程序烧写到Flash中,最终系统实现在脱离计算机和仿真器的情况下,系统能够自启动并且实现预期的结果。在经过了相应的测试和仿真之后,证明此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贾亮,白日昌,何晓亮[4](2011)在《异步串行通信模块TL16C550在电子白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DSP是当今主要的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嵌入式平台,随着嵌入式应用的日益广泛和加深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DSP芯片与PC机的协同工作,然而DSP芯片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URAT接口,因此就需要利用URAT芯片来扩展DSP芯片串口。本文主要讨论了利用TI公司的异步通用接收发器TL16C550扩展DSP串口,实现TMS320C5509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本文同样介绍了异步通用接收发器芯片TL16C550的寄存器和相应功能,并且提供了利用TL16C550实现TMS320C5509与PC机串行通信的硬件电路和C语言实现软件编程方法。
白日昌[5](2011)在《基于DSP的电子白板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白板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大型会议以及现场演示等场合。这种方式利用无线的信号笔书写,摆脱了键盘和鼠标的束缚,使操作者能更加直观的将思想传递给大家。本次课题设计的电子白板系统由计算机、白板、信号笔、信号接收器、DSP信号处理系统和一台投影仪构成。基于DSP的电子白板系统可完成信号笔的无线发射和接收,并通过对超声波信号的采集、分析和判断等处理,实现了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系统主要包括:超声波、红外线信号的发射和接受单元、DSP信号处理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程序三部分。本文以TI公司生产的TMS320C5509型DSP芯片为核心处理器,较其它芯片在处理速度、运算精度和存储容量以及降低功耗处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信号接收单元采用CX20106A检波电路对超声波信号进行分析和判断,与其它电子白板的设计相比较,不仅使软件设计过程简单化,也使整个系统成本大大降低,适合大面积推广。同时为了完成DSP与计算机的信息交互功能,运用TI公司生产的异步通信模块TL16C550来实现DSP与计算机数据的异步串行通信,并且利用Flash芯片AM29LV800和SDRAM芯片HY57V641620ETP芯片实现了存储器的扩展。论文最后主要是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整体测试,通过各项调试结果证明了整个系统实现了电子白板的功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谭仁鹏[6](2009)在《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球磨机是矿物加工过程进行物料粉碎的关键设备。球磨机负荷(包括钢球量、矿石量以及水量)是磨矿过程的重要参数,直接关系到磨矿的效率和能耗。而球磨机的振动是反映球磨机负荷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磨机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本文依托国家“863”计划科研项目开展了球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的设计,本文开发了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为磨机负荷检测的软测量建模提供硬件平台。并对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球磨机运行的工业现场环境,综合考虑对球磨机的外部响应振动、声音、电流,以及球磨机进出口给水量和矿浆浓度等因素,进行了球磨机负荷检测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2)设计了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该装置应用基于MEMS技术的传感器采集磨机转动筒壁上的振动信号,利用无线通信方式传送数据。包括振动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发射端和为软测量建模分析提供平台的接收端。(3)设计并开发了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的软硬件系统。硬件系统由发射端系统和接收端系统两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的开发包括:传感器模块、A/D模块、DSP模块、无线通讯模块以及串口通讯模块等功能模块的开发。软件系统程序设计包括:发射端主程序、接收端主程序、A/D子程序、无线通信子程序、串口子程序等。(4)在所设计的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上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在进行振动信号采集与传输上得到了与已知的球磨机振动信号相一致的时域频域特性。
武颖[7](2009)在《基于DSP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图像采集与处理在信息处理技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工业检测、医疗设备、军事、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传统的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架构一般采用计算机,但是这种架构功耗高、体积大、成本高,并且调试困难。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采用了TMS320C6713 DSP和CPLD的架构实现图像的采集与处理。论文首先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工作原理。并简要介绍了系统组成中各个模块的功能。然后,结合TMS320C6713 DSP的特点和性能,对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描述。其次,论文设计了图像采集子板。该部分主要由图像传感器、图像缓冲器及其控制电路组成。图像传感器将模拟视频信号转化为数字视频数据,并分离出用于图像采集的同步信号。图像数据缓冲器FIFO用来暂存图像数据,以使采集时序匹配。图像采集的时序与逻辑控制由CPLD完成。论文同时给出了图像采集时序的仿真结果。再次,设计了图像处理硬件平台,即设计了图像采集基板的硬件部分。该部分包含DSP最小系统、图像存储模块和图像传输模块。DSP采用中断方式由EDMA控制器以DMA方式将FIFO暂存的数据搬运到外扩的SDRAM中;采用异步串口通信方式向上位机传送图像数据,上位机可实现图像的显示与保存。为实现系统的脱机运行,DSP外扩了Flash,可将程序烧写到Flash中,以Bootloader方式加载程序。最后,论文在DSP上实现了图像处理算法:包括图像的二值化、采用SOBEL算子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采用LAPLACE算子的图像锐化算法以及图像的平滑处理算法等。文章给出了这些算法的原理以及处理结果。上述结果说明了论文设计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吴俊伟,金春竹,王小旭,李绵伟[8](2008)在《基于DSP的串口扩展及多协议异步串口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以TI公司生产的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713)为例,介绍了两种分别通过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和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扩展异步串行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多协议异步串行口的设计。
黄振峰,史秋,毛汉领[9](2008)在《蓝牙串口模块与TMS320C6713异步串行通信的实现》文中指出为了实现TMS320C6713转轮裂纹声发射检测系统的无线数据传输,采用TL16C550C扩展TMS320C6713串口与蓝牙模块连接,可以使蓝牙模块间在设定速率下进行无线通信.经水车室内通信测试表明:数据传输误码率低,系统运行稳定.
王冉[10](2007)在《基于雷达成像算法仿真的DS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不断涌现。集成电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得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强大。DSP技术就是基于VLSI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技术。由于DSP芯片的运算速度很高,因此可以应用到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领域,如雷达成像的数据处理部分。DSP芯片作为本系统的核心器件,本文首先对它的选择和它的硬件结构作了详细的说明。为下面的DSP最小系统的设计做好了铺垫。由于单独的一个DSP芯片是无法工作的,因此在对DSP芯片介绍之后,本文对DSP的最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讨论,分析了DSP最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完成了各部分的设计与实现的工作。在完成了DSP最小系统的设计之后,本文重点论述了DSP外部存储器的扩展,UART串口的设计,还有与它们相关的缓冲器的设计。由于雷达成像算法的仿真数据需要通过UART串行口来实现从PC机硬盘到DSP的外部存储器的数据传输,因此这部分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在本课题中UART串口是用TL16C550C和MAX3238两个芯片来实现的。在系统全部设计完成以后,本文论述了如何对本系统进行调试。首先调试DSP芯片,然后调试UART串口。其中UART串口调试程序的设计思想是和雷达成像的仿真数据在DSP与PC机之间的传送方式密切相关的。这样,本调试程序就能很好的模拟雷达成像仿真数据在PC和DSP之间的传送。程序调通之后本课题的目的即可达到,实现了可用于雷达成像算法仿真的DSP系统。
二、基于TL16C550C实现TMS320C6711的异步串行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TL16C550C实现TMS320C6711的异步串行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便携式存储回放导航信号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
1.1.1 中国的北斗系统 |
1.1.2 美国的GPS系统 |
1.1.3 欧洲的GALILEO系统 |
1.2 课题产生背景 |
1.3 卫星导航信号模拟器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5 课题关键技术和难点 |
1.5.1 关键技术 |
1.5.2 技术难点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卫星导航信号模拟器原理 |
2.1 卫星导航信号模拟器信号模型 |
2.2 BDS卫星电文结构 |
2.3 BDS卫星信号伪码 |
2.4 BDS星座仿真 |
2.4.1 时间和坐标系统转换 |
2.4.2 导航电文生成 |
2.4.3 环境误差仿真 |
2.4.4 卫星伪距计算 |
2.5 BDS轨迹仿真 |
2.5.1 直线运动 |
2.5.2 圆周(正弦)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卫星导航信号模拟器的系统架构设计 |
3.1 总体设计原则 |
3.1.1 电路设计原则 |
3.1.2 结构设计原则 |
3.2 硬件架构设计 |
3.2.1 接收信道部分 |
3.2.2 数字基带部分 |
3.2.3 发射信道部分 |
3.2.4 接口部分 |
3.2.5 电源部分 |
3.2.6 触摸屏部分 |
3.3 便携性设计 |
3.3.1 模块化设计思路 |
3.3.2 紧凑型设计思路 |
3.3.3 结构总体设计 |
3.4 兼容性设计 |
3.4.1 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信号设计 |
3.4.2 兼容北斗三号信号体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卫星导航信号模拟器硬件设计 |
4.1 DSP及外围电路选型 |
4.1.1 DSP芯片选型及DSP芯片介绍 |
4.1.2 DSP模块EMIF总线外扩存储器芯片选型 |
4.1.3 DSP芯片电源电路芯片选型 |
4.2 DSP外围电路设计 |
4.2.1 DSP在线调试接口设计 |
4.2.2 DSP的外扩SDRAM电路设计 |
4.2.3 DSP的外扩EEPROM电路设计 |
4.2.4 DSP的外扩UART电路设计 |
4.2.5 DSP电源电路设计 |
4.3 FPGA及外围电路选型 |
4.3.1 FPGA芯片选型及芯片介绍 |
4.3.2 FPGA配置FLASH芯片选型 |
4.4 FPGA外围电路设计 |
4.4.1 FPGA仿真测试电路设计 |
4.4.2 FPGA复位电路设计 |
4.4.3 FPGA电源电路设计 |
4.5 接收信道设计 |
4.5.1 接收信道器件选型 |
4.5.2 接收信道电路设计 |
4.6 发射信道设计 |
4.6.1 发射信道器件选型 |
4.6.2 发射信道电路设计 |
4.7 电路板PCB设计 |
4.7.1 高速PCB板级设计理论 |
4.7.2 PCB的叠层设计 |
4.8 结构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器存储回放功能关键技术研究 |
5.1 高精度原始观测量获取技术 |
5.1.1 抗多径信号处理技术 |
5.1.2 高精度载波相位平滑伪距技术 |
5.2 高可靠观测数据预处理技术 |
5.2.1 观测数据监测技术 |
5.2.2 观测数据修复技术 |
5.3 高精度信号回放生成技术 |
5.4 转发天线位置高精度补偿技术 |
5.4.1 卫星传播路径延迟计算技术 |
5.4.2 高精度时延滤波器技术 |
5.5 人机交互技术 |
5.5.1 触摸屏工作原理 |
5.5.2 触摸屏功能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硬件平台调试与联调 |
6.1 模拟器硬件平台调试 |
6.1.1 电源模块的测试 |
6.1.2 UART串口通信测试 |
6.1.3 SDRAM测试 |
6.1.4 DSP与 FPGA通信测试 |
6.1.5 数模转换模块测试以及射频部分测试 |
6.1.6 硬件系统联调测试 |
6.2 模拟器与接收机联调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GPS、MEMS和地磁的组合导航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组合导航研究意义 |
1.2 导航系统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组合导航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惯性测量 |
2.1.1 加速度计 |
2.1.2 陀螺仪 |
2.2 地磁测量 |
2.3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需求 |
3.2 总体方案 |
3.2.1 电源 |
3.2.2 数据采集单元 |
3.2.3 导航数据处理单元 |
3.3 硬件设计实现 |
3.3.1 电源设计 |
3.3.2 FLASH接口设计 |
3.3.3 SDRAM接口设计 |
3.3.4 地磁测量电路设计 |
3.3.5 惯性测量电路设计 |
3.3.6 串行通信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 |
4.1 I2C通信时序 |
4.1.1 I2C总线 |
4.1.2 位传输及数据有效性 |
4.1.3 起始和停止条件 |
4.1.4 数据传输 |
4.1.5 传输响应 |
4.1.6 时钟同步与仲裁 |
4.2 I2C程序设计 |
4.2.1 地磁传感器的寄存器操作 |
4.2.2 I2C程序流程 |
4.2.3 I2C程序代码 |
4.3 RS232通信时序 |
4.4 RS232程序设计 |
4.4.1 TL16C550C寄存器操作 |
4.4.2 TL16C550程序设计 |
4.4.3 TL16C550程序代码 |
4.5 EMIF工作时序 |
4.6 EMIF程序设计 |
4.6.1 SDRAM程序设计 |
4.6.2 SDRAM程序代码 |
4.6.3 FLASH程序设计 |
4.6.4 FLASH程序代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组合导航系统工作流程 |
5.2 系统实验 |
5.2.1 静态试验 |
5.2.2 速率测试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3)基于DSP的实时语音编解码保密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混沌数据加密技术 |
1.2.1 混沌数据加密技术基础 |
1.2.2 混沌数据加密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语音编解码技术 |
1.3.1 语音编解码技术简介 |
1.3.2 语音编解码技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2 TMS320VC5509A简介 |
2.1 TMS320C5509芯片的结构特点和性能 |
2.1.1 DSP芯片特点概述 |
2.1.2 TMS320C5509的内部结构简介 |
2.1.3 TMS320C5509的存储器配置 |
2.2 TMS320C5509A部分片上外设 |
2.2.1 外部存储器接口 |
2.2.2 I2C总线 |
2.2.3 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 |
2.3 CCS集成开发环境 |
3 G.72 9A语音编解码算法 |
3.1 G.729A编码器原理 |
3.2 G.729A解码器原理 |
3.3 G.729A编解码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4 语音混沌保密通信 |
4.1 混沌同步保密通信原理 |
4.1.1 混沌系统的同步 |
4.1.2 混沌同步保密通信方式 |
4.2 混沌同步保密通信实现 |
4.2.1 第一类分段Lorenz系统的驱动-响应同步 |
4.2.2 混沌同步保密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4.3 算法性能分析 |
5 语音编码保密通信系统模块设计 |
5.1 语音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
5.1.1 语音通信系统主要硬件模块 |
5.1.2 系统软件流程 |
5.2 DSP硬件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5.2.1 TMS320VC5509A的电源电路 |
5.2.2 TMS320VC5509A的时钟电路 |
5.2.3 外部扩展存储器电路设计 |
5.2.4 JTAG接口电路 |
5.3 DSP系统的上电加载 |
5.3.1 Bootloader概述 |
5.3.2 程序的烧写实现 |
5.4 语音处理模块电路 |
5.4.1 TLV320AIC23的特点 |
5.4.2 TLV320AIC23与VC5509A的电路连接 |
5.4.3 TLV320AIC23与VC5509A的接口配置 |
5.5 异步串行通信模块电路 |
5.5.1 TL16C550的特点 |
5.5.2 TL16C550与VC5509A的电路连接 |
5.5.3 TL16C550芯片的初始化配置 |
6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硬件电路板的设计及调试 |
6.1.1 硬件电路设计注意事项 |
6.1.2 硬件电路调试前的检查 |
6.1.3 硬件调试 |
6.2 软件调试 |
6.3 系统测试及分析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异步串行通信模块TL16C550在电子白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异步通信模块工作原理介绍 |
2 异步通信器件TL16C550简介 |
2.1 TL16C550特点 |
2.2 TL16C550引脚功能介绍 |
2.3 TL16C550寄存器功能介绍 |
3 TMS320C5509与PC机的硬件电路设计 |
4 软件设计 |
5 实验数据 |
6 结束语 |
(5)基于DSP的电子白板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及概况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
1.4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 |
1.4.1 笔迹的定位方法 |
1.4.2 电子白板的信号发射与接收电路的设计 |
1.4.3 DSP信号处理系统核心处理芯片TMS320C5509 的应用 |
1.4.4 上位机绘图软件的设计 |
1.5 DSP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搭建 |
1.6章节安排 |
1.7 小结 |
第2章 电子白板笔迹定位原理 |
2.1 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介绍 |
2.2 电子白板无线定位原理介绍 |
2.2.1 TOA定位原理介绍 |
2.2.2 AOA定位原理介绍 |
2.2.3 TDOA定位原理 |
2.3 基于DSP的电子白板的无线定位原理 |
2.4 超声波、红外线测距原理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DSP的电子白板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2 DSP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
3.2.1 DSP信号处理系统核心芯片TMS320C5509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2.3 复位电路 |
3.2.4 时钟电路设计 |
3.2.5 外部存储器扩展 |
3.3 信号笔的设计 |
3.3.1 信号笔设计原理 |
3.3.2 超声波换能器结构 |
3.3.3 传感器的选择 |
3.3.4 信号笔发射电路的硬件设计 |
3.4 信号接收电路的设计 |
3.4.1 放大器电路 |
3.4.2 整形滤波电路 |
3.4.3 检波电路 |
3.5 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定位算法在DSP上的实现 |
4.1 CCS开发环境介绍 |
4.2 DSP信号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4.2.1 中断向量 |
4.2.2 中断向量表程序设计 |
4.2.3 DSP串行通信软件设计 |
4.2.4 连接器命令文件.CMD设计 |
4.3 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VISUAL-BASIC串行通信 |
5.2 MSCOMM控件 |
5.3 电子白板利用VISUAL-BASIC实现的应用程序设计 |
5.4 小结 |
第6章系统性能测试 |
6.1 电子白板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
6.2 电子白板各部分性能测试 |
6.3 小结 |
结论 |
全文的主要工作及得到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6)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球磨机负荷检测研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传输装置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球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1 磨矿过程工艺描述 |
2.2.2 球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 球磨机负荷检测系统功能分析与总体结构设计 |
2.3.1 系统功能分析 |
2.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 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的设计 |
2.4.1 装置结构框图 |
2.4.2 系统功能划分及数据量估计 |
2.4.3 硬件平台选择 |
2.5 硬件系统抗干扰性设计 |
2.5.1 电路系统中干扰的产生途径及解决办法介绍 |
2.5.2 本装置所采用的抗干扰性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
3.1 引言 |
3.2 发射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
3.2.1 传感器模块 |
3.2.2 滤波电路模块 |
3.2.3 A/D模块 |
3.2.4 发射端数据处理模块 |
3.2.5 外部存储器模块 |
3.2.6 无线通信模块 |
3.3 接收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
3.3.1 无线通信模块 |
3.3.2 接收端数据处理模块 |
3.3.3 串口通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4.3 主程序开发 |
4.4 子程序开发 |
4.4.1 初始化子程序模块开发 |
4.4.2 A/D子程序开发 |
4.4.3 无线通讯子程序开发 |
4.4.4 串口子程序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环境 |
5.4 实验数据预处理 |
5.4.1 波形失真度的分析 |
5.4.2 频率泄漏问题 |
5.4.3 频率分辨率和采样点数、采样频率之间的关系 |
5.4.4 相关函数分析 |
5.5 实验过程 |
5.6 实验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DSP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图像采集处理系统发展概述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整体架构的设计 |
2.1 总体架构及工作流程 |
2.1.1 系统总体架构 |
2.1.2 系统的工作流程 |
2.2 TMS320C6713 DSP介绍 |
2.2.1 DSP选型 |
2.2.2 TMS320C6713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像采集子板设计 |
3.1 图像采集子板的基本构成 |
3.2 视频输入电路的选择和设计 |
3.2.1 视频解码芯片的选取 |
3.2.2 视频输入电路的设计 |
3.2.3 SAA7111A的初始化设计 |
3.3 图像缓存存储器的设计 |
3.3.1 FIFO存储器的选择 |
3.3.2 图像缓存芯片简介 |
3.3.3 视频数据缓存电路的设计 |
3.4 图像采集逻辑控制模块设计 |
3.4.1 可编程逻辑器件简介 |
3.4.2 CPLD的选型 |
3.4.3 CPLD的控制逻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像处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 |
4.1 DSP最小系统的设计 |
4.1.1 电源设计 |
4.1.2 复位电路设计 |
4.1.3 PLL系统时钟 |
4.2 图像存储模块的设计 |
4.2.1 TMS320C6713 DSP的EMIF接口 |
4.2.2 TMS320C6713与SDRAM接口的设计 |
4.2.3 TMS320C6713与FLASH接口的设计 |
4.3 图像搬运模块的设计 |
4.4 图像传输模块的设计 |
4.4.1 TL16C550芯片的介绍 |
4.4.2 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
4.4.3 串口通信的软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调试及BOOTLOADER的实现 |
5.1 系统的调试 |
5.1.1 系统硬件的调试 |
5.1.2 DSP调试环境CCS介绍 |
5.1.3 DSP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4 系统软硬件总体调试 |
5.2 系统的Bootloader实现 |
5.2.1 TMS320C6000 DSP加载过程简介 |
5.2.2 EMIF的加载分析 |
5.2.3 引导工程的文件流程 |
5.2.4 FLASH的烧写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图像处理算法实例 |
6.1 二值化 |
6.2 数字图像边缘检测(SOBEL算子) |
6.3 数字图像锐化(LAPLACE算子) |
6.4 图像平滑处理 |
6.5 图像的外接框检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雷达成像算法仿真的DS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合成孔径雷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DSP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DSP系统设计的基本框架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核心芯片 TMS320VC5402 的硬件特性 |
2.1 DSP综述 |
2.2 DSP芯片选择 |
2.3 TMS320VC5402 芯片的硬件特性 |
2.3.1 总线结构 |
2.3.2 内部存储器 |
2.3.3 中央处理器CPU |
2.3.4 数据存储器寻址 |
2.3.5 程序存储器寻址 |
2.3.6 流水线操作 |
2.3.7 片上外设 |
2.3.8 外部总线接口 |
2.3.9 IEEE 1149. 1 标准的逻辑扫描电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SP最小系统设计 |
3.1 本部分的总体框架 |
3.2 电源芯片的选择与DSP供电电路的设计 |
3.3 复位电路的设计 |
3.4 时钟电路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SP外部存储器的扩展和串行通信接口 |
4.1 DSP的外部存储器扩展 |
4.1.1 片外扩展的数据存储器SRAM |
4.1.2 片外扩展的程序存储器FLASH |
4.1.3 CY7C1021BV33 和AM29LV800B的连接方法 |
4.2 缓冲器BUFFERS |
4.2.1 数据总线缓冲芯片:SN74LVTH16245 |
4.2.2 地址总线缓冲芯片:SN74LVTH16244 |
4.2.3 缓冲器芯片的连接原理图 |
4.3 DSP和PC的接口UART |
4.3.1 异步通信芯片TL16C550C的引脚介绍 |
4.3.2 异步通信芯片TL16C550C的内部结构 |
4.3.3 异步通信芯片TL16C550C的内部寄存器 |
4.3.4 TL16C550C的控制电路的设计和外部晶振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本系统调试和结果 |
5.1 器件的焊接与电路板的检测 |
5.2 系统的调试及结果 |
5.2.1 DSP的核心芯片的调试 |
5.2.2 DSP系统串口调试和调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基于TL16C550C实现TMS320C6711的异步串行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式存储回放导航信号模拟器的研究与设计[D]. 张宁.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7)
- [2]基于GPS、MEMS和地磁的组合导航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D]. 董飞翔.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基于DSP的实时语音编解码保密通信系统设计[D]. 侯花花.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4]异步串行通信模块TL16C550在电子白板中的应用[J]. 贾亮,白日昌,何晓亮. 电子设计工程, 2011(01)
- [5]基于DSP的电子白板系统的研究[D]. 白日昌.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08)
- [6]球磨机振动信号采集与无线传输装置的设计与开发[D]. 谭仁鹏. 东北大学, 2009(03)
- [7]基于DSP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D]. 武颖.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10)
- [8]基于DSP的串口扩展及多协议异步串口设计[J]. 吴俊伟,金春竹,王小旭,李绵伟. 测控技术, 2008(11)
- [9]蓝牙串口模块与TMS320C6713异步串行通信的实现[J]. 黄振峰,史秋,毛汉领.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10]基于雷达成像算法仿真的DS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