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肺血栓栓塞6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辉[1](2020)在《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的宣解通透之功效,联合西药常规抗凝治疗气虚血瘀型中低危肺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阐释解表药解表宽中扩络的机制,拓宽传统解表法应用范围,提出“解表宽中扩络”的新观点,以期为日后在治疗中低危急性肺血栓栓塞找到新的思路及有效方药。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烟台市中医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PTE患者42例随机化的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标准,给予对照组患者低分子肝素钙序贯华法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加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配合治疗,另外,分别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14天的中医症候积分、血气分析、NT-proBNP、D-二聚体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相同时间段,以上各项的改善差异,使用spss22.0对目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在治疗14天好后血气分析、NT-proBNP、D-二聚体等实验室结果降低明显,在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单项中医症候方面,在对于呼吸困难、胸痛症状的改善上对照组和实验组未见明显差异,对于缓解咳嗽、乏力、心悸等症状,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出血风险方面,对照组出血率(9.5%)与实验组出血率(4.8%)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汤加黄芪地龙联合常规西医抗凝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低危肺栓塞可有效降低相关实验室指标,较单纯西医抗凝疗法有较好的疗效,在降低出血风险及其它相关不良反应等方面未见差异。
金旗[2](2020)在《肺血栓栓塞症蛋白质组学及介入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循环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验证目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急性PTE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有助于根据患者不同的风险程度选择最佳的治疗措施,现行的诊断和危险分层策略尚有缺陷。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早期诊断、探究发病机制、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发现潜在的急性PTE诊断和危险分层的生物学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不同危险分层的急性PT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标本,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非标记定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鉴定各组蛋白表达图谱,分析比较血标本中蛋白表达丰度和差异,并进行GO、KEGG和PPI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验证候选生物学标志物在急性PTE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价值。结果:蛋白质谱分析共鉴定出5159个肽段和559个蛋白质。生物信息学提示各组间差异蛋白主要构成血红蛋白复合体、血液微粒、特定颗粒内腔和纤维蛋白原复合物等细胞组分,发挥血红素结合、铁离子结合、氧结合和氧载体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免疫反应、急性期反应、血小板聚集和蛋白质聚合等生物学过程。基于蛋白的差异倍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可能与急性PTE诊断和危险分层有关的上调蛋白30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验证发现急性PTE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1(serum amyloid A1,SAA1)、SAA2和胱抑素C显着高于健康对照,且高危PTE患者血清SAA2的水平显着高于中危PTE患者。结论:差异性蛋白质组学为急性PTE的诊断和危险分层提供了重要思路,血清SAA1、SAA2和胱抑素C在急性PT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可能有利于急性PTE患者的识别,而SAA2在不同危险分层的急性PTE患者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可能用于指导急性PTE患者精细化的危险分层。第二部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策略目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远期并发症,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alloonpulmonary angioplasty,BPA)是不可手术的CTEPH患者的一种新兴治疗选择。国外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了 BPA治疗CTEPH的安全性和疗效,但极少关注心肺功能的变化,而来自中国的BPA治疗经验极少。本研究旨在评估本中心BPA治疗CTEPH的安全性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肺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究既往研究极少关注的BPA介入策略。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接受BPA治疗的不可手术的CTEPH患者,详细记录靶血管的数量和位置、病变类型、球囊尺寸和导丝类型等,评估每次住院期间BPA治疗前后1周内WHO功能分级、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导管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心肺运动试验等参数的变化。结果:60例患者共接受101例次BPA手术,累计扩张558根肺血管。初期40例次BPA单次手术扩张的血管数明显低于后期61例次BPA(4.6±1.9 vs 6.2±1.9,P<0.001),BPA治疗主要处理右肺下叶病变和网状病变,最常用的球囊直径为2 mm(44.5%),Pilot(58.9%)是最常用的导丝。初期无并发症发生,后期发生8例自限性咯血和2例穿刺部位动静脉瘘。单次BPA术后,WHO功能分级(2.3±0.6 vs 1.9±0.4,P<0.001)、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1057.2±1192.9 vs 542.6±644.3 pg/ml,P<0.001)、6 分钟步行距离(380.5±104.0vs 414.1±86.0m,P<0.001)、肺动脉平均压(49.7±11.8 vs 44.7±10.9 mmHg,P<0.001),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32.4±6.6 vs 31.1±6.3 mm,P=0.006)、峰值摄氧量(14.1±3.5 vs 15.0±3.5 ml/kg/min,P<0.001)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47.3±12.5vs 44.5 ± 10.3,P=0.009)均显着改善,多次BPA治疗效果更加显着。结论:BPA能安全、有效地改善CTEP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运动耐量和心肺功能,相对保守的治疗策略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尚需开展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究BPA介入治疗在CTEPH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策略。
甫尔开提·波拉提[3](2020)在《益气通络方治疗非急性期肺栓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方联合常规西医抗凝治疗非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肺栓塞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治疗肺栓塞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室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作为研究对象的60例PTE患者,依据随机数表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抗凝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通络方中药颗粒剂治疗,中医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后采用中医证候量表、6分钟步行试验及凝血功能评价其有效性,采用血常规、肝肾功能评价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有效率方面:经治疗两组患者均有效,益气通络方联合常规西医抗凝组有效率为90%,常规西医抗凝组有效率为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6分钟步行试验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凝血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两组间D二聚体水平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均未明显改变。结论:治疗非急性期肺栓塞(气虚血瘀型),益气通络方联合常规西医抗凝较单纯常规西医抗凝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6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疗效显着,安全性可靠。
帕茹扎·艾赛提[4](2020)在《多种辅助诊断指标及联合诊断对肺栓塞患者的评估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就诊于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疑诊肺栓塞患者的常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建立疑诊肺栓塞的预测模型从而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减少疑诊肺栓塞患者的延迟诊断和误诊率。且使常规相关指标在肺栓塞诊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医务人员更好的认识对肺栓塞诊断有特异性价值的指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以减轻患者负担,并为基层医疗机构对肺栓塞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具有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并完善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的患者 361 例。根据CTPA结果分为阳性病例组、阴性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并运用统计学方法选出与肺栓塞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常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再使用ROC过程,对其作ROC曲线分析,且将预测模型与各个指标的ROC曲线作比较。最后建立疑诊肺栓塞患者的预测方程。结果:对阳性病例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多项辅助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阳性病例组的BMI 值、Caprini 评分、Wells 评分、Geneva 评分、PO2、血浆 PH 值、D-Dimer、CRP、心电图、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均与阴性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O2、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CT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阳性病例组与阴性对照组BMI值、Caprini评分、Wells评分、Geneva评分、PO2、心电图、下肢血管彩超、PCO2结果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上述指标经过Logistic逐步回归,建立的肺栓塞预测诊断模型。此模型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较其余指标高。结论:BM1 值、Caprini 评分、Wells 评分、Geneva 评分、PO2、血浆 PH 值、D-Dimer、CRP、心电图、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对肺栓塞诊断准确率较高。而肺栓塞预测诊断模型对肺栓塞诊断的符合率高,可以为临床快速诊断及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肺栓塞提供理论依据。
周月[5](2020)在《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合并胸腔积液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的相关预测因素及评估胸腔积液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50例确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是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本研究临床资料来源于我院参与肺血栓栓塞症全国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将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分为2组: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组和无胸腔积液组。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15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其中合并胸腔积液患者48例,占32%。与未合并胸腔积液组相比,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组更多见于手术或外伤病史后(22%vs.8%),胸痛(54%vs.22%)、呼吸困难(65%vs.39%)及发热(8%vs.1%)的发生率更高,白细胞计数(10.75×10∧9/L vs.8.56×10∧9/L)、C-反应蛋白(67.45 mg/dl vs.17.21mg/dl)、凝血酶原时间(13.75s vs.12.20s)均增高明显,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胸痛及呼吸困难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合并胸腔积液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011,2.922,2.308,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合并胸腔积液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得出胸腔积液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术后或外伤后;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患者,若出现胸痛及呼吸困难,同时C-反应蛋白升高,应高度怀疑肺血栓栓塞症可能,必要时行计算机断层摄影肺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胸腔积液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田玉林[6](2020)在《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肺栓塞患者右心系统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的超声特征分析,探讨其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以期望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7月至2018年07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亳州临床学院诊治的肺栓塞患者140例,所有肺栓塞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CTPA)证实。经过入组标准筛选后,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入组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入组12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63例。详细收集肺栓塞发生前后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患者的右心室扩张程度(RVDd/LVDd)、右心室游离壁运动幅度(RVWM)、三尖瓣反流速度(TRV)、三尖瓣环位移幅度(TAPSE),进行组间分析;不同分层肺栓塞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患者的股总静脉、股深/浅静脉,腘静脉、胫前/后静脉、腓静脉及大/小隐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然后进行血管栓塞数、栓子直径、双/单侧静脉、深/浅部静脉和近/远端静脉归类统计,再进行组间分析。结果1.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肺栓塞前和肺栓塞后RVDd/LVDd分别为0.82±0.07、0.95±0.13,RVWM分别为(9.18±0.70)mm、(7.73±0.33)mm,TRV分别为(1.10±0.83)m/s、(3.28±0.36)m/s,TAPSE分别为(18.52±0.81)mm、(16.73±0.92)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肺栓塞相关性右心系统功能改变的数值分别为:0.95、7.73mm、3.28m/s、16.73mm。2.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发现,高危组肺栓塞、中危组肺栓塞和低危组肺栓塞血管栓塞数目分别为(1.64±0.70)支、(1.22±0.58)支和(0.62±0.49)支,栓子直径分别为(13.41±1.10)mm、(17.72±1.30)mm和(8.68±1.27)mm,双侧静脉阳性率分别为52%(13/25)、18%(11/60)和0%(0/39),单侧静脉阳性率分别为48%(12/25)、75%(45/60)和62%(24/39),深部静脉阳性率分别为72%(18/25)、65%(39/60)和56%(22/39),浅部静脉阳性率分别为36%(9/25)、30%(18/60)和5%(2/39),近端静脉阳性率分别为88%(22/25)、55%(33/60)和23%(9/39),远端静脉阳性率分别为16%(4/25)、38%(23/60)和36%(14/39)。三组间血管栓塞数目、栓子直径、双侧静脉阳性率、浅部静脉阳性率和近端静脉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浅部静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余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间单侧静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间深部静脉阳性率和远端静脉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肢静脉栓子直径在不同分层肺栓塞间比较,高危组肺栓塞栓子直径为(13.41±1.10)mm,其大小介于低危肺栓塞组和中危肺栓塞组之间,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1.RVDd/LVDd、RVWM、TRV、TAPSE与肺栓塞所致右心功能变化相关,当RVDd/LVDd>0.95、RVWM<7.73mm、TRV>3.28m/s、TAPSE<16.73mm时,提示发生肺栓塞可能,应积极行确诊检查。2.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不同发生肺栓塞危险分层有所不同。高危组肺栓塞血管栓塞数目最多、栓子直径居中、双侧静脉阳性率和近端静脉阳性最高,表明血管栓塞数目多、栓子直径居中的双侧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高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组肺栓塞浅静脉阳性率高于低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无差别,表明同时存在浅静脉栓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高危肺栓塞和中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组肺栓塞单侧静脉阳性率低于中危组肺栓塞,与低危组肺栓塞无差别,表明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中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应提高警惕,及时识别诊断不同危险程度的肺栓塞,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3.栓子直径为(13.41±1.10)mm中等大小的下肢静脉栓子脱落与高危肺栓塞发生密切相关。
周冰荣[7](2019)在《肺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量表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肺血栓栓塞症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通常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故能早期识别肺血栓栓塞症和其高危人群可降低其死亡率,但其临床特点常不典型和目前已有评估肺血栓栓塞症高危人群的量表阳性价值有限。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相关量表信息,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更好认识PTE以及改进相关量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经过影像学确诊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治疗的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基本信息、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出院转归,分析其临床特征;事后使用Wells、简化Geneva、Padua和Caprini评分量表对每位患者进行评估,对量表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治疗肺血栓栓塞症165人。有诱发因素PTE组112人(67.9%),无诱发因素PTE组53人(32.1%),占比最大的诱发因素为制动(41.2%)。在年龄≤50岁中,无诱发因素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有诱发因素组(17.0%vs 9.8%,24.5%vs 8.9%),其中41-5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2)。有诱发因素与无诱发因素组之间BMI分布无显着性差异。心血管系统疾病是PTE最常见的合并症。最常表现的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47.9%)。经过年龄调整后的D-dimer在有诱发因素PTE组和无诱发因素组间有统计学差异(78.6%vs52.8%,P=0.001)。在10天死亡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发病时收缩压<100mmHg,血氧饱和度<90%,有晕厥症状以及sPESI有统计学差异。在30天死亡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发病时收缩压<100mmHg,血氧饱和度<90%、sPESI以及简化Geneva≥3分有统计学差异。Wells评分可能性大组有81人(49.1%),量表项目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简化Geneva评分可能性大组有75人(45.5%),除了VTE既往史其余项目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adua评分高危组85人(51.5%),量表项目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的项目有活动性肿瘤、年龄满70岁、急性感染或风湿疾病、肥胖、正在进行激素治疗;Caprini评分高危组93人(56.4%),量表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有12项:下肢水肿、严重肺部疾病、卧床住院病人、大型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恶性肿瘤、卧床超过72小时、中心静脉置管、既往有VTE病史、狼疮抗凝物阳性、脑卒中、髋部骨盆或下肢骨折。研究结论1、本研究165例肺血栓栓塞症平均年龄(61.59±15.76)岁,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最常见合并系统疾病是心血管疾病,86.7%患者有肺动脉压升高。2、无诱发因素的PTE人群较有诱发因素的PTE人群年龄轻,性别无差异。3、有诱发因素PTE组的经年龄调整后D-dimer阳性率比无诱发因素高。4、调整BMI阈值可能有助于改善Padua和Caprini评分,需在我国人群中进行前瞻性研究确定阈值。5、晕厥是PTE10天死亡危险因素之一,改良后Geneva≥3分是PTE30天死亡危险因素之一。
覃燕[8](2019)在《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静脉置管与肺血栓栓塞(PTE)形成的关系;探讨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DW)、凝血四项(APTT、PT、FIB、TT)、血栓标记物(D-二聚体)、炎症指标(WBC)在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PTE)中的作用,为寻找早期判断PTE形成的敏感指标,预防PTE的发生及监测其发展,同时为PTE的溶栓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减轻PTE所造成的危害。方法:制作兔肺动脉血管模型,了解肺动脉血管分布密度高区域,对课题组前期静脉置管动物模型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切片,HE染色,观察PTE发生情况和病理变化。根据PTE发生情况将蜡块组织对应所属的动物模型进行分组,从静脉置管方式、药物渗透性、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分级等角度分析与PTE形成的关系。根据HE的染色结果进行分组,分为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按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回顾整理置管前和留置最后一天的血液指标,探讨血液指标 PLT、MPV、PCT、PDW、APTT、PT、FIB、TT、D-D、WBC在静脉置管致PTE中的作用。按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对所有肺组织标本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PA、vWF、VEGF的表达,分析PTE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结果:1.PTE的分布位置以右侧肺叶和下部肺叶为主。以左右肺叶区分,右侧肺叶分布占61.11%;以上下肺叶区分,下部肺叶分布占77.78%。2.静脉置管后会导致PTE的形成,PTE发生率为15.00%(18/120),PTE的形成与置管的部位(耳缘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无关(P>0.05),与药物的渗透性无关(P>0.05),与置管时间无关(P>0.05)。3.PTE的发生与CRT分级呈正相关,r=0.323,P=0.000,CRT越严重,PTE的发生率越高。4.FIB的比较,栓塞组(5.528 ± 1.630g/L)和非栓塞组(5.304±1.983g/L)的FIB值均高于空白组(3.320±0.99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液指标,PLT、MPV、PCT、PDW、APTT、PT、TT、D-D、WBC在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t-PA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5.56%,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78%和56.25%,栓塞组的t-PA表达下降,低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vWF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83.33%,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44%和31.25%,栓塞组的vWF表达增高,高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VEGF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61.11%,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89%和6.25%,栓塞组的VEGF表达增高,高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静脉置管致CRT形成,最终可致PTE形成。2.CRT的分级与PTE的形成呈正相关,CRT越严重,PTE的发生率越高。3.PTE形成时,机体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处于高凝和纤维活性低下状态,t-PA、vWF、VEGF的变化可作为PTE溶栓的新思路。
宋兆卿[9](2019)在《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急性肺栓塞是青年人中常见的威胁生命的血管疾病之一,已被证明是青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青年急性肺栓塞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降低漏诊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搜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32例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诊治情况及预后等信息进行归纳及统计分析,并分别根据超声心动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是否大于40mmHg及是否存在制动因素进行分组,总结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32例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男:女=1:1,年龄中位数为31岁,绝大多数患者均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常见的危险因素:肥胖(31.3%)、外伤/手术史(25.0%)、吸烟史(25.0%)、妊娠/产褥期(25.0%)、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缺乏(15.6%)。女性前三名危险因素为:妊娠/产褥期、肥胖、免疫性疾病,男性前三名危险因素:吸烟史、外伤/手术史、肥胖;男女性别之间在吸烟史、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个人史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2.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以呼吸困难(81.3%)、胸痛(62.5%)、咳嗽咳痰(43.8%)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具有典型三联征患者仅有6例(18.8%)。血浆D-二聚体升高阳性率达100%,其次为三尖瓣返流(87.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8.8%)。3.急性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组肥胖、外伤/手术史、晕厥或黑朦者多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cTNT水平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NP、cTNT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呈正相关;PaO2、PaCO2水平低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PaCO2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呈负相关;两组间在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32例患者中有5例在入院前被误诊为肺部感染,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治疗,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7例,其中4例死亡,2例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复发肺栓塞。5.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制动因素男性多以下肢骨折或韧带断裂行手术治疗为主,女性以妊娠/产褥期行剖宫产术后为主。有无制动因素两组患者比较,在危险因素中的吸烟史、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个人史、合并病、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缺乏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抗凝疗程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妊娠/产褥期为青年女性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史为青年男性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遗传性因素也是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2.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被误诊为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是肺栓塞的敏感指标,确诊仍需CT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3.BNP、cTNT升高及PaO2、PaCO2下降可提示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可成为判断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的参考指标。4.制动因素男性以下肢外伤或手术常见,女性以妊娠/产褥期行剖宫产术后常见;无制动因素者应进一步筛查易栓症,明确有无吸烟史、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个人史及其他合并病。若可逆性危险因素去除,可缩短抗凝疗程。
马春艳[10](2019)在《青壮年肺动脉栓塞12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青壮年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以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青壮年肺动脉栓塞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住院,且根据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0年发布的“中国专家共识”推荐,通过CT肺动脉造影或者超声心动图确诊,年龄范围在14-40周岁的青壮年PTE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长期坐/卧情况、身高体重、吸烟史、手术外伤史、服药史、既往病史、家族史、CT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四肢静脉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动脉血气、肿瘤标记物、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资料,回顾性分析青壮年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21.0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结果]1.2014-2018年PTE患者共计693例,年龄在14-40岁者134例(19.33%),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包括男性75例,女性45例,男女比例1.67:1,平均年龄(31.83±6.8)岁。其中经CTPA确诊117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3例。2.青壮年PTE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3%,其次是吸烟41.67%,手术/创伤26.67%、肥胖25%。与女性PTE患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7.5%、口服避孕药2.5%、妊娠1.67%。13例(10.83%)患者未发现上述任何一项危险因素。3.青壮年PTE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胸痛47.50%,呼吸困难43.33%,咯血34.17%,心悸10.83%,晕厥、烦躁不安各1.67%,但同时具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典型三联征者仅为13.33%。常见的体征是肺部闻及细湿啰音61.67%,呼吸急促54.17%,发热、心动过速各30%,紫绀19%,胸腔积液征18.33%,下肢肿痛(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10%。4.青壮年PTE患者辅助资料以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最高为94.17%,CA125阳性率为32.88%,低氧血症占30%。心电图表现以ST-T异常多见为15%;13.33%的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为肺动脉高压。[结论]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青壮年PTE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吸烟、手术/创伤、肥胖。剖腹产、妊娠是青壮年女性PTE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仍有10.83%的患者未发现本次纳入研究的任何一项危险因素。2.青壮年PTE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痛和肺部闻及细湿啰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具有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的典型三联征仅为13.33%。3.约1/3的青壮年PTE患者肿瘤标记物升高,其是否有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二、急性肺血栓栓塞6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肺血栓栓塞6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安全性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评价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6.1 患者出血情况比较 |
6.2 其他安全情况分析 |
讨论 |
1. 玄府理论体系 |
2. 肺主一身之表 |
2.1 表分内外 |
2.2 “表”的组织学研究 |
3. 解表宽中扩络理论 |
3.1 解表以开玄府 |
3.2 解表药的活血作用 |
4.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PTE治疗的可行性 |
4.1 营卫开玄府 |
4.2 调肺治血 |
4.3 桂枝汤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 |
4.4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5.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的宽中扩络功效 |
6.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中药物分析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急性肺栓塞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肺血栓栓塞症蛋白质组学及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循环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验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流程图 |
3. 研究对象 |
4. 标本采集与保存 |
5. 蛋白提取和定量 |
6.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7. 蛋白酶解 |
8. 纳升级反相色谱-Q Exactive进行蛋白质分析 |
9. 质谱参数设置 |
10. 质谱数据处理 |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2. ELISA验证 |
13.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研究人群 |
2. 蛋白浓度测定 |
3. SDS-PAGE电泳 |
4. 蛋白质定性和定量分析 |
5. 鉴定结果的评估和统计分析 |
6. 鉴定结果的总体分析和差异蛋白筛选 |
7. 功能注释和分析 |
8. 候选蛋白的筛选 |
9. 候选蛋白的验证 |
讨论 |
结论 |
附件材料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策略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评估 |
3. BPA手术操作流程 |
4. 心肺功能评估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人群基线特征 |
2. BPA技术操作特点 |
3. B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4. 单次BPA治疗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 |
5. 多次BPA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肺功能的变化 |
6. 初期和后期BPA治疗效果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最新进展 |
引言 |
1. CTEPH的病理生理学 |
2. BPA的历史和发展 |
3. BPA的原理 |
4. BP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5. 病变选择和介入操作流程 |
6. 影像学手段 |
7. BPA的疗效和预后 |
8. BPA的并发症和管理 |
9. 药物治疗、桥接和杂交治疗 |
10. 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 |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益气通络方治疗非急性期肺栓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本研究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多种辅助诊断指标及联合诊断对肺栓塞患者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与对象 |
2. 数据收集 |
3. 主要实验仪器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阳性组与阴性组相关指标单因素分析 |
2. 肺栓塞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 预测模型建立及效果分析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英语术语对照表 |
附录 B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 |
附录 C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6)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肺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肺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量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绪论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资料采集 |
1.2.1 一般信息 |
1.2.2 临床信息 |
1.2.3 PTE相关量表 |
1.3 方法 |
1.3.1 分组 |
1.3.2 相关量表评判标准 |
1.3.3 统计方法 |
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1.1 年龄、性别、诱发因素和合并症分布 |
2.1.2 症状体征 |
2.1.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2.1.4 影像学检查结果 |
2.2 PTE相关量表特征分析 |
2.2.1 量表分析 |
2.2.2 临床诊断PTE量表(Wells评分和简化Geneva评分) |
2.2.3 识别PTE高危人群量表(Padua量表与Caprini量表) |
2.3 预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8)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兔肺动脉血管模型的制作与PTE分组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实验二 相关指标在PTE中的表达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课题的创新性 |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危险因素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4.1 血液化验指标分析 |
2.4.2 检查结果分析 |
2.5 肺动脉压分组 |
2.5.1 一般资料比较 |
2.5.2 血液标志物比较 |
2.5.3 相关性分析 |
2.6 治疗及预后 |
2.7 制动因素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青年肺栓塞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青壮年肺动脉栓塞1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急性肺血栓栓塞6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D]. 张正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肺血栓栓塞症蛋白质组学及介入治疗研究[D]. 金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益气通络方治疗非急性期肺栓塞(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甫尔开提·波拉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多种辅助诊断指标及联合诊断对肺栓塞患者的评估价值[D]. 帕茹扎·艾赛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5]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D]. 周月. 蚌埠医学院, 2020
- [6]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D]. 田玉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肺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量表分析[D]. 周冰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D]. 覃燕.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D]. 宋兆卿.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青壮年肺动脉栓塞120例临床分析[D]. 马春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