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桥位河段水流图式及桥孔布置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斯[1](2017)在《既有桥梁情况下新沟船闸布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运运输行业也在蓬勃发展。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通航河流上游兴建的桥梁越来越多,过河建筑物对河道通航条件的影响是明显的。目前,国内许多通航河流上,在枢纽和桥梁均已存在的情况下,要提高航道等级(通航船舶尺度增大),由于枢纽与桥梁之间距离较小,造成扩建(改建)枢纽船闸时,船闸布置(特别是船闸连接段航道布置)造成困难,船舶通航条件较差。同时,在枢纽已存在的情况下,要在枢纽河段兴建桥梁,或在桥梁已存在的情况下,要在桥梁河段兴建枢纽,规范对于枢纽上下游河段水上过河建筑物与枢纽之间距离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进行枢纽船闸与上下游桥梁之间距离研究,对枢纽(或桥梁)规划设计或规范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新沟枢纽上、下游均存在着桥梁,特别是上游公路桥离枢纽距离较近,对新沟船闸改造布置带来困难。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对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与上下游桥梁之间理论距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距离要求的计算公式;通过概化水槽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数学模型,验证了在理论距离要求条件下,船舶模型的航行状态良好,满足通航要求;在既有桥梁条件下对新沟船闸改造布置方案采用物理模型、船舶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不同条件下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与上下游桥梁之间理论距离要求。对枢纽(或桥梁)规划设计或规范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通过概化水槽水流数学模型和船舶数学模型,在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与上下游桥梁之间距离满足理论要求距离的情况下,计算分析了船舶在桥梁通航孔与船闸口门之间连接段航道的各种通航条件指标。计算分析表明:在满足理论分析得到的距离要求情况下,船舶航行状态良好。(3)通过物理模型、船舶模型对新沟船闸改造布置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新沟枢纽上游公路桥离枢纽距离较近的特点,提出了新沟船闸改造布置的推荐方案。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得到的距离要求的必要性。
罗松吉村[2](2011)在《西藏公路水毁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处我国西南边界,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西藏,位于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东西长约2000km,南北宽达1000km。幅员面积约1.20×106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左右,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对环境的强烈影响,而形成了高原季风气候。西藏高原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存在非常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降水有大气降水和雪融水两个来源。降水主要集中在一年中的夏半年,雨季和干季非常明显。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与气候因素,西藏公路水毁灾害现象比较严重。公路水毁防治是我国公路建设行业长期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和逐步解决的问题。引起公路水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西藏公路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沿河沿江公路,而河流则是造成公路水毁的肇因。按照公路水毁的产生原因、危害程度的不同,可将公路水毁分成冲刷水毁、渗流水毁、顶托水毁、堵溃水毁等四种主要类型。为了深入对公路水毁的机理和合理的防护措施进行探究,本文针对经常产生水毁的地点,进行实地的观测,通过资料总结、理论分析同时结合西藏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的特殊情况及其主要特征,对山区公路水毁的主要类型与产生的原因,水文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江河特征与形态,对西藏江河公路的水力水文资料进行了剖析及计算。对西藏山区沿河公路的防护措施与治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马保成[3](2008)在《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的畅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是,汛期暴雨洪水导致的公路水毁是公路主要灾害类型之一,成为制约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山区公路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公路水毁中沿河路基水毁占很大比例,且影响因素众多、类型多样,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沿河公路水毁灾害风险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对沿河公路路基水毁原因机理进行研究,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风险评价,最终提出沿河路基的合理防护形式及非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结合沿河路基水毁的有关研究资料和野外现场调查,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对公路水毁灾害系统的概念及特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公路水毁类型的划分方法,并对路基水毁灾害的成因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给出了沿河公路水毁灾害风险的定义,以及沿河公路水毁调查分析和风险识别方法,选取路基水毁危险性、易损性的评价因素,运用灰色系统的关联度方法,进行了洪水危险性评价,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路基易损性评价,并用经济损失总量来评价水毁的破坏损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了沿河公路路基的各种防护工程形式及其适用条件,并提出了水毁灾害的非工程防治措施。公路水毁灾害的评价及防治的科学理念和技术对策应当贯彻于公路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各个阶段,使公路工程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是根治公路水毁的根本出路。
彭李立[4](2008)在《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程序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涵构筑物目前是人类克服自然水体阻隔、扩大人类活动范围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的任务就是确保洪水、水中漂流物、过河船只等安全顺利的通过跨越河流的桥涵等构筑物。桥涵构筑物的跨径、高度及基础埋深等重要参数的确定都是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的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交通建设的任务日异增多,如何高效、准确、合理的进行公路水文设计计算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及其普及应用,基于它运算的高效、准确性,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很多行业里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传统的手工计算逐渐由计算机替代,土木建筑行业也在逐渐向这个方向发展。本文依据最新的公路桥涵水文勘测设计规范,在分析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程序的开发过程。文中首先介绍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并由此探讨了模糊数学、最小二乘曲线拟合、BP神经网络等计算理论在桥涵水文设计计算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设计见解和方法。然后结合桥涵水文计算理论和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分析程序结构、程序中数据处理方式和程序计算流程设计等。该计算程序力在实现水文计算的计算机化,提高计算效率。最后文中根据相应的水文计算例子对开发出的桥涵水文计算程序进行一定的介绍,并验证程序计算的可行性。文中所有的计算程序均利用Delphi开发,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编程,实例化计算对象,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蒙华[5](2007)在《重庆市公路水毁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交通基础设施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保持交通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以及居民便捷出行意义重大。重庆为举世闻名的山城,山川纵横、水系复杂,尤为是多变的地质条件和雨量充沛气候特点,公路设施常因洪水、强地表降水或持续降雨诱发水毁破坏。公路水毁不仅直接破坏交通基础设施,而且影响交通运输的畅通与安全,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结合重庆市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特点,对公路水毁进行积极、科学、有效地防治,对于充分保障重庆市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运输的畅通,减小因公路水毁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公路水毁防治是我国公路建设行业长期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要逐步解决的问题。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依托工程实施,明确了重庆市公路水毁的技术特征,掌握了重庆市公路水毁的成因、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提出了公路水毁治理水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重庆市公路设施抗水毁治理的技术对策、工程措施及其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并根据研究成果,在重庆4项依托工程中进行了应用,效果明显。论文得到了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建设项目(合同号:2003 318 950 19)“公路水毁防治技术研究”课题的资助。
许义庭[6](2006)在《陕南山区公路水毁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由自然因素作用形成的公路水毁和公路病害中,山区沿河公路的水毁占有一定比例。因此,加强山区沿河公路水毁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叙述了陕西历年水毁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特征,分析了秦巴山区公路水毁的自然环境因素及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沿河路基冲刷机理与防护试验研究,并通过水毁路段的调查观测,分析验证了沿河公路冲刷机理,完善了试验研究成果。 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及调查分析得出秦巴山区沿河公路水毁的环境因素主要有:降水、地质地貌、河流特征、植被等;水毁原因主要有:路线走向不合理,路面高程偏低,防护措施不完善或不尽合理,施工条件及养护资金不足等;水毁的防治对策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基本原则,从科学研究,工程对策,综合防治三方面入手。 针对秦巴山区水毁路段具体特点,研究了山区河流的水流特点和弯道冲刷变形规律。运用水力学原理,对护坡、挡土墙和护坦、丁坝的防护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和野外现场调查资料,提出了不同防护工程的设置方法和设计参数以及适用条件。
王显明,玉岩,尚志龙[7](2000)在《谈桥位河段水流图式及桥孔布置原则》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桥位河段的水流图式、桥孔布置原则及河段桥孔布置的要求。
庞颂贤[8](1993)在《珠海大桥设计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略介绍由我院(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施工的珠海大桥情况,重点介绍主航道桥跨径为2×125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的结构构造、钢束的采用与布束方法,以及设计中对一些技术问题的处理,供从事预应力结构工程技术人员探讨。
二、谈桥位河段水流图式及桥孔布置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桥位河段水流图式及桥孔布置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桥梁情况下新沟船闸布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的研究现状 |
1.2.2 过河建筑物对通航条件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通航条件研究方法的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枢纽船闸与桥梁之间距离研究 |
2.1 枢纽船闸与桥梁之间距离的理论研究 |
2.1.1 概化模型及参数 |
2.1.2 不同条件下枢纽船闸与桥梁之间理论距离要求 |
2.2 理论距离状态下船舶数学模型航行状态计算分析 |
2.2.1 概化水槽数学模型及流场计算 |
2.2.2 船舶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
2.2.3 船舶数学模型航行状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沟船闸改造布置方案研究模型的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枢纽概况 |
3.1.2 船闸改造布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物理模型设计及制作 |
3.2.1 模型设计 |
3.2.2 模型制作 |
3.2.3 测量仪器 |
3.3 船舶模型 |
3.3.1 船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3.3.2 船模与实船的相似性率定 |
3.3.3 船模的测试设备 |
3.3.4 船舶航行状态判别标准 |
3.4 试验工况分析 |
3.4.1 水文特征分析 |
3.4.2 水位流量关系 |
3.4.3 各功能期水文特征 |
3.4.4 试验工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桥梁状态下新沟船闸改造布置方案研究 |
4.1 设计方案的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
4.1.1 设计方案简介 |
4.1.2 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
4.1.3 船舶模型通航试验研究 |
4.1.4 小结 |
4.2 修改方案的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
4.2.1 修改方案简介 |
4.2.2 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
4.2.3 船舶模型通航试验研究 |
4.2.4 小结 |
4.3 推荐方案的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
4.3.1 推荐方案简介 |
4.3.2 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
4.3.3 船舶模型通航试验研究 |
4.3.4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科研项目目录) |
(2)西藏公路水毁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技术特征 |
2.1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调研概况 |
2.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
2.1.2 西藏地区的气候状况 |
2.1.3 西藏地区的降雨分布 |
2.1.4 西藏地区的地质特征 |
2.1.5 西藏地区地形地貌特征 |
2.1.6 西藏的河流分布 |
2.1.7 植被分布特征 |
2.2 公路水毁的形态与表指标征 |
2.2.1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形态及表征指标 |
2.2.2 桥梁水毁形态及表征指标 |
2.2.3 涵洞水毁形态与表征指标 |
2.3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时空特征和规律 |
2.3.1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基本特征 |
2.3.2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时空规律 |
2.4 小结 |
第三章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分类与产生机理 |
3.1 山区沿河公路的河流特征 |
3.2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类型划分方法 |
3.3 沿河路基水毁分类及产生机理 |
3.3.1 西藏地区沿河路基水毁的分类 |
3.3.2 西藏地区沿河路基水毁形成机理 |
3.4 桥梁构造物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3.4.1 西藏地区桥梁构造物水毁类型 |
3.4.2 西藏地区桥梁水毁产生机理 |
3.5 涵洞构造物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3.5.1 西藏地区涵洞构造物水毁类型 |
3.5.2 西藏地区涵洞构造物水毁成因机理 |
3.6 防护构造物水毁分类及形成机理 |
3.6.1 西藏地区防护构造物水毁分类 |
3.6.2 西藏地区防护构造物水毁成因机理 |
3.7 小结 |
第四章 公路水毁防治的水文资料分析及计算 |
4.1 水文资料的收集 |
4.1.1 水文站观测资料 |
4.1.2 文献考证资料 |
4.1.3 洪水调查资料 |
4.2 水文资料的审查与整理 |
4.3 设计洪峰流量推算方法 |
4.4 小结 |
第五章 西藏地区公路水毁防治技术对策 |
5.1 公路水毁的防治原则 |
5.2 公路水毁防治技术与对策 |
5.2.1 公路水毁防治措施 |
5.2.2 防治对策的制定 |
5.2.3 公路水毁防治中的环境保护 |
5.2.4 公路水毁防治方案的设计 |
5.2.5 方案的比选 |
5.3 小结 |
第六章 公路水毁防治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6.1 沿河路基防治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6.1.1 砌石护坡防护 |
6.1.2 抛石防护 |
6.1.3 石笼防护 |
6.2 涵洞及其防护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6.2.1 涵洞设计与施工 |
6.2.2 涵洞防护措施的设计与施工 |
6.3 桥梁墩台防护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6.3.1 直接防护 |
6.3.2 间接防护 |
6.4 小结 |
第七章 工程实例 |
7.1 国道318线然乌至东久段水毁恢复工程(K3951+380~K3951+634) |
7.1.1 工程概况 |
7.1.2 治理方案 |
7.2 国道318线然乌至东久段坡面坍塌治理(K3952+019~K3952+401) |
7.2.1 工程概况 |
7.2.2 治理方案 |
7.3 国道318线然乌至东久段水毁修复(K3960+150~K3960+340) |
7.3.1 工程概况 |
7.3.2 设计方案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毁防治方面 |
1.2.2 水灾害评价方面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水毁类型划分 |
2.1 公路水毁灾害系统 |
2.2 已有研究中公路水毁类型的划分方法 |
2.3 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法 |
2.3.1 对于公路水毁的分类 |
2.3.2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类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原因及机理分析 |
3.1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特点 |
3.1.1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的主要影响因素 |
3.1.2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的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特点 |
3.2 沿河公路水毁的原因分析 |
3.2.1 沿河公路水毁常见破坏形式 |
3.2.2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的原因 |
3.2.3 沿河公路路基防护工程水毁的原因 |
3.2.4 小桥涵水毁的原因 |
3.3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机理分析 |
3.3.1 沿河公路路基及其防护构造物水毁机理分析 |
3.3.2 小桥涵水毁机理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评价方法研究 |
4.1 公路水毁灾害风险 |
4.2 沿河公路水毁评价因素调查分析 |
4.3 沿河路基水毁灾害的风险识别 |
4.4 沿河路基水毁灾害洪水危险性评价方法 |
4.5 沿河公路路基易损性评价方法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述 |
4.5.2 沿河公路路基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6 沿河路基水毁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方法 |
4.6.1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经济损失计算 |
4.6.2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经济损失评价方法 |
4.7 沿河路基水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
4.8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评价实例 |
4.8.1 G202 线辽宁省抚顺段路基水毁灾害概况 |
4.8.2 路基水毁灾害评价路段水毁概况 |
4.8.3 路基水毁类型及原因机理 |
4.8.4 路基水毁灾害评价 |
4.9 小结 |
第五章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 |
5.1 路基的冲刷和防护 |
5.2 沿河路基水毁灾害防治措施 |
5.2.1 沿河公路路基防护措施 |
5.2.2 沿河路基防护工程的自身防护 |
5.2.3 小桥涵水毁的防护 |
5.3 路基防护工程形式的适用性 |
5.3.1 沿河公路水毁主要防护形式的适用条件 |
5.3.2 路基水毁修复工程的决策 |
5.3.3 路基水毁防护工程的设计施工 |
5.4 路基水毁灾害防治措施应用实例 |
5.5 公路水毁灾害非工程防治措施 |
5.5.1 重视路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气象分析工作 |
5.5.2 增强公路防灾意识,实现综合治理 |
5.5.3 重视科研工作,开发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建立预警预报系统 |
5.5.4 组建抢险救灾队伍、确保物资供应 |
5.5.5 开展水毁预防检查、加强汛期巡视工作、统筹安排抢护工作 |
5.6 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1. 结论 |
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程序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桥涵水文设计研究意义 |
1.1.1 桥涵在公路、铁路中的作用 |
1.1.2 桥涵水文设计的作用 |
1.2 桥涵水文设计研究现状 |
1.2.1 水文科学的发展 |
1.2.2 桥涵水文设计的发展 |
1.3 桥涵水文设计程序的开发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 |
2.1 形态断面的计算 |
2.2 设计洪水流量计算 |
2.2.1 根据洪水资料推算洪水流量 |
2.2.2 缺乏洪水流量观测资料时设计流量的推算 |
2.3 大中桥孔径及桥面高程计算 |
2.3.1 桥孔长度计算 |
2.3.2 桥面设计高程的计算 |
2.4 冲刷计算 |
2.4.1 一般冲刷计算 |
2.4.2 墩台局部冲刷计算 |
2.5 小桥和涵洞孔径计算 |
2.5.1 小桥孔径计算 |
2.5.2 涵洞孔径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涵水文设计计算新方法研究 |
3.1 桥位方案比选 |
3.1.1 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桥位方案比选理论 |
3.1.2 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桥位方案比选实例 |
3.2 洪水流量计算方法的探索 |
3.3 洪水的冲刷计算方法探索 |
3.3.1 BP 神经网络算法介绍 |
3.3.2 用BP 神经网络建立河床冲刷计算模型 |
3.3.3 样本的选择和输入参数的处理 |
3.3.4 网络的训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程序整体框架设计 |
4.1 程序语言的简介 |
4.1.1 Delphi 程序简介 |
4.1.2 面对对象编程(OOP)简介 |
4.2 程序的基本结构设计 |
4.2.1 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 |
4.2.2 程序基本结构设计 |
4.3 程序的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述 |
4.3.2 程序中的数据库介绍 |
4.4 程序计算流程设计 |
4.4.1 形态断面计算水力因素模块 |
4.4.2 桥位方案比选模块 |
4.4.3 皮尔逊Ⅲ型曲线计算洪水流量模块 |
4.4.4 曲线拟合法计算洪水流量模块 |
4.4.5 冲刷计算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程序界面及功能实现 |
5.1 程序的主界面 |
5.2 系统的主菜单介绍 |
5.3 程序计算功能的实现 |
5.3.1 桥位方案比选 |
5.3.2 洪水流量的计算 |
5.3.3 桥涵孔径及冲刷计算等程序工作场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桥涵水文计算分析 |
6.1.2 桥涵水文计算理论研究 |
6.1.3 桥涵水文计算程序设计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5)重庆市公路水毁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重庆地区公路水毁技术特征 |
2.1 重庆地区公路水毁调研概况 |
2.2 公路水毁的形态及表征指标 |
2.3 重庆地区公路水毁时空特征和规律 |
2.4 小节 |
第三章 重庆地区公路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3.1 重庆地区公路水毁类型划分方法 |
3.2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3.3 桥梁构造物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3.4 涵洞构造物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3.5 防护构造物水毁类型及成因机理 |
3.6 重庆地区公路水毁的形成条件 |
3.7 小节 |
第四章 公路水毁防治的水文资料分析及计算 |
4.1 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4.2 水文资料的审查与整理 |
4.3 设计洪水频率选定 |
4.4 设计流量计算 |
4.5 小节 |
第五章 重庆地区公路水毁防治技术对策 |
5.1 重庆地区公路水毁的防治原则 |
5.2 公路水毁防治对相关基础资料的要求 |
5.3 公路水毁防治技术对策 |
5.4 小节 |
第六章 公路水毁防治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6.1 沿河路基防治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6.2 涵洞及其防护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6.3 桥梁墩台防护措施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 |
6.4 小节 |
第七章 工程实例与效果评价 |
7.1 工程实例概况 |
7.2 工程实例的实施情况 |
7.3 小节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陕南山区公路水毁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秦巴山区历年公路水毁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 |
2.1 公路网状况 |
2.2 水毁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 |
2.3 水毁类型及原因 |
第三章 秦巴山区自然环境特点与工程地质特征 |
3.1 气候特点 |
3.2 山脉分布状况 |
3.3 河流水系基本特征 |
3.4 河流的径流特征 |
3.5 山区植被情况 |
3.6 地质构造 |
3.7 水文地质条件 |
第四章 沿河公路路基水毁机理与防护试验研究 |
4.1 山区河流的基本特征 |
4.2 河湾的水流形态分析 |
4.3 沿河公路路基的防护及冲刷机理 |
4.4 弯道水流与冲刷试验模型设计 |
第五章 秦巴山区典型公路水毁路段现场调查观测与分析 |
5.1 调查的目的、意义 |
5.2 G210线宁陕段调查观测分析 |
5.3 S102线柞水段调查观测分析 |
5.4 公路水毁现场观测分析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谈桥位河段水流图式及桥孔布置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桥梁情况下新沟船闸布置方案研究[D]. 李斯.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2)
- [2]西藏公路水毁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D]. 罗松吉村.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6)
- [3]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马保成. 长安大学, 2008(08)
- [4]桥涵水文设计计算程序开发与研究[D]. 彭李立. 重庆交通大学, 2008(09)
- [5]重庆市公路水毁防治对策研究[D]. 蒙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07(07)
- [6]陕南山区公路水毁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D]. 许义庭. 长安大学, 2006(12)
- [7]谈桥位河段水流图式及桥孔布置原则[J]. 王显明,玉岩,尚志龙. 森林工程, 2000(01)
- [8]珠海大桥设计概况[A]. 庞颂贤.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 1993