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硅钼合金高压无缝钢管的焊接(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光[1](2020)在《核能用2.25Cr-1Mo耐热钢抗蒸汽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核能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应用。第四代核电系统中2.25Cr-1Mo钢是蒸汽发生器主体结构材料,为了应对核电反应堆中复杂苛刻的工作环境,该钢种在的冶炼工艺和性能都有所提高,国内已经开始工业试制。该钢的抗蒸汽氧化性能是评价材料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研究核电用2.25Cr-1Mo钢的抗蒸汽氧化性能,为该材料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本文在460℃、480℃、500℃,0.1MPa水蒸气条件下,对Cr含量(质量分数,%)为2.37和1.99的2.25Cr-1Mo钢进行蒸汽氧化实验。通过SEM和EDS观察研究了氧化膜表面和截面的形貌结构以及元素分布,采用XRD和EDS分析鉴定了氧化膜的物相组成,通过增重法分析实验钢的氧化动力学规律并计算了材料长时氧化膜厚度。研究了温度和Cr含量对实验钢抗蒸汽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蒸汽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2.25Cr-1Mo钢的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立方定律,具有较好的长时抗蒸汽氧化性能。氧化膜表面的晶粒由棱块状发育长大,而后表面重新长出一层细小晶粒,部分细小晶粒向须状化发展。氧化膜截面呈双层结构,内层致密由(Fe,Cr)3O4尖晶石组成,外层疏松多孔由Fe3O4和Fe2O3组成。在500℃下,Cr2.37%实验钢氧化膜最厚,但满足设计要求,Cr1.99%实验钢氧化膜厚度大于设计要求,并且氧化膜与基体发生剥离。温度升高,提高了离子在氧化膜中的扩散速率,氧化速率提高,氧化增重增加,氧化膜厚度增加。Cr元素在氧化膜内层形成(Fe,Cr)3O4尖晶石,其对Fe、O离子在氧化膜中的扩散有阻碍作用,Cr含量增加氧化速率降低,氧化增重减少,氧化膜厚度减小。氧化膜的生长主要通过Fe、O离子在氧化膜中的扩散传质作用进行。氧化膜中的孔洞主要和外层中Fe3O4自身的空位缺陷以及其失稳分解产生的空位缺陷的聚集坍塌有关。氧化膜的剥离和实验过程中,氧化膜内部产生的热应力和生长应力有关。
郑建超[2](2019)在《双相不锈钢2205耐腐蚀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双相不锈钢,其固溶组织中铁素体相与奥氏体相约各占一半,简称为α+γ双相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具有更高强度、更好的韧性以及优良的耐腐蚀性能,优越的性能使其在能源、石油、化工及海洋事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材料设计的不断发展,双相不锈钢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对双相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双相不锈钢虽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局部腐蚀,其腐蚀问题的研究不容忽略。点腐蚀主要发生在不锈钢表面有缺陷的位置,其中包括晶格缺陷和形成夹杂物的位置。目前对点腐蚀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夹杂物上,其中对MnS夹杂的研究较多,而钢中氧化物夹杂对点蚀电位影响的研究较少。而硫化物夹杂的形成与钢中S含量有直接的关系,而双相不锈钢的深脱硫工艺还有待改善。此外,作为高合金含量的双相不锈钢,不同种类的合金加入对其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也有待研究。热处理工艺是双相不锈钢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同固溶温度和固溶时间对其耐腐蚀性能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夹杂物复位分析法对夹杂物在化学及电化学腐蚀过程中成分和形貌的变化进行了更直观的分析,进一步诠释了双相不锈钢的点腐蚀机理。为降低钢中硫含量,本论文对不同渣系的硫容量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利用Factsage软件对渣系的物性进行了计算,通过实验对双相不锈钢进行深脱硫研究。为搞清楚不同合金加入对不锈钢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本文对锰、钛两种元素的加入进行了研究。此外,本文利用Thermo-calc软件对双相不锈钢的析出相进行了计算,并给出了不同析出相的成分及析出温度,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热处理条件对其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的夹杂物,在腐蚀液中的稳定性也大不相同,其中最为活泼的是(Mn、Si、Mg、Al)氧化物夹杂,在腐蚀2小时后基本完全被腐蚀掉,而(Ba、Si、Ca、V)氧化物夹杂和硫化锰夹杂随着腐蚀时间延长逐渐被腐蚀掉,最后留下点蚀坑,降低双相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而和(Mn、Al、Ti)氧化物夹杂很稳定,在腐蚀96小时后也依然变化很小,其基本不影响不锈钢的耐蚀性能。在不锈钢被腐蚀时,首先腐蚀掉的是易于溶解的夹杂物,当夹杂物完全被腐蚀掉后,裸露出的钢基体会继续被腐蚀;大尺寸的夹杂物被腐蚀掉后,基体暴露在溶液里的表面积要更大一些,对基体的影响要远大于小尺寸的夹杂物,故此类夹杂物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较大。2)脱硫渣系中,采用五元渣系CaO-MgO-Al2O3-SiO2-CaF2替代CaO-SiO2-CaF2渣系进行深脱硫是可行的。通过硫容量计算可知,CaO-MgO-Al2O3-SiO2渣系具有低熔点,高硫容等优势,且污染低。BaO的加入可以提高脱硫效率,但脱硫渣的熔点也会升高。而钢液中的氧活度影响着硫在在渣钢间的分配比,高温有利于钢液的脱氧脱硫,低氧势有利于深脱硫的进行,因此在脱硫前先进行Al脱氧可以有效地提高脱硫效率,在溶解氧低于30 ppm时,CaO-MgO-Al2O3-SiO2渣系可以将钢中S含量将至5 ppm。合理控制还原渣成分,保证钢液的低氧活度是高效脱硫的保证。3)锰的加入能够提高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比例;随着锰含量的增加,2205双相不锈钢的腐蚀率升高,点蚀电位下降,耐点蚀性能降低。在化学腐蚀过程中,不同夹杂物对腐蚀率的影响不同。(Mn、Si)氧化物容易被腐蚀液溶解,并留下点蚀坑,进一步促进钢基体的腐蚀。而(Cr、Mn、Al)氧化物不溶解于腐蚀液,对双相不锈钢的耐点蚀性能影响较小。在电化学腐蚀中,(Mn、Si)氧化物的存在会恶化其周围的腐蚀环境,促进点蚀坑的形成,降低双相不锈钢的耐点蚀性能。此外。钢基体的腐蚀占整个腐蚀失重的大部分,夹杂物的腐蚀占比较小。4)Ti的添加促进TiC的生成,而TiC会起到细化奥氏体晶粒的作用,并且TiC夹杂很容易固溶在(Mn、Si)氧化物中,形成复合夹杂物;Ti的加入会降低奥氏体比例,对钢中夹杂物的类型,数量及尺寸影响较小;Ti的添加会降低不锈钢的腐蚀率,提高点蚀电位,改善双相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5)通过热力学软件Thermo-calc计算可知,已知成分的2205双相不锈钢,在1075 ℃下,钢中铁素体与奥氏体含量比例为1:1,随着温度是上升,奥氏体含量下降,铁素体含量上升。此外,σ相的析出温度为950 ℃;碳化物相析出温度为855 ℃;MnS的析出温度为1360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比例上升,奥氏体下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随着提高。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比例上升,但并不是温度越高,耐腐蚀性能越好,固溶温度在1050-1075℃之间,耐腐蚀性能较好。
卞德存[3](2018)在《静水压下脉冲放电冲击波特性及其岩体致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中脉冲放电的冲击力学效应已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桩基扩孔、地质勘探、体外碎石等各个领域。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水中脉冲放电技术应用于石油井解堵、煤层气井致裂增渗,进行了一些实践及探索。针对国内煤层气井普遍存在的储层渗透率低下、传统改造工艺效果不明显等难题,水中脉冲放电冲击波可控、可重复的冲击特性表现出了显着的技术优势。但目前针对脉冲放电致裂煤岩体的研究大多是在无三轴地应力、无钻孔静水压的环境下进行的;暂未考虑静水压对放电冲击波产生、传递及致裂作用的影响;在研究冲击波波形对岩体致裂效果的影响时忽略了冲击波能量不一致对致裂所造成的干扰。采用理论分析、物理实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对耦合静水压下的脉冲放电冲击波产生、传播机理、破岩机理进行了分析;对脉冲放电冲击波特性、冲击波致裂煤岩体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不同波形的等能量冲击波致裂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该课题研究对推动水中脉冲放电致裂技术在煤层气开采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主要成研究果如下:1.提出了水中脉冲放电致裂煤岩体过程的四个阶段划分:“放电击穿”→“通道膨胀”→“冲击波传递”→“冲击致裂”,静水压对前两个阶段存在抑制作用,而对后两个阶段存在促进作用。分析认为脉冲放电致裂煤岩体是“动态-准静态-静态”三种破坏作用相耦合的结果。2.研制了可加载静水压的脉冲放电冲击致裂实验系统。该系统由冲击波特性实验台及脉冲放电致裂实验台组成。其中,冲击波特性实验台可完成静水压环境下的脉冲放电冲击波特性测试研究,而脉冲放电致裂实验台可完成耦合静水压及真三轴围压的岩体脉冲放电致裂实验。3.对不同静水压及放电电压下的脉冲放电冲击波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电电压的升高将始终表现出加剧脉冲放电过程、强化冲击波特性的作用;静水压的升高则同时表现出阻碍脉冲放电过程、强化冲击波传递的双重作用。4.对地应力、静水压、放电参数影响下的混凝土试样脉冲放电致裂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的存在将会制约裂纹的产生及扩展;静水压的大小对裂纹的扩展方向不产生影响,但可以较为明显地加快裂纹的扩展速度,增加其延展长度;同等放电能量下,高电压(14kV)放电致裂时的裂纹扩展长度及贯通效果都要略优于低电压(10kV)放电致裂。5.利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波形等能量冲击波作用下的岩体致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次冲击下,不同波形致裂岩体的裂纹扩展规律及振动特性差异显着,单次冲击时存在最优的冲击致裂波形;多次冲击作用可以较好地强化该组冲击波单次冲击时的致裂效果,各种波形多次冲击都存在裂纹扩展的极限;低峰值等能量冲击波作用下,含静水压的预裂纹随静水压的增大而获得越发优异的裂纹扩展,高峰值等能量冲击波作用下,静水压对于裂纹扩展几乎没有帮助。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18)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豫政办[2017]120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17年10月16日河南省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为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加快新型材料业转型发展,推动原材料业改造提升,增创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发展现状。我省作为原材料大省,在有色、钢铁、建材、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等领
杨玉军[5](2018)在《成分与工艺调控对GH4202合金管材成形行为及显微组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镍基时效强化型GH4202合金系制造新型大推力液氧煤油高压补燃火箭发动机的重要金属材料。为实现减重、增推、提高稳定性,采用机械钻孔+轧制工艺生产的外径/内径比为1.13的薄壁GH4202合金无缝钢管,满足了发动机设计定型和试车的需要。但该工艺金属利用率低,批量小,成为该型发动机生产的瓶颈,其原因在于国内在镍基时效强化型高温合金荒管的挤压成形及微观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以GH4202合金为研究对象,探讨Al、Ti成分优化、热变形过程中本构关系、挤压过程的模拟、冷加工变形,中间和最终热处理对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合金荒管的挤压制备和成品组织性能控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通过降低GH4202合金中Al、Ti含量,可以有效地降低合金基体中的γ’相数量,合金的高温塑性提高约25%。GH4202合金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数值模型可由Arrhenius双曲正弦函数描述,在950℃-1200℃、应变速率0.001s-1~1s-1下变形,合金热压缩峰值应力和Z参数的解析式为Z=A[sinh(ασ)]n=2.55 × 1013[sinh(0.007σ)]4.26。当温度在1100~1180℃、变形速率为0.1~1s-1、应变量大于0.5时,可以完成再结晶,随变形速率的增加,合金完全再结晶的温度随之升高。基于实测数据和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模拟计算了挤压过程,发现在现有设备能力范围内,通过控制GH4202合金坯料预热温度和挤压速度,可以实现合金管材的塑性成形,即:最佳预热温度为1150℃、挤压速度为100-150mm/s。GH4202合金冷加工过程中,初期加工硬化主要源于位错塞积群的应力场,变形量超过20%后,加工硬化则受位错与形变孪晶交互作用的影响;获得最佳合金组织的变形量范围为30%-60%。合金冷加工的组织及性能与其变形量、中间热处理工艺均相关,采用1120℃保温25min快速冷却的中间退火处理制度,获得的再结晶组织最适合后续的冷加工。根据GH4202合金M23C6和γ’相的溶解析出规律,确定了最佳的固溶处理工艺为1110℃保温60min后水冷,可使合金的晶粒度控制在5.0级以上,晶界上M23C6相呈细小链状,晶内弥散析出40nm左右的γ’相,保证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李玉刚[6](2015)在《松软煤层钻进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斯灾害是影响煤炭开采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瓦斯钻孔预抽是治理瓦斯灾害的有效措施,钻孔深度是影响瓦斯抽采效率的主要因素。本课题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深部及中小煤矿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煤矿可采煤层煤质松软、动力现象明显,以致钻进困难的问题展开研究。从分析松软煤层煤岩性质出发,研究PDC钻头切削破煤机理及螺旋钻杆输煤机理;利用LS-DYNA显示动力学分析软件,实现PDC旋转切削钻头破煤钻进过程可视化,获得钻进过程中煤岩破碎规律;以Φ50螺旋钻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轻量化设计,得到芯管内径最优值,减轻钻杆质量,并以输煤率最大化为目标,对螺旋钻杆进行参数优化,得到叶片高度、螺旋升角和螺距最优值;最后,实地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L800-118型钻杆满足卡钻、抱钻等极端工况下刚度、强度等性能要求,且钻进深度及钻进效率较优化前有明显提高。
胡克勤[7](2014)在《天然气长管拖车罐体缺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简称CNG。随着压缩天然气的快速发展,作为运输天然气的重要载体,天然气长管拖车罐体,又称CNG长管拖车气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自主生产和进口气瓶的数量越来越多,CNG长管拖车的行驶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因此,对CNG长管拖车气瓶安全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天然气长管拖车气瓶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我国质检总局在2008年才正式颁布《长管拖车定期检验专项要求》,对气瓶本身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缺陷的检验检测等方面,技术比较成熟。然而,在对气瓶缺陷的定量计算和分析部分,还比较欠缺。本文首先针对具体的气瓶模型,对其整体进行有限元模拟与分析,直观的展示了气瓶各部分的应力应变及变形分布情况,找出了气瓶应力集中部位和该部分安全系数值。其中,最大应力值为366MPa,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变形量最大值为瓶体向下弯曲1.79mm,变形程度相对于10m长的瓶体可以忽略不计;应力集中处的安全系数大小为1.3155,大于1。其次,针对实例中的具体裂纹,对气瓶进行2-D裂纹模拟,采用1/4节点,计算气瓶在不同裂纹深度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大小,并绘制对应裂纹深度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曲线。在临界应力强度因子下,气瓶临界裂纹尺寸为4.5mm。然后,以气瓶中心为坐标,建立气瓶的1/4截面模型,模拟气瓶在充气、卸气时的循环载荷工况,对其进行疲劳分析,预测气瓶的寿命。通过查JB4732-1995,输入气瓶的S-N曲线值,设定气瓶加载循环次数20000次。对气瓶做疲劳分析,得出气瓶的疲劳寿命为159400次,即气瓶的充卸次数N≦159400,大于规定值,按照规定充装气瓶,是安全的,气瓶的疲劳累积损伤系数为0.12547,小于1,说明气瓶设置充装次数为20000次时,符合其疲劳强度要求。最后,本文还建立起了气瓶裂纹与疲劳的关系,利用拟合后的Paris公式,给出了气瓶的疲劳扩展率公式。同时补充了气瓶的其他失效模式,有纯腐蚀失效、螺纹连接失效以及鼓包失效,并简要的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田东庄,石智军,龚城,董萌萌[8](2013)在《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配套钻杆的研制》文中指出针对进口定向钻进装备配套钻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我国煤矿具体地质赋存特点和定向钻进技术要求,通过对定向钻进配套钻具工作条件分析、材料优选、结构优化和性能检测,确定了中心通缆钻杆的螺纹结构和信号传递装置结构,研制成功了高强度73 mm中心通缆钻杆及其配套钻具,并制定了钻杆的性能检测标准。现场工业性试验期间,利用73 mm中心通缆钻杆实现了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钻孔深度1 212 m,钻进过程中信号传递实时、高效、可靠,可满足煤矿井下随钻测量千米孔深定向钻进的使用要求。
周伟[9](2011)在《钼粉团聚性能改善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钼粉是制备钼深加工产品的原料,其物理化学性能和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加工产品的特性及质量特征。普通还原钼粉主要存在粉末纯度不高、粉末物理性能波动大、粉末粒度分布较宽、颗粒形貌不一、细粉团聚严重等现象,在后续的压制和烧结过程中,造成压坯和烧结坯的组织不均匀及晶粒度不理想;尤其是钼粉中细粉团聚体以及烧结态组织的存在,能直接导致烧结坯中孔洞、裂纹等缺陷的存在,从而形成质量较差的制品,影响后续压力加工的顺利进行。通过对钼粉中的粗大、聚集颗粒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倍数观察,分析发现粗大、聚集颗粒是由很多细小的粉末颗粒团聚在一起而形成的。本文以消除或改善钼粉的团聚为目标,从钼粉团聚的机理分析、团聚钼粉的结构分析、团聚对钼粉加工性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消除或改进钼粉团聚的措施。进行了提高钼粉松装密度和摇实密度、气流粉碎钼粉对比以及钼粉筛上物气流粉碎制备TZC钼合金顶头的应用研究三项试验,并对试验钼粉及后续制备的钼制品的各项性能进行相应的检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气流粉碎技术能够有效消除钼粉中的粗大、聚集颗粒,提高钼粉的松装、摇实密度,且化学纯度、氧含量基本不变,同时可以改善钼粉的粒度组成。利用气流粉碎设备对普通还原钼粉进行机械粉碎后,钼粉颗粒分布均匀,基本呈正态分布,提高了钼粉的比表面积,增加了粉末的活性,可以活化烧结,使钼顶头密度提高1.5%以上;钼粉筛上物经过气流粉碎后,由很多细小的粉末颗粒团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团聚颗粒被松散,消除了粉末结块和粘结严重现象,粉末压制性能好,制备的钼制品能满足物理性能要求,可以直接作为TZC钼合金顶头生产的原料,找到了一条有效处理钼粉筛上物的途径。
聂璇[10](2009)在《装配式凸轮轴横向滚花连接机理研究及压装扭转数值分析》文中认为装配式凸轮轴作为一种先进的凸轮轴制造技术,较之于传统凸轮轴有成本低、制造精度高、使用寿命高等优势,对降低发动机制造成本、减轻发动机重量、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有重要意义。采用滚花连接方法装配凸轮轴的工艺更是由于其设备简单、制造尺寸精度高、能耗低而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滚花连接装配式凸轮轴制造及连接机理已成为当代中国汽车发动机制造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滚花连接法大体分两种,当芯轴材料硬度高于凸轮材料硬度时常采用轴向滚花连接,而当凸轮材料硬度高于芯轴材料硬度时则常采用横向滚花连接。本文对横向滚花连接原理进行分析,针对装配式凸轮轴横向滚花连接技术,结合压装和静态扭转实验,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横向滚花过盈压装过程和静态扭转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索了影响横向滚花连接装配式凸轮轴的压装力和连接强度的因素,得到了凸轮和芯轴的材料硬度、装配过盈量、凸轮厚度、芯轴直径等参数对装配式凸轮轴的压装力和扭转强度的影响规律,为滚花连接装配式凸轮轴自动化装配机的制造和改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引进硅钼合金高压无缝钢管的焊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硅钼合金高压无缝钢管的焊接(论文提纲范文)
(1)核能用2.25Cr-1Mo耐热钢抗蒸汽氧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电站的发展历程 |
1.3 2.25Cr-1Mo钢的发展和应用 |
1.3.1 2.25Cr-1Mo耐热钢的发展 |
1.3.2 2.25Cr-1Mo钢在第四代核电中的应用 |
1.4 钢的高温蒸汽氧化 |
1.4.1 蒸汽氧化基本理论 |
1.4.2 高温蒸汽氧化的热力学 |
1.4.3 高温蒸汽氧化动力学 |
1.4.4 温度对金属材料高温蒸汽氧化的影响 |
1.4.5 Cr元素对金属材料高温蒸汽氧化的影响 |
1.4.6 其他因素对金属材料高温蒸汽氧化的影响 |
1.5 国内外低合金耐热钢钢高温蒸汽氧化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热处理工艺 |
2.2.2 实验试样制备 |
2.2.3 高温蒸气氧化实验平台 |
2.2.4 蒸汽氧化实验过程 |
2.2.5 实验结果分析与研究 |
第三章 温度2.25Cr-1Mo钢抗蒸汽氧化性能的影响 |
3.1 氧化增重和氧化动力学规律 |
3.2 实验钢试样的宏观形貌 |
3.3 氧化膜表面的形貌和元素分析 |
3.4 氧化膜表面物相分析 |
3.5 氧化膜截面形貌和元素分布 |
3.6 长时氧化膜厚度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r含量对2.25Cr-1Mo钢抗蒸汽氧化性能的影响 |
4.1 氧化增重和氧化动力学规律 |
4.2 实验钢试样的宏观形貌 |
4.3 氧化膜表面的形貌和元素分析 |
4.4 氧化膜表面的物相分析 |
4.5 氧化膜截面形貌和元素分布 |
4.6 长时氧化膜厚度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5Cr-1Mo钢的蒸汽氧化机理 |
5.1 氧化膜的生长过程 |
5.2 氧化膜中孔洞的形成 |
5.3 氧化膜的剥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双相不锈钢2205耐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双相不锈钢简介 |
2.1.1 双相不锈钢的发展历史 |
2.1.2 双相不绣钢的性能特点 |
2.1.3 双相不锈钢的分类 |
2.1.4 合金元素在双相不锈钢中的作用 |
2.1.5 双相不锈钢的应用 |
2.2 双相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
2.2.1 腐蚀的分类 |
2.2.2 影响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因素 |
2.2.3 点腐蚀产生机理 |
2.2.4 晶间腐蚀产生机理 |
2.3 金属腐蚀研究方法 |
2.3.1 表面检查法 |
2.3.2 重量法 |
2.3.3 失厚测量与点蚀深度测量 |
2.3.4 电化学法 |
2.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和研究内容 |
2.4.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2.4.2 课题研究内容 |
3 双相不锈钢耐腐蚀机理的研究 |
3.1 夹杂物复位分析 |
3.1.1 实验部分 |
3.1.2 长期腐蚀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3 短期腐蚀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 不同样品腐蚀性能对比 |
3.2.1 组织对比 |
3.2.2 夹杂物统计分析 |
3.2.3 失重率对比 |
3.2.4 电化学测试结果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4 双相不锈钢脱硫渣系的优化 |
4.1 硫容量的计算 |
4.2 CaO-SiO_2-CaF_2渣系 |
4.3 CaO-MgO-Al_2O_3-SiO_2-CaF_2渣系脱硫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BaO含量对脱硫的影响 |
4.4.1 实验方案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钢中氧活度a_([O])对脱硫的影响 |
4.5.1 实验方案 |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3 小结 |
4.6 Al脱氧和CaO-MgO-Al_2O_3-SiO_2-CaF_2渣系脱硫 |
4.6.1 实验方案 |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3 小结 |
4.7 调整还原渣系 |
4.7.1 理论计算 |
4.7.2 实验方案 |
4.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7.4 小结 |
5 Mn对双相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5.1 实验方案 |
5.2 成分的设定 |
5.3 Mn的添加对组织的影响 |
5.4 Mn的添加对耐蚀性能的影响 |
5.4.1 Mn的添加对腐蚀率的影响 |
5.4.2 Mn的添加对点蚀电位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Ti对双相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6.1 实验方案 |
6.2 成分的设定 |
6.3 Ti的添加对组织的影响 |
6.4 Ti的添加对夹杂物的影响 |
6.5 Ti的添加对耐蚀性能的影响 |
6.5.1 Ti的添加对腐蚀率的影响 |
6.5.2 Ti的添加对点蚀电位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不同热处理条件对双相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7.1 双相不锈钢2205金属间相析出相计算 |
7.1.1 高含量区 |
7.1.2 低含量区 |
7.1.3 微含量区 |
7.2 实验方案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3.1 固溶时间对组织的影响 |
7.3.2 固溶时间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7.3.3 固溶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7.3.4 固溶温度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静水压下脉冲放电冲击波特性及其岩体致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制约因素 |
1.1.2 新型高压脉冲放电致裂技术 |
1.1.3 研究意义 |
1.2 高压脉冲放电致裂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传统煤层气储层致裂技术综述 |
1.2.2 水中高压脉冲放电研究现状 |
1.2.3 高压脉冲放电致裂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静水压下脉冲放电致裂煤岩体机理研究 |
2.1 高压脉冲放电击穿机理 |
2.1.1 击穿形式的划分 |
2.1.2 放电电压对击穿延时的影响规律 |
2.1.3 静水压对击穿延时的影响规律 |
2.1.4 击穿效率及电学参数分析 |
2.2 等离子体通道膨胀机理 |
2.2.1 静水压下的通道膨胀做功 |
2.2.2 击穿延时与冲击波峰值压力的关系 |
2.2.3 膨胀冲击波机械能转化效率 |
2.3 水中脉冲放电冲击波传播机理 |
2.3.1 水下冲击波传播基本理论 |
2.3.2 静水压下的冲击波衰减规律 |
2.4 脉冲放电冲击致裂机理 |
2.4.1 深水爆破致裂机理 |
2.4.2 裂纹动态强度因子及起裂判定 |
2.4.3 多次冲击下的煤岩体损伤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脉冲放电冲击致裂实验系统研制 |
3.1 冲击波特性实验台基本原理 |
3.1.1 脉冲放电电路工作原理 |
3.1.2 冲击波特性监测原理 |
3.1.3 电学参数监测原理 |
3.2 冲击波特性实验台组成及功能 |
3.2.1 高压脉冲放电系统 |
3.2.2 承压管道系统 |
3.2.3 测试系统 |
3.3 冲击波特性实验台组建及其抗干扰措施 |
3.3.1 实验台组建与调试 |
3.3.2 实验台测试系统主要干扰源 |
3.3.3 实验台抗干扰措施 |
3.4 高压脉冲放电致裂实验台研制 |
3.4.1 脉冲放电致裂实验台的组成 |
3.4.2 对极式电极设计 |
3.4.3 电极密封装置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脉冲放电冲击波特性实验 |
4.1 冲击波特性实验方案 |
4.1.1 参数设置 |
4.1.2 实验步骤 |
4.2 冲击波的产生与传递 |
4.2.1 脉冲放电冲击波的产生 |
4.2.2 管道中的冲击波传递 |
4.3 放电电压对冲击波特征的影响规律 |
4.3.1 放电电压对电学参数的影响 |
4.3.2 放电电压对冲击波峰值压力及波速的影响 |
4.3.3 放电电压对机械能转化效率的影响 |
4.4 静水压对冲击波特征的影响规律 |
4.4.1 静水压对电学参数的影响 |
4.4.2 静水压对冲击波峰值压力及波速的影响 |
4.4.3 静水压对机械能转化效率的影响 |
4.5 冲击波峰值压力拟合及对照 |
4.5.1 峰值压力经验公式拟合 |
4.5.2 冲击波压力数据对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压脉冲放电岩体致裂实验 |
5.1 致裂试样的制备 |
5.1.1 材料配比与试样制作 |
5.1.2 混凝土试样力学性质测试 |
5.2 脉冲放电致裂实验方案 |
5.2.1 参数设置 |
5.2.2 实验步骤 |
5.3 脉冲放电致裂裂纹扩展规律分析 |
5.3.1 地应力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5.3.2 静水压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5.3.3 放电参数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脉冲放电冲击波对岩体致裂的数值分析 |
6.1 颗粒流(PFC)数值计算原理 |
6.1.1 PFC基本方程 |
6.1.2 PFC接触本构模型 |
6.1.3 PFC冲击致裂原理 |
6.2 PFC冲击致裂模型的建立 |
6.2.1 PFC冲击致裂模型建立的基本假设 |
6.2.2 PFC岩体模型的建立 |
6.2.3 等能量冲击波波形的建立 |
6.3 PFC冲击致裂裂纹扩展规律分析 |
6.3.1 单次冲击下的裂纹扩展及岩体振动分析 |
6.3.2 多次冲击下的裂纹扩展分析 |
6.3.3 预裂纹中含静水压岩体致裂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5)成分与工艺调控对GH4202合金管材成形行为及显微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温合金的强化原理 |
1.2.1 高温合金中基体元素的作用 |
1.2.2 高温合金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1.2.3 高温合金中微量元素的作用 |
1.2.4 高温合金中的析出相 |
1.2.5 高温合金的强化形式 |
1.3 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发展 |
1.4 高温合金管材的成形工艺 |
1.4.1 高温合金的变形特点 |
1.4.2 高温合金管坯的成形工艺 |
1.4.3 数值模拟在管材热挤压中的应用 |
1.5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1 研究方法 |
2.3.2 合金显微组织、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
第3章 GH4202合金棒坯成分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案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Al、Ti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Al、Ti含量对γ'相的影响 |
3.3.3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3.4 棒坯组织及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H4202合金热变形过程峰值应力模型及动态再结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GH4202合金的流变行为 |
4.3.1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
4.3.2 GH4202合金本构关系的构建 |
4.4 GH4202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 |
4.4.1 变形量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4.4.2 应变速率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4.4.3 变形温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值模拟在GH4202合金管坯挤压过程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案 |
5.3 GH4202合金荒管挤压过程的模拟 |
5.3.1 材料特性与边界条件 |
5.3.2 基准参数选择标准与模型建立 |
5.3.3 参数的调整 |
5.4 数值模拟结果 |
5.4.1 金属流动性模拟分析 |
5.4.2 管材热挤压应变场分析 |
5.4.3 管材热挤压应力场分析 |
5.4.4 管材热挤压热力场分析 |
5.4.5 管材热挤压载荷-行程曲线模拟 |
5.5 GH4202合金的挤压过程及结果 |
5.5.1 GH4202合金挤压工艺流程 |
5.5.2 结合现场实际的工艺修正 |
5.5.3 GH4202合金挤压荒管的组织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GH4202合金管材冷轧工艺及中间退火工艺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3 GH4202合金管材冷轧工艺研究 |
6.3.1 GH4202合金冷轧硬化模型 |
6.3.2 变形量对GH4202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
6.4 GH4202合金中间退火工艺研究 |
6.4.1 冷轧变形量对管材质量的影响 |
6.4.2 退火温度与退火时间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固溶处理工艺对GH4202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实验内容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3.1 固溶处理温度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
7.3.2 固溶处理时间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
7.3.3 讨论 |
7.4 成品管材组织与性能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信息 |
创新点 |
致谢 |
(6)松软煤层钻进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瓦斯灾害 |
1.2 钻孔预抽技术防治瓦斯灾害 |
1.2.1 国外钻孔预抽技术发展 |
1.2.2 国内钻孔预抽技术发展 |
1.3 松软煤层钻进具和螺旋钻进技术 |
1.3.1 硬质合金组合钻头和PDC钻头 |
1.3.2 三棱钻杆和螺旋钻杆 |
1.3.3 突出松软煤层螺旋钻进技术 |
1.4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松软煤层煤岩机械性质及钻煤、输煤机理 |
2.1 松软煤层煤岩机械性质 |
2.2 煤岩破坏准则 |
2.3 PDC旋转切削钻头切削机理 |
2.3.1 钢体式PDC钻头结构 |
2.3.2 PDC旋转切削钻头切削机理 |
2.4 螺旋钻杆输煤机理 |
2.4.1 螺纹连接式螺旋钻杆结构 |
2.4.2 螺旋钻杆输煤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DC旋转切削钻头破煤钻进动力学仿真 |
3.1 ZDY-750煤矿用液压坑道钻机 |
3.1.1 ZDY-750煤矿用液压坑道钻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3.1.2 ZDY-750煤矿用液压坑道钻机主要技术参数 |
3.2 PDC钻头结构分析和材料属性 |
3.3 PDC旋转切削钻头破煤钻进动力学仿真 |
3.3.1 LS-DYNA及ANSYS LS-DYNA软件简介 |
3.3.2 接触-侵切问题的计算理论 |
3.3.3 PDC钻头破煤钻进动力学仿真有限元模型建立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钻杆轻量化设计 |
4.1 螺旋钻杆结构分析和材料属性 |
4.2 螺旋钻杆轻量化设计 |
4.2.1 ANSYS分析软件及ANSYS Workbench简介 |
4.2.2 ANSYS workbench基本优化理论及设计计算流程 |
4.2.3 螺旋钻杆目标驱动优化函数 |
4.2.4 螺旋钻杆轻量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
4.3 轻量化设计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螺旋钻杆参数优化 |
5.1 螺旋钻杆输煤率计算 |
5.2 基于遗传算法的螺旋钻杆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5.2.1 遗传算法简介 |
5.2.2 建立输煤率最大化目标函数 |
5.2.3 建立约束条件 |
5.2.4 螺旋钻杆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5.3 基于MATLAB遗传算法的螺旋钻杆参数优化设计 |
5.3.1 适应度目标函数M文件编辑 |
5.3.2 螺旋钻杆参数优化结果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钻杆加工及实地试验 |
6.1 L800-118型螺旋钻杆加工 |
6.2 L800-118型螺旋钻杆实地钻孔试验 |
6.2.1 示范矿井简介 |
6.2.2 试验区钻孔布置 |
6.2.3 矿方钻孔记录分析 |
6.2.4 林华矿实地钻孔试验 |
6.2.5 黔金矿实地钻孔实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天然气长管拖车罐体缺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天然气的介绍 |
1.2.1 天然气的概念 |
1.2.2 天然气应用的优点 |
1.2.3 CNG 的介绍 |
1.3 CNG 长管拖车及拖车气瓶概述 |
1.3.1 CNG 长管拖车介绍 |
1.3.2 CNG 长管拖车的使用优势 |
1.3.3 CNG 长管拖车气瓶介绍 |
1.3.4 CNG 长管拖车气瓶的设计和制造要求 |
1.3.5 CNG 长管拖车气瓶的检验要求 |
1.4 CNG 长管拖车气瓶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5 长管拖车气瓶目前存在的主要缺陷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CNG 长管拖车气瓶有限元静力分析 |
2.1 气瓶有限元静力分析的意义 |
2.2 气瓶有限元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
2.3 ANSYS 在静力分析中的应用 |
2.4 气瓶结构的介绍 |
2.4.1 气瓶瓶口结构的介绍 |
2.4.2 气瓶整体模型介绍及模型的建立 |
2.5 气瓶材料定义及整体网格划分 |
2.6 气瓶施加约束 |
2.7 气瓶静力分析结果 |
2.7.1 线性静力分析基础 |
2.7.2 气瓶的应力分析 |
2.7.3 气瓶的应变分析 |
2.7.4 气瓶的总变形分析 |
2.7.5 气瓶的安全系数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CNG 长管拖车气瓶内表面平直裂纹有限元分析 |
3.1 气瓶裂纹缺陷的介绍 |
3.2 ANSYS 结构断裂分析基本过程 |
3.2.1 断裂力学的典型参数 |
3.2.2 ANSYS 中裂纹的模拟与分析 |
3.3 气瓶的裂纹分析 |
3.3.1 气瓶裂纹的分析方法 |
3.3.2 气瓶裂纹的分析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NG 长管拖车气瓶疲劳分析 |
4.1 气瓶疲劳分析的意义 |
4.2 气瓶疲劳失效的有限元分析 |
4.2.1 疲劳概念的介绍 |
4.2.2 ANSYS 疲劳分析介绍 |
4.3 气瓶疲劳分析过程 |
4.3.1 气瓶的基本参数的定义 |
4.3.2 1/4 气瓶模型的建立及其网格划分 |
4.3.3 1/4 气瓶模型求解 |
4.3.4 1/4 气瓶模型的疲劳参数设定 |
4.3.5 气瓶的疲劳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CNG 长管拖车气瓶其他失效模式研究 |
5.1 气瓶的应力腐蚀疲劳失效分析 |
5.1.1 气瓶的应力腐蚀疲劳失效分析的意义 |
5.1.2 气瓶的应力腐蚀疲劳裂纹分析 |
5.2 气瓶的纯腐蚀失效 |
5.3 气瓶瓶端螺纹磨损失效 |
5.4 气瓶鼓包失效 |
5.5 气瓶失效的防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钼粉团聚性能改善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钼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2 钼的应用 |
1.1.3 钼粉对钼制品性能的影响 |
1.2 钼粉氢气还原法的发展现状 |
1.2.1 钼粉制备技术及进展 |
1.2.2 氢还原制备钼粉的研究现状 |
1.3 钼粉还原反应动力学概述 |
1.4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性能表征 |
2.1 研究方案 |
2.1.1 提高钼粉松装密度和摇实密度试验 |
2.1.2 改善钼粉团聚对钼制品性能的影响 |
2.1.3 钼粉筛上物经气流粉碎制备TZC钼合金顶头的应用研究 |
2.2 性能表征 |
2.2.1 团聚钼粉的粒度测量 |
2.2.2 钼粉松装密度、摇实密度的测量 |
2.2.3 钼粉粒度分布及孔隙度的测量 |
2.2.4 其它性能表征 |
第三章 钼粉团聚过程理论分析 |
3.1 团聚钼粉的现状 |
3.2 钼粉团聚的机理分析 |
3.3 钼粉团聚体的结构分析 |
3.4 团聚对钼粉后续加工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流粉碎对钼粉及制品性能的改善 |
4.1 提高钼粉松装密度和摇实密度的研究 |
4.1.1 还原过程工艺调整提高钼粉松装密度和摇实密度 |
4.1.2 气流粉碎提高钼粉松装密度和摇实密度 |
4.2 改善钼粉团聚对钼制品性能的影响 |
4.3 钼粉筛上物气流粉碎制备TZC钼合金顶头的应用研究 |
4.3.1 气流粉碎后钼粉筛上物理、化学性能的变化 |
4.3.2 气流粉碎后钼粉筛上物制备TZC钼合金顶头试验情况 |
4.4 钼粉经气流粉碎综合讨论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装配式凸轮轴横向滚花连接机理研究及压装扭转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发动机凸轮轴及其制造方法 |
1.2.1 凸轮轴的组成及重要作用 |
1.2.2 传统式凸轮轴的制造方法及应用领域 |
1.2.3 传统凸轮轴存在的主要缺点和不足 |
1.2.4 装配式凸轮轴技术原理和优势 |
1.3 装配式凸轮轴连接方式的比较及应用 |
1.3.1 装配式凸轮轴的连接方式 |
1.3.2 几种装配式凸轮轴连接方式的工艺优缺点 |
1.3.3 国内外装配式凸轮轴的研究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装配式凸轮轴横向滚花连接技术研究 |
2.1 滚花连接凸轮轴的技术概况及优势 |
2.1.1 滚花连接技术的原理 |
2.1.2 滚花连接的几种方法 |
2.1.3 滚花连接技术的优势 |
2.2 横向滚花连接强度实验研究 |
2.2.1 压装实验 |
2.2.2 静态扭转实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横向滚花连接装配式凸轮轴压装过程数值模拟 |
3.1 有限元理论 |
3.1.1 概述 |
3.1.2 刚塑性有限元法 |
3.1.3 弹塑性有限元法 |
3.2 数值模拟的重要性 |
3.3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3.4 ANSYS/LS-DYNA 3D 模拟分析软件及运用的数值计算方法 |
3.4.1 软件简介 |
3.4.2 ANSYS/LS-DYNA 功能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
3.4.3 ANSYS/LS-DYNA 的软硬件要求 |
3.4.4 ANSYS/LS-DYNA 运用的三种数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 |
3.4.5 算法原理 |
3.5 压装过程有限元模拟 |
3.5.1 有限元模拟的目的 |
3.5.2 基本假定 |
3.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5.4 单元的选取以及网格的生成 |
3.5.5 材料模型与基本参数 |
3.5.6 判断材料失效的准则 |
3.5.7 接触界面的模拟 |
3.5.8 边界条件的施加 |
3.5.9 加载时间的确认 |
3.5.10 压装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3.6 压装有限元模拟的优化研究 |
3.7 影响横向滚花连接装配式凸轮轴压装力的因素 |
3.7.1 研究压装力的重要性 |
3.7.2 影响压装力的因素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横向滚花连接装配式凸轮轴静态扭转过程数值模拟 |
4.1 静扭强度数值分析边界条件确定 |
4.2 静态扭转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4.2.1 静态扭转各个时刻等效应力 |
4.2.2 扭转各个时刻凸轮的扭转力 |
4.3 静态扭转有限元模拟的优化研究 |
4.4 横向滚花连接强度影响因素 |
4.4.1 研究连接强度的重要性 |
4.4.2 影响连接强度的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引进硅钼合金高压无缝钢管的焊接(论文参考文献)
- [1]核能用2.25Cr-1Mo耐热钢抗蒸汽氧化性能的研究[D]. 李晨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双相不锈钢2205耐腐蚀性能研究[D]. 郑建超.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3]静水压下脉冲放电冲击波特性及其岩体致裂研究[D]. 卞德存.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材料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8(02)
- [5]成分与工艺调控对GH4202合金管材成形行为及显微组织的影响[D]. 杨玉军. 东北大学, 2018(01)
- [6]松软煤层钻进的关键技术研究[D]. 李玉刚. 贵州大学, 2015(03)
- [7]天然气长管拖车罐体缺陷分析[D]. 胡克勤.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3)
- [8]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配套钻杆的研制[J]. 田东庄,石智军,龚城,董萌萌. 煤炭科学技术, 2013(03)
- [9]钼粉团聚性能改善及其应用研究[D]. 周伟. 中南大学, 2011(03)
- [10]装配式凸轮轴横向滚花连接机理研究及压装扭转数值分析[D]. 聂璇. 吉林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