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曾端香,余曦玥,于敬文,贾建平,彭德良,黄文坤[1](2022)在《松材线虫病的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文中指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世界林业重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是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重灾区之一,截至2020年,中国已有18个省(市)成为松材线虫病疫区,发生面积已达180.92万hm2,病死松树量已达1947万株,且发病面积不断加大。为有效治理这一病害,中国采取病害检测和疫情监测等手段防止疫情传播,辅以综合治理,以保疫区不再扩大。本研究详细综述了松材线虫的发生与危害、致病机制、监测检测技术和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减轻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提供参考依据。
陈阳雪,赵晓佳,谈家金[2](2021)在《松树内生细菌GD2对松材线虫入侵寄主时转录组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阐明细菌在松材线虫病中的作用,采用松材线虫(CK)和松材线虫与马尾松内生细菌GD2的混合物(T)分别接种马尾松,对松材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 Gene Ontology(GO)及KEGG富集分析,并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验证目标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空白虫)CK相比,共筛选到14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有63个上调基因,80个下调基因。Gene Ontology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免疫系统过程、细胞膜、代谢过程、转运活性等功能类富集。KEGG通路在ECM-receptor互作、肾素-血管紧张素、糖酵解、胰岛素信号等通路富集。这些GO功能与KEGG通路涉及机体的免疫调节。选取8个基因进行RT-qPCR验证,表达水平与测序结果一致,证明了测序结果的准确性。表明菌株GD2可以通过提高松材线虫的免疫调节能力来影响松材线虫病的发生。
徐小文,许秀环,罗治建,周席华,蔡明乾,王义勋[3](2021)在《湖北松材线虫病发生概况和防治对策》文中认为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湖北省松材线虫病发生历史、发生现状、发生规律和致病机理;分析了松林组分相对单一、极端不利气候、物流频繁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撑不够等因素对湖北松材线虫病影响,导致该病害呈跳跃式爆发趋势;并提出了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加强科技攻关力度、提高防治队伍素质和推进社会化防治等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有效防控湖北松材线虫病蔓延提供理论参考。
戚丹妮[4](2021)在《杀线虫剂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的繁殖与交配行为》文中提出松材线虫病对于松树来说是一种毁灭性流行病,是林业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松材线虫病具有致病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的特点,该病一旦发生便很难控制。目前已造成我国85524hm2的灾害面积,直接经济损失数35亿元,间接损失高达数160亿元。因此,筛选一款高效、稳定的杀松材线虫药剂是目前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松材线虫为靶标,测定了甲维盐、阿维菌素、氟吡菌酰胺与新型药剂SYNC的亚致死浓度,比较在亚致死浓度下四种药剂对松材线虫产卵量、卵孵化率、性别比例和发育进度的影响;观察并分析四种药剂对其交配行为的胁迫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松材线虫产卵量依次为阿维菌素(14.6粒)>氟吡菌酰胺(6.1粒)>甲维盐(4.6粒)>SYNC(2.8粒),其中SYNC处理后产卵量与其他处理组对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2.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松材线虫孵化率依次为阿维菌素(74.34%)>氟吡菌酰胺(73.48%)>SYNC(55.43%)>甲维盐(48.31%),其中甲维盐处理后,其中甲维盐处理后卵孵化率与其他处理组对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3.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松材线虫性成熟比例依次为氟吡菌酰胺(62.16%)>阿维菌素(60.29%)>甲维盐(60.24%)>SYNC(50.73%),其中SYNC处理后性成熟比例与其他处理组对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4.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松材线虫的雌雄比在1.33-1.76之间,其中阿维菌素处理后雌雄比与其他处理组对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5.新型杀线剂SYNC对于松材线虫的交配行为也有影响作用,经处理后每对松材线虫的交配次数从1.99次下降至1.21次,有效交配率从79.82%下降至69.65%,即SYNC有效降低松材线虫的交配次数与有效交配率,从而达到降低其种群繁殖数量的效果。
韩祥胜[5](2020)在《基于WANFANGDATA的松材线虫病文献学分析与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对基于WANFANGDATA检索到的4 734篇有关松材线虫病研究文献进行了主题分布、时间分布、学科分布、作者与机构分布、基金项目分布分析,总结了松材线虫生物学与生理学、生态学、致病机理、松材线虫鉴定、防治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几年的研究展望、防治理念与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在未来几年,对于松材线虫病的研究,除了继续进行松材线虫病生态学、生理学等基础研究,研发松材线虫病快速鉴定、高效防治技术以及基于遥感的精准监测技术之外,还应反思"拔除""除治""零损失""零发生"等绝对防治理念,引入防治阈值,探讨新有害生物治理理念。同时,引入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科学、客观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体系,最大限度地排除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人为主观因素干扰,并据此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五条进行完善,以避免林业植物检疫对象确定中存在过多的人为主观干扰。此外,还应剔除"四率"考核中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2个指标,并制定科学客观的成灾标准,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作为参考指标进行考核,并且考核指标值不宜过高,要切合实际。
刘红斌[6](2020)在《细胞自噬在松材线虫侵染寄主过程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树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PWD)又称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在东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发生为害严重。近年该病在我国的疫情不断扩展蔓延,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威胁,其病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被我国评定为一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由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复杂,其致病机理仍未明确,防治十分困难。阐明松材线虫如何克服环境变化和松树防御反应而成功侵染定殖于树体的分子机制对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为应对环境应激而进化出的一种由一系列自噬基因调控的保护性机制,其通过降解胞内组分以维持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稳态,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免疫防御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病原松材线虫细胞自噬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对细胞自噬在松材线虫侵染寄主和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对松材线虫致病机制和生态适应机理的阐明。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比较自噬标志蛋白BxATG8-II与BxATG8-I表达量的变化,建立了定量检测松材线虫细胞自噬活性的方法。检测自噬活性是研究自噬的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同源重组构建松材线虫自噬标志蛋白BxATG8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xATG8,将其转入表达感受态细胞异源表达该蛋白,大量诱导表达后通过Ni-NTA agarose纯化得到重组蛋白BxATG8;使用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血清,纯化浓缩后得到BxATG8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检测其效价高达1:512,000,Western blot分析证明该抗体能够同时识别松材线虫自噬标志蛋白BxATG8两种形式的蛋白:BxATG8-I和BxATG8-II。使用自噬抑制剂3-Methyladenine(3-Ma)处理松材线虫后,检测线虫的自噬活性即蛋白表达量比值BxATG8-II/BxATG8-I的大小,发现自噬抑制剂3-Ma确实显着降低了松材线虫的自噬活性,表明定量检测松材线虫自噬活性的方法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手段与技术支持。2.通过PCR克隆得到松材线虫中3个新的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对其编码蛋白的系统进化与结构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发现,松材线虫这3个自噬蛋白与已知的其他物种中的这3个蛋白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亲缘关系都较远;这3个蛋白均偏酸性,且都是亲水性蛋白,其中BxATG5和BxATG16无信号肽,BxATG9存在信号肽且含有5个跨膜区,属于典型的跨膜蛋白;对这3个蛋白的三级结构模型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其中的BxATG16蛋白不存在空间折叠,推测可能与其特定的功能相关。3.通过RNA干扰对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9和BxATG16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发现,自噬基因BxATG16正向调控BxATG5的转录表达;高效沉默BxATG9和BxATG16后,对松材线虫的细胞自噬活性、虫体形态、运动能力、取食速度和繁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这两个自噬基因的沉默都能导致松材线虫的自噬活性明显降低;并且都显着抑制了松材线虫在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上的取食速度和繁殖量,但不影响线虫的形态和运动能力。表明这两个基因在松材线虫的自噬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了线虫的取食繁殖过程。4.通过qRT-PCR检测了松材线虫在受到松树主要防御物质之一的α-蒎烯的胁迫和侵染寄主松树的过程中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这3个自噬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都在松材线虫遭受α-蒎烯胁迫4 h时以及松材线虫侵染松树后其病程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发病前期、初期、后期和病树死亡)显着增强,表明自噬很可能在松材线虫的防御与致病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5.同源克隆得到黑松(Pinus thunbergii)中两个调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合成的关键基因呼吸爆发氧化酶基因PtRBOH1和PtRBOH2的保守结构域,通过qRT-PCR分析了黑松中这两个基因在松材线虫侵染早期(0.5、1、2、3和4 d)的表达模式,并测定了接种点附近的松树茎干中ROS主要产物H2O2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黑松ROS在基因和代谢水平都响应了松材线虫的侵染。同时对松材线虫侵染早期3个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上调表达的时间与受侵染松树中H2O2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相同,且它们的表达水平随H2O2含量的显着下降而明显降低,表明侵染早期松材线虫自噬基因的表达与松树ROS代谢相关。接着通过qRT-PCR、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和Western blot定量分析,发现H2O2引起的氧化胁迫使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的表达明显提高,使松材线虫细胞中自噬前体、自噬体、自噬溶酶体这些典型的自噬结构的数量增加,使松材线虫的自噬活性显着增强,表明氧化胁迫诱发了松材线虫的细胞自噬。6.通过自噬抑制剂3-Ma的应用和自噬基因BxATG9和BxATG16的沉默,双重验证了自噬在松材线虫抗氧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在氧化胁迫下自噬不影响松材线虫的形态和运动能力,但对线虫的取食、繁殖、卵孵化和存活至关重要,自噬是松材线虫抗氧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样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双重验证了自噬在松材线虫侵染寄主过程中的重要性。结果显示,抑制线虫的自噬显着降低了线虫在树体中的繁殖量,明显推迟了寄主松树的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严重阻碍了松材线虫病的发展。表明自噬影响着松材线虫的毒力,在线虫的致病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结合前面的结果,可以认为:当松材线虫的自噬被阻塞时,松树中ROS代谢产生的氧化胁迫环境会大幅度减少线虫的取食速度和繁殖量,并严重抑制其卵孵化和存活,从而导致树体内线虫数量显着降低,进而明显延缓了松树的萎蔫进程。7.使用自噬抑制剂3-Ma和沉默自噬基因BxATG9和BxATG16抑制了松材线虫的自噬后,对侵染黑松早期(1、2和3 d)线虫中过氧化物酶基因BxPrx与过氧化氢酶基因Bxy-ctl-1和Bxy-ctl-2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检测,发现这3个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显着上调,尤其在第3 d,表明松材线虫在侵染早期很可能通过提高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这两条抗氧化通路的水平来减少自噬受抑引起的氧化损伤。8.温度是影响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主要的环境因子,探讨了温度对松材线虫的取食繁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及线虫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在灰葡萄孢上的取食速度、繁殖量和运动能力在15°C的低温条件下被严重抑制,而在35°C的高温条件下被显着提高。同时通过定量Western blot和qRT-PCR测定了线虫的自噬活性和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5°C低温诱发了松材线虫的细胞自噬,35°C高温下线虫的自噬水平较低。通过自噬抑制剂3-Ma抑制了松材线虫的自噬活性后,对15°C低温条件下线虫在灰葡萄孢上的取食繁殖和运动能力进行了测定,发现自噬的抑制显着降低了低温下松材线虫的取食速度、繁殖量和运动能力,表明自噬参与调控松材线虫在低温下的取食繁殖和运动过程,自噬在线虫抵御低温胁迫时至关重要。本文证实细胞自噬在松材线虫侵染寄主和响应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噬通过抵御寄主活性氧代谢产生的氧化胁迫促进了松材线虫的侵染,并且有助于线虫在低温下的取食、繁殖和运动。该研究有助于阐明松材线虫的防御与致病机理及适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并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可能的靶标和理论依据。
于中南[7](2020)在《松材线虫伴生菌多样性及对桑葚保鲜潜力的初探》文中提出称为“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病传播速度快,难以有效防治,松材线虫与其携带的伴生细菌的协同致病,是近年来对该病的致病机理研究的热点,有效的分离与确定松材线虫伴生菌是开展这一方向研究的基础。生物保鲜是农产品绿色保鲜的重要研究方向,常使用拮抗菌对桑葚采后保鲜。松材线虫的伴生细菌种类多样,因此有利于筛选可以为桑葚保鲜使用的拮抗菌,为桑葚采后生物保鲜研究提供多样化选择空间。本论文探究了以不同条件培养分离微生物、以biology生态板分析、16s r RNA分子测序以及宏基因组学等多种方法,分析考察了分离获得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效果及其多样性。并观察了部分伴生细菌菌株对松材线虫长期存活的影响,对以部分伴生细菌对桑葚采后生物保鲜的效果作了初步观察,获得了如下结果。1、松材线虫携带大量细菌,从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中,每条线虫可分离出25208(PDA分离)~38000(NA分离)不等的cfu,培养基类型和降低培养基的浓度不会明显减少分离的菌落数。经振荡清洗后,伴生细菌从松材线虫体上大量脱落,每条带菌在1381~2660cfu之间。2、应用16s r RNA全序列测序比对,对分离得到的140株伴生细菌鉴定出82株伴生细菌,在鉴定出的菌株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占比近一半,达45%(37株);其它菌株有: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7.3%、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6.1%、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 sp.)6.1%、泛菌属(Pantoea sp.)4.9%、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4.9%、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4.9%、勒克氏菌属(Leclercia sp.)4.9%、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sp.)3.7%、马赛菌(Massilia sp.)2.4%、南极菌(Antarctic)2.4%、其它占比较少的菌株: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地杆菌(Pedobacter sp.)、布丘氏菌属(Buttiauxella sp.)、杜擀氏菌属(Duganella sp.)、Rouxiella等,占比在1.2%左右。其中不同培养基以及松材线虫处理方法分离得到的伴生细菌类群均存在重叠与差异,也影响它们的革兰氏染色属性的比例,但假单胞菌属在各种处理组合下均可分离得到。3、松材线虫伴生细菌宏基因组测序鉴定,鉴定出的23%菌株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占比居多,其次为Epilithonimonas sp.、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不动杆菌、拉恩氏菌、短波单胞菌以及梭状芽胞杆菌为次优势菌株,利用Biology生态板显示有不同生理生化类型重合度菌株,可能来源于它们的各分类属性或生理生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4、通过对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在木段中存留期数量的观察,细菌对松材线虫的长期存活存在一定影响。5、探索了伴生细菌对桑葚的防腐保鲜作用。选用9种不同的伴生细菌对桑葚进行保鲜处理,通过对桑葚失重率、腐烂率、Vc含量变化等指标观察,受样本数量所限所选菌种对桑葚的防腐保鲜作用不明显。上述研究结果特别显示出了松材线虫携带细菌的多样性、细菌数量的巨大,细菌分离方法对获得细菌类群有很大影响。
孟繁丽[8](2020)在《分子拟态蛋白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给我国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松材线虫病因其病害系统的复杂性,致使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机理尚未有明确的科学定论。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紊乱导致的空洞化现象是其典型的病理学事件;分子拟态蛋白是病原物分泌的与寄主防御相关蛋白在结构或功能上相似的蛋白,其能干扰寄主的防御反应。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通过分子模拟作用干扰了寄主正常的防御代谢,导致其代谢紊乱进而诱发空洞化。因此,为探究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前期松材线虫响应α-蒎烯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响应α-蒎烯作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类甜蛋白Bx-TLP-1,Bx-TLP-2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子Bx-CPI序列与对应植物蛋白序列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同时,α-蒎烯处理后,可以促使松材线虫Bx-tlp-1基因上调表达。2)通过构建松材线虫-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互作试验体系发现,马尾松上接种松材线虫后,单萜类物质(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莰烯/月桂烯)在第15和27天有两个峰值,对应的萜烯合成酶基因(apin/bpin/limo)在第12和24天有两个峰值;倍半萜类物质(长叶烯/石竹烯)在第18和27天有两个峰值,对应的萜烯合成酶基因(long/cary)在第15和24天有两个峰值。松树Pm-tlp基因在第3、12和27天表达水平较高,而松材线虫Bx-tlp-1基因在第6、15和30天表达水平较高。松树Pm-cpi基因在第6、15和27天上调表达,而松材线虫Bx-cpi基因在第9、18和24天上调表达。由此说明,松材线虫侵染后,诱发松树防御反应,萜烯类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大量代谢,树体内大量的萜烯类物质,又会诱导松材线虫分泌分子拟态蛋白,促使萜烯合成途径(DXP)中的DXS、DXR、MCT、CMK和HDS等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形成二次积累,致使松树空洞化而枯萎死亡。3)通过RNA干扰和原核表达的技术对松材线虫Bx-tlp-1基因进行功能研究发现,Bx-tlp-1基因RNA干扰效果可以维持到F3代。Bx-tlp-1基因RNAi后,松材线虫对环境的适应性下降,从而导致松材线虫的繁殖率降低。原核表达结果表明,Bx-TLP-1蛋白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可能与植物中的β-1,3-葡聚糖结合,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4)RNA干扰Bx-tlp-1基因的松材线虫接种马尾松后发现,单萜类和倍半萜类物质均在第18天有1个峰值,在接种30天内,松树未出现第二个峰值。由此说明,Bx-tlp-1基因RNAi后,松材线虫致病性减弱,30 d内不能促使松树产生萜烯类物质的二次积累,进而减轻了松树的发病症状,延长了松树的病程。5)Bx-TLP-1原核表达蛋白接种马尾松后发现,萜烯类物质(不包括柠檬烯和月桂烯)均在第12天有1个峰值,柠檬烯在第9天有1个峰值,月桂烯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萜烯合成途径(DXP)中的DXS、DXR、MCT、CMK和HDS基因均在第9天上调表达。同时,Bx-TLP-1蛋白接种后松树Pm-tlp基因在第6天上调表达。由此说明,松材线虫Bx-TLP-1蛋白能够诱导松树萜烯合成途径上的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导致萜烯类物质的积累。6)通过对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Bx-tlp-1,Bx-tlp-2和Bx-cpi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对松材线虫DNA和天牛组织DNA进行特异性扩增发现,松材线虫有特异性片段,大小分别为755 bp,241 bp和202 bp。由此说明,Bx-tlp-1,Bx-tlp-2和Bx-cpi基因不仅可用于特异性检测松材线虫,还可用于检测媒介天牛是否携带松材线虫。综上所述,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可能参与并调控松树萜烯类物质代谢过程,其中Bx-tlp-1基因是松材线虫的关键致病基因之一。松材线虫侵染后,诱发松树防御反应,萜烯类物质大量代谢。萜烯类物质又可促使松材线虫Bx-tlp-1基因上调表达,而松材线虫类甜蛋白(Bx-TLP-1)与马尾松类甜蛋白(Pm-TLP)功能的相似性,松材线虫类甜蛋白可能在树体内发挥与马尾松类甜蛋白相似的作用,促使松树萜烯合成途径(DXP)上的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萜烯类物质形成二次积累,致使松树萜烯代谢紊乱发生空洞化而枯萎死亡。
刘彬[9](2020)在《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速生、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是我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造林面积居针叶树之首,主要用于制浆造纸、建筑、采脂等,在我国速生丰产材用和脂用林基地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发的一种特大毁灭性的森林病害,主要传播媒介为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严重危害着森林生态安全,并给林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马尾松为松材线虫的主要危害对象之一,目前松材线虫病已严重阻碍了马尾松产业的发展。马尾松群体中存在抗松材线虫病的基因型,因此利用抗病品种替代易感品种是防治松材线虫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前期课题组已在安徽、浙江等地选育部分抗性较高的马尾松家系和无性系,发现松脂产量和部分松脂化学组分含量与马尾松的抗性显着相关,并基于对高抗和易感马尾松基因型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筛选出一批抗松材线虫病候选基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高抗马尾松和易感马尾松无性系作为试验材料,重点对抗松材线虫病候选基因中的4个萜类基因(抗性萜类基因)PmGPPS1、PmTPS4、PmTPS21和PmCYP720B11v2进行基因克隆、表达模式检测和功能验证,为揭示马尾松抗性机理和抗性品种早期选择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马尾松PmGPPS1、PmTPS1、PmTPS4、PmTPS21和PmCYP720B11v2在马高抗与易感马尾松转录组中差异表达,因此结合马尾松全长转录组其所在基因家族进行全面鉴定。马尾松全长转录组中鉴定得到11个Pm IPS基因家族成员、54个PmTPS基因家族成员和14个PmCYP720B基因家族成员。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Pm IPS基因家族成员分为IPS-a、IPS-b和IPS-d 3个亚家族,共有20个保守基序。PmGPPS和Pm GGPPS家族成员中共有的保守基序较多,抗病候选基因PmGPPS1位于IPS-b亚家族,可能参与GPP合成。PmTPS基因序列中单萜、倍半萜和二萜合酶分别位于TPS-d1、TPS-d2和TPS-d3三个进化枝。抗病候选基因PmTPS1和PmTPS4为TPS-d1成员,可能参与单萜合成;PmTPS21为TPS-d2成员可能参与倍半萜合成。PmCYP720B基因家族成员划分为4个进化枝,共有20个保守基序。进化枝Ⅰ和Ⅲ涵盖PmCYP720B成员较多,候选基因PmCYP720B11v2位于进化枝Ⅰ,可能参与多种二萜树脂酸合成。马尾松IPS、TPS和CYP720B基因家族中不同的亚家族成员的保守基序高度保守,同时各亚家族也含有其本身的特异性保守基序,进化关系近的成员,其保守基序也相近。(2)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在高抗马尾松树脂道上皮细胞特异性高表达。通过分析抗病候选基因在松材线虫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发现高抗马尾松PmGPPS1、PmTPS1、PmTPS4、PmTPS21和PmCYP720B11v2的表达量在接种后1 d、15 d、30 d皆显着高于易感马尾松。不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接种后PmGPPS1、PmTPS1、PmTPS4、PmTPS21和PmCYP720B11v2在高抗马尾松茎部组织显着高表达。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将PmGPPS1、PmTPS4、PmTPS21和PmCYP720B11v2特异性抗体与高抗马尾松的茎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杂交,从蛋白水平分析候选基因在高抗马尾松中的组织定位。结果显示,抗性萜类基因的特异性抗体在高抗马尾松的木质部、形成层和韧皮部均有特异性表达信号,且在木质部的树脂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信号最强。(3)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候选基因PmGPPS1促进单萜和二萜类化合物积累为松脂参与松材线虫胁迫提供合成前体。与野生型相比,烟草转基因株系中PmGPPS1表达量明显上调,PmGPPS1的过表达可以有效促进MVA和MEP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结合MEP途径关键基因DXS和DXR以及MVA途径关键基因HMGS和HMGR的表达量结果发现,过表达PmGPPS1烟草中Nb HMGS、Nb HMGR、Nb DXS、Nb DXR和Nb GGPPS3基因表达量分别增加2.4、2.8、8.4、2.4和4.8倍。据此表明,过表达PmGPPS1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激活MEP和MVA通路的代谢通量,从而显着提高过表达PmGPPS1烟草株系中D-柠檬烯和桉叶油醇的产量。D-柠檬烯、桉叶油醇可作为抑菌剂,因此推测PmGPPS1在抗松材线虫病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另外,过表达PmGPPS1烟草株系可促进烟草二萜GA3和ZA含量增加,从而促进烟草生长发育,使花期提前、叶片增大、开花结实率增加,同时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4)利用抗性萜类基因酶活产物对松材线虫进行体外培养,证实PmTPS4和PmTPS21酶活产物可抑制松材线虫活性。酶活检测结果表明,PmTPS4是一种多产物的α-蒎烯合酶,可以同时合成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和D-柠檬烯4种单萜化合物。PmTPS21在以FPP为唯一底物情况下,可同时合成倍半萜(长叶烯)和单萜(α-蒎烯),也可催化GPP合成单萜(α-蒎烯),是一种具有双功能的长叶烯合酶。烟草瞬时转化结果与其酶活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以PmTPS4和PmTPS21的酶活产物以及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萜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为参考,设置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和长叶烯的不同浓度梯度的稀释液外源施加于体外培养的松材线虫,结果表明,在α-蒎烯、D-柠檬烯、长叶烯和β-月桂烯的单一溶液中,随着化合物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松材线虫活性显着被抑制。其中,D-柠檬烯对松材线虫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萜类化合物混合溶液对松材线虫的抑制作用显着高于单一溶液。低浓度的混合溶液处理6 h后,松材线虫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初步得出结论,作为马尾松PmTPS4和PmTPS21主要酶活产物同时作为马尾松松脂的主要成分,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和长叶烯可能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的防御过程起重要作用。(5)PmCYP720B11v2可促进二萜树脂酸(DRAs)化合物积累从而提高马尾松抗性。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PmCYP720B11v2,对大肠杆菌中获得的重组蛋白大量表达,以13-羟基-8(4)-枞烯为底物,进行酶促反应。结果表明,PmCYP720B11v2可催化13-羟基-8(14)-枞烯生成3种二萜树脂酸:左旋海松酸、枞酸和新枞酸。据此得出结论,PmCYP720B11v2表现出催化活性,具有生化功能,可生成左旋海松酸、枞酸和新枞酸。左旋海松酸、枞酸和新枞酸均属于DRAs,在空气中易氧化、凝固,对松材线虫的入侵形成物理阻碍,结合高抗马尾松中PmCYP720B11v2表达量高于易感马尾松,因此认为PmCYP720B11v2在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防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王方[10](2019)在《杀松材线虫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研究》文中指出由松材线虫感染引起的松萎蔫病是一种严重的森林病害,目前对松材线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药物为主,但可引起环境污染,且松材线虫也容易产生耐药性。为了寻找环境友好型的天然杀线虫成分,本文从青岛大学校园内采集的样品中进行了杀线虫细菌的分离,共得到120株细菌。通过浸渍法对菌株的培养上清液进行了杀线虫活性的测定,共有20株细菌具有杀线虫活性,从中筛选出两株具有较高杀线虫活性的细菌G5-3和G8-2。将两株细菌培养上清液处理松材线虫48 h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26%和93.10%。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将两株菌株分别鉴定为Pseudoduganella violaceinigra G5-3和Novosphingobium pokkalii G8-2。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两株细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P.violaceinigra G5-3和N.pokkalii G8-2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是:最适的初始pH为7.0和6.0,最适培养温度30℃和35℃,两株菌的最佳接种菌龄均为15 h,最佳培养时间均为3 d。通过对两株细菌产生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分析,表明两株菌的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在弱碱性条件下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两株细菌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菌株培养上清液中的挥发性成分具有比培养上清还高的杀线虫活性,表明活性物质可能为挥发物。利用SPME-GC/MS(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技术分析和鉴定了培养液中的挥发物,发现其活性成分主要为2,5-二甲基吡嗪、4-二甲氨基吡啶、乙酸苄酯、丁酸苯乙酯、苯乙醇和苯乙酮。经测定,这六种挥发物处理松材线虫48 h后的90%致死浓度(LC90)分别为33.72、1.83、0.92、0.20、13.22 10.11 mmol/L。随后对杀线虫活性较高的五种化合物(4-二甲氨基吡啶、乙酸苄酯、丁酸苯乙酯、苯乙醇和苯乙酮)进行了杀线虫机理的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挥发物对松材线虫形态的影响,发现受试化合物对于线虫的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测定了受试挥发物对于线虫体内纤维素酶、淀粉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五种化合物对于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而对于纤维素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影响较大,其中,纤维素酶在处理36 h以后表现出活性明显下降,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在处理线虫的前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随后开始逐渐降低,因此,推测挥发物可能是通过抑制这三种酶的活性发挥作用的。该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松材线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二、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松材线虫病的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致病机制 |
1.1 松材线虫的发生及危害 |
1.2 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制 |
2 检测技术 |
3 综合防治技术 |
3.1 增加防疫力度 |
3.2 完善检测手段 |
3.3 规范采伐管理 |
3.4 生物防治技术 |
3.5 化学防治 |
3.6 物理防治 |
4 问题与展望 |
(2)松树内生细菌GD2对松材线虫入侵寄主时转录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处理 |
1.2 总RNA提取、文库构建及测序 |
1.3 数据处理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5 实时荧光定量 PCR 验证差异基因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GD2影响松材线虫病的发生 |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3 差异基因 GO 分析 |
2.4 差异表达基因 COG 数据库注释分析 |
2.5 差异基因 KEGG 功能分析 |
2.6 qPCR验证 |
3 讨 论 |
(3)湖北松材线虫病发生概况和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松材线虫病发生概况 |
1.1 湖北松林面积与分布 |
1.2 湖北松材线虫病发生历史 |
1.3 湖北松材线虫病发生现状 |
1.3.1 松材线虫病呈跳跃式爆发趋势 |
1.3.2 松材线虫病感染寄主潜在风险增大 |
1.4 松材线虫病成灾原因分析 |
1.4.1 松林成分相对单一为病害发生创造有利条件 |
1.4.2 极端不利气候加剧松材线虫病发生 |
1.4.3 松材线虫病防治难度大且技术支撑不够 |
1.4.4 物流频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病害传播 |
2 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 |
3 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 |
4 科学防治措施 |
4.1 以病原松材线虫为出发点的防控技术 |
4.2 以传播媒介昆虫为出发点的防控技术 |
4.3 检疫防控技术手段 |
5 对策探讨 |
5.1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
5.2 加强科技攻关力度,推进科学防治指导 |
5.3 加强专业人才建设,提高防治队伍素质 |
5.4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防治社会化 |
(4)杀线虫剂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的繁殖与交配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松材线虫病研究进展 |
1.1.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危害 |
1.1.2 松材线虫生活史 |
1.1.3 松材线虫形态描述 |
1.1.4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 |
1.1.5 松材线虫病的发病规律 |
1.1.6 松材线虫病的分布状况 |
1.1.7 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理 |
1.2 松材线虫繁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
1.2.1 胚胎发育 |
1.2.2 胚后发育 |
1.2.3 繁殖生物学 |
1.3 松材线虫行为学研究进展 |
1.3.1 松材线虫的侵染 |
1.3.2 松材线虫的运动和迁移 |
1.3.3 松材线虫的取食 |
1.3.4 松材线虫的交配 |
1.4 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4.1 营林措施 |
1.4.2 生物防治 |
1.4.3 物理防治 |
1.4.4 化学防治 |
1.4.5 检疫防控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杀线剂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繁殖与发育能力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松材线虫 |
2.1.2 供试菌株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1.5 培养基 |
2.1.6 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供试松材线虫的培养 |
2.2.2 供试松材线虫的分离 |
2.2.3 供试松材线虫各龄期同步虫的获得 |
2.2.4 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的确定 |
2.2.5 施药方法 |
2.2.6 松材线虫种群繁殖数量的测定 |
2.2.7 松材线虫产卵量的测定 |
2.2.8 松材线虫卵孵化率的测定 |
2.2.9 松材线虫卵发育进度的测定 |
2.2.10 松材线虫子代性别比例和个体大小的测定 |
2.2.11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四种不同药剂亚致死浓度的确定及毒杀作用 |
2.3.2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种群繁殖数量的影响 |
2.3.3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线虫产卵量的影响 |
2.3.4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线虫卵孵化率的影响 |
2.3.5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线虫发育进度的影响 |
2.3.6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子代体长和性别比例的影响 |
2.4 结论与讨论 |
3 松材线虫交配行为及对四种药剂胁迫作用的响应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松材线虫 |
3.1.2 供试菌株 |
3.1.3 供试药剂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培养基 |
3.2 实验方法 |
3.2.1 未交配雌雄虫的获得 |
3.2.2 松材线虫交配行为的观察 |
3.2.3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交配行为的胁迫抑制作用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松材线虫的交配行为模式 |
3.3.2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交配次数的影响 |
3.3.3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有效交配率的影响 |
3.3.4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产卵量的影响 |
3.3.5 四种不同药剂对松材线虫交配时长与交配前等待时长的影响 |
3.4 结论与讨论 |
4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基于WANFANGDATA的松材线虫病文献学分析与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库选择与检索 |
2 分析方法 |
2.1 主题分布分析 |
2.2 时间分布分析 |
2.3 学科分布分析 |
2.4 作者与机构分布分析 |
2.5 基金项目分布分析 |
3 当前研究进展 |
4 研究展望及防治理念 |
(6)细胞自噬在松材线虫侵染寄主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松材线虫病研究概况 |
1.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 |
1.2 病原松材线虫的形态学特征和生活史 |
1.3 松材线虫致病机制研究 |
1.4 感病寄主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
2 细胞自噬发生过程研究概述 |
2.1 细胞自噬的发现 |
2.2 细胞自噬的类型 |
2.3 自噬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分子机制 |
2.3.1 自噬的起始阶段 |
2.3.2 自噬体的延伸阶段 |
2.3.3 自噬体的成熟降解阶段 |
3 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进展 |
3.1 自噬在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中的作用研究 |
3.1.1 自噬对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的影响 |
3.1.2 自噬对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自噬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作用研究 |
3.3 自噬在植物中的作用研究 |
3.4 自噬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
4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 |
4.1 细胞自噬的检测方法 |
4.2 RNA干扰技术及其应用 |
4.3 实时定量PCR及其应用 |
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松材线虫细胞自噬活性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其培养 |
1.2 松材线虫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1.3 松材线虫自噬标志蛋白BxATG8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4 松材线虫自噬标志蛋白BxATG8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1.5 松材线虫自噬标志蛋白BxATG8抗体的制备 |
1.6 BxATG8 抗体的效价检测与Western blot验证 |
1.7 松材线虫细胞自噬活性的定量测定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松材线虫自噬标志蛋白BxATG8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 松材线虫自噬标志蛋白BxATG8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2.3 BxATG8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质量检测 |
2.4 松材线虫自噬活性的定量测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 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其培养 |
1.2 松材线虫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1.3 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 编码区的克隆 |
1.4 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5 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9和BxATG16 的双链RNA干扰 |
1.6 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干扰效率和其他自噬基因的表达 |
1.7 自噬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细胞自噬活性的测定 |
1.8 自噬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形态的观察与运动能力的测定 |
1.9 自噬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取食速度与繁殖量的测定 |
1.10 离体α-蒎烯胁迫和感染松树后的松材线虫自噬基因表达量测定 |
1.11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 的克隆与测序 |
2.2 松材线虫自噬蛋白BxATG5、BxATG9和BxATG16 的同源性、理化性质及三级结构分析 |
2.3 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9和BxATG16 沉默的效率及对其他自噬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自噬基因BxATG9和BxATG16 的沉默降低了松材线虫的自噬活性 |
2.5 自噬基因BxATG9和BxATG16 的沉默减少了松材线虫的取食和繁殖 |
2.6 α-蒎烯胁迫增加了松材线虫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 的表达水平 |
2.7 松材线虫与松树互作中自噬基因BxATG5、BxATG9和BxATG16 的表达模式 |
3 讨论 |
第四章 细胞自噬在松材线虫侵染寄主过程中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其培养 |
1.2 松材线虫接种黑松与样品制备 |
1.3 黑松与松材线虫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1.4 黑松RBOH基因的克隆 |
1.5 qRT-PCR |
1.6 黑松茎段H_2O_2含量的测定 |
1.7 氧化胁迫下松材线虫自噬基因表达的测定 |
1.8 氧化胁迫下松材线虫细胞自噬的透射电镜观察 |
1.9 Western blot检测松材线虫的自噬活性 |
1.10 自噬抑制剂处理松材线虫与线虫自噬基因的干扰 |
1.11 松材线虫形态观察与运动能力的测定 |
1.12 松材线虫取食速度与繁殖量的测定 |
1.13 松材线虫卵孵化率和存活率的测定 |
1.14 松材线虫致病力及其在松树体内繁殖力测定 |
1.15 松材线虫接种黑松后早期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1.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侵染早期松材线虫自噬基因表达与松树ROS代谢相关 |
2.2 氧化胁迫诱发了松材线虫的细胞自噬 |
2.3 抑制自噬减少了松材线虫氧化胁迫下的取食、繁殖、卵孵化和存活 |
2.4 抑制自噬降低了松材线虫的毒力 |
2.5 自噬基因对松材线虫氧化胁迫下的取食、繁殖、卵孵化和存活是必要的 |
2.6 自噬基因对松材线虫的致病力有贡献 |
2.7 抑制自噬提高了侵染早期松材线虫抗氧化基因的表达 |
3 讨论 |
第五章 细胞自噬在松材线虫响应温度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其培养 |
1.2 不同温度下松材线虫取食速度与繁殖量的测定 |
1.3 不同温度下松材线虫运动能力的测定 |
1.4 不同温度下松材线虫自噬活性的检测 |
1.5 松材线虫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1.6 不同温度下松材线虫自噬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1.7 自噬抑制后的松材线虫取食速度、繁殖量与运动能力测定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变化改变了松材线虫的取食繁殖与运动能力 |
2.2 温度影响松材线虫的细胞自噬 |
2.3 自噬促进松材线虫在低温下的取食繁殖和运动能力 |
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
参考文献 |
(7)松材线虫伴生菌多样性及对桑葚保鲜潜力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松材线虫携带的伴生细菌研究概述 |
1.1.1 松材线虫病研究现状及致病机制 |
1.1.2 伴生细菌与松材线虫之间的互作关系 |
1.1.3 松材线虫携带伴生细菌的多样性 |
1.2 桑葚概述及保鲜技术 |
1.2.1 桑葚概述 |
1.2.2 桑葚采后病害 |
1.2.3 采后水果保鲜技术 |
1.3 .拮抗菌对桑葚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
1.3.1 生物防治研究历史 |
1.3.2 拮抗菌的抑菌机理 |
1.3.3 拮抗菌在采后桑葚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1.4 微生物种类及多样性相关研究方法 |
1.4.1 平板分离法 |
1.4.2 Biolog-ECO鉴定法 |
1.4.3 16SrRNA鉴定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16SrRNA鉴定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伴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鉴定 |
3.1.3 伴生细菌总DNA提取 |
3.1.4 伴生细菌16S r RNA-PCR扩增 |
3.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1.6 16SrRNA的全序列测定 |
3.1.7 16SrRNA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松材线虫体表的伴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
3.2.2 松材线虫体表的伴生细菌的16S r RNA全序列PCR扩增结果 |
3.2.3 松材线虫体表的伴生细菌的16srRNA序列测定结果 |
3.2.4 松材线虫体表的伴生细菌的16SrRNA全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3.2.5 不同培养基分离伴生细菌种类差异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生态板鉴定以及宏基因组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松材线虫体表的伴生细菌的Biology生态板鉴定结果 |
4.2.2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宏基因组鉴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伴生细菌对松材线虫存活时间的影响以及对桑葚采后保鲜的潜力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伴生细菌对松材线虫存活时间的影响的实验方法 |
5.1.3 伴生细菌对桑葚采后保鲜的潜力研究的实验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伴生细菌对松材线虫存活时间的影响 |
5.2.2 不同伴生细菌对桑葚采后桑葚失重率的影响 |
5.2.3 不同伴生细菌对桑葚采后桑葚腐烂率的影响 |
5.2.4 不同伴生细菌对桑葚采后Vc含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分子拟态蛋白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松材线虫病简介和危害 |
1.2.2 松材线虫病监测与防控 |
1.2.3 松材线虫病致病过程 |
1.2.4 病原物对寄主的作用机制 |
1.2.5 类甜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
1.2.6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致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克隆及其对α-蒎烯的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松材线虫虫株 |
2.1.2 松材线虫RNA提取与合成第一链cDNA |
2.1.3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基因克隆 |
2.1.4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2.1.5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在不同虫态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2.1.6 α-蒎烯处理后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表达模式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松材线虫Bx-tlp-2和Bx-cpi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松材线虫Bx-TLP-2和Bx-CPI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2.2.3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在不同虫态中的表达模式 |
2.2.4 α-蒎烯处理后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的表达模式 |
2.3 小结 |
3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功能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RNAi载体构建 |
3.1.2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RNA干扰效果检测 |
3.1.3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原核表达 |
3.1.4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原位杂交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RNAi载体构建 |
3.2.2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RNA干扰效果检测 |
3.2.3 Bx-tlp-1基因RNAi后对松材线虫繁殖率的影响 |
3.2.4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蛋白纯化 |
3.2.5 松材线虫的Bx-TLP-1蛋白浓度和酶活性测定 |
3.2.6 过量表达松材线虫Bx-TLP-1蛋白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
3.2.7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原位杂交 |
3.3 小结 |
4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与松树萜烯代谢间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接种3 年生马尾松 |
4.1.2 水分相对含量测定 |
4.1.3 松树萜烯类物质含量检测 |
4.1.4 松树针叶内化学信号物质的检测 |
4.1.5 马尾松RNA提取 |
4.1.6 松材线虫RNA提取 |
4.1.7 荧光定量PCR检测马尾松和松材线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马尾松水分相对含量测定 |
4.2.2 松树萜烯类物质含量测定及相关合成酶基因检测 |
4.2.3 松树萜烯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检测 |
4.2.4 马尾松和松材线虫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
4.2.5 松树针叶内化学信号物质的检测 |
4.3 小结 |
5 松材线虫Bx-tlp-1基因的致病性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松材线虫在马尾松内的繁殖率和迁移率及雌雄比 |
5.1.2 马尾松发病状况统计 |
5.1.3 马尾松茎段表观病理学变化 |
5.1.4 马尾松空洞化现象观察 |
5.1.5 马尾松细胞学观察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松材线虫在马尾松内的繁殖率和迁移率及雌雄比 |
5.2.2 马尾松发病情况 |
5.2.3 马尾松茎段表观病理学变化 |
5.2.4 马尾松空洞化现象观察 |
5.2.5 冷冻扫描电镜观察马尾松茎段 |
5.3 小结 |
6 分子拟态蛋白特异性检测松材线虫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PCR扩增 |
6.1.3 天牛组织DNA的提取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PCR引物设计 |
6.2.2 PCR检测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 |
6.2.3 PCR检测天牛组织DNA |
6.3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2.1 萜烯类物质超量代谢导致松树木质部空洞化 |
7.2.2 松材线虫分子拟态蛋白干扰寄主萜烯类物质代谢 |
7.2.3 Bx-tlp-1基因是松材线虫的关键致病基因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论文中所用引物和相关图表 |
附录 B:论文中主要物种中文名称和拉丁名称 |
附录 C: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表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2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中的基因家族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马尾松PmIPS基因家族鉴定 |
2.2.2 马尾松PmTPS基因家族鉴定 |
2.2.3 马尾松PmCYP720B基因家族鉴定 |
2.3 小结 |
3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响应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高抗马尾松体内松材线虫检测 |
3.2.2 不同抗性马尾松PmGPPS1的组织特异性及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动态响应 |
3.2.3 不同抗性马尾松PmTPS1的组织特异性及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动态响应 |
3.2.4 不同抗性马尾松PmTPS4的组织特异性及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动态响应 |
3.2.5 不同抗性马尾松PmTPS21的组织特异性及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动态响应 |
3.2.6 不同抗性马尾松PmCYP720B11v2的组织特异性及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动态响应 |
3.3 小结 |
4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马尾松PmGPPS1克隆及序列分析 |
4.2.2 马尾松PmTPS1克隆及序列分析 |
4.2.3 马尾松PmTPS4克隆及序列分析 |
4.2.4 马尾松PmTPS21克隆及序列分析 |
4.2.5 马尾松PmCYP720B11v2克隆及序列分析 |
4.3 小结 |
5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的蛋白表达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原核表达 |
5.2.2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免疫组化分析 |
5.2.3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亚细胞定位 |
5.3 小结 |
6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马尾松萜类直接前体合成关键基因PmGPPS1功能验证 |
6.2.2 马尾松萜类合酶关键基因PmTPS4和PmTPS21功能验证 |
6.2.3 马尾松细胞色素单加氧酶基因PmCYP720B11v2功能验证 |
6.3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鉴定及其基因家族分析 |
7.1.2 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在树脂道上皮细胞高表达 |
7.1.3 马尾松PmGPPS1促进萜类生物积累为松脂参与松材线虫胁迫提供合成前体 |
7.1.4 马尾松PmTPS4和PmTPS21催化合成单萜和倍半萜化合物抑制松材线虫活性 |
7.1.5 马尾松PmCYP720B11v2可催化合成二萜树脂酸(DRAs)以提高马尾松抗性 |
7.2 讨论 |
7.2.1 高抗马尾松萜类合成关键基因PmGPPS1可能的抗性机制 |
7.2.2 高抗马尾松萜类合成关键基因PmTPS4和PmTPS21的抗性机制 |
7.2.3 高抗马尾松萜类合成关键基因PmCYP720B11v2可能的抗性机制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杀松材线虫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杀松材线虫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
1.1 实验材料 |
1.1.1 分离样品来源 |
1.1.2 供试虫源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培养基的配制 |
1.4.2 松材线虫的培养 |
1.4.3 富集培养 |
1.4.4 菌株的分离性 |
1.4.5 具有杀线虫活性菌株的筛选 |
1.4.6 杀线虫菌株的分类鉴定 |
1.4.6.1 形态特征 |
1.4.6.2 生理生化的测定 |
1.4.7 杀线虫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5.1 菌株的分离、筛选和杀线虫活性的测定 |
1.5.2 两株具有杀线虫活性菌株的分类鉴定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两株细菌产杀线虫活性成分的发酵条件优化 |
2.1 实验方法 |
2.1.1 不同培养条件对细菌培养液杀线活性的影响 |
2.1.2 细菌杀线活性成分稳定性的分析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培养条件对两株细菌培养液的杀线活性影响 |
2.2.2 杀线虫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细菌杀线虫活性成分的鉴定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菌挥发性杀线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 |
3.2.2 活性挥发物杀线机理的研究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两株细菌的挥发性杀线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 |
3.3.2 挥发物标准品对松材线虫的杀灭活性 |
3.3.3 活性挥发物的杀线虫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松材线虫病概况 |
二、松材线虫病的病原 |
三、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假说 |
四、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
4.1 物理防治 |
4.2 化学防治 |
4.3 生物防治 |
4.3.1 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
4.3.2 松材线虫的生物防治 |
五、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松材线虫病的检测及综合防治技术[J]. 曾端香,余曦玥,于敬文,贾建平,彭德良,黄文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 [2]松树内生细菌GD2对松材线虫入侵寄主时转录组的影响[J]. 陈阳雪,赵晓佳,谈家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05)
- [3]湖北松材线虫病发生概况和防治对策[J]. 徐小文,许秀环,罗治建,周席华,蔡明乾,王义勋. 湖北林业科技, 2021(02)
- [4]杀线虫剂胁迫条件下松材线虫的繁殖与交配行为[D]. 戚丹妮.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5]基于WANFANGDATA的松材线虫病文献学分析与研究展望[J]. 韩祥胜.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6)
- [6]细胞自噬在松材线虫侵染寄主过程中的作用[D]. 刘红斌. 南京林业大学, 2020
- [7]松材线虫伴生菌多样性及对桑葚保鲜潜力的初探[D]. 于中南.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8]分子拟态蛋白在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D]. 孟繁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9]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萜类合成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D]. 刘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10]杀松材线虫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研究[D]. 王方. 青岛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